毛主席爲何說《老子》是一部兵書?
劉繼興博客
對兵法韬略研究甚深的毛澤東曾說過:“《老子》是一部兵書”。
我們都知道,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他沒有帶過兵,更沒有打過仗,甚至連服過兵役的記載都沒有,其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經》)中與用兵有關的論述也是寥寥數語。那麽,毛澤東爲何說《老子》是一部兵書呢?
毛澤東在學生時代就讀過《老子》。據他的同學蕭子升在《我和毛澤東的一段曲折經曆》中回憶說,他與毛澤東在“遊學”過程中與拜訪的劉翰林和山寺方丈都談及了孔子和老子,可見毛澤東早年對老子就很熟悉。在他的讀書筆記《講堂錄》(《講堂錄》是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的課堂筆記,共47頁,一萬多字,字全部爲毛澤東用“蘭亭體”小楷字書寫而成)中,便記有“《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最好的《老子》注是王弼作的,最好的《莊子》注是郭象作的。”
1936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中,在談到戰略退卻時寫道:
“關于喪失土地的問題,常有這樣的情形,就是隻有喪失才能不喪失,這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原則。如果我們喪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戰勝敵人,加恢複土地,再擴大土地,還是賺錢生意的。”
這裏,毛澤東就是運用了老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喪失是爲了取得,退卻是爲了前進,毛澤東對老子辯證法的運用已臻于化境。《老子》三十六章雲:“将欲翕之,必故張之;将欲弱之,必故強之;将欲廢之,必固興之;将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自居于弱勢、靜态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誇張發展以至成爲脆弱,即産生盛衰的對轉,老子對戰争辯證法闡述得确實非常深刻。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一文中還說:“楚漢成臯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彜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取勝的”。老子欣賞水的品性,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如同水的性格一樣以柔
克剛、以弱勝強、避其鋒芒、迂回曲折、後發制人。老子又雲“緻虛極守靜笃”、“清靜爲天下正”。這種心靜意專、以靜制動、以逸待勞的觀點,亦是毛澤東這樣的兵家所看重的。如毛澤東推崇的齊魯長勺之戰,魯國軍隊即是以靜逸待疲憊之敵,“齊人三鼓”後已是“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魯國軍隊一鼓作氣大勝齊國軍隊。
1945年,毛澤東在爲“七大”作總結時談到面臨的困難和應付的方針,說:“我曾經同國民黨的聯絡參謀講過,我們的原則是三條,第一條不打第一槍。《老子》上講‘不爲天下先’,我們不先發制人,而是後發制人。” 這裏的意思也就是先棄後取、先退後進、先讓後争,采取有理、有利、有節的鬥争策略。實踐證明這個戰略決策是非常富有遠見的。
1949年8月,毛澤東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針對當時美國企圖對剛誕生的新中國搞封鎖,義正辭嚴地說:“多一點困難怕什麽。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老子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而且實行叫我們死。……在過去三年内,殺死了數百萬中國人,現在這種情況已近尾聲了,他們打了敗仗了,不是他們殺過來而是我們殺過去了,他們快要完蛋了。留給我們多少一點困難,但是比起過去三年來已經松了一口氣了。過去三年一關也闖過了,難道不能克服現在這點困難嗎?”
毛澤東在這裏引用老子的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進一步闡述了“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的豪情,激發了全國人民的鬥志,以面對即将誕生的新中國所面臨的巨大困難,确實起到了“一言可當十萬兵”的作用。
建國後,毛澤東還常讀《老子》一書,并評注說:“其中有辯證法。”他在外出時,曾指名帶上《老子》。毛澤東最感興趣的是其中的辯證法。春秋戰國時代,社會、政局經常處于巨大變革之中,老子從“社記無常壽、君臣無常位”的現實中,認識到運動與變化是世界的永恒主題。這種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宇宙間萬物萬事都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兩個對立面。
1957年2月,毛澤東在第十一次最高國務會議(擴大)上所作的題爲《關于正确處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講話中說:
“我們必須學會全面地看問題,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日本人打到中國,日本人叫勝利。中國大片土地被侵占,中國人叫失敗。但是在中國的失敗裏面包含着勝利,在日本的勝利裏面包含着失敗。曆史難道不是這樣證明了嗎?”
在這裏,毛澤東引用老子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觀點,教導人們要全面地看問題。所謂全面地看問題,就是對一件事情不光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還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以增強危機感,保持頭腦清醒。同樣,既要看到不利的一面,也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以增強信心,鼓舞鬥志。
1964年8月,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我看老子比較老實,他說‘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打倒你,先把你擡起來,搞陰謀,寫在了書上。當然,陰謀也是智謀。”
上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美國《紐約時報》曾将《道德經》列爲世界十大名著之首。《老子》全書約五千字,都是一些簡短精赅的哲理格言,又押韻腳,特别便于記誦。它的語言無所修飾,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奧而深刻,常常揭示出事物向其反面轉化、事物之間的關系不斷轉變的規則,以及從反面取勝的途徑,反映出中國先秦時代哲學思想的透徹性。《老子》雲:“用兵有言:‘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其關于軍事的論述盡管很少,但既十分經典,又非常實用,聊聊數語,便點出了兵家之精髓,對用兵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所以,長于向古籍學習的毛澤東說《老子》是一部兵書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