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新書郎鹹平說——《誰在謀殺中國經濟:附身中國人的文化魔咒》的序言,該書将在6月初由東方出版社出版。
謀殺中國經濟的文化魔咒(一)
1.文化魔咒扼殺中國經濟
不管你蓋了多少高樓大廈,也不管你登了多少世界高峰,可是在老百姓看來,你的心靈就是高不過一座墳頭!你說這是不是中國企業家的悲哀?但這還不算是真正讓人悲哀的。你想想,多少中國人流了多少血汗,污染了多少環境,才生産出來的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就這樣不但動辄被貿易制裁,還永遠得不到人家的尊重。更悲哀的是什麽呢?就是我們這麽大的内需市場在這30年來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幾個企業,不要說沒有幾個真正讓世界尊敬的,就連讓我們中國人自己心服口服的也沒幾個。最悲哀的是什麽呢?就是我們中國人和中國企業家很少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這是爲什麽呢?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悲哀有多少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魔咒呢?
這幾年來,我奔赴大江南北,爲政府官員和企業家講授行業發展戰略和企業戰略案例。聽過我演講的政府官員和企業家何止成千上萬!我期望透過國際成功企業的案例,來改變國内企業家朋友們的浮躁和投機取巧的心态和僵化的思維模式,期望我們的企業家們能夠回到企業經營的基本面來。可是幾年下來,我非常失望!在互動中,令人難以想象的是,這些朋友提出的問題,幾乎完全一樣!而且很多人聽過我的演講不下十次。看來我的案例演講也很難能夠改變我們企業家朋友僵化的思維方式。這不得不經常讓我靜下來思考其背後的文化因素。當然也有爲數不少的企業家朋友,受我演講的影響,改變了浮躁和投機取巧的心态,企業發展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我感覺,似乎有一種“文化魔咒”附身在我們的每個國人身上。就像魔咒一樣,去掉也不是,不去掉也不是。之所以稱爲“文化魔咒”,是因爲我們的文化,一面表象爲“大愛”,另一面又表象爲“浮躁、投機取巧的心态和僵化的思維方式”,這是我們文化固有的劣根性。這是“一體兩面”的魔咒,左右着國人的思維和行爲。最令人有魔咒感的是,我們的“大愛”文化,是“潛藏”的,我們的國人從來不懂也不會表達我們的“大愛”文化,所謂有“文化”的張藝謀們都是如此,把奧運會的開幕式搞得那麽沒有“大愛”的文化,更何況普通的百姓們!我們的大愛文化,隻有在民族遇到大災大難時才會迸發出來,四川汶川大地震就是明顯的案例。我們的大愛文化能夠随時随地表現之時,就是中華民族真正騰飛之日!
我認爲,我們大愛文化的潛藏性和我們文化固有的劣根性,正是謀殺我們經濟的幕後黑手!這不是危言沖聽,這是附身在每個國人身上的魔咒!我們必須打破這個魔咒,讓我們的大愛不在潛藏,讓我們文化的劣根性不在成爲我們思維的習慣,我們的經濟才有救,國家才有希望。這就是我,作爲一個經濟學家,準确地說,作爲金融學家的思考!我希望通過本書,用老百姓都能聽懂的語言,把這些思考展現給各位讀者,讓我們的讀者跳出文化魔咒,不再茫然!
2.文化魔咒根深蒂固
這些植入每個中國人文化層面的劣根性包括三種:浮躁、投機取巧和思維僵化。而這些劣根性導緻了中國企業的盲目做大做強,其手法就是投機取巧的收購兼并,但是由于思想僵化的結果,我們會發現這些被文化詛咒的劣根性百年來還是沒有太大長進。本書的第一部分就是帶領大家從曆史的角度,來看中華文化的劣根性對于我國企業甚至高科技發展的沖擊。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我會與大家一起分析中華文化的四個茫然表現:第一就是中國人就知道茫然地賺錢,爲了賺錢可以沒有任何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第二就是我們這個文化茫然的自閉,對外面的世界缺少真正的理解,好不容易有所了解也隻是浮躁地停留在表面;這樣就導緻第三個茫然,即我們也很少明白别人如何來看我們,我們通常隻是茫然地關注其看法,而不去思考這些看法背後的根源在哪裏;第四,更可悲的是,與别人對我們的了解相比,我們對自己的缺點是茫然的,缺乏深刻的認知和反省。
既然說是中華文化的詛咒,那麽這三種劣根性及四種茫然就不是隻有今天的中國人才有的。事實上,正是因爲我們缺少對自己缺點的深刻批判和反省,才使得今天的中國人和中國企業對中國古代商幫有一種普遍的錯覺——晉商是金融楷模,徽商是内貿模範,浙商和粵商是外貿鼻祖。更普遍的錯覺就是對胡雪岩的崇拜,事實上大家了解的或許隻有他早期的一時煊赫,卻并不知道他後期因爲中華文化的投機取巧而導緻徹底的失敗。因此,本書第三部分會帶領大家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累積的批判眼光,重新審視四大商幫的興衰故事,挖掘附身中國企業文化魔咒的根源。
你如今的所做所想,有多少是來自你已經默然接受的中華文化?我們說具體一點,想想你心目中的諸葛亮,你隻需要回答我一個問題:“你是不是覺得諸葛亮足智多謀呢?”或者我換個問法:“你是不是也覺得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值得學習的好榜樣?”
隻要你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你的答案肯定都是:“是,當然是,諸葛亮又是草船借箭的,又是借東風,又是空城計簡直聰明極了!”然而你可能并沒意識到,這恰恰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緻命傷——投機取巧。你有沒有想過,萬一東風沒有借到,東吳數萬将士的生命将置于何處?你想一想,這是什麽事件呢,标準的小概率事件!一場生死攸關的決定性戰役卻系成敗于小概率事件,請問這是什麽心态?同樣,諸葛亮在空城計裏是不是也心懷這種以小搏大的小概率心态?這種小概率事件具體的表現,就是我們經常談論的“四兩撥千斤”、“殺雞焉用牛刀”這種投機取巧的心态。請讀者想一想,中華文化爲什麽不崇拜“千斤撥四兩”這樣擁有必勝把握的心态呢?
這還不是最緻命的,最要命的、也是最悲哀的,就是浮躁!中國人崇拜悲劇英雄,例如嶽飛、屈原等等,就是浮躁的表現。我爲什麽這麽說,因爲崇拜悲劇英雄就隻是看他們表面的悲壯,正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但是我們的文化卻不去深究這些悲劇英雄失敗的真正原因,其結果就是造成我們隻看表面現象,不研究真正的本質原因的惡質文化傳承。例如我們經常說的“失敗乃成功之母”,就是這種心态的表現,我們會盲目地相信表面上的失敗加失敗加失敗竟然會等于成功,而不去研究每一次失敗的本質原因。你平時有這種心理可能不覺得有什麽大問題,可是你知道不知道,浮躁這種心态如果放在企業家身上會導緻什麽?就是喜歡盲目地做大做強。我經常說,我們的企業家隻要做到一定的規模,就會産生進入世界500強的病态心理。爲了實現這一目标,他們采取的方法就是投機取巧,例如TCL收購湯姆遜,聯想收購IBM的全球PC業務,就是這兩種病态心理的體現!由此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摧毀股東價值,并且這樣的事例不是偶爾發生一次兩次,而是反複重演。我們的企業家樂此不疲,投機到底。這種病态心理就是在你崇拜悲劇英雄和相信空城計的一刹那進入你的靈魂的;就是在你欣賞諸葛亮借東風火燒赤壁的那一刻,成爲你永遠也跳不出來的僵化思維的一部分的,這些細節我在本書第一章裏會詳細解說。
3.中國高科技的文化魔咒
類似的文化問題也嚴重影響着我國高科技的發展。以聯想爲例,聯想在2004年之前浮躁地想要進入世界500強,而其手法就是投機取巧地搞IT服務、手機、互聯網;到了2004年,這些戰略幾乎全都一敗塗地,于是聯想又開始收購IBM的全球PC業務;而到了2009年1月6日再次陷入困境。我覺得最有趣的就是,聯想在這種困境之下又在押寶!2008年柳傳志說要搞服務器,到現在也沒有見到什麽真正的起色,2009年又押寶中小企業市場、押寶超級計算機、押寶服務器、押寶1500家體驗店、押寶時尚計算機、押寶上網本。任誰都會發現,這家企業的戰略怎麽這麽混亂啊!
其實這些混亂的戰略充分顯示出,中國高科技企業特别好大喜功。舉例而言,聯想在2005年就非常高調地宣布将制造出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目标就是比IBM還快10倍!這背後是什麽東西在作祟?就是我們的文化崇尚的精神目标,如“追求第一”、“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而這種心态就是我前面所講的浮躁,因而使得我們相信奇迹,而且崇拜奇迹。由于受到這種浮躁文化的影響,我國許多企業在高新技術産品開發過程中追求高目标,喊出“世界最快超級計算機”的口号,甚至把追求“國内首創”、“填補國内空白”、“填補世界空白”作爲産品的研發目标。至于如何達到這個目标,竟然是以“愚公移山”和“鐵杵磨成針”這樣非科學的僵化理念作爲座右銘。
到底什麽才是正确的高科技理念,我們以甲骨文公司的成功爲例,談談如何打破中華文化的魔咒。
第一,在西方理念中,所謂科研就是積累和傳遞。中國科研的特性正好相反,我們基本上都在低水平上浪費時間了,而且缺乏積累和傳遞。例如我們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就可憐巴巴地背九九乘法表,這就是低水平的浪費。這種低水平的浪費還包括了我們消耗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數學和物理等學科的解題技巧,還有特重視以解題爲主的奧林匹克數學、物理等等的競賽。此外,還有一句各位學生和家長最熟悉的低水平浪費的話就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是絕對的胡說八道,而且絕對是低水平的浪費時間。
第二,在西方理念中,所謂科研就要遵守規律。我們不同,我們不尊重規律,而希望破壞規律,我們甚至以破壞規則規律爲榮。舉例而言,我和很多國人一樣,都以破壞規則爲榮。我在2008年10月初應邀到廣西梧州演講,由于沒有飛機到達那裏,而開車過去需要5個小時,爲了趕時間,演講主辦方派了一部警車來接我。我坐上警車後,警笛一路鳴響,又闖紅燈,又不交過路費,我心裏覺得很暢快。我在破壞交通規則之餘,不但不以爲恥,反而得意洋洋。
第三,在西方理念中,所謂科研就是加強對錯誤的測試和驗證。在我們中國人的潛意識裏,什麽叫水平呢?就是做出來的事沒有錯誤,對工作的要求也是這樣的。我們爲什麽有這種追求完美的思維呢?我想可能與我們從小到大每次考試都追求100分的心态有着直接關系。甚至孩子考了98分,爸媽還不一定滿意,因爲沒拿到100分,因爲隻有100分才完美。在這種意識的支配下,加強對錯誤的測試與驗證過程就被視爲一種資源浪費,因爲既然沒錯誤,就不要測試與驗證了吧。而在西方理念中,完成的工作必定有錯誤,而且,高科技含量越大,錯誤也就越多,這不是有無水平的問題。所以,他們認爲,加強錯誤的測試與驗證是成功的必然保證。他們爲什麽有這種接受錯誤的思維呢?我想很可能與西方的考試制度不同有關,基本上西方是以曲線打分,隻要你在全班位于前30%,你就是A,雖然你考試犯了很多錯誤,但你相對上仍然是最好的。因此西方人勇于接受錯誤的思維遠遠高于我們,這種思維表現在科研上就形成了西方重視測試改正錯誤,而中國人不重視測試。
第四,在西方理念中,失敗就是控制和管理的失誤。這種心态在我們的企業裏是不可想象的。“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認爲這是理所當然的。由于我們有這種思維,因此失敗可以不被追究責任;而在西方理念中,就不這麽看,失敗必然是控制或管理失誤,是要負責任的。
這些就是本書第二章要細談的中國企業在科技研發上的錯誤思維,本質上就是中華文化劣根性的一種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