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中國文明史上,憤青才是真正的新人/ 作者: 余世存
發佈時間: 9/26/2006 1:45:56 AM 被閲覽數: 101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中國文明史上,憤青才是真正的新人

 

   作者: 余世存    

很多年前,我被人稱作憤青的時候,一時間欣欣然。多次跟人說起,甚至讓老外明白“angry youth”的當下意義,我國社會有一種憤怒的要素將要推進變革。 但是,很快地,憤青就成了一個貶義詞,一種顯得不懂事不溫柔敦厚不自由主義的說法兒;我跟李慎之說起的時候,他那時正在魯迅胡適的比較中堅定地高抬胡適,他沉默一會兒,開口說︰如果你是憤青,我就也是憤青,還有魯迅,中國最大的憤青。我誠惶誠恐,這叫怎麼說話呢,我是憤青,您怎麼能是憤青呢,您怎麼著也應該是憤老啊。慎之笑,我後來想,那笑很蒼涼、落寞。我國老人的笑聲多是落寞的,但好在慎之有憤。

 

再後來,憤青完全成為一個負面詞匯了。我國的子民跟體制一樣,其文化的展開,總是不自覺地呈現出毀滅、玷污美好事物的趨勢。他們在人生的過程里毀滅、玷污了愛情,他們在社會的生活中玷污了超女那樣的青春,他們在國際社會里玷污了地球村;不但如此,他們還以發展的名義遺棄了傳統,以物質的名義毀滅了精神,以中國的名義告別了文明。比較憤青與俄國社會的末葉的多余的人,或歐美社會的垮掉的一代,我們可以看出,多余的人、垮掉的一代都在人格精神和實踐上大大豐富了他們的社會,憤青本來也是有強烈的社會意識、堅定表達並自我成全的人,卻在我們的社會里最終成了一種創造性為零為負數的姿態。並且憤青一變再變成為一種情緒,一種學院、網絡上的憤怒游戲,一種書齋的革命,一種戴著面具的流氓,一個腦子有點貴恙的一根筋患者或原教旨主義者,甚至稱呼原教旨主義都高抬了憤青,因為他們涉世不深,是沒長大也長不大了的類人孩。于是左憤也好、右憤也好,越來越呈現出一種社會的寄生或邊緣角色,他們就像跑到異國他鄉去的中國人,都對他們身在的社會文明進程缺乏正向的貢獻。毛澤東當年曾憤怒地指責一種教條主義者,說他們的教條充滿肅殺之氣,一點也沒有價值,連大糞還不如,大糞還能肥田,他們的教條什麼都不是。這種評價,完全可以移用于當代的憤青中的極端主義者流。

因此,我幾乎是羞憤地關注著我國的憤青們。看著他們一腦袋的漿糊,他們的靈性在觀念名詞的纏繞和重負下被窒息,他們失去了正常的人性和正當的喜怒哀樂,我就有一種大慟至極的憤怒。我不好意思說,真正的憤青至少應該是我這樣的;也許應該說,真正的憤青是魯迅、李慎之等先生那樣的,那樣才是一條漢子,才是梁啟超們千呼萬喚的新民。甚至說,即使負面意義的憤青,也應該是立志立身高遠的小平頭階級,是他們力爭上游、把自己提升到國家社會層面充當歷史車輪或善或惡的意氣人生……用縹緲先生的話說︰憤青者,惟胸中有憤必泄之而後快者也。

事實上,縹緲的《憤青史記》讓人看得回腸蕩氣,心叫痛快,就是他寫出了我們中國人中真正的憤青。他從歷史取材,選取了陳亮、嚴蕊、汲黯、王安石、傅青主、韓信、張籍、吳起、朱彝尊、莊子、屈原等十幾位人物,把他們精彩絕倫的詩意、快意、恨意人生呈現給當代人。讓我們重溫自家文化歷史中有那樣英武偉烈的性格,有那樣汪洋恣肆的胸懷,有那樣氣沖牛斗的男兒,有那樣柔腸裂帛的女子……即使那些奸惡憤青,如來俊臣等人,縹緲也寫出了他們于連式的自覺,他們對至高功名的博取,以及他們對同胞生命至高的輕蔑。

我國人民素以歷史悠久、文明光華燦爛自得,但在縹緲筆下,真正可傳者不多,在這部自稱史記的書中,也就十幾位人物可歌可泣。在古人自己也多半同意的萬古如長夜的華夏歷史演進里,真正不平則鳴的憤青可圈可點,並沒有數不勝數。就是說,大多數人消失在歷史的暗夜中了,只有少數人,如縹緲筆下的那些憤青們,才如流星劃過歷史的天空,至今讓我們感念。我們雖然不能以平常的人性揣測他們的喜怒哀樂,卻能感受到他們每一個人身上散發的憤懣之氣,穿越歷史的黑幕,撲面而來。我們今天回看沉重的歷史,反思當下混濁的中特生活,可以說,這些憤青之所以打動我們,是在于他們最早突破儒家倫理,或說突破華夏畜群集體,而直抵個人本位,直抵個體心靈。就是說,如同儒家倫理自得自我標榜的天地正氣一樣,真正的精神氣魄,上則星漢,下則河岳,于人曰憤青,沛然莊嚴,心有憂患,意有所結,沖決倫理社會的網羅,有如晴天里的風暴,奇特地裝飾了庸常的文明,並安慰了後人。于是,不僅憤青後的憤青,就是今天的我們,千載以下,看到憤青們的人生,猶為嘆息。因為他們成就了我們文明里少有的人性之美。

以道德感看歷史,我們多半要稱說那些聖賢君子,那些仁人志士,那些憂國憂民的義士;但以現代性的眼光,尤其是以其最本質的個體本位來看歷史,也許人們應該向憤青們行注目禮。天下、蒼生、華夷、王道……等等,在憤青心中沒有份量,用毛澤東的話,那是一錢不值的東西。憤青也在追求某種東西,那種東西更是他們精神氣魄欲望的高度統一。他們的人生構成命運借以書寫的經典文本,他們亦正亦邪,或正或邪,但他們一直努力在實現那種東西,雖然,命運未必順如風帆,但對他們來說,難回者天,不負者心

對我國這樣一個集體倫理遠高于大于重于個體的文明而言,憤青可能是真正突破文明的人格形式,即是一種真正的新人、新民。即使西方,群己權界遠比我國社會清晰的地方,從啟蒙運動、到浪漫主義、到女權、環保,也是一大群甚至整整一代人做了憤青,而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所有其他的現代性幻象追求,如一百多年來我國社會流行過的,好人(丁文江、胡適之語)、諍友(胡適之、傅斯年語)、紅衛兵(官方張羅的)、80年代新一輩(流行唱說的)、新人類、新新人類、好市民、公民……都顯得一廂情願,雖然溫柔敦厚卻終于幫忙幫閑,雖然姿態叛逆如戲卻無濟于事。可惜,現代中國的憤青並不多,從陳獨秀、魯迅們算起,並不多見,就像縹緲筆下的歷史上的憤青不多見一樣。我們知道,新人、新民是需要一代甚至幾代人的社會運動來成全的。轉型社會的憤青不多,正說明轉型的艱難,它離傳統專制中國並未走出多遠。

寫人的著作多多,但少有縹緲這樣文史貫通的個人寫作。盡管作者對憤青的定義並不精準,對人物的選取不無隨意,書中文字卻是精練而富人情,氣壯盛而生動。我們在《憤青史記》中,可以看到司馬遷的影子,可以看到孔子的筆意。作春秋者其有憂患乎,作憤青史記者,其人有憤懣乎?作者敘述得那麼平實,但我們卻仍然感到對歷史的評敘中,時時在敲擊著我們內心。大雅久不作,風衰竟誰陳?作者心性為憤青,卻不得不在歲月的淘洗里舉重若輕,自做縹緲狀,《憤青史記》的文字也確實縹緲無狀,起止隨意。但是,現實生活的縹緲無名、拔劍難尋,卻可以借他人酒杯來澆心中塊壘。就像恩格斯說過的,必須研究我們的歷史。在歷史人物那里可以興觀群怨,可以找到我們自身的價值和認同。一部《憤青史記》再次證實,新天新地新的人類並非橫空出世,而是從歷史中點滴積累而來,其中人們呼喚的所謂公民或新新人類,其實早有他們正當的歷史人格形式︰憤青。

可惜的是,對于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的歷代憤青而言,人間世,多的仍然只是鄉願,這些鄉願們……“閹然媚世;所謂非之無舉,刺之無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與狷狂者異矣(《論語正義》)!

所幸者,凡一代必有一代之俊彥與勇者,孑立于中華歷史,俯仰天海蒼茫,點染曙色熹微。 (余世存博客原題︰拔劍四顧,曙色熹微-讀《憤青史記》)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中國國家武器試驗場曝光 多種新武器驚呆記者(圖)
  • 和訊網:奇觀在中國出現,官場的人為什麼要"沖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