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知名作家、前台北市文化局长龙应台的新书《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涉及两岸敏感历史,引起重大争议。虽然暂时只在香港与台湾出版,但片言只语也传到了大陆,据其本人称,大陆网民“已经骂到翻天”。另一方面,有台湾人对于被描述为“失败者”的后代,也感到非常生气。究竟龙应台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如此惹火?她的写作动机又为何?
筹备二十年 闭关四百天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9月初面世,龙应台近日在香港大学与传媒茶叙,介绍新书之余,也为大家解谜。
香港中评社报道,龙应台透露,第一次动念要写这本书,是在整整20年前的1989年,这是国际社会风起云涌的一年,她当时身在德国,柏林墙倒塌的11月9日,她正在医院里生孩子。
围墙的倒塌,给她很大的震撼,由此她也联想到,东西德的分裂是在1949年开始,而中国两岸的分裂同样始自这一年。 龙应台当时就生出一个疑惑——究竟有没有人好好去写中国的1949年?这在她心底里埋下了一个念头。
到了1999年,龙应台就开始动手,包括有系统地去看1949年的史料,如当时的《中央日报》和《大公报》等,但没看多久,又有情况发生——时任台北市长的马英九找她去当文化局长,一做就是4年,于是写作计划又搁下来。
然后又发生了两件不幸的事,她的父亲过世了,而母亲也开始失忆。这给她带来很大的震撼,感觉历史的门在一扇一扇关上,于是在2008年的时候,终于开始真正的、专心一致地来写这本书。
虽然该书是由大量史料编织而成,但龙应台强调,她只是一个历史学生,并非历史学家,她也不愿意写出一本历史的学术著作,而坚持要写成一本文学的书。因为学术作品能触碰的是读者的脑袋与理智,而她想触碰的却是读者的心,这只有文学能够做到。
她介绍,写作这本书分成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当然是大量的阅读,而她在台北和香港都有研究队伍和助理的支援,加以香港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是惊人地丰富,所以她梳理了海量的资料,慢慢找线索。
与此同时,她也访问了大批与1949年有关的人物,包括马英九、萧万长、白先勇(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台湾知名文化人)、痖弘(台湾诗人)、蒋震(香港企业家)和朱经武(香港科技大学校长)等。最后,她对搜集到的资料抽丝剥茧,把它们升华到文学的领域。经过了400多天的闭关煎熬,她回顾自己的这部心血结晶,认为当中对于1949年的处理,切入的方式以及视角,都是前所未有的。
龙应台这个写作计划得到香港大学全力支持,港大除了在山上为她设立优雅的“龙应台写作室”,更前所未有地度身订造了一个“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教授席位,让她可以专心写作。
小人物背负大时代
作品让萧万长感伤感动感恩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究竟讲述什么内容?台北中央社报道,该书讲述了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至今的60年历史,龙应台探访多位走过战乱年代的外省、本省老兵,希望“打开伤痛记忆的黑盒子”,抚平历史伤痛。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以女孩“美君”在兵荒马乱中离开淳安家乡为起头,而“美君”原型就是龙应台的母亲;“龙应台”代表离乱中第一代出生在台湾的孩子。
龙应台说,在写作一开始,她关注的是1949年前后流离赴台的那200万人,但后来她发现自己对这块土地上原来已经存在的600万人所知更少,他们甚至比外省老兵更弱势无声,因此这本书的后半段转向描述那些老人的故事。
以下为《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节摘:“一九五三年六月十日,国际交涉终于有了结果,因内战而孤悬海外(指越南)三年半的军队、难民、学生,在海防港搭上了军舰,八天以后,在高雄港上了岸……在台湾员林,河南南阳的孩子们,和山东各地的孩子们,跨过大江大海惊涛骇浪,终于走到一起来了。陆陆续续地,更多的少年们来到这里:香港的、澳门的、缅甸的、舟山群岛的、大陈岛的……内战中被机器‘绞’出来的多股残军、孤军和整批撤出或零散逃出的难民,以及他们的孩子们,如涓涓细流,慢慢都汇入了员林实验中学。”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究竟想帮助人们认识什么样的黑盒子?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能这个不喜欢那个也不喜欢。
文化人士詹晟在凤凰博报的文章中谈及该书,表示该书让他想起作家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台湾皇冠出版社1967年版),也让他再感受到了导演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侯孝贤《悲情城市》,以及凤凰卫视主持人胡一虎著作《我是谁》中谈及的眷村文化。詹晟说:“这部历史为经、人性为纬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也因其对特殊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群体命运的探讨而发人深省。”
而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萧万长读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声称“既感伤,也感动,更感恩”,认为“让生长在那个时代的人,回忆起来不免感伤”。
出版时机怪 两岸同愤怒
这本书所引起的争议,很大程度在于其出版的时机。今年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国民政府”迁台60年。因此很多人都猜测龙应台的写作动机。一开始有人认为她是要写“外省老兵”,她说根本没这回事,而且这个视野太狭窄了;有人猜她是要写“建国60年大业”,她说从来没有想过;又有人猜她要写蒋介石、宋子文、张学良和毛泽东等大人物,但她指出,她要写的恰恰是小人物。
龙应台解释,大陆当前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她认为的确是有很多东西值得庆祝,尤其是在脱贫方面的成就和对于改革的努力,这是所有华人都会感到高兴的。
但她强调,写这本书完全无意去做任何的历史价值判断,也对历史是非毫不在乎。她关注的是被战争的绞肉机所绞出来的那些小人物,是一将功成底下的万骨枯,是被历史遗忘的失败者。
但她的这个切入点,却同时引起了两岸一些读者的愤怒。
一方面,有台湾学生向她投诉,“我的父亲是国军空军,他这么英勇地作战,你现在却说他是失败者?”龙应台解释,在大历史的视角中,兵败迁台的国民党政府当然是失败者。但她想说的是,正是因为60年前他们在军事上失败了,他们在往后的60年里才建立起宝贵的价值主流。因此她写这本书,也是想向所有被时代伤害过的人致敬,而她本人也以身为失败者的后代为荣。
另一方面,这本书虽尚未在大陆出版,但大陆网民转载文章内容并在网络上讨论,当中一些片言只语,已引起很多人的谈论。有人传给龙应台一些大陆网民的回应,据她描述,已经是“叫骂连天”、“骂翻了天”了。
传正遭封杀 涉抄袭之嫌
不仅仅是不满,甚至有媒体传言《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已遭大陆封杀。龙应台9月份回应,两岸理解需要时间,等大陆有时间看完这本书后,“我相信决定是不一样的”。
台北中央社报道,龙应台表示,“我不着急、没有关系、慢慢来”,海峡两岸相互理解需要时间,新书强调的就是温柔的力量与和平,所以不用着急。
龙应台表示,大陆紧锣密鼓筹备10月1日国庆日,没有时间与心情好好读这本书,她相信封杀其作品的当事人还没有好好认真看过这本新书,“等到他们看完,相信决定是不一样的”。
龙应台认为,现在大陆和台湾民众相互的了解仍远还不够,因此如果日后这本书在大陆出版,她希望加上一个副题:《你所不知道的台湾》,以此作为一个起点,让大陆民众可以更深入了解真实的台湾,包括台湾人的伤痛。与此同时,她也非常希望将来会出现一本名为《你所不知道的大陆》的书,让台湾民众可以加深了解阔别了60年的大陆。
龙应台很希望这本书能够在大陆以“原貌”出版,盼着快些有出版社找她,而且她也表示,并非完全不可以修改。
在遭遇大陆封杀传闻的同时,《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也被指有抄袭之嫌。据上海《东方早报》报道,《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成为岛内各大书店畅销书,但台湾“历史馆”台湾文献馆编纂李展平指出,《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台籍日军的描写,部分引用他创作的《烽火岁月》、《前进婆罗洲》、《战火纹身的监视员》等三部著作,但均未加出处说明。
风格多样化 辣笔著文章
龙应台的父亲龙槐生来自湖南衡山,母亲应美君来自浙江淳安,随战败的国民党移居台湾,育有四子一女。
综合台媒报道,龙应台为台南女中校友,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来美国求学,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毕业后,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台湾中央大学英文系、淡江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1984年于《中国时报》撰写“野火集”专栏,引起热烈回响,隔年集结出版,21天内再版24次,余光中称为“龙卷风”。
龙应台的丈夫为德国人,两人育有两子。1986年龙应台举家旅居瑞士,1988年迁居德国,于海德堡大学汉学系开设台湾文学课程。
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为期4年,期间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之后客居香港,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大学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学担任杰出人文学者、台湾清华大学讲座教授。2005年7月在大成集团、普讯融悟文教基金会、诚品股份有限公司、蒋震工业慈善基金支持下成立龙应台文化基金会。
龙应台著有《野火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等评论集,散文《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孩子你慢慢来》等。她在台湾社会民主化历程中扮演一定角色,影响了“解严”后的思想与文化改造。近年来,龙应台多次在不同场合极力宣扬“台湾式的民主”,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与争议。
龙应台写作风格多样化,她本着“自由民主”的价值理念解读各种文化,对于台湾价值的重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曾经说过:“我其实只是不相信,人权应该以政治立场来区隔……如果人的尊严不是你的核心价值,如果你容许人权由权力来界定,那么你不过是我唾弃的对象而已。不必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