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周刊2009年中文十大好书揭晓
發佈時間: 1/9/2010 11:17:02 PM 被閲覽數: 330 次 來源:
邦泰
|
|
亚洲周刊2009年中文十大好书揭晓 2010/01/09 | 章海陵
二零零九年是神州易帜六十周年、六四的二十周年、中越战争三十周年,因历史经过沉淀,进而发现历史的智慧,成为亚洲周刊这一年十大好书重要主题,也与当下和未来产生微妙互动。赵紫阳、龙应台、陈志武、倪创辉、周光蓁、齐邦媛、张万舒、王鼎钧、张翠容和廖信忠的十本书,都写出了全球华人的全新视野与希望。
二零零九年是神州易帜一甲子,也是六四的二十周年、中越之战三十周年。由于历史的发酵,这一年成为反思中华民族命运的主题周年。全球中文作家虽置身不同境遇,却声应气求,打开一个个记忆的黑盒子,写下大量呕心沥血、深具原创性的作品,涵盖四九年国共内战、新中国诞生、七九年中越之战、八九“六四”等一系列全球华人难以忘怀的重大事件,也对很多敏感话题作出反思。因历史经过沉淀,进而发现历史的智慧,成为亚洲周刊这一年十大好书重要主题,也与当下和未来产生微妙互动。
亚洲周刊二零零九年中文十大非小说好书揭晓:(一)、《改革历程》(赵紫阳、新世纪出版);(二)、《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龙应台、天下/天地出版);(三)、《金融的逻辑》(陈志武、国际文化出版);(四)、《十年中越战争》(倪创辉、天行健出版);(五)、《中央乐团史》(周光蓁、三联书店出版);(六)、《巨流河》(齐邦媛、天下出版);(七)、《历史的大爆炸》(张万舒、天地出版);(八)《文学江湖》(王鼎钧、尔雅出版);(九)、《拉丁美洲真相之路》(张翠容、马可孛罗出版);(十)、《我们台湾这些年》(廖信忠、重庆出版)。
遗憾的是,十大排行榜上,起码有四本是中国大陆禁书,包括第(一)、(二)、(四)、(七)四本书。
● 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去世四年多,生前秘密录下三十小时录音讲话,以中英文先后出版,香港版名为《改革历程》(台湾版名为《国家的囚徒,时报出版》),“人走文至”,透出奇特的历史氛围。如俄国民主派先驱赫尔岑所说,“不能像僧侣那样在祷告与静思中令精神枯萎,不能让抽象概念和平凡事务淘尽我们的勇气与活力”。《改革历程》的关键推手是杜导正等四位中共老人。
赵紫阳不说则已,既说就一发不可收拾。他讲“六四”前因后果,又谈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功过,更谈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政治的本质是朴素的,由广为人知的常识与真理所构成。而赵紫阳直到离世,仍然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找不到半点自我解构的影子,而大放光辉的恰恰是他的论述亮点,即反对领袖“我说了算”的独裁作风,以及“回到民主与法制轨道上解决问题”的现代新思维。
● 一九四九年国军溃败,约两百万人渡台,台湾教授、作家龙应台的父母就是随著这难民潮而落户台湾南部。六十年后,龙应台的童年回忆是大雨击打铁皮屋顶,“如千军万马狂杀过来”,成为书写十五万字《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的最初动力。她从浩如湮海的档案材料中,从家族史、迁居史到国族史,带著众多的体温、感伤、痛苦以及盼望,一字一句找寻民间记忆,追述国共内战时的普通人遭遇,一个个奔逃、倒毙的百姓,“太多流离,太多梦碎,太多被碾碎的青春和被夺走的生命”。
这本书除了从人民的视野来看国共内战,还挖掘出不少“独家”历史,包括六十年前长春国军被共军围城,最后约几十万人饿死的历史,今天长春街头老百姓,竟无人晓得。而当年保卫上海的八百壮士,有些被日本俘虏送至新畿内亚当苦工,九死一生,而台湾本地人被征募至新畿内亚,在日本战败后被枪毙或坐牢。战争与政治变幻,都在捉弄老百姓命运。龙应台超越政权之争,“向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致敬”。
● 知名华人经济学家陈志武曾是中国军校学员,八六年留学耶鲁大学,学成留校并成终身教授。零九年,陈志武出版《金融的逻辑》,剖析当前金融危机,阐述“金融的逻辑”,书中针对有人要求中国推行重新回到金银本位货币改革,“让人哭笑不得”。书中对比公元一千六百年时的两组国家,一组是存金数千万的国家,像中国、印度、土耳其和日本等;而另一组不仅不藏金,更负债累累,如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四百年下来,藏金万贯的,除日本藉明治维新改变国运外,至今还都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的国家,今天既民主法治,又经济发达。为什?“负债累累”的国家能良性发展,“政府总是缺钱”是否就是民主宪政制度的催化剂?“国富”是否反给掌权者以压制民权、践踏法治的底气呢?陈志武认为,“或许,不需要借钱花的政府反倒容易腐败专制,毫无顾及地侵犯民间权利,抑制个人创造力,不思进取,就像富家子弟更容易横行霸道、不思奋发一样”。陈志武还从金融学出发,反思儒家思想,认为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必由之路,而发展金融是中国唯一出路。
● 三十年前的中越之战,至今仍是中国大陆历史研究的禁区,但这场战争岂能成为历史空白?亲历中越之战的倪创辉推出七十万字巨著《十年中越战争》,书中连参战解放军番号、武器配备、作战意图及实战经过、弹药补给及消耗,尤其是作战损伤人数都有披露,是国史的突破。
作者六次立功,曾任副团长、政委军职,他认为,七九年六十万解放军与六万越军及六万民兵作战,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即使后来持续十年的边境消耗战,中方一个加强集团军与越军一两个师对决,也没占多少便宜,违背孙子兵法中“兵贵胜,不贵久”原则。
人民是国家主人,中国百姓对这场“教训之仗”理应有知情权及表态权。作者批评,为教训越南而开战是草率的霸权主义,根本没经“人大”讨论和常委会批准,可能犯下历史性错误。此仗也没令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而赤柬垮台使中方在外交和政治上遭遇多年孤立。好在中越关系从九十年代初恢复正常,双方感到“交往比对峙好”,“和平更比战争好”。但这算什么艰深的道理?中越如何面对子孙后代的拷问?
● 贝多芬的《欢乐颂》表达和平信念,地球人多次发射寻找外星人的探测器,就携带了录有该交响乐的光碟。香港学者周光蓁在六十万言专著《中央乐团史》中披露,中国中央乐团五九年演奏《欢乐颂》,并用中文高唱“欢乐,欢乐女神灿烂光芒照大地”。这个现代乐团也耗费无数心血研究“洋为中用”和“土洋结合”;乐师们更在反右、文革及“清除资产阶级精神污染”等政治运动中备受折磨。乐团指挥陈佐湟说,这些本身就是一场没有理性、试图把西方文化绝迹于中国的运动,几名成员自杀而死,中央乐团首席杨秉荪被囚超过九年。
八九年中央乐团声援“六四”绝食学生,要求演奏《欢乐颂》遭到拒绝,但乐团参与六四,以及在七六年周恩来去世的天安门悼念,其实每一个音符都承载政治。该团元老指挥李德伦说:“中央乐团的四十年是斗争的四十年。”国际级指挥小泽征尔说:“中央乐团是个罕见现象:有高度的技巧但又不懂得怎样演奏勃拉姆斯。”《中央乐团史》奏出了中国艰难走向现代化的旋律。乐团最后在九六年关闭,引起巨大争议,也使四十年历史的音符成为绝响。
● 知名文学教授齐邦媛八十五岁时,在台塑养生村用四年时间写出自传《巨流河》,描述自己与家族从东北到台湾的颠沛流离,自传具史诗氛围,轰动华人文坛。书中最感人的篇章是作者初恋。恋人张大飞是与日军作战的飞行队长,其父亲是沈阳警察局长,被日本人烧死,浇到身上的不是汽油而是油漆,惨状难以言表。少女齐邦媛决定迁居到靠近张大飞的地区,对方则快速与他人成婚来拒绝爱情,并退回一百多封书信,在给作者哥哥的信中写道,“请你委婉地劝邦媛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作者同时接到飞行队来信,上面通知“张大飞队长已于五月十八日在河南上空殉职”。那是重庆炎热如火炉的夏天,“即使妈妈也难于分辨我脸上流是泪还是汗”。
作者认为,上世纪中国人被日本人欺负,输在从领袖到国民的幼稚及散漫,她不满蒋介石派阅历不深的蒋经国赴俄国谈判,更痛心张作霖死后让毫无经验的张学良主掌东北,错过至为关键的改革时机,否则东北日后绝不至于遭日军和苏军染指,二战后也不至于急速易帜。东北与神州的历史完全可能是另一种写法。
● 每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类教诲从中国人心底升起,总有一股力量将审视目光不知不觉从外部世界转向心灵殿堂,悲凉之情挥之不去:八九“六四”天安门事件已经二十年了。
零九年,香港有关“六四”的书籍大量上市,其中最瞩目的是张万舒的“体制内”的揭密:《历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实录》。“六四”期间,作者张万舒任新华社总社国内新闻部主任,负责各地现场采访的第一手资料。
该书披露“六四”事件中军队入城的内情,十万兵力如何从六条路线向天安门广场进发。而当时连官方新华社也同情学运,党的喉舌“失控”。 |
|
上兩條同類新聞:
標題黨︰第一個人造男人的愛情故事《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龙应台书写1949 两岸不讨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