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雷恩蓝 /恩典太美麗/從舊約到新約,神的應許永遠不變 /《聖經》和政治
發佈時間: 3/17/2010 1:47:06 AM 被閲覽數: 3974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50位西方伟大的作曲家(2)- Léonin 雷恩蓝 ( c1150 - 1201,法国)

     





Léonin - Viderunt omnes (1)


Why is great: He was the first great exponent of "organum "
What's his story: One of the most importnt revolution in music was the creation of organum; for the first time in manu form, two or more lines of music moved together at the same time. In his Magnus liber, Léonin effectively spelt out the basic principles on which early polyphneic music was based. Much of his work consists of a slow - moving lower part supporting a decorative upper line.
Defining works: Non vos relinquam orphanos, Inter natos mulierum
(classic fm)

Leonin, 法国人,著名作曲家,(教会)管理人员, 诗人, 是polyphonic organum 的首创者,身居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 大概是polyphony 的Notre Dame 学校的最早期的, 主要成员。 关于他的记载是一个世纪以后世人在一位英国修道士的记录的文字中发现:这位英国修道士在大教堂以著名匿名IV 提及Leonin, "大的书" organum 的理论。Leonin 大概并且是第一作曲家利用节奏性方式, 和并且可能发明一个记法,根据W.G. Waite, 在1954 年写: "这是Leonin 的不能比较的成就第一次介绍节奏一个合理的系统入polyphonic 音乐, 和, 相等地重要, 创造记法方法传神这节奏。"

Magnus Liber 意欲至于礼拜仪式的使用。这位修道士写道:"Leonin was the best composer of  organum for the amplification f divine service"根据匿名IV, "Magister Leoninus (Leonin) 是organum 的最好的作曲家; 他写了大的书(Magnus Liber) 为逐渐和antiphoner 为神圣的服务。" 所有Magnus Liber 是为二声音, 根据匿名IV, Leonin 的工作由后来的法国作曲家Perotin 改进了和大大地扩展了。
(文字来自DK Classical Music 和http://tieba.baidu.com/f?kz=10827273

Léonin (active ca. 1165-1185), or Leoninus, of the Cathedral of Notre Dame in Paris, is the earliest known composer of polyphonic art music and the creator of controlled rhythm and meter, as well as of the earliest notation to convey rhythm.

About the life of Léonin absolutely nothing is known. His name is mentioned in a treatise, actually class notes taken at lectures an anonymous English student attended at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about a century later, in the 1270s. In this treatise Léonin is connected with Paris and is praised as the best composer of organa (two-voiced settings of soloistic portions of chants of the Mass and the daily prayer hours).

Léonin evidently composed his organa for the Cathedral of Notre Dame, whose present magnificent stone structure rose in the main between 1163 and 1208.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he was a choirboy first and later became the master of the choirboys. This would account for the diminutive of Léo by which he was known and also for the absence of his name from the preserved list of the higher officers of the Cathedral.

Léonin's works may be called the cradle of Western art music. His organa are arranged for two vocal lines. One is the chant tune, the cantus firmus, laid out either in notes of undefined length or, in some sections, in a sequence of definite note values; the other is a newly composed melodic descant, a rhythmically controlled coloratura of great ingenuity, coordinated with the cantus firmus. Although organa had existed for some time before Léonin, the separation of these two styles, the "pure organum" - with long chant notes - and what was then called "discant," where both voices have strict rhythm, was his creation. So was the notation he used to symbolize this rhythm, the "modal notation," which laid the basis for musical notation as we know it. Moreover, his works constitute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repertoire of liturgical polyphony, which, with settings for about 100 Gregorian chants for all the major feasts of the Church year, remained in use for more than 2 centuries and spread to all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is repertoire formed what the anonymous English student called the Magnus liber organi (Great Book of Organa); it became a widely imitated model.

The musicologist Craig Wright believes that Léonin may have been the same person as a contemporaneous Parisian poet, Leonius , after whom Leonine verse may have been named. This would make Léonin's use of meter even more significant.

answer.com

古典音乐花园/
 
詩歌︰恩典太美麗
送交者: 懶羊羊 2010年03月10日[彩虹之約] 

 

《聖經》和政治


 
    甘雅各、傑利紐康  
 
聖經和政治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 馬太福音五章 13 節


  「你們是世上的鹽。」耶稣對門徒說。當你試圖去想這句話時,它是很震撼人心的。背景是:一群人站在羅馬帝國某個名不見經傳的湖邊,然後有人說出了這句話:「你們是世上的鹽。」這十分叫人驚訝,不是嗎?不知道這句話的沈重性有沒有落在你的心上?


  在蒙古,一切都很敗壞;你最好離開。
  非洲呢,一團糟!走吧!
  土庫曼(Turkmenistan)更是一片腐敗。
    我們實在需要一點鹽,來阻止那邊持續不斷的腐敗。


  縱然令人驚訝,那一句驚人的預言居然實現了!鹽的最大功用是作爲預防,以防止好的東西變壞。事實上比起別的人,那群跟著耶稣基督的人已被證實是世界上行爲規範和道德的「鹽」,而在當時那還只是耶稣對一小群人所發表的一篇難以置信之忠告。如果沒有聖經,世人就感受不到它的正面影響力了--舉例,如禁止奴隸交易和奴隸制度。作爲鹽的另一層意義包括政治參與(參太五 15-16)。我相信,政治不再是基督徒拱手讓給非基督徒的領域,畢竟基督徒在政治舞台中已經缺席太久了!


  海弗納(Vance Havner)曾把人本主義比做等待禿鷹來審判的半朽屍體。因此,我的朋友,歸根結底就是:我們要不就是屍體,要不就是鹽。時時刻刻問自己是歸屬于哪一種東西,此乃必要的。


〖 聖經談論整個人生 〗


  基督教和教會對政治說過些什麽樣的話?或者,教會是政治絕緣體?有些人認爲,聖經和基督教只談屬靈的事務。吉斯特梅克(Simon Kistemaker)曾指出,教會體制裏只能討論某些議題,然而聖經所談論的範圍卻是無限,其中政治正是範圍之內的課題之一。


  荷蘭最偉大的神學家之一克伊波(Abraham Kuyper),是一位具有影響力的基督徒,也是一位政治家。他不只是一名極優秀的學者、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創辦人、聖經解經家,和耶稣基督福音教會的牧師,同時也是一個才智出衆基督徒,並因此出任荷蘭的總理。他在任內極爲稱職,以至于政府把他七十歲生日那天訂爲國定假日。


  克伊波是加爾文派(Calvisit)。加爾文本人對教會和國家的關系上,持著相當清晰的觀點。加爾文強調,三位一體的真神超越普天之下萬事萬物以及所有人間王國--不僅是教會,也涵蓋生命中每一個層面。克伊波寫道:


  神子不能自外于萬物。就算你下到地底下去,你仍然無法指出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不管是星星或慧星,沒有一件事是不關乎基督耶稣的。並且那種關系不是膚淺、無關輕重,而是十分直接的。自然界裏沒有什麽力量,或是任何控制這些力量的來源,是和神永恒之話語無關的。職是之故,將基督設限在屬靈事務之上,並將祂從自然科學中予以排除,可說是一種全然的錯誤。


  當然,政治更是不能自外于基督了。


〖 神是一切政治力量的來源 〗


  權力的終極來源不是國家,亦非人民,而是神。聖經上說,所有的權能來自神。人所行使的權力是神所委托于人的。了解這一點是相當要緊的,因爲曆史明白地告訴我們,任何獨攬大權,管理國家、人民的人本主義國家。或是非基督教國家(請記住,管理權就是強制權),最終的結局便是極權主義。


  國家的權力來自神,國家需要對神負責:當人民對這個真理昏昧無知的時候,極權主義就會尾隨而來。因此,國家是神普遍恩典的機制,藉此祂得以禁止邪惡的産生。國家的目的是制訂和執行神寫在祂話語之中的律法,以及祂寫在人心上的道德法律。我們的責任是尊崇國家,因爲聖經上說,神設立了國家。我們必須遵守法律,賦稅,並且爲掌權者禱告。


〖 國家的權力有限 〗


  從神是政治權力來源的角度,我們可以推展出另一個原則:神限定了國家的權威和權力。國家並不囊括所有的社會層次,有些層次自有其它的權威層面。我們有家庭和教會,學校和商業,以及其它創造性的計劃是國家無法自然地伸手掌控的(不像那些集權國家一般--但在美國,不幸的是,國家的權力正在日漸擴大)。


  限制意味著一旦執政掌權者逾越他們的權限時,基督徒自有義務予以抵抗。如果國家命令基督徒從事和神話語教導相反的事情時,基督徒所要順從的是神,不是人(徒五 29)。自古迄今,曆史上許多政府禁止基督徒禱告、敬拜神,或是向人傳福音。無論是在這種或是所有政府取消神命令的情況之下,基督徒必須順服神,並且挺身而起反抗國家,因爲國家的權力是有限的。


〖 教會和國家 〗


  那麽,國家和教會的關系應當如何?


  關于這一點,加爾文的觀點很清楚,而且在我看來是正確無誤的。路德派學者、作家和法律教授艾茲摩(John Eidsmoe)博士在《神和凱撒》(God and Caesar)的書中,總結了加爾文有關國家的教導:


  不同于在洗禮派(Anabaptist)的看法,加爾文認出國家的權威來自神。不同于天主教神學家的觀點,加爾文相信上帝把權威賦予國家,而不是賦予教會。一個基督徒不但是國度(kingdom),也是國家與教會權威之下的子民。然而,國家對于基督徒的權威必須限制在神所賦予國家的權責範圍之內。一旦國家超越了這個範圍,國家就是違法的,基督徒必須反抗。


  這個觀點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何以加爾文的信徒會到美國去開荒拓土。(我們將在第六章對此詳加討論。)


  我相信教會和國家之間必須有所區隔,如同加爾文所教導的那樣。但是,教會和國家的區隔並不意味著,神和國家分開,而這正是美國現在所施行的。聖經清楚地指出,忘記神的國家「都必歸到陰間」(詩九 17)。美國建國者無意建立一個與神分離的國家。獨立宣言承認神賦予人類不可剝奪的人權。富蘭克林在起草美國憲法的時候,站起來作了他一篇著名的演說:


  閣下,我已年邁,但當我活得越久,我越相信一項真理--神掌管人類的事務。如同麻雀一般,若沒有祂的許可是絕對不會落地的,一個國家的興起能夠缺少祂的幫助嗎?閣下,我們堅信聖經所言:「若非耶和華建造,建造的人便枉然勞力。」我堅決相信這一點,並且相信,沒有祂認可的幫助,我們所完成的政治實體將不會比巴別塔好到那裏去。


  富蘭克林要求在起草美國政府的憲法時,以禱告祈求全能者幫助爲開始。富蘭克林的舉動駁斥了那些以抵觸憲法爲由,在參衆議院院會期間不做開會禱告的人。沒有什麽比這個更荒謬和對一個國家更傷害的了!


〖 建國者和人類的罪 〗


  因爲他們清楚地認識聖經的教導,這群美國建國者知道人的本質是惡的。因此,他們設計了一種把罪惡套牢的政體。他們授予州政府的權力,僅限于法律上所列舉的,而國家和人民則保留了其余的權責。他們建立了三權鼎力,做爲內在的監督與平衡。何以如此?因爲他們注意到少數集權的危險--如此他們可以借機剝削政府,以擴充其個人不法的野心。


  我們可以從麥迪遜(James Madison)、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以及傑伊(John Jay)等人所起草的聯邦法案中看出這種人性之本質。這份法案的用意乃是敦促各州批准憲法。麥迪遜,這位憲法總工程師從偉大的長老會牧師威瑟斯龐(John Witherspoon)習得他的政治哲學。在聯邦法案第五十一條中,麥迪遜指出,人不是天使。因此,政府(人所經營的)本身必須受到監督。麥迪遜說,政府是「人性最大的反照」,于是,他說「人若是天使」,則政府就是多余的了!他說:


  如果天使來管理人,那麽從內或從外來控制政府亦都無所需要,在組織一個以人來管理人的政府時,其最大的困難在于:你必須先使政府控制管理者;其次再強迫它控制它自己。


  人是有罪的這個聖經教義,指引著這個國家的建國者建立了一個人民不受國家剝削的保護機制。然而,今日國家權力和聯邦政府的區隔漸漸消失,聯邦政府三權鼎力的分野也就日益模糊,少數人開始獨攬大權。


  那麽,政府的功能究竟爲何?因著人的罪,神設立了國家--用以禁戒邪惡,維護公義。政府的功能是爲了榮耀神,使守法的國民得以自由工作,爲神而活。而國家之所以缺乏影響力的原因之一是,許多基督徒缺乏對耶稣基督的委身。而這種委身是絕對能夠改變每一片土地的。


〖 科學怪人的教訓 〗


  教會似乎吹不皺政治圈的漣漪。今天在每一個國家中,基督教或多或少都受到攻擊,使得全世界興起一片解放宗教的熱潮。誰該爲這些現象負責?我們大可痛斥無神論主義、人本主義、世俗主義、共産主義,或者異端主義。我們也可以把矛頭指向「美國公民權協會」(ACLU),或者「美國人方式」(People for the American Way)等組織。他們是罪魁禍首嗎?


  也許一點小故事可以透露出一束亮光。我相信你一定對著名的怪博士(Dr. Frankenstein)和他發明的科學怪人耳熟能詳。請你幻想,最後這怪物發飙了,陷城市于浩劫。他殺人,攻擊他的主人,搗毀人類的家園,讓整個房子付諸一炬,火光劃亮天空。這時,怪博士一位朋友從別的城市趕過來,當他看到了這個大屠殺和混亂時,他問:「怪博士,這是怎麽回事?」


  「一頭怪物,一頭怪物!是一頭怪物幹的,可怕極了!它發瘋了,連續殺人,毀掉了我們的城市。」


  朋友大叫:「一頭怪物,這個怪物從哪裏來?」


  靜默片刻。他又再問:「這個怪物從哪裏來?」


  「嗄......是我發明的,」怪博士回答。


  萬一你沒有弄懂這個發人深省的故事,讓我告訴你,我們必須承認大部份的錯在我們自己身上--就在教會門口,我們沒能在這個國家裏完全遵守大使命,我們沒能遵照聖經委派我們參與管理各樣事務的命令。我們從政治。政府、媒體和高等教育之中退出,把原本當仁不讓的位置奉送給了非基督徒。我們沒有善盡我們天上國民的責任,沒有遵守基督「該撒的物,當歸該撒」這一條命令。


  雖然我們並沒有親自創造這怪獸,但我們允許它長大,奪取權力。當它坐擁政府、學校、媒體、法庭和立法機關之後,它便一舉在國內發動「大屠殺」。我想,我們必須清楚,大多數責任是我們的。


  在美國,基督教失去了立場的原因是很清楚的。我們不僅允許世俗人本主義囂張,自己還畏縮不前。甚至遇上沖突的時候,基督徒拔腿就跑,難怪讓對方贏了!


〖 基督徒退出了公共事務領域 〗


  幾十年來,宗教從整個公共事務的領域中退出,轉而退到教會彩繪玻璃牆的後面,和禱告房裏。大約十五年前,我們已經實際上撤離出政府、媒體和公共教育等單位。我們把它們空出來留給非基督徒,任其破壞。過去這一、廿年來,雖曾試圖扳回一城,但僅得到一些小小的成果。人本主義的侵略是十分令人匪夷所思的,尤其是在公立學校裏面。


  當然,許多傳道人不再講這樣的道。有些信徒曾向我悲訴,他們的牧師不再講論當今重要的社會議題。原因是:它們太具有爭議性了,爲了不得罪任何人,牧師最好閉口不談。他們不敢冒著被剔除免稅優待的險,來贊助某候選人或政黨。


  但是我們不能把所有的過錯均推給牧師,因爲也有許多平信徒不願意沒事找事地一頭栽進這些事務裏。他們不願意聽政府在做什麽,以及政府如何影響整個的社會。他們只對白己的事務感到興趣。


  美國文化不斷譴責基督教的結果是,基督教的信仰萎縮到一個越來越小、越來越隱密的生活片段,並且自公共領域中被除名。身爲基督徒,我們早應該從飽受迷惑、欺騙和打敗之中覺醒了,必須要奮起以保衛憲法的真理。我並不主張政府遴選出一個受國家資助的國家教會,也不贊成教會應當控制國家。訝異的是,我看到一些外表聰明的人,十分擔心基督徒爲了防止昏庸之輩掌權,而興起治理國家的想法。事責上,我向你保證,我並不希望華盛頓首府的主教來治理美國,但我主張讓整個國家在每一個層面和行動上,都感受到耶稣基督的影響;我主張神的律法付諸宣揚;我主張基督徒具有高深的學識,在社會各個層面裏變得更爲活躍,無論是去投票、服務國家:皆能把他們的信仰帶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


  我相信,除非我們作鹽,否則國家勢必會走上不歸路。反對的聲浪必然自四面而起,迫使鹽放回鹽桶之中。我決不讓這種情況發生在我的身上,也不保持沈默,並將繼續說出心裏的話。我相信,如果我們現在不采取行動,我們可能很快就要完全被迫緘默。


〖 基督徒政治家的三種模式 〗


  有人說「曆史是傳記」--亦即,整部曆史都在講創造曆史的英雄傳記。過去兩百年來,聖經栽培了三名重要人物,他們名列在偉大的政治家當中。本章後半段的重點將放在這二個領袖的身上--分別爲華盛頓、林肯,以及威伯福斯。焦點尤其放在聖經如何影響他們的人格和政治理念上。


〖 華盛頓的信仰 〗


  華盛頓(1732-1799)是偉大的基督徒政治家之一,衆所周知他是美國國父,且是人格品德出衆的人。獨立戰爭英雄李將軍(Henry Lee)曾經把華盛頓描寫威「戰爭第一人,和平第一人,美國人心中第一人」。


  雖然在今天有不少的人,包括基督徒在內,將華盛頓視爲是一名自然神教信仰者。但曆史的記載可以輕易地即將這個認定加以駁斥。一位自然神教信仰者雖然相信有一位「神」造天地 ,但這位「神」是非人性的,無法幹涉人類的事務。這種視人類思想高于神聖啓示的自然神教,是完全和「道成肉身」的基督教信仰和矛盾的。


  華盛頓是英國國教的教區代表。他信奉三一真神,在教會中素有名望。他把他的禱告記載在他那本「每日獻祭」(The Daily Sacrifice)手稿裏,毫無疑問地,和主的關系對他而言是多麽地重要。下面摘錄其中的一段禱告 ,指出華盛頓絕對不是自然神教信仰者:


  禮拜天......那位命令以色列百姓每日獻祭的全能神、最憐憫的天父,好叫他們爲神日夜的保護而榮耀神、贊美神!主啊,求神現在接納我清晨的獻祭......。


  因神是眼目純潔的神,是受那些來到神面前的人所尊崇的神,所以神不接納愚者和踩在神殿中之罪人的獻祭。我求神赦免,我求告神,把我的罪從神的面光之中除去,如同東離西那麽遠,並且因著神的兒子耶稣基督之故,接納我吧......。


  祝福我的家人、親戚、朋友,以及這個國家。主阿!神這位爲了我們而躺在墓裏。又複活的主耶稣基督,做我們的神吧!並因著神自己的緣故,帶領我們今天的道路,和永遠的道路。阿們!


  星期天晚上......啊!最榮耀的神,耶稣基督我慈悲和慈愛的天父,我爲今日軟弱,以及和殘缺的工作向神忏悔告白。我求神赦免和原諒我的罪......讓我能依照你在聖經立下的規矩而生活......。


  求神今晚繼續賜給我神的良善。我求神側耳聽聞我謙遜的祈求,並因著神親愛的獨生子耶稣基督我們的主,來收納和響應我的禱告,阿們!


  星期一早上......每一日陶塑我更像你獨生愛子耶稣基督的樣式,在你的忿怒之中而活,在神的恩典之中而死,在神所選定的日子裏,如義人複活,得以進入永恒。


  華盛頓的靈修生活足以使一般的基督徒赧顔。通常他會起個大早禱告,並在一天之中,花不少的時間在膝蓋上。福吉谷(Vally Forge)有幾幅華盛頓跪在地上禱告的著名畫像,足以說明他委身的程度。


  有一回華盛頓對一群印地安人說:「你們立意要學習我們的藝術和生活習慣,但更要緊的是,要學習耶稣基督的信仰......國會將爲你們在這種具有智能的學習上助你們一臂之力。」你能想象,如果這批政治正確的群衆抓住他要點的話,其結果會如何?華盛頓強調的不過是,耶稣比印地安的「神」還要崇高!這番舉動自然不會使華盛頓受到今日知識分子的青睐,因爲他們視美國原住民的宗教高于基督教。話說回來,在這群知識分子的眼中,還有什麽會低過基督教的呢?


  華盛頓在一封寫給各州州長的信上說道:


  現在,這是我最誠摯的禱告,願神把你和你所主政的州省置于祂聖潔的保護之中,願祂的心腸得到最充分的滿足,好使我們行公義、好憐憫,並且懷著慈愛、謙卑及和平。這些正是我們蒙福信仰的導師的所作所爲,若在這些事上少了祂的典範,我們就別指望國家會幸福快樂!


  有關上述之引文,政治家卡伯特(Henry Cabot)曾經指出:「當華盛頓寫下這段話的時候,他若不是十分相信基督的神聖性,就是不知所雲。」


  美國第一任總統並沒有將他的政冶和他的宗教分離,他讓宗教啓發政治。如同曆任的總統一般。他設立國家禁食日、禱告日,以及感恩日,他明白宗教在導引道德上所扮演的角色。


  華盛頓基本上對于他的宗教觀采取低調的態度。我個人相信,就是這種低調姿態才招來人家對他信仰上的誤解。瑪莎華盛頓的孫女兒克絲提斯(Nelly Custis)對于別人質疑喬治華盛頓一事感到難過。她寫了一封信給曆史學家史巴克斯(Jared Sparks):反駁華盛頓不是基督徒之說。「他的生命,他所寫的證明他是一名基督徒。他是那種活出來,或禱告『讓人看出其爲人』的人。他私密地與他的神交通。」如果沒有聖經,華盛頓就不是這樣的華盛頓了!在談到「受到神話語啓示的蒙福宗教」時,他慣用畢恭畢敬的口吻。正是這個信仰,幫助他得以成爲一位偉大的領袖。


〖 林肯是基督徒嗎? 〗


  在美國人的記憶裏,林肯(1809-1865)永遠留有一席之地。他深受聖經的影響。從他的演說詞來看,篇篇都可看出他深受神話語的浸潤。許多美國人思想著,並且引用:「一城一家自相分爭,必站立不住」,以爲這是林肯的話。其實他只是借用聖經的說法(太十二25),他的聽衆大都能夠辨識出來。(十九世紀的美國人比現在的美國人更熟悉聖經,多麽不幸呀!)林肯的私人秘書尼克來(John Nicolay)說:「他對福音的簡單性大爲贊賞。他經常說登山寶訓包含了所有法律和公義的要點,而主禱文則是人類最崇高的一席話。」


  林肯早年並不是基督徒。當他來到伊利諾州的春田市(Springfield, Illinois)時,他結交了一班信奉無神論和懷疑論主義的朋友。他們給了他一本沃爾內所著的《廢墟》(Ruins)。那是一本言詞犀利、惡意攻讦聖經的書。這本書對林肯的信仰俨如寒冬之于花草,冷凍了他對基督教的追求。然而,林肯還是在聖經裏發覺塑造他和改變他的力量,並且在那些戰爭悲慘的歲月裎,他搖身一變,成爲了基督徒。


  一位林肯「最親密和無私的朋友」史匹德(Joshua Fry Speed)曾提及林肯年輕時是一名懷疑王義者,但到了 1864 年夏天,他突然察覺到林肯的轉變:


  向晚時分我走進房間,他坐在靠近窗戶的一角。正在認真地閱讀著聖經。靠近他的時候,我跟他說:「我很高興看到你這麽專注。」「是的,我很專注。」他如此回答我。我接著說:「嗯......如果你治好了你的懷疑主義,那我可要向你抱歉了,我的還沒醫好哩!」他誠摯地看著我,把手放在我的肩膀上,他說:「你錯了,史匹德!好好地思想這本書,並且平衡一下你的信仰,那麽你無論活著或死去都會是一個比較快樂和良善的人。」


〖 林肯的演說和其它偉業 〗


  林肯大部份的演說和寫作都清晰地反映聖經對他的影響。讀那篇蝕镂在石頭上,置于林肯紀念堂裏的第二任總統就職演說稿,看他怎樣引用聖經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尤其當你拿它來比對時下教會和國家分離那種人格分裂式的觀點(也就是所謂的「官方支持的無神論」說法)。


  他和華盛頓一樣,制訂了國家禁食日,禱告曰和感恩日。下面節錄林肯下達給聯邦軍隊,呼籲他們禱告和禁食做爲紀念主日的命令。注意其中聖經的影響:


  茲宣布國家禁食日,1861 年。8 月 12 日。對所有的人而言,承認以及敬畏神至高的政權是恰當的。在完全信仰「敬畏耶和華是智能的開端」之前提下,屈膝在祂的責罰之中,並且表白、傷痛自己的罪惡和過犯是恰當的;用憂傷痛悔的心祈求赦免自己現在,以及隱而未現的行爲是恰當的......。


  茲宣布國家禁食日,1863 年 3 月 30 日。透過神聖的律法,我們知悉,一個國家如同個人一般,也會在這個世界上遭到懲處和責罰。這場把國家變成荒涼之地的駭人內戰,或許是我們放肆專橫的罪所遭受的處罰,好使我們全體國民曆經國家改造。如此,我們不該心存畏懼嗎?我們是天上一切豐盛的受惠者。多年來,我們蒙受保守,以至于得享和平及豐富。我們壯盛的人口、財富和力量,無國可匹,然而,我們忘記了神。我們忘了那一雙恩典之手如何保守我們平安度日、生養衆多,叫我們富足,以及賜我們力量。反而,我們受欺于自己虛妄的心,在做無聊的假想,以爲這些福分是出自一些具有高超智能和品德之人的手。沈迷在連續的成功裏,我們覺得自己一樣不缺,以致感受不到我們需要拯救和保守的恩典。我們過于驕傲,也因此無法向創造我們生命的神禱告。


  我們認爲,在這位被觸犯的全能者面前謙卑我們自己。坦承我們國家有罪,以及祈求仁慈和赦免是恰當的。


  紀念主日的命令,1862 年 11 月 15 日。身兼陸海軍最高統帥的總統期望並下令所有軍人謹守主日。基于人畜在一周裏休息一天的重要性、基督徒軍人的神聖權利、基督徒的天職,以及對神聖意旨的尊崇,我下令周日的勞動量必須減低到僅留必須的勤務......獨立宣言指出,政府建國的精神必須保衛,于是國父首先下達此令,「將軍盼望,也相信每一個軍官和士兵會努力活出基督軍人的樣式,保衛他國家的權利與自由。」


〖 林肯第二任總統就職演說 〗


  林肯最後幾個月的生命裏有著重大的改變--在他將心交給基督後,繼續又活了一年半的時間。事實上,那時他第二度入主白宮。按照慣例,他向國人發表他的第二任就職演說。以我來看,這篇講稿是林肯最好的一次演說。林肯傳記《公民林肯》(Lincoln the Citizen)的作者惠特尼(Henry Whitney)曾把這篇演講描述成「一串向神連綿不斷的祈求,求祂對我們這個如火如荼的國家伸出援手。」這篇講稿刻在林肯紀念堂裏,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全能者自有其旨意。「禍哉世界!因著必來之罪;禍哉此人,罪因其而來。」如果我們假設,美國奴隸制度乃是衆罪之一,而當他定意除去這個制度的同時,引發這一場可怖的南北戰爭,有如降災于那些罪因其而來的人身上,我們能從信徒描寫的那些神聖屬性裏,分辨出其中的差異嗎?我們誠摯地盼望--熱切地禱告--這場懲罰性的戰爭得以迅速地遠離我們而去。然而,如果神定意讓戰爭持續下去,直到我們從所有奴隸在兩百五十年間沒有報酬、困苦勞動之下所累積的財富毀去,及直到每一滴皮鞭上的血迹被報之以刀下每一條冤魂,就如同我們在三千年前所說,而今天仍要再說的那樣:「主的審判確實,合乎公義。」


  ......不以惡待人,而以仁愛相處。當神開啓我們的眼,得見公義時,我們必須持守公義。讓我們全力以赴,完成我們的工作,醫治國家的創傷。承受戰爭所帶來,並予以照料,那些寡婦、孤兒,不忘關懷他們--對于那些可以達成公義,讓我們中間享受永遠和平的事情,我們必須全力做好。


  他所下達的最後一個法案是,硬幣上必須刻著「我們相信神」(In God We Trust)的字樣。被暗殺那天的最後一次內閣會議裏,他說,他將不再指責南方,和對南方施以報複--「不以惡待人,以仁愛相處。」若果他活下來,恐怕要改寫收複南方的曆史。


  他最後的演說以宣布國家感恩日作爲總結,同時准備將這個議案送交國會立法。在那一次內閣會議中他說,既然那令人厭惡的奴隸制度已經廢除了,下一個議案將是譴責泛濫于全國的酗酒行爲。


〖 最殘酷的槍殺 〗


  那一夜,他和他的妻子瑪麗前往福特戲院(Ford's Theater)。林肯對該出戲興趣不大。那一天,戰爭結束的消息傳來,他好欣慰,滿心期待著過和平的日子。然而,他在許多場合中都曾說過,他不會活著看到這場沖突和平落幕,也就是當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他會死去。坐在戲院裏,他向前靠近,對瑪麗說出了他在世間最後的留言:「你知道我現在想做什麽嗎?我想帶你到中東去旅行。」


  而就在林肯誓言除去酗酒問題的同一天,一個名叫約翰布斯(John Booth)的年輕人步進酒館,灌下了幾杯黃湯。另外一位年輕人則正好離開總統包廂的崗哨,踱步走到對街的酒館裏去飲酒。前面所提的那個年輕人就趁著這段崗哨空擋的時候,悄悄地旋開總統包廂的門。林肯還在繼續對著太太說:「我們要去祂誕生的伯利恒。」布斯靜靜地走進總統包廂。「我們要拜訪伯大尼,隨著那條聖潔腳蹤所行過的路途走。」布斯舉起槍,朝著林肯的頭部。「然後我們上耶路......」


  曆史上最瘋狂的槍聲大響,子彈直直穿過林肯的頭部。他立即被送到對面的街上。在此之前,他寫過一封信給「紐約大道長老會」(New York Avenue Presbyterian Church),說明他現在已經信了主,並且請求在複活節主日當衆宣告他的信仰--然而,林肯卻在禮拜五受難日那夜走了。


  作戰部長史丹頓(Edwin Stanton)看著躺下來的扭曲遺體,說道:「這裏躺著世界上最完美的領袖。」


  這是林肯精神永垂不朽的原因!


〖 威伯福斯:基督徒政治家 〗


  威伯福斯(1759-1833)或許是自古以來最偉大的基督徒政治家。然而,我卻也發現許多美國人對他很陌生。這個無知叫人遺憾,因爲他是人中之人,值得我們結識。當然,在英國他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我願意在此爲那些不熟悉他的美國人,補一張生動令人印象深刻的畫像。


  威伯福斯從他祖父和伯父那裏繼承了一筆爲數可觀的産業。因此,他側身擠入英國名流之列。事實上,他個人就是一名容光煥發的紳士,也是一位道德舉止高雅之人。


  從小他就有著英國教會的背景,如同那時代裏的每一個人一般。他的母親對于宗教吐不熱衷,事責上,她甚且還害怕他的兒子有著宗教的熱忱。因此,有一段時間她把他從一班宗教熱誠的朋友當中抽離出來。他也繼續當著他有名無實的基督徒。這是個那個時代的典型。


〖 廿一歲進入國會 〗


  長大之後,他進了劍橋大學。畢業那年,他進軍國會。雖然他的選舉對手是一個年紀比他大上許多的人,而且在政治事務上也比他娴熟,但威伯福斯有著神所賜予的口才,加上他多年來的努力和訓練,並因而在幾次選舉上無往不利。廿一歲那年他開始問鼎下議院,從此足足做了四十五年的議員。


  當他廿五歲的時候,他的母親決定前往歐洲大陸拜訪瑞士和意大利。他則延到夏天只身前往,並與母親會合。他邀請舊日老師米爾納(Isaac Milner)同遊。爲了打發通過法國這段漫長的時間,米爾納建議他們一起閱讀都德利奇(Philip Doddridge)所寫著名的靈修古典《宗教之興起和擴展》「The Rise and Progress of Religion)。都德利奇所教導的美感,以及耶稣基督救贖的意義給予威伯福斯強烈的震撼。


  雖然,它給他的印象很深,也打開了他的智能,能明白福音,但他拒絕書上的信息。因爲他活在一個高級而令人眼花撩亂的上流社會。他和貴族中的貴族過從甚密,也是應酬舞會的座上客。因此,他不願意讓這位基督太靠近他。


  在意大利他和家人告別,啓程返回英國。次年夏天,他又邀請米爾納結伴出遊歐洲大陸。這回他們決定一起閱讀希臘文新約聖經。當他們閱讀的時候。聖靈把神的話語深深地埋在威伯福斯的心靈深處,神的話語終于改變了他的生命。他從歐洲大陸再度返回時,已是一個新造的人,基督住在他的心裏。于是,爲基督而活成了威伯福斯的人生日標。


〖 他應當留在政壇嗎? 〗


  起初,他的家人和朋友認爲他瘋了,因爲在那個年代裏。真正的基督徒少之又少,尤其在上流社會中,雖然衛斯理複興席卷了下階層的人民,但是上層階級似乎紋風不動。國會起了八卦消息,說威伯福斯失去了理智。然而他的同事們很快就發規,他並不是流言所傳的那樣憂郁,相反地,他充滿了喜樂。他可愛、認真、具有憐憫心腸,他的慈愛超過他們所認識的所有人。事實上,他是全英國所見,最有愛心和熱情的人。


  威伯福斯尋求某種帶領。廿一歲進了國會,廿五歲時他從全英國最大的行政區約克郡裏脫穎而出,被選爲代表。然而,現在他是一名基督徒,他想退出這個爲聲色犬馬所充斥的國會舞台。


  他走訪了約翰紐頤,他就是家喻戶曉、人人耳熟能詳「奇異恩典」詩歌的作者「紐頓過去是屬于那種粗犷的人物,他曾經是販賣奴隸的船長。專門運送西非洲的奴隸到西方市場上。然而神找上了他,並將這位粗犷、暴戾之徒轉變成福音的使者。


  威伯福斯給他寫了一封信,旅且跑去找他,然而,大爆冷門地,紐頓勸他不要離開國會,因爲離開政壇就等于從神呼召他的位置中開了小差,反而,他應該使用他的聰明才智和能力來服事基督,紐頓告訴威伯福斯說:「爲了教會以及國家的好處,主把你高升到這個位置。」因此,威伯福斯決定留在國會。


  威伯福斯與威廉畢特(William Pitt)終生義結金蘭。畢持是另一名少年得志的政冶家,他廿五歲左右那年即貴爲英國首相。威伯福斯和畢特親如兄弟,但終其一生,畢持沒有接受過基督。


〖 奴隸--他最大的關切 〗


  一天畢特來到威伯福斯在鄉下的房子,登門拜訪。畢特宣布說:「威伯福斯,英國需要一種運動來使她覺醒,販賣奴隸是一個可怕的行業。我相信,這是一個長期、艱難的抗戰,但總要有個帶頭的人。威伯福斯,你就是那個人。」早年約翰紐頓本人十分關切販奴的問題,現在這個問題嵌入了威伯福斯的心裏。


  經過許多的禱告之後,威伯福斯感覺到神也正在呼召他從事這一個終生的志業。威伯福斯說販奴在英國好象是人的一顆智齒,想除去這顆智齒絕非易事,因爲它牽連的層面甚廣,幾乎整個英國的財政、經濟都和它環環和扣。事實上,許多國會議員多少也和販奴有些挂勾。然而,他還是開始不眠不休地投入這場戰鬥。


  同時威伯福斯也很關切這一個問題:神如何使用他來阻止這項道德淪落?1787 年他寫道:「全能的神交給我兩項任務,消弭奴隸,以及重整道德。」乃于是他籌組了兩個社團:消弭奴隸委員會(The Committee for the Abolition of the Slave),和行爲重整會(The Society of Reformation of Manners),後者乃是爲恢複英國人的道德情操。我猜,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道德優先」的社會。


  但是威伯福斯把所有的精力全部奉獻給解放奴隸的運動。他開始日以繼夜地去研究販奴的來龍去脈。他制作了一個表,把每一小時細分成禱告、讀經、研究奴隸、寫神作工等四個十五分鍾的單位。


〖 偉大目標 〗


  威伯福斯將自己奉獻給真理、公義和人道主義。這些是他人生重大的目標,並把政治的野心悉數束諸高閣。他原本可以順利地接替畢特,擔任首相一職,但是他拂袖而去,以便追求更高的理想。他和四十位議員婉謝了政府任何的津貼和利益。四十個人發誓不再和政府有任何有收授之事,但只有威伯福斯言出必行,信守自己的誓言。


  1797 年他與芭芭拉史普納(Barbara Spooner)結褵,舉家遷往克萊普罕(Clapham),那時許多被他的楷模所感動的基督徒也進入了國會,因而使得他的社團開始擴展。剛開始的時候,整個國會只有他是基督徒。當他離去的時候,上下兩院各有超過一百名的基督徒。


  此時,威伯福斯寫了一本在英國上層社會中掀起一陣軒然大波的書。這本書的書名還真費了威伯福斯不少的心思--《有關本國中上層社會挂名基督徒強勢宗教體系族群和真正基督教對比的實際觀點》(A Practical View of the Prevailing Religious System of Professed Christians in the Higher and Middle Classes of This Country Contrasted with Real Christianity)。這麽「冗長」的書名(英文共 24 個字)恐怕銷路不會太好吧?然而,它可是結結實實地出了廿版呢!本書影響了許多人,其中有一位名叫布爾克(Edmund Burke)。他加入威伯福斯的陣營,反對向美國宣戰。而這只是他們一起從事的許多志業之一。(威伯福斯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進入國會。他反對戰爭,呼籲和平。)


〖 消弭販奴 〗


  經過數年來的鑽研和禱告之後,威伯福斯終于踏上了國會的講台,提出了消弭販奴的法案。他那爲時四個半鍾頭的演講是國會裏最感人肺腑的演說之一。然而這個法案卻犧牲在國會議員之間利益挂勾的網羅裏,以致全軍覆沒。


  當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歸天之際,曾寫了一封信鼓舞威伯福斯:


  親愛的閣下,--除非神將你舉起,如同「不朽于世界之上」(Athanasius contra mundum),我看不出你如何能持續那份反抗可憎的英國宗教、人性醜聞之惡事的能耐,如何得以繼續堅持這份榮耀的志業?除非神在這一件事情上將你舉起,你會在人和惡魔的反對之下導致身心疲憊而崩潰。但,如果神站在你這一邊,誰能敵擋?他們比神還要強壯嗎?啊!爲善不倦!以神之名征戰吧!以神之力量征戰吧!直到英國奴隸制度在神的面前潰散,直到最鄙下的人可以見到陽光爲止!閣下,那位在你年輕時帶領你的,願祂此刻也在萬事上繼續賜你力量。這個禱告是屬于神熱倩之仆人的。


〖 約翰衛斯理 〗


  次年,威伯福斯再度走上國會講台,發表演說。並再度引人肺腑翻騰,然而他的法案也再度遭到封殺。再過一年,他又發言,又吃了敗仗。他跳過了一年之後,又再一次上台陳情,結果仍舊失敗!就這樣,一次又一次持續了廿年之久!他始終如一地爲消弭販奴而戰。逐漸而緩慢地,國會的投票終于露出了一線曙光。


  最後,1807 年,距離他開創偉大志業廿年之後,投票結果,消弭販奴法案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當宣布投票結果的時候,整個國會歡騰如雷,也給予威伯福斯可能是國會曆史上最大最熱烈的掌聲。他對神懷著無比的感激,感激這漫長廿年的運動終于獲得天上的祝福,他感動得倒在座位上,把頭埋進他的手裏,眼淚不住地掉下來。


  當然,這只是他長期目標的第一步,不只是消除奴隸買賣而已,還包括解放奴隸。雖然消弭販奴的法案通過了,但是奴隸仍然充斥著整個大英國協,得不到自由。


〖 解放奴隸的戰爭 〗


  威伯福斯繼續這場又拖了廿五年之久的戰鬥。他成了衆矢之的,忍受各種逼迫和辱罵。人們用五花八門的漫畫來醜化他,在報紙上公然攻讦他。他本人受到了暴力相向,家人則遭到恐嚇。有人要暗算他,他不得不雇用保安人員以保護生命安全。然而,無論如何他還是勇往直前,繼續他的志業。


  最後,距離他第一份反對奴隸的文章在報紙上披露之後五十九年,他來到了生命的尾聲。1825 年,他辭去了國會的職務,拜訪了倫敦,然後病倒了!當他正在和病魔纏鬥的時候,一哩之外的下議院也正在爲解放大英國協的奴隸而厮殺不已!最後票開出來了,法案獲得空前的勝利!一個信差趕往威伯福斯的家,他躺在床上聽著信差的傳話:英國境內七千名奶隸在他一生努力與奔走之下,從今始獲自由!


  幾天後他走了。人們葬其在西敏寺,墓志銘有一是這樣寫的:


  溫暖的仁慈,以及昔世的公正
  地上添了他這一個基督徒生命,永恒不變的雄辯口才。
  在每一個公共事務層面上,他如此卓越,
  在每一個公益運動裏,他是馬首,
  不論是在當時或是在屬靈上,
  他解圍了彼時人們的需求,
  憑著永不氣餒的努力,
  借著神的祝福,這份努力除去了英國
  販奴的罪惡,
  並預備了一條解放奴隸之道
  鋪在大英帝國的每一個屬地之上


  --威伯福斯的西敏寺墓志銘


〖 前瞻未來 〗


  身爲基督徒,我們必須投人政治。事責上,在下一章中我們將看到,基督徒在政冶過程中曾經貢獻一己之力。而首先我們所享受的自由,就是他們努力的結果。尤其,聖經過去曾經對政冶引起正面的影響。現在正是基督徒再度發揮政治影響力,並重新在我們的文化裏扮好「鹽」這個角色的時候了!社會的未來取決于這個行動。

 


基督的複活是信徒複活盼望,基督怎樣複活,信他的人將來也怎樣複活。這是信仰的根基,沒有靈+體的複活,一切徒然。因爲我們知道,靈魂是不死的,靈魂活著不是複活,靈界的很多現象都讓我們知道,如靈魂出鞘的,鬼附身的,做巫術的,那無形的鬼魂也可能施神迹,但它們不是複活。身體複活才是複活。耶稣的墳墓空了,向門徒和衆多人顯現,當時的人做了見證。如果屍體仍在甚至“舍利”流傳,複活的盼望,永生的盼望就沒有了,基督教也就不複存在了。
複活的身體是新的靈性的身體,但不能理解爲沒有實體,經上說是有新的“形狀”,複活的耶稣就是有身體的。
而新的身體不是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軀,是用不朽壞的,是有靈有體的。願意相信嗎?沒看見就信的有福了!耶稣的替罪,替死,和複活,清楚給信徒的救恩。所以,屬靈前輩寫在使徒信經裏“我信身體複活”。
聖經反複重申應許:
約 6:40 因 爲 我 父 的 意 思 , 是 叫 一 切 見 子 而 信 的 人 得 永 生 。 並 且 在 末 日 我 要 叫 他 複 活 。
徒 2:32 這 耶 稣 , 神 已 經 叫 他 複 活 了 , 我 們 都 爲 這 事 作 見 證 。
徒 3:15你 們 殺 了 那 生 命 的 主 , 神 卻 叫 他 從 死 裏 複 活 了 。 我 們 都 是 爲 這 事 作 見 證 。
詩 71:20你 是 叫 我 們 多 經 曆 重 大 急 難 的 , 必 使 我 們 複 活 。 從 地 的 深 處 救 上 來 。
賽 26:19死 人 要 複 活 。 屍 首 要 興 起 。 睡 在 塵 埃 的 阿 , 要 醒 起 歌 唱 。 因 你 的 甘 露 好 像 菜 蔬 上 的 甘 露 , 地 也 要 交 出 死 人 來 。
結 37:3他 對 我 說 , 人 子 阿 , 這 些 骸 骨 能 複 活 嗎 ? 我 說 , 主 耶 和 華 阿 , 你 是 知 道 的 。

 

《聖經》和政治
 
    甘雅各、傑利紐康  
 
聖經和政治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 馬太福音五章 13 節


  「你們是世上的鹽。」耶稣對門徒說。當你試圖去想這句話時,它是很震撼人心的。背景是:一群人站在羅馬帝國某個名不見經傳的湖邊,然後有人說出了這句話:「你們是世上的鹽。」這十分叫人驚訝,不是嗎?不知道這句話的沈重性有沒有落在你的心上?


  在蒙古,一切都很敗壞;你最好離開。
  非洲呢,一團糟!走吧!
  土庫曼(Turkmenistan)更是一片腐敗。
    我們實在需要一點鹽,來阻止那邊持續不斷的腐敗。


  縱然令人驚訝,那一句驚人的預言居然實現了!鹽的最大功用是作爲預防,以防止好的東西變壞。事實上比起別的人,那群跟著耶稣基督的人已被證實是世界上行爲規範和道德的「鹽」,而在當時那還只是耶稣對一小群人所發表的一篇難以置信之忠告。如果沒有聖經,世人就感受不到它的正面影響力了--舉例,如禁止奴隸交易和奴隸制度。作爲鹽的另一層意義包括政治參與(參太五 15-16)。我相信,政治不再是基督徒拱手讓給非基督徒的領域,畢竟基督徒在政治舞台中已經缺席太久了!


  海弗納(Vance Havner)曾把人本主義比做等待禿鷹來審判的半朽屍體。因此,我的朋友,歸根結底就是:我們要不就是屍體,要不就是鹽。時時刻刻問自己是歸屬于哪一種東西,此乃必要的。


〖 聖經談論整個人生 〗


  基督教和教會對政治說過些什麽樣的話?或者,教會是政治絕緣體?有些人認爲,聖經和基督教只談屬靈的事務。吉斯特梅克(Simon Kistemaker)曾指出,教會體制裏只能討論某些議題,然而聖經所談論的範圍卻是無限,其中政治正是範圍之內的課題之一。


  荷蘭最偉大的神學家之一克伊波(Abraham Kuyper),是一位具有影響力的基督徒,也是一位政治家。他不只是一名極優秀的學者、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創辦人、聖經解經家,和耶稣基督福音教會的牧師,同時也是一個才智出衆基督徒,並因此出任荷蘭的總理。他在任內極爲稱職,以至于政府把他七十歲生日那天訂爲國定假日。


  克伊波是加爾文派(Calvisit)。加爾文本人對教會和國家的關系上,持著相當清晰的觀點。加爾文強調,三位一體的真神超越普天之下萬事萬物以及所有人間王國--不僅是教會,也涵蓋生命中每一個層面。克伊波寫道:


  神子不能自外于萬物。就算你下到地底下去,你仍然無法指出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不管是星星或慧星,沒有一件事是不關乎基督耶稣的。並且那種關系不是膚淺、無關輕重,而是十分直接的。自然界裏沒有什麽力量,或是任何控制這些力量的來源,是和神永恒之話語無關的。職是之故,將基督設限在屬靈事務之上,並將祂從自然科學中予以排除,可說是一種全然的錯誤。


  當然,政治更是不能自外于基督了。


〖 神是一切政治力量的來源 〗


  權力的終極來源不是國家,亦非人民,而是神。聖經上說,所有的權能來自神。人所行使的權力是神所委托于人的。了解這一點是相當要緊的,因爲曆史明白地告訴我們,任何獨攬大權,管理國家、人民的人本主義國家。或是非基督教國家(請記住,管理權就是強制權),最終的結局便是極權主義。


  國家的權力來自神,國家需要對神負責:當人民對這個真理昏昧無知的時候,極權主義就會尾隨而來。因此,國家是神普遍恩典的機制,藉此祂得以禁止邪惡的産生。國家的目的是制訂和執行神寫在祂話語之中的律法,以及祂寫在人心上的道德法律。我們的責任是尊崇國家,因爲聖經上說,神設立了國家。我們必須遵守法律,賦稅,並且爲掌權者禱告。


〖 國家的權力有限 〗


  從神是政治權力來源的角度,我們可以推展出另一個原則:神限定了國家的權威和權力。國家並不囊括所有的社會層次,有些層次自有其它的權威層面。我們有家庭和教會,學校和商業,以及其它創造性的計劃是國家無法自然地伸手掌控的(不像那些集權國家一般--但在美國,不幸的是,國家的權力正在日漸擴大)。


  限制意味著一旦執政掌權者逾越他們的權限時,基督徒自有義務予以抵抗。如果國家命令基督徒從事和神話語教導相反的事情時,基督徒所要順從的是神,不是人(徒五 29)。自古迄今,曆史上許多政府禁止基督徒禱告、敬拜神,或是向人傳福音。無論是在這種或是所有政府取消神命令的情況之下,基督徒必須順服神,並且挺身而起反抗國家,因爲國家的權力是有限的。


〖 教會和國家 〗


  那麽,國家和教會的關系應當如何?


  關于這一點,加爾文的觀點很清楚,而且在我看來是正確無誤的。路德派學者、作家和法律教授艾茲摩(John Eidsmoe)博士在《神和凱撒》(God and Caesar)的書中,總結了加爾文有關國家的教導:


  不同于在洗禮派(Anabaptist)的看法,加爾文認出國家的權威來自神。不同于天主教神學家的觀點,加爾文相信上帝把權威賦予國家,而不是賦予教會。一個基督徒不但是國度(kingdom),也是國家與教會權威之下的子民。然而,國家對于基督徒的權威必須限制在神所賦予國家的權責範圍之內。一旦國家超越了這個範圍,國家就是違法的,基督徒必須反抗。


  這個觀點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何以加爾文的信徒會到美國去開荒拓土。(我們將在第六章對此詳加討論。)


  我相信教會和國家之間必須有所區隔,如同加爾文所教導的那樣。但是,教會和國家的區隔並不意味著,神和國家分開,而這正是美國現在所施行的。聖經清楚地指出,忘記神的國家「都必歸到陰間」(詩九 17)。美國建國者無意建立一個與神分離的國家。獨立宣言承認神賦予人類不可剝奪的人權。富蘭克林在起草美國憲法的時候,站起來作了他一篇著名的演說:


  閣下,我已年邁,但當我活得越久,我越相信一項真理--神掌管人類的事務。如同麻雀一般,若沒有祂的許可是絕對不會落地的,一個國家的興起能夠缺少祂的幫助嗎?閣下,我們堅信聖經所言:「若非耶和華建造,建造的人便枉然勞力。」我堅決相信這一點,並且相信,沒有祂認可的幫助,我們所完成的政治實體將不會比巴別塔好到那裏去。


  富蘭克林要求在起草美國政府的憲法時,以禱告祈求全能者幫助爲開始。富蘭克林的舉動駁斥了那些以抵觸憲法爲由,在參衆議院院會期間不做開會禱告的人。沒有什麽比這個更荒謬和對一個國家更傷害的了!


〖 建國者和人類的罪 〗


  因爲他們清楚地認識聖經的教導,這群美國建國者知道人的本質是惡的。因此,他們設計了一種把罪惡套牢的政體。他們授予州政府的權力,僅限于法律上所列舉的,而國家和人民則保留了其余的權責。他們建立了三權鼎力,做爲內在的監督與平衡。何以如此?因爲他們注意到少數集權的危險--如此他們可以借機剝削政府,以擴充其個人不法的野心。


  我們可以從麥迪遜(James Madison)、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以及傑伊(John Jay)等人所起草的聯邦法案中看出這種人性之本質。這份法案的用意乃是敦促各州批准憲法。麥迪遜,這位憲法總工程師從偉大的長老會牧師威瑟斯龐(John Witherspoon)習得他的政治哲學。在聯邦法案第五十一條中,麥迪遜指出,人不是天使。因此,政府(人所經營的)本身必須受到監督。麥迪遜說,政府是「人性最大的反照」,于是,他說「人若是天使」,則政府就是多余的了!他說:


  如果天使來管理人,那麽從內或從外來控制政府亦都無所需要,在組織一個以人來管理人的政府時,其最大的困難在于:你必須先使政府控制管理者;其次再強迫它控制它自己。


  人是有罪的這個聖經教義,指引著這個國家的建國者建立了一個人民不受國家剝削的保護機制。然而,今日國家權力和聯邦政府的區隔漸漸消失,聯邦政府三權鼎力的分野也就日益模糊,少數人開始獨攬大權。


  那麽,政府的功能究竟爲何?因著人的罪,神設立了國家--用以禁戒邪惡,維護公義。政府的功能是爲了榮耀神,使守法的國民得以自由工作,爲神而活。而國家之所以缺乏影響力的原因之一是,許多基督徒缺乏對耶稣基督的委身。而這種委身是絕對能夠改變每一片土地的。


〖 科學怪人的教訓 〗


  教會似乎吹不皺政治圈的漣漪。今天在每一個國家中,基督教或多或少都受到攻擊,使得全世界興起一片解放宗教的熱潮。誰該爲這些現象負責?我們大可痛斥無神論主義、人本主義、世俗主義、共産主義,或者異端主義。我們也可以把矛頭指向「美國公民權協會」(ACLU),或者「美國人方式」(People for the American Way)等組織。他們是罪魁禍首嗎?


  也許一點小故事可以透露出一束亮光。我相信你一定對著名的怪博士(Dr. Frankenstein)和他發明的科學怪人耳熟能詳。請你幻想,最後這怪物發飙了,陷城市于浩劫。他殺人,攻擊他的主人,搗毀人類的家園,讓整個房子付諸一炬,火光劃亮天空。這時,怪博士一位朋友從別的城市趕過來,當他看到了這個大屠殺和混亂時,他問:「怪博士,這是怎麽回事?」


  「一頭怪物,一頭怪物!是一頭怪物幹的,可怕極了!它發瘋了,連續殺人,毀掉了我們的城市。」


  朋友大叫:「一頭怪物,這個怪物從哪裏來?」


  靜默片刻。他又再問:「這個怪物從哪裏來?」


  「嗄......是我發明的,」怪博士回答。


  萬一你沒有弄懂這個發人深省的故事,讓我告訴你,我們必須承認大部份的錯在我們自己身上--就在教會門口,我們沒能在這個國家裏完全遵守大使命,我們沒能遵照聖經委派我們參與管理各樣事務的命令。我們從政治。政府、媒體和高等教育之中退出,把原本當仁不讓的位置奉送給了非基督徒。我們沒有善盡我們天上國民的責任,沒有遵守基督「該撒的物,當歸該撒」這一條命令。


  雖然我們並沒有親自創造這怪獸,但我們允許它長大,奪取權力。當它坐擁政府、學校、媒體、法庭和立法機關之後,它便一舉在國內發動「大屠殺」。我想,我們必須清楚,大多數責任是我們的。


  在美國,基督教失去了立場的原因是很清楚的。我們不僅允許世俗人本主義囂張,自己還畏縮不前。甚至遇上沖突的時候,基督徒拔腿就跑,難怪讓對方贏了!


〖 基督徒退出了公共事務領域 〗


  幾十年來,宗教從整個公共事務的領域中退出,轉而退到教會彩繪玻璃牆的後面,和禱告房裏。大約十五年前,我們已經實際上撤離出政府、媒體和公共教育等單位。我們把它們空出來留給非基督徒,任其破壞。過去這一、廿年來,雖曾試圖扳回一城,但僅得到一些小小的成果。人本主義的侵略是十分令人匪夷所思的,尤其是在公立學校裏面。


  當然,許多傳道人不再講這樣的道。有些信徒曾向我悲訴,他們的牧師不再講論當今重要的社會議題。原因是:它們太具有爭議性了,爲了不得罪任何人,牧師最好閉口不談。他們不敢冒著被剔除免稅優待的險,來贊助某候選人或政黨。


  但是我們不能把所有的過錯均推給牧師,因爲也有許多平信徒不願意沒事找事地一頭栽進這些事務裏。他們不願意聽政府在做什麽,以及政府如何影響整個的社會。他們只對白己的事務感到興趣。


  美國文化不斷譴責基督教的結果是,基督教的信仰萎縮到一個越來越小、越來越隱密的生活片段,並且自公共領域中被除名。身爲基督徒,我們早應該從飽受迷惑、欺騙和打敗之中覺醒了,必須要奮起以保衛憲法的真理。我並不主張政府遴選出一個受國家資助的國家教會,也不贊成教會應當控制國家。訝異的是,我看到一些外表聰明的人,十分擔心基督徒爲了防止昏庸之輩掌權,而興起治理國家的想法。事責上,我向你保證,我並不希望華盛頓首府的主教來治理美國,但我主張讓整個國家在每一個層面和行動上,都感受到耶稣基督的影響;我主張神的律法付諸宣揚;我主張基督徒具有高深的學識,在社會各個層面裏變得更爲活躍,無論是去投票、服務國家:皆能把他們的信仰帶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


  我相信,除非我們作鹽,否則國家勢必會走上不歸路。反對的聲浪必然自四面而起,迫使鹽放回鹽桶之中。我決不讓這種情況發生在我的身上,也不保持沈默,並將繼續說出心裏的話。我相信,如果我們現在不采取行動,我們可能很快就要完全被迫緘默。


〖 基督徒政治家的三種模式 〗


  有人說「曆史是傳記」--亦即,整部曆史都在講創造曆史的英雄傳記。過去兩百年來,聖經栽培了三名重要人物,他們名列在偉大的政治家當中。本章後半段的重點將放在這二個領袖的身上--分別爲華盛頓、林肯,以及威伯福斯。焦點尤其放在聖經如何影響他們的人格和政治理念上。


〖 華盛頓的信仰 〗


  華盛頓(1732-1799)是偉大的基督徒政治家之一,衆所周知他是美國國父,且是人格品德出衆的人。獨立戰爭英雄李將軍(Henry Lee)曾經把華盛頓描寫威「戰爭第一人,和平第一人,美國人心中第一人」。


  雖然在今天有不少的人,包括基督徒在內,將華盛頓視爲是一名自然神教信仰者。但曆史的記載可以輕易地即將這個認定加以駁斥。一位自然神教信仰者雖然相信有一位「神」造天地 ,但這位「神」是非人性的,無法幹涉人類的事務。這種視人類思想高于神聖啓示的自然神教,是完全和「道成肉身」的基督教信仰和矛盾的。


  華盛頓是英國國教的教區代表。他信奉三一真神,在教會中素有名望。他把他的禱告記載在他那本「每日獻祭」(The Daily Sacrifice)手稿裏,毫無疑問地,和主的關系對他而言是多麽地重要。下面摘錄其中的一段禱告 ,指出華盛頓絕對不是自然神教信仰者:


  禮拜天......那位命令以色列百姓每日獻祭的全能神、最憐憫的天父,好叫他們爲神日夜的保護而榮耀神、贊美神!主啊,求神現在接納我清晨的獻祭......。


  因神是眼目純潔的神,是受那些來到神面前的人所尊崇的神,所以神不接納愚者和踩在神殿中之罪人的獻祭。我求神赦免,我求告神,把我的罪從神的面光之中除去,如同東離西那麽遠,並且因著神的兒子耶稣基督之故,接納我吧......。


  祝福我的家人、親戚、朋友,以及這個國家。主阿!神這位爲了我們而躺在墓裏。又複活的主耶稣基督,做我們的神吧!並因著神自己的緣故,帶領我們今天的道路,和永遠的道路。阿們!


  星期天晚上......啊!最榮耀的神,耶稣基督我慈悲和慈愛的天父,我爲今日軟弱,以及和殘缺的工作向神忏悔告白。我求神赦免和原諒我的罪......讓我能依照你在聖經立下的規矩而生活......。


  求神今晚繼續賜給我神的良善。我求神側耳聽聞我謙遜的祈求,並因著神親愛的獨生子耶稣基督我們的主,來收納和響應我的禱告,阿們!


  星期一早上......每一日陶塑我更像你獨生愛子耶稣基督的樣式,在你的忿怒之中而活,在神的恩典之中而死,在神所選定的日子裏,如義人複活,得以進入永恒。


  華盛頓的靈修生活足以使一般的基督徒赧顔。通常他會起個大早禱告,並在一天之中,花不少的時間在膝蓋上。福吉谷(Vally Forge)有幾幅華盛頓跪在地上禱告的著名畫像,足以說明他委身的程度。


  有一回華盛頓對一群印地安人說:「你們立意要學習我們的藝術和生活習慣,但更要緊的是,要學習耶稣基督的信仰......國會將爲你們在這種具有智能的學習上助你們一臂之力。」你能想象,如果這批政治正確的群衆抓住他要點的話,其結果會如何?華盛頓強調的不過是,耶稣比印地安的「神」還要崇高!這番舉動自然不會使華盛頓受到今日知識分子的青睐,因爲他們視美國原住民的宗教高于基督教。話說回來,在這群知識分子的眼中,還有什麽會低過基督教的呢?


  華盛頓在一封寫給各州州長的信上說道:


  現在,這是我最誠摯的禱告,願神把你和你所主政的州省置于祂聖潔的保護之中,願祂的心腸得到最充分的滿足,好使我們行公義、好憐憫,並且懷著慈愛、謙卑及和平。這些正是我們蒙福信仰的導師的所作所爲,若在這些事上少了祂的典範,我們就別指望國家會幸福快樂!


  有關上述之引文,政治家卡伯特(Henry Cabot)曾經指出:「當華盛頓寫下這段話的時候,他若不是十分相信基督的神聖性,就是不知所雲。」


  美國第一任總統並沒有將他的政冶和他的宗教分離,他讓宗教啓發政治。如同曆任的總統一般。他設立國家禁食日、禱告日,以及感恩日,他明白宗教在導引道德上所扮演的角色。


  華盛頓基本上對于他的宗教觀采取低調的態度。我個人相信,就是這種低調姿態才招來人家對他信仰上的誤解。瑪莎華盛頓的孫女兒克絲提斯(Nelly Custis)對于別人質疑喬治華盛頓一事感到難過。她寫了一封信給曆史學家史巴克斯(Jared Sparks):反駁華盛頓不是基督徒之說。「他的生命,他所寫的證明他是一名基督徒。他是那種活出來,或禱告『讓人看出其爲人』的人。他私密地與他的神交通。」如果沒有聖經,華盛頓就不是這樣的華盛頓了!在談到「受到神話語啓示的蒙福宗教」時,他慣用畢恭畢敬的口吻。正是這個信仰,幫助他得以成爲一位偉大的領袖。


〖 林肯是基督徒嗎? 〗


  在美國人的記憶裏,林肯(1809-1865)永遠留有一席之地。他深受聖經的影響。從他的演說詞來看,篇篇都可看出他深受神話語的浸潤。許多美國人思想著,並且引用:「一城一家自相分爭,必站立不住」,以爲這是林肯的話。其實他只是借用聖經的說法(太十二25),他的聽衆大都能夠辨識出來。(十九世紀的美國人比現在的美國人更熟悉聖經,多麽不幸呀!)林肯的私人秘書尼克來(John Nicolay)說:「他對福音的簡單性大爲贊賞。他經常說登山寶訓包含了所有法律和公義的要點,而主禱文則是人類最崇高的一席話。」


  林肯早年並不是基督徒。當他來到伊利諾州的春田市(Springfield, Illinois)時,他結交了一班信奉無神論和懷疑論主義的朋友。他們給了他一本沃爾內所著的《廢墟》(Ruins)。那是一本言詞犀利、惡意攻讦聖經的書。這本書對林肯的信仰俨如寒冬之于花草,冷凍了他對基督教的追求。然而,林肯還是在聖經裏發覺塑造他和改變他的力量,並且在那些戰爭悲慘的歲月裎,他搖身一變,成爲了基督徒。


  一位林肯「最親密和無私的朋友」史匹德(Joshua Fry Speed)曾提及林肯年輕時是一名懷疑王義者,但到了 1864 年夏天,他突然察覺到林肯的轉變:


  向晚時分我走進房間,他坐在靠近窗戶的一角。正在認真地閱讀著聖經。靠近他的時候,我跟他說:「我很高興看到你這麽專注。」「是的,我很專注。」他如此回答我。我接著說:「嗯......如果你治好了你的懷疑主義,那我可要向你抱歉了,我的還沒醫好哩!」他誠摯地看著我,把手放在我的肩膀上,他說:「你錯了,史匹德!好好地思想這本書,並且平衡一下你的信仰,那麽你無論活著或死去都會是一個比較快樂和良善的人。」


〖 林肯的演說和其它偉業 〗


  林肯大部份的演說和寫作都清晰地反映聖經對他的影響。讀那篇蝕镂在石頭上,置于林肯紀念堂裏的第二任總統就職演說稿,看他怎樣引用聖經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尤其當你拿它來比對時下教會和國家分離那種人格分裂式的觀點(也就是所謂的「官方支持的無神論」說法)。


  他和華盛頓一樣,制訂了國家禁食日,禱告曰和感恩日。下面節錄林肯下達給聯邦軍隊,呼籲他們禱告和禁食做爲紀念主日的命令。注意其中聖經的影響:


  茲宣布國家禁食日,1861 年。8 月 12 日。對所有的人而言,承認以及敬畏神至高的政權是恰當的。在完全信仰「敬畏耶和華是智能的開端」之前提下,屈膝在祂的責罰之中,並且表白、傷痛自己的罪惡和過犯是恰當的;用憂傷痛悔的心祈求赦免自己現在,以及隱而未現的行爲是恰當的......。


  茲宣布國家禁食日,1863 年 3 月 30 日。透過神聖的律法,我們知悉,一個國家如同個人一般,也會在這個世界上遭到懲處和責罰。這場把國家變成荒涼之地的駭人內戰,或許是我們放肆專橫的罪所遭受的處罰,好使我們全體國民曆經國家改造。如此,我們不該心存畏懼嗎?我們是天上一切豐盛的受惠者。多年來,我們蒙受保守,以至于得享和平及豐富。我們壯盛的人口、財富和力量,無國可匹,然而,我們忘記了神。我們忘了那一雙恩典之手如何保守我們平安度日、生養衆多,叫我們富足,以及賜我們力量。反而,我們受欺于自己虛妄的心,在做無聊的假想,以爲這些福分是出自一些具有高超智能和品德之人的手。沈迷在連續的成功裏,我們覺得自己一樣不缺,以致感受不到我們需要拯救和保守的恩典。我們過于驕傲,也因此無法向創造我們生命的神禱告。


  我們認爲,在這位被觸犯的全能者面前謙卑我們自己。坦承我們國家有罪,以及祈求仁慈和赦免是恰當的。


  紀念主日的命令,1862 年 11 月 15 日。身兼陸海軍最高統帥的總統期望並下令所有軍人謹守主日。基于人畜在一周裏休息一天的重要性、基督徒軍人的神聖權利、基督徒的天職,以及對神聖意旨的尊崇,我下令周日的勞動量必須減低到僅留必須的勤務......獨立宣言指出,政府建國的精神必須保衛,于是國父首先下達此令,「將軍盼望,也相信每一個軍官和士兵會努力活出基督軍人的樣式,保衛他國家的權利與自由。」


〖 林肯第二任總統就職演說 〗


  林肯最後幾個月的生命裏有著重大的改變--在他將心交給基督後,繼續又活了一年半的時間。事實上,那時他第二度入主白宮。按照慣例,他向國人發表他的第二任就職演說。以我來看,這篇講稿是林肯最好的一次演說。林肯傳記《公民林肯》(Lincoln the Citizen)的作者惠特尼(Henry Whitney)曾把這篇演講描述成「一串向神連綿不斷的祈求,求祂對我們這個如火如荼的國家伸出援手。」這篇講稿刻在林肯紀念堂裏,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全能者自有其旨意。「禍哉世界!因著必來之罪;禍哉此人,罪因其而來。」如果我們假設,美國奴隸制度乃是衆罪之一,而當他定意除去這個制度的同時,引發這一場可怖的南北戰爭,有如降災于那些罪因其而來的人身上,我們能從信徒描寫的那些神聖屬性裏,分辨出其中的差異嗎?我們誠摯地盼望--熱切地禱告--這場懲罰性的戰爭得以迅速地遠離我們而去。然而,如果神定意讓戰爭持續下去,直到我們從所有奴隸在兩百五十年間沒有報酬、困苦勞動之下所累積的財富毀去,及直到每一滴皮鞭上的血迹被報之以刀下每一條冤魂,就如同我們在三千年前所說,而今天仍要再說的那樣:「主的審判確實,合乎公義。」


  ......不以惡待人,而以仁愛相處。當神開啓我們的眼,得見公義時,我們必須持守公義。讓我們全力以赴,完成我們的工作,醫治國家的創傷。承受戰爭所帶來,並予以照料,那些寡婦、孤兒,不忘關懷他們--對于那些可以達成公義,讓我們中間享受永遠和平的事情,我們必須全力做好。


  他所下達的最後一個法案是,硬幣上必須刻著「我們相信神」(In God We Trust)的字樣。被暗殺那天的最後一次內閣會議裏,他說,他將不再指責南方,和對南方施以報複--「不以惡待人,以仁愛相處。」若果他活下來,恐怕要改寫收複南方的曆史。


  他最後的演說以宣布國家感恩日作爲總結,同時准備將這個議案送交國會立法。在那一次內閣會議中他說,既然那令人厭惡的奴隸制度已經廢除了,下一個議案將是譴責泛濫于全國的酗酒行爲。


〖 最殘酷的槍殺 〗


  那一夜,他和他的妻子瑪麗前往福特戲院(Ford's Theater)。林肯對該出戲興趣不大。那一天,戰爭結束的消息傳來,他好欣慰,滿心期待著過和平的日子。然而,他在許多場合中都曾說過,他不會活著看到這場沖突和平落幕,也就是當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他會死去。坐在戲院裏,他向前靠近,對瑪麗說出了他在世間最後的留言:「你知道我現在想做什麽嗎?我想帶你到中東去旅行。」


  而就在林肯誓言除去酗酒問題的同一天,一個名叫約翰布斯(John Booth)的年輕人步進酒館,灌下了幾杯黃湯。另外一位年輕人則正好離開總統包廂的崗哨,踱步走到對街的酒館裏去飲酒。前面所提的那個年輕人就趁著這段崗哨空擋的時候,悄悄地旋開總統包廂的門。林肯還在繼續對著太太說:「我們要去祂誕生的伯利恒。」布斯靜靜地走進總統包廂。「我們要拜訪伯大尼,隨著那條聖潔腳蹤所行過的路途走。」布斯舉起槍,朝著林肯的頭部。「然後我們上耶路......」


  曆史上最瘋狂的槍聲大響,子彈直直穿過林肯的頭部。他立即被送到對面的街上。在此之前,他寫過一封信給「紐約大道長老會」(New York Avenue Presbyterian Church),說明他現在已經信了主,並且請求在複活節主日當衆宣告他的信仰--然而,林肯卻在禮拜五受難日那夜走了。


  作戰部長史丹頓(Edwin Stanton)看著躺下來的扭曲遺體,說道:「這裏躺著世界上最完美的領袖。」


  這是林肯精神永垂不朽的原因!


〖 威伯福斯:基督徒政治家 〗


  威伯福斯(1759-1833)或許是自古以來最偉大的基督徒政治家。然而,我卻也發現許多美國人對他很陌生。這個無知叫人遺憾,因爲他是人中之人,值得我們結識。當然,在英國他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我願意在此爲那些不熟悉他的美國人,補一張生動令人印象深刻的畫像。


  威伯福斯從他祖父和伯父那裏繼承了一筆爲數可觀的産業。因此,他側身擠入英國名流之列。事實上,他個人就是一名容光煥發的紳士,也是一位道德舉止高雅之人。


  從小他就有著英國教會的背景,如同那時代裏的每一個人一般。他的母親對于宗教吐不熱衷,事責上,她甚且還害怕他的兒子有著宗教的熱忱。因此,有一段時間她把他從一班宗教熱誠的朋友當中抽離出來。他也繼續當著他有名無實的基督徒。這是個那個時代的典型。


〖 廿一歲進入國會 〗


  長大之後,他進了劍橋大學。畢業那年,他進軍國會。雖然他的選舉對手是一個年紀比他大上許多的人,而且在政治事務上也比他娴熟,但威伯福斯有著神所賜予的口才,加上他多年來的努力和訓練,並因而在幾次選舉上無往不利。廿一歲那年他開始問鼎下議院,從此足足做了四十五年的議員。


  當他廿五歲的時候,他的母親決定前往歐洲大陸拜訪瑞士和意大利。他則延到夏天只身前往,並與母親會合。他邀請舊日老師米爾納(Isaac Milner)同遊。爲了打發通過法國這段漫長的時間,米爾納建議他們一起閱讀都德利奇(Philip Doddridge)所寫著名的靈修古典《宗教之興起和擴展》「The Rise and Progress of Religion)。都德利奇所教導的美感,以及耶稣基督救贖的意義給予威伯福斯強烈的震撼。


  雖然,它給他的印象很深,也打開了他的智能,能明白福音,但他拒絕書上的信息。因爲他活在一個高級而令人眼花撩亂的上流社會。他和貴族中的貴族過從甚密,也是應酬舞會的座上客。因此,他不願意讓這位基督太靠近他。


  在意大利他和家人告別,啓程返回英國。次年夏天,他又邀請米爾納結伴出遊歐洲大陸。這回他們決定一起閱讀希臘文新約聖經。當他們閱讀的時候。聖靈把神的話語深深地埋在威伯福斯的心靈深處,神的話語終于改變了他的生命。他從歐洲大陸再度返回時,已是一個新造的人,基督住在他的心裏。于是,爲基督而活成了威伯福斯的人生日標。


〖 他應當留在政壇嗎? 〗


  起初,他的家人和朋友認爲他瘋了,因爲在那個年代裏。真正的基督徒少之又少,尤其在上流社會中,雖然衛斯理複興席卷了下階層的人民,但是上層階級似乎紋風不動。國會起了八卦消息,說威伯福斯失去了理智。然而他的同事們很快就發規,他並不是流言所傳的那樣憂郁,相反地,他充滿了喜樂。他可愛、認真、具有憐憫心腸,他的慈愛超過他們所認識的所有人。事實上,他是全英國所見,最有愛心和熱情的人。


  威伯福斯尋求某種帶領。廿一歲進了國會,廿五歲時他從全英國最大的行政區約克郡裏脫穎而出,被選爲代表。然而,現在他是一名基督徒,他想退出這個爲聲色犬馬所充斥的國會舞台。


  他走訪了約翰紐頤,他就是家喻戶曉、人人耳熟能詳「奇異恩典」詩歌的作者「紐頓過去是屬于那種粗犷的人物,他曾經是販賣奴隸的船長。專門運送西非洲的奴隸到西方市場上。然而神找上了他,並將這位粗犷、暴戾之徒轉變成福音的使者。


  威伯福斯給他寫了一封信,旅且跑去找他,然而,大爆冷門地,紐頓勸他不要離開國會,因爲離開政壇就等于從神呼召他的位置中開了小差,反而,他應該使用他的聰明才智和能力來服事基督,紐頓告訴威伯福斯說:「爲了教會以及國家的好處,主把你高升到這個位置。」因此,威伯福斯決定留在國會。


  威伯福斯與威廉畢特(William Pitt)終生義結金蘭。畢持是另一名少年得志的政冶家,他廿五歲左右那年即貴爲英國首相。威伯福斯和畢特親如兄弟,但終其一生,畢持沒有接受過基督。


〖 奴隸--他最大的關切 〗


  一天畢特來到威伯福斯在鄉下的房子,登門拜訪。畢特宣布說:「威伯福斯,英國需要一種運動來使她覺醒,販賣奴隸是一個可怕的行業。我相信,這是一個長期、艱難的抗戰,但總要有個帶頭的人。威伯福斯,你就是那個人。」早年約翰紐頓本人十分關切販奴的問題,現在這個問題嵌入了威伯福斯的心裏。


  經過許多的禱告之後,威伯福斯感覺到神也正在呼召他從事這一個終生的志業。威伯福斯說販奴在英國好象是人的一顆智齒,想除去這顆智齒絕非易事,因爲它牽連的層面甚廣,幾乎整個英國的財政、經濟都和它環環和扣。事實上,許多國會議員多少也和販奴有些挂勾。然而,他還是開始不眠不休地投入這場戰鬥。


  同時威伯福斯也很關切這一個問題:神如何使用他來阻止這項道德淪落?1787 年他寫道:「全能的神交給我兩項任務,消弭奴隸,以及重整道德。」乃于是他籌組了兩個社團:消弭奴隸委員會(The Committee for the Abolition of the Slave),和行爲重整會(The Society of Reformation of Manners),後者乃是爲恢複英國人的道德情操。我猜,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道德優先」的社會。


  但是威伯福斯把所有的精力全部奉獻給解放奴隸的運動。他開始日以繼夜地去研究販奴的來龍去脈。他制作了一個表,把每一小時細分成禱告、讀經、研究奴隸、寫神作工等四個十五分鍾的單位。


〖 偉大目標 〗


  威伯福斯將自己奉獻給真理、公義和人道主義。這些是他人生重大的目標,並把政治的野心悉數束諸高閣。他原本可以順利地接替畢特,擔任首相一職,但是他拂袖而去,以便追求更高的理想。他和四十位議員婉謝了政府任何的津貼和利益。四十個人發誓不再和政府有任何有收授之事,但只有威伯福斯言出必行,信守自己的誓言。


  1797 年他與芭芭拉史普納(Barbara Spooner)結褵,舉家遷往克萊普罕(Clapham),那時許多被他的楷模所感動的基督徒也進入了國會,因而使得他的社團開始擴展。剛開始的時候,整個國會只有他是基督徒。當他離去的時候,上下兩院各有超過一百名的基督徒。


  此時,威伯福斯寫了一本在英國上層社會中掀起一陣軒然大波的書。這本書的書名還真費了威伯福斯不少的心思--《有關本國中上層社會挂名基督徒強勢宗教體系族群和真正基督教對比的實際觀點》(A Practical View of the Prevailing Religious System of Professed Christians in the Higher and Middle Classes of This Country Contrasted with Real Christianity)。這麽「冗長」的書名(英文共 24 個字)恐怕銷路不會太好吧?然而,它可是結結實實地出了廿版呢!本書影響了許多人,其中有一位名叫布爾克(Edmund Burke)。他加入威伯福斯的陣營,反對向美國宣戰。而這只是他們一起從事的許多志業之一。(威伯福斯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進入國會。他反對戰爭,呼籲和平。)


〖 消弭販奴 〗


  經過數年來的鑽研和禱告之後,威伯福斯終于踏上了國會的講台,提出了消弭販奴的法案。他那爲時四個半鍾頭的演講是國會裏最感人肺腑的演說之一。然而這個法案卻犧牲在國會議員之間利益挂勾的網羅裏,以致全軍覆沒。


  當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歸天之際,曾寫了一封信鼓舞威伯福斯:


  親愛的閣下,--除非神將你舉起,如同「不朽于世界之上」(Athanasius contra mundum),我看不出你如何能持續那份反抗可憎的英國宗教、人性醜聞之惡事的能耐,如何得以繼續堅持這份榮耀的志業?除非神在這一件事情上將你舉起,你會在人和惡魔的反對之下導致身心疲憊而崩潰。但,如果神站在你這一邊,誰能敵擋?他們比神還要強壯嗎?啊!爲善不倦!以神之名征戰吧!以神之力量征戰吧!直到英國奴隸制度在神的面前潰散,直到最鄙下的人可以見到陽光爲止!閣下,那位在你年輕時帶領你的,願祂此刻也在萬事上繼續賜你力量。這個禱告是屬于神熱倩之仆人的。


〖 約翰衛斯理 〗


  次年,威伯福斯再度走上國會講台,發表演說。並再度引人肺腑翻騰,然而他的法案也再度遭到封殺。再過一年,他又發言,又吃了敗仗。他跳過了一年之後,又再一次上台陳情,結果仍舊失敗!就這樣,一次又一次持續了廿年之久!他始終如一地爲消弭販奴而戰。逐漸而緩慢地,國會的投票終于露出了一線曙光。


  最後,1807 年,距離他開創偉大志業廿年之後,投票結果,消弭販奴法案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當宣布投票結果的時候,整個國會歡騰如雷,也給予威伯福斯可能是國會曆史上最大最熱烈的掌聲。他對神懷著無比的感激,感激這漫長廿年的運動終于獲得天上的祝福,他感動得倒在座位上,把頭埋進他的手裏,眼淚不住地掉下來。


  當然,這只是他長期目標的第一步,不只是消除奴隸買賣而已,還包括解放奴隸。雖然消弭販奴的法案通過了,但是奴隸仍然充斥著整個大英國協,得不到自由。


〖 解放奴隸的戰爭 〗


  威伯福斯繼續這場又拖了廿五年之久的戰鬥。他成了衆矢之的,忍受各種逼迫和辱罵。人們用五花八門的漫畫來醜化他,在報紙上公然攻讦他。他本人受到了暴力相向,家人則遭到恐嚇。有人要暗算他,他不得不雇用保安人員以保護生命安全。然而,無論如何他還是勇往直前,繼續他的志業。


  最後,距離他第一份反對奴隸的文章在報紙上披露之後五十九年,他來到了生命的尾聲。1825 年,他辭去了國會的職務,拜訪了倫敦,然後病倒了!當他正在和病魔纏鬥的時候,一哩之外的下議院也正在爲解放大英國協的奴隸而厮殺不已!最後票開出來了,法案獲得空前的勝利!一個信差趕往威伯福斯的家,他躺在床上聽著信差的傳話:英國境內七千名奶隸在他一生努力與奔走之下,從今始獲自由!


  幾天後他走了。人們葬其在西敏寺,墓志銘有一是這樣寫的:


  溫暖的仁慈,以及昔世的公正
  地上添了他這一個基督徒生命,永恒不變的雄辯口才。
  在每一個公共事務層面上,他如此卓越,
  在每一個公益運動裏,他是馬首,
  不論是在當時或是在屬靈上,
  他解圍了彼時人們的需求,
  憑著永不氣餒的努力,
  借著神的祝福,這份努力除去了英國
  販奴的罪惡,
  並預備了一條解放奴隸之道
  鋪在大英帝國的每一個屬地之上


  --威伯福斯的西敏寺墓志銘


〖 前瞻未來 〗


  身爲基督徒,我們必須投人政治。事責上,在下一章中我們將看到,基督徒在政冶過程中曾經貢獻一己之力。而首先我們所享受的自由,就是他們努力的結果。尤其,聖經過去曾經對政冶引起正面的影響。現在正是基督徒再度發揮政治影響力,並重新在我們的文化裏扮好「鹽」這個角色的時候了!社會的未來取決于這個行動。

 

 

從舊約到新約,神的應許永遠不變


 

基督的複活是信徒複活盼望,基督怎樣複活,信他的人將來也怎樣複活。這是信仰的根基,沒有靈+體的複活,一切徒然。因爲我們知道,靈魂是不死的,靈魂活著不是複活,靈界的很多現象都讓我們知道,如靈魂出鞘的,鬼附身的,做巫術的,那無形的鬼魂也可能施神迹,但它們不是複活。身體複活才是複活。耶稣的墳墓空了,向門徒和衆多人顯現,當時的人做了見證。如果屍體仍在甚至“舍利”流傳,複活的盼望,永生的盼望就沒有了,基督教也就不複存在了。
複活的身體是新的靈性的身體,但不能理解爲沒有實體,經上說是有新的“形狀”,複活的耶稣就是有身體的。
而新的身體不是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軀,是用不朽壞的,是有靈有體的。願意相信嗎?沒看見就信的有福了!耶稣的替罪,替死,和複活,清楚給信徒的救恩。所以,屬靈前輩寫在使徒信經裏“我信身體複活”。
聖經反複重申應許:
約 6:40 因 爲 我 父 的 意 思 , 是 叫 一 切 見 子 而 信 的 人 得 永 生 。 並 且 在 末 日 我 要 叫 他 複 活 。
徒 2:32 這 耶 稣 , 神 已 經 叫 他 複 活 了 , 我 們 都 爲 這 事 作 見 證 。
徒 3:15你 們 殺 了 那 生 命 的 主 , 神 卻 叫 他 從 死 裏 複 活 了 。 我 們 都 是 爲 這 事 作 見 證 。
詩 71:20你 是 叫 我 們 多 經 曆 重 大 急 難 的 , 必 使 我 們 複 活 。 從 地 的 深 處 救 上 來 。
賽 26:19死 人 要 複 活 。 屍 首 要 興 起 。 睡 在 塵 埃 的 阿 , 要 醒 起 歌 唱 。 因 你 的 甘 露 好 像 菜 蔬 上 的 甘 露 , 地 也 要 交 出 死 人 來 。
結 37:3他 對 我 說 , 人 子 阿 , 這 些 骸 骨 能 複 活 嗎 ? 我 說 , 主 耶 和 華 阿 , 你 是 知 道 的 。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給你真平安/叫你们彼此相爱/基督教路德宗/陌生人无尽的爱
  • 把握機會,表達你對家人的愛 /【诗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