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rospect: 耶酥诞生故事,圣诞节经典歌曲及其他/供你参考 | | | | | | | | | | | | | | | | | Jesus Christ | | | | | | | | | | | | | | | | | | 1. What Child IS This? 2. Amazing Grace 3. Jingle Bells 4. Joy To The World 5. Let It Snow 6. O' Holy Night 7. Rudolf The Red-nosed Reindeer 8. Santa Clause Is Coming To Town 9. Silent Night 10.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11. White Christmas | | | | | | | | | The music source credit to ChinaDaily & other Internet source. Thanks | | | | | | | | | | 电脑画家:利用都灵裹尸布成功复原耶稣容貌(组图) 科技世界
电脑生成的耶稣容貌3D复原图
利用从都灵裹尸布上获取的信息和血迹绘制的头像,而后将其转换成一幅3D图像。
都灵裹尸布 北京时间3月3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电脑画家表示他们已利用数字技术成功复原耶稣基督的容貌。复原容貌过程中,他们利用了从都灵裹尸布上获取的信息以及血迹,而后将这些数据转换成一幅3D图像。都灵裹尸布是一块血迹斑斑的亚麻布,很多人相信这块亚麻布曾用于包裹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的遗体。
在英国历史频道一档两小时的特别节目中,电脑画家将公布完整的耶稣容貌复原图。这档节目将于30日晚上在美国播出。耶稣容貌复原图可能让一些观众感到吃惊。据制作复原图的公司透露,复原图中的耶稣与人们经常见到的耶稣像存在差异。
Studio Macbeth公司总裁兼电脑画家雷·唐宁表示:“在电脑上,我们将血迹‘升高’并进行隔离,血迹被挂在一个透明背景的‘半空’中。”他解释说,都灵裹尸布用来包裹尸体而不是简单在盖在尸体上面,伤口处流出的血渗透到裹尸布上。因此,裹尸布并没有紧贴着面部。
古代裹尸布上有尸体前部和后部的模糊印记,此外还有血迹、泥土和水痕。耶稣容貌复原工作为期一年,一组平面设计师利用最新技术用电脑生成一幅图像。唐宁说:“我获得大量有关容貌的信息。根据我的估计,我们的复原图与耶稣的真正容貌非常接近。”
这位电脑画家指出,他的电脑制图技术实际上发现了哪些物质形成了裹尸布上的头像,进而帮助他第一次看到耶稣的实际容貌。对于头像如何在裹尸布上出现,他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他说:“在这档节目的结尾,我会告诉观众2000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耶稣遇难与最后的晚餐 by 星学)
“最后的晚餐”为世人所熟知,大多是缘于达芬奇的那幅画作,而后才是它的宗教取材----《圣经》中的内容。根据《新约》的记载,耶稣在世时的最后一段时间,于被捕以先的几个钟头,跟他的十二位门徒共同吃筵席。在宴会上,祂设立了“吃饼喝杯”作为纪念祂的方法,以为告别仪式,从而成为日后基督教唯一由神子亲自传授的圣礼;也是在餐桌上,祂洞悉弟子中那个叫加略人犹大的,即将叛变、出卖祂,以领取三十两银子的报酬。
就在耶稣道出了这一爆炸性的预言之际,在场的所有人之各种复杂的心理情态立刻呈现出不同的面部表情,俱被后世的达芬奇揣摩意会、传神地重现在其不朽名画《最后的晚餐》中。这幅旷世名作存于意大利米兰市的圣玛丽亚德尔格契修道院餐厅墙壁上,距今已逾五百年了。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段故事家喻户晓。
传说由于这顿“最后的晚餐”,耶稣师徒们加起来总共13个人,叛徒犹大是最末的一个,第13个,“13”这个数字便被后人认为不吉利。再因耶稣被处死、草葬在犹太教通常的“安息日”之前,以不冲突周六休息不做工的规条,受难日就是星期五,故周五这一天也乏善可言。如此一来,如13日适逢星期五,就更不妙了,叫“黑色星期五”,唯恐会发生一些不幸或晦气的事。后来在14世纪初,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那天,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突然下令,逮捕并屠杀法国圣殿骑士团的成员。血溅青史,更让这俩数字重叠时或生灾难之说“深入人心”。
所以西人颇忌讳这两个数字,欧美一些国家的民居门牌、旅馆房间号、楼层的层号,电梯的层数,都刻意避开13,或以12A,或以“M”来替代。卖宅子的若是门牌为13号的,价格就较低些,仍不多人问津,只有不讲究这一套的华人买主可以趁机而购。就连影剧院的排座号亦然,美国有的剧院即使有13号,也以半价售票;法国人则把剧场12和14排之间辟为人行走道,隔过13这数。甚至大宴会的桌座号也不排13,也避免13位客人同席,订13道菜肴就更不可能了。
究竟历史上“最后的晚餐”是哪天举行的,耶稣又是在星期几被钉死的呢?
首先从犹太人的历法说起。犹太历是世界上最早的农历法之一,迄今已经有5770年历史了,也即阳历的纪元元年,是犹历的3760年。犹历的正月叫尼散月(亚比月),相当于西历的三、四月份,此时是中东地区雨季的结束,农民开始收割大麦和亚麻的时节。正月14号,是他们的最大节日--- 逾越节,类比中国的春节;与紧接着的除酵节一同度过,为期一周的时间,以纪念神把当年在埃及为奴隶的以色列人解救出来、带回到迦南地定居。
此外,犹太人“一天”的概念与众不同,它是从日落开始计算一日之初的,此乃因为《圣经》记载耶和华创世的第一天起,“有晚上,有早晨”(创1: 5),他们遂以夜幕降临作为一天的开头,直至次日天黑以前结束。也就是说,通常我们认为的“头天晚上”发生的事(譬如周一),在他们算来是属于后一天的(周二),有这么一个“时间差”在里面。
再就是犹太人的周休日也与一般有出入,他们称为“安息日”,相当于礼拜六而不是星期天。这也是源于《圣经》:上帝用了六天时间造天地万物,第七天就歇了,定这天为圣日,不可做工(创2:1)。后来基督教把耶稣复活的那天(七日的第一天) 算为主日,休息、聚会纪念之,成为现今的星期天公休日。但是犹太人仍勺翊印袄匣世辈槐洌凇爸芰惫约旱陌蚕⑷眨セ崽镁窗菟芯喽缘亍疤崆啊毙菹ⅰ?
其次再论最后的晚餐和受难日。依据学者的圣地考古、对《新约》及经外遗传等细抠研究,耶稣应是在公元30年的4月2号,即犹历的尼散月12日,进最后晚餐的,是日为星期二。两天以后的周四,为逾越节,这一天也是法定安息日(大安息日)。意即这一周内有两个安息日,中间隔着个星期五。 《马太福音》说“安息日将尽”,七日的头一日天快亮时玛丽亚来看坟墓,此处的“安息日”一词希腊原文使用的是复数的形式,证明了这一事实(太28:1)。路加说耶稣死后,追随祂的妇女们买香料,是过了(第一个)安息日(即逾越节)去的,然后回家预备,到了(第二个,即一般的)“安息日便遵着诫命安息了”(路23:56),后者显然指通常的周六。礼拜天早上她们带着香料去耶稣的墓穴。
《约翰福音》中,“在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吃饭的时候----”(约13:1),即指这最后的晚餐说的,而不是逾越节的大餐。且押送耶稣去见彼拉多的犹太人不进总督衙门,怕的是会沾染了污秽而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约18:28)。根据“时间差”,以色列人必在逾越节“前”的那晚上(也就是犹太人一日之始),吃这传统家宴的,这就不言而喻着应是在周三的晚上。 《马可福音》说,“预备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可15:42),门徒们去准备餐席。后来使徒保㑩论及“最后的晚餐”时,并没有说“逾越节那天晚上”,而是说“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林前11:23),也可推知,最后的晚餐并非逾越节宴席,否则他不会漏说的,间接显示了是在星期二的晚上。
综而述之,耶稣应是在周二晚上进“最后的晚膳”,然后去了客西马尼园祷告,在那儿被犹大带来的兵丁等捉住,押解到不同的衙门轮番受审,周三(下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为人类的罪作了挽回祭,又在天黑之前被取下来埋葬在财主的新坟里。周三晚至周六黄昏前,祂躺在“地里头”,一如祂曾说的“像先知约拿在大鱼的肚子中三天三夜”。
但是在福音书里多有记载“安息日将尽,七日的第一日天快亮的时候….忽然地大震动,因为有主的使者从天上下来把石头辊开”,若是第七天的凌晨复活,耶稣在地里头不就多了一个晚上吗?王明道先生指出,在福音书中记载的“七日的头一日黎明的时候,或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读者总以为是叙述第一日早晨的事。但是从马太福音第廿八章来看:“安息日将尽,七日的第一日天快亮的时候”,这里马太写得很清楚,是指安息日将尽,也就是晚间日头将落之时。至于为何会有“天快亮”之续文呢?在杨氏经文汇编Dr. Robert Young's Concordance里告诉我们,马太福音28:1中,原文用了epiphosko这个字,在路加福音23:54的原文里也用了这个字,但是在后者则译为“安息日也快到了”而不是“天快亮的时候”。因此王明道先生认为,马太福音28:1的正确翻译应该是“安息日将尽,七日的第一日快到了的时候”,这样就很合理了。马太所记是耶稣复活出墓的时候的景况,另三卷福音书则记载耶稣复活以后的事。因为马太记载:“地大震动,主的使者从天上下来,把石头辊开”;马太又记载看守的兵丁吓得浑身乱战和死人一样,又叙述兵丁进城去报信给祭司长。其他三卷福音书记的,是石头已经辊开了,又看见天使坐在那里,并没有提到有看守的兵。因此可知马太记的是头一日,日将西沉发生的事,也就是耶稣复活的那一刹那的实情。耶稣在正月十四日,日将西沉,将近逾越节的时候被埋葬;复活于正月十七日,日将西沉的时候,正好是三日三夜。正如耶稣自己的预言。 (此段记载节录自王明道先生著作:几个关于节期的日子)。
如此说来,耶稣并不是死在星期五,那为什么人们会普遍有他周五遭害的印象,且把这日固定为“受难日”呢?这是因为福音书屡屡提到的死后翌日是安息日,而一般这天就是星期六,但却忽略了那个月尚有另一个大安息日夹在中间,故而得来。
尽管教会史上关于这点仍有争论,但耶稣遇难在逾越节前一天,应是共识的。由于犹太人的逾越节的日期每年不同,遑论固定于星期几了,即使是人们“较真”遵从犹历纪念,也很困难。于是天主教干脆选用了星期五为受难日,礼拜天是复活节星期日,再加上礼拜一,整个长周末四天纪念庆祝。日期选在春分节(3月21日)见到满月(或者过了春分见到头个满月)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 (基督教新教也采用了同一天纪念)。东正教由于用的历法不同,即使是同样的硬性规定,也使得这日子每年参差不一,两大教派出现了“各过各”的现象,如同圣诞节不在同一天庆祝一样。不过,大致上都是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中下旬之间。
其实正像12月25号并非耶稣的真生日、圣诞节今天成了一种民俗那样,耶稣受难日和复活节也是大约在那个节期而已。从信仰的角度,它的实际日子已不重要,所发生的这事件却是要刻骨铭心的,这就足矣。无论如何,关于星期五和13不吉利的传说是源自于《圣经》,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圣经》本身是上帝话语的集录,让世人明白事理,而不会诱人产生“迷信思想”的。至于在复活节长假期间盛行的彩蛋、兔子形巧克力糖果之类的特色促销,更是与基督教沾不上边了,这皆与圣诞节的商业行为如出一辙,乃人为世俗的标志,与主耶稣的救赎毫无无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