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感恩的泪/真有唯物主义者存在吗?/玄妙之道-中國文化與聖經相符相通之處
發佈時間: 1/28/2011 12:12:02 AM 被閲覽數: 794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感恩的泪
送交者: 以西缅 2011月01月19日[彩虹之约] 

 

 

 

真有唯物主义者存在吗?

 

 

雪梅

 

记得有一次,我向我母亲传福音,讲我们信仰的基督。妈回答说她是唯物主义者,不信这些。这样的回答当然一点也不稀奇。我们中国的政治思想教育一向做得很成功。唯物主义,进化论,无神论,这些价值观已被绝大多数人认同。

 

但是我的感觉是这世界上并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纯粹的唯物主义者。

 

你相信良心的存在吗?我想绝大多数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看见过良心吗?它在身体的那一部分?它在心脏里,还是在脑子里?也许有人会认为那是一些体内物质化学反所产生的结果。可世界上那么多相信唯物主义的人,为什么没有人研究一下怎么给没有良心的人提供良心呢?是否可以通过做手术,或是吃药这些物理化学的手段来得到良心呢?(或增加良心呢?)

 

我国著名的领导人邓小平曾说过,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败就是教育的失败,尤其是思想教育的失败。思想教育是通过什么来是实现的呢?是通过讲道理从而来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最终这些思维方式会影响人的行为。那么这些道理的力量来自何处呢?为什么极力推崇唯物主义的共产党最热衷于搞思想教育呢?

 

记得小时候看革命电影,电影里常有这样的话“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这样的话显然不符合科学常识。没有任何科学理论能证明共产党员的身体不同于一般人。但从来没有人跳出来指责或讽刺这种说法。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指由于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使他们能够勇敢的面对人生的艰难。信仰的力量为何如此巨大呢?他们从没有看到过共产主义的实现,他们的这种信仰符合唯物主义的逻辑吗?还是这只是他们头脑发热的臆想呢?如果是由于信仰产生的巨大力量,使他们努力奋斗去把这种信仰在现实世界中实践出来,这显然是强调精神作用的唯心主义的思维。

 

这种信心从何而来呢?体内的一些物理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吗?如果我们知道了那些物理化学反应产生了这种信心,然后通过某种方法把这种反应放在所有人的身体内,使大家都相信共产主义,大家齐心协力共建美好的世界。那世界会多美好?也不需要政治思想教育了?这么好的事,乍没有人研究呢?甚至连这样幻想的人也没怎么听说过?是不是因为没有人相信这是可能的呢?

 

所以,我不相信世上有真的唯物主义者。

 

进化论

 

一次,我又跟妈讲起神的事。她回答我说,她相信进化论,不相信神的创造。

 

我比较喜欢挑战别人的思维,于是反问道“那如果有一天,美国人进一步进化了,成为了一种超人类的物种。而中国人没有完成这进一步的进化。这种超人类的物种会像我们对待猴子一样的对待我们人类”我妈受不了我这样的假设,大声反对。

 

不久后,一次和朋友聊天。我又提出了如果一些人进一步进化了将如何的问题。朋友答道,“进化到人类这一步,进化已经到了尽头,不再有进化了!”我忍不住问他如何知道人就是最高级了,不再进化了,怎么证明。朋友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人类还能再进化,你能相信吗?愿意相信吗?如果你不幸没能进一步进化,你愿意被淘汰吗?(如果你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的后代进一步进化,而另一个的后代没有。那是个多可怕的世界啊?)

 

如果进化论是对的,那我们为什么要帮助弱者呢?为什么还要帮助残疾人呢?也许这样的人是应该被淘汰的。(我在作学生时真就是相信进化论。并且相信如果我是应该被淘汰的,也应该无怨无悔。)

 

到底博爱仁慈是普世价值,还是进化论更有道理呢?我们里面的良心愿意无条件的接受进化论吗?

 

“相信科学”是不科学的

 

又有一次向妈传福音,她对我说,我相信科学,不信神。

 

有一种很普遍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解释信神的事的:当人类知识很有限时,很多的事情解释不了,所以就想象出来有个神在这一切的背后主宰着。而当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了,很多事情可以解释了,人类就依靠科学解释一切,不再相信神了。

 

虽然科学并不能解释自然界的一切,很多人还是相信科学的发展终将解释一切。这本身是一种对科学的信心。不能证明科学可以解释一切,却相信科学可以解释一切,是不科学的。所以,我总结“相信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信仰,不是事实。它是唯心的。

 

研究与寻求

 

有一次我回国,给父母 带了些福音的杂志和光碟。老妈瞄了一眼就说,“这些人干吗没事搞这些,还不如化些时间研究科学,好好提高人民的生活呢!”我无语。

 

但细想想,其实科学的发展从来不是由一些热爱物质享受的人来完成的。从事科学研究不是件轻松的事,它意味着长年累月辛苦的工作。科学工作者从事的研究领域绝大多数是不被大众了解的,他们中绝大多数(或他们绝大多数时间)是默默无闻的。而且从事研究行业者的待遇是很一般的。真正搞科学研究需要的是有极大的热情的人,是那些爱寻求世界背后的道理的人。这样的人才能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仍然坚定向前。他们不是因为要提高自己(或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如此努力的,他们的努力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一种寻求的渴望。

 

而我(还有很多其他人)之所以成为基督徒,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内心认识真理的渴望。在寻找真理的道路上,与神相遇。

 

结束语

 

朋友,请在安静时是静静的思想,听听内心的声音。什么是真实的呢?

 

 

 

 

 

后话:

网上关于“诺贝尔奖得主的宗教信仰”的一文的辩论很多。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查看。不可否认的是,科学发达的国家大都是有深受基督教影响的国家。而世界上著名的大学绝大多数是基督徒创立的。

 

 

 

 

 

玄妙之道-中國文化與聖經相符相通之處

 

(1)

 



[福音论坛]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第十二》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孟子‧公孫醜上》

  宇宙之中有一種神奇玄妙之道,它像火焰一樣溫暖,像光一樣閃亮,像磁鐵
一樣有吸引力;它散發的芬芳令人陶醉,它充滿的杯盤令人心怡,它像山一樣堅
實,像玟瑰一樣輕柔。看見就能讓你認出,經歷就能讓你感歎;缺乏就會令你感
到需要。它寫在每一朵含苞待放的鮮花,每一株嫩綠的小草之上。因為它我們得
以來到世上,它與生命綻出火花,使人生充滿希望,內心裝滿平安與喜樂。握住
它,我們能得到天國;失去它,我們就淪落地獄。此道極其寶貴、甚至無價可買。
它既不能以物物交換而得,也不能被人創造。乃是出於上天的恩賜,上帝的大能
也藏在其中。

  人的心是為承受與傳遞此道而設計的,這玄妙之道就是愛!使徒保羅稱之為
“最妙的道”,他這樣指示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說: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嗚的鑼,響的
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
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又舍
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
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林前13:1-8)

  “上帝就是愛!”(約一4:6)“罪的工價乃是死。”(羅6:23)

然而上帝的愛比死更強!那導致基督在十字架上犧牲的乃是世人違背上帝
律法的罪;而在十字架上所閃現的除了上帝律法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之外,更
是上帝慈愛的大能。這大能能軟化人心,重塑品格,癒合創傷,改變性情。在十
字架下,人當為自己的罪而發抖;在十字架下,人更當為上帝的恩慈而歡呼。耶
穌來到世上就是要教導人這最妙的道,教導人認識何謂愛以及怎樣去愛。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
得永生”(約3: 16)

   “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們命令。”(約14:15)

   我們在上一章中介紹了耶穌對於上帝誡命的總結:就是愛上帝與愛世人。在
基督的教訓中,愛不是空洞無物的,真實的愛必表現為遵守上帝的誡命。愛與法
是不可分割的,律法的完全必須用愛來實現,因為“愛就完全了律法。”(羅
13:10)

人的教訓若不與這愛上帝與愛世人的總綱相符,就不是出於上帝的,因為
“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的一切道理的總綱。”(太 22:40)

  中國古代的先聖是否教導愛神愛人的仁愛之道呢?他們是否教導人謹守上
帝的誡命呢?答案是肯定的。上天啟發了中國的古聖們發出同樣的教導:敬天愛
人!

  漢語中論到“愛”有許多不同的字,各有其獨特的意義。論到對上帝的愛,
所用的字甚至有好幾個:敬、順、畏、事。人與上天(上帝)的關係從:敬天、順
天、畏天、法天與事天中得到體現。

   古人對上天的敬畏恭順的態度,似可用《詩經‧小雅‧小宛》中的詩句來作一
形像的說明:
 
原文: 白話:
溫溫恭人 溫和恭謹聰明人
如集於木 如鳥集木怕墜隕
惴惴小心 戒慎恐懼要小心
如臨于穀 如臨山谷萬丈深
戰戰兢兢 戰戰兢兢要自儆
如履薄冰 如同腳下踩薄冰

  幾乎與此同時,以色列大有智慧的所羅門王寫道:

   “你到上帝的殿要謹慎腳步; 因近前聽,勝過愚昧人獻祭,他們本不知道
所做的是惡。你在上帝面前不可冒失開口,也不可心急發言;因為上帝在天上,
你在地下,所以你的言語要寡少。”(傳5:1-2)

  所羅門在他老年的時候,寫下了警世箴言《傳道書》。他從多個方面描繪了
世俗之樂的虛空;以及虛空的塵世生命是如何不能滿足心中的願望。所羅門追求
智慧,成為聞名遐邇的智者。外國的首領也專程來到他的腳前,聽他智慧的言語。
他又善於經營,以至家財萬貫,富甲天下。而且,所羅門的時代,國運鼎盛;宮
庭之中珍寶如山、三宮六院、妻妾成群,所羅門享受過人間最富綽豪華的的宮庭
生活。他的人生閱歷比之一般人不可謂不豐,不可謂不深、不可謂不廣。然而他
說:

  “我看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彎曲的,不能變直;
缺少的,不能足數。……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
命,這是人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上
帝都必審問。”(傳1: 14-15;12: 13- 14)

  幾乎在所羅門王作出這番結論的同時,中國古代聖人周公告勉他所輔佐的年
幼的國王,希望他學習夏朝的聖王與大夫們的榜樣,“尊上帝”(《書經‧立政》);
因為這是立國與立民的根本。文王武王選賢能為官,他們承當的第一要責就是以
敬愛之心事奉上帝。

  原文:“亦越文王武王,克知三有宅心,灼見三有俊心,以敬事上帝,立民
長伯。”

  譯文:“到文王武王,他們瞭解那些他們置於三公之位之人的心,清楚地看
明那些有此三等能力者的心情。如此可以用他們以敬畏之心事奉上帝,又立他們
為百姓的長官。”《書經‧立政》

   孔子忠實的將先聖的教導記載在《書經》裏,流傳至今;我們發現,他的
門生也將孔子關於上天與人生的教導忠實地記載在《論語》裏傳了下來。《論語》
全書最後一句話說:

  原文: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
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為君子;不知道禮法,便不能堂堂正
正的立於天地之間;不知道聖人之言,就不能真正瞭解人。”《論語‧堯曰第二
十》

  君子是孔子所教導的理想的人格。中國古人對於人的身份有一些有趣的說
法。“天子”,即上天之子,“人子”,人的兒子,同樣,“君子”的意思應該
就是“君主之子”。所謂君子,必有君王的性情與品德,氣派與威儀。上古社會
有一些聖賢的明君,可是他們也有其不足之處。那麼,這位“君主”究竟應該是
怎樣的呢?《聖經》中稱那將要降世的嬰孩為“和平的君”(《以賽亞書》9:6),
“生命的主”(徒3:15)。成為“和平的君”“生命的主”之子,就是成為上帝
的兒女。這正是上帝對人所定的天命與旨意。

  “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上帝的兒女; 我們也真是
他的兒女。世人所以不認識我們,是因為未曾認識他。”(約一3:1)

   從這個意思上來說,真正的君子應該就是上帝的兒女,是基督的門徒。而
唯有上帝的慈愛能使粗俗的罪人成為謙謙君子。天命對於君子來說是最為重要
的,君子不僅要“知天命”,而且 “畏天命”。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譯文:孔子說:“君子所敬畏的有三樣:敬畏天的旨意,敬畏大人,敬畏聖人
的聖言。” 《論語‧季氏第十六》

  孔子所說的“畏”與現代人概念中的“懼怕”相去甚遠。一個“畏”字,把
人的恭敬之心,順從之意與知命而行的喜樂之情描寫得淋漓盡致了。其中有知的
敬畏、順的平安和有行的喜樂。孔子樂天知命,這個樂就來自於具體的行。正如
孔子所說:“言而履之,禮也。樂而行之,樂也。”(《禮記‧仲尼燕》)

   天在古人的心目中並不是一位猙獰恐怖的怪物,而是和藹可親的慈父。孔
子說:

  原文:“是故,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
  譯文:“因此,仁人事奉父母就如同事奉天一樣,事奉天就如同事奉父母一
樣。”《禮記‧哀公問》

   這些都是有關人與天的關係的教導。那麼,人與人當怎樣相處?對孔子來
說,仁是他最重要的教誨, 是他一生的主旋律。短短的《論語》之中,光“仁”
字 就被提到達180多次之多。

   “仁者,愛人。”人應該怎樣去愛他的同胞,去實踐仁的教導,孔子與學
生的一段對話可以用來作一個較好的說明。這段話記載在《孔子集語》之中。

  原文: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 子貢曰:“人
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則引之,進退而己耳。”顏回曰:“人善我,我
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譯文:“子路的態度是: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也對你不
好。相當於現代話中所說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對我不仁,休怪我不
義。”或者是“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子貢則有所不同: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就盡力引導你友
善待我,至於你是否回應,那就是你的事了。

   顏回的回答與前兩者不同:你對我好,我自然對你好。就是你對我不好,我
也還是對你好。”

  原文:“三子所持各異,問于夫子,夫子曰:“由之所言,蠻貊之言也;賜
之所言,朋友之言也;回之所言,親屬之言也。詩曰:“人之無良,我以為兄”。

  譯文:“三個人的看法各不相同,於是請教於孔子。孔子說:子路所說的是
未受教化的蠻夷之人的淺見。用聖經上的話來說,就是罪人的處世為人之道。子
貢的態度則是朋友之所為;而孔門最賢聖的門生顏子的話卻是親屬的態度。詩經
上說:“這個人不善,我還是以他為弟兄。”

孔子明顯最贊同顏回的仁愛之道。這正是君子的處世之道,是基督徒所當
取的為人之道。我們似可與耶穌的教導作一比較。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
有什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愛那愛他的人。”(路6:12-13)

 

 

 

玄妙之道(2)-中國文化與聖經相符相通之處(2)

[福音论坛]
即使是惡人,若不是徹底地關閉了心靈的之門,以致上帝的靈無從進入感
化,他們也會對恩慈有所回應。惡人固然會以惡報惡,但也會以善報善。惟有受
上帝的靈感化的人心才會以德報怨。

   “朋友乃為時常相親,弟兄為患難而生。”(箴17:17)

   患難之中見真情,真正的朋友與弟兄是會時常相親,患難與共的。孔子談
到擇友的標準時說: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選擇正直、忠誠;
博學多聞的人為友,就會有所受益。選擇陽奉陰違、阿諛奉承、心口不一的人為
友,就有害了。” 《論語‧季氏第十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交友不可不慎。許多幼不更事的年青人,因為
交友不慎,以至人生一事無成,甚至闖下大禍,造成終生的遺憾與悔恨。《聖經》
也謹誡人不要濫交朋友。

  “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親密。”(箴18:24)

   這位既是朋友又是至親的,就是人子耶穌基督。人若與基督為友,“得以
看見主的 榮光,好像從鏡子裏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
靈變成的。”(林後3:18)

  耶穌所說的“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既是朋友之
道,更是親友之道,被稱為處世為人之道的“金律”。天下眾生,皆為上帝所造,
父母生養;雖有國別、姓氏的區別,但同出一本,共為一家。因此理應以親友之
道待人。中國古人用“天下”一詞來指代一切上天所造之百姓,實包含著天下一
家的概念在其中。這種概念也是孔子的門生們所教導的。

  原文: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論
語‧顏淵第十二》

  原文:“孟子曰:“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孟子‧騰文公章句上》

   孟子的話與聖經中保羅所說的一句段話極為相似,兩者傳達了同樣的資訊:
“他從一本(或作血脈)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
和所住的疆界。”(徒17: 26)我們下面來看兩段孔孟論仁的教誨。

  原文: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於人,己欲達而達於人。能近取譬,可謂
仁之方也己。”

  譯文:孔子說:“所謂仁,己身想立道,也想使他人能夠立道,己身想行道於
世,也想使他人能夠行道。能夠就近拿自己做例子,為別人設想,便可以說是求
仁的途徑了。”《論語‧雍也第六》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自己所不喜歡的,不要加在別人身上。”《論語‧顏淵第十二》

  孔子的這句話,通常又稱為處世之道的“反面金律”,以區別於耶穌的正面
“金律”。有人試圖在這兩者之間作過高低上下的比較,以便確認耶穌與孔子究
竟誰更偉大。一些基督徒學者出於其對耶穌樸素的感情,作出結論說耶穌的金律
優於孔子的金律。一些追隨孔子的國學先生卻認為孔子早耶穌五百年,自然是孔
子的金律更優。其實,兩派人士都疏忽了一點:那就是孔子與耶穌的教訓乃是出
於同一個泉源。“因為愛是從上帝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並且認
識上帝。”(約一4:7)孔子和耶穌分別從不同的方面論及“最妙的道”,都是
以 “神道設教”,都是“述而不作”,所傳達的都是上帝的教誨,並不在乎在
兩者中分出個高低上下。人的意見總是帶著成見或偏見,“惟獨從上頭來的智
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
冒。”(雅3:18)

  這兩條金律可以說涵蓋了人間一切人際關係所應遵循的準則。通俗地說,就
是設身處地為人著想,進入對方的感情、進入對方的困難、失望、憂愁與喜樂之
中;站在對方的地位、立舴與處境中來考慮問題。這是真正的誠實之道、真實的
禮貌,是真正的基督教或儒家的行為標準。

  這條金律中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每一個受到了上天光照與啟示,蒙受了上
帝恩典的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將上天的恩光轉贈給在幽暗與愚蒙中的生靈;就好
像自己處於他們的地位,希望有人來啟發與光照一樣。保羅在蒙上帝光照之後,
深深地認識到了這一層深意,他說:“無論是希臘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
我都欠他們的債,所以情願盡我的力量,將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羅
1:14-15)這正是“己欲立而立於人,己欲達而達於人”的真意。孔子不辭勞苦
周遊列國,傳仁愛與仁政之道;無數的基督徒傳道士遠離鄉土獻身傳福音之道,
也都是“己欲立而立於人,己欲達而達於人”的表現。在基督裏獲得天國和永生
乃是人生最大的“立”與最高的“達”,今天的基督徒們,不應單單關注自己是
否得救,使自我成為惟一關注的物件,而應該立志於以基督之道“立於人”與
“達於人”。

   “天下一家”實際上排斥了有所謂真正的仇敵的概念:因為眾人都同有一
位天父;都是亞當的子孫。因此有顏回以善待不善的態度。孟子進一步談到如何
將這種為人之道落實於行動上。

  原文:孟子曰:“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
愛。”
  譯文:孟子說:“奉行仁愛的人,將對待自己所喜愛之人的愛推廣到他所不喜
愛的人身上。奉行不仁的人,則是把對待自己所不喜愛的人的方法與態度推廣到
所喜愛的人身上。”《孟子‧盡心章句下》

   孟子的這段話與耶穌所教訓的“愛仇敵”極為接近。耶穌論的是原則,孟
子說的步驟。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 只是我告訴你們,要
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
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5:43-45)

   耶穌的這段話,點明了愛的源泉乃是出於上帝。真正的愛,不是人心所能
製造的產品,而是上帝的恩賜。聖靈所結的果子中,第一個就是“仁愛”。(加
5:22)

  原文:孟子曰:“夫仁,天之爵也,人之安宅也。”
  譯文:孟子說:“仁愛,是上天最尊貴的爵位,是人最安全的住宅。”《孟子‧
公孫醜上》

  在《孟子》一書中,這種觀點四處可見。與聖經的教導相一致,孟子認為仁
愛乃是出於上天的,是上天榮耀之所在。他甚至不厭其煩地講說這同一個道理,
勸人擇仁而居。

  原文: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
而不由,哀哉!”
  譯文:孟子說:“仁愛,是人最平安的住宅。義,是人所當走的正路。放著平
安的廣宅不住,離棄正路不走,真是可悲呀!”《孟子‧離婁章句上》

   通過上面的研究我們看出,孔子與孟子對於敬天順天,都有廣泛的教導;
可惜,敬拜上帝的真知識(頭四條誡命)在他們的時候似乎已變得模糊。或許這
正是這一點, 孔子所編撰的書經》《詩經》中雖有大量崇拜上帝的記載,門生們
對他的印象卻是不多談天道,也不怎麼談如何敬拜上帝。相反, 涉及到人的責
任與義務的後六條誡命,在孔子的教導中卻極為詳細。

  第五條誡命規定兒女們當孝敬父母。這是培養與發展對同胞之愛的起點。愛
必始於家庭。社會是由家庭組成的,家庭的狀況決定了社會的風貌與性質。家庭
不僅是社區的細胞、教會的細胞,也是國家的細胞。社會的福利、教會的成長、
國家的繁榮都取決於家庭所帶來的影響。中國古人對家庭是如此的重視,以致稱
國為“家”,叫做“國家”。所有在家庭裏奉行的原則都一無遺漏地轉到了國
家。家庭的價值舉足輕重;甚至在佛教當道之時,民間也有“寧拆千座廟,不拆
一個家”的說法。佛廟與家庭孰重孰輕,一目了然。種種穩固的家庭觀念,在今
日的中國雖然受到了較大的衝擊,但與西方一些國家相比,仍是現代中國社會令
人稱道的特色之一。

  中國古人似乎看得很清楚,如果孩子們在家庭裏受到良好的教養,敬畏上
帝,孝敬父母;那麼,當他們踏於社會獨立生活之時,就會以此轉而教育他們的
後代,使這種優良的敬天愛人的原則根植於社會,對世界產生一種莫可言狀的影
響。如此,社會上的犯罪與腐敗就會受到有效的防犯。這種教養的原則被集結在
千八百言的《孝經》之中。

玄妙之道(3)-中國文化與聖經相符相通之處(3)

[福音论坛]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而这种敬爱在人间的第一体现,在于
父母。因此《孝经》中说:

  原文:“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
礼。”

   一个人若是不爱生养他的父母,而去爱别人,这是与德性相违背的事。“身
体发肤,受之父母”;民间也有“杀生难报父母恩”的说法,这些都说明爱父母
是何等的自然。不敬重父母而会敬畏他人,这于礼法不合(第五条诫命)。所以,
爱的教育应当从家庭开始。

  原文: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
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有命。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
行。”

  译文:孔子说:“培养仁爱之心当从父母开始,如此可教导百姓和睦。培养恭
敬之心应当自长者开始,如此,百姓就会学会顺从。以仁慈和睦为教导,百姓就
会以父母为宝贵。以恭敬长者这教导,百姓就会重视命令。以孝敬事奉双亲,以
恭顺听从命令;这样推行于天下,就没有行不通的事了。”《礼记‧祭义》

  孝德是一切人伦亲爱的根本。恢复与提拨人类必须起于家庭。为人父母者,
其身肩天下之要职。若家庭和顺,清纯,儿女们能满怀信心的去面对社会的责任
与危险,将给世界带来何等的变化啊!现代社会中,大多数的问题都有其家庭矛
盾的根源。为人子者,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啊!

  可见孝道是何等的重要。孔子在教学中多次被问这个问题。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在此之后),樊迟替孔子
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怎样尽孝道,我对他说:“不违背。”樊迟说:
“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当以依礼法奉事。死后,以礼安葬,
以礼祭祀。”《论语‧为政第二》

  “无违”就是顺从的意思。顺从也是对天表示敬畏的态度。可见,孔子所说
的孝道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顺从。父母健在时,要按照合乎礼法的方式事奉父
母。父母过世,要葬得得体,合乎礼法。在孔子的时代,已有祭先祖之灵的习俗。
今天,我们在完全的圣经真光之下可以看明,这个做法是与真道相背的。真理的
一个特性就是“移风易俗,唯道是从”。孔子在这一点上,没有正确的看法,他
虽然也秉受天启,弘扬天道。但他毕竟不像以色列的先知们那样,蒙召记载上帝
明白无误的圣言,就是传至今日的《圣经》!

  其实,既便是在以色列,蒙上帝所差谴的也不仅仅是先知而已,还有智者与
文士。耶稣说 “我差谴先知和智慧人并文士,到你们这里来”,不幸的是,“有
的你们要杀害,要钉十字架;有的你们要在会堂鞭打,从这城追逼到那城。”(太
23:34-35)孔子一生也是周游列国,可幸的是,上天保守了他的性命。事实上,
他对于祭祀死人,是心存疑问的。他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思是说,
祭祀鬼神,就好像他们真的存在一样。中国人从纪念祖先的功德,发展到祭拜祖
先的亡灵,这中间索涉到一个由来已久的欺骗。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会展
开细谈。(路 4:14-16)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孔子,怎样才是孝。孔子说:“世俗的所谓孝,只是在饮食方面
能供养父母;至于狗和马也能所供养。如果对父母没有一片敬爱之心,与狗马有
什么分别呢?”《论语‧为政第二》

  顺从与敬重,是孝道的根本。中国人应当为祖国语言文字中的这个“孝”而
感到自豪。它不断地提醒着我们对于父母的义务与责任。上顺天,下顺亲,都是
孝。人最终的命运也将取决于人的顺从与不顺从。人类的始祖因为不顺从而痛失
乐园,使罪恶与苦痛临到世间,造成了人神分离的局面。乐园的复得也将以人对
上帝的完全顺从为前提。依着礼法学会了顺从肉身的父母,实际上也就学到了上
帝为人所设计的第一课。当孩子们成人之时,顺从上帝就会变得自然。

  耶稣来到世上,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完全顺服的榜样。圣经上说他“存心顺
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8)。基督在父上帝面前所表现的顺服,
也正是上帝要求现今每一个生灵的。耶稣所表现的是儿子对父亲的顺从。用中国
话来说,乃是尽儿子的孝道,因为顺从是孝道的根本。

   他对天父的事奉完全是出于甘心与自愿,是尽心尽意尽力的,因为这是正
路。他从心里发出欢呼说:“我的上帝啊,我乐意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
心里。”(诗40:8)

  我们对上帝的顺从也应该像基督一样,可是,罪使我们失去了完全顺从的能
力,“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太26:41)。上帝知道这一切,因此差
谴基督降生为人,完全地依着上帝的律法而行,不仅给人树立起榜样,而且赐给
人力量以效法追随。借着基督而得到的对上帝的真正的认识,能使人自愿地将每
一个心思意念降服于上帝的旨意。这种真理的知识能洁净人因不顺从上帝而被罪
恶所污秽的灵,使能够靠着基督的名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
上。”(太 6:10)。即便最污秽的罪人,也能与保罗一起说:“我靠着那加给我
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3)

  儿童们怎样能够学会敬重父母呢?身教重于言教。为人父母的在这方面所能
给的最好的教导,莫过于给子女们树立榜样。做父亲的应当敬重亲爱子女们的母
亲,做母亲的也应让子女们看到他们的父亲从她那里所得到的亲爱与尊重。正如
成语中所说的:白头到老、相敬如宾。婚姻的神圣与其重要的地位就因此显明了。

  原文:“夫婚礼,万世之始也。”《礼记‧郊特性》

  婚礼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开始。婚礼是上帝亲自在伊甸园制定的。亚当与夏娃
的婚姻,乃是真正的“天作之合”。上帝为亚当所造的是一个“配偶”,而且是
用他的一条肋骨造的。表明她将与亚当并肩而立于天地之间,为他所爱受他的保
护;而不是要作亚当的头来管辖他,也不是要被他踏在脚下。她要与亚当分享上
帝所赐的一切。耶稣在受洗之后所行的第一个神迹也是在婚礼之上。见《约翰福
音》第二章。

  婚礼向来受到中国人所尊重,传统中称为“拜天地”。夫妻双双敬拜上天,
以天地为见证,永结同心。孔子在《礼记‧郊特性》中甚至说到“敬而亲之,先
王之所以得天下也。”先王所以得天下,其原因之一就是敬重而亲爱自己的妻子。

  “婚姻,人人都当尊重。”(来13:4)婚姻是上帝赐给人的第一份礼物,
是人类失去伊甸园之后从那里所带出来的两种制度之一,另一个制度是敬拜上帝
的圣安息日。为了保证婚姻的神圣性,十条诫命中,就有两条与婚姻有关。“不
可奸淫”,“不可贪恋人的妻子。”足见上帝对婚姻的重视与对人生的关注。若
是没有这些良善公义的诫命作为人正当行为的准则,人类家庭的悲剧将不知比现
在重多少。耶稣基督不仅没有废除上帝的律法,更是启明了律法属灵的性质。他
说:

  “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
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太5:27)

  倘若十诫已被废除,人如何能知道犯奸淫是犯罪呢?因为“非因律法,我就
不知何为罪。” (罗7:3)忠诚的遵守婚约,婚姻就是天赐的恩惠。纯洁的婚
姻能保障人类的纯洁与身心灵的健康幸福。说到夫妻的关系,《礼记‧郊特性》上
说:

  原文:“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也由此始也。妇人,从
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

  译文:“迎亲时,出了大门新郎在先,新郎率领着新娘,新娘随从着新郎,
夫妇的意义就由此而开始了。妇人,就是依从人的;幼年时依从父兄,出嫁后依
从丈夫,丈夫死后依从儿子。夫,就是扶的意思,是以智慧来统帅妻子的人。”

   中国传统中所说的“三从四德”的三从就由是而出。虽然历史上有男尊女
卑的观念,可是《礼记》上所说的这种夫妻关系,却没有这种不健康的概念在内。
这里所强调的是男女有别,而不是高低上下的问题。

   《圣经》对建立美满的婚姻关系,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

  “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丈夫
也当照样爱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子;爱妻子便是爱自己了。”(弗5:25, 28)

  “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
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他又是教会全体的救主。教会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要怎
样凡事顺服丈夫。”(弗5: 22-23)

  真正的友情的温暖,心心相印的爱情,乃是对天国喜乐的预尝。真正的爱情
是崇高与圣洁的原则。爱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坚韧持久以心相许的行为原则。
丈夫当带着崇高的目的获得妻子温柔的爱,妻子当帮助软化并改良丈夫的品德与
心灵。如此,婚礼不仅不是爱情的坟墓,相反,正是爱情新的开始。

 

 

玄妙之道(4)-中國文化與聖經相符相通之處(4)

[福音论坛] 原文: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译文:孟子说:“人们常说天下国家这句话。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
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孟子‧离娄章句上》

   自我, 是阻挡属天之爱流入人心的最大的障碍与最大的敌人。若能真正做
到克己,真实的爱才能在心中扎根。孔子与颜回的一段对话,触及到了这个最根
本的问题。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
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勿
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服自我妄心,归顺礼法就叫做仁。倘若
真有一天能做到这样,那么天下的人就都会说这是个仁者了。行仁要从自己身上
来做,怎么能从别人身上做起呢?”颜渊问道:“请问具体的内容。”孔子回答
说:“不合乎礼法的不要看,不合礼法的不要听,不合乎礼法的不要说,不合乎
礼法的事不要去做。”颜渊说道:“我颜回虽然愚拙,愿照您这些话去做。” 《论
语‧颜渊第十二》

   爱就意味着自我必须让开,自我必须死亡。克胜自我,是最难学也最难实
践的功课。如果人用自我来与自我争战,得胜的一方仍然是自我。因此,要想真
正的战胜自我,非有从上头来的帮助不可。

  耶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
16:25)

  十字架意味着两条交叉的路线。一条是自我的道路,一条是上帝的道路。而
要跟从耶稣,就意味着放弃自我的道路,走上帝的道路。耶稣受难之前,在客西
马尼园里求上帝将那苦杯从他手中挪去,“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
意思。”(太26:39)这就是耶稣背十字架的方式,也是每一个愿意跟从基督的
人所当行的。

   使徒保罗学到了背十字架的秘诀,他说:“所以,我奔跑不像无定向的;我
斗拳不象打空气的。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
弃绝了。”(林前9:26-27)

   攻克己身的目的是为了“复礼”,用圣经的话来说,就是遵守上帝的诫命。
耶稣说:“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约14:15)“我们遵守上帝的
诫命,这就是爱他了,并且他的诫命不是难守的。”(约一5:3)

  圣经所说的爱与孔子所说的仁一样,是有具体实在的内涵的。是以遵守上帝
诫命令为标志的。耶稣的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你们若不爱我,就不会遵守我
的命令。”同样,约翰的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我们若不遵守上帝的诫命,这就
是不爱他了。”

  孔子没有上帝诫命的明文,因此没能象上帝的十诫那些说得清楚明白。但他
却指明了一个重要的原则:人当保守心的纯洁。因为善恶之争的战场乃在人的内
心。人心既是人行动的指挥中枢,但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说的话以及所做
的事,又能反过来影响人心对善恶作出选择。现代生活中青少年模仿电视犯罪的
事实,就足以向现代人证明,不健康的事物对人可能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坏的影
响。人若不离开不合礼法的事,轻忽其对心灵的污秽能力,最终必被其所吞噬。
智者所罗门警醒世人说:

  “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4:23)

  请听上帝对那些行为谨慎,言语纯洁的人美好的应许:

  “行事公义、说话正直、憎恶欺压的财利、摆手不受贿赂、塞耳不听流血的
话,闭眼不看邪恶事的,他必居高处;他的保障是盘石的坚垒;他的粮必不缺乏;
他的水必不断绝。”(赛 33:15-16)

  惟有上帝恩典的能力能保持人心灵的纯洁与坚强。心理学上有一条普世的法
则:人心将渐渐地适应它所不断关注的事物。当圣人基督成为思想的主题时,我
们的心思就会远远地与那些可能污秽我们的事物与行为隔离,心智的能力就会得
到加强。专注于能使人升华的事物;人心就会成为纯洁、神圣的通道,我们的生
命就会健康活泼,满有基督的恩惠和上帝的性情。人心得到如此的训练,就会自
然地转向,新的爱好、新的品味、新的习惯就会自然而然的在圣灵无声的默化中
形成。

  “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上
帝。上帝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弟兄们,我
还有未尽的话: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
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腓4:6-8)

   积极的事物必有积极的果效。上帝是爱,能够将爱的恩赐赐给凡寻求它的
人。人应当努力离开世俗,远离庸俗的谈话与行为,志存高远,向上帝祈求圣洁
的心与无疵的品德。

   爱,还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的古圣所教导的-恕人之量。少了它,爱
就是一字空言,毫无价值。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哪!我平日所讲的道,可以用一个道理贯通起来。”曾
子说:“是的。”孔子出去后,门生们问曾三:“是一个什么道理呢?”曾子回答
道:“夫子的道理,归纳起来就是忠恕二字。”《论语‧里仁第四》

  孟子说“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膝文公章句上》。“恕”是仁的核心内涵
之一。恕是上帝圣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帝对世人的爱,尽在一个“恕”字中展
露无遗了。上帝在向摩西宣布自己的名字所提到的一个特征就是:“为千万人存
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出
34:7)这句话初看上来似乎是矛盾的,一方面说广行赦免,一方面又说追讨有罪
者的罪。其实,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人对待罪的态度。若是人痛心悔改,上帝必
赦免人的一切罪;人若自以为是,没有谦卑悔罪的心,上帝必将他的罪归在他身
上。

   “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归向耶和华,耶
和华就必怜恤他;当归向我们的上帝,因为上帝必广行赦免。耶和华说:我的意
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的高过地,照样,我的道
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55:7-8)

   上帝高于人的意念与道路体现在什么方面?怜悯与宽恕!耶稣基督降世,
并且为世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就是为了使凡愿悔改之人的罪,都能得上帝的赦
免,替人开辟一条通向永生的义路。

   “上帝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借着他得生,上帝爱我们的心在此就
显明了。不是我们爱上帝,乃是上帝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
这就是爱了。...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约一4:9-10;19)

   上帝是有恩典有怜悯的上帝,也愿意凡愿做他儿女的人,都能从他那接受
这颗怜悯恕人之心。耶稣说:

  “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
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太6:14-15)

  那种无亲情,不解怨的精神,不是天国的精神。中国的民间俗语中也有“饶
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富有饶恕的心怀乃是智慧的体现,是圣灵在人心
所结的善果。就是顽石一般的心,也常常会在饶恕的恩宥之下变得柔软。这是真
正意义上以柔克刚。上帝对罪人的罪的饶恕是完全彻底,超乎我们的想象的。

   “天离地何等的高,他的慈爱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东离西有多
远,他叫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
恤敬畏他的人!因为他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诗103:10-14)

  原文: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
心。”
  译文:孟子说:“君子不同于人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存心与众不同。君子心中
所怀存的是仁爱和礼法。”《孟子‧离娄章句下》

  《扬子法言》上给君子下的定义是“好尽其心于圣人之道者,君子也。人亦
有好尽其心矣,未必圣人之道也。”耶稣之心即真正的君子之心。所以圣经劝诫
我们 :“你们当以基督的心为心。”(腓2:5)基督的心中所装的是上帝的慈爱
与上帝的律法。他说:“我的上帝啊,我乐意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心
里。 ”(诗40:8)。上帝也愿意将他的律法放在我们的心里,与我们立下永远
的约。

  “主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他们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写在
他们心上,又要放在他们的里面。以后就说:我不再纪念他们的罪愆和他们的过
犯。”(来10:16-17)

小溪

 

 

 

 

 

破解千古谜题--先有鸡,后有蛋!
 
 


人类自从有语言以来,就开始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执。

几千年过去了,这个谜题从市井小民的街头巷尾一路攀延至拥有众多金头脑的研究机构,而最后破解这个千古谜题的正是这些精光灵光的科学家。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报导,最近在英国的科学家们利用现代的电脑科技技术,终于找出这个谜题的答案。

先有鸡,后有蛋。

科学家们发现,蛋壳的构成仰赖一种仅能在鸡的卵巢中找到的蛋白质,也就是说,必须先有鸡,蛋才可能存在。

这个被称为ovocledidin-17(OC-17)的蛋白质是作为加速蛋壳发展的催化剂,硬壳保护蛋黄与蛋白,让鸡胚胎得以发育。科学家现在相信,在鸡蛋能够形成前,必须先有OC-17,而OC-17只能在鸡的卵巢中发现。

《每日邮报》报导说,英国雪菲尔与华威大学利用超级电脑放大了一枚鸡蛋的构造,结果发现OC-17在启动结晶化上至为关键,而结晶化是蛋壳形成的初步阶段,OC-17将碳酸钙转化为方解石晶体,而该晶体构成了蛋壳。

方解石晶体可在许多骨骼与贝壳内发现,然而鸡形成方解石晶体的速度较其他物种快速,每二十四小时形成六克的壳。

有趣的是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偏信是先有蛋,再有鸡。

因为大多数的学者是从“演化论”的角度来推断,他们认为应该是有两种类似鸡的物种杂交,生出的蛋成为史上第一鸡,因此是先有蛋,再有鸡。

然而现在有科学证据,证明事实上是鸡先於蛋。

诚如圣经所说的:
「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 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 于是神造出野兽,各从其类; 牲畜,各从其类;地上一切昆虫,各从其类。 神看着是好的。 『创世纪一,24-25.』
 
                          

转贴自成长博客

 

 

 

 

無神論者们對聖經的肯定

 

 



[福音论坛] 無神論学者名人對聖經的肯定

許多人雖然敵擋基督,但也不能說他們全無對基督教的肯定,如下──

無神論者盧梭(Rousseau)這麼說:「當柏拉圖描述他認同的聖賢時,他認
為此人應當擔負因罪而來的種種徵罰,然而卻要得到美德至高的獎賞,他所描
述的正是耶穌的特性…」又說:「福音書上所記載歷史上的這一位是凡人嗎?祂
的態度何其和善和純淨!祂的教訓何其善良!祂的言語何其高超!祂的講詞何
其有智慧!祂回答問題時何其用心!祂的答案中充滿正義!」
作家史特勞斯(David Strauss)也是名無神論者,在其年輕時,常用尖銳的筆鋒
批判基督教,然而在其晚年時也曾經這麼地說:「這位耶穌…確實是歷史上的一
位人,而非神話,是個體而非象徵…祂是人類想像力所能及的宗教最高模範,
一個人心中沒督,他對宗教就不會產生絕對的敬虔之心。」

史學家魏爾士(H. G. Wells)不信基督,但問到誰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具影響力
的人物時,他的答案是:「若按歷史的標準來決定,此人非耶穌莫屬。」
十九世紀的英國哲學家米爾(John S. Mill)不但懷疑基督教,而且反對得十分
激烈,然而他也曾說過這麼一段話:「耶穌的言行顯而易見是創新的,在見解上
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而單純地相信祂的啟示,我們必然不得不承認,耶穌在
我們所有誇耀的傑出人材當中,確實是個相當出類拔萃的人物。耶穌具有超群
的天才,又是空前最偉大的道德改革家和殉道者,宗教界知道選擇祂做人類理
想的代表和導師,這實在不能說是一個壞選擇。就是對不信耶穌的人而言,要
能把抽象的道德標準,轉變為實際的行為,而活出耶穌所認可的生活來,也是
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又說:「在祂的門徒或改信基督教的人當中,誰能造出
耶穌的教訓,或想像出福音書中所記載的(耶穌的)生命與性格呢?」
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李克(William Lecky)也是一位專門反對基督教的學者,
然而在其「自奧古斯都至查理曼大帝時代的歐洲道德史」(History of European
Morals From Augustus to Charlemagne,1903出版)一書34頁中也如此地提及基
督教對歐洲道德的影響力:「基督教將一位理想人物呈獻在世界面前,十八個世
紀以來,祂的熱愛一直感化人類的心靈。對於任何一個世代、一種民族、一種
性情及任何一種環境,祂都能產生極大的影響。祂不只是道德上的最高模範,
也是道德實踐上最主要的動力…祂短短三年在世的生活記載已足使人類革心洗
面,移情換性,遠較一切哲學家的論文和一切道德家的勸誡所能產生的影響為
甚。」於該書中他也提到:「柏拉圖學家們勸勉人學習上帝,苦修派斯多噶學者
(Stoic)鼓勵人追求理性,但基督徒教人學習基督的愛。後期的斯多噶信徒經
常將人類最佳典型集於一人身上,哲人艾比克帝特(Epictetus)鼓勵他的門徒
在腦中自立一位品德駕眾人之上的聖賢,作為自己學習的對象,並經常幻想此
人正活在他們左右,然而這些斯多噶學派的人所能想出的聖賢不過是一個僅供
人模仿的塑像,人們能對他生出敬慕之心,卻無愛慕之情。唯有基督教能為世
間提供一位完人,十八世紀以來世界變遷無常,然而此一完人仍以不變的愛改
變千萬人的生命。這也證明基督教適用於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任何一種性情,
也適於任何一種場合,基督教不但具有最高的道德標準,也最能激勵人實際去
行。其影響之大,使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生命在短短三年當中所造成的影響,
實在遠超過一切哲學家的論述與道德家們之勸誡所能造成的影響為甚,基督徒
若想在生活中活出最真、最善的生命,而這生命就是他們所需的泉源。歷代以
來,教會並非無辜,許多的罪惡和失敗,許多牧師、神父所行的,常使教會蒙
羞,但不可否認的基督教依然保有著創教者的特性與榜樣,這才是真正更新力
量的源頭。」

理性主義家歸寧伯(Guignebert)並未以耶穌為生命的主,但在其「耶穌」
(Jesus, New York,1935年出版)一書第536頁中也不得不承認:「如果
他們不樹立耶穌復活的道理,也不將其系統化,基督教根本不可能在世間留存
下來…基督教中一切有關救恩的理論及其基本教義都有賴於對復活的信仰,而
任何基督教的教條首頁均以保羅的話做為座右銘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
傳的也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因此由歷史觀點來看,基督教最重要
的信仰就是耶穌復活…藉此信仰,基督徒對耶穌此人及其使命的信仰,乃是建
立新宗教的主要基礎。」
毛澤東在其著作「毛澤東思想萬歲」一書67篇之「辯證法例舉」(129-130頁)稱耶穌為革命鬥士,為人類的香花。

小溪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主喝的苦杯/聖經預言與中國/神向秦國呼召/無神論学者如何信耶穌/敢於面对教会的错
  • 握手/因著上帝,做你自己﹗/我們都有狼人基因/中國人乃挪亞第三子閃之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