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成吉思汗的夢/中国高房价和高物价恐引发社会动荡 /中国GDP增长村庄空置超1亿亩
發佈時間: 2/17/2011 11:49:39 PM 被閲覽數: 317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世界音樂專輯》成吉思汗的夢

来源: 肯老的2011-02-17

【專輯藝人】:梁銘越
【專輯名稱】:成吉思汗的夢
【發行日期】:1999
【專輯類型】:蒙古, Ethnic, New Age, Relax
【專輯語言】:音樂


【專輯曲目】:

01 潮林道Chaarlingaal
02 遼闊的草原Romance of the Grassland
03 成吉思汗的夢組曲Dream of Genghis Khan Sulte
馬頭琴幻想曲Fautasy of Horsehead Fiddle Morinhour
阿爾泰之歌 Song of the Altaic
諾麗格爾瑪 Nuolige'erma
04 瑪柯達贊歌Maahkdaal Anthem
05 藍藍的天Blue Blue Sky
06 大漠魂Spirit of the Great Gobi Desert
07 鷹舞Dance of the Eagles
08 海市蜃樓Mirage
09 錫林郭勒Xilingela


這是一張擷取蒙古族音樂元素的世界音樂專輯,專輯的封面是一幅成吉思汗的畫像,
採集了蒙古草原上的雙聲唱法與潮爾(chaar)音樂,以長調歌曲(long song)做基調,
搭配上現代音樂的合成,鋪展出蒙古草原的曠古幽情。整張專輯除了由內蒙古歌唱家
賽音斯琴和烏雲獨唱的兩首蒙古歌謠之外,所有的音樂旋律皆是由傳統與電子合成樂
器複合而成。

第一曲《潮林道》:潮林道是蒙古長調的一種,亦稱潮林都.是蒙古民族的一種男性
長調歌手為主旋律、低聲部為輔的二聲部民歌。潮林道民歌的唱法比較獨特.兩個聲
部共同創造出一種浩瀚而深邃的意境.低聲部(潮爾)以它那博廣的氣勢象徵著沉寂的大
地、宇宙的咿D、時光的流逝。在低聲部的補托下,高聲部用長調的持有演唱形式,
採用各種華彩唱腔表現跳躍的高音,有一種遙遠飄渺的空間感。潮林道既有莊嚴的神
聖感.又表現出生機勃勃的大草原生活,美妙的歌聲與大自然的風景融在一起,再現
了藝術的美。 “潮林道”只在特定的莊嚴隆重的集會場合下演唱。歌詞嚴肅,內容大都
是歌頌大自然的壯麗景色.或緬懷祖先的豐功偉績.以及表達對友情.對人生良好的
祝愿等。蒙古旅民歌、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深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成為鮮豔奪目的瑰寶。

第二曲《遼闊的草原》:這是流行於內蒙呼倫貝爾盟的一首傳統長調民歌。全曲表現
一個年輕牧民雖然有了愛人,但愛人的心思象隨時都可能遇到泥灘的草原一樣,令人
難以捉摸。全曲四句歌詞,由兩個樂句構成的曲調反復一遍詠唱。每個樂句都以連續
向上進行的曲調開始,表現了年輕牧民對愛情生活的追求。但是愛情生活的道路並不
是一帆風順平坦無阻的。接下去,時緊時鬆、起伏跌宕的旋律,象波濤一樣上下翻滾,
正是他內心惆悵不安的真實寫照。長調是蒙古族牧民在放牧時演唱的一種牧歌。它產
生於廣闊無際的內蒙大草原,是蒙古族牧民在長期游牧生活中集體創造出來的一種深
受內蒙各族人民喜愛的歌唱形式,是豐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間音樂中最富有特色的一個
組成部分。長調民歌大都屬上下兩個樂句的單樂段結構。自由、舒緩、漫長的節奏,
開闊悠長、綿延起伏、富於裝飾的旋律,以及真假聲並用的演唱方法,具有濃郁的草
原氣息。長調的演唱形式主要是獨唱,也有齊唱和一種稱作“朝日”的二聲部演唱。演唱
時可以是徒歌,也可以用馬頭琴或四胡伴奏。這首民歌流傳很廣、歷史很長,上世紀
五十年代,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得過演唱金獎。它的歌詞大意表現了草原是寬廣的、
大自然是難測的,而人的情感同樣是寬闊、多變、難測的。音樂在寬廣、豪邁中有一
絲惆悵。

第三曲《成吉思汗的夢組曲》:由“馬頭琴幻想曲、阿爾泰之歌、諾麗格爾瑪”三個部分
組成,梁銘越在此專輯中作了大膽嘗試,使用西方的中提琴模仿馬頭琴的音色,這個組
曲尤為亂真。

第四曲《瑪柯達讚歌》:這是一首蒙古族非常有名的歌曲,使用了傳統的雙聲唱法“呼麥”,
雙聲唱法意指一個人藉由軟顎、喉頭、嘴唇、舌頭、下顎的精確動作,可以同時間唱出
兩個音(有時甚或可以唱出三個音),也就是說一個人就可以唱出和聲式的音樂。雙聲
唱法依其和聲的高低,分為kargiraa(持續基音是極低音的胸腔共鳴)、sigit(持續基音是
喉頭共鳴的男中音)與khoomei(持續基音是鼻腔共鳴的高音)三種基本類型,又另有
borbonghahdur(激流滾動狀)、ehzenghilair(跳躍的馬)、chilandik(蟋蟀唱歌)與doomjooktar
(閉嘴喉聲)四種演唱技巧變化。

第五曲《藍藍的天》:這首歌我們最為熟悉--“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揮動鞭
兒響四方,百鳥齊飛翔。要是有人來問我,這是什麼地方?我就驕傲地告訴他,這是我的
家鄉。”是的,這首歌就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的蒙語版,幾經譯唱《草原上升起不落
的太陽》這首歌的歌詞原來是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的著名作曲家美麗其格用漢語寫的,
後來由蒙古族詩人那·賽音朝克圖翻譯成了蒙古語。在牧區,人們用蒙古語演唱,表達更
為自然流暢。

第九首《錫林郭勒》:描寫的是幅員遼闊、風光無限的錫林郭勒草原,它位於內蒙古中
部,面積20.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五大草原之一的內蒙古草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與蒙
古國接壤,南與河北省相連,錫林郭勒草原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千里草原,
碧波蕩漾,山水疊映,鳥語花香,千古絕唱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神
韻是錫林郭勒大草原的真實寫照。

----- all music are of sampler quality only please purchase original materials -----
----- 所有的音樂只是試聽音質請購買原裝版本/ wenxuecity-----





 

 

中国高房价和高物价恐引发社会动荡


2011/02/17 


德国之声  

  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发表数据显示,今年一月份中国消费指数同比增长4.9%。这是中国消费指数继去年底超过4%后再创新高。在每年例行的"两会"即将来临之际,物价和房价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困扰,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潜在不安和动荡,值得密切关注。

中国房价上涨速度同样令人目眩

高房价拉大贫富差距

  近年中国的房价一路攀升,在相当长程度上已经引起中国社会广泛的不安。如果说十年前大陆房价只是香港的十分之一,那么近年以毗邻香港的深圳为例,当地的房价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向香港靠拢。北京、深圳、上海的中等地段的住房,其每平方米的价格已由十年前的叁、四千元人民币上升到叁、四万元人民币;有些地段的最高价格甚至已经突破十五万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大陆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在过去十年间却没有呈十倍乃至二十倍的增长。

  中国大陆房价的飞速上升,迅速拉大了城市内的贫富差距,而且从长远看势必形成食利一族和被迫租房的一族;而与欧美情况不同,中国文化的传统是"居者有其屋"。在少数人靠买卖房屋迅速致富,而大部分人则无法实现其拥有物业的梦想时,一个本来属于经济领域的问题便会迅速转化为社会乃至政治问题。

  北京高层显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当2009年整年中国房价飞涨之后,2010年北京先后出台了"国十条"等抑制房价的措施,但2010年全年中国房价上涨速度虽有减缓,但却依然呈上升趋势。到了去年下半年,中国大陆各地忽然又出现物价上涨的现象,而且无论是上涨程度速度还是幅度都令人吃惊。房价加上物价,令中国大陆的城市居民雪上加霜,叫苦不迭。

  中产阶级受到严重挤压

  今天的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叁农问题、农民工问题、暴力拆迁、工人维权和贫富不均等难题,各地层出不穷的暴力拆迁、维权和工人罢工已经让人看到欧洲资本主义早期的革命火种。但城市房价和物价的飞涨,则使城市居民生活变得负担日益沉重,尤其使中产阶层不堪重负。

  有学者曾用橄榄形结构来形容一个健康的社会形态,即富人和穷人两头较小,而中产阶层则较为强壮;然后今天出现的现象则似乎是一个哑铃型,即两头大,中间小,贫富两头人数都很多,而塬本支撑社会发展的中产阶层则受到严重挤压;与此同时,中产阶层因利益多元化而产生的利益表达诉求不断受到打压,媒体氛围这一、两年明显紧绷。凡此种种,都让人感到今天的中国在经济模式出现偏差之余,其后果正在向社会领域蔓延。

  政府与民争利,治标不治本

  北京高层继去年一年抑制房价未果之后,今年又继续出台限购令和银行高利率等措施,试图打击房地产市场的炒作行为。在地方层面,重庆和上海也先后宣布将征收房产税。然而,这些措施似乎都将焦点放在房地产供需关系的需方,而忽视了来自上游供方的问题,那就是土地价格昂贵,而土地价格的昂贵则又来自许多地方政府靠卖地得以维持的"土地财政"。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税务收入大部分流向了中央政府,而地方政府相当程度上只能依靠卖地来获得主要财政收入,其间又催生了许多官商勾结的行径。这是中国房价高居不下的根本塬因。

  然而,中国迄今的抑制房价之举均集中在对下游需方的限制,而高房价的真正祸首 - 政府土地财政,则在此轮抑制房价风潮中毫无触及。更主要的是,房产税和高利率对打击炒家的作用有限,而真正打击的则是老老实实买房的中产阶层;至于限购令虽能抑制炒风,但从长远看则无疑与市场经济的塬则背道而驰。

  今天的中国,国富民穷已是人尽皆知的事实,政府与民争利也已司空见惯,房价高居不下只是一个缩影。高房价和高物价已经令城市中产阶层不堪重负。然而,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出台的抑制房价之举,舍本求末之余让人隐约感到,一个更大的危机还在后头。

  特约撰稿人:李崇光   在香港的中国问题分析员

 

中国GDP增长地耗严重 村庄空置超1亿亩

2011/02/17 

[提要] 截至2010年底,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一边是极度紧缺,一边却是挥霍浪费。半月谈记者分赴江西、重庆、河南、广西、北京等地采访调研,所见所闻让人揪心。土地粗放使用的方式仍在延续,而建设用地的缺口却越来越大……



  新闻观察:可灌溉耕地:你真的不能再少了

  来源:
半月谈

  中国“地耗”之痛

  编者按:说起国情,我们总会想到一个词:人多地少。确实如此。截至2010年底,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只有美国的1/6、阿根廷的1/9、加拿大的1/14。我国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并不丰富。然而,一边是极度紧缺,一边却是挥霍浪费。大马路、宽广场、豪华办公楼、闲置工业园……这一切的一切,真的是我们可以承受的吗?真的是发展所必需的吗?为此,半月谈记者分赴江西、重庆、河南、广西、北京等地采访调研,所见所闻让人揪心。土地粗放使用的方式仍在延续,而建设用地的缺口却越来越大。土地,正在成为与能源一样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过去,我们一直在致力于降低单位GDP的能耗,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也必须重视经济增长的地耗了。(《半月谈》2011年第3期)

  地耗:沉重的现实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人均综合用地已超过120平方米,对照国际上的大都市,东京人均综合用地仅78平方米,香港才37平方米。”

  “10年以前,北京大学一位教授研究的成果,按当时每单位工业用地所产生的工业增加值计算,北京大概只相当于东京的1/20。”

  以上两个数据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所原所长陆大道向半月谈记者提供的。

  “从1980年到2005年,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急剧扩张的时期,经济每增长1%,会占用农地30万亩左右。与日本的快速发展时期相比较,我国GDP每增长1%,对土地的占用量差不多是日本的8倍。”

  这个数据是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告诉记者的。

  “2008年全国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达1.231亿亩,人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高于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工业用地开发强度明显偏低,容积率一般只有0.3~0.6。”

  “农村居民点用地达24798万亩,把统计公布的7.13亿农村人口和1.5亿进城务工人口加在一起,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也达到214平方米,远超150平方米的国标上限。”

  以上数据是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前不久发表的署名文章《落实节约优先战略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中提到的。

  还需要列举更多的数字吗?

  能耗是近年来常用的词,与此对照,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地耗。概括地讲,地耗表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消耗的土地资源(主要指从农用地变为建设用地)。如果与能耗一样,我们来计算一下万元GDP地耗、人均地耗、单位工业增加值地耗等指标,其结果会相当可怕。

  可惜的是,我们并没有这样的数据,至少没有全面、准确而持续地发布过这样的数据。在这方面,能耗的统计和管理无疑走在了前面。

  2005年底,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此后,又把上述节能目标分解到年,从2006年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硬指标”。

  节能降耗已成为社会共识。这是必须的,因为它关乎科学发展、关乎可持续发展。但是集约用地呢?我们脑袋里土地浪费的模糊印象什么时候才能变成地耗的精确计算,去一分一厘地呵护和利用土地?

  陆大道说,现在许多人对土地,尤其是耕地对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人甚至认为,我国现阶段存在土地红利。“就是说,现在土地便宜,要赶快用,用得越多,赚得越多,发展越快。这是一个机遇,如果现在不抓住,很多事情干不成。”陆大道说,这种思想推动着大量征地,严重浪费。

  实际上,我国陆上国土面积虽然很大,但人均少,质量总体不高。土地资源中难利用地多,宜农地少,宜居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20%。这种条件,何谈土地红利?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介绍,“十一五”以来,全国每年建设用地需求在1200万亩以上,每年土地利用计划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只有600万亩左右,缺口达50%以上。“十二五”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建设用地供求矛盾还将进一步加大。

  这个矛盾怎么解决?许多地方仍然是老办法:未批先占、少批多占、以租代征……去年全年,我国发现违法用地行为5.3万件。一边从农民手中强制低价拿地,一边在建设中大肆挥霍用地。我们去看一看,林林总总的新城区、遍地开花的工业园,是怎样的气派;还有为数不少的高尔夫球场、方圆数里的大学校园,是多么的壮阔。这就是我们解决矛盾的办法吗?

  陆大道沉痛地说:“我国在利用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上,没有资格跟美国比。温总理说过,任何大的数字被13亿人一除,都变得很小。在资源利用上一定要精雕细刻,这方面,我们应该向我们的邻居日本、韩国学习,包括向我国的台湾地区学习。”(半月谈记者 高远至)



地耗之痛五大怪象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取得很大进展,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这一进程中,许多地方粗放用地、挥霍用地的状况仍在延续,亟待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疾速膨胀的城市空间

  4年前,中部地区一个乡镇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借新农村建设之名,大肆扩张。记者当时在现场看到,该镇新区的规划图分为居住区、工业区和集贸金融区,规划总面积达1025亩,其中未批先占良田700多亩。

  前不久记者回访发现,整个新区冷冷清清,当年圈占的部分农田上建起了楼房,除了步行街两侧的店面开门经营外,其余街道的店面都关着门,新区的宽大菜市场内只有少量农户在摆摊,大片农田被平整闲置,杂草丛生。原来规划的工业区和集贸金融区因招商未果都已停顿。

  盲目发展的冲动并未止息。中部地区一个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在2010年年中确定的城市发展思路中,以“超常规的气魄和胆识”作出了超常规的战略部署:“城镇化率要以每年5~6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到2011年,城区、工业园区面积分别拓展2倍,使城市框架达到32平方公里”。

  一个总人口才21万的贫困县,县城新区框架却要扩张至32平方公里,在人气没有聚集的情况下,快速拉开城市框架,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必然是,大量土地被浪费闲置。

  记者调研发现,由于国家卡紧土地审批关口,在城区扩张中,一些地方干脆未批先占、少批多占。一些地方以建广场和办公楼的名义征地拆迁,在实施时贪大求全。为了建设城区,中部地区某县在2000多亩的农田和山地上建起一幢豪华的办公楼和一个占地上千亩的文化广场,希望借此拉动城市化,吸引百姓搬迁,但由于地处偏远,城区人口少,新城区周边冷冷清清,广场附近开发的房地产滞销空置,造成土地和资源严重浪费。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近两年受地方邀请前往多个县市调研。他说,城市扩张冲动愈演愈烈,在自己所到过的县(市、区)中,绝大部分地方大肆圈占土地建设新城,建成的新城区房屋林立,但是鲜有商业配套,没有产业支撑,一到晚上少有人影,冷寂得让人害怕。

  中科院院士陆大道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前后,我们大中城市的人均综合占地,包括道路、广场、工厂在内,大概在七八十平方米,重庆、上海等大城市只有60多平方米,而到了最近几年,我国大中城市人均综合占地一下子扩展到120平方米以上。这里面,就出现了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大立交。一些贫困县,政府办公楼都是几万平方米,这些做法,在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的人均耕地比我们多得多,都很少见到。

  闲置铺张的工业园区

  记者最近在重庆东南某县采访时,县工业园区提出所谓的“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开发理念,征占大面积土地搞园区建设,并进行“三通一平”。1月上旬,记者在该工业园两年前已完成征地拆迁的拓展区看到,数百万立方米土石方已完全填平了下面大面积的耕地和农房,但是拓展区内除了零散地停着六七辆工程车和挖掘机之外,并没有进行大规模建设的迹象,四周显得很空旷。由于连日降雨,园区内满地稀泥,大小水坑遍布其间。

  当地群众反映,由于地处偏远,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园区招商引资并不理想,2008年就开征的近300亩土地圈而未用、批而未建,至今仍然荒废。

  在江西,存在同样的问题。2010年12月,江西小蓝经济开发区收回闲置用地550多亩。小蓝经济开发区是江西省政府设立的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现有落户企业500多家。清理前,在开发区落户的企业中不少土地闲置,有严重违约,具备条件未开工的项目;有土地闲置面积较大或虽有少量建设但未投产的项目;有私自转让土地、股权套现的项目;有长期停产、停建,长期建设未投产的项目。

  单位用地投资、产出强度是衡量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核心指标。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重庆市曾下达“硬指标”:重庆主城9区工业园区投资强度每平方公里不得低于50亿元、产出不得低于100亿元;渝东北、渝东南贫困地区投资强度不得低于20亿元,产出不得低于30亿元。

  然而重庆各级国土部门集约用地调查评价发现,目前重庆43个市级以上工业园区中,约有一半未能达到市里规定的投资产出要求。在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三峡库区某些区县,其工业园区投资强度仅有8亿~10亿元/平方公里,不到规定标准的一半,普遍存在规模小、效率低、投入产出不达标等问题。

  重庆广生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仁伟透露,目前一些企业之所以能大手笔拿地,也不在乎什么土地浪费,归根结底在于土地便宜,企业多是看中土地升值的收益,而把投资和产出强度放在次要的位置。

  西部某省一个县的国土资源局局长告诉记者:“我们县的经济开发区主要承接从珠三角转移过来的电子、食品企业,但是县里买地企业的工业用地一般是一亩8万~12万元,相对县里房地产用地每亩300万元的价格低了几十倍。”

  “但是没有办法,县里为了发展经济,追求GDP,必须以较低的成本吸引东部的企业过来。虽然我们县也是‘土地财政’,但是工业用地这一块实际上是不赚钱的,土地收益主要来自房地产。”这名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说。

  奢华气派的大学校园

  如果说工业用地还有投入产出比等硬指标的话,像教育、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用地的浪费就隐藏得更深,让人难以察觉。以教育用地为例,从2003年开始,为提升高等教育水平,解决重庆高校发展空间不足、硬件滞后等问题,重庆着力进行了大学城建设。目前重庆大学城规划占地已达到20平方公里,投入建设资金80亿元,入驻高校13所,师生总数达15万。

  可以说大学城建设已能满足高校用地需求,但据记者了解,重庆个别高校为扩大规模,仍在区县拿地设立分校或分院。有的学校在区县占地近百亩,却仅安排大一年级部分院系四五百名新生就读,不可不说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

  一些业内人士称,一般而言,重庆区县教育用地价格要远低于主城区,各学校愿意低成本拿地;而为提升教育发展政绩,区县政府也愿意给高校大面积土地,这种看似“双赢”交易的结果,便是学校的分校或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其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却往往被忽视。

  西南大学教授、重庆市国土局原副局长邱道持告诉记者,现在不少学校都在争地、抢地,因为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是刚性的,现在能低成本拿地实际上就是抓住了财源,不管怎么说都能稳赚不赔。

  陆大道认为,大学城的建设是对的,可以改善师生教学、科研、生活的条件,但是有的做得太过分了。

  “有的大学城离城市20公里,利用政府的力量,一征地就是几个平方公里。一个平方公里什么概念呢?就是北京大学改革开放以前的校园面积。那时我在北大上学,校内住5000左右的教职员工,1万多学生,还有未名湖、三个体育场、大型图书馆、绿地、山丘,一平方公里能够容纳这么多建筑和人口。”陆大道说,现在有的学校占地几个平方公里,这不是浪费是什么?

  “你看一所名牌大学,在西湖边上的老校区卖给了开发商,一亩地1200多万元,同时在郊区要了近9000亩地,6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按照德国大学的密度,可以容纳15万学生,这所大学有这么大的规模吗?占地很阔气,建设很排场,实际是一种浪费,而且学生也不方便。”陆大道说。

过度超前的基础设施
  位于武汉东郊长江南岸的白浒山外贸码头,是湖北省和武汉市第一座外贸专用深水码头,共有两个泊位,岸线长700多米,可常年停泊5000吨级海轮。该码头自上世纪80年代建成以来,吞吐量一直没有达到60万吨散杂货年设计能力,长期“吃不饱”。近年来,为了寻找出路,码头的部分仓库、泊位被租赁给中石油,改做成品油储存和运输业务。

  不久前,记者来到白浒山码头,只见里面人迹寥寥,冷冷清清,只有一辆运送钢材的货车在等着卸货,两个泊位只有一个有工人作业,四、五名工人正在为停靠在码头边的一艘轮船装运钢材。码头设施陈旧,通向趸船的钢引桥护栏上锈迹斑斑。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白浒山港还将扩建,新建2个码头,达到300万吨的年吞吐能力。

  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彭智敏认为,当年,为了抢占深水岸线资源,白浒山港本来就是一个重复建设的产物。缺乏配套和产业支撑,扩建后的白浒山港仍可能面临“吃不饱”的困境。

  白浒山港不是孤例。近年来,我国机场、港口、公路等基础设施迅猛发展,其中不乏重复建设、过度超前的情形。

  陆大道介绍,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总长度已经与欧盟27国总和相当,是日本的8倍多。高速公路密度也很高,东部地区达到了2.49公里/百平方公里,远高于欧盟和日本,是美国的2倍;中部地区是1.59公里/百平方公里,也高于美国和欧盟的平均水平。“实际上,近年来建设的一些高速公路客货流密度严重不足。问题的关键在于,各国都只有干线才建高速公路。”

  交通设施建设仍在大规模地浪费土地。陆大道忧心忡忡地说,为京沪高铁新建的上海虹桥火车站,占地达5000多亩。“一个火车站,一些辅助设施,要那么大的面积干什么?日本有高铁,德国有高铁,法国也有高铁,他们的车站在城市里占地只需要几百亩,我们的人均耕地远比不上德国、法国,为什么还要占那么多地?”

  无序建设的空心村庄

  所谓“空心村”,是指在农民新建住宅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等原因,新建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外实内空的村庄布局。

  记者最近在河南省部分“空心村”采访时看到,许多房屋常年无人居住,墙皮脱落、房门朽烂,屋顶垮塌。一些群众形容:“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

  河南省新乡市提供的一份调查材料显示,农村改革30多年来,随着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经济条件不断改善,该市农村先后经历了3次建房高潮:由改革开放前的土坯房到上世纪80年代的半砖半土,再到90年代的砖瓦房,最后是新世纪初的砖混房。在这个过程中,农户建房投资明显加大,建房速度也呈加速趋势。

  农村建房无疑使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缺乏科学引导,村庄没有规划,建房无序、滥占乱建问题严重;有的群众盲目攀比,争风水、抢地边,院子越圈越大,占地越来越多,个别农户甚至大到1亩多地,造成严重浪费。

  与此同时,一些村庄由于人口大量外流,也导致不少农村建设用地闲置、浪费。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等专家曾经在河北省馆陶县冀浅村调研,他们统计,该村庄的土地大约有39%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村里约400幅宅基地,平均一幅宅基地居住1.9人。如果考虑到有的农户房屋利用率低的情形,这个村土地有效利用的程度还要低一些,按一幅宅基地应居住4人计算,这个村可节约宅基地约52%。

  除冀浅村外,党国英等专家还在湖北、山西、广东、河南、宁夏等地的30多个行政村进行了调查,他们以大范围村庄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估算表明,我国村庄空置面积超过1亿亩,相当于全国耕地总量的1/18。(半月谈记者 李兴文 李松 张兴军 王军伟)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松涛/不可逾越的冬天/康德的四个悖论/人生需要放下的八样东西/2011年语录
  • 迪斯尼/雍正赐死年羹尧/周恩来的一次国骂/宗教使一切变得简单/它和铊,她和他/比阴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