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邋遢道人
我心朝翔网友给孔子脸上贴金,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推导下去,就是‘忠恕’,是‘己所不欲,忽施与人’。孔子的平等思想是‘仁’,是终极的人类生命关怀,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是父慈子孝,君正臣直,大家各安其责,从而得到生命互相尊重的价值,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财富平等、职位平等。”贫道读了,觉得有些强词夺理。
孔子思想的核心确实是“仁”,但推导下去不见得是“仁者爱人”→“忠恕”→“己所不欲,忽施与人”。因为也可以这样推导:仁→克己复礼为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一生不是研究和宣扬伦理道德的,是研究和宣扬政治理念的,因此后面的推导才是基本推导。孔子走南闯北,周游各国,干什么去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去了。就算是去“说教”,也是“政治说教”而不是“道德说教”。朝翔网友根据自己需要就捡几个词排列起来,并不高明。
爱、忠、恕这些词在去掉对象状态下都是属于没有内容的很空泛的词,孔子去说“爱人”“忠恕”时,都与他基本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这就像都“爱超女”,但票投给李宇春还是周笔畅是不一样的。抛开了孔子说这些词时的具体内容,根本没有意义。因此,认识孔子的仁,必须从“克己复礼为仁”来理解。
孔子复什么礼呢?“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也就是孔子喜欢继承和发展了夏商两代礼教的周礼。由于诸侯都不听周王朝的了,君不 成为 君了,臣自己做君了,儿子为权力杀父亲了,礼崩乐坏,因此要“复礼”。也就是说,什么是仁呢?一生不畏艰险从事恢复西周礼教才是仁,是真正的大仁,其他都是枝节。就像“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样的意思。
那么,周礼有什么值得孔子赞同的呢?读了下一段就知道了: “冉有问于孔子曰:‘先王制法,使刑不上于大夫,礼不下于庶人,然则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于礼乎?’孔子曰:‘不然,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所以属之以廉耻之节也,……言不请而擅行此五者,大夫既自定有罪名矣,……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杀。曰:“子大夫自取之耳,吾遇子有礼矣,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教使然也。” 所谓礼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礼,故不责之以备礼也。’”(《孔子家语·五刑解》)也就是说,礼教作为一种制度是对人是有差别的。对贵族来讲,指望他们自己懂得礼仪,不等刑法到来就“自裁”,而老百姓根本“遽其事而不能充礼”,因此只好用刑了。对贵族讲礼,对老百姓不讲礼。其实,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本来的意思比这不公平得多,孔子虽然极力粉饰,但照样掩盖不了周礼实际对贵族和庶民不一样的特征。一点谈不上什么“人格意义的平等”。
贵族犯法通过尊礼而自裁,看起来讲道德,但比起道家思想还差一截。因为毕竟依赖的是“礼制”。老子说“夫礼者钟信之薄”就深刻多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不是什么现代意义的“社会分工”,而是对尊卑关系的认定。复周礼的核心是恢复周王室、诸侯王的尊贵,诸侯王要尊周王,大夫要尊诸侯王,一级级都尊崇。“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是孔子对礼的最基本理解。虽然本身也包含“君要像个君,不能胡来”的意思,但基本意思不是这。如果说后来的孟子有所发挥倒是可能,因为孟子还有很多类似言论可做佐证。但孔子的言论中找不到这个意思的旁证。朱元璋禁孟子不禁孔子,不是没道理的。打扮孔子的事儿搞了几千年,多朝翔一道子也不起作用。
要贫道看,孔子的原本思想现在并不能用来为资本张目。因为孔子是复古主义,反对礼崩乐坏,也就是希望大家尊崇过去的礼仪。现在不照样礼崩乐坏么?贪污腐化,人人欲豁难填,除了钱大家啥都不认。要真尊孔,就把孔子原本思想说清楚,就是克己复礼,恢复毛泽东时期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和一心为公的“礼制”。这才是正道。
朝翔网友说什么“哲学即人学、社会学”,是基本不懂哲学。西方人说中国古代没哲学虽然有些偏颇,但证据就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与哲学毫无关系。哲学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哪里与社会学有关?而“人学”就完全是朝翔网友自摸的产物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是老子首推,孔子赞同,各家都尊崇的。就算今天,文化界也是这样认为的。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跟老子学道后的感慨。
前几天碰见一个同事,现在在济南,说济南也立了孔子像,但是在广场上立了诸子百家很多人的像。贫道就奇怪了,连孔子老家的人都知道仅仅孔子一人代表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连完全代表儒家都很勉强。可竟然在天安门广场这个除了毛泽东近代为中国独立解放者的像,又单一立了个孔子像,说不伦不类,不合“礼制”一点不过分。如果孔子在天上知道了,也是要反对的,因为孔子最讲礼制。如果知道他曾经感慨的“其犹龙乎”的老子还没有立像,恐怕会大骂不肖子孙“礼崩乐坏”了呢。
把一个最讲规矩的人按最不规矩的程序把他的像放在最不合规矩地方,办成一件最不合规矩的事儿,还说尊重他,真是滑稽呀!!
(史记说孔子见老子,并不愉快,弟子问,孔子说:“鸟,吾知其能飞也;鱼,吾知其能游也;兽,吾知其能走也。至于龙,吾不知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
中国95%富二代不愿接班 2011/02/27 | 沈泽玮
港台富豪家族争财产精彩度堪比连续剧,作为大中华地区的GDP老大,中国大陆因为在市场经济发展上起步较晚,家族民企争产事件仍未多见,反倒是“富二代”接班问题一直是个话题。
33年的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经济大量能量,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廉价传奇;吹刮了中国持续双位数的增长旋风;更造就了多个中国民企富豪。
投资银行美林集团数年前就统计,中国仅千万富翁就已接近24万,而所有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占了八成。
对国家而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念落实了,对富豪而言,财富累积了,财富更要传承。
细看中国的富豪榜,不论是福布斯还是胡润排行榜,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大规模的第一代民企大传承的阶段确实快到了。
2010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单显示,前50名里头,有10名富豪是60岁以上的,14名是50岁以上,在未来10至20年内,他们可能都得为接班问题伤脑筋。
位子要传给谁?接班人要如何栽培?这些都是学问。
南京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茅宁列出三种接班的模式:亲子、女婿、职业经理人。而按中国传统思想方式,没有什么比血缘关系更紧密,子女继承父业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但富豪一般不把话说死。
以身家534亿人民币的中国首富、饮料集团娃哈哈创办人宗庆后为例,今年65岁,曾说过要干到70岁,但中国媒体早就在揣测他在为独生女儿接班铺路。据报道,娃哈哈营销“一部”是由宗庆后管理,“二部”则由他的宝贝女儿宗馥莉管理。不过,宗庆后也说:“接班人不一定非得是我的子女,公司要法制化、信息化,然后看谁来接班”。 以摩托车起家的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有两段婚姻,第一段婚姻生了个儿子尹善地,第二段生了个女儿尹索薇。据报道,尹明善曾透露接班人计划中有五个候选人,儿子和女儿只是其中两个,“这个人不一定是家族中人,也可以是职业经理人,到了某个时候我也会把董事长的位子让给他。”
同样是重庆,著名的宗申摩托集团创办人左宗申今年58岁,也开始谋划让“80后”的大女儿左颖接管家族事业。2007年,左颖所持有的宗申集团股票的市值达8亿多元,比父母的还多了2亿,中国媒体认为,左颖已经是“宗申集团的实际控制者”。
为接班费苦心的还包括在2010胡润富豪榜上排名第三的玖龙纸业主席张茵。《中国女首富张茵》一书透露,玖龙纸业上市时,张茵就带着年仅24岁、学业未成的大儿子进入董事局,安排他做独立非执行董事。这种做法曾一度被人们质疑,但张茵却认为儿子欠缺的是社会经验,加入上市公司就当是实战,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早早栽培孩子接班的还有广东佛山碧桂园集团创办人杨国强,他三个女儿中的老二杨惠妍已顺利接班。在杨惠妍十三四岁时,杨国强就带着她去旁听董事会会议,据说这还是向香港富豪李嘉诚学习的。
子女有兴趣接班那还好办,父母可以趁早栽培,子女若无意愿,恐怕就要另想法子。富不过三代是华人企业可怕的诅咒,家族企业传不过两代则是中国企业面对的难题。
在去年的一个江苏省MBA发展论坛上,原江苏省副省长吴瑞林就说:“中国90%的家族创始人希望子女接班,但95%的子女却不愿意接班。”
远东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徐浩然更预计,未来5到10年,将有300万民企迎来接班换代高峰,预计交接顺利的仅30%,其馀70%中会有各种问题,严重者或面临生死存亡。已经将集团交给儿子掌控的方太厨具集团创始人茅理翔则形容“接班不利,比金融危机还厉害”。
宁波、嵊州两地工商联指出,一些民营企业接班不畅,主要存在四类现象:二代兴趣爱好不在父辈事业中,不想接班;二代想接班,但由于学历、专业等原因接不了;父辈不愿意轻易让出位置;二代尚未给自己明确的定位,没有做好接班的准备。
据报道,1980年出生的宁波人和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建光虽然从父亲手中接下总经理职位,但让他担心的是,接班后企业效益如果提升,别人认为是父辈功劳;企业如果平稳运行,别人认为二代不思进取,躺在父辈开创的基业摇篮里享清福;如果企业走下坡路,自己就会被认为是败家仔。
富二代培训班应运而生 看准了“富二代”接班难的问题,各式各样的“富二代”培训班应运而生,包括杭州“少帅班”,宁波“未来老板班”,上海和广东的“富二代”培训班等等。但其实质成效如何,还有待观察。
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GDP比重占全中国50%,就业占比超80%,外贸占比在23%以上,税收占三分之一以上。中国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傅军日前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会”上更预测,10年后,中国GDP能够达到70万亿元人民币,民营经济规模则有可能达到40万亿元。
随着民企逐渐发展成中国经济的主力,民企接棒问题也不容忽视,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它将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因一胎化生育政策,大陆家族企业接班或争产的新闻,相信将有别于港台富豪三妻四妾、孩子一打的恶斗难看局面。不过,富豪宁罚钱也要生两三个,又或者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及家族兄弟的后代们也可能为争夺家产或经营权而撕破脸。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家族企业研究所所长陈凌就曾预测,偏心的父母、争夺接班人岗位的兄弟、相互嫉妒的姐妹妯娌和互相竞争的不同家族分支等,如果在交接过程中处置不当,家族企业换代的悲喜剧将在未来5至10年大量上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