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优山美地/青藏高原/中國民工荒真相調查/不要急于定性中國模式/斯大林出殯
發佈時間: 3/6/2011 3:39:55 AM 被閲覽數: 16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Gina Joyce - Old Rustic Bridge

来源: sridhar 于 2011-03-04 wenxuecity

 

拍的“优山美地”

来源: #62011-03-03 wenxuecity

天天有那么多大仙去拍,Yosemite正式被拍完了。 我们只能在家门口拍点雪。。。

1)

2)

3)

4)

5)

6)

7)

8)

9)

 



( 我真是百听不厌,因为音乐别具高原风格,歌词象一首诗,歌手情,豪放)




李千一词曲


呀啦索哎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
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
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哦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
一座座山川相连
呀啦索
那可是青藏高原?

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
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
难道说还有赞美的歌
还是那仿佛不能改变的庄严

哦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
一座座山川相连
呀啦索
那就是青藏高原


 
 
 
 

照片︰斯大林的出殯隊伍之中 周恩來走在最前列(組圖)

 
2011/3/5  消息來源︰鳳凰網 
 
  1953年3月5日晚,俄國歷史上最有權力的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因患腦溢血搶救無效在莫斯科逝世,享年73歲。3月8日,周恩來總理率我國黨政代表團前往莫斯科參加葬禮。

  紅場上為斯大林送葬的甦聯和外國領導人隊伍,第一排右起︰赫魯曉夫、貝利亞、周恩來、馬林科夫、伏羅希羅夫、卡岡諾奇夫、布爾加寧、莫洛托夫。

    
老照片︰斯大林的出殯隊伍之中 周恩來走在最前列(組圖)


  
老照片︰斯大林的出殯隊伍之中 周恩來走在最前列(組圖)


  斯大林遺像

  
老照片︰斯大林的出殯隊伍之中 周恩來走在最前列(組圖)


  高官為斯大林守靈,中間是我們中國人所熟悉的赫魯曉夫。
    
  
  
老照片︰斯大林的出殯隊伍之中 周恩來走在最前列(組圖)


  
老照片︰斯大林的出殯隊伍之中 周恩來走在最前列(組圖)


  
老照片︰斯大林的出殯隊伍之中 周恩來走在最前列(組圖)


  
老照片︰斯大林的出殯隊伍之中 周恩來走在最前列(組圖)
 
 

國民工荒真相調查︰年輕人一大巴地往外走(組圖)

 
2011/3/5  消息來源︰南方新聞網  
 
  民工荒的背後,既是企業與企業的比拼,也是城市與城市的競爭。

  十年的人口流向圖顯示,每當哪個地區煥發活力,勞動力就會加速流向那里。

  這個越來越變得有限的勞動力大市場里,流動頻繁,而價格信號既靈敏,且豐富——相比此前單一比較工資,經過金融危機教育之後的那些民工,開始更多的考量工廠的規範程度與發展前景;相比父輩們的生存要求,新一代年輕人開始更在意見識與尊嚴。

  無論是地方政府的治理轉型,還是中國制造的產業升級,都將在這樣的挑戰下被逼上征途。

  本期專題里,南方周末記者試圖對民工荒的真相與假象作出描摹與解釋,並且研究了沿海與內陸一些地區人口流向變化數據,發現了十年里的兩度內流,發現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人潮已經從單一流向沿海地區,變成了廣袤國土上許多個流動的漩渦。

  只要有空氣和土壤,一小星火種都能點燃一個地方,江甦睢寧東風村的故事便是一例。而農民的創業之火一旦被點燃,連這樣一個貧困的村莊都能在短短5年間聚集3000打工者。

  更大的漩渦當屬重慶。從“農民城”到出現民工荒,顯影出這個城市上十年來日漸活躍的經濟生機,而制度變革是否會釋放出進一步的吸引力,亦值得觀察。

  更有趣的是,即使深圳的富士康已經擠不進去了,許多年輕人卻死活不願意回到自家門口的富士康。

  民工荒只是春節荒?

  誰在慌張誰不慌?

  內遷能解決招工難嗎?

  目前企業們如何應對漲薪?

  南方周末記者連續多年觀察民工荒,發現在這一現象的背後,是一場企業競爭力的大洗牌,而中國制造的升級,正醞釀其中。

  十年中國民工流向圖

  
中國民工荒真相調查︰年輕人一大巴地往外走(組圖)


  
2001-2005


  
中國民工荒真相調查︰年輕人一大巴地往外走(組圖)


  十年里,中國人潮已從單向度流往沿海地區,變成許多個流動的漩渦。圖中藍色曲線為十年間流入當地的人口數量變化圖,拐點均在2005-2006年間。 本圖珠三角指廣東省,長三角指江浙滬三省市,環渤海指京津冀三省市,所有數據均為本報根據中國人口與計劃生育年鑒中的相關數字還原推算。

  一個素以勞動力極度過剩聞名的國家,民工荒卻連年成為春節後的熱點話題。

  不僅在傳統的民工輸入地——珠三角和長三角出現了民工荒,在傳統的民工輸出地——四川、重慶、河南、湖北、安徽等地也出現了“招工難”。

  民工荒,是真“荒”還是假“荒”?是局部現象還是普遍現象?它的背後,中國經濟正在悄然發生怎樣的深刻變化?

  民工荒只是春節荒?

  為何媒體上的民工荒卻仿佛愈演愈烈?這與觀察的時點有關。

  通過分析十年來人口輸入地和輸出地的數據,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從2001年至今,中國曾經兩度出現人口內流跡象。

  第一次人口向內地的回流發生在2002、2003年間。

  那時候,河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六個人口輸出的傳統大省(市),除去自然增長的人口後,幾乎全部都在增長,意味著這兩年這些地方還吸引了往年流出人口或其他地方人口流入該省市謀生。

  與此同時,珠三角、長三角等發達地區,外來人口開始明顯下降。正是此時開始,“民工荒”這一詞語進入國人視野。

  第二次的明顯回流,發生在2005-2006年間。這一年,四川省一下就增加了800萬人口。

  自此之後,回流的趨勢一直沒有改變,但幅度卻並不是很大。

  但為何媒體上的民工荒卻仿佛愈演愈烈?李平發現,這與觀察的時點有關。

  李平是武漢一家都市類媒體記者,所在的媒體計劃年後推出一組有關民工荒的報道。他大年初六就去了浙江義烏,另一個同事則去了東莞——這兩地被視為中國兩大最典型的民工輸入地,分別位于長三角和珠三角。

  此時,這兩個城市里,有的招聘點還沒開門,一些開了門的招工的和求職的都很少。在招聘現場見不到人,民工荒的報道就這麼誕生了

  但過了兩天,年初八開始,找工的人和招工的人逐漸增多。到他離開的元宵節前兩天,人才市場里已經是人頭攢動,招工找工兩旺了。但此時,李平所在的媒體已經結束民工荒報道。

  他反思道,“時點是一個大問題”。

  這個特殊時刻的民工荒現象,也被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注意到了。

  他最近撰文指出,看起來的民工年年荒,其實也只是“春節才荒”,這個時候的民工荒,是因為農民工在工廠的勞動不能累積(即勞動報酬並不隨工齡增加而增長,甚至會隨年齡增長下降),農民工換個地方踫運氣的成本就極低,他們返鄉過春節,之後再到哪里務工,得再想一想。“當農民工還在家鄉考慮到哪里務工時,工廠卻迫不急待要開工生產,這個時候,‘民工荒’叫得山響,好像到處都缺農民工。”

  對此,政府部門正在變得更為謹慎。

  今年2月11日,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對外發布,深圳缺工20萬人左右。2月25日,該局宣傳處負責人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那只是當時的情況,元宵節後,這種情形即開始緩解,目前正在做新的統計,會在近期再次向媒體公布。

  一些企業並不慌張

  這一天,適逢富士康最新一期內部報紙出街,頭版標題即是︰《春寒料峭,大江南北用工荒;風景獨好,人潮洶涌富士康》

  元宵節後一周,南方周末記者調查珠三角、長三角企業發現,一些此前喊缺工的企業,的確已經招到了工人。

  總部位于東莞的世界最大女鞋代工企業——華堅集團目前總用工規模為21000人,2月25日(陰歷正月二十三),董事長張華榮告訴記者,老員工已經回來了95%,“元宵節前,只回來不到90%,那時我們的確很著急。但現在基本沒問題了。”張的語氣中帶著明顯的輕松。

  同一天,新明珠陶瓷集團副總經理李重光告訴記者,他們的用工問題也已“基本解決”。這家總部位于佛山,在江西、肇慶等均建有工廠的行業龍頭企業,總用工規模亦超過兩萬人。

  在長三角,情形同樣如此。江甦斯可馨家具董事長胡衛東告訴記者,元宵節後不到一周,他們位于江甦、河北和佛山的三個制造基地就已全部招滿。他也並沒有听說,身邊有企業因為招不到工人而停工的。

  而深圳富士康的招工情況則更讓人意外。富士康集團媒體辦公室主任劉坤介紹,深圳富士康每日平均招募人數約為4000人,但應聘者卻在8000-10000人。

  2月24日,記者在其位于南大門的招募點看到,應聘的人排成一個個方陣,蜿蜒曲折望不見盡頭。這一天,適逢富士康最新一期內部報紙《富士康人》出街,頭版標題即是︰《春寒料峭,大江南北用工荒;風景獨好,人潮洶涌富士康》。

  誰在慌?

  據她觀察,最近兩年,招聘規模在200人以下的小企業越來越少了——這些企業規模小,沒法開出高工資,招不到人,生存越來越難,有的直接倒閉了。

  慌張者也並不少。

  在深圳龍華富士康清湖招聘中心附近,一家來自觀瀾的電子企業搭起涼棚在招聘,並派了3名員工坐鎮現場。相比于富士康的火爆氣氛,這里顯得頗為冷清,只有寥寥數十人在咨詢。

  負責招聘的林小姐介紹,他們到這里擺攤,目標指向的是那些進不了富士康的人。公司為此還派了三輛車停在附近,專門接送有應聘意向的人到公司了解情況。

  這家電子企業缺工一千多人,在這里擺了三天,也只招到一百多人。

  一些在富士康接連排了三天隊的求職者告訴記者,他們不願意去這家企業,是因為與富士康相比待遇太低——經過調薪後的富士康,目前新員工入職基本薪資不低于 1550元/月,綜合收入可達2100-2800元/月;新員工試用期滿六個月起,若考核合格,基本薪資不低于2000元每月,綜合收入甚至可達 2700-3600元/月。而在這家企業,只能拿到1300-2000元/月。

  但也有打了多年工的求職者告訴記者,即使小廠開出比富士康更高的工資,他也願意選擇大廠,因為“名氣大,比較規範,承諾的工資一般能拿到,而小廠最後能拿到多少不知道”。

  在離富士康不遠的當地最大的人才市場——三和人才市場,民工同樣“荒”。三和人才市場總經理許琴介紹,去年春節,前來求職的人同比下降了近20%,今年春節,這一勢頭在延續,同比又下降了15%,但進場招聘的企業卻在增加。

  據她觀察,這些企業80%-90%都處于缺工狀態。這些招不到人的企業被迫提高招聘頻率,“以前一周來一兩次,現在則要來三次、四次。”

  為了吸引更多求職者,作為中間人的人才市場也不得不做出調整。許琴說,2009年以前,他們主要收求職者的錢;但是從2009年之後,則倒了過來,企業需 要交更多錢才能進場,而求職者,則只象征性地收點費用,比如以前是10元一次,現在則是10元包一個星期。今年春節,他們甚至舉行了80場免費招聘活動 ——所有進場找工作的人,不需要交一分錢。

  在她看來,能否招到人的關鍵,仍然在于待遇——雖然與去年相比,今年這些制造類企業工資普遍提高了近20%,早已高出深圳市最低工資標準1100元/月,但與富士康比,依然“差一截”。

  事實上,上文提到的“不缺工”企業,其之所以不缺工,一個重要原因也在于,他們開出的工資基本都是同行業內的較高水平。

  據深圳三和人才市場總經理許琴觀察,最近兩年,進入該人才市場招聘的規模在200人以下的小企業越來越少了——這些企業沒辦法開出高工資,招不到人,生存越來越難,有的直接倒閉了。

  內遷的困惑

  “年輕人,依然一大巴一大巴地往外走。”周營說,家門口的工作,只對那些不願出門的人有吸引力——他們招到的員工中,以四十歲左右的農村婦女居多。

  將企業搬遷到內地,能否解決用工問題?並不一定。

  去年春節期間,本報曾報道台灣寶成集團進駐湖北打工大縣遭遇招工難的故事(參見報道《打工縣的“民工荒”——當世界最大鞋企進駐國家級貧困縣》)。今年這一情形並未改觀。

  根據規劃,寶成集團投資的這個鞋廠將分四期建設,全部建成之後,總用工規模將達到5萬余人——這相當于這個內地縣城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2009年,已經建好一期工程的寶加鞋廠對外招工。原計劃對外招工16000多人,但最終卻只招到不到一萬人。

  今年春節後,二期工程也已建好。據陽新縣人力資源市場主任周營介紹,招工需求為28000人,但是,截至2月22日(陰歷正月二十),尚只招到零頭。

  這個打工大縣,勞動力資源不可謂不豐富——全縣人口98.3萬,每年外出打工的就有20多萬;政府下的功夫可不可謂不足——為了保證這個大項目如期投產, 縣里成立了專門的招工領導小組,縣長直接掛帥,招工任務被層層分解到組,並成為考核干部的標準之一;如果考慮到當地的消費成本,寶成開出的工資也並不算低 ——最初開出的月工資是800-1000元,2009年春節,漲了200,招不到人;今年又漲了兩百,但還是招不到人。“年輕人,依然一大巴一大巴地往外 走。”周營說,家門口的工作,只對那些不願出門的人有吸引力——他們招到的員工中,以四十歲左右的農村婦女居多。

  同樣的難題,並不只有寶成才遇到。即便是在制造業內頗具名氣的富士康,也遭遇了類似困惑。

  據富士康集團媒體辦公室主任劉坤介紹,早在幾天前,深圳富士康就已經招滿了,此後便代一些內地廠區招工。但那些已經到了深圳的求職者卻並不都願意去。一些人甚至表示,非深圳不進。

  “這一代打工者與上一代已經有很大區別,上一代是求生存,這一代是為長見識。”劉坤分析,“他們有的就認深圳,就是想出來看看,你把廠開到他家門口,他還不一定願意留下來。”

  機器換人

  不只是在制鞋業,在所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自2009年以來,均出現了一波明顯的“機器換人潮”。

  早在幾年前,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蘿拋人就提出︰中國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進入的“人口紅利期”,2015年前後,將宣告結束。

  盡管這個拐點究竟在哪年出現尚在爭議之中,但一個顯而易見的共識是,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再也不是想象中的源源不斷取之不盡。

  企業們感到了壓力。

  華堅集團總裁張華榮甚至認為,現在已經到了一個“新的節點”,“以前招工難,但經過一段時間能招滿;現在招工難,是過了一段時間還招不滿”。

  作為應對之策,去年下半年,他投資300萬歐元,進口了一批自動化設備,用以代替人工。

  他算過一筆賬,這筆投資下去,將會減少人工15%。以華堅21000人的用工規模,大約在3000人左右,以每人每年開支2萬元計算,一年下來,就能省下6000萬,不到一年時間就收回了成本。

  而且,隨著自動化程度的提高,產品的不良率也會大大降低。“這在無形中會增強我們的競爭力。”張華榮說。

  在他看來,“以前有便宜的勞動力可以用,企業當然要用,現在用機器更劃算,企業自然會去投機器。”張注意到,不只是在制鞋業,在所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自2009年以來,均出現了一波明顯的“機器換人潮”。

  在中國的毛紡織重鎮——東莞大朗鎮,目前數控織機(一種通過電腦編程語言對整個織衣系統實行智能控制的機器,每台織機大概能代替8個人工)生產企業已經達 到45家,其中,三分之一是2009年後才開業的。該鎮招商辦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2005年,大朗鎮毛織服裝生產企業使用的數控織機僅有2000台,到 2008年就增長到了4000台,2009年就達到了6000台之多。“民工荒肯定會加速中國的機器化進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永宏分析,1950 年代,日本的戰後經濟起飛同樣主要靠的是廉價、肯干、守紀律的勞動力。但1960年代初,日本主動放棄這一優勢,尋求高工資、高福利和高勞動生產率的發展 戰略。結果,日本的機器人使用率為全世界之最。“在中國,這個過程才剛剛開始。”他說。
 
 
 
 

央編譯局長︰現在還不要急于定性“中國模式”

 
 
 
  中國新聞周刊︰近年來,關于“中國模式”的討論很熱烈,不過迄今為止,我們並未看到一個詳細的說法。你本人也曾談到“中國模式”,請你講講其中內涵。

  衣俊卿︰在改革開放這30年中,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出色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風險,中國的表現確實很出色,給全世界表現出了一種經濟上的奇跡。

  關于“中國模式”,現在主要有三派觀點︰一種是認為已經形成了模式;一種認為根本沒這個模式;還有一種認為這種模式在成長。

  我認為有模式。中國經濟奇跡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不是單純的經濟現象,這麼一個大國家,支撐十三億人的生存發展,在面對民生問題、社會穩定以及現代化進程中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之後,經濟還能夠這麼發展,我認為一定有其深層的、體制上的、文化上的原因。

  它的成功一定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一種獨特的發展模式,一種發展道路,可供世界借鑒。世界上已經存在很多不同的模式,它們之間有著一些共同的追求和價值觀,有對話,也有包含沖突在內的相互學習。

  “中國模式”的世界意義在于,中國的成功證明了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種發展道路、一種模式,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應該一方面借鑒世界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腳踏實地地認清自己的國情,然後在國與國之間進行平等的對話,從而推動一種包容性的發展。這才是人類正確的發展趨勢。

  但目前而言,我認為不必急于拿出一個結論說“中國模式”是什麼。

  中國新聞周刊︰為什麼你說不要急于對“中國模式”下定論呢?

  衣俊卿︰問題在于,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的基本內涵和世界意義尚未清晰地提煉出來,遠未達到自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雙重的︰

  從內在的原因來看,我們的理論研究還存在著局限性,有時在強調“中國特色”時忽略了從全球的背景和世界的眼光來審視中國的問題和中國的經驗,容易把中國問題當作中國自己的事情,有時缺少自覺的比較和對話的維度,結果把“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在一定意義上變成了只具有“中國特色”的“自說自話”的體系。

  從外在的原因來看,中國在快速發展中遭遇到“成長的煩惱”和“資本邏輯的打壓”,我們發展的國際環境並不是很好。盡管全世界越來越關注到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但是,一些發達國家從“資本的邏輯”和自己的價值觀出發,並不承認中國的價值觀和文化創新,它們通常只在有限的意義上承認中國經濟轉型和經濟發展中的成就和經驗,而且還常常以“中國責任論”和“中國威脅論”來指責中國的發展道路和模式。

  這要求我們必須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以國際化的語言,闡釋清楚中國的道路和中國的發展模式,講好中國的故事。一方面,我們必須把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價值的、哲學的、歷史的等多重視角結合起來,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高度來闡述清楚中國發展的經驗和面臨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們不僅要研究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道路,還要善于全面地研究和總結俄羅斯等傳統強國的發展道路、巴西和阿根廷等新興經濟體的發展道路、亞太國家的發展道路、西亞北非阿拉伯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道路,從而形成一個多元差異的參照系,在多維比較中為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進行定位。

  中國新聞周刊︰在你看來,“中國模式”有沒有內在的缺陷?在哪些地方?如果不改的話,是否會如外界所說的不可持續?

  衣俊卿︰當然有,但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可能不是羅列具體問題一二三那麼簡單。我認為問題的關鍵不是得出何種結論,而是要有一個客觀判斷。如果說中國有一種模式有一條道路的話,這些東西遠遠不是已經完全成熟的,已經充分發展的,這需要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最近,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老二,要正常冷靜對待。

  我認為,最要緊的是做出一個冷靜的判斷︰我們的發展模式尚處于初生的、未充分展開的狀態。從自身的發展來看,中國模式在政治、經濟、文化、價值等方面的內涵及其優越性,還需要假以時日才能逐步展開,逐步完善。從國際格局來看,我們雖然已經被卷入了全球化進程中,並且分擔著全球化的風險和問題,但是,我們在市場機制、資源配置、國際流通等方面還沒有真正分享全球化的實惠,我們的模式還沒有真正有機地融入到全球化之中,沒有展示出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沧海一声笑/吴敬琏:政府垄断导致腐败孳生/财富分配头重脚轻/杜月笙语录/二次辛亥革命
  • 日瓦戈醫生/毛澤東听大家喊萬歲/毛语录/周恩來人生最後階段/胡适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