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將軍宋維栻:
批林彪怕死那是胡扯 親曆東北戰局大轉折
2010年12月22日,冬至,廣東最後一位1955年授銜的開國少將宋維因病在廣州逝世。
宋維栻將軍離休前任福州軍區顧問。晚年遷居廣州白雲山東麓。將軍宅臨山而築,四面花果,一池春水。縱步看山,氣象非凡:十余株古松,霜皮剝落,虬枝峭拔,生機盎然。
將軍晚年關心時政,社交頻繁。聞時事有疵,必加詳駁;見政務不當,直抒胸臆;而當大事,持大論,笃信自守,不移如山。其記憶超人,思維活躍,戰爭年代經曆之人、事,曆曆如數家珍,少有差錯。將軍晚年與人交,只謀一面,隔數月乃至一年半載,仍能直呼其名。有人言:“比計算機反應還快。”
【“那時共産黨的領導可不是好當的”】
宋維栻,安徽金寨人。13歲任蘇區兒童團團長,15歲參加紅二十五軍。父宋仲翺、姐姐宋桂棻都是中共黨員。
宋維栻將軍告余,紅二十五軍曾被共産國際稱爲以“兒童軍”爲主體的紅軍部隊,確實不假。那時營團幹部,都只是二十出頭,連排幹部大多不到20歲,大多數戰鬥員的年齡在18歲以下,最小者僅十三四歲。
宋維栻曾任紅二十五軍特務隊隊員。當時的特務隊就是軍首長的警衛連。參加紅軍之初,宋與軍長程子華、軍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等軍領導朝夕相處,親眼見軍領導沖鋒在前、犧牲慘重的情景。軍政委吳煥先英勇犧牲,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都曾身負重傷。
長征途中某戰鬥,程子華手腕被敵子彈擊穿,其時任特務員的宋維栻以雙手緊捂傷口將程軍長送上擔架。當時副軍長徐海東已經負傷,程軍長爲了不影響軍心,特囑宋維栻,千萬不可說他負傷了。當時宋維栻不太明白其意,程子華又補充道:“別人問起我,就說我打擺子了!”宋言此曰:“那時共産黨的領導可不是那麽好當的,哪像現在一些幹部,享受在前,吃苦在後……”
【“‘文革’中批林彪怕死,那是胡扯的”】
宋維栻作戰勇敢機智,帶兵軍政皆優。
抗日戰爭時期某日,胡炳雲與宋維栻一道研究地圖。胡不解之處,宋均一一答之。其時胡爲團長,宋爲組織股長。故副旅長梁興初見之大驚,謂宋“像個參謀,不像政治幹部”。宋言,此皆因1936至1937年于紅軍大學受過正規軍事訓練之故。
解放戰爭開始,宋維栻隨三師七旅進入東北。1945年12月打上下齊台,是他記憶深刻的一場戰鬥:黎明,他奉命率一團兵力抗擊敵人。指揮陣地左前方有一高地,處于敵我間。星鬥將隱,忽見該高地有數人影隱隱約約,不辨人形,宋急派偵察兵前往偵察,回報曰,是林彪和參謀人員等。是時,敵我雙方彈雨交織,而林彪則跪于高地觀察敵我雙方交戰之全過程。林彪從現場觀察後命令一師從左邊插到敵後,把敵人吃掉。結果敵人發現了我軍意圖,撤了。宋言此曰:“當時很危險,我對林總說,警衛連都用上了,你就快走吧。‘文革’中批林彪怕死,那是胡扯的。”
宋維栻言,由此林彪掌握了戰場第一手資料。上下齊台戰鬥後,林彪向營以上幹部講過一次話,主旨爲:部隊戰鬥力究竟怎麽樣?老部隊戰鬥力很強,但戰術沒有跟上,現在國民黨軍是美械裝備,和過去不同,火力很強。部隊傷亡大,戰鬥隊形密集是重要原因。林彪由此形成其戰術思想的初步,如“三三制”、“一點兩面”等。
1946年2月,宋維栻率部參加了由林彪直接指揮的秀水河戰鬥。是時,宋任七旅二十團政委兼團長。13日黃昏戰鬥打響後,林彪突然來到前線,叫宋維栻去接受戰鬥任務。宋言,當時天已黑,林彪正在口述命令,李作鵬打著手電筒記錄。命令下達完畢,他只對我講了一句話:“你趕快把增援部隊用上。”半夜戰鬥正酣,宋又接到林彪召見通知。當時林彪剛睡下,聞宋維栻來,即披衣起床,問戰鬥進展情況,問人員傷亡情況,問下一步戰鬥打算。宋回憶,林彪問得很仔細,聽得很認真,最後也就是交代了一句話:“你們天亮之前一定要脫離戰場。”
宋維栻言,到前線親自觀察,直接聽指揮員彙報,是林彪指揮作戰的重要特點。林彪講話言簡意赅,你已經明白的事,他絕不重複。秀水河之戰是國共雙方爭奪東北初期我軍取得的第一個殲滅戰勝利,也是林彪戰術思想的重要實踐,一掃前期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爲我軍樹立了戰勝美械國軍的信心。
1946年,四平保衛戰期間,林彪于四平梨樹縣召開作戰會議。宋維栻發言:打三道嶺子我們沒有攻擊好,步炮沒有協同好,炮打過後,步兵沖擊晚了,要加強部隊的戰術訓練。林彪聞之微微點頭,宋由此得到林彪的關注。
【一日之內見了東北戰區四位主要領導】
1946年5月18日,四平保衛戰中由于敵衆我寡,我軍傷亡慘重,林彪果斷下令全線撤退。宋維栻回憶,當時他們團損失2/3,連長指導員就傷亡18人。他們均爲老紅軍、老八路的部隊骨幹啊!將軍晚年撰文反思曰,當時黃克誠同志“要適可而止,不能與敵人硬拼”的建議是正確的,但沒有被上頭采納。硬拼的結果,我軍傷亡八千余人,四平、長春相繼失守,與國民黨和平簽字的目的也沒達到。
四平保衛戰失利後,宋維栻率七旅二十團撤退至哈爾濱雙城。經四平血戰,部隊元氣大傷,與師、軍聯絡中斷,上級亦無指示達團。爲此,宋決定至哈爾濱城找總部首長:一彙報四平保衛戰情況,二請示下一步任務。
到了哈爾濱,宋維栻第一個見到的,是時任東北民主聯軍北滿軍區參謀長兼哈爾濱警備司令的李天佑,宋告之想找總司令林彪,李匆匆對曰:“林總到拉法指揮打仗去了。羅政委在家。”
找到第二政委羅榮桓,宋維栻彙報部隊損失情況。羅面色嚴峻,曰:“我派車送你去見彭真,你把情況向他詳細報告。”正談著,時任東北局書記兼民主聯軍第一政委的彭真到,羅示意宋彙報。宋又將前線情況詳述。其時,彭真面無表情,一聲未吭。臨別,彭真叮咛,打仗的事找高崗,供給的事找陳雲。
接著,宋維栻又見了東北民主聯軍北滿軍區司令員高崗,其時高崗正在吃早餐:牛奶、面包。高崗邊吃邊布置曰:“給你們補充一個團,守松花江右段。”又見時任東北民主聯軍北滿軍區政委陳雲。陳雲熱情讓坐,問,部隊需要什麽?宋告之,一、解決每人一雙鞋子;二、官兵們吃不慣高粱米,給點大米。陳雲當即揮筆寫條子,囑咐至某某倉庫領。
事後宋維栻回憶言,一日之內,見了東北戰區除林彪外四位主要領導,後來才知道,當時高層對東北戰局認識有著嚴重分歧。毛澤東起用林彪爲東北戰場總指揮是十分高明的,後高崗、陳雲均升任東北局副書記兼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他們對前線情況很重視,對前線將士很關心,對部隊是莫大的鼓舞。
【陪同康生、陶鑄觀看《南海長城》】
宋維栻生性活潑,擔大事,有主見,不隨風,敢負責。林彪、羅榮桓、葉劍英等均對其印象深刻,甚喜其才。
1948年5月,宋維栻入東北野戰軍總部舉辦的上幹大隊學習。其時,洪學智任大隊長,劉其人任大隊政委。宋被任命爲二中隊長。畢業後不到半年,宋即升任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又半年,升任一二八師政委。建國後由副軍而正軍,由正軍而大區副,由大區副而大區正,亦爲同等資曆幹部中進步較快者。
1957年8月,宋維栻于南京軍事學院學習3年畢業後,調任廣東軍區政委兼黨委書記。將軍洞察時事,以戰備爲要,以民兵爲本,狠抓民兵工作“三落實”(即政治落實、組織落實、軍事落實)。1962年9月至1963年6月,廣東軍民共全殲偷渡美蔣匪特九股,計兩百余人。
宋維栻回憶言,是時軍區文工團以此爲素材,創作話劇《火紅的海洋》。宋隨廣州軍區領導陪同康生、陶鑄觀看了彩排。觀畢,有人建議將劇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台詞改爲“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諸領導議論紛紛,康生也一臉茫然,說不清楚。次日,陶鑄爲該劇改名《南海長城》。
1959年,初任國防部長的林彪至廣州調查研究,召宋維栻彙報。林彪問:基幹民兵要占多大比例?宋侃侃而談:“我國七八億人口,只需百分之二三即可。”林繼續問:“什麽理由?”宋答曰:“百分之二,是一千六百萬,百分之三是兩千四百萬,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參戰人員就是這個數。”林彪頻頻點頭。
“文革”中,宋維栻將軍經曆坎坷,于政治學院副院長位置上遭造反派批鬥。1968年冬,毛澤東、林彪于人民大會堂接見軍隊學習班幹部。林彪引領宋維栻見毛澤東。毛與之握手,問姓名。林彪曰:“他是政治學院副院長宋維栻。”並攤開手掌向毛比劃“栻”字。是時,新華社記者攝影:毛澤東居左,林彪居右,宋維栻居中。有人見之,道喜,宋憂曰“未知禍福”,壓箱底秘不示人。
【建成昆鐵路:平均每公裏犧牲一名戰士】
1969年春,毛澤東提出“三線建設要抓緊,成昆鐵路要快修”。5月,宋維栻受命任鐵道兵政委。是時“文革”風正烈,政局動蕩,生産癱瘓。將軍臨“亂”受命,狠抓三線建設,爲治六年,成昆鐵路、京原鐵路、京通鐵路、青藏鐵路、南疆鐵路和北京地鐵等先後開工或竣工,業績斐然。
宋維栻告余,成昆鐵路全長1084公裏,橋梁和隧道442公裏,1964年8月開工,1970年7月1日竣工。鐵道兵集中了30萬人大會戰,爲修成昆線犧牲1000多人,平均每公裏犧牲一人,每個團都建有一個烈士墓。宋言此神情肅然。
1970年夏,成昆鐵路開通,宋維栻赴攀枝花參加通車典禮。返京後林彪召宋彙報。其間,葉群插話問道:“攀枝花是什麽花?”宋從容對曰:“攀枝花就是木棉花,二月就開花。”宋言此笑曰,瞎蒙的,想不到竟讓我蒙對了。余問:“你就不怕說錯了?”對曰:“當時想,若答不懂更糟糕,還不如蒙一下,反正葉群也不懂。”
林彪事件後,有材料揭發宋維栻上林彪“賊船”,宋坦然曰:“講我是林彪部下沒有錯,但他搞政變我確實不知道。”是時,葉劍英元帥曾召宋談話,將所有揭發材料交給他,名曰“幫助交代問題”,實爲保其過關。後,宋維栻被降職調福州軍區任副政委。
【他人得勢不趨之,他人失勢不避之】
宋維栻素重情義,不趨勢利,亦不畏禁忌。
建國初期,有人議論時任軍區某領導于中央蘇區時有曆史問題,該領導聞之大怒,懷疑幹部部泄漏檔案秘密,並懷疑時任軍區幹部部部長祝玉璋,怒遷其任某師副政委。是時,人見祝玉璋紛紛避之,祝亦心情郁悶。臨離廣州赴新職之前,忽接宋維栻將軍電話,並派車接祝,設家宴爲之送行。席間,宋談古論今,只字不提眼前事。半個世紀後,祝玉璋告余:“那時誰敢請我吃飯。宋政委這餐飯,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1964年,江青至海南島過冬,時任海南軍區政委的宋維栻按慣例宴請江青一次。而後凡江青活動,均借故避之。“文革”中,江青大紅,宋任鐵道兵政委時有人建議致信江青,宋笑笑,未予理睬。“四人幫”垮台後,有人謂宋有先見之明。宋笑曰,不是我有遠見,江青這個人,我早就知道,是個瘋子。當時心裏只想少惹麻煩。
宋維栻與廣東省某領導曾共事多年。該領導進京工作犯錯誤下台,門庭冷落,宋則四處尋覓其住址,終得訪之。有人謂宋膽子大,宋曰:“錯誤歸錯誤,情義歸情義。”又四野一犯錯誤之老戰友欲赴廣州遊覽,無敢接待者,宋維栻聞之以個人名義爲其解決住宿問題,並陪伴始終。2001年3月,林彪之女林豆豆途經廣州,想拜訪四野老同志,但又怕父親問題影響他人。余將此情況告宋將軍,將軍于是毅然主持晚宴,召四野諸老將軍陪同,會聚一堂,林豆豆潸然淚下。時人謂將軍,他人得勢不趨之,他人失勢不避之,風骨自見。
宋維栻將軍晚年潛心研究軍史,組織編撰了《戰爭史上的奇迹》、《蘇北抗日烽火》、《軍旅足迹》等著作。將軍史論,大處必中要害,小處一絲不苟。如葉挺獨立團之延革,八路軍一一五師之貢獻等學術文章,補充傳統史實之遺漏,匡正傳統史說之偏頗。將軍著解放海南島一文時,其中有“80裏”句,編輯改爲“80海裏”,將軍以朱筆批道:“1海裏等于1.8公裏,相差太大了”;又有“兩個連隊”句,編輯改爲“兩個部隊”,將軍亦批道:“部隊是指團以上單位,兩個連隊變成了兩個團,這怎麽行呢?”
宋維栻將軍對其老部隊四十三軍一二七師感情笃深。將軍于1938年調入該部隊,先後任職十三春秋,自言爲70年軍旅生涯中最難忘最珍貴之一頁。將軍晚年潛心研究其延革變遷,有文《從鐵甲車隊到一二七師》發表。將軍告余,朱德曾稱該部隊爲“紅軍的老祖宗”;林彪曾贊該部隊是“拖不垮,打不爛,刺刀見紅的部隊”。將軍有《西江月》詞贊一二七師:
北伐武昌城下,揮戈井岡山頭。長征路上數風流,聖地延安成就。
倭寇驅出華夏,英雄跨越瓊州。緬懷先烈憶朋俦,且聽弦歌同奏。
(本文資料主要來源于2001年3月29日、2003年10月3日宋維將軍的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