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红歌新唱/薄熙来:唱红打黑不怕别人说三道四/重庆卫视哗众取宠/中国弃先富论
發佈時間: 3/7/2011 10:29:25 PM 被閲覽數: 197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红歌新唱】 歌曲专辑《红歌风暴》15首

来源: 秋凉如我心 于 2011-03-05  


 

薄熙来:

“唱红打黑”不怕别人说三道四(图)


2011/03/07 



3月6日下午,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重庆代表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会后,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市长黄奇帆就“唱红打黑、幸福指数、建设西南经济金融中心”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中新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 赵建华)全国人大代表、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6日再次受到媒体关注,100多家中外媒体云集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厅,从“唱红打黑”到“重庆模式”,甚至儿子的终身大事,记者们把问题接二连三地抛向薄熙来。


  不仅要物质,还要有精神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薄熙来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曾读过毛泽东主席写的《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在当代也应该继承、发扬光大。现在虽然物质财富比过去丰富得多,但一个城市不仅需要物质财富,还需要有精神,这样才能有内涵和后劲。

  薄熙来称,上世纪5、60年代,虽然中国很穷,但精神状态很好,干了很多大事。所以把毛主席的著作拿出来,让年轻人读一读。

  对于雷锋,薄熙来表示,雷锋的日记现在读起来,仍朗朗上口,充满哲学、诗情画意。现在学雷锋,仍然挺服气。

  “唱红打黑”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对于媒体接连问及的“唱红打黑”,薄熙来表示,自己的工作、自己该做的事情,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唱红打黑”要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重庆在“唱红打黑”之后,弘扬了正气,打击了邪气。

  他说,“打黑”触及到那么多人的利益,怎么会没人说风凉话呢?重庆打黑是中央政府统一部署的。打黑除恶澄清了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秩序好转,让投资者更放心。

  薄熙来指出,打黑除恶涉及几百个案件,每一个案件都非常复杂。对具体案件,自己从来不过问。这些案件完全由公检法系统依法定罪、依法宣判、依法处理。

  发展不能仅仅追求GDP

  薄熙来还指出,发展不能仅仅追求GDP、财政收入,一定要把改善民生放在核心位置、把民生摆在前边。重庆不是先发展经济,等有了钱再去改善民生,现在就把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动力。政府50%以上的财力和精力,投向了跟民生有关的领域。

  薄熙来介绍说,经过实践发现,民生改善越多,百姓越受益,经济也越活跃、政府越有钱,经济越发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立竿见影。

  重庆和沿海地区不能走同一条路。沿海靠近大海,可以直接招商引资。重庆在内地,对外来企业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内地巨大市场及其未来消费前景。民生改善、百姓受益后,重庆的消费很快就成长起来。消费提振的同时,还改善了投资环境,引起了外商的兴趣。薄熙来说,“一通百通,这条路越走越宽”。

 

重庆卫视打造红色频道哗众取宠

2011/03/07 


人民网北京1月7日电(记者常红)近年来,“红色旅游”、“红色文化”、“红色短信”、“红色思想”、“红色元素”等在网络上不绝于耳。2011年伊始,重庆卫视宣布着力打造省级卫视“红色频道”,晚间黄金时段将不再播出电视剧,取而代之是自办的红色文化节目,此举开创卫视先河。
据了解,此次新年重庆卫视节目调整中最大的变化,则是晚间黄金时段(19:30-23:00)不播出电视剧,将重点推出一系列新办的“唱读讲传”类专题节目,新推《信念》、《品读》、《经典电影赏析》、《天天红歌会》、《百家故事台》等节目,宣扬主流文化价值观。此“红色旋风”近日引发网民高度关注。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市场竞争中,通过怀旧的革命体裁来维持特色,是重庆卫视对自己市场定位的一种策略选择。其出发点不是以扩大市场份额为诉求,而是以降低成本为主要出发点。有评论者认为,打造标新立异的“红色频道”更多是在哗众取宠。也有观点认为,重庆卫视打造红色频道,也是一种改革尝试,合乎市场化取向。在晚间黄金收视时段,播出自办的红色文化节目,突出了政治专项性,这可为公职人员或关注政治的特定受众群体提供更好的收视平台。
多数网友对重庆台此举表示支持,“我从小就是看红岩系列剧长大的。支持重庆卫视革命教育的壮举!”,也有网友说,“我们的心灵需要多方面的营养,人民需要这样的关注。我国好多电视节目都脱离不了低俗,严重影响年轻一代。希望重庆台开个好头。” 但也有持反对意见的网友认为,这是在剥夺受众选择权,是意志强加。网友称“还是不要放弃晚间电视连续剧,在静静的深夜,如果有一台健康向上关注心灵的电视连续剧节目还是很好的。”
降低市场成本吸引“怀旧一族”
“现在的省级卫视都在寻找自己的特点和定位。尤其是黄金时段,找自己主打牌,湖南芒果台以橙色为诉求,主打快乐;江苏荔枝台,以幸福为主打;山东台宣扬梁山好汉等,主打情谊;浙江台是中国蓝,以知识经典诉求为主打。”喻国明说,“重庆调整过多次,以前打算要做的‘英雄台’是不成功的,这次‘红色台’也并非是政治使命感,不过是市场竞争条件之下的一个策略而已。”
“市场是两种方式,一种是规模取胜,一种是降低成本取胜。”喻国明认为,重庆台作法其最大好处是降低成本,红色节目版权成本较低。三年之内重庆卫视经历多次改版,这次通过怀旧的革命体裁来维持特色是一种新的尝试。但绝非所谓政治上的“红色宣传”,这种作法影响不了太多年轻人,影响更多的是中老年人。现在年轻人很少坐在电视机前几个小时看红色节目。
“一个上星频道,至少要8000万才能维持正常运行。为了留住部分份额,吸引中老年观众,重庆卫视从现实出发,从困境出发,从实事求是出发,在市场竞争中找自己的市场定位,未尝不可。但如果想通过此举提高收视率,进入卫视收视前十绝无可能!”
在喻国明看来,重庆卫视收视率本来就不高,如果想与以电视剧为主打的其他卫视抗衡,成本自然会很高,效果未必会很好。打红色牌真正目的是吸引怀旧一族。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也能占到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非主流份额。在维持市场份额不大的情况下,降低播出成本的做法未尝不可。同时,这种做法也符合了当地宣传主旋律,可视为一种新尝试。
“标新立异”办频道 要尊重电视艺术规律
“经典需要传播,但传播必须尊重电视艺术的规律。刻意打出一个‘红色’电视频道,未免是一厢情愿,不一定合乎观众味口,可以看作是另类幽默。”著名评论员刘海明认为,重庆卫视意欲打造一个红色频道,显得不合时宜。
刘海明认为,重庆唱红歌,朗诵红色经典,这些做法虽有争议,毕竟主要限于市民的文化选择。红色电视频道的建立,如果是商业传媒机构的选择,也无可厚非。只要这样的机构有市场,只要其节目来源充足,不至于一两年后断了炊,办个“红色频道”也未尝不可。现在重庆卫视单方面宣布建立“红色频道”,按照重庆广电集团的说法,所谓“红色频道”就是取消晚间黄金时间播出电视剧,再加上几个自办节目。假如红色频道不过如此,这个标新立异的频道更多是在哗众取宠。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郭镇之对“红色频道”也存有同样的忧虑。她认为,重庆卫视推出的“红色频道”可视为当今“文化生态”的一种新尝试,其存在价值还需观察。作为和别人不同的作法,还要考虑用收视率及观众反应来说话。如果“红色频道”能受群众欢迎,坚持办下去,当然是件好事。如果群众不感兴趣,有可能面临停播或转型。“红色”频道存在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要想成为主流卫视频道,可能性并不大。
延续“唱读讲传”宣传“核心价值体系”
重庆打造“红色卫视”,在公众看来,更多的一种理解认为,是基于其近年来重庆“唱读讲传”红色宣传氛围的延续。目前社会上存在一种忧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精神产品的极大丰富,一小部分领导干部的精神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逐渐麻痹,甚至到了“思想无价值、心中无主义”的可怕地步。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曾经说,“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文化既是各民族赖以自强自立的精神支柱,又是其物质发展的思想结晶”。“先进文化是社会前进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要让具有革命传统的“红色思想文化”在每个人心中牢固地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唱读讲传”已成为重庆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品牌”。据了解,2008年6月以来,重庆市深入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的“唱读讲传”活动,两年多来,全市累计开展红歌传唱活动12.8万场、参与市民超过7770万人次;开展经典诵读展演活动2.8万多场、参与市民1275万人次;举行故事会7.01万场。
调查显示,“唱读讲传”活动,重庆市干部群众的参与面达到93.4%,满意度达到94.7%。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说,“唱读讲传”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先进文化的影响力,提振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中国弃“先富论”转为重视分配


 


2011/03/07 


中国再次迎来变化。朝着1992年邓小平提出的“先富论”这个目标前进的中国大陆这条船扭转了方向。“先富论”逐渐转为“分配论”,以出口为主转为以内需为主,以政府为中心逐渐转为以民间为中心。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有人把这一变化称为“中国风险”,但也有人将此称为“中国腾飞论”。中国的工资、物价上涨问题创造出新词“中国通货膨胀(China+Inflation)”,对韩国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展现在阴影前的中国的新天地更加广阔。


▲2月23日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就业招聘会上,一名女性手里拿着招聘广告。最近在中国工人的工资大幅上涨,企业规模越小就越难招到工人。照片=新华社、韩联社■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面临用工荒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中国的人口问题比陷入老龄化的日本更快到来。生产、消费力弱的老龄人口增加,而年轻人口减少。

65岁以上人口比率超过7%,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早已在2001年超过这一比率。组成新劳动力的15至29岁人口今年将达到最高点。对消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的劳动人口(15至64岁) 将从2015年开始逐渐减少。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5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将达到7258美元。日本劳动人口开始减少是在国民收入突破4万美元的1996年。

中国的人口结构可以概括为“4-2-1”。即4名祖父母、2名父母、1个子女。这是中国政府从1979年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的结果。预计该政策短期内不会被取消。

把农村地区的廉价劳动力引入城市的城乡二元结构也逐渐被打破。因为让劳动力涌入城市的地区间工资差距大的时代已经结束。2009年西部地区农民工的工资涨幅达到8.3%,超过东部地区农民工的5.2%。农民工的工资差距也缩小到1422元人民币(东部)和1378元人民币(西部)。在中国政府对内地的扶持政策下,中西部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

■中国政府改变政策方向

去年10月中国政府发表的“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经济以内需为主。为此采取了提高工资促进消费的措施。三星经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Kwon Hyeok-jae表示:“中国政府改变政策方向还有另一个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出口市场——发达国家的经济放缓,因此只能采取新的战略。”中国的这种政策,将在3月份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

目前,企业面临来自中国政府和工人双方的涨薪压力。去年在本田汽车和富士康工厂发生的纠纷中,不仅出现农民工罢工事件,而且还出现自杀等极端举动。中国30个省、市和自治区从去年5月开始到9月,平均涨薪幅度达24%。

同目前的中国相似的经济发展阶段时,韩国和日本也曾经历过扩大内需和涨薪过程。1960年,日本池田勇人内阁实施了通过增长和完全雇用的“收入倍增计划”,以消除社会混乱,成功打造了雄厚的中产阶层。1988年奥运会结束以后,韩国也曾有过发生工人运动,工资得到迅速上调。期间,日本和韩国的产业结构均发生了变化,此后经济进入安全增长或低增长局面。


中国的产业结构也从“劳动密集型”迅速转向“技术密集型”。鞋和纤维等产业已转移到越南、孟加拉国和柬埔寨等国,由芯片和平板显示器等产业取而代之。LG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Park Rae-jeong表示:“期间,中国构筑了比周边国家更加优越的社会基础设施,因此将出现高科技产业集中于中国的现象。”

■怎样利用好通货膨胀?

1月份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达到4.9%,超过目标(4%)。政府公布物价指数3天后,央行人民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为控制通货膨胀缩紧银根。

但也有不同的看法。上月17日,英国周刊《经济学家》在题为《学习喜欢通货膨胀的方法》的报道中指出:“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应欢迎通货膨胀。高通胀可以使中国经济调整不均衡问题。”

近十年来,中国的平均物价上涨率在发展中国家中最低,仅为2%。这足以让中国顶得住涨薪和消费扩大导致的通货膨胀。就是说,中国能够通过涨薪来改善“国家富裕,国民贫穷”的不均衡问题。从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里,中国的名义GDP年均增长9.5%,工资上涨8.4%。

去年12月,中国政府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制定的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中,也能够体会到“欢迎通货膨胀”的气氛。中央要求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强调了货币紧缩,但依然提出“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因为,中国政府认为,如果紧缩银根,可能会控制通货膨胀,但这样会与通过涨薪促进消费的目标背道而驰。

可以利用涨薪引发的通货膨胀消除人民币升值压力。如果出口企业涨薪,出口商品的价格也会随之上涨,这与人民币升值所产生的效果相同。可以避免人为上调引发的风险。

■值得关注的变数

韩国和日本都曾在工资、物价和汇率上涨的情况下产生了经济泡沫,并在泡沫破灭时经历过危机。中国政府接连出台房地产政策,也证明中国经济产生泡沫。今年1月,中国国务院上调房贷利率和房产税。已有房的外地人,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再买房。上海和重庆2个城市开始试点征收房产税。

但多数人认为,中国通过政策调整,能够充分克服房地产泡沫。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KIEP)首席研究员Lee Jang-gyu表示:“中国银行的房地产相关贷款比率并不高,因此像美国次级债危机一样,房地产泡沫崩溃的可能性不大。”



朝鲜日报中文网

 

 

開國將軍宋維栻:

批林彪怕死那是胡扯 親曆東北戰局大轉折

 


  2010年12月22日,冬至,廣東最後一位1955年授銜的開國少將宋維因病在廣州逝世。


  宋維栻將軍離休前任福州軍區顧問。晚年遷居廣州白雲山東麓。將軍宅臨山而築,四面花果,一池春水。縱步看山,氣象非凡:十余株古松,霜皮剝落,虬枝峭拔,生機盎然。


  將軍晚年關心時政,社交頻繁。聞時事有疵,必加詳駁;見政務不當,直抒胸臆;而當大事,持大論,笃信自守,不移如山。其記憶超人,思維活躍,戰爭年代經曆之人、事,曆曆如數家珍,少有差錯。將軍晚年與人交,只謀一面,隔數月乃至一年半載,仍能直呼其名。有人言:“比計算機反應還快。”


  【“那時共産黨的領導可不是好當的”】


  宋維栻,安徽金寨人。13歲任蘇區兒童團團長,15歲參加紅二十五軍。父宋仲翺、姐姐宋桂棻都是中共黨員。


  宋維栻將軍告余,紅二十五軍曾被共産國際稱爲以“兒童軍”爲主體的紅軍部隊,確實不假。那時營團幹部,都只是二十出頭,連排幹部大多不到20歲,大多數戰鬥員的年齡在18歲以下,最小者僅十三四歲。


  宋維栻曾任紅二十五軍特務隊隊員。當時的特務隊就是軍首長的警衛連。參加紅軍之初,宋與軍長程子華、軍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等軍領導朝夕相處,親眼見軍領導沖鋒在前、犧牲慘重的情景。軍政委吳煥先英勇犧牲,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都曾身負重傷。 


  長征途中某戰鬥,程子華手腕被敵子彈擊穿,其時任特務員的宋維栻以雙手緊捂傷口將程軍長送上擔架。當時副軍長徐海東已經負傷,程軍長爲了不影響軍心,特囑宋維栻,千萬不可說他負傷了。當時宋維栻不太明白其意,程子華又補充道:“別人問起我,就說我打擺子了!”宋言此曰:“那時共産黨的領導可不是那麽好當的,哪像現在一些幹部,享受在前,吃苦在後……”


  【“‘文革’中批林彪怕死,那是胡扯的”】


  宋維栻作戰勇敢機智,帶兵軍政皆優。


  抗日戰爭時期某日,胡炳雲與宋維栻一道研究地圖。胡不解之處,宋均一一答之。其時胡爲團長,宋爲組織股長。故副旅長梁興初見之大驚,謂宋“像個參謀,不像政治幹部”。宋言,此皆因1936至1937年于紅軍大學受過正規軍事訓練之故。


  解放戰爭開始,宋維栻隨三師七旅進入東北。1945年12月打上下齊台,是他記憶深刻的一場戰鬥:黎明,他奉命率一團兵力抗擊敵人。指揮陣地左前方有一高地,處于敵我間。星鬥將隱,忽見該高地有數人影隱隱約約,不辨人形,宋急派偵察兵前往偵察,回報曰,是林彪和參謀人員等。是時,敵我雙方彈雨交織,而林彪則跪于高地觀察敵我雙方交戰之全過程。林彪從現場觀察後命令一師從左邊插到敵後,把敵人吃掉。結果敵人發現了我軍意圖,撤了。宋言此曰:“當時很危險,我對林總說,警衛連都用上了,你就快走吧。‘文革’中批林彪怕死,那是胡扯的。”


  宋維栻言,由此林彪掌握了戰場第一手資料。上下齊台戰鬥後,林彪向營以上幹部講過一次話,主旨爲:部隊戰鬥力究竟怎麽樣?老部隊戰鬥力很強,但戰術沒有跟上,現在國民黨軍是美械裝備,和過去不同,火力很強。部隊傷亡大,戰鬥隊形密集是重要原因。林彪由此形成其戰術思想的初步,如“三三制”、“一點兩面”等。


  1946年2月,宋維栻率部參加了由林彪直接指揮的秀水河戰鬥。是時,宋任七旅二十團政委兼團長。13日黃昏戰鬥打響後,林彪突然來到前線,叫宋維栻去接受戰鬥任務。宋言,當時天已黑,林彪正在口述命令,李作鵬打著手電筒記錄。命令下達完畢,他只對我講了一句話:“你趕快把增援部隊用上。”半夜戰鬥正酣,宋又接到林彪召見通知。當時林彪剛睡下,聞宋維栻來,即披衣起床,問戰鬥進展情況,問人員傷亡情況,問下一步戰鬥打算。宋回憶,林彪問得很仔細,聽得很認真,最後也就是交代了一句話:“你們天亮之前一定要脫離戰場。”


  宋維栻言,到前線親自觀察,直接聽指揮員彙報,是林彪指揮作戰的重要特點。林彪講話言簡意赅,你已經明白的事,他絕不重複。秀水河之戰是國共雙方爭奪東北初期我軍取得的第一個殲滅戰勝利,也是林彪戰術思想的重要實踐,一掃前期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爲我軍樹立了戰勝美械國軍的信心。


  1946年,四平保衛戰期間,林彪于四平梨樹縣召開作戰會議。宋維栻發言:打三道嶺子我們沒有攻擊好,步炮沒有協同好,炮打過後,步兵沖擊晚了,要加強部隊的戰術訓練。林彪聞之微微點頭,宋由此得到林彪的關注。


  【一日之內見了東北戰區四位主要領導】


  1946年5月18日,四平保衛戰中由于敵衆我寡,我軍傷亡慘重,林彪果斷下令全線撤退。宋維栻回憶,當時他們團損失2/3,連長指導員就傷亡18人。他們均爲老紅軍、老八路的部隊骨幹啊!將軍晚年撰文反思曰,當時黃克誠同志“要適可而止,不能與敵人硬拼”的建議是正確的,但沒有被上頭采納。硬拼的結果,我軍傷亡八千余人,四平、長春相繼失守,與國民黨和平簽字的目的也沒達到。


  四平保衛戰失利後,宋維栻率七旅二十團撤退至哈爾濱雙城。經四平血戰,部隊元氣大傷,與師、軍聯絡中斷,上級亦無指示達團。爲此,宋決定至哈爾濱城找總部首長:一彙報四平保衛戰情況,二請示下一步任務。


  到了哈爾濱,宋維栻第一個見到的,是時任東北民主聯軍北滿軍區參謀長兼哈爾濱警備司令的李天佑,宋告之想找總司令林彪,李匆匆對曰:“林總到拉法指揮打仗去了。羅政委在家。”


  找到第二政委羅榮桓,宋維栻彙報部隊損失情況。羅面色嚴峻,曰:“我派車送你去見彭真,你把情況向他詳細報告。”正談著,時任東北局書記兼民主聯軍第一政委的彭真到,羅示意宋彙報。宋又將前線情況詳述。其時,彭真面無表情,一聲未吭。臨別,彭真叮咛,打仗的事找高崗,供給的事找陳雲。


  接著,宋維栻又見了東北民主聯軍北滿軍區司令員高崗,其時高崗正在吃早餐:牛奶、面包。高崗邊吃邊布置曰:“給你們補充一個團,守松花江右段。”又見時任東北民主聯軍北滿軍區政委陳雲。陳雲熱情讓坐,問,部隊需要什麽?宋告之,一、解決每人一雙鞋子;二、官兵們吃不慣高粱米,給點大米。陳雲當即揮筆寫條子,囑咐至某某倉庫領。


  事後宋維栻回憶言,一日之內,見了東北戰區除林彪外四位主要領導,後來才知道,當時高層對東北戰局認識有著嚴重分歧。毛澤東起用林彪爲東北戰場總指揮是十分高明的,後高崗、陳雲均升任東北局副書記兼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他們對前線情況很重視,對前線將士很關心,對部隊是莫大的鼓舞。


  【陪同康生、陶鑄觀看《南海長城》】


  宋維栻生性活潑,擔大事,有主見,不隨風,敢負責。林彪、羅榮桓、葉劍英等均對其印象深刻,甚喜其才。


  1948年5月,宋維栻入東北野戰軍總部舉辦的上幹大隊學習。其時,洪學智任大隊長,劉其人任大隊政委。宋被任命爲二中隊長。畢業後不到半年,宋即升任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又半年,升任一二八師政委。建國後由副軍而正軍,由正軍而大區副,由大區副而大區正,亦爲同等資曆幹部中進步較快者。


  1957年8月,宋維栻于南京軍事學院學習3年畢業後,調任廣東軍區政委兼黨委書記。將軍洞察時事,以戰備爲要,以民兵爲本,狠抓民兵工作“三落實”(即政治落實、組織落實、軍事落實)。1962年9月至1963年6月,廣東軍民共全殲偷渡美蔣匪特九股,計兩百余人。


  宋維栻回憶言,是時軍區文工團以此爲素材,創作話劇《火紅的海洋》。宋隨廣州軍區領導陪同康生、陶鑄觀看了彩排。觀畢,有人建議將劇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台詞改爲“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諸領導議論紛紛,康生也一臉茫然,說不清楚。次日,陶鑄爲該劇改名《南海長城》。


  1959年,初任國防部長的林彪至廣州調查研究,召宋維栻彙報。林彪問:基幹民兵要占多大比例?宋侃侃而談:“我國七八億人口,只需百分之二三即可。”林繼續問:“什麽理由?”宋答曰:“百分之二,是一千六百萬,百分之三是兩千四百萬,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參戰人員就是這個數。”林彪頻頻點頭。


  “文革”中,宋維栻將軍經曆坎坷,于政治學院副院長位置上遭造反派批鬥。1968年冬,毛澤東、林彪于人民大會堂接見軍隊學習班幹部。林彪引領宋維栻見毛澤東。毛與之握手,問姓名。林彪曰:“他是政治學院副院長宋維栻。”並攤開手掌向毛比劃“栻”字。是時,新華社記者攝影:毛澤東居左,林彪居右,宋維栻居中。有人見之,道喜,宋憂曰“未知禍福”,壓箱底秘不示人。


  【建成昆鐵路:平均每公裏犧牲一名戰士】


  1969年春,毛澤東提出“三線建設要抓緊,成昆鐵路要快修”。5月,宋維栻受命任鐵道兵政委。是時“文革”風正烈,政局動蕩,生産癱瘓。將軍臨“亂”受命,狠抓三線建設,爲治六年,成昆鐵路、京原鐵路、京通鐵路、青藏鐵路、南疆鐵路和北京地鐵等先後開工或竣工,業績斐然。 


  宋維栻告余,成昆鐵路全長1084公裏,橋梁和隧道442公裏,1964年8月開工,1970年7月1日竣工。鐵道兵集中了30萬人大會戰,爲修成昆線犧牲1000多人,平均每公裏犧牲一人,每個團都建有一個烈士墓。宋言此神情肅然。


  1970年夏,成昆鐵路開通,宋維栻赴攀枝花參加通車典禮。返京後林彪召宋彙報。其間,葉群插話問道:“攀枝花是什麽花?”宋從容對曰:“攀枝花就是木棉花,二月就開花。”宋言此笑曰,瞎蒙的,想不到竟讓我蒙對了。余問:“你就不怕說錯了?”對曰:“當時想,若答不懂更糟糕,還不如蒙一下,反正葉群也不懂。”


  林彪事件後,有材料揭發宋維栻上林彪“賊船”,宋坦然曰:“講我是林彪部下沒有錯,但他搞政變我確實不知道。”是時,葉劍英元帥曾召宋談話,將所有揭發材料交給他,名曰“幫助交代問題”,實爲保其過關。後,宋維栻被降職調福州軍區任副政委。


  【他人得勢不趨之,他人失勢不避之】


  宋維栻素重情義,不趨勢利,亦不畏禁忌。


  建國初期,有人議論時任軍區某領導于中央蘇區時有曆史問題,該領導聞之大怒,懷疑幹部部泄漏檔案秘密,並懷疑時任軍區幹部部部長祝玉璋,怒遷其任某師副政委。是時,人見祝玉璋紛紛避之,祝亦心情郁悶。臨離廣州赴新職之前,忽接宋維栻將軍電話,並派車接祝,設家宴爲之送行。席間,宋談古論今,只字不提眼前事。半個世紀後,祝玉璋告余:“那時誰敢請我吃飯。宋政委這餐飯,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1964年,江青至海南島過冬,時任海南軍區政委的宋維栻按慣例宴請江青一次。而後凡江青活動,均借故避之。“文革”中,江青大紅,宋任鐵道兵政委時有人建議致信江青,宋笑笑,未予理睬。“四人幫”垮台後,有人謂宋有先見之明。宋笑曰,不是我有遠見,江青這個人,我早就知道,是個瘋子。當時心裏只想少惹麻煩。


  宋維栻與廣東省某領導曾共事多年。該領導進京工作犯錯誤下台,門庭冷落,宋則四處尋覓其住址,終得訪之。有人謂宋膽子大,宋曰:“錯誤歸錯誤,情義歸情義。”又四野一犯錯誤之老戰友欲赴廣州遊覽,無敢接待者,宋維栻聞之以個人名義爲其解決住宿問題,並陪伴始終。2001年3月,林彪之女林豆豆途經廣州,想拜訪四野老同志,但又怕父親問題影響他人。余將此情況告宋將軍,將軍于是毅然主持晚宴,召四野諸老將軍陪同,會聚一堂,林豆豆潸然淚下。時人謂將軍,他人得勢不趨之,他人失勢不避之,風骨自見。


  宋維栻將軍晚年潛心研究軍史,組織編撰了《戰爭史上的奇迹》、《蘇北抗日烽火》、《軍旅足迹》等著作。將軍史論,大處必中要害,小處一絲不苟。如葉挺獨立團之延革,八路軍一一五師之貢獻等學術文章,補充傳統史實之遺漏,匡正傳統史說之偏頗。將軍著解放海南島一文時,其中有“80裏”句,編輯改爲“80海裏”,將軍以朱筆批道:“1海裏等于1.8公裏,相差太大了”;又有“兩個連隊”句,編輯改爲“兩個部隊”,將軍亦批道:“部隊是指團以上單位,兩個連隊變成了兩個團,這怎麽行呢?”


  宋維栻將軍對其老部隊四十三軍一二七師感情笃深。將軍于1938年調入該部隊,先後任職十三春秋,自言爲70年軍旅生涯中最難忘最珍貴之一頁。將軍晚年潛心研究其延革變遷,有文《從鐵甲車隊到一二七師》發表。將軍告余,朱德曾稱該部隊爲“紅軍的老祖宗”;林彪曾贊該部隊是“拖不垮,打不爛,刺刀見紅的部隊”。將軍有《西江月》詞贊一二七師:


  北伐武昌城下,揮戈井岡山頭。長征路上數風流,聖地延安成就。


  倭寇驅出華夏,英雄跨越瓊州。緬懷先烈憶朋俦,且聽弦歌同奏。


  (本文資料主要來源于2001年3月29日、2003年10月3日宋維將軍的口述)

 

 

文革中林彪致信國民黨人

表示出對蔣介石的擁戴 


 
在文革爆發後不久,林在給國民黨領導人的一封密信中表示出對蔣介石的擁戴。


1966年11月,林彪、陶鑄密派黃埔四期同學蕭正儀赴香港同國民黨挂鈎,蕭正儀秘密會晤了旅港黃埔四期同學、曾任國軍華南補給區中將司令的周遊(按:此人在大陸易手時卷逃一筆軍方钜款潛往香港坐享清福,以余不足觀閣主筆名,在《春秋》等刊撰稿,俨然一方富豪)。密函內容如下:


  鐵兄:久未通信至念,回憶當年共硯黃埔,恍如隔世。兄天姿明敏,正應爲國家效力,乃退閑塾處,殊爲可惜,茲因文灼兄南行之便,特修寸楮致候,祈加指示。吾人處危疑之局,遇多疑猜忌之主,朝榮夕,詭變莫測,因思校長愛護學生無微不至,苟有自拔之機,或不責已往之錯,肺腑之言准乞代陳爲感,此頌道安。


  學弟


  尤鑄同啓


  十一月一日


林彪字尤肋,故信尾署名尤;鑄是當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總理、中央文革小組顧問陶鑄。林陶二人早年均爲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生;一九四九年冬率十八軍締造金門古甯頭大捷,後升任參謀總長與國防部長的高魁元是林彪同隊同學。同年高魁元身材魁梧站在排頭,林彪身材瘦小站在排尾。周遊字鐵梅,故林彪在這封密函中稱他爲鐵兄。雙方的表字只有彼此知道,雖然此信不是林彪親筆,但周遊認爲不可能是虛構的。信中「文灼兄」乃是蕭正儀的別號。


周遊穿針引線同國軍參謀本部特種軍事情報室駐香港特派員取得了聯系,將此密函上呈特情室主任張式琦,張即向國防部長蔣經國請示。蔣表示要研究後再說,張式琦就決定同蕭正儀這條線保持聯系。爲了取信于對方,張式琦將原函奉還,另由周遊署名覆函,交由蕭正儀帶回大陸面交林彪。蕭正儀返大陸前曾與周遊約定此後彼此聯絡的方式。蕭取道廣州,乘粵漢鐵路先到武漢,再到上海。他在上海曾函告周遊,稱尤、鑄二人未改初衷。不幸,此後蕭正儀成了斷線風筝,同周遊失去了聯系。


張式琦退休後定居美國洛杉矶。他曆任參謀本部特情室主任、國防部情報局局長達十二年,考績爲特優。台灣軍情機關運用漁民搜集大陸情報始自張將軍,在滇、緬、港澳以至美國各地建立情報基地都是他的顯赫業績。他對記者回憶道:國民黨回複的核心內容有三點:「第一,我們向他表示他是受歡迎的。第二,我們願意幫助他保住他的特殊地位。且(最後),我們想逐漸發展這一關系。我們想盡最快的速度給林回信,因那時陶鑄噎被打倒了。」事實上,陶1967年1月倒台,據報兩年後在醫院死于未經治療的癌症。   就張式琦所知,從大陸來的消息停止了。但國民黨仍然相信他們在中共政權最高層裏潛伏著一個盟友。


「在1966年到1971年間我們確信林姻定反對毛」張說,「那封信後,所有涉及到林彪的活動都被密切的關注。所有他的(激進)講話,所有他幹的事情都爲了一個目的──贏得毛的信任。」


蕭正儀從上海寄信之後就消失了,周由也于1968年死于香港。另一位元確認此資訊交往這件秘聞的人是高龍(Kao Long)上校,他是國防部情報局駐英國屬地香港的主要負責人,現居住在台北。高說他幫助證實了原信並傳送了回信。「我們把此事看得十分重要」高龍說,這一秘密過程非常複雜,因爲「每一部分都緊緊相連。因爲保安措施嚴密,此事不可能輕易傳出去。」高說對于台北回複內容,他只知有限的一部分。但他認爲信中一定告訴林彪,國民黨會原諒他卷入共産黨的活動。高回憶那封信時說:「最重要的事是反對毛,並非反共。」


但是在1966年,林似乎與毛正在度著蜜月一般。爲什麽他還要冒種種危險寫一封可能身敗名裂的信?一個可能的答案是因爲權傾一時的陶鑄被打倒,陶是中共在南方的負責人,也是林的盟友。這表明了在動蕩的文化大革命中,沒有誰的地位是穩固的。早在1966年初毛寫信給他的妻子江青,表達了他對林一篇關于政變的講話的不滿,毛懷疑林的忠誠。雖然那封信直到很久以後才發表,中國官方噎承認此信曾由周恩來轉交給陶鑄去複印。如果是這樣,陶一定會提醒林。


紅衛兵制造的無情破壞以及遍及全國的混亂也許已震驚了林。作爲一個強烈的愛國者,他帶著使中國統一與強大的夢想參加革命,毛的倒行逆施使他感到憤怒。林此時也許姻定取毛而代之的時機噎到了。   


李子弋教授說蔣介石畢生最大的遺憾是未能利用林彪──蔣總統對此曾向陶希聖多次提及。1993年10月在美國發行的中文報紙《世界日報》(the World Journal)出現一篇有趣的文章,做蔣介石的私人醫生達四十年之久的熊丸(Hsiung Wan)在文章中說:「我唯一一次見到蔣總統流淚是在他聽到林彪的死訊時。」在台灣,我找到熊要求他確認其真實性。他立刻回答說:「我否認。我從未說過此話。我不認爲總統會爲任何共産黨人流淚。」但熊告訴我《世界日報》記者張嘉馳(Chang Jia-chi)采訪過他,此人是他兒子的朋友。我給他們打電話,打到美國亞拉巴馬州伯明罕張的家中,張對此進行了激烈辯護,說她絕非編造:「這仍然是一個敏感的題目。」她還說自己曾給熊寄去了文章複印件,並收到了熊的致謝信,熊承認他確實收到了文章,但說他「並未非常仔細地閱讀」。


未提及我在美國方面的調查,我問李子弋有關蔣流淚這件事,他立刻回答說:「他絕對流淚了。陶希聖告訴我(蔣)哭了,因爲他深感遺憾。那就是在1971年。這給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國民黨的老將無疑會對他們身經百戰的最高領袖爲一個人而哭泣感到不滿,更不要說是爲一個共産黨的元帥了。但是蔣可能是意識到他返回大陸的最後一點希望隨著林彪之死而消失了。


此帖已被【凱迪網絡】刪除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三月里的小雨/你所不知到的孙中山/美國公務員工資/中國學術不端緣何層出不窮/床前明月光新解
  • 随便听听/胡适的演讲/也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乾隆为何治不了贪腐/司马相如琴挑文君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