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触摸天际/千島湖下藏有2座千年古城/中國七大頂級浪漫古鎮/秦始皇陵秘密
發佈時間: 3/8/2011 1:53:46 AM 被閲覽數: 29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触摸天际

来源:  见过你  于 2011-03-05 wenxuecity
 
 


 

 


 

“驚艷”︰千島湖下藏有2座千年古城

建築群氣勢宏偉(組圖)

 
 
2011/3/8  消息來源︰廣州日報 
  
“驚艷”︰千島湖下藏有2座千年古城 建築群氣勢宏偉(組圖)


  《國家地理》雜志刊登的千島湖水下古城風貌可以用“驚艷”來形容。

  
“驚艷”︰千島湖下藏有2座千年古城 建築群氣勢宏偉(組圖)


  余年春老人在《新安江水庫淹沒村落圖》上向記者指出兩座水下古城的位置


  國內少有的完整古城遭遇“難開發”困境 “阿基米德橋”狂想能否在這里成真?

  胡長勝熟練地操控著手中的舵,快艇在霧氣彌漫的千島湖上全速前進。從淳安縣城的陽光碼頭啟程,直到千島湖西南部的茅頭尖水域,耗時約40分鐘。“古城就在這下面。”快艇靠岸,胡長勝指了指眼前的湖水。

  這片湖水早已經聞名中外,而湖底那兩座千年古城卻鮮為外界提及。1959年,因興建新安江水電站,始于漢唐年間的“獅城”、“賀城”一夜間被淹沒在這片碧波之下。

  半個世紀以後,新安江水電站慢慢退居為華東後備發電站,並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隨之鵲起的是千島湖作為旅游景點的美名。經過“破四舊”、舊城改造等史事,陸上完整的古城池已經很難找尋。千島湖水下千年古城就在此時被人想起。

  水淹古城不過一夕之間,而重見天日卻坎坷重重。消失了半個世紀的古城如何走出水底,重現風光?建言獻策者眾。有人提出“水落城出”的設想,有人建議造“水下觀光電梯”,有人出錢造潛艇擬作巡游參觀,中科院甚至提供專家、技術搭建“阿基米德橋”。

  今年1月7日,浙江省政府下發“浙政發【2011】2號”文件,公布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淳安千島湖的“獅城水下古城”被收入其中。2月底,《國家地理》雜志刊發了一組千島湖水下古城的精美照片,再度引爆了各界對水底千年古城的關注熱情。

  76歲的余春年依然清晰地記得那一幕︰24歲那年,他眼睜睜地看著祖輩生息繁衍的古城,一夜間沉入水底。

  


  歷史︰千年古城沉入湖底


  余年春的家在淳安古城(賀城)東門橫街雷家巷2號,方方正正的青石板,從西城樓下一塊一塊鋪過他家門口,一直延伸到東城樓。

  老城的幸福生活讓他永難忘記︰城里無處不在的馬頭粉牆、青灰小瓦、雕花窗欞,香甜的緞子糖、爽口的苞蘆果,還有江邊沙地上鮮嫩的白菜。

  中學畢業後,余年春在一家賓館做服務台登記員。轉眼到了適婚年齡,又順理成章地娶妻生子,人生軌跡原本清晰而平緩。古城的沉沒卻瞬間打破了亙古不變的悠然平靜,倉促間把余年春和29萬淳安人一起拋向了未知的流離。

  1959年,為了建造當時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新安江水電站,浙江省原淳安縣、遂安縣兩縣合並為現在的淳安縣,29萬人從此離鄉移居,獅城、賀城兩座延續千年的古城,連同27個鄉鎮、1000多座村莊、30萬畝良田和數千間民房,悄然沉入了碧波萬頃的千島湖底。

  淳安古城又稱賀城,始建于公元208年。古錢幣狀精工細琢的“商”字形門廊下成片的徽式大宅,昭示著這個新安江畔徽商商路樞紐的繁華富庶。古往今來,許多文人碩儒都曾到過這里,名篇佳作群集,人文古跡遍地。

  遂安的歷史比淳安晚一些。據載,遂安縣城為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遷至今遂安地界,因背依五獅山,故又稱獅城。

  獅城水陸交通便利,乃浙西重鎮,洪秀全之弟洪仁 侍 驕泵擰J 淺悄詼嗝偶# 忻髑迨逼詮潘品患霸爛懟 勤蠣懟 伊儀擰迨ㄊ樵旱裙漚ㄖ 褂欣拍乖帷�

  在不少文物保護專家看來,當年的這場“水淹淳安城”顯得頗為倉促。按理,建造水庫前都要“清庫”,推平建築,清除垃圾,文物搬遷保護。史料記載,新安江水庫蓄水前,當地曾要求對兩座縣城的民房進行推平銷毀和消毒處理,賀城基本被毀。當時曾有這樣的口號︰“多帶新思想,少帶舊家具。”

  而當年從古城搬出的老人回憶,“獅城距離大壩很遠,城里人沒想到水這麼快就到了,根本來不及搬。”因此,古老獅城被普遍認為基本保存完整。

    尋訪︰5次下水探摸古城

  仇峰的老家在獅城小西門附近,父親經常向他提起“城牆如何氣派,城里有多少大牌坊,水淹之後還保存完好”。沒有人預料到,仇父懷念故土的嘮叨,卻在不經意間打開了一扇歷史之門,使千年古城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

  2001年,北京龍緣海洋潛水俱樂部在千島湖溫馨島投資開發潛水項目。時任縣旅游局規劃科科長的仇峰前去洽談,想給千島湖增加水上觀光項目,“突然想起了父親說過的古城,我們就委托他們的潛水員下水找找看。”

  第一次下水探摸古城,是2001年9月18日。仇峰從縣地名辦找來老地圖,幾名潛水員帶上裝備,乘2艘快艇向著茅頭尖水域駛去。“運氣很好,一下去就摸到了城牆,還撿起一塊磚頭。”這是一塊城牆磚,上面清楚地刻著“民國二十三年”、“縣長張寶琛”等字樣。

  興奮的仇峰迅速寫了情況匯報,發現水下古城的消息被層層往上傳遞。在縣領導的重視下,更多的水下探摸行動迅速展開。作為旅游局規劃科科長,仇峰見證了每一次水下探摸,“前後共有5次”。

  參與探摸的北京龍緣海洋潛水俱樂部千島湖分公司潛水班經理劉進勇曾贊嘆︰“潛水七八年,千島湖下面的這座古城是最美麗的!每次游進那座古城,看見那些做工精美的雕梁畫棟和用條石築成的厚實古老城牆,仿佛走進了古裝戲里。”

  在古獅城里,潛水員們發現,城內部分民房木梁、樓梯、磚牆依然聳立,並未腐爛,有的大宅院圍牆完好無損,房內仍是雕梁畫棟。

  拂去牆上的淤泥,城牆石縫里的石灰保存完好;氣勢宏偉的拱形西城門也完好地聳立在水中,並且可以開合。推開木制城門,上面的鉚釘和鐵環仍清晰可見……其間,潛水員們還在湖底的淤泥中發現了雕刻著“光緒十五年制”字樣的瓦當以及一塊明代石碑。

  通過GPS定位系統、多波束測量系統、側掃聲納探測等多種手段,城內主要建築物、街道、文物古跡的地理位置已被準確測量了出來,比如狀元台、新安會館、育嬰堂、方氏宗祠等。

  城內23座功德牌坊中,科甲聯登坊、禹門三級坊、龍立坊等11座牌坊的具體位置也被逐一確定。一個總體規劃思想完整而清晰的城池,躍然眼前。

  2005年,當地旅游部門再次發現,千島湖水底除了有獅城和賀城兩座千年古城,還有威坪、港口、茶園這3個大型古集鎮,目前保存也較完好,它們與兩座水下古城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水下古建築群。

    復原︰老人畫出古城全貌

  事實上,早在潛水隊員下水考察的10年之前,24歲時曾目睹“水淹古城”一幕的余年春就已經將目光鎖定在這兩座水下古城他要把古城的原貌畫出來。

  1992年,余年春不斷遇到從外地趕來祭祖探親、尋訪故地的老淳安人,可是千島湖煙波浩渺,故鄉已經遙不可及,連遺留下來的文史記載都不多見,“何不將老城全貌畫出來?留給子孫也是個紀念。”余年春心想。從那年起,他開始四處搜集與兩座古城相關的材料。

  3月3日,本報記者在淳安縣城的一幢民房里見到了這位已年過七旬的老人。他從特制的鉛桶中取出一個卷軸,一一展開3幅裝幀細致的手工畫︰《新安江水庫淹沒村落圖》《淳安老縣城(賀城)示意圖》和《遂安老縣城獅城示意圖》,每幅長近2米,寬1米左右。

  盡管是純手工繪制,圖卷卻精美、細致到了極點,山川、河流、城牆、村落、街道、廟宇盡收其中。細致處,就連哪里有一口水井,都能在圖上找到標注。令人稱奇的是,沿著城內的街巷,還密密麻麻標注著當時居住其間的戶主名字及其後代姓名。

  隨行的淳安縣千島湖風景旅游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余年春老人原先根本不懂繪畫,甚至連起碼的基本功都不具備,“為了畫這幅圖才慢慢鍛煉出來的”。

  余年春說,為了盡可能真實、完整地重現古城風貌,他在數年間連續走訪了600多名當年的原居民,回憶確認兩座古城的每一處細節。這3幅地圖也並非一夕之間完成,“賀城地圖畫了24次,獅城地圖畫了15次,都在2004年完成;村落淹沒圖畫了3次,2005年完成。”

  窮盡13年的光陰,余年春終于將兩座古城完整地在地圖上重現出來,不少回鄉尋根的人都來找他,看地圖聊以慰藉。2009年5月11日,回鄉尋根的作家龍應台找到了余年春,在地圖上找到了“應芳苟”這個名字,其旁注有小字“冬英”這正是龍應台母親的名字。

  離開時,龍應台特地題了一篇字送給余年春︰“母親應冬英1949年倉皇離開古城淳安,從此不曾回鄉,兒時常听她說新安江江水清澈,家鄉上直街人情淳美,難以忘懷……余年春先生十余年之間手繪淳安古圖,情深義重……遺憾母親不得同行。余先生所繪實為浙江文化之寶藏。”

    尷尬︰新造潛艇擱置7年

  水下千年古城保存完好的消息,讓淳安人興奮了起來。當地政府開始盤算,如何進一步開發利用,讓千島湖在靈山秀水之外,增加一份厚重濃郁的歷史人文氣息。

  各種方案漸次提出。淳安縣千島湖風景旅游局副局長徐香枝介紹說,各種方案至少有5種,但可行者寥寥。

  有人提出潛到水下參觀,但馬上就有人提出反對︰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潛到水面七八米以下,就會受不了強大的壓力。而要看古城,起碼要下潛數十米,“而且水底有很多淤泥,潛水下去會攪渾淤泥,能見度降低,幾乎看不到什麼。”

  有人提出“水落城出”,用類似圍牆的建築將古城整個圍起來,抽取中間的水,讓古城露出來。這個方案也很快被否決︰一來造價實在太大,二來一般的圍牆根本無法承受強大的水壓。要知道,千島湖的普遍水深可達百米,水下壓強可想而知。

  更多的人參考國內外不少文物的保護措施,建議“異地重建”,將古城整體搬遷到陸地上,恢復其原貌。政府的考慮首先是土地不足去哪里找一塊龐大而且平整的土地來安置古城?且文保專家指出,長期浸泡在水中的木質建築體,一旦脫離水體,水分蒸發後很容易縮水干枯。

  ……

  這些方案在討論階段就被否決,但另一種嘗試卻切切實實地付諸了實施建潛水艇下水參觀。這對應了“水下參觀”的古城觀光方案。

  3月3日下午,本報記者在淳安天清島度假酒店旁看到,一艘白色的潛艇被擱置在岸邊的空地上,這是杭州綠色世紀旅游開發公司投資4000萬元建造的國內首艘內湖(河)觀光潛水艇“天清號”。潛艇全長23.6米、寬3.4米、高3.8米,共設48個座位,可潛深50米。

  頗為尷尬的是,“天清號”從2004年建造完工至今,一直未能潛入水底一探古城風貌。在建造完工時,杭州市港航管理局港監處處長陳加升就明確表示,國內沒有潛水艇出現在內河的先例,國家對民用潛水艇的管理也沒有相關細則,因此當時未批準其下水。

  “直到現在,我國仍然沒有潛艇在內陸水域下水的相關標準,"天清號"也就一直沒有啟用。”徐香枝說。

  更麻煩的是,即使標準出台,“天清號”最終獲準下水,仍然不能用于水下古城的觀光。徐香枝介紹說,潛艇在水下掀起的水流大,沖擊力極強,而被水浸泡後的古城牆及民居牆體,根本經不起這樣的沖擊力,“被潛艇一攪,牆體完全有可能倒掉。”

    狂想︰懸浮的“阿基米德橋”

  似乎“無路可通”,此時,一項高難度的嘗試,使古城水下觀光重現曙光︰建一座“阿基米德橋”。

  阿基米德橋的學名是“水中懸浮隧道”,它一般由浮在水中一定深度的管狀結構(該結構的空間很大,足以適應道路和軌道交通的要求)、錨固在水下基礎的錨纜桿裝置(該裝置可防止隧道過大的位移)及與兩岸相連的構築物組成。

  與隧道不同,阿基米德橋借助浮力浮于水中;與一般的橋也不同,對于浮力大于重力的阿基米德橋,它和水底的連接方式與橋相反用纜索或其他方式固定于水底和兩岸,以防浮出水面;橋頂距水面保持20米以上的距離以便通行大噸位船只。

  2002年年底,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在千島湖考察時了解到千島湖發現水下古城。次年7月,淳安縣相關領導赴北京與中科院專家會晤,在路甬祥的牽線下,中科院力學研究所與淳安縣提出了建造阿基米德橋的設想,雙方簽訂了合作意向書。

  目前,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與意大利那波里大學、米蘭理工大學和阿基米德橋公司合作的“中意阿基米德橋聯合實驗室”進行技術攻關。2010年 10月,首屆國際阿基米德橋學術研討會在千島湖召開,中外科研人員濟濟一堂,對千島湖阿基米德橋原型橋的工程設計和建設方案進行了深入討論。

  千島湖風景旅游管理局局長方陽告訴記者︰“目前,阿基米德橋在實驗室制造的模擬橋的試驗已經通過,接下來,就是要按照一定比例到與千島湖相同的水環境里試驗,然後才能到千島湖實踐。”

  “(阿基米德橋)如果真能建成,不會破壞水下的古城,游客也可以進入懸浮在水中的隧道參觀古城。”徐香枝對本報記者說。

  然而,阿基米德橋的建設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目前世界上有7個國家(挪威、意大利、日本、中國、瑞士、巴西、美國)在研究。如果千島湖的阿基米德橋建造成功,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座真正建成的阿基米德橋。

  


  專家︰不動是最好的保護


  本報記者從浙江省文物局查詢到,今年1月7日,浙江省政府下發“浙政發【2011】2號”文件,公布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獅城水下古城”正式被收入其中,“年代”一欄注明為“明、清”。

  這座古城的歷史、文化價值到底有多高?目前技術條件下,該開發還是該保護?本報記者走訪了淳安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曾任縣文物保護所所長的方明華。

  方明華介紹說,文物保護部門對古代建築價值高低的判斷,一般會看幾個方面標準︰古建築數量多少,是否能成規模;古建築選址布局是否能體現傳統思想;當地居民的生存生活方式是否延續傳統等。

  對保護和開發利用之間的矛盾,方明華認為,文物保護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利用其價值,“不管是教育作用、經濟作用還是歷史文化研究作用,最終都是為了利用。當然,利用的前提是保護。

  對于獅城水下古城,方明華稱其個人的態度是目前技術條件下,不動就是最好的保護,想要開發利用為時尚早。

  他舉了個例子︰當時水下探摸時打撈上來2根木質的“牛腿”(梁架屋檐上的配件),“剛出水的時候都好好的,大家還擺弄過一番,但過了一段時間,水分蒸發完以後馬上就縮進去干掉了。”方明華認為,目前國內還沒有成熟的技術,把長期浸泡于水中的文物在離水環境下妥善保存好。

  而根據以往的經驗,木質的建築浸泡于水中,隔絕了空氣,往往能保存較長時間。

  倒是古城內的牆體頗令方明華擔心︰“以前的牆體,磚頭和磚頭之間都是用稀泥拌上石灰等材料粘連的,這些材料在水中浸泡久了會化掉,牆體根本就不牢固,如果有大的水流沖擊,很容易垮塌。”

  方明華稱,在目前的情況下,管理部門應該把水下古城區域圈起來,標注界限,“區域內嚴禁行船、捕魚、挖沙,以免對水下的古城造成影響。
 
 
 
 

點中國七大頂級浪漫古鎮︰魚米水鄉烏鎮(組圖)

 
2011/3/6  消息來源︰網易 
 
 
  我國的古鎮多有天人和諧的悠遠意境,結合地域、民族、風俗習慣等又各具特色。古鎮,或狹巷夾天;或庭園深深;或小橋流水;或粉牆黛瓦;或依山傍水;或擇林棲居。它們情之有物而又令人陶醉不知歸路。

  古鎮,猶如一顆顆明珠,天女散花般點綴在山水之間,或碧野之角。在飛速發展的今天,它們默默地守護著千百年來固有的生活方式,一如歷史的背影,吸引著人們踏著古石板,或劃一葉扁舟去體驗古老的遺韻,感悟歷史的厚重,抑或緬懷如斯逝者。在傳統建築風格、文化的影響下,我國的古鎮多有天人和諧的悠遠意境,結合地域、民族、風俗習慣等又各具特色。古鎮,或狹巷夾天;或庭園深深;或小橋流水;或粉牆黛瓦;或依山傍水;或擇林棲居。它們情之有物而又令人陶醉不知歸路。

  
盤點中國七大頂級浪漫古鎮︰魚米水鄉烏鎮(組圖)


  烏鎮夜色


  小巧精致的水鄉古鎮

  典型代表︰烏鎮

  烏鎮是江南四大名鎮之一,是個具有六千余年悠久歷史的古鎮。烏鎮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一條流水貫穿全鎮,它以水為街,以岸為市,兩岸房屋建築全面向河水,形成了水鄉迷人的風光。水中不時有烏篷船依呀往返;岸邊店鋪林立叫賣聲不絕于耳。

  烏鎮是中國江南的封面,傳承著千年的歷史文化。淳樸秀美的水鄉風景、風味獨特的美食佳肴、繽紛多彩的民俗節日、深厚的人文積澱和亙古不變的生活方式使烏鎮成為了東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傳承伴隨脈脈書香,在這兒展現一幅迷人的歷史畫卷。

  
盤點中國七大頂級浪漫古鎮︰魚米水鄉烏鎮(組圖)


  萬安古鎮


  大家風範的徽派古鎮

  典型代表︰萬安古鎮

  萬安古鎮位于休寧縣城城東4公里處,為徽州四大古鎮之一。它依傍于橫江北岸,臨水而立,皖贛鐵路,屯景公路橫貫全鎮。鎮東盡頭是風光的綺麗的古城山。

  萬安地處盆地,依畔橫江,又當休寧縣通往州府的要道,遂成為早期外來居民的聚居地。在陸路不發達時,萬安一直是古徽州重要的水運碼頭,來往行商眾多,漸成集鎮。鎮街長約5華里,明清均為休寧九大街市之首,有“小小休寧城,大大萬安街”之譽。

  
盤點中國七大頂級浪漫古鎮︰魚米水鄉烏鎮(組圖)


  黃姚鎮


  秀麗鮮明的閩粵古鎮

  典型代表︰黃姚鎮

  黃姚鎮位于廣西賀州昭平縣東北部,北面與鐘山同古鎮、清塘鎮接壤,東面與鳳凰鄉、賀州市公會鎮毗鄰,南與樟木林鄉、富羅鎮交界,西面與走馬鄉相依。鎮政府所在地東距賀州市72公里,西距縣城70公里。距桂林200公里。

  黃姚是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古鎮,發祥于宋朝年間,興建于明朝萬歷年間,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間。由于鎮上以黃、姚兩姓居多,故名"黃姚"。現已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全鎮居民600多戶,八條街道,房屋多數保持明清風格,由于黃姚所處特殊的地理位置,四面皆山,易守難攻,而且交通不便,所以村鎮處于半封閉狀態,使得古老的民居、眾多的文物得以保存。

  
盤點中國七大頂級浪漫古鎮︰魚米水鄉烏鎮(組圖)


  鳳凰古城


  清秀靈逸的湘黔古鎮

  典型代表︰鳳凰古城

  鳳凰古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這里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淨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

  作為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的風景將自然的、人文的特質有機融合到一處,透視後的沉重感也許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這座曾被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鳳凰古城”建于清康熙時,這顆“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實的“小”,小到城內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可它卻是一條綠色長廊。

  
盤點中國七大頂級浪漫古鎮︰魚米水鄉烏鎮(組圖)


  黨家村


  樸實無華的西北古鎮

  典型代表︰黨家村

  黨家村位于陝西省韓城市東北方向,西南距新城區9公里,西距108國道1.5公里,東距黃河3.5公里,坐落在東西走向的泌水河谷北測,所處地段呈葫蘆形狀,俗稱“黨圪嶗”。

  走進黨家村,那古老的石砌巷道,那形式多樣千姿百態的高大門樓,那考究的上馬石,莊嚴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閣、神秘的避塵珠、華美的節孝碑與布局合理的四合院無不向人們訴說著黨家村往日的興盛與輝煌。

  
盤點中國七大頂級浪漫古鎮︰魚米水鄉烏鎮(組圖)


  沙溪古鎮


  獨領風騷的雲南古鎮

  典型代表︰沙溪古鎮

  沙溪位于雲南省大理劍川縣西南部,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並流自然保護區的東南部,位于大理風景名勝區與麗江古城之間,遠近聞名的石寶山就在這里。沙溪是一個青山環抱的小壩子,這里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瀾滄江水系黑贖圖由北至南縱貫全壩。

  沙溪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鎮,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國在西南地區興起,並成為當時唐朝和吐蕃的緩沖地段,也是連接強者之間的紐帶,也是溝通兩者經濟、文化交往的茶馬古道的主要途經地之一。

  
盤點中國七大頂級浪漫古鎮︰魚米水鄉烏鎮(組圖)


  洛帶古鎮


  另類浪漫的川渝古鎮

  典型代表︰洛帶古鎮

  洛帶古鎮位于四川成都東山,是一個客家古鎮。于三國時期建鎮,原名甄子場,傳說是因蜀漢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小鎮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落帶”之名,後演變為“洛帶”。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排名東山“三大場鎮”之首。

  洛帶鎮位于成都平原與龍泉山脈的交接處,南距成都市龍泉區區府所在地8km ,西距成都18km。現在是成都市向東發展的主體區域。外環路繞洛帶而過,新建的成洛路為成都市的城市干道高速,洛帶與成都連為一體。

  四百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隨著“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從沿海地區遷到了成都東郊的洛帶鎮。在此之後,洛帶鎮逐漸發展成為我國西部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小鎮,而被稱為“西部客家第一鎮”。
 
 
 
 
 

開深埋地下的秦始皇陵秘密:

誰在阻擋盜墓者入侵?

 

 
2011/3/7  消息來源︰搜狐社區
 
  秦始皇的地宮是否真的存于封土之下,兩千年來眾說紛紜。歷史上不可勝數的記載和傳說讓秦陵地宮成為千古之謎,並且頭緒越來越復雜。有人推測封土下並非真正的地宮所在,更有人臆斷他的墓室在南部的驪山里。當然,多數人還是認為墓室就在封土之下。但是,沒有科學的根據,所有的說法都只是推測而已。

  結束推測的時間始于2002年11月,中國地質調查局與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開始聯合對秦始皇陵區進行物理探測,這一課題被列入中國國家“863”高科技計劃。

  本次探測動用了重力法、磁法、電法、放射性法、彈性波法、核磁共振法、地溫法、測汞法等8大類22項物探手段。結果顯示了由于地宮開挖後回填夯土引起的明顯重力異常等現象。

  同時,考古工作者在厚達四五十米的封土堆上艱難地用洛陽鏟持續勘探,以傳統方法驗證高科技手段在秦陵的應用。所有勘測結果都表明,秦陵地宮就存在于現封土堆之下。

  如今,無可辯駁的數據為我們勾勒出秦陵地宮的精確形制。當初開挖的墓壙(坑穴)主體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開挖範圍和墓室均呈長方形;在墓壙邊沿建造有一圈巨大而且精細的夯土宮牆,高出地面竟達30米,頂部距封土表面最淺處只有1米左右。這一圍繞墓室築就的細夯土牆,在所有其他陵墓中從未發現過,無疑是秦始皇陵的一個創舉。更令人驚奇的是外牆面的9級台階上(每級寬2米),都鑽探出殘瓦碎片---難道埋入土下的牆側台階上,竟然還修建了9圈長廊?

  如此龐大的地面建築竟會藏在封土之下

  《漢書》曾載秦陵“下徹三泉……中成觀游,上成山林”,其中“中成觀游”始終讓人不知所雲。如果封土之內有9圈廊房或者其他建築,以便讓秦始皇的靈魂參觀游覽,那麼古人的記錄就言之成理。若不是鑽探發現殘瓦,誰又能想得到如此龐大的地面建築竟會藏在封土之下。

  從墓壙外要經由墓道進入地宮,根據西漢以前陵墓的考古經驗和“端門四達”的理念,只有至尊身份的人才使用四條墓道,過去所有專家都相信秦陵地宮至少有四條墓道,而且每側還不止一條。但經過遙測和考古鑽探確認,地宮只有東西兩側各一條墓道,而南北兩側尚未發現類似結構。這一結果完全出乎我們的預料,因為最有資格使用四墓道的秦始皇陵,竟然只有兩條。

  百里外的巨石承擔起地宮墓頂的重壓,水銀造的百川江海和土石機弩一起,阻擋著盜墓之徒的入侵,秦陵地宮得以在兩千年後依然完好無損……

  巨石、水銀和土石機弩一起,阻擋著盜墓入侵

  至于墓室內部的細節情況,我們至今還知道得不多。不過關于史料中記載的秦陵地宮里水銀造的“百川江河大海”,這次物探結果再次給了我們信心---秦陵地宮中的汞含量的確高得異常。能流動的水銀百川江海,不僅可以讓地宮中富麗堂皇,還能夠有效地防腐防盜。高濃度的汞蒸汽一旦被人體吸入,輕則肌肉癱瘓、精神失常,重則一命嗚呼。在重重機關和強弓弩箭之外,不知秦始皇及其工程師是否就是將水銀江海設計為另一重防盜設施。不論怎樣,兩千多年來這些防護陷阱好像一直沒派上用場。

  司馬遷、班固等古人告訴我們,項羽入關中以後,一把大火燒毀了秦始皇留下的所有宮殿建築,又大肆搶奪秦陵地宮中的珍寶,30萬兵力30日都沒有運完;又有傳說因為羊鑽入秦陵的洞穴,牧童打著火把找羊時失火燒了地宮的棺槨寶藏;還有史載東晉十六國時代的後趙國君石季龍和唐末的農民起義領袖黃巢都曾盜掘過秦始皇陵。近幾十年,人們依然關心秦陵地宮是否真的被盜。全面勘測後,我們發現周圍陪葬坑中,項羽時代焚燒破壞的痕跡著實不少,但封土堆下的地宮卻完好無損,至今尚未找到大規模盜掘的有力證據。

  看來深入地下數十米的地宮足以防患盜掘的人禍,但天災的破壞和時間的力量永遠考驗著秦陵的核心。尤其秦陵南部是山洪經常爆發的區域,多層的地下潛水時刻威脅著地宮的安全,何況《史記》中明明白白地寫著秦陵是“穿三泉”而建的。幸好這次物探資料表明地宮的墓室尚未坍塌,也沒有進水。而所向披靡的洛陽鏟有力地穿過歷史塵埃,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這要歸功于一套地下的大型水利工程。

  地下阻排水系統,讓全世界所有的工程專家都嘆為觀止

  秦陵地區的地層中存在有多層自東南向西北流動的地下潛水。因此在地宮修築過程中遇到的最大一個困難,就是當下挖至潛水層以後如何排導多層的地下水,而且還要考慮地宮建成後的防水措施。此次勘探出的一套地下阻排水系統,讓所有的難題都迎刃而解,也讓全世界所有的工程專家都嘆為觀止。聯想到同時代都江堰、靈渠等同樣有如鬼斧神工的水利工程,我對秦帝國建設者的高超智慧欽佩不已。

  這組地下阻排水系統隨陵園的自然地勢而精心布設,可以看出當年的設計者和施工者,對陵區地質狀況的了解已達到相當程度,並具備極為高超的測量技術。將近繞陵一周的阻排水渠,環行在高低不平的地貌上,渠底的水平掌握需要測量得非常精確。勘探表明阻排水渠的底面高差在1米左右,這樣則保證了渠中的水能夠按照設計意圖流向一處,排出陵園。後來選用青膏泥作為前段下層的封堵材料也十分高明,而且所用的青膏泥之多、夯層之厚,確乎超出想象。僅此一個秦陵地下阻排水系統,就足以充分說明秦代大型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技術已臻化境。

  這一系統的功效讓人十分滿意。地宮的建成本身就說明了排水系統的成功。而阻水系統,更是經歷了2200多年的時間檢驗。此次物探中,利用自然電場法和核磁共振法測出,在所推斷的墓室和地宮範圍內為不含水區,而阻排水渠外側(南段之南)的相同深度為含水區,從而證實這個地下阻排水工程迄今仍然在發揮著作用。

  與之呼應的是地上排水系統。在陵園內不論是牆腳樓旁、封土周圍,均列有整齊的排水管道,形成一整套縱橫交錯的地表排水設施。它們能將生活用水、地表雨水迅速排到地勢低窪處,並引向陵園外。陵園外的防水工程乃是驪山山麓前築就的防洪大堤,以防範源自山間的洪水對陵園的破壞,時至今日它依然高高隆出地面,長久以來被當地人稱為“五嶺”。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我只在乎你/才女蔡文姬最终成曹操炫耀花瓶 /上海的广东帮
  • 橄榄树 /王安澜将军劝说黎元洪归顺革命军/政府要让法律飞/巴菲特教孩子的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