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遇見神MV/耶稣真貌(1-15)/历经400年 魅力不减 -利玛窦在中国
發佈時間: 4/20/2011 1:23:52 PM 被閲覽數: 81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遇見神MV !

   
   
   上傳者: nahs128    
   張敬軒-遇見神

   

耶稣真貌/杨腓力(1)

[福音论坛] 《耶稣真貌》一书简介

杨腓力帮助人们重新发现两千年被掩盖的历史真相。

  如果一位受人尊敬的基督教新闻从事人员,决定把他一切原有的看法放在一边,专心注视在福音书中的耶稣,会有什么结果呢?在新约圣经中的耶稣和这位“新发现”的耶稣如何进行比较呢?甚至和我们所以为认识的耶稣如何进行比较呢?畅销书的作者杨腓力这样说:“借着写这本书,我所认识的耶稣和我在主日学中所学的耶稣大相径庭。有某些方面他给我多一些安慰,可是在另外一些方面则更加可畏!”

  杨腓力对着基督的生活、工作(包括教训、神迹、死亡、复活)、他是谁以及他为何而来这些重要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

  把福音的事件和我们今日世界联接起来,“耶稣真貌”把历史的中心主角活生生地描述出来了。面对困难的问题,杨腓力考查这一位犹太木匠的激进言语,并提醒在今日的世代中,我们是否对他足够认真。

  从伯利恒的马槽到在耶路撒冷的十架,杨腓力将一位复杂的角色摆在我们面前——他激起许多的疑问,也提供不少的答案。这位令人不安的耶稣,他要彻底地改变你的生活,并增强你的信心。

  “耶稣真貌”这本书显出耶稣是一位机智、有想象力,具有挑战性、无惧、富同情心,难以捉摸并且给人极终的满足。这一本诚实的书,将会帮助你发现一位不同的耶稣,不同于主日学中那位穿著法兰丝绒的图像,带着微笑的得胜救主,更不同于被一般传统文化所遮盖的那位好象只能将他摆在宗教的盒子里的耶稣。

  杨腓力表示:“没有人遇见了耶稣还能够保持原状,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信心增强,耶稣打碎了我的许多老旧观念,也提出一个困难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些奉他名的人,不能更好地跟随他?”

  杨腓力目前担任今日基督教杂志的主编。他曾经写过六本得到玛丹力特金牌奖(Gold Medallion Award)的作品。

 

耶稣真貌




第一部份 何许人物


第一章 我以为我认识耶稣


[耶稣是谁]



  我们听许多人谈论一位我们不认识的人时,常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会觉得他们说的不是同一个人。有人说那人太高,也有人说他太矮;有人说那人太胖,也有人说他太瘦;有人说那人太黑,也有人说他太白......。
  有一种解释,就是那位我们没亲眼见过的人,可能是个奇形怪状的人。但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他其实是一个外貌平常的人。这种奇怪的现象太常发生了,甚至已不再使我们惊异,反倒视为平常了。
  -- 契斯特斯顿(G﹒K﹒Chesteston)

  我对耶稣最初的印象是儿时在主日学里唱“耶稣爱我”、在临睡前的祷告呼唤“亲爱的耶稣”、在圣经班看着那些用法兰绒板剪出来的人像的时候。耶稣是和饮料、糖果、饼干以及每次出席得到的小金星联系在一起的。

  主日学校里有一幅挂在水泥墙上的耶稣油画像,给了我特别的印像:我认识的男人没有一个像耶稣那样留着长而蓬松的头发。他的面孔憔悴但英俊,皮肤洁白,身穿紫色的长袍,画家特别把折层的光线加重油墨,他怀抱着一只沉睡的小羊,我幻想自己是那只小羊,内心充满了幸福感。

  最近我读到年老的迪肯森(Charles Dickens)写给他孩子关于耶稣一生的书。在那本书中,耶稣给人的印像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保姆,他抚着孩子们的头吩咐说:“孩子们,你们可要好好地孝顺你们的父母啊。”这正是我在成长时期,从儿童主日学里得到的耶稣形象,他是一个完善、可靠并且完全没有棱角的人物——就如儿童电视节目里的罗杰先生一样。我小时候很喜欢这样的造型。

  后来我在圣经学院念书,给我的却是另外一个耶稣印象。在那段日子里,耶稣的形象是一个挂在半空、对着纽约市联合国张开双臂的姿态。这是宇宙的基督,万有都由他而来,在一切都在变动的世界中,只有他永不改变,这幅图画和我儿时抱着小羊的牧人图是大不相同了。

 

 

历经400年 魅力不减 -利玛窦在中国 (图)


2011/04/17 



利玛窦绘制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张世界地图

400多年前,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于1582年来到澳门并在那里学习中文。19年后,他带着一张自己绘制的世界地图来到北京,并成为当时学术界的一位“超级明星”。 

这名党校的女大学生有着令人惊奇的喜好。刚满28岁的她留着时髦的短发,穿着休闲却又时尚,说话十分直率,兴趣非常特殊:她对利玛窦很着迷!这位女大学生解释说,因为她学的是哲学,主要是宗教哲学,还因为她男朋友是基督徒。

基督教在中国的处境并不轻松,尤其是罗马的天主教会。因此,这名女大学生讲述这些事情所在的地点就特别让人感到惊奇了:这是北京西城区市委党校里的一个公园。也正是在这里安放着"利玛窦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这也是该国家纪念碑的官方名称。

在这些不到三米高的白色墓碑下,安息着63位欧洲传教士。他们于16-19世纪之间来到中国,在这里从事天文学、科学和艺术方面的工作。同时他们也都属于一个今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被禁止的修会。然而他们中的一位,在他去世恰好400年后的去年,在中国经历了某种意义上的复兴。他就是作家、学者以及东西方交流的使者,中文名字叫利玛窦的Matteo Ricci。

在这些墓碑中,利玛窦的墓碑最大,这是在他去世后不久根据明朝万历皇帝(1573-1620)的诏令修建的。在1900年爆发的仇视西方列强的义和拳起义中,这块墓地遭到破坏。后来在邓小平的指示下,该墓地于1978年得以重修。邓小平想以此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利玛窦应该重获敬重--可为什么偏偏是他呢?

热爱中文 宣扬和平

1552年10月6日, 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州的马切拉塔市。在经过几番犹豫并中断了法律学业之后,这个贵族世家出身的、聪慧过人的年轻人进入了耶稣会的罗马神学院。该学院十分国际化,利玛窦在那儿接受了哲学、天文、地理、制图以及数学方面的深造。此外,他还在这所精英大学里学到了有关制作地球仪、地图,甚至钟表的最新技术--所有这些都会对他以后在中国的生活很有帮助。

利玛窦被他所在的耶稣修会挑选出来去继续已经多次失败了的中国使命,因此他在经历了两年半的危险旅程,其中包括旅途中的休整之后,于1579年9月到达中国的前沿海岸。在印度的果阿逗留了一段时间后,他于1582年来到中国南部海岸的葡萄牙殖民地澳门,并在那儿学习汉语。

在进行了19年的准备工作后,1601年,利玛窦终于在第二次的尝试中得以进驻北京。他随身带来了一样东西:由他绘制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张世界地图--中国在地图上位于地球的中心。他还用娴熟的中文撰写了一本关于友谊的书,并在书中引用了诸多西方的经典著作,以此来表达他对中文的热爱。

这本书是一个纲领,它反映出利玛窦对文化交流和自己的使命的期待:应当是一种朋友间的相互学习,和对彼此传统的尊重。因此,为了强调他的和平愿望,利玛窦首先完全没有障碍地像佛教僧人般打扮自己,后来,还穿上绫罗绸缎,以士大夫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利玛窦参与翻译了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本书。此外,他与当时中国的一流学者多有往来,并与他们结为朋友。除了一些科学仪器如三棱镜外,利玛窦也带来了一些乐器,并把它们作为礼物呈送给了中国皇帝。特别重要的还有一个复杂而精致的钟表,利玛窦也将它献给了皇帝,据说,利玛窦会定期进宫,亲自为钟上发条。

平等的对话

是什么使得今天的中国人对利玛窦如此着迷呢?清华大学新闻专业的女教授周乃菱(Nailene Chou Wiest)说,利玛窦从前只在知识分子中间是个"超级明星",而在2010年他的知名度扩展到更多其他的圈子。尽管早在2002年,中国就举办过一次有关利玛窦的学术会议,当时有500多名学者参加。但由于梵蒂冈和中国政府之间的争议,这次会议实际上没有得到媒体的关注,因而也没有带来多大的影响。

去年,利玛窦的生平与影响成为了《南方人物周刊》这本很受欢迎的杂志的封面文章,该杂志发行量有几十万册。根据周女士的观点,利玛窦对中国人的吸引力除了他的献身精神和坚持不懈外,主要有一点:中国在利玛窦时期是一个(成长中的)世界强国--在充满自信的伙伴之间进行着充满好奇与相互尊重的交流,这一点尤其是北京政府想从西方国家那儿所得到的:即平等的对话。

北京想要一个乖巧顺服的天主教会

持同样论点的还有耶稣会会士万德化(Artur Wardega),他是"澳门利氏学社"的所长,该学社是澳门一家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所。万德化提到了一些新揭幕的利玛窦雕像,以及一个有关这位来自意大利的中西方文化使者的大型展览,该展览去年在中国四座城市展出,其中包括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和世博会期间的上海。

万德化(Artur Wardega)提示说,党领导下的"友谊"是构建"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和谐社会"的一把钥匙。此外,北京政府今天依旧想要一个适应了中国社会的天主教会--乖巧而顺服,正如利玛窦在皇帝面前那样。

利玛窦1610年早逝,享年57岁,皇帝下令赐地将其安葬,这在当时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据说还鸣钟三百下。直到今天,共产党还有兴致地维护着人们对利玛窦的记忆。至少在北京这儿的党校里,即便只是为了捐款--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在参观了他的墓地之后,都愿意给出捐款。甚至还有过在党校附近为外国游客修建一座四星级宾馆的想法,后来这个计划还是被放弃了。

作者:PHILIPP GESSLER 译者:易木

德国之声中文网



  同学们在谈到这位宇宙的耶稣时候,却用一些难以置信的亲密口气。教授们鼓励我们建立“与耶稣基督个人的关系”。在聚会里我们唱着一些非常亲密地爱慕他的诗歌。有一首诗歌说到与他在花园散步,“玫瑰花上露水依然清新”。同学们在自己信仰的见证里,偶尔会说出一些词句,像是“主告诉我......”。可是在那段日子里,我自己的信心却是怀疑和无知,我小心翼翼、迷惘,充满了疑问。

  当我回顾那段日子,虽然和耶稣有各种挚爱的亲密,耶稣却离我愈来愈远。他变成了只是被瞻仰的对象。我背下了福音书中三十四个神迹,却没有经历到任何一个;我学了“八福”,却从来没有面对到一个事实:没有人(当然我更是)能够真正地明白那些奥秘的教训,更别说能够活出来了。

  不久以后到了六十年代(更确切地说,是七十年代初期),真正影响到我以及大部分的教会,开始怀疑每一件事,耶稣也变了,好象从外层空间来的一样。耶稣的跟随者不再是以中产阶级勤奋工作的人为代表,一些蓬头垢面、衣衫不整的激进份子开始出现。自由派的神学家开始把耶稣和卡斯特罗(Fidel Castro古巴GC革命领袖)一并供在图像上。

  我突然发现所有有关耶稣的图像,包括儿时看到的好牧人,读圣经学院看到的对着联合国张开双臂的宇宙的耶稣,都是留有胡须,可是在圣经学院里是严禁留胡须。这时候许多问题开始涌现,比如怎么可能劝人为善的人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什么样的政府会把罗杰先生或是袋鼠船长杀死呢?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 )曾说过,没有一个真正神圣的宗教,会有一些教义是侵犯小孩的幼小心灵的。那么十字架呢?

  主后1971年,我看到一部名为“马太福音”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制片家是意大利的皮尔•巴罗•巴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 )。这部影片不但令宗教界愤慨﹣﹣宗教人士根本认不出银幕上的耶稣,就是制片界也大为诧异,因为制片界都知道巴索里尼是同性恋和马克斯主义的代言人。巴索里尼还控告性地将这部影片献给教皇约翰•保罗二十三世(Pope John Paul XXIII ),因为教皇是间接促成这部影片拍摄成的。教皇一次佛罗伦斯之行造成严重的交通阻塞,巴索里尼困在旅馆里无所事事,就从床头拿起一本新约圣经读了马太福音。他在福音书中所读到的令他大为吃惊,他决意制作一部不用任何剧本,只依据马太福音中所用的字句的影片。

  巴索里尼这部影片正好碰上六十年代对耶稣重新评估的风潮,因为经费有限,在意大利南方拍摄,用的是粉笔般的白色和死亡般的灰色为主调,这正符合耶稣在巴勒斯坦成长的背景。法利赛人穿戴头巾,希律的兵丁有点像法西斯党的卫兵,门徒们就好象装模作样的临时演员,可是耶稣本身,他那坚定的眼神流露出一副无惧的态度。他从一处到另外一处,马不停蹄地讲述比喻和教训。

  只有那些亲身在青少年期间经历过那种纷乱的日子的人,才能体会到巴索里尼电影里的强烈震撼力量。在那年代,这部影片使那些剧院里嘲笑的人哑然无声,激进的学生们突然发现,他们不是第一个提出反物质主义、反虚假主义,崇尚和平以及鼓励人们相爱的人。

  对我而言,这部影片促使我对耶稣的印象有了令人不安的重新评估。单从人的外表来说,耶稣所欣赏的人可能都是被圣经学院开除,或是被大部分教会拒在门外的人。耶稣在世的时候,人们给他的评价是“贪食好酒之徒”,无论在宗教或是政治界的在位掌权的人,都认为他属于造反派,一个扰乱治安的坏份子。他说话行事都像一个革命家,他蔑视名声、家庭、财产,以及传统上用来衡量成功的事。我很难接受巴索里尼影片中的那些对白,完全是出自马太福音这件事实,因为这部影片传出的信息和我先前对耶稣的概念大相径庭。

  就在那个时候,有一位名叫比尔•米利根(Bill Milliken )的“青年生命会”同工,在大城市的贫民窟组织了一个公社。他写了一本名为“告别甜美的耶稣”的书,这本书的书名正描述了我内心世界的光景。当时我在青年归主协会工作,担任“校园生活”这份刊物的编辑。我时常想知道基督到底是谁?每当我写作或是为他人的作品润色时,总是有一个怀疑的小幽灵出现在我身边,他问我:你真的相信这一套?还是不过是因为这份薪水而发表一些官样文章?你是否已经加入安全又保守的当权派——正如当年那批深感受到耶稣威胁的一帮人?

  因此我尽可能避免直接写关于耶稣的事。

  今天早晨,当我打开计算机,微软窗口就显示着今天的日期,似乎在承认,不论你相信与否,耶稣的出生都是如此重要,他把人类的历史分为两部分:这个星球上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分为主前、主后两大部分。主后1969年,当航天员第一次登陆月球时,尼克森总统极兴奋地说:“这是从神创造天地以来最重要的日子!”到葛培理牧师严肃地提醒他别忘了圣诞节和复活节的时候,他才清醒过来。从历史上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葛培理所说的都一点没错。这位加利利人一生讲道的对象,比不上葛培理一场布道会的人数,然而他对这个世界的改变确比历史上任何人都深远。他将历史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而今地球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对他效忠。

  今日在英语世界里,人们甚至用耶稣的名字来咒骂。想想看当一个生意人打高尔夫球错过了一杆的时候,他会大吼“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吗?或是一个水管工夹到了手指,他会尖叫“莫罕默德”吗?这会是多么奇怪的事!我们就是无法摆脱耶稣这个人的影响力。

  威尔斯(H﹒G﹒ Wells)是一位不认为自己是基督徒的历史学家,他说他发现围绕在这个重要人物生活和品格周围的图画难以抗拒。以历史学家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伟大的程度,是根据“他留下多少可以成长的事物?他是否让人热切地以新鲜的方式来思想?甚至在他离去以后依然坚持?”。如果根据这个标准,耶稣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一条船从视线中消失以后,从它留下的波浪大小,多少也可以猜测船的尺寸。

  虽然如此,我却不是因为耶稣是改变历史的伟人而写这本书,正如我没兴趣写凯撒大帝、或是建筑长城的中国皇帝一样,我无法抗拒地被吸引到耶稣面前,因为他是我生命中的分水岭。他曾说过:“凡在人面前认我的,人子在神的使者面前也必认他”。根据耶稣的话,我对他的想法以及态度,将会决定我在永恒里的结局。

  有时候,我毫无疑问地接受耶稣大言不惭的宣告,可是我必须承认,有时候我怀疑一个在两千年前住在加利利的人,和我的人生有什么关系呢?我怎么才能解决我内心世界里怀疑和爱慕的矛盾呢?

  我一直想藉写作来对付我的怀疑,我写了两本书:“痛苦时神在哪里?”和“无语问上帝”,但是怀疑依旧。我一再回到同样的疑问,每次都好象再一次触摸到还没有愈合的伤口:神是否关心世上的苦情?我们对神有什么重要呢?

 

 

北京守望教会事件:背景与现状 2011-04-17

                      

                 山眼

 

 

在最近的政治敏感期,北京守望教会会众连续两次于410日和417日,在大批警察的包围下,坚持进行户外敬拜,遭到当局驱散,扣留和打压。410日拘留了170位会友,17日拘留了二三十位会友,其中包括三位牧师。据悉有许多会友在10日后,被迫离职,租房被强迫搬迁。如果守望教会继续坚持户外敬拜,那么可见的状况是,当局必将采取更为严酷的手段打压,彻底拆散守望教会。

那么守望教会的信徒们为什么要冒着这样的危险,坚持户外聚会呢?既然圣经所说:“你们要顺服在上掌权者”,那么守望教会为什么不能完全听从政府的命令,停止户外聚会?实际上,守望教会如此做,实在是迫不得已。

守望教会建立于1993年,目前有信徒1000人左右,主要是白领和学生组成。在其发展过程中,守望教会曾经是小组型,后来人数不断扩增,从2005年开始租用写字楼进行主日聚会。20067月,教会向政府申请登记,试图成为一个透明的、公开化的教会。但20068被政府拒绝。其后教会试图上诉宗教局,然而没有得到政府的回应。

最近几年守望教会在华杰大厦聚会,引起海淀区宗教部门的关注。2008年奥运会前,借整顿安全为由,北京海淀区宗教与公安部门于511日冲击了守望的主日聚会,试图取消教会在那里的聚会。一年多以后,200910月,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手段胁迫房东就范,将守望教会从华杰大厦赶了出来。由此导致了200911月守望教会在户外的两次敬拜。


第二次户外敬拜后,在问题没有实质性解决的情况下,教会带领层相信了有关政府人员代表政府表达的允许守望教会回到室内进行敬拜的承诺,相信了给政府留出时间就能够解决场所问题的愿望,于1115日的主日重新回到室内敬拜。

 

20091222日,教会全额支付了大恒科技大厦二层的房款。由于政府部门的介入,开发商始终拒绝交付房屋的钥匙,且无法给出理由。2010年,教会周日租用老故事餐吧。人数增多,并且老故事经营方受到政府压力,多次提出让教会离开。教会考虑这样的因素,在今年3月底,不得不改租锡华商务酒店进行主日聚会。然而,22号酒店的负责人分别以不同理由说明教会已经合同租用的会议厅不能交付使用

 

因此,教会一方面支付了二千七百万的房款却无法使用本当属于教会的场所,另一方面又不能不支付高额的租金租用临时聚会的场所。三月底的情况是:不仅进入教会所购置的场所看不到任何的希望,教会租用新的临时场所也遭遇重重困难。于是守望教会与327日宣布,410日开始户外聚会。

 

由此可见,守望教会并不是为了政治目的,选择这样一个敏感时期进行户外聚会。实际上,守望教会寻求的,无非是可以按照现有的规模,进行室内敬拜的权利。然而教会租赁的场地一再被政府压制而不能使用,逼得守望教会不得不进行户外敬拜,维护一个基本的,在上帝面前敬拜的权利。

 

除了继续坚持户外敬拜,直到教会租赁的场地可以安全使用,守望教会确实还有两个选择。一是挂靠政府的“三自”教会,二是分散成为小组,十至二十人。那么守望教会为什么不愿意这样做呢?

 

1.  家庭教会与三自教会

 

基督教传入中国已经超过两百年。1949年前天主教徒约有270多万人,基督教徒约有70多万人。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开始了“三自”爱国运动,即“自治、自养、自传”,切断基督教会和普世教会的关系,完全由政府领导,并且组成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它是一个从属于政府宗教局的政治组织。

 

有相当一部分信徒在宣传和压力之下转入“三自”,而那些不愿意进入三自体系的传道人和信徒,则面对着十年或者二十年的监牢和劳改。其中有著名的教会领袖王明道,袁相忱等。

 

文化大革命之后,政府的宗教政策有所松动,地下教会开始发展,由于人数较少,且多在家庭里聚会,被称为家庭教会。二三十年来家庭教会不断发展壮大,人数已经超过三自教会。家庭教会认为他们和三自教会有重要区别,因此不愿加入政府的三自体系。比如说:

 

三自教会以政府为首,以宗教政策为原则管理教会。家庭教会以基督为元首,以圣经教导为依据治理教会。

 

三自会实行政教合一,顺从政府宗教政策,并参加政治运动。家庭教会主张政教分离,在合乎圣经的原则下顺服政府,但当两者抵触时,是顺从神而不顺服人”,并愿为顺服神付上代价,走十架道路。

 

三自教会只能在登记的教堂内进行各种宗教活动。家庭教会则遵行耶稣的大使命,以各种机会传福音、建立牧养教会。

 

“作为一个家庭教会,守望教会愿意向政府登记,表明自己是一个彻底的自治、自传与自养的本土教会,拥护宪法并爱这个国家,但守望教会不愿意在自己的信仰立场上有所妥协;不能够加入一个非教会性质的官方机构,即三自爱国会;也不认同有关部门对《宗教事务条例》中有关宗教团体就是指三自爱国会的解释。”

 

 

2.  联合敬拜与分散聚会

 

那么,教会为什么不能分散成为小组敬拜 ?

 

守望教会经过堂会转型已经成为了公开的和整体性的教会;这是一个发展了20多年的教会的必然要求。而且教会人数已经达到一千人,教会事务的处理效率、会友之间的感情、信仰联系,也让他们认为整体而非分散聚会是上帝的旨意。

另一方面,教会若要广传福音、影响文化,则必然要进行整体和公开的敬拜。如美国基督教学者刘同苏牧师所说:“秘密地躲在家庭里面聚会,对基督徒本身的灵命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影响,但是,却肯定无法将福音带给整个社会。在这个时代,上帝已经命定教会要将福音传至中华民族的各个人群,仅仅守在社会边缘或者躲在隐秘地方是不可能完成这一使命的。在这个时代,上帝已经拣选了家庭教会作整个民族的守望者。福音不再是在边缘区域悄悄传递的‘小道消息’,而是在空旷明亮之地向全城喊出来的主流声音。”中国家庭教会不断发展壮大,从农村走向城市、边缘成为主流,这时,公开、整体性的敬拜无论从教义上、还是从公民信仰权利上来说,都是自然而然的。由历史上看,公开、整体才是基督教会敬拜的正常状态,而破碎、隐藏是教会敬拜的非正常状态。

因此,守望教会基于信仰的纯正性,“顺从神而不顺从人”,为了基督福音的使命,而做出目前的选择。教会明白这很容易被政府或其他不了解的人解读为是要参与到当下敏感的政治活动,也必然会带来更严厉的打压。然而教会及其会众除了面对神面前的良心以外,别无其他选择。

这次守望教会户外敬拜事件,是家庭教会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性问题以聚会场所的形式爆发出来。政府过时的宗教政策,不断以一种不定期打压和逼迫的方式对待教会,而无视教会在社会和谐与稳定方面所作出和即将作出的贡献。以“宽容”和“爱”为本的基督教,不但不会是政府的敌对力量,反而会成为道德滑坡的中国社会的一剂良药,引发社会对于灵性和价值的重估,在过分物质化的世界,带来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向感。

 

“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一直在政府部门的手中。如果政府部门有诚意,带着服务信教公民、为信教公民解决困难的心,那么当下的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政府将守望教会购置、作为崇拜之用的场地钥匙交还,或者书面保证今后不再阻挠教会租赁聚会场地——之所以要求书面,因为2009年政府人员的口头承诺没有真正落实——会众有了场地,自然就会回到室内,与任何政治敏感事件脱钩。

 

中国的宪法赋予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中国福音会研究员陈渔博士指出中国需要回归宪法。不仅是基督教团体,中国其他任何宗教团体、民间组织,都在期待回归宪法。因为中国宪法的设立包含了基本的民主自由精神。

 

普世的基督徒,请为中国家庭教会的“合法性”以及与政府之间的协商来祷告,为福音在中国的广传,为普通信徒敬拜的权利,为这个国家的未来祷告。


 

参考:《中国家庭教会对政府、宗教政策及三自的态度》

        北京守望教会113月告会众书》

        《北京守望教会就户外敬拜的再次说明》

        《破碎、埋藏家庭教会的公开整体敬拜》

Creaders.NET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歌曲/迎接复活节/地上的属天生活 /明朝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被封圣 梵蒂冈反应积极
  • 希律王/處死耶穌的兩枚鐵釘/统战部部长:坚持宗教事务管理法制化/为守望教会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