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军事 导语: 电影金陵十三钗有着巨额投入,有国际化团队制作。可是我们看到,这部电影依然如其他很多国产影视片一样,军事层面的表现还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身披手榴弹雨披的爆破手,枪击手榴弹的绝技都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其实用抗战真实的战斗足以彰显战争的残酷,根本就用不着去编造。
影片中的日军队形太过密集,支援,掩护完全没有。而且影片中的步坦协同方式也与日军实战当中不符合
电影中战士们用水湿的棉被挡子弹
南京城内,被炮火摧毁的废墟中,几辆日本94式轻型战车吐着火舌前进,战车后方是密密麻麻的日本步兵。而在日军前进的道路前方,一群国军士兵在废墟中严阵以待,一小队士兵利用弥漫的硝烟向前冲锋。他们的装备很奇特,在前面的几名战士胸前挂着浸透了水的棉被,而最后一名战士背后挂满了手榴弹。当日军坦克靠近时,战士们冲了上去。
前方的士兵被日军战车上的子弹打倒,而最后那名战士拉响了手榴弹扑向日军坦克…………。这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镜头,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不过在军事迷的眼中,这样的场面是否能满足他们挑剔的眼光呢?
94式其实是骑兵装甲车而不是坦克
首先我们先谈谈日军的坦克,其实94式豆战车在日军里是不算坦克的,日军管他叫做骑兵装甲车。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上比较流行超轻型战车,所以日本也赶时髦研制出了只有3.2吨的94式骑兵装甲车。这种装甲车在日军中的作用就是侦察,联络,警戒和追击。
一般配属给野战师团搜索联队或骑兵联队。这种装甲车在抗战时期日军曾大量投入到中国战场。
日军记录的在南京使用装甲车的经验
日军打巷战也还是很有特点的。他很喜欢把机枪火力点摆在屋顶上居高临下进行火力压制。并且封闭街道所有门户,在房子里打通墙壁作为可以隐蔽行动的通道。从历史照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日军巷战大多是沿着街道两侧行进甚至是沿着街道两侧匍匐前进。而不会如影片中一样,巷战时很多日军聚集在一起站在街道中间慢腾腾的前进。
在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有一些日军在装甲车支援下和国军战斗的描述。里面记载日军轻型装甲车使用车载机枪在前边掩护,日本步兵则是跟在装甲车的后面利用车体保护自己。国军的机枪突然响起猛压下来,日军纷纷退进附近的障碍物和屋子里,而不是如影片中的那样站在原地射击当靶子。这个时候日军掷弹筒就要登场了,在影片中并没有表现。
掷弹筒最小射程只有30米,而且发射速度快,威力相当于2颗手榴弹。日军一般一旦发现国军机枪就对着国军机枪阵地进行掷弹筒快速打击。在掷弹筒爆炸的同时,在机枪掩护下日本步兵就会对70米以内的目标进行快速的白刃冲锋,在30米以内将投掷手榴弹。争取一举突入对方的防御点。而如影片中,国军小分队的情况,距离太近,又无掩体的情况下,实际上几发掷弹筒弹就可以消灭他们了。
电影中采取的反坦克方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就连手榴弹携带方式都是独创的。
电影中国军反坦克战术的缺陷 那么影片中国军的反坦克战术又有什么缺陷呢?首先影片中,国军反坦克小组竟然是利用被水湿透的背包作为防弹衣,几名战士站成一条直线来掩护最后的身披手榴弹的爆破手可以接近日军装甲车。
这里就有1个问题,就是94式装甲车上的91式车载机枪的6.5MM机枪子弹是区区1个被水湿透的背包可以阻挡的吗?那棉被连弓箭都阻挡不了,还想挡机枪子弹?如果不能阻挡,那每个战士被挂一个这样的包有什么用处?而且6.5MM机枪的轻尖弹不仅可以轻易打穿水湿透的背包,而且会把笔直的站成一条线的战士打成对穿。
使用水湿润的厚棉被挡子弹这个做法还是几百年前明清时代的办法。但是那个也只是可以勉强抵挡的住早期使用不规则黑火药的火枪铁砂的杀伤。对于近现代步机枪没有任何效果。
所以靠浸水的棉被当防弹衣是不靠谱的事,老式步机枪弹的穿透力极大,靠这个是防不了弹的。这个情节估计是导演借鉴了游击队对付日军碉堡的“土坦克”的做法凭空想象出来的,不过游击队的“土坦克”可不是一张棉被,而是几床浸水的棉被,中间还有湿土等物,最后还加上一张硬木的八仙桌或者小推车之类的。
步兵反坦克最关键的是克服心理障碍,利用地形快速接近坦克进行爆破,图为日军在爆破1辆美军坦克
步兵反坦克也需要技巧和团队协同
看影片中国军的装束,应该是87,88师或者是教导总队的士兵,他们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受到过德国顾问团训练,还是有一定的军事素质的。应该不会采取这样没有什么作用,只会徒劳的增加伤亡的办法。
首先,应该利用倒塌的建筑物和废弃的车辆等阻滞敌人战车的前进,然后利用地形迂回至侧面用直射火力或者用曲射火力如迫击炮等切断敌人步兵和战车间的联系。多个火力点开火吸引敌战车注意,反坦克小组成员利用地形迂回靠近敌战车,同时投掷手榴弹,利用手榴弹爆炸后产生的烟雾让反坦克手靠近敌战车,伺机击毁。要知道,在战车内视野狭小,很难全面的观察战场并发现从侧面迂回的敌人。当敌人步兵和战车间的联系被切断后,光靠几个战车乘员很难发现从侧面迂回的反坦克手。
就是没有这种条件,以影片中的国军小队为例子。在大多数情况下,坦克行进都会有步兵掩护。所以爆破手应当在坦克可能经过的道路两侧隐蔽埋伏。在坦克经过时,行进到侧前5-20米时突然跃起,但姿势依然是保持低姿态。步子要稳,在1-1.5米距离准确投弹。利用爆炸前的3-5秒时间,迅速向坦克的侧后方离开卧倒。而在一击不中,爆破手失去战斗力的时候,预备爆破手就要迅速冲出持续进行爆破,坚决炸毁敌坦克。其他队员要以火力从不同角度进行支援和掩护,进而打击和分散对手的注意力和兵力,切断步坦联系。 只有勇敢而没有突然性只能是自杀
如果如电影中那样,也没有火力掩护,也没有切断步坦协同。几个就那么直挺挺的大吼着小跑着上去。不用坦克开火,就会被日本步兵瞬间击倒。1,2颗手雷就解决了,根本就不费事。
影片中的国军反坦克小组排成一个纵队,胸前挂着浸水的棉被,依靠战士的生命来消耗敌人的火力,让主攻的反爆破手靠近敌装甲车发动攻击。这样的情节设计虽然悲壮,却不符合史实。用这种义和团式的战术未免太小看他们了。而且片中爆破手把手榴弹当雨披一样被在后背的设计也很奇特。
现代影视剧往往把国军包装过度了,其实根据照片和当时的记录日记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国军都是如同叫花子一般的装束,戴的还是藤条编织的头盔。
近年影视剧制造了很多拥有神技的狙击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这首诗已经揭示出了狙击的精华所在。真正的狙击战术是从美国南北战争开始的。到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广泛使用。
好像自从集结号这部电影以后,抗战影视剧就很喜欢表现中国军队的狙击手,而且每一个都是神乎其神。在这部影片中主演佟大为作为1名拥有狙击步枪的教官也展现出了步枪打手榴弹,步枪打装甲车等等不可能实现的神技。用狙击步枪引爆手榴弹的可能性太小了:首先,二战时候的狙击步枪和枪弹的精度有限,远距离命中手榴弹的概率不大;其次,手榴弹中的炸药无法靠枪弹引爆,除非射手正好命中雷管,雷管才多大一个啊,就算是现代的狙击步枪能在上百米外打中雷管这么大的东西恐怕也是人品大爆发才行;最后,手榴弹圆柱型的弹体会让命中的子弹发生偏移,难道狙击手用的是穿甲燃烧弹?
在当时的中国狙击步枪使用的非常少。而影片中狙击型中正步枪事实上也并没有。那时的中国军队讲究的只是使用普通步枪的神枪手。由于缺乏正规训练和实弹打靶绝大部分中国士兵的枪法其实都不很好。
日本陆军拥有大量狙击步枪和狙击手
因为日本是1个资源很匮乏的国家,他的目标又是深入到外国领土作战。所以日本陆军很重视,可以以最小的消耗换取最大战果,甚至可以以少打多的每发必中和白刃主义,整个日本陆军都是一支很重视精确射击的军队.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日本人敏锐的从阵地战中嗅到了狙击步枪的重要性。从1920年日本就开始研究狙击步枪,在抗战和太平战争中都大量使用了狙击步枪。包括数万支配备2.5-4倍光学瞄准镜的三八改,97和99式狙击步枪。 日本陆军是一支疯狂重视精确射击的军队
不知道为什么,在我们的影视剧,包括这部电影里,日本陆军的枪法都很拙劣。甚至还不如1个初出茅庐的某个农民或者小商人。其实日军的枪法在二战时期是非常好的,在冀中“五一大扫荡”:鬼子进村这本书里,冀中的老人说,那时候鬼子站在卡车上,开枪打人,车是动的,人也在跑,却能枪响人倒。
虚构的大义——一个关东军士兵的札记这本书记述,日本狙击手的步枪射击训练标准是,初步要求是对300米外伏地靶(如伏在地上的人的头部和两肩),要求5发子弹全中,其中3发必须命中在1个拳头大小的范围内。第2步要求是速度,最初要求在4秒钟内击中300米外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靶子。其次是时间限定在2秒以内。都做到后,就戴着防毒面具进行30米跑,之后进入到限秒远距离精确射击。打不中的人,就不准吃饭。训练后就要清洗枪膛,如果清洗不够干净,会被处罚,举枪30分钟。有时还会有10小时限制时间的50公里跑,以锻炼狙击手的体质,如果迟到除了不能吃饭,还要被暴打。
97式狙击步枪是日本第一种专用狙击步枪,一共生产了2.2万支,曾在中国战场上大量使用。
日本陆军狙击手在中国战场
从20年代末开始38改式狙击步枪就已经开始装备日本步兵联队,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就曾使用这种狙击步枪对付过中国抗日武装。到1937年日本开始生产97式专用狙击步枪并配发部队。
而中国方面也比较重视狙击作战,在1936年就挑选了300名优秀射手在德国教官的指导下进行集中训练。在淞沪会战中他们携带装备望远镜式瞄准镜的毛瑟24式步枪活跃在前线的各个角落。但是日军很快就派遣了一批携带97式狙击步枪的射手。据说在日本狙击手上阵以后,国军在对抗中再也没有占到过上风。国军的军官,机枪手和炮兵全是被日军狙击手重点打击的对象。
狙击手需要的是快速射击,没有多少敌人会暴露在火线上几秒钟。如果你一枪打不准,就会遭到对方机枪或迫击炮的猛烈射击。所以需要成千上万次的不断训练直到每一个动作都形成条件反射。
而普通日本士兵的三八式步枪的瞄准基线长,枪管长,火药燃烧充分,降低了枪口焰。后坐力轻微。而6.5MM子弹的稳定性又非常的好。
无论38式步枪,38改狙击步枪还是97式狙击步枪都是使用6.5毫米子弹的。虽然坊间常说,日本6.5MM子弹威力太小打不死人,其实也只是误传。由于日本6.5毫米子弹的初速很高,弹体细长所以在极近距离容易造成穿透伤,但距离一旦稍远,对人体的杀伤威力还是很大的,抗战阵亡的百万中国士兵和无数民众,很大部分都是死于6.5毫米子弹之下,能在枪下逃生的少之又少。二战时期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公报曾说过在150码或者更远的距离上,日本6.5毫米子弹一样能够穿透我们的钢盔。
中国军队无法抵挡有专用狙击子弹的日本狙击手
而中国使用的汉阳式步枪和中正式步枪由于各种原因都不属于可以准确射击的步枪,士兵的枪法也大大的不如。这也是在战场上中国军队很难击败日军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日军防御的时候。
而且日本狙击步枪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还表现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特制的6.5毫米狙击子弹,而这种弹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该弹被击发后减装的火药会在弹头射出枪管前完成燃烧或接近完成燃烧。这样97式狙击步枪在射击时枪口几乎没有闪焰和白烟,因此射手可以在黑夜中得到很好的掩护和隐匿。由于这个特点,所以被袭击者往往找不到日本狙击手的位置。当然到了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军采取了大棍横扫的办法对付日本狙击手,就是一旦哪个大概的方向有冷枪射来,就用高爆炮弹进行扫荡。
变态般迷恋射击精度的日军在轻机枪上也大量装配瞄准镜以提高命中率。
机枪也是战场上的狙击高手
由于轻重机枪的点射,重型枪管,枪架和重量大等优势在战场上也时常扮演着重要狙击者的角色。在这部影片中,也出现了国军的标志性武器捷克式轻机枪和日军的大正11年轻机枪。大正11年轻机枪结构复杂,装弹程序复杂。在影片中,只出现了日军机枪手而没有副射手,这是不对的,应为11年式的漏斗式进弹方式必须要有副射手才可以正常使用。
11年的优点是弯枪托特别适合抵肩,射击舒适。准确性好,可以连续射击300发子弹。但对于喜好点射的日本射手来说,如果使用专用子弹则可以进行长时间的准确压制。
国军的捷克式轻机枪简单耐用,性能稳定,持枪射击方便。缺点就是弹夹只有20发子弹,难以进行火力压制,而且射击120发子弹以后枪管就会过热。这款捷克式机枪实际上更类似于自动步枪。作为进攻方步兵的行进间火力伴随更加合适。而抗战国军恰恰是防御居多,也就更加暴露出了捷克式机枪连续射击能力差的问题。
相比很多影片金陵十三钗在军事上已经很不错了,而且视觉冲击力也很强。但是相比之6亿的花费,还是感觉难以相符。而且与其他抗战影视剧一样,对国军包装过度,而日军依然是只会端着一支上了刺刀的步枪。其实无论是南京会战,还是其他哪个会战都有很多真实的人物和战例,其实大可不必虚构1个人物出来。表现真实战斗和人物才更具真实感和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