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母亲河/《金陵十三钗》中的缺陷/茅于轼:房地产已无药可救/虎跳探戈/谁编的
發佈時間: 2/29/2012 4:32:26 PM 被閲覽數: 37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美国“母亲河”风情 实拍密西西比河畔农家院(组图)

2012/02/29 


环球网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的母亲河,河谷两岸是粮食的重要产区。从密西西比河发源的明尼苏达州到最南端入海的印第安纳州,一路的田野农舍和高大的谷仓都形成了与曼哈顿好莱坞完全不同的景致。沿着密西西比河南下,路上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大“导弹”,里面装的不是火药而是粮食,这一带盛产小麦和玉米。



























 

《金陵十三钗》中的缺陷 意淫战术不可信(组图)

2012/02/29 

网易军事


导语:电影金陵十三钗有着巨额投入,有国际化团队制作。可是我们看到,这部电影依然如其他很多国产影视片一样,军事层面的表现还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身披手榴弹雨披的爆破手,枪击手榴弹的绝技都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其实用抗战真实的战斗足以彰显战争的残酷,根本就用不着去编造。



影片中的日军队形太过密集,支援,掩护完全没有。而且影片中的步坦协同方式也与日军实战当中不符合

电影中战士们用水湿的棉被挡子弹

南京城内,被炮火摧毁的废墟中,几辆日本94式轻型战车吐着火舌前进,战车后方是密密麻麻的日本步兵。而在日军前进的道路前方,一群国军士兵在废墟中严阵以待,一小队士兵利用弥漫的硝烟向前冲锋。他们的装备很奇特,在前面的几名战士胸前挂着浸透了水的棉被,而最后一名战士背后挂满了手榴弹。当日军坦克靠近时,战士们冲了上去。

前方的士兵被日军战车上的子弹打倒,而最后那名战士拉响了手榴弹扑向日军坦克…………。这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镜头,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不过在军事迷的眼中,这样的场面是否能满足他们挑剔的眼光呢?

94式其实是骑兵装甲车而不是坦克

首先我们先谈谈日军的坦克,其实94式豆战车在日军里是不算坦克的,日军管他叫做骑兵装甲车。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上比较流行超轻型战车,所以日本也赶时髦研制出了只有3.2吨的94式骑兵装甲车。这种装甲车在日军中的作用就是侦察,联络,警戒和追击。

一般配属给野战师团搜索联队或骑兵联队。这种装甲车在抗战时期日军曾大量投入到中国战场。

日军记录的在南京使用装甲车的经验

日军打巷战也还是很有特点的。他很喜欢把机枪火力点摆在屋顶上居高临下进行火力压制。并且封闭街道所有门户,在房子里打通墙壁作为可以隐蔽行动的通道。从历史照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日军巷战大多是沿着街道两侧行进甚至是沿着街道两侧匍匐前进。而不会如影片中一样,巷战时很多日军聚集在一起站在街道中间慢腾腾的前进。

在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有一些日军在装甲车支援下和国军战斗的描述。里面记载日军轻型装甲车使用车载机枪在前边掩护,日本步兵则是跟在装甲车的后面利用车体保护自己。国军的机枪突然响起猛压下来,日军纷纷退进附近的障碍物和屋子里,而不是如影片中的那样站在原地射击当靶子。这个时候日军掷弹筒就要登场了,在影片中并没有表现。

掷弹筒最小射程只有30米,而且发射速度快,威力相当于2颗手榴弹。日军一般一旦发现国军机枪就对着国军机枪阵地进行掷弹筒快速打击。在掷弹筒爆炸的同时,在机枪掩护下日本步兵就会对70米以内的目标进行快速的白刃冲锋,在30米以内将投掷手榴弹。争取一举突入对方的防御点。而如影片中,国军小分队的情况,距离太近,又无掩体的情况下,实际上几发掷弹筒弹就可以消灭他们了。


电影中采取的反坦克方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就连手榴弹携带方式都是独创的。



电影中国军反坦克战术的缺陷

那么影片中国军的反坦克战术又有什么缺陷呢?首先影片中,国军反坦克小组竟然是利用被水湿透的背包作为防弹衣,几名战士站成一条直线来掩护最后的身披手榴弹的爆破手可以接近日军装甲车。

这里就有1个问题,就是94式装甲车上的91式车载机枪的6.5MM机枪子弹是区区1个被水湿透的背包可以阻挡的吗?那棉被连弓箭都阻挡不了,还想挡机枪子弹?如果不能阻挡,那每个战士被挂一个这样的包有什么用处?而且6.5MM机枪的轻尖弹不仅可以轻易打穿水湿透的背包,而且会把笔直的站成一条线的战士打成对穿。

使用水湿润的厚棉被挡子弹这个做法还是几百年前明清时代的办法。但是那个也只是可以勉强抵挡的住早期使用不规则黑火药的火枪铁砂的杀伤。对于近现代步机枪没有任何效果。

所以靠浸水的棉被当防弹衣是不靠谱的事,老式步机枪弹的穿透力极大,靠这个是防不了弹的。这个情节估计是导演借鉴了游击队对付日军碉堡的“土坦克”的做法凭空想象出来的,不过游击队的“土坦克”可不是一张棉被,而是几床浸水的棉被,中间还有湿土等物,最后还加上一张硬木的八仙桌或者小推车之类的。


步兵反坦克最关键的是克服心理障碍,利用地形快速接近坦克进行爆破,图为日军在爆破1辆美军坦克

步兵反坦克也需要技巧和团队协同

看影片中国军的装束,应该是87,88师或者是教导总队的士兵,他们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受到过德国顾问团训练,还是有一定的军事素质的。应该不会采取这样没有什么作用,只会徒劳的增加伤亡的办法。

首先,应该利用倒塌的建筑物和废弃的车辆等阻滞敌人战车的前进,然后利用地形迂回至侧面用直射火力或者用曲射火力如迫击炮等切断敌人步兵和战车间的联系。多个火力点开火吸引敌战车注意,反坦克小组成员利用地形迂回靠近敌战车,同时投掷手榴弹,利用手榴弹爆炸后产生的烟雾让反坦克手靠近敌战车,伺机击毁。要知道,在战车内视野狭小,很难全面的观察战场并发现从侧面迂回的敌人。当敌人步兵和战车间的联系被切断后,光靠几个战车乘员很难发现从侧面迂回的反坦克手。

就是没有这种条件,以影片中的国军小队为例子。在大多数情况下,坦克行进都会有步兵掩护。所以爆破手应当在坦克可能经过的道路两侧隐蔽埋伏。在坦克经过时,行进到侧前5-20米时突然跃起,但姿势依然是保持低姿态。步子要稳,在1-1.5米距离准确投弹。利用爆炸前的3-5秒时间,迅速向坦克的侧后方离开卧倒。而在一击不中,爆破手失去战斗力的时候,预备爆破手就要迅速冲出持续进行爆破,坚决炸毁敌坦克。其他队员要以火力从不同角度进行支援和掩护,进而打击和分散对手的注意力和兵力,切断步坦联系。

只有勇敢而没有突然性只能是自杀

如果如电影中那样,也没有火力掩护,也没有切断步坦协同。几个就那么直挺挺的大吼着小跑着上去。不用坦克开火,就会被日本步兵瞬间击倒。1,2颗手雷就解决了,根本就不费事。

影片中的国军反坦克小组排成一个纵队,胸前挂着浸水的棉被,依靠战士的生命来消耗敌人的火力,让主攻的反爆破手靠近敌装甲车发动攻击。这样的情节设计虽然悲壮,却不符合史实。用这种义和团式的战术未免太小看他们了。而且片中爆破手把手榴弹当雨披一样被在后背的设计也很奇特。




现代影视剧往往把国军包装过度了,其实根据照片和当时的记录日记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国军都是如同叫花子一般的装束,戴的还是藤条编织的头盔。



近年影视剧制造了很多拥有神技的狙击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这首诗已经揭示出了狙击的精华所在。真正的狙击战术是从美国南北战争开始的。到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广泛使用。

好像自从集结号这部电影以后,抗战影视剧就很喜欢表现中国军队的狙击手,而且每一个都是神乎其神。在这部影片中主演佟大为作为1名拥有狙击步枪的教官也展现出了步枪打手榴弹,步枪打装甲车等等不可能实现的神技。用狙击步枪引爆手榴弹的可能性太小了:首先,二战时候的狙击步枪和枪弹的精度有限,远距离命中手榴弹的概率不大;其次,手榴弹中的炸药无法靠枪弹引爆,除非射手正好命中雷管,雷管才多大一个啊,就算是现代的狙击步枪能在上百米外打中雷管这么大的东西恐怕也是人品大爆发才行;最后,手榴弹圆柱型的弹体会让命中的子弹发生偏移,难道狙击手用的是穿甲燃烧弹?

在当时的中国狙击步枪使用的非常少。而影片中狙击型中正步枪事实上也并没有。那时的中国军队讲究的只是使用普通步枪的神枪手。由于缺乏正规训练和实弹打靶绝大部分中国士兵的枪法其实都不很好。

日本陆军拥有大量狙击步枪和狙击手

因为日本是1个资源很匮乏的国家,他的目标又是深入到外国领土作战。所以日本陆军很重视,可以以最小的消耗换取最大战果,甚至可以以少打多的每发必中和白刃主义,整个日本陆军都是一支很重视精确射击的军队.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日本人敏锐的从阵地战中嗅到了狙击步枪的重要性。从1920年日本就开始研究狙击步枪,在抗战和太平战争中都大量使用了狙击步枪。包括数万支配备2.5-4倍光学瞄准镜的三八改,97和99式狙击步枪。

日本陆军是一支疯狂重视精确射击的军队

不知道为什么,在我们的影视剧,包括这部电影里,日本陆军的枪法都很拙劣。甚至还不如1个初出茅庐的某个农民或者小商人。其实日军的枪法在二战时期是非常好的,在冀中“五一大扫荡”:鬼子进村这本书里,冀中的老人说,那时候鬼子站在卡车上,开枪打人,车是动的,人也在跑,却能枪响人倒。

虚构的大义——一个关东军士兵的札记这本书记述,日本狙击手的步枪射击训练标准是,初步要求是对300米外伏地靶(如伏在地上的人的头部和两肩),要求5发子弹全中,其中3发必须命中在1个拳头大小的范围内。第2步要求是速度,最初要求在4秒钟内击中300米外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靶子。其次是时间限定在2秒以内。都做到后,就戴着防毒面具进行30米跑,之后进入到限秒远距离精确射击。打不中的人,就不准吃饭。训练后就要清洗枪膛,如果清洗不够干净,会被处罚,举枪30分钟。有时还会有10小时限制时间的50公里跑,以锻炼狙击手的体质,如果迟到除了不能吃饭,还要被暴打。




97式狙击步枪是日本第一种专用狙击步枪,一共生产了2.2万支,曾在中国战场上大量使用。

日本陆军狙击手在中国战场

从20年代末开始38改式狙击步枪就已经开始装备日本步兵联队,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就曾使用这种狙击步枪对付过中国抗日武装。到1937年日本开始生产97式专用狙击步枪并配发部队。

而中国方面也比较重视狙击作战,在1936年就挑选了300名优秀射手在德国教官的指导下进行集中训练。在淞沪会战中他们携带装备望远镜式瞄准镜的毛瑟24式步枪活跃在前线的各个角落。但是日军很快就派遣了一批携带97式狙击步枪的射手。据说在日本狙击手上阵以后,国军在对抗中再也没有占到过上风。国军的军官,机枪手和炮兵全是被日军狙击手重点打击的对象。

狙击手需要的是快速射击,没有多少敌人会暴露在火线上几秒钟。如果你一枪打不准,就会遭到对方机枪或迫击炮的猛烈射击。所以需要成千上万次的不断训练直到每一个动作都形成条件反射。

而普通日本士兵的三八式步枪的瞄准基线长,枪管长,火药燃烧充分,降低了枪口焰。后坐力轻微。而6.5MM子弹的稳定性又非常的好。

无论38式步枪,38改狙击步枪还是97式狙击步枪都是使用6.5毫米子弹的。虽然坊间常说,日本6.5MM子弹威力太小打不死人,其实也只是误传。由于日本6.5毫米子弹的初速很高,弹体细长所以在极近距离容易造成穿透伤,但距离一旦稍远,对人体的杀伤威力还是很大的,抗战阵亡的百万中国士兵和无数民众,很大部分都是死于6.5毫米子弹之下,能在枪下逃生的少之又少。二战时期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公报曾说过在150码或者更远的距离上,日本6.5毫米子弹一样能够穿透我们的钢盔。

中国军队无法抵挡有专用狙击子弹的日本狙击手

而中国使用的汉阳式步枪和中正式步枪由于各种原因都不属于可以准确射击的步枪,士兵的枪法也大大的不如。这也是在战场上中国军队很难击败日军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日军防御的时候。

而且日本狙击步枪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还表现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特制的6.5毫米狙击子弹,而这种弹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该弹被击发后减装的火药会在弹头射出枪管前完成燃烧或接近完成燃烧。这样97式狙击步枪在射击时枪口几乎没有闪焰和白烟,因此射手可以在黑夜中得到很好的掩护和隐匿。由于这个特点,所以被袭击者往往找不到日本狙击手的位置。当然到了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军采取了大棍横扫的办法对付日本狙击手,就是一旦哪个大概的方向有冷枪射来,就用高爆炮弹进行扫荡。


变态般迷恋射击精度的日军在轻机枪上也大量装配瞄准镜以提高命中率。


机枪也是战场上的狙击高手

由于轻重机枪的点射,重型枪管,枪架和重量大等优势在战场上也时常扮演着重要狙击者的角色。在这部影片中,也出现了国军的标志性武器捷克式轻机枪和日军的大正11年轻机枪。大正11年轻机枪结构复杂,装弹程序复杂。在影片中,只出现了日军机枪手而没有副射手,这是不对的,应为11年式的漏斗式进弹方式必须要有副射手才可以正常使用。

11年的优点是弯枪托特别适合抵肩,射击舒适。准确性好,可以连续射击300发子弹。但对于喜好点射的日本射手来说,如果使用专用子弹则可以进行长时间的准确压制。

国军的捷克式轻机枪简单耐用,性能稳定,持枪射击方便。缺点就是弹夹只有20发子弹,难以进行火力压制,而且射击120发子弹以后枪管就会过热。这款捷克式机枪实际上更类似于自动步枪。作为进攻方步兵的行进间火力伴随更加合适。而抗战国军恰恰是防御居多,也就更加暴露出了捷克式机枪连续射击能力差的问题。



相比很多影片金陵十三钗在军事上已经很不错了,而且视觉冲击力也很强。但是相比之6亿的花费,还是感觉难以相符。而且与其他抗战影视剧一样,对国军包装过度,而日军依然是只会端着一支上了刺刀的步枪。其实无论是南京会战,还是其他哪个会战都有很多真实的人物和战例,其实大可不必虚构1个人物出来。表现真实战斗和人物才更具真实感和历史感。

 

茅于轼发出警世强音:房地产已无药可救!


2012/02/29 


和讯博客

房企民营开发商发展瓶颈在于资金

记者:浙江绿城近期多个项目出让,凸显了民营房企在楼市调控之下的生存危机,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茅于轼:房企为什么会赚这么多钱?直接原因是房子在不断涨价。买房人赚钱,卖房人也赚钱。

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已经看到(市场)情况在变,可是很多房地产开发商看不到这些变化。所以现在房子不好卖,借了钱还不了,(他们)就发生了资金链断裂。

记者:为什么这种现象在民营房企较为普遍,国营房企相对好一些?

茅于轼:国营房企与民营房企的区别在于它能弄到钱。但是大环境决定了无论国营还是民营,房地产业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我前年就提出这点,我的房地产朋友很不喜欢听我的话,他们说你给我捧捧,我说如果我捧的话就是害了你们。可惜懂这个的人不太多。

记者:很多民营企业受宏观调控的影响最大,发展瓶颈在哪里?

茅于轼:就是资金问题。

记者:因为没有资金,所以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茅于轼:大银行是不服务中小企业的。这个全世界都一样。美国有8000多家银行,大部分都是小银行。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不严重。

记者:中国民营房企未来发展空间在哪里?

茅于轼:资金问题不解决就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他们现在最大的融资渠道就是民间借贷。现在政府要将这块砍掉,民间反应很大,因为民间借贷这块没了,就会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对金融的垄断。

记者:郎咸平曾说过:中小房企消失后,房价会越高。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茅于轼:中小房企的问题在于融资问题,而这个融资问题和房价问题的关系并不大。



市场楼市泡沫迟早会破灭

记者:有人认为,现在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没有方向感的时代,所有的人对房地产没有一个共识是导致现在市场混乱的根本原因。您赞成这个观点吗?

茅于轼:不是,我认为房地产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是我们国家的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太大,有钱人房价再高也买得起,所以他们不在乎房价涨多高。第二,有钱人没有好的投资渠道,如果有好的投资渠道的话,他们就不会去购买房地产。第三,政府对土地的控制,政府关于18万亩耕地的红线的规定,这是非常错误的。房地产贵就贵在土地上,(土地)供给不足,导致房价大幅上升。

记者:一方面房价大幅上涨,一方面不少地方的房屋空置率很高。

茅于轼:其实(导致房价上涨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人们的需求太大,现在很多房子都空着呢,我看呢,一些房子一空空十几年都有。

记者:你之前说今年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在房地产,具体会体现在哪块?

茅于轼:空房多嘛,就是泡沫了。在我看来,中国经济今明两年最大的风险就是房地产泡沫破灭,中国的情况在全世界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空房太多了,没人住,这就是最大的泡沫。房屋的海洋,没人住,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记者:您认为今年房地产泡沫会破灭?

茅于轼:很难说,但是迟早会破灭。怎样才不破灭呢?除非所有的房子都有人住,这些空房都消化掉。可能不可能?我看是不可能,那只有一条路就是破灭!什么叫破灭呢,就是房价不断往下落。

记者:那您觉得泡沫破灭的话,房价要降多少?

茅于轼:我估计掉30%不止,掉50%差不多。其实50%这也不算多。三年前,北京的房价就掉了这么多了。

记者:根据您的理论,房子空置就会产生泡沫,那是否可以这样判断,房子的属性是否仅仅是居住功能?

茅于轼:房子最后的功能就是为了一个住。

记者:房子只有一个功能是住,一旦不是这个功能,房地产就出了问题?

茅于轼:这个情况不是这样看。在房地产市场中,投机房应该有,但比例不应该很多。房子可以空置,但我听房地产的朋友说8-10%左右比较合理,现在的情况我估计30%都不止,可能到50%。所以这么多的空房,能不出问题?



政府调控不敌市场威力

记者:但是从这一年来的情况看,各地的楼市都因为限购或限价出现了下调,房价也开始下降了?

茅于轼:未必,现在房价在降未必是限购、限价的效果,我认为是整个宏观经济出现了问题。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说的是现在限购完了,下一步(政府)就要托市。因为泡沫破灭了,政府就要托市。你说,这样子的限购限价有什么用?

记者:你对限购限价是完全否定的。

茅于轼:完全否定。

记者:那房产税呢?

茅于轼:我也不赞成。我赞成投资收益收高额税。

记者:重庆、上海推行房产税有什么问题?

茅于轼:限购、房产税都是限制人们买房,我觉得不好。房产税不是一种应对市场的办法,而应是一种经常性的税种,是房地产市场运用中的一种常规手段。

记者:大家对房产税的理解有误?

茅于轼:房产税应该有,但并非是针对房价高而采取的手段,而是应该针对那些豪宅采取的税种。但这样执行起来很难。

记者:去年11月10日,中山推出了一刀切式的5800元/平方米的限价令,截止日期是12月31日。但元旦后,政府将限价标准提高到了6590元/平方米。

茅于轼:毫无道理,限价比限购更糟糕。

记者:可是购房者很受益啊。

茅于轼:均衡最重要,这种强制性的降价会引起发展商的不满,以后没人去开发房子怎么办?

记者:中山这次限价标准其实是没有明确的官方文件公布,只是超过这个价格的楼盘不给备案。

茅于轼:不管有无文件,限价就是错了。这说明政府执行一个错误的政策,还不想承担责任。我们有物价法,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由政府干预的。为什么证明是6590元/平方米合适?而不是6600元/平方米?

记者:政府是结合去年GDP增长13.5%测算出来的。

茅于轼:将限价和政府GDP挂钩这更没道理。

记者:如果和人均支配收入挂钩呢?

茅于轼:这也毫无道理。政府要懂经济学,不要管那么多,让市场去自由调节。

记者:珠海曾有发展商推出“降价补差价”的方案,你认为这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吗?

茅于轼:这个越搞越糟糕,自找麻烦。什么叫市场经济,就是自己负责。你说房价上涨时,消费者也没有将涨的钱吐给发展商呀,现在房价下跌时,消费者就去闹,要求补偿,这怎么行?

记者:你现在鼓励人们买房吗?

茅于轼:现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我不鼓励人们买房。眼看(房价)要掉了,落价的东西买它干嘛?

记者:但是您之前说政府要鼓励人们买房?

茅于轼:政府要鼓励人们买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政府要放大土地供应,扩大投资渠道等等,而不是通过限制人们买房来降房价。



征空置税可稀释房地产泡沫

记者:那今年中国经济应该怎么办?是否会对房地产调控有所放松?

茅于轼:这个我和你讲,政府调控是没有用的,和市场力量比太渺小了,政府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开放投资机会,让有钱的人拿钱去做投资,别买房了,这是政府最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现在已经晚了,在我看来,房地产泡沫是非破灭不可的事。

记者:必须破灭?没有一点挽救的余地?

茅于轼:(思考了几秒)我提了一个建议,给空置房收税,结果会导致租金大幅度下降,外来务工人员就可以租房住,我觉得这条实施的话有可能对房地产会有用。

不过,也有人说这条很难实施,因为很难判断是不是空房,但是在我看来,哪怕非常困难,哪怕执行成本很高,也是很值得去做,因为收益很高。空房空在那里多浪费,房子很贵的,贵的东西浪费了多糟糕,只要去做,还是有可能的。

租房的人本来花2000元,现在只花1000元就可以租到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条建议)有点干涉人的自由,但我认为这是不得已的事情,否则未来损失更大。将来房产泡沫破灭了,房子更不值钱了。

记者:你提到的这个建议也是政府对市场的调控?

茅于轼:是对市场的干预,为什么要干预?因为已经有泡沫了。限购有什么用啊?调控的目的是让空房有人住!

记者:你认为现在的调控方向应该是压房价还是提房价?

茅于轼:现在关键是稳房价,但是稳房价不能解决泡沫的问题。这么多房子空着,泡沫破灭了房价怎能不掉?

谈制度土地招拍挂设计不合理

记者:2008年金融危机时,政府推出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用房地产来启动经济,那么,今年保增长,房地产是调控对象,调控是否会放松?

茅于轼:2008年,政府花了大钱救经济,但是有一大部分钱跑到房地产里去,现在看来,这种救市给市场未来带来更大麻烦,现在不是已经体现出来了嘛。但是,说老实话,市场在那,你也没办法避免它。事实上,买房是个人行为,政府是很难干预,只能将这种个人买房的意愿减少或者取消,但要房价不涨,政府要做的话就是增加供给和缩小收入差异。

记者:我是否可以理解认为政府的土地供给不平衡是关键因素?

茅于轼:问题不在这,问题在于投机。

记者:导致房地产现状的因素中,土地招拍挂制度是否是其中的原因?

茅于轼:正常的市场是应该有拍卖,也有招标。有拍卖,价格就往上涨;有招标,价格就往下落。而我们现在是只有拍卖,没有招标。

记者:所以一开始在制度上就设计不合理。拍卖是土地所有者在拍卖,招标是用土地去招标。

茅于轼:他怎么招标呀?土地供给者都只有一家,那就是国家。所以不存在招标。如果大家都有土地,拿到市场去供应,就可以去招标。所有的大宗商品,粮食、黄金都是由招标来决定价格,唯有我们国家的土地是由拍卖决定价格。是的,为什么没有招标呢?原因就是政府垄断了土地市场。



保障房中产阶级应自己赚钱买商品房

记者:那您认为保障房呢?

茅于轼:保障房就更糟糕了。保障房是针对低收入阶层的,而我们现在是针对中低收入阶层,只把高收入排除在外,而这部分的比例不超过20%,80%的人都认为保障房有我的份,怎么可能呢,政府有那么多保障房。最后呢,80%的人都去抢有限的保障房,那么问题就出来了。贪污腐败出来了……而且你永远解决不了所有人住房的问题。

记者:那您认为中产阶层的住房问题怎么解决?

茅于轼:那就自己努力赚钱买房嘛。这个问题很简单,房子要盖得多,靠什么?靠生产,不从生产上解决问题,从分配上解决问题,怎么行呢?不生产哪来的分配。这是唯一的道路。

而现在相反,不是让你努力生产,不是让你努力赚钱去创造财富,而是去抢有限的保障房。和10年前相比,房子盖这么多,怎么来的?就是房子的增加,是靠生产而不是靠分配来的。

记者:这个过程很漫长。

茅于轼:是的,但是必经的过程。

谈前景应该为农民工供应房子

记者:薛涌曾发表过观点表示,人口红利将在10年内消失,20年后,中国处于“人口负债期”。而去年,您对外表示,20年后中国将有大量房子剩余,现在您还持这种观点吗?当人口红利消失之后,您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会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格局?

茅于轼:这个说法,我要纠正一下。总的情况是,城市人口在萎缩,房多出来了。另外一方面,进城的农民非常多,分那些房还不够。从宏观来看,其实不是问题,不会有太多的剩余。相反,中国房地产的大发展前景,就是为这些进城的务工人员供给房子,从微观上来讲,是怎么让这些进城的农民住上那些空置的房子。从总体上来讲,不矛盾,房子还是缺的,还是要造的。

记者:那三四线城市的房子空置怎么办?

茅于轼:这事越来越复杂了,其实,中央的政策不应该是发展大城市,应该发展中小城市。但现实是,政府讲资源都放在大城市,所以导致大城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果政府将资源均摊,城市之间的发展均衡了,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摄影师拍到两西伯利亚虎雪地直立跳起探戈(组图)

2012/02/29 

据英国《太阳报》2月28日报道,摄影师Jutta Kirchner近日在维也纳Tiergarten Schunbrunn动物园捕捉到了两只西伯利亚老虎在雪地中嬉戏玩耍的场面。两只猛兽均用后肢站立,挥舞前肢碰触着对方,并时不时地跃起,似乎是在跳着探戈舞,十分可爱。






国际在线

 

谁编的?太经典,太透彻

      

1.这世界,反应慢的会被玩死,能力差的会被闲死;胆子小的会被吓死,酒量小的会被灌死;身体差的会被累死,讲话直的会被整死;能干活的会被用死,所以干任何事情不必太认真!不然人在天堂,钱在银行。
    
     2.中国人思维习惯:一提到女秘,就想到小蜜;一提到女官,就想到被窝;一提到领导,就想到贪污;一提到贪官,就想到二奶;一提到桑拿,就想到小姐;一提到办事,就想到关系;一提到工程,就想到腐败;一提到垄断,就想到奸商;一提到打假,就想到假打。

    
    3.从睡觉看人的层次:九点睡是村里人,十点睡是厂里人,十一点睡是校内人,十二点睡是官府人,一点睡是网络人,两点睡是文化人,三点睡是公关人,四点睡是失眠之人,五点睡是赌博之人,六点睡是广告人,总是不睡不是人。
    
    4.中国官员现状:装的是样子,混的是日子,保的是位子,上的是场子,下的是馆子,圆的是肚子,练的是胆子,搂的是妹子,哄的是娘子,享的是乐子,霸的是车子,占的是房子,把的是章子,盯的是票子,为的是孩子。
    
    5.当代领导的优势:工资不多存款不少,牌技不高赢钱不少;讲话不精掌声不少;文章不写发表不少;外语不懂出国不少;水平不高职称不少;老婆不用房事不少;吃的不多脂肪不少。
    
    6.常跟领导吃饭,升官是迟早的事;常跟导演吃饭,走红是迟早的事;常跟大款吃饭,发财是迟早的事;常跟老婆吃饭,厌倦是迟早的事;常跟情人吃饭,肾虚是迟早的事;常跟异性吃饭,上床是迟早的事。由此推论:干什么都要先吃饭!
    
    7.物价涨了不是新闻,工资涨了才是新闻;有人贪了不是新闻,有人廉了才是新闻;食品假了不是新闻,食品真了才是新闻;推诿了不是新闻,担当了才是新闻;被曝光不是新闻,能自查才是新闻;会上讲话不是新闻,会后讲理才是新闻。常见的不是新闻,罕见的才是新闻。神奇不是新闻,奇迹才是新闻……
    
    8.好好的人生,让股票废了;好好的一手字,让键盘废了;好好的电视剧,让广告废了;好好的广告,让脑白金废了;好好的羊肉,让瘦肉精废了;好好的英雄,让美人废了;好好的女孩,让大款废了;好好的帅哥,让富婆废了;好好的干部,让人民币废了;好好的医德,让医药代表废了。
    
    9.这年头,老婆像小灵通经济实惠但限本地使用,二奶像中国电信安全固定但带不出门,小蜜像中国移动使用方便但话费太贵。情人像中国联通优雅新潮但常不在服务区!
    
    10.领导讲话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性感!”性:必要性、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感: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紧迫感、荣誉感。补充一点:领导的讲话也像叫床:要,要,不要,还要……

 

[博讯来稿]



 

《G大调第四号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于1805–1806年期间创作的,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本人演奏钢琴。Allgemeine musikalische Zeitung(General music journal)1809年5月版赞扬它“是最令人敬佩、奇异、艺术和复杂的贝多芬协奏曲”。但该作品一直被忽略直到1836年门德尔松发现并演奏。今天该作品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之一。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John F. Kennedy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评价道: “...the keynote is serenity. The intimate character that is to prevail throughout the work makes itself felt in the very opening, stated by the piano alone in a mood of serene, contemplative self-confidence.”

内田光子(Mitsuko Uchida): Pianist
Sir Simon Rattle: Conductor
柏林爱乐乐团(Berliner Philharmoniker)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乞丐/搞笑图/收到死亡威胁/黎安友:劳工问题/吴敬琏,腐败者先富了/看《悬崖》
  • 奇葩/中国准备好发动改革闪电战了吗/和平演变/莫将瘟疫当改革/2012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