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唏嘘不已/中国与美国的和平共存/ 邓拓自杀/植树皇帝朱元璋/老情书揭尼克松柔情一面
發佈時間: 3/16/2012 7:35:56 PM 被閲覽數: 38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让人看了唏嘘不已的照片!
   
   让人看了唏嘘不已的照片![9P]

   这里谁是真正的“老大”?
   

    美国总统奥巴马跟个马仔似的居然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美国总统是天然的三军总司令,可是他的小弟防长盖茨、却坐在正位上,还亲自操作电脑。当今美国最显赫的权贵居然都拥挤在这么一小间简陋的军事工作室里,太不符合“中国国情”了。还有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以及美国中情局长等让显赫人物,所以,美国的人人平等不是写在纸上的。
   
   
   让人看了唏嘘不已的照片![9P]

   奥巴马在亲自搬沙发?
   搞笑!~在我们伟大的中国,这样的活连处长乡长都懒得干的,别说搬沙发,连倒水点烟都有人为你服务!
   
   
   让人看了唏嘘不已的照片![9P]

   嗨,总统尊贵的脑袋怎么能让一个五岁的孩子随便摸?
   在白宫总统办公室这么严肃的地方。
   可是,奥巴马在孩子面前低下了骄傲的大头和傲人的身材。
   
   
   让人看了唏嘘不已的照片![9P]

   腰里拧着手机头上卡着墨镜吃着冰淇淋,这是一个乡下进城的打工仔?
   不,他是美国总统!
   
   
   让人看了唏嘘不已的照片![9P]

   奥巴马哭了!
   伟大的总统动情处也会泪流满面!
   这不是作秀,全世界人都在看奥巴马那双哭泣的眼睛。
   
   
   让人看了唏嘘不已的照片![9P]

   堂堂美国总统睡姿曝光!
   是的,当我们的铁道部长刘志军连午睡都要开总统套房,平均每天花费6万块的奢侈生活相比,
   美国总统多么吝啬,可是,伟大和渺小瞬间见证。
   
   
   让人看了唏嘘不已的照片![9P]

   亲民总统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让人看了唏嘘不已的照片![9P]

   美国是一个对待孩子无限宽容的社会。
   奥巴马也一样,在严肃的椭圆形总统办公室,女儿在沙发下躲猫猫。
   
   
   让人看了唏嘘不已的照片![9P]

   很明显,奥巴马和第一夫人刚参加完一场盛会回到停车场。
   奥巴马跟孩子似的和夫人躲进观光车做起手势,简直没一点总统形象。
   可是个别领导人忘记了,权威是人民给的,而不是自己一脸严肃装B装出来的。
   很多人说,你这么迷恋美国的一切,这么迷恋美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赶快移民吧!
   是的,我的钱还不够多,当我的资产可以投资移民并让我不用工作就过的很富裕时,我一定会移民。
   奔向自由民主的美利坚怀抱,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2012/03/14 发表)
博讯/念此的博客
 
 

 

从文化观点看中国与美国的和平共存


2012/03/16 


郑永年
  美国宣布“重返”亚洲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不寻常的紧张阶段。许多人提出这两大强国会不会发生冲突,甚至战争这个问题。从中国文化的本质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文化在国际事务上是重要的,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它也影响了外交政策。思考的模式不是造成冲突的原因,但两种不同思考模式的互动却很可能引起冲突。文化也可以被动用来做为左右外交政策的力量。一旦被动用,文化的力量是无限的。

  那为什么中美之间是不可能发生战争的呢?我们应该懂得区分小规模冲突和大规模战争。任何冲突,比如贸易争端和受意识形态左右的关于人权的辩论是不可避免的;但出现重大战争的结果却是不太可能的。

  从文化视角来看,数千年不间断的历史,赋予中国一种不常见的“大历史”观念。中国能够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待长期的课题。中国在处理国际课题上动作慢,美国人因此有时变得不耐烦。中国处理问题的一般方式,是先探讨最好的解决方案后才采取行动。中国视许多问题为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解决方案最终会出现。我们可以用中药来比喻。中药治病的过程慢,但在完全治好病情上却被认为是较好的选择。美国的方式类似可以提供快速疗效的西医。

  文化上的差异也显现在对战略的不同理解。西方 认为中国的“韬光养晦”策略是暂时的,并相信中国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崛起。韬光养晦在中国过去数世纪的被动和防御性外交政策上显而易见。防御性外交的最好例子,是为了防御侵略而建立的万里长城。这样的防御战略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并不是很成功,在中国文化里却是根深蒂固。

  防御性文化在中国的军事发展上也很普遍。中国的“止戈为武”军事哲学,意思基本上是说发展武器的目的,是用它们来停止武器的使用。对西方来说是威慑,对中国却是防卫。中国发展某种武器或军事计划,只是为了对抗针对它的武器和军事计划。中国很少像美国一样先发制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反复强调,其核政策着重于最低限度威慑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因此,中国的国防政策同二战前的苏联、德国及日本的政策非常不同,它们都有称霸的决心和计划。

  这个被动的因素,也反映在中国外交政策像救火车般的日常运作。对外交政策的不注重可以从中国围棋看出来。基辛格在他的新书《论中国》(On China)中,便用中国围棋做比喻来描述西方和中国战略文化的差异。西方战略文化就像经常是零和游戏的国际象棋,中国围棋却不是个零和游戏,双方相对的各有所获是可能的。

  在西方,不论是总统制或内阁制,外交部长都是个显著和具影响力的职位。相比之下,中国围棋的哲学强调相对获益。中国式的外交政策可以比作做生意:你今天可能获得一些利润,但明天赚钱的可能就是我了。因为这样的思维,外交从来不是紧急的事务。和西方不一样,中国外交部长在行政级别上位置非常低,影响力也有限。

  中国文化的世俗本质也是其独特的地方。它没有改变他人的使命。在国际事务上,这反映在中国人对主权的理解。主权在西方意味着同质性和趋同,中国则强调多元化的和谐。西方国家有改变其他国家政体来符合它们标准的倾向,中国强力反对这样的做法,并重视不同国家的共存。

 在其漫长历史的一些阶段,中国的确是变得具侵略性,例如在元朝和清朝。但在这些时期,中国是被中国人所说的“野蛮人”统治。毛泽东式的气势凌人外交政策,主要是受到外来的意识形态,即共产主义的影响。今天,中国再次处在十字路口。两种观念的力量影响着它的外交:回归其自身的崇高传统或美国化。毫无疑问的,美国化将造成一个具侵略性的中国,回归其崇高传统意味着和平的中国,不论它是独裁还是民主。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邓拓是因“文革”自杀第一人 遗书中写毛主席万岁


2012/03/15 


北京晚报 

  “邓拓最早刊登在《北京晚报》上的作品并不是杂文而是题画诗……”

  成美曾回忆说,邓拓最早刊登在《北京晚报》上的作品并不是杂文而是以左海笔名发表的题画诗。在中国作协举办的邓拓百年纪念座谈会上,邓拓女儿邓晓虹回忆起父亲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北京晚报》发表了不少题画诗,例如1962年三月题吴作人绘《黑天鹅》图:“《秋波媚·黑天鹅》:雍容闲雅泛涟漪,红啄黑绒衣。几声密叫,两丛新苇,未解双飞。连天冰雪离乡土,何幸到京师?春风吹梦,湖波送暖,唯我先知!”这样一首优美的诗歌却被诬陷为别有用心。

  邓拓是一个很浪漫的人,他写给妻子的每一封情书都附有诗词。十年动乱,有两方题诗丝帕被丁一岚女士缝在贴身的棉袄里,颠沛流离,辗转下放,绢上的墨迹全被汗水浸湿。


  1966年,对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的猛烈批判拉开了“文革”大幕。《燕山夜话》成了“反党黑话”,“三家村”成了“反党集团”。1966年5月中旬的一天,邓拓给吴作人打了最后一个电话,嘱咐他们夫妇要看开一些看远一些。5月17日,邓拓伏案疾书到深夜。邓拓在这封6000字的遗书中最后写道:当我要离开你们的时候。让我再一次高呼: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伟大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在全世界的胜利万岁!

  从中,我们依然清晰可见诗人的壮丽情怀……

  邓拓也给妻子写短信诀别。他说,一岚:我因为赶写了一封长信给市委,来不及给你们写信。此刻心脏跳动很不规律,肠疾又在纠缠,不多写了……今后你们永远解除了我所给予你们的精神创伤。永别了,亲爱的。

  《北京晚报》也在这一年停刊。

  补白

  邓拓从1949年到1958年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人们记忆中的邓拓是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忠诚地坚持着党性原则。著名作家袁鹰上世纪五十年代调到人民日报社,在邓拓领导下做文艺编辑工作。在袁鹰的印象中:邓拓“他不计名利,淡泊明志,待人宽、责己严,从不摆领导架子,尊重不同意见,从不搞一言谈。全报社从上到下一律称他‘老邓’。少数年轻人或者工勤人员尊称‘邓拓同志’,但是从没有人称‘邓主编’。有事去他办公室,可以推门而入,不用经过秘书,偶尔他也会走进编辑办公室闲聊或者查古籍。”

  但是在反右运动前后,邓拓因为没有充分理解“阳谋”而受到批评和冷落。学者李辉说:“1957年的1月,在别的报纸积极鸣放时,《人民日报》却与众不同地发表了不赞同鸣放的文章,同时他还阻止了报社很多人的鸣放。后来,他默默承受了‘书生办报’甚至‘死人办报’的批评,可有的人却因为他的缺少‘政治谋略’而避免了成为右派的厄运。”

  1959年2月,邓拓调离人民日报至北京市委书记处工作。袁鹰清楚地记得送别会议上,邓拓讲话结束后念了一首七律,这就是著名的《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非梦亦非烟。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屈指当知功与过,关心最是后争先。平生赢得豪情在,举国高潮望接天。”念到“文章满纸书生累”,他还特地提到前几天还有位老同志说他“书生习气未能无”。当天晚宴敬酒,邓拓要袁鹰也写首诗给他,“我当时满口答应,也真打算写,而且步他的原韵,不料拖到二十年后才写出来,已成一首挽诗:血海冤沉不记年,星霜历历付云烟。峥嵘风骨追高范,锦绣才华迪后贤。劲骨遭谗甘愿折,蛾眉见妒敢争先。诗魂今日应无憾,泪溢银河注九天。”

 磨了仨月,才答应写《燕山夜话》

  他不到三十岁时出版了《中国救荒史》;

  他主编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他在《北京晚报》发表的专栏《燕山夜话》被称为中国现代杂文的高峰;


  他捐献给中国美术馆的书画成为镇馆之宝;

  他是因为“文革”而自杀的第一人……

  镜头一

  邓拓书房再现

  今年是邓拓百年诞辰,为此现代文学馆特意布置了一间书房,书桌前是一幅鲁迅和瞿秋白的木刻,同时展出的还有邓拓于1961年9月写下的一首青玉案《战友——鲁迅和瞿秋白》:“凄风苦雨寒天短,最难得知心伴。长夜未央相待旦;论文谈道,并肩伏案,不识何时倦。投枪掷去歼鹰犬,翰墨场中久征战。笔扫敌军千万万;普罗旗号,马列经典,艺苑流风远。”这时的诗中不乏书生的执拗。而另一首《颂山茶花》末句所说“断骨留魂证苦衷”,被邓拓夫人丁一岚认为是不幸地预示了1966年的悲惨结局。

  镜头二

  跟儿子的最后一面

  纪念邓拓百年之际,邓拓的次子邓壮回忆起和父亲的最后一面。当年他只有十三岁,从小父母就教育他们要听党的话、要热爱党,但是报纸上说爸爸“反党、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父亲去世前的那个星期天,邓壮离家返校,他去和父亲告别。邓拓正在办公桌前看报纸,上面写的都是批判他的文章。邓拓没有刮胡子,看起来非常苍老疲倦。十三岁的邓壮真诚地对父亲说:“老师教育我们,犯了错误能改正就是好孩子,现在人家批评你,你只要改正了就是好爸爸。”邓拓听完露出一丝苦笑,向儿子摆摆手。这就是邓壮最后一次和父亲说的话。直到一年多后,才知道父亲已不在人世。

  《燕山夜话》轰动北京

  “燕山,是北京的一条主要山脉;夜话,是夜晚谈心的意思。当年《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拼版时会在右上角留出1500字的空白,等着邓拓《燕山夜话》的新米下锅……”

  邓拓跟《北京晚报》的缘分始于五色土副刊刊载《燕山夜话》,而他的死跟他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黑话”也很有关系。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钱江曾撰文《邓拓自杀前的抗争》,谈到《燕山夜话》的缘起。1959年2月,邓拓调离人民日报到北京市委书记处工作,分管文教工作。从1961年起,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大跃进”的一些错误做法。对此邓拓积极拥护。


  1961年初,北京日报社社长范瑾传达了邓拓关于报纸宣传的讲话,大意是要提倡读书,报纸要多发一些古人发愤图强、发愤读书的故事。这是与提倡人们和灾难斗争有关的。

  听到这番讲话后,《北京晚报》编辑顾行和刘孟洪找到邓拓,请他给晚报写文章。“磨”了三个月,邓拓答应在晚报“五色土”副刊开设专栏。顾行与刘孟洪合写的《邓拓同志与他的燕山夜话》一文中回忆道:“他一看到我们,就先开了一句玩笑‘逼债的来了。’他从桌上拿起已经写好的两张纸片递给我们。一张写的是《燕山夜话》,另一张写的是马南邨。他说‘栏目就叫《燕山夜话》。燕山,是北京的一条主要山脉;夜话,是夜晚谈心的意思。马南邨是笔名。马兰村原是我们办晋察冀日报所在的一个小村子,我对它一直很怀念。’”1961年3月19日,《北京晚报》刊登了《燕山夜话》第一篇文章《生命的三分之一》,倡导读书之风。

  成美、顾行合写的回忆说:“因为副刊必须头一天预先拼版,我们和邓拓说好,副刊预拼时右上角留出1500字的版面,他头天夜里把文章写好,当天一早由报社派人取回,看完就发排上版。我们还说好,由于《燕山夜话》文章引证的材料浩繁,很多篇章的出处在报社的图书资料室无法找到,因此所有引文都由他自己核对。这以后,一篇篇字迹潇洒有力的《燕山夜话》文稿,便源源不断地来到晚报。当时,邓拓是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即使他到外地视察工作,也都准时把稿件寄到编辑部。只有偶然的两三次,由于工作太忙,他头天夜里没有时间动笔,就在当天一早赶写出来发到报社,一次也没有影响报纸发稿。他的每一篇稿子都字迹清楚,干干净净,他所引用的资料,翔实有据,连标点符号也准确无误。自《燕山夜话》在晚报刊载以来,对文中所引用的浩如烟海的史料,除一处有一位读者来信提出质疑外,没有发生过差错。”

  《燕山夜话》刊出后轰动北京,影响全国,各地都学《燕山夜话》办起了知识杂文专栏。老舍刚读专栏的时候不知道马南邨是谁的笔名,夸奖说:“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仅1961年3月到1962年3月的一年时间内,《北京晚报》编辑部就收到了读者写给邓拓的来信400多封。信来自全国各地,有工人、教师,也有中央的领导。成美、顾行回忆说:“人们在信中不仅谈得到的启示和教育,而且纷纷给《燕山夜话》出题目、找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作者和读者之间这样广泛而生动的思想交流,这样畅所欲言地通过报纸进行交谈,是我们在多年的报纸工作中所仅见的。”其中一篇《长发的故事》,就是应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编采专业的一名学生来信要求所写。

  《三家村札记》与吴南星

  “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新闻记者要向农民拾粪一样,零敲碎打地积累学习。这些是邓拓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邓拓还鼓励新闻记者利用零碎时间学习。他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方法,特别用农民举例:“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拿个粪筐,见粪就捡,成为习惯。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只要是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粪人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植物的生长。”

  《燕山夜话》刊出轰动北京以后,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也想让邓拓开专栏,他就拉着市委统战部长廖沫沙和副市长吴晗合用吴南星这个笔名,合写专栏“三家村札记”。

  学者李辉认为邓拓短短几年的杂文写作具有不可替代性:“《燕山夜话》里,我们听到了那个艰难时代与特殊历史环境中发出的声音。他反对浮夸,他主张实事求是,他赞成真正的百家争鸣……”

  众多邓拓新闻思想的研究者也认为,邓拓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他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坚持走群众路线;他强调人民群众是报纸的服务对象,报纸要做关心群众的“热心人”。这些新闻思想在《燕山夜话》中都有体现,从而使《燕山夜话》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人文关怀精神和文化拯救意识,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和热情反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及经久不衰的阅读魅力。

 

“植树皇帝”朱元璋称柿树“救我命者”

2012/03/12 

郑州晚报 
 植树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除了洪武皇帝的头衔之外,民间还给他封了不少头衔,“植树皇帝”就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小的时候,家中十分贫困,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没有办法,只好拿起讨饭碗、扯起打狗棍四处讨饭。有一年秋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饿得眼睛发蓝,四肢无力。当他跌跌撞撞走到一个小村庄时,顿时眼前一亮,发现村边的一处烂瓦堆里,长着一棵柿子树,上面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朱元璋一见,兴奋极了,心里说,老天爷饿不死瞎眼睛雀。于是,使出浑身力气,爬到树上,来了一顿柿子大餐,这才得以从阎王爷那里捡回了一条小命。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有一天领兵再次路过那个小村庄,发现那棵柿子树还在,上面依然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面对此情此景,朱元璋思绪万千,正是这棵柿子树,才使自己免于成为饿殍。他仰望着这棵平平常常的柿子树,缓缓脱下自己的红色战袍,又亲自爬了上去,郑重其事地把战袍披在柿子树上,并封它为“凌霜侯”,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果树救命的经历,让这位洪武皇帝实实在在认识到:树可救荒灾,树可富家国。

  朱元璋在他推行的一系列振兴社会经济文化措施中,就把植树造林列入其中,并纳入朝堂的议事日程。同时,制定了具体的定额及奖惩政策。“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对利用荒地、闲散地种植树木者实行优惠政策,予以免税,树木成材后归己。而对完不成植树任务者,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惩罚。对砍伐、偷盗树木者,一律加以治罪。 他还下令自己老家安徽凤阳并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棵柿树,不种者要罚。从此,安徽等地广种柿树,几年后硕果累累。朱皇帝得知后,龙颜大悦,化装后进行微服私访,回来后对大臣们说:“救我命者,柿树也!凡私自砍伐柿树者,从严论处。”


  在推行植树造林上,朱元璋恐怕是最具经济意识的。他令天下广植枣、柿、粟、胡桃等果树,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力发展经济林,并提出如果这样做了,歉年可度荒,丰年可卖钱,也就是提倡发展商品经济。特别难得的是他不顾万乘之尊、不惜龙体之贵,亲率官民在京城金陵朝阳门外植树木50余万株,并号令百姓“每户初年200株,次年400株,三年600株,违者发配云南充军。”

  朱元璋在植树造林实践中认识到:要大面积植树造林,必须解决技术人员问题和培育树种的问题。于是,他颁旨在钟山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农桑学校和园林场。他告诫文武百官:“农桑衣食之本,学校道理之原。”有的官员进京汇报工作,却不知道所辖区域的桑株数目和办农桑学校的情况,朱元璋很不满意,大加斥责,有的因此而受到降级处分。

  由于朱元璋重视植树造林工作,使全国的植树造林活动得以全面、深入、持续开展,收到了明显效果。据历史学家估计,在洪武年间,全国的植树总数高达10亿株。当时的人口不足6000万,30年中人均植树当在16000-17000棵之间,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足以让今人汗颜!

 

老情书揭尼克松柔情一面:对方首次答应去兜风

2012/03/14 

北京青年报     

  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与妻子帕特丽夏·尼克松恋爱阶段所写情书热情、浪漫。尼克松总统博物馆定于16日展示部分情书,公开他不为人知的柔情一面。

  本月16日是帕特丽夏诞辰100周年。尼克松总统博物馆打算公布尼克松写给帕特丽夏数十封情书中的6封,作为纪念。

  美联社摘取的情书内容显示,尼克松使用华丽辞藻还原他与帕特丽夏初次相遇、对方首次答应与他兜风时对两人未来的憧憬。

  尼克松1974年因“水门事件”而下台,给人留下冷面印象。他去世18年后,这些情书展示了他的另一面。

 

 wenxuecity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再见,薄熙来/性格终结仕途/党凌驾于法律之上的闹剧/薄熙来下台对中国政局的四大冲击
  • 非洲泼墨/飞越阿尔卑斯山/林彪之死的雪泥鸿爪/乔布斯的真正伟大之处/兴亡周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