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新闻/随着王立军事件持续发酵至薄熙来被免,中国政治生态呈现“颇不宁静”的局面。西方媒体也借此进行顺水推舟的“唱衰”,将薄熙来事件同毛主义捆绑在一起,大谈中国改革及中共前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从历史角度,将中国长期以来“四面楚歌”的根源归于国人“三妇”心态作祟。
现担任人大政治系教授兼博导的张鸣,在新著《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诙谐而不失深刻剖析了中国今日问题之根源,并用“三妇”心态予以概括总结。称“东亚病夫”、“丧权辱国”等等不光彩的字眼铺满了整部中国近代史,国人已经习惯了躲避、埋怨或者指责。“我们冤,都是列强的错,此谓‘怨妇’;我们打,打不过便无理取闹撒泼,此谓‘泼妇’;当然也免不了一部分人迷信并渴望被殖民,此谓‘情妇’。”张鸣认为,这三种畸形心态和历史伤疤已根植于国人心中,故将自身遭遇的种种不幸归罪于他人,反而忘了反观自身,寻找问题的内在根源。
就中国当前来看,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少之甚少。部分原因是,从第三世界走出的中国日渐强大起来,原本“患难与共”的盟友便会不自觉对其采取“孤立”的态度。有学者对此表示,中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的“鹤立鸡群”,导致朋友越来越少。同时,由于中国始终将自身定位于“受害者”的角色,所以消耗了很多“精力”去揣测周边国家的“不轨图谋”,以至于错过或者延误了发展自身的良机。美国西东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汪铮在《崛起了,为什么朋友越来越少?》中分析称,中国崛起在周边产生的离心力明显多于向心力,而且不少中国战略研究者也想当然认为,中国周边发生的一切似乎都是作为“敌对势力”的美国导演的。
在这一点上,《环球时报》可谓领风气之先。纵览此报每日译稿,大多是他国威胁中国的言论纷至沓来,意图将中国描述为一个被外界世界围攻的国家。如“美媒渲染”、“达赖渲染”、“西方媒体渲染”、“日本报告渲染”、“韩媒渲染”等“渲染体”频现报端。对此,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成贤发文称,《环球时报》创造的世界是充满诡计、危险的世界。看了《环球时报》的读者可能会形成“围城心态”,对外部保持防范心理。
李成贤的见解,与张鸣的“三妇”根源不谋而合。中国看待周边国家的角度与态度,反映了其自身的价值判断与自我鉴定。如同苏东坡与佛印关于“一尊佛与牛粪”的对话那般,外媒就薄熙来事件臆造中国“四面楚歌”政局的虚拟想象,这一结果其实也有中国有意无意“助推”的成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党报《环球时报》22日发表题为《重庆调整后的中国社会理性》的社评,被视作中国媒体对此事的第一次公开发声。社评在倡言“拥护党中央”之余,还极力“督促”中国社会走向成熟,强调“中国的积极向好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公众把对于一点的关注同时转化为对过程的信任和理解。”作为影响力日盛的报纸,相较于一贯的“渲染论”,《环球时报》此次冷静表态无疑是值得推崇践行的。
中国当前正值改革攻坚期,保持自身持续发展力乃第一要务,对外界的“唱衰”与曲解,应尽可能采取“冷处理”态度,才不至于空耗精力。“怨妇”、“泼妇”、“情妇”并不全然代表国人心态,“四面楚歌”的定性也言过其实。西方媒体的“唱衰”,是国与国之间软实力较量的一部分。不论哪一方,要想笑到最后,需得肃清“三妇”心态,建立并夯实真正的“王者心态”。 诡异的中共铁幕政治 2012/03/22 | 联合早报
要降低政治震荡的风险,营造更具真实性的团结气象,就必须走向更透明的政治操作模式。结束宫廷政治、摆脱铁幕政治,让民众可在最大程度上知道真相,应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
重庆领导换班引发政治大震荡,政治中心北京这周气氛诡异,周一晚的网上消息满天飞,真假难辨折腾人。
有人在微博上写道,钓鱼台外媒体云集、“西红柿”前市委书记被双规了、有人说枪声响了、军车进城了、长安街被管制了、首都机场航站楼限制出租车停靠、司马南和赵本山被限制出境、江湖两派决战了、新四人帮来了……
又是“枪声”、又是“政变”,北京出事了?很乱很吓人,弄得好些网民无法好眠。幸好一些怪现象的解释,当晚也陆续在网上出现。
钓鱼台外媒体云集,是因为中国政府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武大伟在钓鱼台宾馆会见朝鲜六方会谈代表,罕见地提前约好媒体在钓鱼台东门外讲话。媒体从晚上7点等到9点,和重庆没半点关系。
首都机场航站楼限制出租车停靠,是因为中国发展论坛闭幕,客人陆续离开,所以长安街警察多,机场候机楼旁不让停出租车。
然后陆续有记者在微博上说:“我们在钓鱼台外苦候两小时,等朝鲜副外长李勇浩说卫星发射……无关乎枪炮声……我们也不想出来吓人,怪冷的……”
另有人幽默地说:“针对今晚网络上有关‘北京听闻巨响,疑似枪声’的谣言,我们从有关部门得知,是北京市民喜闻油价上涨,自发组织上街燃放鞭炮以示庆祝。”另有人说,北京群众喜迎油价上涨,警车军车也不得不上路加油。
网上的传言被网上的回应给纠正了,笼罩京城的诡异气氛在相当程度上有了解释,说明公开透明运作的“自媒体”平台虽然人多嘴杂,却具备自我纠正和修复能力。
这是中国在进入“自媒体“时代后,发生的第一起涉及重要政治人物落马的大事件。民众无从得知铁幕政治背后的真相,本能地从各种自媒体管道中搜得小道消息,然后再进行传播与分享。虽然发布的信息不一定准确,也无法完全辟谣,但在信息传播和信息把关的互动中,已可自动找到类似人民币汇市的“均衡点”。
与之对照的是,不透明的政治操作,恰恰是传言和谣言的温床。一下将“长安街”、“枪声”等词汇屏蔽,反而引起更多猜疑。
政治权力斗争在任何国家、任何机构都会发生,通过公开的政治竞争或民选授权分出胜负,好过各方私下互搞小动作,设定实质意义上的制度性制衡结构,胜过各方冷不防相互亮剑。
民主和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柱,它无法一夕筑起,需要公民社会和公民意识的土壤,更需要政府适当地放权和引导。如果连政治人物本身也蔑视法律,而民众只能像找包青天那样找人上访,那国家必定要承受规律性的大小政治震荡。
中国离现代化国家管理的道路还很遥远。而铁幕政治最大的问题是,包括自己的国民在内,很多人很多时候只能靠猜,只能依据自身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掌握,在各种谣言和传言堆中,理出自己的判断和论述。真能了解事儿的,只能是体制内的官员,而非铁幕外研察的中国问题专家,无法窥知事情真相的民众就更不用说了。
下一步,谁会拔起政治的剑,政治的剑又指向何方?外界都在屏息等待着政治大戏的续集发布,上映时间和主角仍不确定。
要降低政治震荡的风险,营造更具真实性的团结气象,就必须走向更透明的政治操作模式。结束宫廷政治、摆脱铁幕政治,让民众可在最大程度上知道真相,应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
| 官方《环球时报》发社论 评薄熙来去职事件 2012/03/22 | 环球时报
重庆市前市委书记薄熙来3月15日被宣布去职的新闻在中国社会引发的舆论风潮远未结束。事发一周后,官方《环球时报》22日刊发社评文章评论薄熙来去职事件。在外界传闻不断的舆论场中,该报呼吁民间相信党中央,并建议中央关注民间诉求。
与薄熙来去职相关的种种传言不断刺激着外界的神经。比如,关于薄熙来去向的问题在网络上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版本的猜测:有传其已被双规,还有传其“在家平静坦荡”,甚至有传其被羁押在河北。《人民日报》旗下《环球时报》3月22日刊发社评称,看上去传言纷纷,实际上全社会都在等待党中央的进一步权威声音,“相信党中央,这成了中国社会在声音纷杂时的整体理性”。
这篇题为《重庆调整后的中国社会理性》的社评称,“中共正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国家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中国社会对这些判断的认同度相当高”。社评还称,中国社会的人心是稳定的,大家对今年秋举行的中共十八大开好开成功的期待,对中国未来一些年的期待都没有改变。
自3月15日官方宣布薄熙来不再兼任重庆市委书记之后,该报总编辑胡锡进就在其个人微博上不断发表观点称,要相信党中央。21日,他发微博称:“重庆的事情出来以后,各种传言太多。直到18大以前,中国很可能要经历近年来最严重的流言泛滥期。作为一名党员,也作为一名关心国家命运的中国人,我期望这些传言最终洗礼出公众的成熟。祝愿国家的团结进步,祝愿人民享受更多的繁荣,也享受更多的确定性。相信党中央。”
稍早前,3月18日,胡锡进发微博称,“围绕薄下台,外媒和网上有大量传言。我还是劝大家,第一,相信党中央。第二,相信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的基本社会理性。第三,相信中国往前走的力量很强大。这是我对大家说的真心话,因为我也是这样对自己说的。”
薄熙来去职后第二天(3月16日),胡锡进在微博上发表声明称其微博和《环球时报》官方微博代表该报的观点:“只有《环球时报》官方微博和我的微博,才能代表《环球时报》对各种事情的看法。其他人的微博都只能代表他们的个人意见。特此声明。”
附《重庆调整后的中国社会理性》全文:
重庆事发后,中国社会议论很多。这很正常,因为事情值得这样的关注度。与此同时,这些议论与王立军刚“出事”不久的那些议论差不多,大体处于自然状态。
看上去传言纷纷,实际上全社会都在等待党中央的进一步权威声音。中国社会的人心是稳定的,大家对十八大开好开成功的期待,对中国未来一些年的期待都没有改变。
中国的快速发展就像机体的成长,总会有我们不熟悉的新细节。处理和适应它需要时间,也需要坦然。以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来看,我们的一次次调整和思考,大多都不是笨拙的,它们总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相信党中央,这成了中国社会在声音纷杂时的整体理性。这是中国社会凝聚力的重要质量线,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多元而不散乱的根源之一。尽管无处不在的争论也涉及了这里,但“相信党中央”,无疑是中国社会最强大的思想和政治现实。
一些人认为,“相信党中央”是一种灌输,其实不见得。它是中国政治体制自然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派生,是远在新中国成立前革命队伍里就已形成的一贯感受。它也是中共执政的成就逐渐收获带来的。
中共正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国家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中国社会对这些判断的认同度相当高。在重大问题上相信党中央,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这是中国把重大决策顺利转变成行动的现实选择,这实际上也是中国社会不断追求稳定发展的结果。
相信党中央和解放思想不矛盾,没有思想的解放,相信党中央就是盲从。正是因为我们有了多元化,有了其他选项,我们才真正发现,相信党中央,执行党的路线,比任何别人教我们的方法都更可靠,更能为保障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
处在党中央的地位上,不意味着不需要与民间快速变化的具体心态和诉求做对照。其实中国社会丰富多彩的变化,对党中央的工作方式和节奏不断产生影响。中央和中国社会的互动越来越触动实质。
我们相信党中央目前正加紧围绕公众的政治关切开展工作。我们也希望一些结论的形成能更快些。权威声音来得越快,社会就越清晰,公众也越踏实。在一些时候,速度的意义远远超过速度本身。
十八大是第一次在互联网信息高度发达下举行的党代会,中国的换届更是第一次真正来到舆论的“大庭广众”之下。整个中国社会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轻重的拿捏谁也不太清楚。这种情况下,谨慎是必要的。但这种谨慎同过去的谨慎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的积极向好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公众把对于一点的关注同时转化为对过程的信任和理解。我们相信,这就是社会的成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