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俯瞰/梵高新作/胡耀邦何以赢得知识分子爱戴/中弃共产主义才有前途/人文摄影
發佈時間: 3/25/2012 12:18:59 AM 被閲覽數: 1024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十大震撼谷歌地图卫星照:俯瞰美国飞机墓地(组图)

2012/03/24 

十大震撼谷歌地图卫星照:俯瞰美国飞机墓地(图)

这些照片是从谷歌地球用户拍摄的照片中随机挑选出来的,只要点击几下,你就能领略到我们这个蓝绿色地球是多么漂亮和华美。图为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飞机墓地,废弃的喷气飞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布满尘土的干燥地面上。

鸟瞰迪拜棕榈岛

从空中看,迪拜的棕榈岛更加壮观

巴黎埃菲尔铁塔

巴黎埃菲尔铁塔:从空中看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景观

葡萄牙法鲁区的洞穴

葡萄牙法鲁区的洞穴:这片布满岩石的海滩是一个平静祥和的区域

美国夏威夷

美国夏威夷:这座火山岛在新网站Stratocam上获得很多好评

洛杉矶周围景观

流经此地的一条河:从空中看到的洛杉矶周围景观,河流两岸布满住宅和农田

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的这张图片显示的是沙漠里分布的大量圆形农业区

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空中斜视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宁静的街道与中间的一座教堂相比,显得相形见拙

运河城市

运河城市:威尼斯典型的一天,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船只从水上驶过

洛杉矶

像是等待在洛杉矶一个仓库外的排列整齐的乐高拼装玩具或者卡车


科技世界

 

X光扫描发现梵高新作品 花草画暗藏摔跤手肖像(图)


2012/03/24 



X光扫描技术用来确定这幅油画下面覆盖着两名摔跤手肖像,据推测,是这位艺术家厌倦了先前的作品,于是在它上面又画了一幅新作品



梵高名为《牧场花地和玫瑰静物》的画作在被发现前,已经在荷兰一家博物馆悬挂了30多年,它一度被认为是出自另一位艺术家之手


北京时间3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艺术史学家通过侦查工作,已经发现梵高的一幅新油画。专家经过对一幅以前艺术家不详的作品进行X光扫描,获得这项重大发现。

专家对这块画有《牧场花地和玫瑰静物(Still life with meadow flowers and roses)》的画布进行扫描,发现被它覆盖的是两名摔跤手的肖像。结合当时梵高在一所比利时艺术院校学习的信息,研究人员断定这是梵高的作品。X光扫描显示,两名摔跤手穿着束带。模特上身赤裸是1886年梵高在那学习的安特卫普学院定义的特征。这两名摔跤手被认为是梵高厌倦的绘画主题,于是他在上面画了其他图案。这幅作品目前被悬挂在荷兰库勒穆勒博物馆。

专家表示,两名摔跤手代表了这位艺术家当时的作品,能为鉴定提供足够证据。库勒穆勒博物馆的馆长1974年购买了这幅作品,认为它是梵高的画作,但是很快它的起源就引起了人们的怀疑。2003年,专家称这块画布太大,内容太杂乱,因此认为它出自一位匿名艺术家之手。该画的签名位于与众不同的位置——画布的右上角,这与梵高的一贯风格不符。然而现在艺术史学家通过新X光扫描技术检查画布,已经证实这幅油画是这位荷兰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

花草下方覆盖的静物是两名摔跤手的肖像,据推测是这名艺术家厌倦了先前的画作,于是在它上面画了其他东西。基于对当时梵高在比利时一所艺术院校学习的了解,研究人员认为此画是他的作品。5年前科学家也曾对画在100厘米长80厘米宽的一张画布上的这幅油画进行X光扫描,但当时仅发现模糊的摔跤手图案。最新的X光扫描显示出摔跤手更多的细节,还有画的笔触和颜料使用。这些都把矛头指向了梵高。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资深研究人员路易斯-凡迪尔伯格表示,X光扫描让研究人员最终揭开了这个谜题。

他说:“画上的所有片段依次排列。你能更清晰地看到摔跤手以及他们的面孔,他们都穿着束腰。”梵高写信给他的弟弟提奥,说他需要大画布、新笔和颜料。提奥于是给这位一贫如洗的艺术家买了这些东西,1周后梵高回信说,他非常开心的画了两个摔跤手。凡迪尔伯格表示,那幅摔跤手油画中的笔触和颜料与专家所知的梵高在安特卫普创作的作品中采用的一样。摔跤手肖像还帮助解释了为什么这幅花草静物会“异常茂盛”,因为梵高想用他的新作品完全掩盖那幅老作品。这项侦查工作在梵高博物馆发表的新刊物中进行了描写,题目是《库勒穆勒博物馆的花卉静物和一幅丢失的梵高在安特卫普创作的作品的复原》。

科技世界

 

 

胡耀邦何以赢得知识分子爱戴

2012/03/24 


作者:吕则征

胡耀邦从未没有整过人、伤过人且帮助过无数人。他的所言所行,有着他对生活沉重而深刻的思考,有着与人为善的天然本性,因而散发着生命的温暖和光芒。胡耀邦的知识分子情结,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书写着为民请命的高贵。

人的深情所在,人的理想所寄,人的才情所系,构成了人的情结。人人都有或深或浅、或多或少的情结,而情结犹如种子,犹如引擎,生长在人们的心灵,引导着人们的心灵,以至形成生活情趣、人格追求和事业境界。

中共领导人都有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知识分子情结。他们论述知识分子的言论,可谓汗牛充栋,车载斗量;领导人与知识分子结为朋友的,不可胜数,不计其数。但如胡耀邦对知识认识之到位、对知识分子认识之深刻、对知识分子真心爱护且赢得了知识分子衷心爱戴者,则不多见。这是因为,在他的心中,有一个浓得化不开的知识分子情结。这个情结,首先源于他是一个知识分子,源于他的善良本性,源于他的建设伦理。



胡耀邦的好学,是出了名的。刻苦自学,成为饱学之士。

在延安时,得到王稼祥的称许;后被陆定一誉为“大知识分子”,许多专家都惊异于他理论水平之高。哲学、历史、经济学上的一些重要论述,他张口即来。许多诗词散文名篇,能大段背诵。1983年第一次出访日本时,有记者问他此时的心情,他用鲁迅的诗“心事浩茫连广宇”作答。他主政团中央时,给团干部开列的书单,足以看出他的博学。即使在剥夺工作权利,下放劳动时,他置周围弥漫的悲观绝望的情绪于不顾,点上灯,在蚊帐中看书。孜孜不倦的学习,对中国社会问题的苦苦思索,使得他精神浩瀚,心忧天下。修炼出一种知识分子的秉性、气质、和情怀,磨砺出思想家独有的理性。

自己是知识分子,才能把知识分子引为同道,才能与他们休戚与共,同呼吸、共命运。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他们异常丰富的精神世界。主政科学院、中央党校、中组部、中宣部以至干总书记,胡耀邦与无数的知识分子打交道,赢得大家的心悦诚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胡耀邦自觉地做一个知识分子,使自己了解知识分子,懂得知识分子。很会领导他们,很容易与他们交朋友;而知识分子成堆的单位,则异常欢迎这样的领导。人心顺畅,风正气顺,开创工作新局面,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因为他是知识分子,所以对知识分子的认识深刻到位。

胡耀邦对知识分子的论述集中体现在1983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召开的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在这篇题为《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光芒照耀我们前进》文章中,他说:“尊重知识,欢迎知识,渴求知识,努力把知识变成建设新世界的巨大力量,应当成为我们共产党人和一切建设者所应有的优良素质。”(《1895-1995世纪档案》第608页 中国档案出版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知识分子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科学文化知识和脑力劳动相对集中在知识分子这一部分人身上的状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会存在。因此,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绝对必需的的智力因素,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造成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的社会风气,并且采取切实措施,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把这看成是‘基本建设’,并且是‘最基本的基本建设’。”

或许有人说,如此重要的大会,如此重要的报告,总书记发出的自然是党中央的声音,是代表党向世人的庄严宣告,不是哪个人的意见。是的。据知情人讲,“他的文章和讲话稿,一般不用别人代笔,多是自己动手。工作太忙实在抽不出时间,就告诉起草人自己要写的题目、文章结构、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要阐明的观点和论据以及到哪本书的第几页去找需要引用的某个段落或句子。”(满妹著《思念依然无尽——怀念父亲胡耀邦》第306页北京出版社)通篇报告,充满了胡耀邦特有的气势和风格,由此不难断定,即使有一个起草班子,有人代笔,但却是胡耀邦思想的精彩呈现,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智慧。

他一改过去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批判他们身上的资产阶级思想作风”、“改造利用”等提法,从人类历史的进程和社会建设的角度,论述知识分子的伟大作用。在他任总书记期间,中国知识分子所迸发的工作热情前所未有,大家心情舒畅,思想活跃,呈现出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喜人局面。知识分子真正告别“臭老九”,成为“香饽饽”。



因为拥有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对知识分子真心尊重,遇事商量,绝无颐指气使、权大真理多。

1983年6月1日,中央召开民主党派会议。会上,胡耀邦说出了“毋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两句话。散会后,前来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李尚志请示胡耀邦:能不能把这个对联写进报道中?“什么对联?”胡耀邦问。“就是‘勿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胡耀邦笑了笑:“那算什么对联?我不过是总结大家发言罢了。”由于胡耀邦是即席讲话,准确起见,李尚志把采访本递给他看。“有个字不对。”胡耀邦边说边用笔将“勿”改为“毋”。李尚志正准备离开,胡耀邦又把他叫了回来。“我还想改两个字。把‘致力’改成‘务期’,你看怎么样?”“不好。”李尚志非常干脆地答道。胡耀邦开玩笑说:“你这个记者这么厉害呀?我讲的顺口溜,我自己要改都不行吗?版权是我的嘛。”“不好就不要改嘛。”李尚志坚持自己的观点。其他领导人过来了,爱同记者开玩笑的中央书记处书记陈丕显笑着揪李尚志的耳朵:“你这个记者好大胆,敢与我们的总书记吵嘴,该揪耳朵。” 李尚志赶紧说:“不敢,不敢,我只是作为一个普通党员,向总书记提个建议。”他把刚才争论的内容向其他领导人作了汇报。他们也主张不改为好。胡耀邦哈哈大笑起来:“斗不过你们年轻人。好,就按你的意见办,不改啦。”(《真话》第4节 刘青松著 九州出版社)



两次说“共产党应该起誓”,表明对知识分子遭遇的痛惜,给知识分子以极大宽慰。

1979年夏,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兼组织部长的胡耀邦为马寅初平反,含着眼泪说:“当年毛主席要肯听马老一句话,中国今天的人口何至于突破10亿大关啊!批错一个人,增加几亿人,我们再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

共产党应该起誓,再也不准整科学家和知识分子!”

1980年2月,胡耀邦参加全国剧本创作会。在讲话中,他特别指出,要爱护文艺队伍。说到激动处站起来,举着攥紧的拳头,提高声调说:“我们的党要发誓,坚决不许对文艺作品妄加罪名,无限上纲,因而把作家打成反革命!” (满妹著《思念依然无尽——怀念父亲胡耀邦》第402页 北京出版社)

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文明与野蛮,善良与丑恶的试金石。

自1950年胡耀邦就辗转询问他中学英语老师喻科盈,直到1981年底,获悉老师现在安徽省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且已退休。当即去信问候。翌年7月,胡耀邦热情邀喻先生北上。这对阔别52年的师生,相逢当日畅谈3个多小时。胡耀邦执弟子之礼甚恭,留喻先生在京游览10天。临别时,又请老师到中南海共进晚餐,合影留念。(同上 第414页 )

改革开放之初,春寒料峭,“左”风阵阵。胡耀邦冒着风险,顶着压力,为思想界、艺术界勇于探索的知识分子保驾护航。他的民主作风、他的宽容大度、他对现代文明的渴望、他对知识的尊重,为知识界撑起了高歌猛进的天空,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积聚了最可宝贵的智力资源。1987年1月6日,胡耀邦参观岳麓书院。有人备好纸墨要他题词,想让他写“千年学府”。他想了想,说:“还是尊重知识好。”说罢,挥毫写下“尊重知识”四个苍劲的大字。(同上 第420页 )



有人说,知识分子不是仅仅有知识,而且是心忧天下、关注民瘼,与人类文明相契合的人。从胡耀邦的民主思想,可以领略到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风范。

在1979年6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第二次会议的小组会上,胡耀邦曾经很激动地说:“我始终支持任何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希望大家都在宪法的保护下享有最大的自由。尽管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及这次人大会议上,不少同志点名也好,不点名也好,批评我背着中央搞违犯‘四项基本原则’的所谓民主化运动,助长无政府主义,但我坚持认为我那样做是从大局着眼想的,即使多数人反对,我仍要保留自己的看法。”

这样的认识,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以贯之的思想。

1989年1月,胡耀邦在湖南长沙九所宾馆与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杨第甫交谈时说:“中国的出路是‘民主’和‘科学’四个字,我们为之奋斗了近70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现在还需要继续努力。”

王元元在《日常生活中的胡耀邦》中表达了这样的切肤感受:“他脱离了从古到今的专制意识。他的人格更趋向为现代民主政治意义上的人格,不封闭,用现在的话说,是和世界接轨的。”

胡耀邦逝世后,有人在灵堂留言簿写道:“民主先锋!” 这正是对胡耀邦民主风骨的真实写照和历史作用的高度概括。



胡耀邦有被“极左”迫害的的惨痛经历。1930年,被列为“AB团”嫌疑名单。“AB团”是国民党的秘密组织,到苏区窃取情报,造谣惑众从事破坏活动。

苏区“肃反”扩大化,大搞逼供信,使不少人有口难辩,屈打成招。一旦被认定为“AB团”成员立即被杀害。当时有人诬告胡耀邦是“AB团”,年仅17岁的胡耀邦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要被处决。后被证实,他连什么是“AB团”都不知道,才幸免于难;文革时,被打倒,遭到游街、殴打、辱骂、批斗等人身侮辱。一个受难的心灵,彻底反思专制独裁的危害,痛切地认识到,愚昧与专制是联在一起的,它们远离知识文明,与民主科学背道而驰。

他的知识分子气质,来源于他的反思。而反思、批判,则是一个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品质。由此,人们就不难理解他推动真理标准讨论的勇气;他的知识分子情怀,来源于他的彻底的人道主义。由此,人们就更容易看清他为受难的人平反的古道热肠,以“下油锅”的决绝为恢复人的尊严而拼命硬干的冲劲,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呕心沥血奔波不息的身影。

他从未没有整过人、伤过人且帮助过无数人。他的所言所行,有着他对生活沉重而深刻的思考,有着与人为善的天然本性,因而散发着生命的温暖和光芒。胡耀邦的知识分子情结,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书写着为民请命的高贵。

 

汉语拼音之父:中弃共产主义才有前途


2012/03/24 


汉语拼音之父:中弃共产主义才有前途

在中国有「汉语拼音之父」称号的周有光表示,「中国将来必须放弃共产主义,只要中国一天离不开共产主义,中国的前途就无法摆脱黑暗。」
BBC报导,今年已经106岁的周有光,出生于一个富裕人家,他的家庭分别在清朝、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文化大革命中,经历三次家道衰败。而他的一生,也看尽中国近代以来从满清皇权统治到当前改革开放等重要变革。

回忆过往,周有光说,自己在1955年参加文字改革会议,这个决定却无意中救了他性命。当时,「美国回来的大学教授都被打成『右派』,有的人就自杀了;我的好朋友都自杀了……。」

但是,文化大革命后,周有光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下放至宁夏平罗「五七干校」(文革期间再教育场所)接受改造。在此期间,他不到六岁的女儿因为阑尾炎去世。

据报导,在经历中国百年沧桑后,周有光认为共产党无法永远统治中国,「中国将来必须放弃共产主义,只要中国一天离不开共产主义,中国的前途就无法摆脱黑暗。」

历史上曾有多次中文与罗马字母之间转换尝试,然而只有周有光等提出的「汉语拼音方桉」被人广为应用,并获得国际认可。他主编的「汉语拼音方桉」除成功为汉字注音,且提高中国识字率。

对于做出此一成就,周有光说,「我们花了三年时间搞成功这一套。人家给我们讲笑话:26个字母搞了三年,你们太笨了!」

生性乐观的周有光,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对于过去、未来,他总说「再糟的事情都总有它的好处。」


世界新闻网

浮华下的贫瘠 纪实摄影:美国赌城的地下世界(组图)

2012/03/24 

环球编译 唐歌环球摄影编辑 李成

拉斯维加斯素以“不夜城”著称。然而,对于濒临绝望的边缘人来说,这里却成了不折不扣的“人间炼狱”。或许这座“罪恶之都”不愿承认,经济危机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流离失所,寄住在原本用作排水渠的地下隧道里。豪华赌城下方布满了500英里的隧道,当中挤满了形形色色的无家可归者。孤独的长者,消沉的少年,拮据的年轻母亲,疾病缠身的人,吸毒酗酒的人,退伍老兵,还有嗜赌如命的赌徒……隧道为这些身份不明的人提供了避难所。




美国拉斯维加斯。Victor Corses在他栖身的管道中剃须。Victor来自洛杉矶,现年58岁,靠回收和卖废品维持生计。



美国拉斯维加斯。现年27岁的杰克(右一,不愿透露姓氏),是一位吸毒者。他出生于拉斯维加斯,其父母在他出生后不久离婚。



美国拉斯维加斯。傍晚的拉斯维加斯。右边是拉斯维加斯大道。



美国拉斯维加斯。拉斯维加斯大道附近,一位男士试图将钱塞进脱衣舞女郎的紧身裤中。



美国拉斯维加斯。约翰•哈奇森现年53岁,是曼德勒酒店的临时工。为了节约开支,他住在拉斯维加斯大道南的隧道中。



美国拉斯维加斯。戴蒙在沿着拉斯维加斯大道的桥上乞讨。36岁的米歇尔说道:“戴蒙是我到拉斯维加斯以来认识的第一个人,我们还现在一起住在隧道中。”



美国拉斯维加斯。36岁的米歇尔和男友River同住在隧道中。她出生于新墨西哥州,在西雅图长大,16岁时离家出走,靠为夜总会和赌场发传单维生。



美国拉斯维加斯。 Matthew O’Brien正在探索隧道。Matthew是《Beneath the neon》一书的作者,书中主要讲述了住在拉斯维加斯地下隧道中的无家可归者的故事。



美国拉斯维加斯。现年57岁的尼欧•布朗是一位老兵,同样住在隧道中,靠收集和贩卖铝制罐头维生。他将一部分收入挥霍在赌场里。



美国拉斯维加斯。现年27岁的杰克(不愿透露姓氏)是一位吸毒者。他出生于拉斯维加斯,其父母在他出生后不久离婚。他和其它十余位无家可归者同住在隧道内。



美国拉斯维加斯。36岁的米歇尔和男友River同住在隧道中。她出生于新墨西哥州,在西雅图长大,16岁时离家出走,靠为夜总会和赌场发传单维生。



美国拉斯维加斯。Valley View大道旁,两个人坐在他们所居住的隧道口。



美国拉斯维加斯。拉斯维加斯大道上的咖啡馆,赌场的灯光映照在窗户上。



美国拉斯维加斯。6岁的Izabelle Kamody一家人居无定所。惠特尼小学收留了500多名其它与Izabelle情况相同的孩子。



美国拉斯维加斯。Steve Hooper现年27岁,来自佛蒙特州。五年前,他来到拉斯维加斯,并找到了一份工作。他于两年前失业,现在住在隧道中。



美国拉斯维加斯。Victor Corses在他栖身的管道中剃须。Victor来自洛杉矶,现年58岁,靠回收和卖废品维持生计。



美国拉斯维加斯。Valley View大道旁,两个人坐在他们所居住的隧道口。



美国拉斯维加斯。拉斯维加斯大道上的脱衣舞女郎。



美国拉斯维加斯。Bob遭遇胃部手术。Bob今年45岁,来自密歇根州。他在这里找到了一份建筑工作,并于几年后失业。



美国拉斯维加斯。Nevada展示了一幅地图,描绘拉斯维加斯下绵延500英里的地下隧道。



美国拉斯维加斯。66岁的Ramakrishna Alarcon25年前从古巴来到这里,靠为多家酒店打零工维生。身患糖尿病,他只得住在城北的隧道中。



美国拉斯维加斯。拉斯维加斯大道上,纽约大酒店前重塑的自由女神像。



美国拉斯维加斯。54岁的Michael Beder来自辛辛那提市。他已在拉斯维加斯生活了20年。他曾是一家酒店的电工,遭到失业后,他变得沮丧。



美国拉斯维加斯。Patrick(不愿透露姓氏)是一位酗酒者,和其它无家可归者住在城北的隧道附近。



美国拉斯维加斯。拉斯维加斯西郊的落日景象。



美国拉斯维加斯。现年27岁的杰克(右一,不愿透露姓氏),是一位吸毒者。他出生于拉斯维加斯,其父母在他出生后不久离婚。他肚皮上纹身写着:“我讨厌这里。”



美国拉斯维加斯。33岁的Nenad Sorolovic没有身份证,和他的女友住在隧道内,靠为夜总会和赌场发传单维生。



美国拉斯维加斯。Victor Corses坐在他栖身的隧道中。Victor来自洛杉矶,现年58岁,靠回收和卖废品维持生计。



年轻的无家可归者在公园里挑选免费的衣服。这项活动由一个名为“食物不是炸药”的团体组织。



Chauncey Wyche在他居住的隧道中。Chauncey现年60岁,来自底特律。他曾有一份建筑工作。但自从6年前失业后,他至今未找到领一份工作。















环球网

 

 

鲜战争震撼照片:监狱内壕沟中数百尸体横列(组图)

 
 
文章来源:
 

1951年6月9日,在朝鲜半岛的幸州,一位饱受战争之苦的女孩儿背着弟弟经过一辆熄火的M-26坦克。(美国海军/乌克兰空军 R.V. Spencer少校)

1950年7月10日,在前线和哨岗之间摄影师发现了某连24师21步兵团的4名美国士兵。照片中是4名之一,看来他是7月9日晚上遭枪击的。头部中弹时他们大都双手反绑身后,携带的许多仪器也被烧毁了。(美联社照片)

1950年9月26日,一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坦克在乡间小路上紧随一队战俘。(美国国防部/ 美国海军陆战队/ 陆军上士 John Babyak, Jr.)

1950年7月17日,图中的南韩应征者坐着平板车前去训练营,准备加入对抗北朝鲜的战斗中。他们离别时,人们曾摇旗奏乐夹道相送。(美联社照片)

1950年,一架海洋观察6中队的BELL直升机载着伤员,降落在第一陆战师的医务连附近。机旁手抬担架的是海军团的军人,他们赶来将伤员从直升飞机转移到手术台上和旁边的医疗帐篷中。(美国国防部/ 技术军士TSGT. Charles B. Tyler)

1950年8月13日,在北倭馆的仁同(Indong, Korea, North of Waegwan),南韩攻击后,一片惨败的坦克旁躺着阵亡的北朝战士。(美联社照片)

1950年8月16日,重达500磅的炸弹离开B-29的弹仓,前往苏联占据的领土。头一个中队投下的第一批炸弹覆盖了南韩洛东江以西21平方哩的面积。据称北朝军队驻扎此处,准备对美发起全面进攻。98架B-29共投下850吨炸弹。(美联社照片)

1950年11月15日,在新义州鸭绿江的一座桥上空,海军战机俯冲轰炸机AD-3(图中上)在韩国一侧投下2000英镑炸弹后拉起。(美国国防部/ 美国海军)

1950年7月12日,南韩的某指挥所。照片中美国士兵在稻草的掩护下仍保持着警戒状态。(美联社照片/ Charles P. Gorry)

1950年,从南韩北部Agok村庄的废墟上,浓烟升起。(美联社照片/ Max Desfor)

在1950年2月一场龙山战役中被俘的两名北朝士兵坐在吉普上,他们由美军第二步兵师的士兵押送往洛东河的后方。(美联社照片)

此张照片曾是“最高机密”,与此片同时拍摄的一系列作品反应了1950年7月份,在大田市1800名政治犯被南韩军队处决的情况。 史学家和幸存者们表示,在联合国军队先于北朝鲜在1950年年中撤退时,南韩军队处决了后方很多老百姓,因为怀疑这些人是亲共派并成了自己敌人的同伙。(美联社照片/ 美国国家档案馆,Major Abbott/ 美国陆军)

1950年9月15日,在仁川市的海滩上4辆登陆舰正在卸载士兵和设备。(美联社照片)

1950年9月19日,在朝鲜半岛西部仁川,麦克阿瑟将军身着皮衣,巡视新拉起的战线。陪同他的是第十军团司令、少将Edward M. Almond(图左)、第五舰队司令、中将. Arthur D. Struble。 (美联社/ 美军录用通信兵)

1950年9月30日,韩国大田,灰烬之城鸟瞰。(美联社/ Jim Pringle)

1950年11月6日,在北朝鲜龟城南部,美国巡逻兵将一批囚犯拖走。本照片由《生活》杂志的Hank Walker拍摄。(美联社照片/ Hank Walker)

1950年6月25日,医生们为在朝鲜战场上受伤的海军陆战队士兵做手术。(美国国防部/ 上士Robert H. Mosier)

1950年9月,首尔。通过市民得知隧道被北朝军队占领后,美国兵投进去一颗手榴弹。机枪手和步枪手瞄准了洞穴入口。(美联社照片/ Max Desfor)

1950年9月,在韩国大田市监狱内一条壕沟里,横着约400具朝鲜人的尸体。在美国军队24号重新拿下大田时之前,撤退中的G军军队囚禁并杀害了这些市民。目击者说,囚犯们在死前要自掘坟墓。照片中左边的是《狄盟注册报》(the Des Moines Register and Tribune)的战地记者Gordon Gammack。(美联社照片/ James Pringle)

1950年9月,汉城,民众蜷身于战事后的一片废墟中。(美联社照片/ Max Desfor)

1950年10月,执行一项针对保密地区任务的美国伞兵从空军C-119运输机跳下。(美联社照片/ Max Desfor)

1950年10月20日左右,在北韩小镇肃川和顺天(Sukchon and Sunchon)附近,联合国军伞兵从天而降。(美联社照片/ Max Desfor)

1950年10月7日,在韩国首尔附近,美军坦克碾过敌军的路障。此时第7步兵师正要乘胜追击、彻底摧毁敌方的狙击火力。(美联社照片)

1950年10月22日,一轮轮地空轰炸后,931山上的树像一根根直立的火柴棍儿。这座山头是伤心岭战役中几座重要的山峰之一。北朝军队战壕和碉堡的复杂体系由图可见。美军曾两次占领这座山,后一次是10月6日,协作双方是美军23团和法军某营。(美联社照片/ GS)

1950年10月19日,在朝鲜Tube-ni附近Kum Bong San的一口矿井中60多名南韩百姓被活活打死。军方称,对这些从镇南浦监狱中的人下手的是GC主义阵营的北朝军队。这些尸体由联合国军队发现。(美联社照片)

1950年10月,英国和澳大利亚士兵在黄州搜查房子,他们正在前往北朝首都平壤的扫荡活动中。(美联社照片/ Max Desfor)

1950年10月26日,满载美国士兵的登陆舰驶过布满水雷的元港(Wonsan harbor)水域,去往北朝的东部沿海城市。约5万名美海陆军士兵登陆,增援向中国东北开进的盟军部队。(美联社/ Gene Herrick )

1950年12月4日,为躲避ZG军队,平壤居民和其他地区的难民沿着城市大桥的梁上逃往大同江那边的南韩。(美联社照片/ Max Desfor)

1950年12月9日,在Koto-ri南部,中方士兵穿着网球鞋、美国鞋袜,向美军第7海军陆战队查理连投降。(美国国防部/ 上士 F.C.Kerr)

1950年12月26日,在最近的一场对中方军队作战中,美地空部队密切协调。海军陆战队在F4U-5海盗式战斗机的有效支援后继续将战线向前推进。(美国国防部/ 下士 P. McDonald)

1950年12月8日,在Koto-ri,美海军陆战队、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和韩国阵亡士兵运到一起,举行集体葬礼。(美国国防部/ 上士 F.C. Kerr)

1951年1月28日,一架F86军刀喷气式飞机投下攻击G军军队的炮弹。同时它也在为大雪覆盖的村庄提供物资。(美联社照片)

1951年1月27日,在朝鲜半岛洋吉(Yangji),被缚的一双手穿过雪地中的透气孔,雪下之人被撤退中的G军击倒,奄奄一息。(美联社/ Max Desfor)

1951年2月29日,加拿大的步枪手们一边阅读家乡的报纸一边等着前进的指令,他们将在朝鲜战场上迎战中方的军队。(美联社照片)

1951年在北朝的重要东部港口城市元山,地面的货物仓库和码头设施遭到美第5军B-26轻型轰炸机的毁灭性攻击。(美国国防部/ 美国新闻署)

1951年3月30日,美军第25师的坦克用喷火器攻击深藏于朝鲜汉江旁山中的敌方碉堡。(美联社照片)

1951年4月13日,由美国海军帮助在北朝鲜腹地登陆的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突击队,在金策(Songjin)附近沿敌方铁轨布下破坏性炸药包。中方军队两个师驻扎地之间约100码的重要铁路被破坏。(美联社照片)

1951年5月10日,在北朝鲜的韩川一个补给站附近,B-26轰炸机的一轮凝固汽油弹轰炸后,地面成片茅草屋纷纷着火(美联社照片)

1951年5月5日,一名联合国的土耳其战士长途跋涉后坐在一匹从敌军那里缴来的骡子上。在中方军队前进途中,他伏击俘获了这头骡子,引导在刚过去的中方军队攻击后掉队的己方士兵们转移到废墟的后面。(美联社照片/ Robert Schutz)

1951年5月10日,渔船上的3名朝GD员成了曼彻斯特驱逐舰的俘虏。(美国国防部/ 美国海军)

1951年5月17日,在春川附近的据点,联军在朝鲜中部的战线阻止了一次敌军进攻。这次战斗后,一位死去的中国战士衣衫仍在燃烧,旁边是他的同志们的尸体。(美联社照片/ ENJ)

1951年7月1日,光柱刺穿黑夜,美军火箭朝向G军在朝鲜港口城市元山的一处目标。火箭的尾迹正好照亮船只,它们在袭击目标时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美联社照片/ 美国国防部)

1952年4月8日,在朝鲜东部,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从碉堡中纵身一跃,躲开了即将坠向山坡上的G军82毫米迫击炮弹壳。(美联社照片/ Edward A. McDade/ 美国海军)

1953年1月18日,美国兵和韩国的服役人员将火炮和迫击炮的空弹壳垒在一处集中地,这些弹药是在为拿下铁三角地的4天中攻击所消耗的。(美联社照片/ Gene Smith)

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William K. Harrison上将(图左)和Nam II上将(图右)签署了朝鲜战争的停火协议。(美联社照片)

1953年7月,美国海军陆战队的4名刚从朝鲜西部锋线上归来的战士,胡子拉碴、疲惫不堪、满身尘土。他们读着官方材料里的新闻,了解到停火协议就要在26日签署了。图中右手的是威斯康星州哈蒙德的一等兵 Thomas W. O'Connell。(美联社照片/ George Sweers)

2010年6月15日,周二,一名韩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在白翎岛站岗,眼望韩朝边境。(美联社照片/ Ahn Young-joon)

2010年6月20日,在韩国首尔的朝鲜战争纪念馆里,一位女士为韩国海军天安舰沉海时丧生的水手祈祷。她的身影掩映在朝鲜战争牺牲战士的纪念碑上。(路透社/ Jo Yong-Hak)

 
 
 
 

【月末画廊】- 2012.3 - 人文摄影的魅力:William Albert Allard作品欣赏

来源:
 
 






在年初的一期National Geographic上读到一组关于Montana的照片,风格非常熟悉,一看作者,果然是William Albert Allard (WAA),真为这位仍然活跃于摄坛的老摄影家高兴---我曾经在沙龙介绍过和WAA齐名的两位同在National Geographic供职的摄影家,David Alan Harvey(http://bbs.wenxuecity.com/photography/606482.html)和Sam Abell(http://bbs.wenxuecity.com/photography/758285.html)。 WAA除了摄影,还擅写诗,对色彩的感觉极好,追求简洁和spontaneity,他不像一般摄影师那样,为了assignment预先构思好每张要拍什么,而是有个大概的想法,在街头寻找灵感与现实相契的那一个瞬间("You get a little bit of clicking in the gut")。器材上和所有人文大师一样,WAA是个minimalist,大部分作品是由35-50-90mm之间的2、3支镜头完成的,关于镜头,他说:35mm ("my workhourse"),50mm ("I use it more and more"), 80mm ("as long as I usually need"), 28mm和180mm ("sometimes"), 24mm ("used rarely"), 19mm ("almost never use it")。他喜欢在暗光下用慢速度的Kodachrome 64拍摄,所以他总是把镜头放在最大光圈,经常要曝光半秒到1秒,而且他对不能手持在这样的速度下获得满意效果的摄影师很不屑(注意这是人文摄影,和风光的要求不一样),他一般不用脚架,有人看到他把相机架在啤酒瓶上临时增加稳定性。(注:WAA之用Kodachrome 64是由于这个胶卷在当时的品质,WAA后来也感叹现在数码相机的高ISO表现可以使人甚至可以放心地用28-300mm f3.5-5.6的慢速镜头,但是他对D3+24-70mm挂在脖子上的重量又颇有微词。)WAA擅长使用Leica旁轴机,他说用单反感觉是通过一个取景器看世界,而用旁轴感觉自己融入在场景之中。 下面和大家一起欣赏一些WAA的代表作:


1.



Farmer and his wife, Béhorléguy, France, 1967


2.



Women in a rock quarry, Bihar, 2002


3.



Preity Zinta, Bollywood actress, India, 2004


4.



Henry Cox, Cook, Australia, 1985


5.



Amish boy with guinea pig, Lancaster County, Pennsylvania, 1964


6.



Deer-hunting camp, Mississippi Delta, 1987


7.



Woman and baby in Easter procession, Ayacucho, 1995


8.



Girls looking into medical tent, Paccha, 1981


9.



Man emerging from shadows, Chincheros, 1985. 阴影的分割。


10.



Girl by a yellow wall and yellow chair, Oaxaca, 1980. 色彩!


11.



Café waitress, Alcara li Fusi, Sicily, 1994. Waitress走进门这个瞬间对构图很重要。


12.



Palazzo Adriano, Sicily, 1994


13.



BoulevardSt.-Germain,Paris,1986. 光线很大胆。


14.



Smoke Daddy blues bar, Jimmy Lee Robinson foreground, Chicago, 1997. 开放式构图。


15.



Girls Running Home, Béhorléguy, France, 1967. WAA的得意之作,也是妙手偶得,小孩像天使一般浮在空气中。


16.



Ruben Weigand, Padlock calving shack, Montana, 1978


17.



Calving time, Padlock ranch, Montana, 1975


18.



Buckaroo T. J. Symonds, IL cow camp, Nevada, 1979


19.



Girl smoking, Au Gamin de Paris restaurant, Le Marias, Paris, 2002. 当时WAA调好了相机,女子正好转过来吐烟,好像有心电感应一样。


20.



Benedetta Buccellato, Sicily, 1994. 在节日活动上的抓拍。



如果想知道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更多WAA创作的诀窍,可以找找两本书:WILLIAM ALBERT ALLARD, Five Decades: A Retrospective和WILLIAM ALBERT ALLARD, The Photographic Essay,他的文字也极佳;还有他的网站:www.williamalbertallard.com和YouTube上的一些interview。通过这些,相信你会永远地迷上人文摄影---不需要后期,不需要多好的器材,只依赖一双观察生活发现趣点的眼睛,而且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文场景,不用担心和别人重复。 1981年三月,WAA带着拍摄复活节庆祝活动的任务来到秘鲁的一个安第斯小镇,在小城广场上他被一位深色眼睛的当地姑娘深深吸引了,职业的习惯使他远远地“跟踪”了她,WAA不说西班牙语,互道你好后,二人就各奔东西了。直到数日之后又不期而遇,这次WAA通过翻译邀请了姑娘参加他酒店的一个活动…她后来成了WAA的妻子。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在从事摄影的职业是不容易带来黄金屋了,但是谁能肯定摄影不能带来颜如玉呢?以此与诸君共勉哈。
 
josh groban     来源: 无情有义 于   wenxuecity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红装/潜规则三十六计/中国四面楚歌三妇心态/诡异的中共铁幕政治/环球时报:评薄熙来去职事件
  • 多彩的沙漠/周立波要求转发/城市发廊女的残酷青春/这样算是艺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