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校门是灰砖和石块构筑的牌坊式建筑,校名由郭沫若题写。
赵振开(北岛),1969年摄于北京。
刘辉宣1969年的入伍照。
与北岛同班的曹一凡,1968年在北海公园。
牟志京(中)与赵京兴(左)、陶洛诵在北京。
《中学文革报》。由四中学生牟志京等于1967年1月18日创办,创刊号刊登遇罗克的《出身论》。 图片由三联书店提供
3月,《暴风雨的记忆:1965- 1970年的北京四中》(以下简称《暴风雨的记忆》)在内地出版。这是一本关于北京四中的回忆文字结集,十八位作者都曾是北京四中的学生,其中大多数属于“老三届”,即1966年、1967年和1968年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
曹一凡、北岛、维一三人任此书主编。北岛是核心。
在书的序言中,北岛写道,“北京四中是北京乃至全国最有名的中学之一,曾处在暴风雨的中学,在这小小的舞台上,展开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
就在这个舞台上,高干子弟、知识精英、平民子弟被推拉上阵,大幕拉开,剧情浓缩了一个中国。
这本书中的文字,真切记录了“文革”暴风雨怎样冲刷一代人的心灵,又如何影响他们的一生和他们所代表的这个国家的未来。
“暴风雨过去了,如果什么记忆都没留下,我们不仅愧对自己,也愧对我们的后代———所以才有了这本书。”北岛写道。
1
风暴眼
由于高干子弟云集,内部消息灵通,四中曾一度是北京中学红卫兵运动的中心。
1965年夏天,16岁的北岛考上北京四中高中部。在《北京四中》一文中,他形容自己是“小瞎子终于摸进天堂门”。让他更惊喜的是,同住一栋楼的“发小”曹一凡也考进了北京四中。两人都在高一(五)班。
四中是当时北京最好的学校之一。“我1964年考入四中初中,当时北京城区的男校,没有比四中分更高的了。”本书作者之一、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印红标说。
北京四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离长安街很近,正门不远是西什库教堂,后门对面便是林彪的住所。四中以拥有大批党政军高级干部子弟而闻名。“在男校里四中考分要求最高,西城区是国务院各大机关和家属集中的地方,所以四中有很多国务院各大部的子弟。”印红标告诉南都记者。
“文化大革命”前夕,四中云集的子弟包括“一二三”,刘少奇的儿子一个(刘源源),彭真的儿子两个(傅洋、傅亮),薄一波的儿子三个(薄熙永、薄熙来、薄熙成),再如像谢富治的儿子,谢觉哉的儿子,徐向前的儿子徐小岩都在北京四中,将军级的子弟就更多了。
“大部分人都是凭真本事考进去的。”曹一凡说,陈毅的儿子陈小鲁在北京四中念完初中后,没能考上四中的高中。虽然陈毅时常去北京四中,但陈小鲁最后还是不得不去了北京八中。
表面看来,当时的北京四中学风正派、欣欣向荣。
但在“文革”爆发前,“整个学校气氛让人感到压抑,又很难说清来龙去脉,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显然有什么东西被掩盖了,正如处于潜伏期的传染病,随时会爆发出来。”北岛写道。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文化大革命”爆发,四中停课,北岛、曹一凡以及整个“老三届”瞬间卷入复杂的政治斗争之中。当时,北岛和曹一凡同属于北京四中的“造反派”。
由于高干子弟云集,内部消息灵通,四中曾一度是北京中学红卫兵运动的中心。
1969年,北岛被分配到北京第六建筑公司当工人;1971年,曹一凡被分配到西城碳素厂做烧火工。此后,两人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轨迹。北岛成了知名诗人、作家,曹一凡则成了成功的商人。
2001年,北岛回到阔别十三年的北京。北京的剧变让他震惊,“我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北岛在《城门开》的序言中感叹道。
记忆中的北京四中也早已消失。1986年,北京四中校舍全部翻建。面对这个白色现代建筑群,“我试图辨认,但一点线索也没有,茫然摇摇头。”北岛写道。“我生在北京,在那儿度过我的前半身,特别是童年和青少年———我的成长经验与北京息息相关。而这一切却与这城市一起消失了。”
北岛决意用文字来重建自己的北京城,由此开始了《城门开》系列文章的写作。写作过程中曹一凡惊人的记忆力为北岛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细节,尤其在《北京四中》一章中。
2009年10月,曹一凡到香港探望北岛,再次聊起北京四中的往事。“记忆那么好,历史那么独特,应该编一本书。”北岛建议曹一凡可以和维一(黄其煦)合作,编一本关于北京四中“文革”的回忆录。维一是北京四中1966届初三(一)班学生,与曹一凡是多年的朋友,去年出版了《我在故宫看大门》一书。
“我对四中的印象特别深,一直想给学校留点什么。”曹一凡说,正是在四中的那三年,让他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他接受了北岛的建议,并为此四处联系。
由于联系出版社、编辑稿件等原因,北岛最终参与进来。“这恐怕也和我编《七十年代》有关。”北岛说。
《七十年代》是由北岛和李陀在2009年出版的一本回忆“七十年代”的文集。收录了阿城、朱正琳、陈丹青、北岛、张抗抗在内的三十篇记忆文字。“如果追溯历史,势必要从七十年代推向六十年代,必须要到‘文革’的暴风雨中寻找答案。”北岛说。
2009年11月29日,维一回复曹一凡,同意参加《暴风雨的记忆》一书的编撰。
曹一凡在北京,负责约稿及收集图片;北岛在香港,负责文字编辑;维一在美国,负责协调和编校。
在约稿前,北岛确定了稿件编辑原则。
“我们的出发点就是要尽可能保持客观立场,要能把完全对立的声音汇集起来。”北岛说,为了尽量容纳当年不同的视角和立场,他们特别选取了当年具有代表性或争议性的人物,同时也兼顾不同类型的角色。“重要的是通过个人的视角、感受、情绪等细节,去展现历史的复杂性和可感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还原那些历史事件和场景。”
“老兵派”、“造反派”,悉数登场。
2
各派别
伯仁非我所杀,伯仁因我而死。
“要想把各个派别,各种人的观点都反映出来,并不容易。”曹一凡说,当时北京四中有两大派别:“老兵派”和“造反派”。“老兵派”主要由高干子弟组成,是最早的红卫兵组织。“造反派”主要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算是“文革”中的激进派。
北岛和曹一凡都属于“造反派”,同其他“造反派”都还有些联系。问题在于“老兵派”,虽然“文革”中他们也倒台了,但由于生活经历和环境的差异,他们同别人并不交融,彼此也没什么往来。
曹一凡最先找的是刘辉宣,他们是高一(五)班的同学。
刘辉宣是北京四中“老兵派”的代表人物。他1965年考入北京四中,“文革”中广为流传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正是由他谱的曲。
口号喊出来非常偶然。“当时,我同学的哥哥在轻工学院被对立派围攻,我们赶去支援。当时也没有涉及出身问题。但为了造声势,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给对方扣个帽子,骂他们出身不好。先声夺人,让对方一下乱了阵脚。战略方针定下来,大家想找个歌到会场上造声势,一时找不到,就撺掇我瞎编一个,我连词带曲,一挥而就。”刘辉宣在《昨夜星辰昨夜风》一文中回忆道。
这首鼓吹“血统论”的歌迅速传播全国,成为红卫兵的“战歌”。反对之声也如约而至。为评判这首歌,遇罗克在《中学文革报》上发表了《出身论》,因此入狱,最终被枪决。
“血统论”后来受到“中央文革小组”的评判,刘辉宣为此也吃了不少苦头。各路红卫兵都追着他打,争相批斗。巨大的恐惧让他做好了随时被枪决的准备,有段时间,每天都在家里练习“慷慨就义”。
刘辉宣答应了曹一凡的约稿,但不是给他写,而是将两篇访谈录给了曹一凡。一篇是讲西城纠察队,也就是“老兵派”的事;另一篇谈高一(五)班的事。北岛在这两篇文章的基础上,摘取一些内容,做了大量的改写,最终成文。
“我觉得很自然,只要是有人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不管是对‘文革’还是对我感兴趣,我都会说给他听。”对于“文革”期间的事,刘辉宣早已释怀。而遇罗克之死,刘辉宣认为与《出身论》并无关系,但“伯仁非我所杀,伯仁因我而死”。
“我的态度是先看事实,动机都是次要的。完了以后,就说我们影响到什么程度。如果不太重要,那就过去了;如果很重要的话,那承担嘛。”刘辉宣说。
之后,北岛和曹一凡又争取到高三(五)班红卫兵的头儿、教师劳改队队长刘东和“老兵派”领袖秦晓的参与。最终在《暴风雨的记忆》中,共收录了三篇“老兵派”的回忆文章。
除了“老兵派”和“造反派”以外,北京四中还有一些人什么派别也没参加。影响较大的有赵京兴。
赵京兴是六六届北京四中初三(三)班的学生。赵京生的父亲是个裁缝,家庭条件比较差。这种家庭背景在四中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赵京兴是个真英雄。是个跨了时代的人,又有胆,比我们看得不知道远多少。”曹一凡说。
1967年初,赵京兴在《中学生文革报》上读到遇罗克的《出身论》,非常赞成。当时还和同班同学组成“红旗”战斗队,旗帜鲜明地支持《中学文革报》。
在一次同“老兵派”的辩论中,赵京兴引起遇罗克的注意。遇罗克给赵写信,此后频繁来往,直到两人入狱。
“我当时就认为,《出身论》只是个简单的真理———父母的政治面貌当然不会像血型那样是可以遗传的。若无‘血统论’,它本来是不言自明的,用不着那么多人摇旗呐喊,更用不着遇罗克献出生命。但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深化,我才明白,它触动的实际是某些人感情背后的权力与利益。”赵京兴在文章中回忆道。
1968年底到1969年初,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指示发布后不久,赵京兴便写了“我为什么不去上山下乡”的大字报,申明自己不参加上山下乡的理由,他认为当时的政策歪曲了毛泽东的指示,纯粹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自己的志向是从事理论研究,通过其他方式同样可以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
大字报发表之后,赵京兴很快被“工宣队”隔离审查。
真正让赵京兴获得牢狱之灾的,是《哲学评判》。这是赵京兴送给女友陶洛诵的生日礼物。在这篇“不到十万字的论文”中,赵京兴阐述了自己对哲学的独立见解,并提出了自己的哲学命题。当时,赵京兴只有十八岁。
1970年,赵京兴被西城区公安局逮捕。此后每次政治活动,赵京兴都会成为活靶子,什么罪名都往他头上安。
“我之所以答应写文章,也是希望澄清事实。”赵京兴告诉南都记者,他同遇罗克的关系一直都有误传,《哲学评判》一直也有传闻,甚至被人叫做《历史哲学》。他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有所订正。“这是我自己亲身经历,事实是怎么回事,尽可能在篇幅内表现出来。”赵京兴说。
“不需要怎么说服,参与者对书的意义都是基本认同的。”北岛和曹一凡当时找了五六十个当年北京四中的“老三届”,大部分人的稿子都交过来了。经过北岛长达半年时间的编辑和梳理,最终确定了目前十八个人、十八篇文章的基本格局。
十八个人分别是:牟志京、刘辉宣、陈凯歌、周孝正、秦晓、杨百朋、刘东、冯永光、王祖锷、赵振开(北岛)、印红标、李宝臣、黄其煦(维一)、赵京兴、白羽、高中、唐晓峰和曹一凡。
曹一凡当时还想找在“文革”中出身不好(地富反坏右)的同学也来写。他们在“文革”前就被打倒,“文革”中也挨了不少打。但没有一个人答应。“这也正常,当年挨打的同学,现在也是大学教授,你说他还愿意出来写他那段吗?”
3
写历史
要抢救历史,应该提倡大家动笔做起,而不是依赖几个名人靠不住的回忆。
北岛希望当事人不带任何评价地回忆过去。
“现在还不是反思‘文革’的时间。”北岛说,“文化大革命”非常复杂,应该趁当事人记忆力还好,记录下当时人的视角、感受、情绪、立场等细节,通过细节来回复历史原貌。只有等“文革”资料丰富了才能反思,否则会破坏当时的现场感。
“如果连历史背景与脉络、派系背后的利益冲突、革命话语及斗争方式、个人本能的压抑与释放等都没搞清楚,‘反思’从何谈起呢?”北岛说。
细节比对带来差异。在《暴风雨的记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刘辉宣究竟有没有打过牟志京一事。
牟志京是六七届北京四中高二(二)班的学生。他曾激烈地反对“血统”论,并创办了《中学文革报》。
在回忆文章《似水流年》中,牟志京详细回忆了他在北京四中被刘辉宣打松一颗门牙的经历。
当时,牟志京带朋友赵颐庚去宿舍。宿舍里有人问赵是什么出身,赵不愿回答。很快就冲进七八个手持武装带的红卫兵,问是哪一个。
“为首的那人方脸盘,个不高,但肩很宽,目光凶狠。上去就给了(赵)一拳。我见状便朝那大手喝道:‘你凭什么打人?’他转身朝我走来,站在我跟前,上下打量着我说,‘看你蛮会打架的样子,不过,老子不怕你。’话音未落,一拳就向我脸上挥来……后来才知道,那个为首的就是为‘对联’谱曲写歌的刘辉宣”。牟志京写道。
刘辉宣的回忆文章《昨夜星辰昨夜风》中,坦诚自己曾打过“牛鬼蛇神”和流氓,并没有提到打同学的事。
“我打过不少人,还真是没打过同学,我当时也不认识牟志京。”刘辉宣对南都记者说,曹一凡曾把牟志京的文章发给他看。“看完之后,我就说了两点:第一,没这事,真没这事;第二,你还是把原样给登出来”。
“当时在学校‘开我的批斗会’,我有一个策略,一上台就给自己安一个罪名,说我打过人,向同学们请罪。”刘辉宣估摸着牟志京就这样给弄混了,“他可能被外班的打过,我又冒出来承认自己打过人,这事在他心里就挂上了”。
为什么不把事情说清楚,还让照登呢?
“第一,牟志京‘文革’时挨过揍;第二,我‘文革’时揍过人,这不就完了。这个理在这儿,具体这个事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能说明牟志京没挨过打吗?能说明我没有打过人吗?我们有过这行为,那就有这责任,我让他一定要登出来,就是好汉做事好汉当。”刘辉宣对南都记者说。
北岛乐见这样的比对。“根本不存在所谓历史的客观。人的记忆具有模煳性、选择性和排他性。你把不同的回忆放在一起,远比轻易下定论或空谈‘反思’更有意思。”他说。
“要抢救历史,应该提倡大家动笔做起,而不是依赖几个名人靠不住的回忆。”维一告诉南都记者,过去的回忆录,仅为名人专利,使历史被强势群体霸占,这样的历史往往一面倒,且大多是不真实的。
“历史是一个完整全面的实体,不会因人的观察而改变。但人的观察却会因为心中的壁垒而改变历史映射出的色彩和形状。”维一说。
同一件事,不同当事人的观察,在书中也得到强调。最明显的是赵京兴和白羽的例子。
白羽是北京四中70届的学生,已经超出“老三届”的范畴。但最终还是把他加了进来,因为他在“牛棚”看守过赵京兴。“把他们俩儿的回忆一比对,那就非常完整了。”曹一凡说。
在白羽看管赵京兴的回忆中,提到一个细节:“我经常向赵京兴请教各种学术问题;他则欣然指点,侃侃而言,让我受益匪浅。有时批斗回来,赵京兴会告诉我今天批判稿写得怎么样,哪些地方批得好,哪些地方应该怎样批才深刻,我简直就是在他的‘指导’下撰写批判他的发言稿的”。
“这种事,你是根本没法编出来的,都是活生生的事。也正是这样的细节一点点汇成了现在这本书。”曹一凡说。
书出来后,“老兵派”的强烈反应倒让曹一凡有些意外。
“‘老兵派’对普通人的生活,对他们迫害过人的生活并不了解。”曹一凡说,他们没想到“造反派”其实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自己的爱情,有自己的善良,有自己的追求,都是阳光的。“他们发现,当时平民子弟关心的事情,当时的追求,其实并不比他们差”。
“之前只知道,‘老兵派’带着原始股来,一直在压迫我们。”曹一凡说,现在也开始看到了人的另一面。当时大家追求的很多东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想革命,都有共产主义理想,只是每个人具体走的路可能不一样而已,“说白了,大家都是个悲剧”。
即便如此,从当年到现在,“老兵派”同“造反派”间的隔阂,并没有因了解而稍有减弱。
“也不可能减弱,这和权力的远近有关。”印红标说,为什么“西纠”有权威性,完全是因为他们是中国最高级干部的子弟;中学“造反派”之所以要造反,也是因为他们对权力不满,要评判权力,批评出身。
离开北京四中后,经历暴风雨后的同学各自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刘辉宣,1969年离开北京四中,随即入伍。1980年,他以礼平的笔名发表了中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深刻反思“文革”和红卫兵运动,主张用真、善、美来认识科学、宗教和艺术,引起文坛的争议与批评。刘辉宣因此转业,回到北京,先后在市政府、工人日报、光明日报工作,当过教员、编辑、主编。2008年从鲁迅文学院退休。
秦晓,1968年离开北京四中,在内蒙牧区插队。改革开放后,曾任宋任穷的秘书,后进入中信集团任总经理,之后又担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招商银行董事长。现在是博源基金会董事长。
赵京兴,1969年入狱,1972年出狱后,先是做临时工,1975年在北京市一轻局工程处当工人。1972年,赵京兴的阅读兴趣从哲学转向经济学,1980年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辑。1986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印红标,1968年离开北京四中,到北京市门头沟煤矿做工。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本科,1982年在中央团校任教,1984年在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风雨四中
北京四中
北京四中创建于1907年,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校史。起初叫顺天中学堂,1912年改名为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1949年定为北京第四中学。2005年与北海中学合并,恢复初中招生。校门是灰砖和石块构筑的牌坊式建筑,带有清末民初的风格,校名由郭沫若题写。四中的著名校友,包括陈凯歌、北岛、孔丹、秦晓等。
废除高考
1966年6月,四中高三(五)班的学生响应北京女一中高三(四)班的倡议,以“北京四中全体革命师生”名义,给毛主席写信,要求废除旧的“高考制度”。委托四中学生刘源(刘少奇之子)将倡议和信呈交毛泽东。他们可能事先获知中央希望展缓高考的消息。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改革高校招生办法的决定,以及北京女一中高三(四)班学生给毛泽东的信、北京四中师生的倡议书和高三(五)班给毛泽东的信。高考直至1978年才恢复。
“鬼见愁”歌曲
1966年8月,红卫兵运动高潮中,高一(五)班班长刘辉宣谱曲的对联歌,成了“文革”广为流传的歌曲,此歌最后一段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要是革命你就站过来,要是不革命你就滚他妈的蛋!”人称“鬼见愁”歌,是流行的红卫兵歌曲之一。
“西纠”
1966年8-9月,北京的一些中学红卫兵组织发起成立“红卫兵纠察队”,当中最早成立、最有威信的是“首都红卫兵纠察队(西城分队)”,简称“西纠”,主要负责人有孔丹、秦晓、陈小鲁(陈毅之子)。周恩来认同其做法。“西纠”根据他们对中央政策的理解,规范红卫兵活动,包括制止打人等暴力行动。但“西纠”也存在打人现象。同年11月,“西纠”遭“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批判,停止活动,主要负责人被批判,甚至关押。
《中学文革报》
“文革”初期,红卫兵、造反派办的小报铺天盖地,当中最热销、最具影响的莫过于《中学文革报》。由四中学生牟志京、王建复与遇罗文于1967年1月18日创办,截至同年4月共刊出六期,总印数达30万多份。该报创刊号刊登遇罗克的《出身论》,遇罗克随后还发表《谈“纯”》、《“联动”的骚乱说明了什么》、《反动血统论的新反扑》等,影响很大。此报后被戚本禹称为“大毒草”,被迫停刊。
“新四中公社”
从1966年10月起,“老兵派”逐渐被北京中学造反派取代。翌年春,由于中央首长4月3日和4月4日的两个讲话,形成“四三派”和“四四派”,“四三派”的社会构成以平民子弟特别是知识分子子女为主,“四四派”以工人和普通干部的子弟为主。四中校内的造反派成立“新四中公社”,属温和的“四三派”,四中绝大部分学生都加入在内。他们发表《论新思潮———四三派宣言》,提出“打碎特权阶层”,有理性的政治、社会诉求。
“台灣人這麼說這麼做”
肖鋒 廣州《新週刊》總主筆
國民黨跟民進黨都說不清楚的事, 一個大陸週刊的主筆竟然能說的这样清楚。觀察入微,不愧是總主筆!
在台灣找中國,你能感悟到一種久違了的溫馨。我們與他們,似曾相識又彼此陌生。不少陸客初看台灣會有些心理落差。台灣怎麼連個氣派的機場都沒有?
台灣不是用看的,台灣是要細細品味的。就像一個女人.
我們過往所瞭解的中國,只是一半,另一半在台灣,這一半雖小卻濃縮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
他們跟我們一樣,他們跟我們又不一樣,太不一樣了. 他們的「愛」是有心的,他們的「親」是相見的,他們的「義」中是有我的,他們的「廟」是經常朝拜的。
中國漢字是我們與古人交流的密碼。密碼不失,方能傳承。他們的書店是有主張的,堅守在黃金地理位置。逛書店是一種享受,讀書是一種態度。一個不讀書的民族只會淪為低智商社會。
他們以忠孝仁義命名道路。台灣的路名很中國,香港的路名很殖民,大陸路名很革命。路不只通東西南北,也通古今。
東西主幹叫忠孝路,南北縱橫 叫復興路(台北);
還有仁一路、信二路、義三 路、愛四路(基隆);
或者一心路、二聖路、三多 路、四維路、五福路、
六合路、七賢路、八德路、九 如路、十全路(高雄)。
他們的機場翻修,會一步一個道歉啟事。謙恭本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公權更應如此。
人臉是城市最細緻的風景線。台灣人的臉從容淡定,優雅內斂他們會熱心為陌生人指路,新一代甚至會拿出手機,耐心為你google,將地圖解釋給你看。
中華民族以助人為樂,美德有傳。他們一般不拒絕你借電話;迷路了員警不拒絕開車送你;你不買東西不會嫌棄你,會說「謝謝,歡迎下次再來」;臨行前被告知,大陸砍價殺一半的作法在台行不通,且會招致鄙視。
通常,他們不認同討價還價, 減半還價更是拒絕,買賣誠心、童叟無欺本是中國 人的從商傳統他們仍把「小姐」當禮貌的稱呼,而「老師」是極令人尊敬的稱謂。
他們宣導獻愛心、捐發票。發票定期搖獎,既監督商家納稅,同時又救助老弱。他們的旅館裡會擺放佛教聖典、聖經、大師語錄,各種信仰和諧共處。
什麼是和諧社會?這就是和諧社會。
他們的小吃攤有幾十年歷史, 並不因城管掃蕩一空。小吃攤是城市一道誘人的風景線。
友善是台灣人的關鍵字。友善不是靠標語,也裝不出來,不是面子,而是裡子。
他們仍保持里長、鄰長的設置,居民一有矛盾或問題,先靠傳統的辦法協調。
中國式友善是鄉土社會出發,再擴展到陌生人社會的。
中華民族的裡子是鄉土中國。
台灣最值得你推薦的是什麼?導遊說是人情和文化。真準,此兩物大陸最缺。
文化與人情沒寫在樓面上,卻寫在人臉上...。
『為什麼在跟臺灣人交流時,總覺得他們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呢?』
『為什麼說臺灣人也是中國人時,他們會生氣?』
『為什麼臺灣人這麼不喜歡中國啊?』
相信這是每位與臺灣交流過的大陸人民對『大部分』臺灣人的印象,並且深深感到怎麼臺灣人不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呢?
跟課本裡說的『我們與臺灣同胞血脈相連』大相逕庭。
這之間的認知差異,為什麼」現在」大多數的臺灣人不認同『中國』,即便原本二十年前大多數臺灣人還是自認為是中國人,這之間變化的原因,本文將試著以多方角度解釋為何臺灣人自我認同的發生劇烈變化。但我們要先認清楚一個相當重要但不好理解的概念,就是這種認同上的轉變不能與台獨劃上等號,這不是等價的。
前言:臺灣人原本的認同
每個在國民黨威權時代 (1945~1980末期)的臺灣唸過小學的同學,都對小學用的制式作業本非常有印象,畢竟陪伴了每位小朋友六年的時光。
但以現代審美觀點來看,當時的作業簿可以說用『俗氣』兩個字來形容。不過小孩子總是傻裡傻氣的,對這難看的作業本也分不出美醜。而這作業簿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在作業本的封底上,印有兩行字:『當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於是為了要滿足某些政治上的目的,因此黨國教育與宣傳系統對臺灣人民大舉宣傳,臺灣人是中國人的『政治術語』。
在那威權的時代,統治者說一 就一,說二就二,沒有人質疑為什麼"我"是" 中國人"?反而大家認為堂堂正正的人就是中國人,所以我就要努力成為一個品德 高尚的中國人。
同樣的,威權的教育系統告訴我們大陸的同胞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們必須反攻回去才能解救受苦受難的大陸同胞,但沒人質疑大陸人為什麼是同胞這件事情,反而會想到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就是中國人,對岸的大陸同胞也是中國人;我們在偉大的蔣總統領導下生活富足又安樂,大陸同胞則被萬惡的共匪荼毒。基於"同胞愛",我們必須 去解救大陸同胞。
因此在過去,臺灣幾乎不存在認同問題,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有中國人的身份, 而且認識大陸的方式都是藉由政府的宣傳,而非親身體驗。又加上當時的冷戰背景,1970年代前國際上普遍承認中華民國代表中國,於是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個觀念是牢不可破的。
但這畢竟是威權時代,隨著1980年代末期臺灣的民主化運動蓬勃發展以及兩岸之間的互動,造成了臺灣人的自我認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臺灣陸委會委託臺灣國立政治 大學選局研究中心調查臺灣人民自我認同研究,計畫已經持續了近20年,是臺灣針對同一議題不同時間的民意調查最具權威的一份資料,根據這張由調研結果繪製的圖表透漏了驚人的變化,從1992年起:『認為我只是中國人的臺灣人民,已經從1992年的25.5%下降到2011年4.1%,剩下不到原來的五分之一。
認為我只是臺灣人的臺灣人民從1992年的27.6%,上升到2011年的54.2%,比率成長了三倍,認為自己僅是臺灣人的臺灣人民,已經超過臺灣人口比率的一半。而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率也在逐漸減少中。』
有一派論點認為:1990年代後,臺灣由李登輝陳水扁執政,執行去中國化的教育政策。導致臺灣人認同發生改變。這論點非常不牢靠,因為臺灣人改變認同的比例變動相當大,遠遠超過當時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也就是說有非常多受過正統『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教育的中老年人改變了他們的自我認同,理論上他們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並非是一個簡單的去中國化政策就能改變。
凡事出必有因,在此先提出一個觀察的角度切入問題:
為什麼臺灣人不認同『中國』呢?
1. 中國象徵意義的改變與昧 於事實的政治觀念
由於1970年代,美國逐漸改變冷戰策略,改變策略聯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同圍堵蘇聯,導致原本較為孤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逐漸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於是中華民國這個稱號逐漸得不到世界的認同。
因此在這大前提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等式逐漸得到大部分國家認同。又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昧於事實宣傳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世界上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隱含著中華民國不准出現在國際舞臺上,這種不讓臺灣也是中國(中華民國)的態度,意味著也不讓台灣人稱做中華民國國民,所以對臺灣人來說就出現這樣的疑惑:『如果中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意味著中國人≠中華民國國民),那我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所以我是中國人嗎?』
在這邏輯下,臺灣人覺得大陸人搶了中國的名號。也讓臺灣人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詢問:『你是中國人嗎?』時,自然認為大陸人指的中國人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自己又不是拿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因此就會回答:『我不是中國人。』也就是因為為了避免被混淆,生活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為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做出區隔,於是採用臺灣當作他的招牌。中華人民共和國這種昧於事實不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政治態度,直接否決臺灣人的存在感,硬把臺灣人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下,對臺灣人民相當不尊重,造成臺灣人民對中國政府的反感,因此影響了臺灣人的認同。
2. 中國人不把臺灣人當中國人看
一連串不得臺灣民心的政策與事件。除了中國的象徵意義的改變與昧於事實的政治觀念外,這裡我們談到海峽兩岸重要的歷史事件,這些事件降低了臺灣人對『中國』的好感,影響了臺灣人的自我認同,以下我們按照時間次序排列。
《開放大陸觀光》
隨著臺灣人反抗蔣氏威權政府,1980年代末期臺灣的政治環境逐漸寬鬆。隨著1987年開放大陸探親,過去只能透過政府才能認識大陸,而現在能親眼見到。由於當時海峽兩岸歷經四十年的分治,已有非常大的差異。但因為只有少數臺灣人去大陸觀光因此觀光所造成的影響在那時候不大,但隨著兩岸交流越來越頻繁,台灣人對大陸的瞭解越深,對大陸越沒有認同感。
之後在1989春夏的那場騷動,共和國的決策讓臺灣人開始有了「自己跟中國人不一樣」的想法,這個想法雖小,但是所造成的結果卻相當巨大。
因為在約莫半年後,臺灣發生了一樣的事情,臺灣學生萬人聚集在中正紀念堂要求政府政治改革,只是不同於大陸,臺灣領導李登輝接受了學生的要求,之後大刀闊斧的實施民主化,從此專制威權不再,臺灣與中國便在90年代初期走向了一條完全相反的道路,而這條道路影響了臺灣的社會文化與生活方式,可以說是紮紮實實地改變臺灣。
所以在臺灣人的眼中,臺灣已經順應了冷戰結束的潮流,可是大陸呢?
因此我們可以用以下觀點理解臺灣人的視角:大陸人看朝鮮人的感覺,認為朝鮮還活在過去中國文革那年代,對他們物質貧乏饑荒不斷卻又精神生活飽足而感到不可思議與悲憫;同樣的臺灣人看大陸人,就覺得大陸人還活在過去臺灣專制威權的年代,物質富足但生活卻處處充滿不公與暴力,同樣感到感到不可思議與悲憫。
大陸人覺得朝鮮人跟自己不一樣;同樣的臺灣人也覺得自己跟大陸人不一樣。
《千島湖事件》
1994年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的首次低於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率,那是因為那年發生了《千島湖事件》。
關於千島湖事件,我們先用類似的事情來模擬。
2011年7月浙江溫州兩輛動車在暴雨中追撞,官方說四十人死亡,事故原因眾說紛紜。官方的處理態度讓人無語,如出事後趕緊搶通道路甚至在車廂未確認是否還有受難者就將事故列車解體後就地掩埋,在出事後馬上對傷者提出賠償,令人很難不聯想到鐵道部想息事寧人。人民對官方報導的傷亡人數深感不信任。至於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一句:『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更讓人異常憤怒。
如果你是中國人,看到政府的處理態度你會認同他嗎?如果你對這件事情感到悲憤的話就能理解千島湖事件為什麼能對臺灣人的自我認同有這麼大的影響。
千島湖事件簡單說就是一群臺灣旅客去浙江千島湖遊玩,結果不知道遇到什麼什麼事情,整船的人全部消失,找到的時候船已經被焚燒,遊客與船員全部死亡。一開始的官方說法是發生火災,但死者家屬見到親人屍體時卻發現僅有上半身碳化,下半身卻無明顯燒傷,船上彈痕纍纍,死者行李全部消失,火災導致船難傷亡的說法遭到嚴重質疑。
但浙江省政府隨後的處置方式令人乍舌,不僅禁止臺灣媒體與受難者家屬上船拍照,還派大量人員將受難者家屬軟禁在旅社中控制行動,浙江省副省長在與受難者家屬開會時,受難者家屬要求帶屍體回臺灣,浙江省副省長竟然一副愛理不理,彷彿與受難者家屬談條件是污辱自己人格,於是脫口說出『沒辦法再和你們這些家屬談下去了』,後來浙江省政府發現火災事故不能平息臺灣的疑惑,於是宣佈抓到三位搶船的犯人速審宣判後便槍斃,浙江省雖提供官方說法,但沒人信,事情的真相也沒人知道。
對那時處在政治風氣急速變化的臺灣人民來說,共和國政府官員一副咄咄逼人,他就是真理的樣子,完全跟當時臺灣官員不是同一個層次。於是千島湖事件,成為臺灣邁入新聞自由後,全島人民頭一次親身見識到共和國政府一副你能拿他怎樣的態度,對比當時的臺灣環境,臺灣簡直是天堂。在千島湖事件後,如果你是臺灣人,你會認同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嗎?
《飛彈危機》
如果美國因為中國人認為無關緊要的事情,宣佈在上海與廣州外海50公里處宣佈禁區舉行飛彈試射,禁止船隻通行。然後CNN天天播放美軍軍事演習影片,一副要對中國宣戰的樣子。你是中國人,你會不會對耀武揚威的美國反感呢?
因為在1995年臺灣總統李登輝訪問美國,以及預計在1996年舉辦第一次中華民國總統"直選"(人民直接選總統,一人一票普選)。
在共和國認知這些行為就是搞台獨,於是共和國企圖干擾臺灣這次的總統選舉,於是就在95、96年舉行了兩次飛彈試射,飛彈點著在臺灣兩大港口高雄港以及基隆港外海,解放軍於同時間進行無數次的軍事演習,對臺灣進行「文攻武嚇」。那時候CCTV天天撥放軍事演習新聞片段,營造一副即將攻打臺灣的情景。
當時臺灣軍隊已經進入戰備狀態,各國已準備自臺灣撤僑。對臺灣人來說,臺灣人只是選個總統而已,中國的反應就如此激烈。所以臺灣人的反應就是:中國就是一個侵略者。因為在共和國政府的宣傳裡,常常說一句話就是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可是95、96年中國政府的軍事反應來看,中國政府明顯並不把臺灣人當作是自己同胞來看待,就是因為自己不是中國人所以共和國政府才如此的對待。也因為那年共和國政府的大動作,造成臺灣人民同仇敵愾的心理,大大加深自我身份認同的轉變,也導致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李登輝的大勝。
《921大地震》
之後1999年,臺灣發生近年來最大的地震-921大地震,造成兩千多人死亡,十餘萬戶房屋損毀,是臺灣近年來傷亡最大的天然災害。
當時國際紛紛對臺灣伸出援手,但北京政府聲稱國際救援物資以及捐款必須交由北京政府統籌,各國救難隊需要北京政府允許才可以進入臺灣,並且多方延誤外國救援團體來台以及擅自代表臺灣人民向各國致謝。這些中國政府的作為,臺灣人民是看在眼裡,怨念在心裡。
《SARS非典疫情》
2003年SARS(非典)疫情擴散,由於中國掩蓋非典在廣東的疫情,直到擴散鄰國後才向各國道歉。但隨著疫情一發不可收拾,臺灣也成為非典疫區,由於臺灣不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內,無法接收最新防疫報告與防疫政策建議,因此臺灣決定申請加入世衛組織。但此舉遭中國強烈反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世衛大會中發表:『(對於邀請臺灣加入世衛組織)於法不符,於理不容,於情不合。』會後臺灣記者向中國代表團詢問說:『你聽到臺灣兩千萬人民的需要嗎?』中國官員沙祖康堅硬表示:『早就該拒絕了』,之後沙祖康更說出『誰理你們』這四個字。
『誰理你們』
非典對臺灣來說,是個全民危機,但中國政府在這次災害的表現嚴重失常,根本沒把臺灣人民當「人」看,尤其是當這個新聞在臺灣播放時,大大傷害臺灣人民的情感,對臺灣身份認同影響相當大。所以臺灣人民常常說,其實民進黨的最佳助選員就是最反對民進黨的中國共產黨。除此之外,中國對臺灣人的在陸的生活政策也令臺灣人覺得自己在中國被視作是外國人。如在2003年前,共和國遊樂區的門票是屬於雙軌制,也就是說中國人買較便宜的票,外國人買的是比中國人貴幾倍甚至是十倍以上的票。臺灣人一定得買外國人買的票,買中國人的票還被要求重新購票。
再來是中國人對外國人進入西藏有額外的管制,必須申請入藏旅遊確認函(入藏證、入藏函)通過後才能進入西藏,但共和國的規定就是臺灣人與所有持有非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的外國人一樣,要進入西藏必須先申請入藏函,重點是港澳人士不用申請。
就以我個人經驗來看,有一次參與北京某團體的聚會,在北京成府路上的萬聖書店舉辦,其中一位參與的同學是臺灣人,而他是就讀於中國政法大學,那時因為時間已經太晚,肯定因為門禁回不去宿舍,因此舉辦單位就幫他訂了一間在萬聖書店旁的旅社。因為活動辦得很晚,超過十二點了,在中國住宿都要登記身份證,台灣同胞因為沒有身份證是拿著臺胞證入宿。可是當櫃檯人員看到那位臺灣同學拿著臺胞證時,就表明過了12點外國人不可以入住。接待的人大同學就很生氣,說哪有這種規定!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等理由都出來了。可是櫃檯人員就是一句話說:『臺灣人就是外國人,你自己去問北京市公安,他們就是這樣規定,過十二點我們不收外國人。』然後要求我們離開旅社。
同行的一位大陸同學感嘆地說:難怪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臺灣人來大陸,『藍的會變綠的,綠的會變成深綠。』所以在共和國的身體力行下,告知臺灣人一個明確的訊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於是國民黨四十年的洗腦教育就被完全抵消,這也是共產黨令人欽佩的地方。
雖然臺灣人的自我認同在陳水扁執政下(2000~2008),因為陳水扁刻意營造臺灣主體意識造成臺灣人的反感,自我認同的比率沒有明顯增加。但在2008年後,隨著馬英九政府的親中政策開始實行,臺灣人的自我認同已呈現一去不復返潮流,馬英九再怎樣努力也無法阻擋臺灣民眾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認同了。
共和國政府又推波助瀾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宣稱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省份。對臺灣人民來說,這是中國在公開說謊。
而且共和國的對台政策,就是 滅中華民國政權,意圖破壞臺灣人民的生活,在這樣的疑慮下,臺灣人怎會對『中國』有好感呢?
我想一定有人問,為什麼我不提中國對臺灣的好呢?因為從人性角度,人本來就比較容易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壞,比較不容易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好。就像是現在大部份的中國人一談到美國與日本,便會聯想到美國帝國主義以及日本在二戰的侵略,而自動忽視美國在二戰時對中國的援助以及現代科技的發明與日本戰後給予中國的開發貸款以及各方面的無償援助。
而且,如果你是位男生,你想追求一位美好的女孩,你千方百計去討好他,可是你卻又常常對他拳打腳踢,你覺得你會追到那位女孩嗎?中國常常義正嚴詞的要求其他國家『不要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如果中國還認為臺灣人民是中國人的話,可不可以請中國不要再傷害自己人民的感情呢?
3. 臺灣人在文化上找不到認同:
要讓臺灣人認為臺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臺灣人覺得自己的文化和中國大陸現有的文化相同。
但由於兩岸分隔60年,兩岸人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社會制度與社會風氣下,因此兩岸文化的演繹、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兩岸呈現極大的差異,而這差異讓臺灣人感受到臺灣與中國的不同。
在文化演繹的部分,海峽兩岸自1949年後經歷不同的政治制度與各自發生的歷史事件,使原本屬於中華文化圈的大陸與臺灣出現不同演化,如簡體字與繁體字的使用已使海峽兩岸字典出現的明顯差異,兩岸使用的中文辭彙差異相信有一日將比英美英文辭彙差異大的多。
再不用說對同一事件,兩岸人民很少有共通的情感。比如劉翔拿奧運田徑金牌,大陸人民會感到無比驕傲,但臺灣人民會毫無感覺。
王建民在美國職棒大聯盟拿勝投,臺灣人會感到歡樂無比,但大陸人會問說他是誰?
更何況對同一件政治事件,如1995年李登輝訪美兩岸人民甚至會出現相反的感覺。
在對傳統文化的保留上,兩岸也出現極大的歧異,大陸由於出現破四舊立四新等運動,對傳統文化不友善對待,這也是兩岸出現分化的原因。
如在臺灣民間信仰裡,臺灣的佛教、道教都可追根溯源到大陸。例如臺灣的媽祖信仰皆可溯源到福建莆田湄洲;三山國王信仰則可追溯到廣東潮州。但由於文革破壞,造成大量廟宇損毀,現有湄洲媽祖祖廟以及廣東三山國王祖廟皆經歷文革浩劫,同樣遭到神像搗毀、建築遭破壞、祭祀儀式被迫中止、神職人員被批鬥等宗教迫害。雖於改革開放後得到臺灣各廟宇捐助修復,但已失去一脈相承統的情感。
且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於提倡唯物主義和無神論,不鼓勵宗教行為,在臺灣常見的進香以及繞境等民間宗教活動在中國完全消失,這些原本屬於傳統中國生活中的一部分反而在臺灣深化,在臺灣人的眼中,現在中國所謂的宗教儀式以及傳統活動,表演的意義遠大於實際的意義。在臺灣這些所謂的傳統,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又加上黨對宗教採取嚴格管制,黨組織深入宗教團體,因此在中國常出現違反宗教精神的神職人員,於是在中國神職人員成為鬧劇:道士不像道士,和尚不像和尚。如河南嵩山少林寺住持釋永信,有『少林寺CEO』的稱號,將少林寺沾染了商業氣息,讓佛門重地失去了莊嚴。
相反的臺灣則是個明顯的對比,在臺灣對於民間宗教與傳統文化的態度與中國決然不同。在臺灣所有城鎮,都是以當地信仰廟宇為中心發展而成,廟宇在農村提供公眾集會的場所舉辦各類活動,有時甚至廟宇成為了各種小吃的集散地,發展成夜市。
在臺灣祭拜神明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當然其他宗教或是無信仰者是例外),人民遇到各種難解決的問題時都會去寺廟求問神明,以現在的眼光來說也許不科學是迷信,但人們還是習慣遵從祖先們方式試著去祈求神明保佑。你可以在月下老人前看到眾多善男信女在求姻緣,也可以望見考生們希望文昌帝君能保佑他們考試順利,而婦女們則是希望註生娘娘賜予夫妻一個健康的寶寶,這一切在臺灣的廟宇無時不刻的都可以見到,人民虔誠的向神明訴說他們的問題與希望,更多的是向神明的感恩。
於是在傳統文化的保存上,中國讓臺灣人徹底失望了,加上分治後雙方文化各自發展,讓臺灣人感受到自己與中國明顯的不同。
臺灣人認為他們是生活在現代中華文化下的人,他們喜歡中華文化,也認同中華文化。但我們要分清楚是,臺灣人認同的中華文化並不等於現在在中國的中國文化。
4. 中國在世界上的名聲
中國把中國這塊招牌給弄臭了雖當今中國聲稱已恢復大國榮耀,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國,但由於國家價值觀明顯與大部分國家相異,且社會瀰漫著物質主義,導致人民精神信仰空洞與社會道德崩潰,讓外人見到中國發生的各種社會事件,只能用『驚人』來形容。
先前在廣東佛山,一輛貨車壓倒一位兩歲的小女童王悅後肇事逃逸,這已經讓人心痛。但驚人的是,隨後經過的十八位路人,卻視而不見不願伸出援手,從重傷的女童旁走過,爾後又一輛貨車同樣輾過後逃跑,最後才由一位元社會底層的拾荒者伸出援手,但早已過了黃金急救時間,女童在醫院離開了人世。
這絕對不是個案,各種道德淪喪德的事情在中國早已層出不窮,如包二奶,公器私用、扶摔倒老人被告。還有地溝油、三聚氰胺奶、瘦肉精等眾多食品安全問題,相信你已經充耳不聞了。
中國的經濟在改革開放後蓬勃發展,已經是全球不可忽視的力量。除了令人稱羨的經濟層面外,卻沒有相對應完善的社會制度,以及令人嚮往的文化與價值觀,於是當今的中國卻在精神文明的建設上迷失了方向。
沒人把路口的紅綠燈當真,排隊是奢望而插隊是常態,在公共場合不顧他人大聲喧譁。『八榮八恥』成了空話,自私自利成為標準。
做事情爭先恐後,似乎慢一秒就是吃虧成為了中國人的標籤,諸如此類的負面印象不勝枚舉。當然中國還是有人堅持文明生活的,但是在廣大的同胞踐踏下,中國人的形象一瀉千里一去不返。
在國家的形象方面,不同的價值觀體系下的外人對中國充滿了不明白與不諒解。不瞭解為什麼中國要在西藏新疆的實施如此強硬的政策;搞不清為什麼北京能見度都已經不到100公尺了,都還只說是『輕微污染』;對中國為什麼用『墮胎』這種殺人的方式來控制人口感到恐懼;對為什麼關閉北京農民工子弟小學,讓三萬兒童輟學,另一邊卻投入十億人民幣執行希望工程援助非洲教育感到疑惑;不明白為什麼死於汶川地震的小學生名字是國家機密。不明白有幾千萬人民生活在貧窮線下,但國家卻鋪天蓋地舉辦各種鋪張浪費的活動。不瞭解溫州動車追尾事件後,中國的決策不是停駛高鐵好好調查出事原因,而是就地拆解、掩埋車廂。太多太多對中國不明白,於是中國世界上第二大經濟國的光輝形象,蒙上了一層陰影。
這些對臺灣人來說,距離還太遠。但隨著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後,創造了臺灣一般百姓與大陸人直接接觸的機會,於是隨著臺北故宮博物院變成了吵鬧的夜市;大陸旅客無視禁煙的標示在禁煙區吸煙;甚至在臺灣著名景點野柳女王頭上,刻上簡體字的『中國常州趙根大』紀念到此一遊;為了搶奪阿里山小火車座位,兩團大陸旅行團在車站月臺大打出手。這些不文明的行為,直接影響了臺灣人對『中國』的印象。
所以臺灣人降低對『中國』的認同,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中國自己把中國這塊招牌給砸了。
5. 是生活方式的選擇
與其說臺灣人認同臺灣,不如說他認同的是臺灣的生活----一個民主制度與公民社會融合在一起的日常生活。他所受的教育,是教他如何成為一個公民,而不是有老師教導他說:『紅領巾,是國旗的一角,是烈士們用鮮血染紅的』。孩子本該快快樂樂的學習,不該有這些沉重的包袱。在他懂事後,也不必唸著連他都不相信的政治課本。他畢業後,可以在全台找工作,想住哪就住哪,不必在自己的國家裡遷移還需要辦理個暫住證。
遷戶籍對他來說就像是便利商店買個東西一樣簡單,因為戶籍對他的影響,只在地方選舉時,選票上有著不同的候選人而已,甚至他的大學入學考試,也不會因為他的戶口,而降低他錄取重點學校的機會。
他即使生病了,也不會有沉重的經濟負擔,因為他知道臺灣的全民健保可以幫他分憂。他可能不知道全球前兩百名的醫院,臺灣就佔了十四間,僅次於美國與德國。他只知道他不必對醫生包額外的紅包,只需負擔非常低的金額,就能享受如此高質量的醫療。
他的政府大樓,大門永遠是敞開的,門口的警衛見到你只會笑咪咪地問你:『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而不是先查驗你的證件。
他去辦理一個手續,志願者首先會遞上一杯熱茶,指引著他去抽號碼牌,之後他就可以坐在沙發上悠閒著看報紙,沒有人會插隊。輪到他時,公務員也不會板著臉為你服務,而是貼心又迅速地完成你的需求。
他想出國遊玩,不必為了申請檔而四處奔波,只需要輕鬆辦理護照就可以踏出國門。他也不必忍受繳了高額的費用,卻得到拒絕簽證的對待,因為他的護照可以在世界上百餘國暢行無阻。
他也不必擔憂昨天發的博文,會不會因為言論過於激烈而被刪除,在臺灣他的言論自由受到保障。他也不擔心買的房子七十年後會發生什麼事,因為是永久持有,他甚至可以把房子連同土地,傳給他的子子孫孫。他也不擔心房子會被強拆,因為法律會保護他的一切。
若遇到冤屈,他可以找記者,可以找民意代表將冤情訴諸大眾,而不是含淚吞恨。他在臺灣,雖看到的都是不和諧的新聞,但他知道這些新聞會促進臺灣進步。他更習慣看到新聞媒體對著政府的弊案窮追猛打,因為有盡責的媒體把關,人民更可以發揮選票的力量。
雖然他的食品含有塑化劑等毒物,但他的政府處理態度,讓他相信他以後絕對不會再吃到。
他的政府官員,會因為被媒體批評官舍浪費太多電,向全民道歉,並且宣佈搬離官舍自費租屋,而不會聽到官員霸氣的向記者咆嘯說:『不要拿法律當擋箭牌』。因為他知道,他可以四年後把票投給另外一位候選人。
他從小被媽媽教導對人要有禮貌,所以他習慣說對別人『謝謝』,當然對方也會很自然的回『不客氣』,『請』與『對不起』更常常掛在他嘴邊。當他在捷運搭乘電扶梯時,他會自動的向右靠攏。他也習慣為了一件事情而排隊等待。他習慣生活在一個可以跟政府與社會溝通無礙的地方。他當對政府不滿時,他可以上街表達他的想法,政府也會和善的回應。
他也學會了包容其他人的想法,雖然他不是同性戀,但每年的同性戀遊行,他也會去支持。
他可以看他想看的書,不會看到刪節的版本。他可以出版他的著作,不會有人事先檢查。他可以自由的連上網站,不會看到『Error404filenotfound』,當然搜索資料時也不會出現『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部分搜索結果未予顯示。』
他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
當然,我們絕對可以列舉出一些臺灣社會的『不好』,如臺灣的民主還有很大的民粹成分,臺灣媒體的新聞質量有待加強,臺灣社會離西方的公民社會還有一段路要走等說不完的缺點。但臺灣人很清楚,民主制度下的公民社會有自我調適的能力,我們都相信只要沒有外力刻意改變我們,臺灣社會會越來越好。所以與其說,臺灣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還不如說臺灣人不認同中國的生活,他們已經習慣了在臺灣的生活方式,並且深深愛上這樣的生活,這就是臺灣人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原因。
當然,他們也希望海峽對岸的人民也能跟他們過一樣好的生活。說到這裡,是否解答了你心中的疑惑?
馬英九總統勝選連任的歷史定位
張 英
每選必勝的馬英九現象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四日,中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大選,中國國民黨馬英九、吳敦義配,得到六百八十九萬一千一百三十九票,擊敗民主進步黨蔡英文、蘇嘉全配的六百零九萬三千五百七十八票,贏了近八十萬張選票,得票率百分之五十一點六,馬英九總統以過半數順利連任。民主台湾選民,一人一票的第五次總統直選,蔡英文雖敗猶榮﹐把責任扛起來﹐以她有高度和氣度的對馬祝賀,平和落幕。
馬到成功,每選必勝。凡馬英九投入民主直選,磨礪洗禮,則會場場勝利,節節告捷。一九九八年台北市長選舉,藍營馬英九以過半數的百分之五十一點一三得票率,擊敗曾以簡單多數當上市長的綠營陳水扁(得票率百分四十五點九一)而獲得勝選,國民黨奪回首善之區陪都。二零零二年馬以百分之六十點一一高得票率,大贏民進黨候選人李應元(得票率百分之三十五點八九)連任市長,持續他代表國民黨出馬迎戰,唯一能常勝民進黨人的新階段。十年前我已撰文說明:每選必勝正是馬英九現象。
老馬識途,他在國民黨內選舉亦是必勝。二〇〇五年七月十六日,馬英九市長以大比例多出選票,贏了對決的王金平院長,當選國民黨主席。黨意是民意的反映,黨務革新,主導轉型﹐開創了馬英九時代。馬主席的國民黨接著發威,當年十二月三日台灣「三合一」選舉,在二十三個縣市長直選中,藍營拿下十七席的壓倒性勝利。二〇〇八年一月,馬英九旋風又起,在第七屆立法院選舉中,國民黨囊括高達四分之三席次立法委員,確立馬是不容撼動的泛藍共主地位。
馬旋風盛,席捲全臺,勢如破竹,銳不可當。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二日總統大選,藍軍馬英九、蕭萬長配,以七百六十五萬九千逾票,大勝綠軍謝長延﹑蘇貞昌配二百二十萬票,國民黨奪回執政權,實現第二次政黨輪替。今次總統大選前夕,民調曾呈雙英五五波態勢,而馬魅力不減,連任勢在必得。永續選戰不敗記錄的神話,曠古爍今,這種前無古人、後冇來者的馬英九現象,乃吾大中華歷史﹑尤其中外選舉史上,獨特奇觀。
馬吳配本身是勝選主因
馬總統成功連任﹐這是一條追求清廉﹑繁榮與和平的台灣路線勝利。勝選原因,眾說紛紜,皆有道理,畢竟綜合因素,歸功各方努力,多元促成。
大家所言,不外乎是:最有活力的民主體制,人權至上,自由平等,社會公義,普世價值﹔台灣優先,台灣加油,黃金十年,凸顯政績,文宣到位,攻守相宜;贏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經濟先行,文化交流,兩岸和平,打安定牌;維持現狀,主流民意,肯定三不,「不統﹑不獨﹑不武」政策奏效;民心思定,一人競選八方相助,許多知名學者和郭臺銘﹑王雪紅等大企業家站出來喊話﹐挺馬造勢;天公作美,投票好天氣,北部沖高投票率,選後才下大雨,老天爺也幫馬,天時地利人和;馬的清廉,深得民心,對照小英競選團隊,未與貪腐阿扁切割,孰優孰劣立判,又勝一籌;兩岸政策﹐小英模糊﹐所謂「台灣共識」﹐說不清道不明﹐不敵蘇起歸納的「九二共識」;指揮若定﹐智勇雙全﹐操盘手金傅聰戰法活,既出手又還手,攻守兼挑;咬宇昌案,緊追猛打﹐戳破夢幻小英形像﹐打敗綠軍「三隻小猪」氣勢﹐壓制對手沖刺;美青催票﹐第一夫人默默耕耘﹐常做公益善事﹐酷酷嫂超人氣﹐绝對加分;批宋楚瑜,連戰抱病登台﹐呼促兩黨對决﹐棄保效應;選情緊張﹐吳伯雄也「大是大非前﹐不爽擱一邊」﹔小英失算,急於北攻受挫,疏于南守防禦,協調不足,舉措欠當;綠營家變,高雄楊秋興倒戈助馬;北藍南綠﹐決戰台中,馬吳守住楚河漢界的濁水溪,十五縣市領先一百三十四萬票,果真「北部大勝,中部小贏
,南部小輸」﹔美國援馬﹐選前將台灣定為免簽證候選國,白宮選後祝賀,樂見「亞洲偉大成功的故事」﹐如此等等﹐不一而已。
但是,所有輔選得法﹐取勝之道﹐尚属其次。順此重申:馬英九、吳敦義的搭配﹐有機組合,最佳拍檔,候選人優異主軆本身﹐才是勝選的主要緣由,根本原因。
二〇〇八年七月,歐洲導報社在《博訊》等網絡,海外首發《瞭望》新聞週刊一組政經文稿﹐我在長篇按語中,除了披露本人應國民黨中央邀請,參加五*二〇馬英九總統就職慶典,六月十日與時任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單獨長談,他剛去北京同胡錦濤會談內幕等情節之外,首倡:馬英九若要二零一二年連任總統,必須搭配吳敦義為副總統候選人﹐方能險勝!預料馬英九總統﹐屆時一定會找吳敦義配。
前兩年在台北多個飯桌上,我與一批高官學者老友分別晤談,如國民黨智庫負責人、前駐美大使陳樹番教授,前海軍總司令、駐荷大使夏甸上將,行政院僑委會前政務次長葛維新教授,前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焦仁和教授,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台灣師大蕭行易教授,談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所長陳一新教授,以及台灣大學明居正教授、廬瑞鍾教授和高雄師大教授葉欣誠兄等等,又力主二〇一二年總統大選,藍營務必馬英九、吳敦義配。
最早提出馬英九、吳敦義配選正副總統,並非因馬吳是我二十年老友,而是審時度勢,形勢比人強﹐唯有馬吳搭配,國民黨才能打贏政權保衛戰。當初所表述的理由﹐主要有三:
一、吳敦義在台灣北中南均有民意基礎。他早先是傳媒記者,能言善辯,又肯實幹﹐從政之路横掃北中南,當選過台北市議員,擔任南投縣長八年,高雄市長八年﹐當選立法委員,膺任國民黨秘書長,從基層幹到中央,三十年黨政歴練完整熟稔,在全臺有強大的民意後盾。二、吳敦義是在地的台灣本省人。新台灣人馬英九搭配他,擺脫外省人「原罪」感,有助消除綠營挑起省籍情結,促進族群和諧共生。三、吳的剛性強勢彌補馬的柔性孱弱。馬吳結合,優勢互補,剛柔並濟,相得益彰,有利「深宮宅男」化解「無感」,連任後再出發,馬時代創新輝煌。
決戰中台灣,吳敦義回防成功。他在故鄉南投縣,守住逾半票。馬吳配獲得十五萬八千多票,贏蔡蘇配三萬五千多票;彰化小贏兩萬票;大台中廝殺激烈,藍軍也贏十一萬票,中台灣合計贏十七萬票,綠軍未能將攻擊線推進到大安溪。馬英九也穩住居地票倉,在台北市文山區受六成六選民支持,開出十萬七千六百六十八票,比蔡英文多五萬八千逾票。加上二十萬台商包機返臺投馬吳票,僅此三項就贏四十三萬票,奠定馬的勝選連任大局。從這個側面看,也驗證馬吳配的必要性、迫切性、正確性和有效性。
去年春夏,曾任國民黨中央陸工會副主任、代主任九年半的蕭教授行易兄,也認同吳敦義是二〇一二大選馬英九配的強棒,但他認為吳是最好的行政院長,可惜當副總統是備位虛職,我說馬吳選上正副總統第一,否則組閣權是别人的!如今馬總統連任,陳沖閣揆的「財經內閣」,又拼經濟﹐努力做到「民富國強﹐眾安道泰」﹐也會很好。一月十七日,蕭大哥自費宴請中國民主黨中央觀選團部分人士座談,如同前年他把國民黨十八大二全會一袋文件,仗義送我研判,這次把馬吳競選一整袋資料也送我,其中還有其馬吳競選總部顧問《聘書》﹐真有意思。
至於當選副總統吳敦義本人,「承諾絕不會做怨婦,也不會當宅男,會傾聽基層,積極向馬總統提建言」﹐庶民副總統有政治智慧和勇氣﹐角色定位清楚。馬英九雖沒有連任壓力﹐國民黨卻有再執政的動力。預估二〇一六年大選﹐吳敦義將與捲土重來的蔡英文﹐角逐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大位,循「北部大勝,中部小贏
,南部小輸」模式﹐成為後馬英九時代領軍人物。當然,也可能第三次政黨輪替,這是民主政治常態,由多數選票決。
馬英九有歷史評價壓力
馬英九當選連任總統第二天,前往馬吳全國競選總部,慰問輔選幹部和志工,表示「未來四年,我沒有連任壓力,但有歷史評價壓力,把事情做好,為國家社會、歷史留下典範」。這意味著,他已意識到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史上的評價,亦即歷史定位問題。
馬英九「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過去做得好,現在要做得更好,將來就會「歷史留下典範」。以愚淺見﹐首要堅持普世價值的民主理念和民主制度。二〇〇五年十二月前後,我在發表籌備《馬英九時代兩岸三地關係國際研討會》等論壇文告中,第六部分業已『扼述馬英九關於兩岸三地的民主觀』﹐如今鑒於七年後的現實,又有新的認知。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朝野協商,平等對話,互相尊重,接受監督。這次選情緊繃,蔡英文以六百零九萬高票落選,其實馬吳尚屬險勝,印證反對黨勢力強大,爾況民間第三勢力﹐也應重視。今次總統、立委、政黨「三合一」選舉結果﹐在新國會一一三席立委中,國民黨拿下六十四席過半,王金平院長續任龍頭,資深立委洪秀柱當選副院長;民進黨增加十三席,攻下四十席;親民黨、臺聯各有三席;無盟兩席、無黨籍一席。這在野的四十九席,組成新國會監督聯盟。今後法案討論和三讀通過,在立法院攻防必將更趨激烈。而且民進黨跨過門檻,有修憲、罷免總統提案權。馬英九勝選當天重申,未來連任後﹐每半年邀請在野政黨領袖,共商國是;每個月也會邀請人民團體座談,一起為台灣未來打拼。遵從多數民意,尊重少數權益,縮小貧富差距,台灣脫胎換骨。馬總統誠信悅人,相信諍言必行,行動必果,台灣一定贏!
關懷對岸,血濃於水。維護人權,救援同胞,支持民運,去偏安化。民主理論並不深奧,一句話十六字訣:新聞自由、多黨政治、一人一票、直接普選。台灣人已先做到,港澳和大陸隨後也會做到。馬英九「六四不平反,兩岸不統一」名言﹐擲地有聲,記憶猶新。我們感謝小馬哥﹐前二十載每年參加六四燭光晚會﹔也感謝馬總統﹐最近三年每逢六四發表紀念文告。大陸維權運動﹐群體抗爭,風起雲湧,層出不窮。大陸民運人士,奮鬥不懈,慘遭迫害,堅貞不屈。馬總統「富有民族心、民主情、使命感和責任性」,以其現有連任總統地位、睿智、聲望和影響力,應當也能夠聲援救助蒙受政治冤獄的王炳章、彭明、周勇軍、劉賢斌、劉曉波、高智晟等一大批良心犯,作為啟動兩岸政治談判的前奏﹐或政治談判內容的選項之一﹐更贏得大陸廣泛民心,促進大陸政治改革、公民社會和民主化,這是臺海和平最大保障,也有利拓展國際空間,更為歷史留下典範。或許﹐馬總統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中華民國第一人。
民國即一中是台灣共識
一個中國,九二共識內核。台灣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中華民國,就是一個中國。中華民國,進入第二個一百年。中華民國歷史、主權、法統、文化、語言和地圖,涵蓋著全中國。祗是中共大陸獨立,陸獨治權尚未迴歸中華民國。兩岸中國人血脈相連,同種同祖同族同文。中華民國﹐當然是中國,如非中國,什麼國呢?難道叫「外國」,外夷民國嗎?違拗天理,荒謬之極。中國前總統老李阿扁,「去中國化」,蠱惑人心,動亂時局,那是犯叛國罪。
二十年前訪臺,我公開發言和撰文,揭批獨臺的李登輝,正在「去中國化」;後來在歐盟的台灣問題研討會上,抨擊老李「中華民國在台灣」邪說,指出打開中華民國地圖,中華民國不但有大陸,還包括外蒙古。準確地講,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中央在陪都台北,臺海兩岸是一中兩府。一九九六年﹐蔡英文替老李炮製「一邊一國」論,及阿扁本世紀初拋出同義詞的「兩國論」。小英今次競選中華民國總統,而非別國元首,又改口說「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是中華民國」。確切的講,應是「中華民國包括台灣」、「台灣屬於中華民國」﹐不摒棄民進黨台獨綱領,理不正氣不壯,以「台灣共識」硬坳九二共識,敗選咎由自取。
馬英九總統一月十四日勝選當夜,在大雨中演講宣示,他「會大刀闊斧推動改革﹐讓台灣脫胎換骨,為公平正義永續發展奠下堅強基礎」,強調「我會用生命捍衛中華民國主權、人民尊嚴和台灣安全,生生死死為台灣奮鬥到底,這是我對台灣最莊嚴的承諾」。馬英九誓言用生命捍衛中華民國主權,不愧為故總統蔣經國的真正傳人。七年前﹐我在論《馬英九時代》第七部分﹐初步『點評馬英九說統一和行憲的民族觀』﹐說及「統一」與「行憲」這兩點,正是經國先生政治遺囑的核心,馬英九創造性地忠實執行經國政治遺囑。推行民主憲政,已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實現;民主統一﹐在進行式。台灣當下,把一個中國即中華民國,應讓國民達成共識﹐以固國本。這是真正的台灣共識﹐最多人的台灣共識!
又對港陸近中程的範效
二〇一二新年伊始,春節來臨之際,台灣人民排隊無記名投總統票,大陸同胞排隊實名制買火車票,两岸民主與專制的落差,何等鮮明巨大。信息時代,大陸民眾,大膽發聲,紛紛在問:台灣人能民主選舉國家元首,大陸人為什麼不能民主選舉村長?遑論直選省市長了!台灣從老總統蔣公時代行憲起,五十年代開始選舉鄉村長,後來開放黨外人士參選縣市長,發展到九十年代直選省市長,五屆總統直選也已十六年,在在對大陸和港澳示範,奈何雞對鴨講,未起多大效應。
迴歸後的港澳,理應仍比大陸走在前頭,卻因受制於北京阿爺欽定特首,怯步落伍。前港澳辦主任廖暉,繼承乃父廖承志的衣缽,也是個胡亂「造王者」,非但違犯《憲法》、《國籍法》和《澳門基本法》,把葡加雙重外國籍、冇在澳門居住連續二十年的何厚鏵,私相授受,非法捧為「特首」,並讓何連續當全國人大洋常委,(筆者在港澳民意基礎上,二〇〇八年連發三篇《討伐何厚鏵、廖暉》檄文,所幸前年三月全國人大撤銷何的人大代表、常委,接著撤掉廖暉);而且廖暉趕走陳方安生,愚弄並唆使董建華,強姦民意,讓全國人大枉釋《基本法》,竟把法定「二〇〇七年後」直選行政長官和議員,胡說二〇〇八年也不在二〇〇七年之後,似乎二〇〇七年後的年份「五十年不變」,最高廟堂諸公拒不去幼稚園補算術,對香港廣大市民訴求雙普選,置若罔聞,以至二〇一二年還是小圈子內間選特首。
近日爆發建制派內,唐英年與梁振英的特首豬狼之爭,使人眼花繚亂,自食惡果。曽蔭權的夕陽港府,先爆民調高的梁十年前「西九門」案,利益衝突冇誠信;梁營轉守反攻,傳媒大爆阿爺栽培屬意的唐唐醜聞,僭建大宅「地下王宮」,工黨主席李卓人議員指出,唐英年不僅誠信破產,更是知法犯法和詐騙罪。唐不退選,登記硬拗,即使當上特首,也無法管治,百萬市民上街,港無寧日,惹火北京。香港雙英競選特首,比較台灣雙英競選元首,選戰激烈,互相攻防,這是共性。不同的關鍵,在於台灣是政黨政治,全民直選,香港是小圈子內間選,冇一人一票選民,相差十萬八千里,天壤之別。香港這種劣質選舉黨文化,市民誤會就是競選,模糊開放直選的焦點,閙劇。港媒批判北大人常自律,而對本埠新聞還是有自由度。民主黨主席何俊仁議員參選特首,第一個入閘登記,民調滿意度在上升,那是好的練兵。民建聯內有人哄創黨主席曽鈺成議員「臨危受命」,建制派內將是「三國演義」,一場混戰,第一輪誰也不過六〇〇票,流選。民主黨代主席劉慧卿議員表示,期待曽鈺成與何俊仁碰頭,朝向香港政黨政治發展。新民黨主席葉劉淑賢議員不甘寂寞,也已加入凸首選戰,鼓吹曽鈺成「君子與淑女之爭」。但為保立法會民建聯龍頭地位、九月立法會議員選舉,北京阿爺未必讓曽進場添亂。若曽鈺成不入場,葉劉淑賢冇一五〇選委提名票不入閘,而三月二十五日混戰流選,那五月第二輪重選,代表香港官商權贵結合的唐英年,又與代表香港中產階級的梁振英對決,將是梁上唐下。大家玩吧,為二〇一七年可能開放直選特首,作番預演,真正的大台好戲還在後頭。所以,我認為台灣大選對香港近程會起範效。
台灣大選對大陸示範,將在中程體現效應。溫家寶常年疾呼政治改革,宣導民主的普世價值,陽光部長朱厚澤力主「權為民所授」
,習近平也講「權為民所賦」,收效甚微,腐敗黑暗猶勝清末。澳門洋特首何厚鏵事件、港府綁架周勇軍事件、最近香港唐英年事件、重慶王立軍突發事件,又是中共黑社會的例証。權如何為民所授賦予,那就是選民一人一票所授所賦出來的。但願習上位後,繼續胡耀邦、趙紫陽和習仲勳等改革開放路線,做得不是最好,而是更好。對內開放,就是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平反昭雪六四,賠償五七右派,大赦政治犯和思想犯,啟動解除言禁報禁黨禁選禁,在野黨和傳媒的監督,民選制衡腐敗貪官權力,走上民主憲政的法制軌道。當務之急,先把廣東烏坎維權民選村長的模式,橫向拓展到其他省市鄉村,縱向提升到直選州縣長和省市長層次,清除以黑「打黑唱紅」的薄熙來這類人渣,促進社會和平轉型。人民最大,讓民做主,營造馬習會的友好氛圍,政治和談發展到最後,水到渠成,民族和解,民主統一。這樣,習近平也能為國家社會、歷史留下典範。
終極目標两岸民主統一
马英九主席說「國民黨的終極目標是統一」。統一,不但是蔣經國先生的政治遺囑,「化獨促統」還是馬英九之父馬鶴淩先生的墓銘誌。
馬英九成功連任總統,第二天哽咽祭父,墓碑「化獨促統」大字,歷歷在目。他說,「一生最自豪就是家教」。無獨有偶,候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穩步成功,也是得力于父親習仲勳的「家教」。清廉苦學,勤政愛民,兩位老先生教子有方,異曲同工。加上台灣第一夫人周美青、大陸準第一夫人彭麗媛,皆賢內助,超級人氣,亦是功不可沒。未來有馬習會,也會有美麗會。國家國家,家和國興,歷史契機,國人幸運。
兩岸統一,民族大義,祖國昌盛,人民富裕,中華復興,千秋偉業。統一,當然是民主統一,自由統一,和平統一,憲政統一。大陸民主了,自然談統一。民主统一,馬英九早先多次表達。一九九二年,馬英九主持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工作時,主導制定《國家統一綱領》,推動兩岸走向統一。國統綱領,分近程、中程和遠程三階段。馬英九當選總統,兩岸進入中程階段。馬英九曾經反問:「現在談統一,大陸準備好了嗎?」可見球在北京。習近平最近訪美,希望「以實際行動反對台獨」,奥巴馬也表示「拒絶任何台獨主張」。以實際行動化獨促統,才是積極有效的反對台獨。
民族、民主、民生,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這對當代中華,永恆主題。中國大陸「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質也在奉行三民主義。蔣經國晚年,凸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馬英九總統無論連任期內,還是後馬英九時代,如能溝通、協調和說服島內民進黨理性朋友,並與北京政治和談成功,再經公民投票表決通過,兩岸以聯邦制,最終實現民主統一,作出史無前例的偉大貢獻,則對「五族共和」的全中國人民,建立不朽功勳,也造福世界和平,永留青史,光輝篇章。
我有一個美麗的夢,有生之年,看到華夏民主統一,夢想成真。祝福馬英九、吳敦義當選正副總統,謹以二〇〇五年七月十六日,祝賀馬英九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賀詞最後一句話,作為拙文結語:一中、兩岸、三地、四海,我們的旗幟是:同一個民族,同一個夢想!
(二〇一二年二月五日、二十日匆於旅港途中)
[因故滯留香港,網巴打印,傳不出去,《前哨》四月號發表;三月一日返荷家裡,小病稍休。]
百听不厌的小提琴曲 -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揍曲
来源: 秀山 于 20 wenxue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