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震撼/救助頗族難民/海鸥/教堂被抢/清除家庭教会/ABC神学/中国文化的精神差异
發佈時間: 5/20/2012 2:12:59 AM 被閲覽數: 183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主题:震撼全人類的視頻

[视频天下]
路灯
 
 
 
少數民族宣教中心呼籲弟兄姐妹能一同迫切禱告:

救助中緬邊境主內肢體景頗族難民燃眉迫切
 

請點擊:
http://www.gospelherald.com/news/mis-19311-0/
 
 
一、懇求神憐憫並止息戰事。
二、懇求神調度萬有,供應為數8萬名難民的糧食及藥物需求;團隊在能力许可範圍內所購買的救援物資與8萬人的需求相較之下,實在少之又少,需要更多教會及個人伸出援手。
三、懇求神保守救助團隊同工出入平安。
欲知更多詳情,歡迎聯繫少數民族宣教中心 ---江牧師
辦公室電話:408-732-7810、電郵:
hopeminority@gmail.com
美國地區的奉獻,請奉獻至Minorities for Christ International (MFCI)。
請參網站:
http://www.mfci.org/chinese/donate.php For Refugee emergency relief Fund (難民緊急救援專款)
 
 
與您同心送愛到少數民族的同工
江冠明牧師 敬安
 
 
 
 
 
林昭写过一首诗,叫:《海鸥——不自由毋宁死》,发表在她和一些志同道合朋友办的油印刊物《星火》上。

 
 
海鸥——不自由毋宁死


林昭

灰蓝色的海洋上暮色苍黄,
一艘船驶行着穿越波浪,
满载着带有镣链的囚犯,
去向某个不可知道的地方。

囚徒们沉默着凝望天末,
深陷的眼睛里闪着火光,
破碎的衣衫上沾遍血迹,
枯瘠的胸膛上布满鞭伤。

船啊!你将停泊在哪个海港?
你要把我们往哪儿流放?
反正有一点总是同样,
哪儿也不会多些希望!

我们犯下了什么罪过?
杀人?放火?黑夜里强抢?
什么都不是——只有一桩,
我们把自由释成空气和食粮。

暴君用刀剑和棍棒审判我们,
因为他怕自由象怕火一样;
他害怕一旦我们找到了自由,
他的宝座就会摇晃,他就要遭殃!

昂起头来啊!兄弟们用不着懊丧,
囚禁、迫害、侮辱……那又有何妨?
我们是殉道者,光荣的囚犯,
这镣链是我们骄傲的勋章。

* * * * *

一个苍白的青年倚着桅樯,
仿佛已支不住镣链的重量,
他动也不动像一尊塑像,
只有眼晴星星般在发亮。

梦想什么呢?年轻的伙伴!
是想着千百里外的家乡?
是想着白发飘萧的老母?
是想着温柔情重的姑娘?

别再想了吧!别再去多想,
一切都已被剥夺得精光。
我们没有未来,我们没有幻想,
甚至不知道明天见不见太阳。

荒凉的海岛,阴暗的牢房,
一小时比一年更加漫长,
活着,锁链伴了呼吸的节奏起落,
死去,也还要带着镣链一起埋葬。

* * * * *
我想家乡么,也许是,
自小我在它怀中成长,
它甘芳的奶水将我哺养,
每当我闭上了双目遥想,
鼻端就泛起了乡土的芳香。

我想妈妈么,也许是,
妈妈头发上十年风霜,
忧患的皱纹刻满在面庞,
不孝的孩儿此去无返日,
老人家怕已痛断了肝肠!

我想爱人么,也许是,
我想她,我心中的仙女,
我们共有过多少美满的时光,
怎奈那无情棒生隔成两下,
要想见除非是梦魂归乡。

我到底在想什么,我这颗叛逆的
不平静的心,它是如此刚强,
尽管它已经流血滴滴,遍是创伤,
它依然叫着“自由”,用它全部的力量。

自由!我的心叫道:自由!
充满它的是对于自由的想望……
象濒于窒息的人呼求空气,
象即将渴死的人奔赴水浆。
象枯死的绿草渴望雨滴,
象萎黄的树木近向太阳,
象幼儿的乳母唤叫孩子,
象离母的婴孩索要亲娘。

我宁愿被放逐到穷山僻野,
宁愿在天幔下四处流浪,
宁愿去住在狐狸的洞里,
把清风当被,黄土当床。
宁愿去捡掘松子和野菜,
跟飞鸟们吃一样的食粮,
我宁愿牺牲一切甚至生命,
只要自由这瑰宝在我的身旁,
我宁愿让满腔沸腾的鲜血,
洒上那冰冷的枯瘠的土地,
宁愿把前途、爱情、幸福,
一起抛向这无限的波浪。
只要我的血象沥青一样,
铺平自由来到人间的道路,
我不惜把一切能够献出的东西,
完完全全地献作她自由的牲羊。

多少世纪,多少年代啊,自由!
人们追寻你像黑夜里追求太阳。
父亲在屠刀的闪光里微笑倒下,
儿子又默默地继承父亲的希望。
钢刀已经被牺牲者的筋骨磕钝,
铁锈也已经被囚徒们的皮肉磨光。
多难的土地啊,浸润着血泪,
山般高的白骨砌堆成狱墙,
埋葬的坟墓里多少死尸张着两眼,
为的是没能看见你,自由的曙光。
你究竟在哪里?自由!你需要多少代价?
为什么你竟象影子那么虚妄?
永远是恐怖的镣铐的暗影,
永远是张着虎口而狞笑的牢房,
永远是人对他们同类的迫害,
永远是专制——屠杀——暴政的灾殃。
不,你存在,自由啊!我相信你存在!
因为总是有了实体才造成影象,
怎么能够相信千百年来
最受到尊敬的高贵的名字,
只不过是一道虚幻的虹光。
那一天啊自由,你来到人间,
带着自信的微笑高举起臂膀,
于是地面上所有的锁链一齐断裂,
囚犯们从狱底里站起来欢呼解放!
哪一天啊,千百万为你牺牲的死者,
都会在地底下尽情纵声欢唱。
这声音将震撼山岳和河流,
深深地撼动大地的胸膛。
而那些带着最后的创伤的尸体,
他们睁开的双眼也会慢慢闭上。
那一天,我要狂欢,让嗓子喊得嘶哑,
不管我是埋在地下还是站在地上,
不管我是活人还是在死者的行列里,
我的歌永远为你——自由而唱。

* * * * *
远远地出现了一个黑点,
年青人睁大眼对它凝望,
听见谁轻声说:是一个岛,
他的心便猛然撞击胸膛。

海岛啊!你是个什么地方?
也许你不过是海鸥的栈房,
也许你荒僻没有人迹,
也许你常淹没在海的波浪。
但是这一切又算得什么?!
只要你没有禁锢自由的狱墙,
只要你没有束缚心灵的枷锁,
对于我来说你就是天堂。
勇敢的黑眼睛燃烧着光芒,
他走前一步,镣铐叮当作响,
暗暗地目测着水上的距离,
对自由的渴望给了他力量。

我能够游过去么?能还是不?
也许押送者的枪弹会把我追上,
也许沉重的镣铐会把我拖下水底,
也许大海的波浪会叫我身丧海浪,
我能游到那里么?能还是不?
我要试一试——不管会怎么样!
宁可做逃犯葬身在海底,
也强似在囚禁中憔悴地死亡。
不管付出什么代价,在我死去之前,
也得要吸一口自由的空气,
即使我有三十次生命的权利,
我也只会全都献到神圣的自由祭坛上。

别了,乡土和母亲!别了,爱我的你!
我的祝福将长和你们依傍。
别了,失败的战友!别了,不屈的伙伴!
你们是多么英勇又多么善良,
可惜我只能用眼睛和心拥抱你们,
愿你们活得高傲死得坚强!

别了,谁知道也许这就是永别,
但是我没法——为了追踪我们的理想。
啊!自由,宇宙间最最贵重的名字,
只要找到你,我们的一切牺牲,
便都获得了光荣的补偿…….

* * * * *
他握紧双拳一声响亮,
迸断的镣铐落在甲板上,
他象飞燕般纵到栏边,
深深吸口气投进了海洋。

枪弹追赶着他的行程,
波浪也卷着他死死不放,
那个黑点却还是那么遥远,
他只是奋力地泅向前方。

海风啊!为什么兴啸狂号?
海浪啊!为什么这样激荡?
臂膊象灌了铅那么沉重,
年青的逃犯用尽了力量。

最后一次努力浮上水面,
把自由的空气吸满了肺脏,
马上,一个大浪吞没了他,
从此他再没能游出水上。

押送者停止了活靶射击,
追捕的小艇也收起双桨。
难友们化石般凝视水面,
无声地哀悼壮烈的死亡。

……年青的伙伴,我们的兄弟,
难道你已经真葬身海洋?
难道我们再听不见你激情爽朗的声音?
再看不见你坚定果决的面庞?
难道我们再不能和你在一起战斗,
为争取自由的理想献出力量?
海浪啊,那么高那么凉,
我们的心却象火炭一样!
听啊!我们年青的兄弟,
悲壮的挽歌发自我们的心房:
记得你,无畏的英烈的形象,
记得你,为自由献身的榜样,
记得你啊,我们最最勇敢的战士,
在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中,
你从容自若地迎接了死亡。
海浪啊,请抚慰我们年青的兄弟,
海风啊,把我们的挽歌散到四方,
象春风带着万千颗种子,
散向万千颗爱自由的心房…….

* * * * *
那是什么——囚人们且莫悲伤,
看啊!就在年轻人沉默的地方,
一只雪白的海鸥飞出了波浪,
展开宽阔的翅膀冲风翱翔。

就是他,我们不屈的斗士,
他冲进死亡去战胜了死亡,
残留的锁链已沉埋在海底,
如今啊,他自由得象风一样。

啊!海鸥!啊!英勇的叛徒,
他将在死者中蒙受荣光,
他的灵魂已经化为自由——
万里晴空下到处是家乡!
 
送交者: 小龙女 博讯
 
 
 
 
北京发起新一轮清除家庭教会的运动
 
    
 
来源:美国之音
    2012年 4月 23日
     记者: 莉雅 | 华盛顿 
    
    美国的一个基督教人权机构表示,中国当局正在发起新一轮清除“家庭教会”的行动。该机构的负责人对美国之音表示,尽管中国即将进行权力的交接,但是对独立宗教团体进行打压是中共执政当局的一个共识。
    
    *中共下发清除家庭教会的秘密文件*
    
    总部设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基督教人权机构对华援助协会表示,中国国家宗教局、公安部和民政部在2011年联合下发秘密文件,制订了分三个阶段全面清除家庭教会的目标:第一阶段是在2012年1月至6月底,对全国各地的“家庭教会”进行地毯式摸底、备案;第二阶段是用两到三年时间,对已摸底、备案家庭教会进行集中清理;第三阶段是用10年时间彻底清除家庭教会。
    
    对华援助协会表示,今年以来,中国政府打压家庭教会的频率加快,而且打压的范围延伸至基督教文化出版等多个层面。
    
    中国当局并不承认中国存在所谓的“家庭教会”,而是把他们看成是没有按照规定办理登记的非法组织。家庭教会在西方被称为是地下教会。
    
    *傅希秋:中共缺乏自信*
    
    为中国的基督徒呐喊的对华援助协会会长和创建人傅希秋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中共当局对家庭教会的持续打压是他们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他说:“其实家庭教会长期存在始终是社会和谐的力量。甚至可以说,在受打压的状态下都没有产生大规模的所谓公民抵抗运动。很多人在打压状态当中还是继续的为国家祝福,帮助这些弱势群体。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把他们视作是所谓的社会不稳定的力量,进行这种打压,说明目前的中国政府严重的缺乏执政自信心。”
    
    *打压策略发生改变*
    
    这位牧师说,根据这份秘密文件,中国当局打压家庭教会的策略有所改变,包括采取所谓的“人性化执法”, 没有用“消灭”或是“斗争”而是用“清除”这种词汇等等。他说,这说明他们也意识到,用强制性的手段对家庭教会这种信仰团体进行消灭是不可能的。他还表示,中国政府采取的柔性策略和所谓的“人性化执法”也可能意味着他们会避免在1982年和1996年对家庭教会进行严打期间所采取的大规模抓捕和判刑那样的行动。
    
    与中国家庭教会保持密切联系的傅希秋牧师说,一些家庭教会的负责人认为,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政府新一轮的打压预示着家庭教会的更大复兴。不过也有一些人感到忧虑,因为他们不知道政府的底线是什么。
    
    据估计,中国目前的基督徒人数多达一亿人,其中大部分是家庭教会的成员。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的调查认为,中国的基督徒人数在6千万到9千万之间,其中1500万到2500万是在官方“三自”爱国教会登记的基督徒,家庭教会的成员则是在4500万到6千万之间。
    
    傅希秋牧师说,中国当局对家庭教会的打压在过去两年达到高潮。遭到当局打压的北京守望教会的所有长老目前仍然处在软禁状态。他说,这是在当局践踏人权、法治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美国国务院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的报告也表示,中国过去两年的人权状况出现20年来最严重的倒退。
    
    *政府换届,但维稳是共识*
    
    尽管中国的高层领导人即将换届,而且负责全国政法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周永康可能因为薄熙来一案而受到牵连,但是对华援助协会会长傅希秋对新一届领导班子并没有什么太高的期望。
    
    他说:“他们在所谓的维稳这个根本利益上,这两派,不管是广东模式也好,还是重庆模式也好,看起来利益是一致的。如果说18大之后,新一届政府想搞一点新政的话,也许会稍微缓和一点,但是从目前提出来的人性化执法显明是一个共识。”
    
    傅希秋说,这些所谓的人性化执法只不过是当局迫于国际压力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改变,并不表明对家庭教会打压的减轻。
    
    中国的宪法保障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国当局规定,中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需依法向政府履行登记手续。
 
 
 
 
湖北红桥教会教堂刚落成即被抢
 
内蒙古信徒被拘反诉警方开庭
    
   
 自由亚洲电台2012-05-02报导
    
    湖北省咸宁市红桥家庭教会一座自建教堂,刚落成不久,上周日被当地宗教部门和三自教会人员强行占据。一名基督徒周三告诉本台,来人砸坏教会供奉箱,更换教堂门锁,并驱赶信徒。此外,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家庭教会“蒙福团契”负责人梁广中,遭行政拘留15天,行政起诉警方,上周开庭。
    
    图片:乌兰察布市当局对基督徒梁广中的处罚决定。(对华援助协会)
    湖北红桥教会教堂刚落成即被抢 内蒙古信徒被拘反诉警方开庭


    在河南的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联合会会长张民选牧师星期三告诉本台,咸宁的三自教会和宗教部门抢教堂,要挟基督徒加入官方认可的所谓三自爱国教会:“湖北咸宁三自教会将(家庭教会)教堂抢走了,奉献金抢跑了,他们是信徒自盖的教堂,花了几十万元建的,他们宗教局长,三自两会的主席来,(教堂)愣是给抢跑了”。
    
    记者联系到该教会负责建教堂的信徒徐世珍了解情况,她说,上周日,刚建成的红桥教堂正在装修,来了多名宗教官员:“他们三自两会,要我们把教堂交出去,我说我们建教堂的时候,没有人来给我们一分钱,我们与你们不相干,这个教堂建起来,你们要我们交出去,我还欠人十万元的债务,他说,十万元的债务替我们还,我们信徒说不要你们还,对方说‘不行,现在这个教堂我们要了’,我说没有这样说话的‘你说要就要’”。
    
    她说,来人蛮横,没有商量的余地:“他不说二话,礼拜天来了之后,带着宗教局和三自两会的人把奉献箱的锁一锤子打烂,锁一换,教堂里的锁也换了,教堂现在属于三自(教会)了”。
    
    本台致电该市宗教局办公室询问教堂被强占一事。
    
    官员称:你这要跟我们省里联系采访,因为我们要按照一级一级程序进行,你可以通过省民委。你刚说的什么事情呢??
    
    记者:家庭教会,红桥教堂被占了。
    
    官员:哦,这个我不是很清楚。
    
    徐世珍说,该教会成立十多年,信徒最多时达两百多人,目前有数十人,但已无处学习《圣经》:“4月22号已经把我们这些人全部赶出来了,我说你写一个条子,他不写,我们信徒奉献了这么多钱,你把钱退还我,我这个教堂给你,他说‘不行’,没什么可说的”。
    
    目前中国家庭教会的信徒大约有五千到七千万人。官方对近期迅速增长的人数深表担忧,因此长期提防家庭聚会,稍有动静,就会采取措施。据总部在美国德州的“对华援助协会”消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的学生家庭教会“蒙福团契”负责人梁广中,去年9月遭警方行政拘留15天后,对相关警员提出行政诉讼,案件上周五在当地开庭。代理律师刘培福周三告诉本台:“这是个行政案件,我们认为他(警方)的行政处罚,处罚决定,违反了程序,又违法,主要因为司法程序不到位。也没有证据证明他(警察当时)出示了证件”。
    
    案情指,去年9月15日,当地宗教局和公安局以”非法传教“为由,联合取缔“蒙福团契”教会;没收奉献箱2110元、用于教学的宏基笔记本电脑一台、投影机一台、摄像机一台、音箱一个、录像带十七盘;负责人梁广中被行政拘留15天。
    
    刘律师在法庭指出,被告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证据不足,被告严重违反行政执法程序,包括被告没有出示执法证件。也没有给原告申辩、陈述告知书等。原告等基督徒从事的传教行为合法,是宗教信仰自由的表现。刘律师说:“我们认为那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正常的家庭聚会。当事人起诉执法部门没有依法行政,申请撤销处罚”。
    
    本台日前曾报道,当局计划在十年内清除家庭教会。对此,张明选牧师认为:“那是痴心妄想,他绝对做不到。只能是给自己找麻烦,教会是神的教会,你想将教会吃掉?他要打击宗教,自己就惹麻烦”。
    
    四川阆中家庭教会李明牧师告诉记者,目前当地的信徒顺利地在复活节举行活动:“复活节还有感恩节举行聚会活动”。
    
    记者:最近没有干预吗?
    
    回答:还没有。
    
    记者:有没有打招呼?
    
    回答:啊,对,嗯。我们教会现在还没有问题,但是其他地方,其他教会有问题,咱们教会还没有问题。
    
    本文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十二小先知書簡介                      

 袁成忠牧師編製 

年代(西元前)

所對國家或地方

何西阿書

約主前760-730

以色列

申斥以色列如淫婦般背棄耶和華;耶和華一方面向他們施行審判;另一方面又宣告祂對以色列的拯救和不泯的愛。

約珥書

不詳;應在主前八世紀之後

猶大

用蝗蟲災害來描繪那將要來對列國的審判,同時向以色列宣告耶和對他們的拯救。

阿摩司書

c.760

以色列

指斥以色列,猶大和列國的罪,耶和華對他們的審判,和預言以色列的歸回。

俄巴底亞書

c.500

以東

審判和懲治以東,為猶大報仇。

約拿書

不詳

亞述

耶和華差派約拿往尼尼微城去宣告悔改的警告,約拿雖極不願意,但終往尼尼微去,合城的人終悔改得救但約拿卻極其不悅。耶和華愛亞述也愛悖逆的約拿

彌迦書

c.737-690

猶大

申斥猶大的不義;預言彌賽亞將在伯利恆誕生,拯救以色列;教誨百姓行義以討上帝喜悅;耶和華要將以從亞述的威脅中拯救出來。

那鴻書

不詳

亞述

宣告耶和要向尼尼微發怒,狠狠的懲治她。

哈巴谷書

七至六世紀被擄前

猶大

上帝仍在掌管一切,祂興起巴比倫懲治猶大,但至終必拯救自己的百姓。

西番雅書

c.640-609

猶大

呼籲以色列人謙卑尋求上帝,在耶和華施行審判的日子,作惡的和欺壓猶大的各族 (非利士,摩押,亞捫,古實) 必被毀滅;猶大至終必蒙拯救。

哈該書

c.520

猶大

呼籲重建聖殿,耶和華應許祂的榮耀重臨新殿。

撒迦利亞書

c.520

猶大

透過一連串的異象,重申耶和華記得祂與以色列人所立的約,應許以色列將重歸錫安,彌賽亞必要降臨,拯救祂的百姓。

瑪拉基書

主前五世紀

猶大

重申耶和華對以色列不泯的愛,以色列人須以敬虔的心來敬拜耶和華,履行子民的責任和義務。

 

 

哪里有安全——从陈光诚事件想到的

 

送交者: 因为冬天已往 2012年05月03日 于 [彩虹之约] 

英国广播公司的网站正在讨论作家马建的一篇文章《中国唯一的安全之地--美国大使馆》。马建说,“职业警察王立军与被监控的盲人陈光诚,这两个处境完全不同的人都逃进美国使馆避难,相信连007剧组也编不出如此离奇的故事了。若大的中国,就剩下租给美国的这一块安全之地了。这可真是中国人的悲剧。”

马建先生说的当然是事实。但不是事实的全部。其实美国大使馆也不是真正的安全之地。美国人没有接受王立军——出于政治考虑。美国人也没有完全接受陈光诚——出于政治考虑。当然,作为一名中国人,把安全寄托在别国的道德水平上,是双重的悲哀。我这里不是说陈光诚,他走投无路,我完全同情、理解,也支持他的选择。我是说“我们自己”。

这是任不寐弟兄今天博文的评论:

今天不是解经的日子。但马太福音15:31里面有四月的故事:“甚至众人都希奇。因为看见哑吧说话,残疾的痊愈,瘸子行走,瞎子看见,他们就归荣耀给以色列的神”。在这个邪恶淫乱的世代,奥巴马关于胎儿的自杀政策正被习以为常,在希律系列屠婴行动早被习以为常之后。但四月有两件事,“甚至众人都希奇”:泰西和远东的联合犯罪被一个死人讲述着,而全世界的黑暗让一个瞎子看见了。历史大片的真正作者并非“我们这儿”,而是“以色列的神”。越来越多的行尸走肉在四月如“残疾的痊愈”,而教会里很多“瘸子行走”,如鲜花插在“贵国”的牛粪上。内政如龙,外交是一位饕餮,难以启齿地露出轻松的非洲象牙,吞吃一切春暖花开和形象。

更多的评论和相关图片在这里:http://blog.ifeng.com/article/17630235.html。我想分享的是,其实哪里安全呢?真正的安全就像这套连环画最后两张图片显示的,只有在“良人”那里,才有平安(约翰福音16:33);只有在葡萄树下,所有的眼泪才会被擦干。为王立军和陈光诚早日“回家”祷告。

 

 

 

犹太人到底有什么了不起?

 

 

 

 

2012-05-01

二十世纪英国犹太裔思想家以赛亚伯林的生平简评

常常有华人同胞对犹太人表示很大好奇心。如果说世界上有谁能够很好地保留三四千年来的民族文化传统,犹太人肯定是佼佼者。她在1948年复国之前,已经经历了两千余年的亡国后的颠沛流离史。犹太人口只有世界总人口的0.2%。可是这个民族对人类宗教,自然和社会科学,经济等领域的巨大影响,几乎难以估量。以赛亚伯林就是其中的一位思想巨人。读过山哥拙作的博友,应该还记得正是由于伯林揭示自由有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两者概念,才使我们对真自由有更清晰的了解。伯林关于普世价值的定义也令人赞叹。《伯林传》伊格纳季耶夫,1997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传记著作。国内外文界权威陆建德(剑桥大学博士,社科院外文所所长)的这篇评论,也非常有学术价值。

以色列的以赛亚——伯林的犹太认同(上zt)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

  我若不纪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腭。

  ……

  将要被灭的巴比伦城啊,报复你,像你待我们的,那人便有福。


  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有福。

  《旧约诗篇》,第137

  一

  英国当代最杰出的道德哲学家之一伯纳德威廉斯在为以赛亚伯林的文集《概念与范畴》一书所写的《序》(1978)中说,从日常交谈中认识伯林的人在读他的文章时会感到失去了某种难以言说的东西,伯林以其独特的方式显示:没有任何一种抽象的或分析的观念能够脱离同历史的及个人的思想的一切关系而独立存在。每一种思想都不仅仅属于某个环境,还属于某位个人,将它置于其他一些思想的脉络之中,它们显得息息相通……”伯纳德威廉斯:《序言》,载伯林著、亨利哈代编:《概念与范畴》(伦敦,1999),第14页。伯林的思想发展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要把握他的学术关怀的特点,了解他的生活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1979年,伯林获得以色列最负盛名的文学奖耶路撒冷奖,他为授奖仪式准备了他的学术自传《我生活中的三条主线》。他自称绞成他生活之绳的三股线分别来自俄国、英国和犹太文化,三者融为一体,构成他独特的身份《伯林传》伊格纳季耶夫,罗妍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作者祖父为末代沙皇的大臣,不知是不是沙俄驻华公使、逼迫中国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的尼古拉巴甫洛维奇伊格纳季耶夫的后人。一书作者麦可伊格纳季耶夫认可这一说法,说伯林将三种矛盾的身份——俄国人、英国人和犹太人——编结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部传记读下来却让人感到,那股俄罗斯之线可有可无。伊格纳季耶夫承认,伯林一直以灵活甚至狡诈的态度应付着忠于英国和忠于犹太种族之间的矛盾,当他真的必须二者选择其一的时候,他是将对自己民族的忠诚置于对英国的忠心之上的。同上,第157页。书中很多重要细节揭示,对犹太民族命运的关心确是伯林生命中的主线。

  犹太教中的先知以赛亚曾预言以色列的复兴。作为以色列立国的功臣,以赛亚伯林没有辜负他的名字,没有辜负慈母对他的期望。以赛亚是犹太血脉的象征,犹太复国的象征。伯林和他的牛津朋友莫里斯鲍拉莫里斯鲍拉(1898—1971),牛津人文学者,曾任牛津大学诗歌教授、副校长,著作丰富,包括《象征主义的遗产》、《浪漫主义想像》。一样,都是以言语为琴弦的帕格尼尼,一张嘴就展开智慧之翼。但他与外邦人Gentile,非犹太人,非犹太教徒)鲍拉又有本质上的差异,他聊天的艺术来源于对耶路撒冷的思念,他如不把耶路撒冷看得高于一切,他就会如《旧约诗篇》中的誓言所说,舌头粘在上腭,发不出声来。换句话说,他宁愿像传说中的犹太老人那样把舌头割了,也不愿否认自己的民族认同。

  二

  伯林190966日出生在拉脱维亚首府里加一个犹太家庭,6岁时在拉脱维亚商业小镇安德里亚波尔一所希伯来学校首次接受宗教教育。教希伯来语字母表的老拉比说:亲爱的孩子们,你们长大后就会明白,这些字母当中的每一个都浸透了犹太民族的血和泪。伯林晚年回首往事,上课的场景如在眼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上帝在万民中拣选的子民数千年来饱受苦难,这部受难史也是引以为豪的殉教史(即“martyrdogy”)。伯林身上最深沉、最隐蔽的感情来自他的犹太认同。

  1916年伯林一家迁往圣彼得堡,他没有正式上学,但有一位犹太女教师,继续上希伯来文课程和犹太法典。在他随父母于1921年年初移民英国前,他已阅读了大量俄国斯文学经典和海涅、歌德、凡尔纳等作家作品的俄译本。还有一本书与他有缘——圣彼得堡一位犹太银行家兼慈善家京茨堡男爵编写的《犹太百科全书》。1928年伯林进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就读,同年他父母搬到伦敦北部汉普斯泰德地区的荷里克罗夫特街。伯林父亲是精明的木材商,他眼里文明的定义就是英国。母亲玛丽是坚定的锡安主义者(Zionist,也译作犹太复国主义者,但支持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不等于赞成犹太人在那里立国),是伦敦当地锡安主义组织的灵魂。到英国前他母亲就一再说,他们一家既不是俄罗斯人,也不是拉脱维亚人,而是犹太人:否认这个事实或掩饰它都没有意义。这样做既有损尊严,又无济于事。

  玛丽这位个子不高但精力旺盛的犹太女子主宰了她独生子的情感生活。她在1907年产过一个死婴,当时被告知不能再生育,绝望中时时想到《旧约撒母耳记》中哈拿的故事。哈拿因不育心里愁苦,她哭泣着向耶和华发誓,若有一子,必使他终生归于耶和华。耶和华垂顾哈拿的苦情,赐她一子,名为撒母耳。玛丽怀上了?林就像看到奇迹一般,伯林就是她的撒母耳。伯林的一点成就都使她无比快乐,她是儿子生活的积极参与者,见过他所有的好友,从不回避对他们作出评价。她的母爱像潮水般强大,浩浩荡荡,压倒一切。玛丽于19742月病逝,享年94岁。她的死早在意料之中,但已近65岁的伯林几乎被丧母之痛击倒。他说这是一生中所承受的最沉重的打击,为他遮风挡雨的屋顶被突然掀起,自己仿佛被撕成了碎片。在致友人信上他写道:随着母亲的逝世,支撑起他生活的柱子已出现裂痕,即使找来泥灰糊上,再也不像以往那样坚固;他感到无比孤独,自身的存在似乎变成了一种偶然,猛可间意识到她是他的赫尔德式信仰——对于犹太特性(Jewishness)、归属感以及根的必要的信仰——未经认可的真正来源。在此伯林道出了他所忠诚的真正对象。与犹太特性归属感根的必要相比,伯林有关消极自由的学说又算得了什么呢?他那种世界公民式的对偏见的批判不是在自拆赫尔德式信仰的台脚吗?


  伯林生为犹太人杰,死为犹太鬼雄。他1997115日与世长辞,两天后下葬在牛津沃尔弗柯特墓地的犹太葬区。他的追思仪式于次年1月在汉普斯泰德的犹太教正统派教堂举行,英国学界耆宿如罗伊詹金斯和尼尔安南等在仪式上带上犹太男子专用的亚莫克帽(yarmulke)以示对死者犹太身份的尊重。见《伏尔泰的椰子》最后一章。这一章写的是伯林,作者布鲁马称他为最后一个英国人

  从宗教信仰上讲,伯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犹太教徒,但他遵守犹太人的宗教习惯。每到赎罪日,无论在世界上哪一个地方,他都会注意斋戒并上犹太教堂;母亲在世时,他每年到汉普斯泰德的家中庆祝逾越节,母亲辞世后,庆祝仪式在牛津海丁顿宅或犹太友人彼得奥本海默家举行。伯林尊重宗教感情,称无神论者像石头一般冰冷,不明白人是靠什么活着的。

  三

  伯林的赫尔德式信仰是与他对母亲的眷恋相通的。他的个人生活是否因此受到影响?

在基督圣体学院伯林读的是古典文学、伟大人物(Greats)和PPE(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193210月,经过三天考试,23岁的伯林获选进入英国学术界的精英俱乐部万灵学院。牛津这所学院不招大学生和研究生,向以选拔杰出学者著称。伯林是首位被该院聘为院士(Fellow)的犹太人,他在英国的犹太社会顿时成为知名人物。

  万灵学院这位年轻的院士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其他学院的女生不断前来请教,与他不免有点感情上的牵缠。伊格纳季耶夫在这部传记中说,伯林与女弟子的关系就像某位机智迷人但没有性别可言的乡村牧师与他那些年轻美丽的女教民之间的关系。罗素在美国教书时,很多家长生怕女儿被他自由主义的言行玷污了,伯林则是一位无比安全可靠的角色,即使面对诱惑也像石佛一样。这位矮胖的犹太奇才是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有血有肉的参与者。也许是局外人不经意的亲密误导了哲学学生蕾切尔沃克。蕾切尔1934年从牛津毕业,数次去巴黎游学。伯林与她书信往还频繁,193510月还只身专程去巴黎看她。在巴黎动物园蕾切尔提出要和他结婚,传记作者转述伯林的话:我不可能和她结婚。她却以为我可以。……最后我强迫自己做个明智的普通人,冷静地分析了一下形势,然后对她说我必须到此为止,那一幕之可怕简直无法形容。

  这位英国姑娘从此情绪低落,直至神经错乱,继电休克疗法后又接受了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当时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手术,现已不用),变为半植物人状态,在医院度过残生,1992年去世。


  伯林承认对她一生的不幸负有责任。蕾切尔的遭遇使人想到诗人艾略特的第一任夫人维芬,不过对蕾切尔我们还知道得太少。为什么她对伯林如此失望、气愤?仅仅是因为伯林不爱她吗?动物园里两人交谈的内容不可复得,伊格纳季耶夫的叙述躲躲闪闪,也许他避讳一个不那么开明自由的话题?

  伯林另一次情感经历发生在40年代。

  二战时伯林像许多优秀的英国人文学者一样为英国情报部门效劳。用吉卜林小说《吉姆》(1901)里的话来说,从事秘密工作是参与最了不起的游戏。战争期间他在美国结识各种关键人物;不时给英国有关部门撰写形势估计报告。1942年冬,他在华盛顿的一次社交活动中遇到24岁的帕特里夏本德恩伯爵夫人。她是第10任昆斯伯里侯爵的女儿,王尔德的密友道格拉斯勋爵的侄女。本德恩伯爵在北非被德军俘虏,她则远渡大西洋到坎布里奇的拉德克利夫学院注册读书。帕特里夏聪明过人,极富幽默感,她除了听著名学者麦蒂森论亨利詹姆斯和学大提琴之外,还在自己寓所招待哈佛教授。这位情感世界的女冒险家在一次次令人目眩的罗曼史中进进出出,被她捕获的大都为成熟机智的男子。伯林想必是用他的口才搭上了这位声名狼藉的荡妇,但仅靠谈吐和学识难以使她满足,于是她订下约会,然后又取消;她声称自己是属于他的,然后却一连几个月不见踪影,不知在跟谁秘密恋爱1944年她在丈夫获释后回英国,但婚姻很快破裂。19457月伯林?英与帕特里夏共度周末,她提出结婚,遭到婉拒。两个月后伯林由英国外交部派往苏联收集情报。至于他在列宁格勒与女诗人阿赫?托娃的彻夜长谈,近年来经常有人提及,伯林本人似乎也津津乐道,无需笔者再浪费笔墨。并无爱情的波澜,只有迟暮美人充满诗情的意淫。

  1950年夏天的一次感冒打开了伯林情欲的闸门。一位同事的夫人去照顾躺在床上的伯林,结果病人把她拉上了床。那位同事是富有才华、心不在焉的专注于精神世界的牛津学者,他夫人与伯林无所顾忌地在牛津周围的草地上或教堂墓园里寻求人类原始的欢乐。这次经历使伯林更尊重情感的力量,并消除了他身上的道学气,不再迅速对别人作出评价,加以责难。《马太福音》第7章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旧约》的风格要严峻得多。伯林也许是半开玩笑地告诉那位形而上的同事,自己爱上了他夫人,不料同事回家说:以赛亚在发神经。

  读者不知道伯林是否明确表示要娶那位英国女子。如果他真想这样做,那也不是什么难以想像之事,因为后来成为伯林夫人的艾琳也是有夫之妇,且有三个儿子。与伯林其他几位女友不同的是,艾琳是犹太人。她从小在巴黎的犹太社区长大,她的祖父就是圣彼得堡的银行家、《犹太百科全书》编者京茨堡男爵。


  伯林二战时就在纽约的犹太巨富罗斯柴尔德家见过这位高挑优雅的犹太女子。战后艾琳随丈夫、奥地利裔物理学家汉斯哈尔本到牛津,时常与伯林见面。她在1953年协助伯林完成《刺猬与狐狸》的法文翻译,第二年早春伯林在搭她的车去伦敦途上碰了碰她的手,表示了爱意。她一言不发,心里想的是:该死。不久哈尔本到巴黎领导一个新成立的核物理实验室,他与艾琳的婚姻到此结束。195627日,伯林与艾琳到汉普斯泰德地区的犹太教堂照犹太习俗结婚,艾琳数年前购置的乔治国王时代风格的海丁顿宅成了伯林在牛津新的住处。伯林父亲已于1953年年底死于白血病,她母亲看到孝子与同族女子结婚,想必感到莫大的安慰。

  《旧约申命记》记载了古代犹太人的诫命与律例。第7章有这样的文字:耶和华将赫人、革迦撒人等七国之民交给犹太人击杀,规定不可与他们立约,也不怜恤他们,不可与他们结亲,不可将你的女儿嫁他们的儿子,也不可叫你的儿子娶他们的女儿。因为他[她]必使你儿子转离不跟从主,去事奉别神,以致耶和华的怒气向你们发作,就速速的将你们灭绝。不与外族通婚——这是几千年来犹太民族抵制同化的最有效的手段,尽管思想自由的犹太裔知识分子会说这是保护血统纯洁性的陋俗。在伯林生长的环境里,长大必须与犹太女子结婚对于他就和过逾越节一样自然,不然就是对父母不忠不孝,就是背叛耶路撒冷,就是犹太民族的顽梗悖逆之子。伊格纳季耶夫曾说伯林不宜结婚,是否暗示他母亲对他的关爱阻碍了他的成长?在一个真正崇尚消极自由的地方,人们或许会用另一种语言(如控制狂control freak)来形容伯林母亲的性格。传记作者有意略去伯林婚恋史与伯林自由观之间的矛盾不谈,这不仅是为尊者讳,也许那方面的探讨会牵扯出一些更难解的问题(如种族与血缘)来。伊格纳季耶夫是媒体知识分子,曾主持过不错的电视节(BBC大声地思想),也写过几部有关20世纪政治与民族冲突的著作,现在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卡尔(讲座名)教授,他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何处该繁,何处该简,但是这种政治家的分寸感是传记作者的致命弱点。

  比伯林大两岁的英籍犹太姑娘奎妮多萝西罗思于1929年与外邦人、剑桥批评家弗利维斯结婚,为此被逐出家门,据说她母亲把女儿的外嫁视为她的死亡,守丧七日(Shiva)。伯林的苦衷无法用自由主义的观念来解释,他令人尊敬,甚至感动,但却使蕾切尔愤怒、绝望。

  四

  伯林爱说一个并不可笑的笑话:

  美国著名电机工程师、发明家施泰因梅茨是犹太人,而且是驼背。有一次他与有犹太血统但已彻底变成美国人的金融家奥托卡恩一起走过纽约第五大街上的犹太教堂,卡恩抬头看着这所教堂说:我以前曾经在那里做过礼拜。施泰因梅茨回他一句:而我以前曾经是个驼背。

  伯林在《犹太人的奴役和解放》(1951年发表于《犹太纪事》)一文里将犹太人的身份比为驼背,并分析了驼背心理的几种表现形式。曾在撒切尔内阁担任要职的牛津犹太裔学者基斯约瑟夫因伯林用这比喻而责备他,他认为把犹太人这种想法说出来就是对宗族的背叛。伯林大为尴尬,生前不许这篇文章再版,但伯林作品的编辑、牛津大学沃夫森学院的亨利哈代博士已将此文稍加修删收入伯林文集《观念的力量》(2000)。


  这则笑话妙在哪里?笔者以为可以这样理解施泰因梅茨的反击或讽刺:卡恩相信他自己同化后可以堂堂正正做人了,实际上他背弃了犹太教,是精神上真正的驼背;施泰因梅茨在卡恩面前倒可以挺直腰杆,虽有残疾还高卡恩一等。这位犹太天才并不是为驼背而骄傲,他为自己的犹太文化传统骄傲,为自己对这传统的忠诚骄傲。他不在乎身体的畸形,犹太精神赐予他力量与自信。施泰因梅茨的骄傲也是伯林的骄傲。

  伯林是锡安主义者,他对那些重个人选择或认同所在国文化的犹太人不免会流露出讥嘲之意。英籍犹太史学家刘易斯内米埃曾把底气不足、想归化所在国的犹太人笑骂为战战兢兢的业余外邦人。伯林和他在美国国务院工作的犹太朋友查尔斯博伦佩服内米埃的骨气,将那骂人的绰号稍加改动组成首字母缩略词OTAGOrder of Trembling Amateur Gentiles)。《伯林传》,第139页。“Order”在此意为兄弟会骑士团品级。小说《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在1945年见到伯林时不知道来访者的复杂背景,他是犹太裔,但在伯林面前表示想做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真正的俄罗斯爱国者,与斯拉夫主义者打成一片。经历了三四十年代的动荡,他和不少苏联作家一样,拒绝移民国外,拒绝流亡之路(如阿赫玛托娃说她将永远与俄语和说俄语的人呆在一起)。帕斯捷尔纳克赞成犹太人同化,引起伯林不快。伯林奚落说,这位小说家宁愿自己生为一个长着亚麻色头发和蓝眼睛的农民的儿子。伯林心里已把他打入OTAG的类别了。他颇带优越感的评论使帕斯捷尔纳克深感苦闷。

 

以色列的以赛亚 —— 伯林的犹太认同(下 zt )

  

  五
  既然伯林用这种口气说到俄罗斯农民,我们不妨再举一个关于俄国农民利益的例子,并由此看一看伯林的锡安主义立场如何暗中决定了他公共生活中的姿态。
  多年任牛津贝利奥尔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 • 希尔在《列宁与俄国革命》( 1947 )一书中指出,布尔什维克在 1918 年 1 月强行停止社会革命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正确的,该党是俄国农民的传统代言人,但他们并没有真正代表普通农民的利益。伯林和希尔早在 30 年代初就在牛津相识,他们(以及很多牛津人)当时都支持左翼,只是希尔走得比他更远。到了二战后,伯林的政治观起了微妙的变化。他对希尔在那本书中表述的观点不以为然。伯林认为,希尔的观点假定,广大俄罗斯农民实际上并不知道什么对自己最为有利。看来伯林是在为 “ 长着亚麻色头发和蓝眼睛的农民 ” 说话。
  伊格纳季耶夫在提及美国史学家小阿瑟 • 施莱辛格时说,他和伯林都爱好社交,都热衷于闲话和耍手腕, “ 不耐烦学术界那一套,而对权势十分着迷 ” 。伯林崇拜马基雅维利,崇拜他的爱国之心和对权力(甚至暴力)的成熟理解。马基雅维利为拯救自己的国家不惜一切手段,他说: “ 当人们的祖国成了绝对的问题时,那就绝不能再去考虑什么义或不义、仁慈或残忍、值得称道还是无耻之尤。 ” 伯林论马基雅维利的文章收入文集《友潮流》,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 2002 年。伯林把马基雅维利与基督教伦理对立起来,并认为前者更为现实、强大。伯林二战时的美国经历给他上了一堂实践政治课。他整天与政客、工会领袖、国会议员、媒体和游说集团相处,深知形式民主运作的秘密。伊格纳季耶夫写道,美国使他见识大长,明白 “ 生活中各种营生是如何完成的;交易是如何谈妥的;幻象是如何被制造出来并加以利用的,舆论是如何可以引导和转变的 ” 。在这权力的游戏中,名义上自由的、握有选举权的普通百姓只是被动的看客。伯林在 1947 年关心的,与其说是俄国农民的利益,不如说是冷战的需要,否定执政的工党政策的需要。而这一切背后起决定性的因素,还是他的耶路撒冷、他的锡安主义。
  根据 1917 年 11 月 9 日公布的《贝尔福宣言》,英国 “ 赞成犹太人民在巴勒斯坦建立起一个民族家园 ” ,条件是 “ 只要不发生任何可能侵害巴勒斯坦现有非犹太人的公民权和宗教权的事情 ” 。伊格纳季耶夫称这条件 “ 后来变得臭名昭著 ” ,这措辞交代了作者和伯林的一致立场。当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时,当地阿拉伯人的公民权和宗教权一再受到侵害。例如照锡安主义有关规定,由犹太民族基金会在巴勒斯坦购置的土地系犹太共同体的不可转让的财产,非犹太人不得耕种。锡安主义者从贝鲁特的苏尔萨克家族买到五万英亩土地,散居在那片平原上分属 21 个村庄的约八千阿拉伯人被迫背井离乡。当时英国政府官员往往同情当地的弱势群体阿拉伯人。英国犹太裔政治家兼哲学家赫伯特 • 塞缪尔是第一位建议英政府支持锡安主义的内阁官员,后成为巴勒斯坦英国文官托管政府第一任高级专员( 1920 — 1925 )。塞缪尔履新后第一个安息日从官邸步行到耶路撒冷旧城的犹太教堂,用希伯来语宣读律法,此举大得犹太移民人心。但是塞缪尔并不同意将巴勒斯坦的多数阿拉伯人置于少数犹太人统治之下,于是锡安主义者就不再把他当成 “ 自家人 ” 。一直到 40 年代,英国的托管政府都希望犹太移民接受阿拉伯人统治。二战时,锡安主义运动领袖、后来成为第一任以色列总统的魏茨曼告诉伯林,要让犹太人这样一个 “ 进步的少数民族 ” 接受巴勒斯坦 “ 落后的多数人 ” 的领导是不可能的,伯林将魏茨曼的意见反映在他给外交部的汇报中。伯林名义上为英国情报部门服务,然而他真正的雇主却是锡安主义。
   30 年代,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定居点日益增多。有几年每年合法和不合法的犹太移民达六万之多。本 - 古里安(后来成为以色列第一任总理兼国防部长)在 1937 年 11 月的一封信里承认: “ 如果我是一个有民族主义政治觉悟的阿拉伯人,我会站出来反对一种将导致把这土地和阿拉伯居民拱手交由犹太人统治的政策。 ” 他甚至还嘲笑阿拉伯人算术基础太差,不明白这些移民数字(一年六万)意味着巴勒斯坦全境都将变成一个犹太国家。转引自考纳 • 克鲁兹 • 奥布莱恩:《激情与灵巧》(伦敦, 1990 ),第 345 页。己所不欲,巧施于人。这是锡安主义者在特殊历史环境下民族自救自保的策略。 1938 年发生的一次重大事件是《伯林传》有意回避的。那年 4 月 21 日,以本 • 尤瑟夫为首的三个犹太极端民族主义者(属 “ 国民军组织 ” )在沙发德( Safad )一条山路转弯处伏击一辆满载阿拉伯平民的公共汽车,打算摧毁汽车引擎,引起汽车翻落山谷。汽车驶近时他们开枪,但扔出的手榴弹未爆炸。三位袭击者被捕,本 • 尤瑟夫与另一同犯被英国托管当局判处绞刑 ? 宣判后两案犯高呼 “ 约旦河两岸的以 ? 列王国万岁! ” 从此本 • 尤瑟夫成为当地犹太青少年崇拜的英雄。关于这次恐怖袭击事件的文字是 2005 年 2 月增补的。英国学者杰奎琳 • 罗思在《伦敦书评》( 2004 年 11 月 4 日)撰《死亡拥抱》一文谈巴勒斯坦自杀袭击问题,她的主要论点是以色列如从占领地区撤出,袭击自然会停止。她还以本 • 尤瑟夫事件说明,以色列立国前,也常使用恐怖手段。犹太裔学者、从小在巴勒斯坦长大的阿维 • 施拉伊姆致《伦敦书评》的信(载该刊 2005 年 1 月 6 日《来信》栏)最有说服力。电影《流亡》犹太裔制片人特拉立姆还回忆小时候在巴勒斯坦所受的反阿拉伯教育。英国政府为防止阿拉伯人与犹太移民的暴力冲突加剧,在 1939 年 5 月 17 日白皮书中规定,在随后 5 年中迁入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不得超过 75 000 人。《伯林传》称白皮书禁止继续移民,与事实不符。从此英国人成为恐怖袭击对象。
   1943 年 4 月,同盟国在百慕大商议如何处置战后欧洲犹太移民,魏茨曼在一份备忘录中估计,届时犹太移民将多达四五百万。魏茨曼过了一个月后改变主意,他告诉伯林,将可能的移民数减到 100 万,所缺的三四百万人就假定被德国人灭绝了,实际上他们当时对 “ 大屠杀 ” 还没有清楚的意识。数字的变化是犹太复国的需要,这变化是不是会影响后来对 “ 大屠杀 ” 的揭露和数字统计是人们自然会想到的问题:
  虽然这件事本身在魏茨曼看来是一场悲剧,不过这似乎使犹太人问题更容易沿着复国主义路线得到解决。因为这样一来,以前那种认为无论巴勒斯坦门户如何开放,单单这一个地区不可能吸纳四五百万流离失所的犹太人的说法就不复成立了。一百万是一个可以承受的数目。《伯林传》,第 160 页至 162 页。
  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活动引起英国方面的担心。 1943 年 5 月,外交大臣艾登在向内阁提交的一份备忘录中警告说,假如二战胜利的结果就是在巴勒斯坦成立一个犹太国家,那么阿拉伯国家可能中止在战争中对同盟国的支持。同年 6 月,美国驻英国大使表示了同样的担心,建议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一份联合声明,谴责锡安主义在巴勒斯坦的非法活动。至于巴勒斯坦问题可以到同盟国获胜后再予以解决。伯林得知这消息后立即向美国犹太院外流说集团通报,然后又向他的上司、英国驻美大使哈利法克斯汇报,有关英美联合声明之事已走漏风声。经过伯林巧妙运筹,美国犹太人团体掀起大规模抗议活动, 8 月 8 日,美国国务院通知英方,美国已取消发联合声明的打算。哈利法克斯大惊,命令伯林查清谁该为泄密负责以及犹太游说集团如何在美国政府内挑起反对意见。伯林照例应付,隐瞒了自己在破坏这一方案中所起的主要作用。要他在英国与犹太民族之间作一选择的话,他当然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伯林在 30 年代和二战期间在政治倾向同情工党。在英国 1945 年的大选中他投了工党一票,当他得知工党候选人艾德礼以压倒优势击败丘吉尔时,他还和帕特里夏在草坪上跳了一曲快步舞以示庆祝。在凯恩斯与哈耶克之间,他站在凯恩斯一边。他曾讽刺说,华尔街将哈耶克视为迄今为止发现的品味最高的金矿。但在巴勒斯坦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迫使他在英国政界另觅盟友。
   1946 年 7 月,贝京指挥犹太地下组织在耶路撒冷英国行政机关驻地大卫王宾馆制造了一起恐怖主义爆炸事件,致使 91 人遇害。伯林让魏茨曼谴责这一暴力行为,但他自己一年后去巴勒斯坦时还秘密见了他的姨父,一个正被英国政府通缉的恐怖分子。以色列国于 1948 年 5 月宣布独立后,伯林在致新任总统的魏茨曼信上大骂不支持以色列的英国工党政府,他主动表示要去接近保守党即当时反对党领袖丘吉尔,鼓动他对工党发动新一轮攻击。伯林憎恨工党完全是由于工党政府拒绝允许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锡安主义 —— 这是他判断敌我的标准。
  于是他利用在美国的朋友在 1949 年的一期《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丘吉尔先生》一文。这篇文章 1964 年在伦敦出单行本,题目改为《丘吉尔先生在 1940 年》。该文收入亨利 • 哈代编辑的伯林文集《个人印象》,扩充版(普林斯顿, 2001 ),标题同单行本。伯林突然用圣徒传的笔法来描写这位被他在 1945 年抛弃的人物,美国的丘吉尔神话在某种程度上来自一位锡安主义者的生花妙笔。丘吉尔在 40 年代英国开明知识分子眼里是反动残余。 1949 年,大选即将进行,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又跃跃欲试。伯林这篇文章不啻于对工党政府背上捅了一刀。学者拉斯基读了文章后批评伯林,说他不能无视丘吉尔有仇必报的狭小肚量以及 “ 粗暴的、常常称得上邪恶的残忍 ” 。伯林在伦敦的精神导师、犹太人拉什米利耶维奇也说把丘吉尔英雄化不是伯林应做之事。丘吉尔在 1944 年 2 月曾设午宴招待临时回伦敦的伯林,大概是因为他的情报分析写得好,外交部给他的一种赏赐。但是丘吉尔一时忘了客人的身份,还把他错当成美国通俗作曲家欧文 • 伯林。丘吉尔自己读了伯林捧他的文章,很有风度地说: “ 好得离谱。 ” 伯林出于锡安主义的考虑在为丘吉尔的大选造声势,这是他那些相信 “ 正派 ” 的朋友料不到的。也许是为了给自己留点面子,伯林说那年大选他没支持丘吉尔,而是投了无望取胜的自由党一票 ? 他究竟投谁的票是次要的,他已经给丘吉尔的上台在美国作了 ? 论准备。
  那 ? 他还做了一件让他朋友不快的事。他在名为《英美困境》的演讲里敦促英国人认识到,能保证英国利益的既非大英帝国,亦非欧洲。与美国结合,这才是英国唯一的出路。当时的英国人不论从感情上还是意识形态上都难以同意此说,伯林自己也承认这一讲话是 “ 通敌内奸式的 ” 。伯林的战略眼光或对政治利益的敏感性确实令人佩服,他清楚认识到在新的世界格局中锡安主义新的含义。他要使英国的外交政策与已由犹太势力掌控的美国外交政策趋于一致,倘使成功,新成立 的以色列国就能利用英国在中东的影响谋取更大利益。伯林对锡安主义的绝对忠诚赢得了以色列最高决策层对他的高度信任。 1951 年,本 - 古里安想让伯林暗中与执政的丘吉尔接触,商量以色列和英国联合从埃及手中夺取西奈。以色列立国前,本 - 古里安是魏茨曼的对手,他希望锡安主义者立即动手自己建立犹太国,魏茨曼想接受英国立场,拟二战后成立一个在英托管下或在共和国内犹太民族统一体,他相信可以在英国权力机构内部施展各种手腕,达到锡安主义目标。本 - 古里安坚持应由美国犹太人牵头,在世界范围内向英国施压,迫使英国背弃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利益。这两种对立意见一度趋向白热化,伯林却两边都得到信任。
  在漫长的冷战期间,伯林以自由派知识分子的身份著称,但他对麦卡锡主义和越南战争的态度完全不同于英美自由派人士,原因之一是美国的右翼鹰派的政策有利于以色列实现其战略目标。
  六
  在伯林的思想史研究中,被研究者对犹太问题的态度往往是他关注的焦点。他一再说到维柯肯定犹太人神启的知识;并颇自豪地介绍,赫尔德将犹太人视为最有代表性的、特色鲜明的 Volk (民族)。赫尔德说,摩西将他的人民的心系在出生地上;他把犹太人在大离散后依然保有民族认同归因于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传统、共同的律法、本初共同的家园(耶路撒冷)和《圣经》文学所锻造出来的持久的凝聚力伯林:《维柯和赫尔德》(伦敦, 1976 ),第 159 页至 160 页。。伯林在赫尔德的民族学说里发现了可为锡安主义服务的理论。他写道,赫尔德热爱犹太人的古老传统,但为犹太人的状况忧伤;如果犹太人的集体荣誉感还没有丧失,那么他们就应该返回巴勒斯坦故乡建立自己的国家。 “ 只有在巴勒斯坦,他们才能繁荣昌盛,发展为一个民族国家。 ” 《维柯和赫尔德》,第 182 页。伯林的过人之处是善于在转述别人思想的时候说自己的话。在论摩西 • 赫斯(锡安主义创始人)的长文里,他引述赫斯的文字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声:
  现代自由主义的犹太人是可鄙的,他说着一些关于人类和启蒙的中听的话,实际上是想掩盖他对自己兄弟的不忠。伯林:《摩西 • 赫斯的生平与观点》,载菲立浦 • 里也夫编:《知识分子》(纽约, 1970 ),第 160 页。这篇文章现已收入哈代编伯林文集《反潮流》,译林出版社已于 2002 年出中译本,译者冯克利。
  赞成同化的人谴责所谓宗教愚昧主义,只想彻底根除这些迷信。但要打破犹太教拉比制度的外壳,犹太教的内核也必然会被砸碎。它所需的不是破坏,而是生长发芽的土地。同上,第 165 页。
  伯林和赫斯一样厌恶那条美国早期移民的座右铭: “ 哪里生活得好,哪里就是我的祖国。 ”
  我们曾见到过一种幼稚的渴望:学生们张着嘴,眼里是一片热切的迷茫,手里的笔迅速抄录着黑板上的定义。伯林的锡安主义的感情和信仰构成了他的 “ 想像背景 ” 和 “ 内在堡垒 ” ,绝不是一个苍白的 “ 自由主义 ” 所能包容的。再看一例:
   1961 年,以色列特邀斯特拉文斯基为耶路撒冷音乐节谱写一首宗教主题的大合唱,作曲家问伯林想得出什么合适的歌词。伯林拿了一本希伯来文《圣经》,建议选取《创世记》中以撒受缚的故事。上帝为考验亚伯拉罕,要他把心爱的独生子以撒带到山上献为燔祭。亚伯拉罕遵照指示,到指定地点备柴筑坛,亲自把儿子捆绑起来,就在他持刀准备动手之际天使阻止了他。 20 年后,伯林在致朋友奥本海默信上谈及奥本海默在犹太教历新年的布道:
  我认为,一种宗教的有效性不应由道德含义来决定:它是超验的、绝对的,它安排了那些按照人类的想法可能是恐怖的(就像在《旧约》里的杀戮行为中频频出现的那样)、却是真正宗教态度的本质的东西 …… 《伯林传》,第 399 页。
  伯林在《旧约》那些片断(包括以撒受缚)里看到威严骇人的成分(他用意大利文将此称作 “ terribilit à” ),并表示这就是宗教的伟大所在。面对上帝不讲人道的命令,亚伯拉罕不求理解,只是以他的谦卑和敬畏无条件服从。伊格纳季耶夫写道: “ 这是宗教法则最专横也最不人道的时刻,然而也正是这一点赢得了伯林的尊敬。他好像亲眼看见亚伯拉罕把他的儿子带到石山上献祭的地点。 ” 同上。
  对上帝的绝对忠诚就是对耶路撒冷(及其所象征的一切)的绝对忠诚。不过亚伯拉罕式的忠诚也会演化为对异族、异教徒的偏见,如篇首所引诗篇中最后一句: “ 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那人便是有福。 ” 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引用这句对巴比伦的咒语说明《旧约》作者的残暴。他说: “ 任何民族都不应这样诅咒其邻族。 …… 但愿在神圣的法律下,在对神明的祷告中,我们没有假仁慈的上帝之名使我们的兄弟们流血,使大地受到蹂躏! ” 《风俗论》,梁守锵译,商务印书馆, 1996 年,上册,第 165 页至 166 页。
  爱因斯坦曾因《旧约》中耶和华的残暴和缺乏 “ 犯罪感 ” 而感到困惑,伯林不会对祖先的神如此不敬。古希腊诗人阿尔基洛科斯存世的残篇中有此一句: “ 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 ” 伯林一生擅用狐狸的机巧多变来表述他锡安主义的 “ 一大知 ” 。以色列的以赛亚在逝世前不久恳请以色列人善待邻族巴勒斯坦人。愿伯林的灵魂永得安宁。

 

 

 

[信仰网刊 | 第二期 | 2003年4月]

"ABC神学" --中国古代自发地产生过基督教?

谢选骏

  
  一,"ABC神学"的泛文化存在;
  二,"ABC神学"论共同的上帝;
  三,"ABC神学"混同上帝X与上帝Z;
  四,"ABC神学"混同老子的道与耶稣的道;
  五,"ABC神学"的考证功夫;
  六,"ABC神学"的相关现象
  七,"ABC神学"的根源;
  八,"ABC神学"不能归入基督教神学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经常会产生一些眼花缭乱的结果,"ABC神学"就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ABC神学"?
  
  一,"ABC神学"的泛文化现象
  
  "ABC神学"是一种泛文化现象。据说毛泽东对马列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山沟里出马列主义"。作为新民主主义者,他一度算得上是孙中山的好学生,因为孙中山早在他前面三十多年就发明了:中国古代有社会主义,还有无政府主义,还有人民主权论,而《礼记》的礼篇的"大道之行也"云云几乎就是世界大同的共产主义。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孙中山的发明,因为早在孙之前,他的政敌康有为就在《大同书》中作如是想了。再早,还有洪秀全,拿《尚书》和《周礼》的上帝来建立中国式的洪氏天国--太平天国,也就是道教黄巾军的太平("小农思想"),加上山沟里的基督教天王的天国。因为洪秀全发现,山沟里可以出基督教。最为荒诞不经的,是"新民主主义论"里还有一种论调,说是"中国古代自发地产生过资本主义萌芽",而如果没有西方人的入侵,中国自己也会逐渐创造出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如此看来,汉语言的运用者,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语义上的混乱,来达到某种理论的"方便法门"。而这方便法门不仅仅是政客家、革命家的宣传需要,也上行下效,成为文化人的哗众取宠的技巧。例如,有人说, "中国古代已经发明了火箭",不信请看某某文献--而全然不顾古代的"火箭"只是"火把射箭",并不是现今的"神州四号火箭"。还有人说,"中国古代已经有了上帝",不信请看某某文献---而全然不顾古代中国的"上帝"只是动物形状的"帝王祖神",并不是现今的"普世上帝"的灵性。
  
  这些方便法门是如何大行其道的?具体说,"中国宗教神话这些特征的形成,除了与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特点关系甚深,还与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特点,以及由此形成的思维特点,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代语言尤其是文字的的艰深程度,无疑加深了记载神话时的困难,还为后代理解这些记录增加了很多麻烦。……例如,文献A中的象形文字X,在文献B中,看起来象是象形文字Y,而Y在文献C中看起来又象是象形文字Z,那末,X和 Z便可以互相替代。许多中国学者用这种寻求方法,在解释古代文献方面创造了奇迹。但同时,这种方法的滥用,却使他们得出了完全不可靠的结论。"
  (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几个文化圈的比较》,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1986年10月第1版,173页)
  
  例如,细心的读者,完全可以从丁山先生的《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2月第一版)中,找到许多类似的例子。在那里,"禹即句龙"(30页),"帝喾也是夔"(332页)。
  
  再如,"神州"作为中国的古称,并不是指"耶和华神的起源地",神州之神,甚至亦非鬼神之神,而是神乎其神的"神"; 我们这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是从毛泽东词"六亿神州尽舜尧",开始知道"神州"的。但是,毛并非宣扬有神论,他乃是力图铲除福音之人。"神州"是中华思想的民间表达,正如"天朝"是中华思想的庙堂表达,神州之"神"不过是中国之"中"罢了,是对自己国土的尊称,是形容词,是今生的骄傲,是属血气的,是眼目的情欲。正如甲骨文的"上帝",并非基督教的天父;爱新觉罗弘历(乾隆)致英国国王书自称的"天朝",既非耶稣基督所宣告的天国,也非他的祖宗努尔哈赤的萨满教女巫;而是中华思想的自我期许。所以北京的"天坛",不是敬拜天主的教堂,而是帝王祭天登基的地方。实际上,也许,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混淆,明末东来的传教士,才在汉译耶和华时,使用不见儒家经传的"天主"一词,而避不采用现成的"上帝"、"神"等称谓?而圣经公会1979年出版的《圣经现代中文译本》则干脆把耶和华译为"上主"。我想这有助于避免至少是降低方便法门的蚕食和侵害。因为中华思想严重的士人,曾以荒诞不经的"老子化胡"说,用这种堪称"古代的ABC/X=Z神学"(老子X=释迦Z;道教X=佛教Z;太上老君X=佛陀菩萨Z),来强行解释佛教的起源,结果在学术界流为笑谈。而如果今天,亦用类似的方法传扬福音,就难免步入景教式的妥协、混合、没落的"中国特色的基督教"。这将是一个灾难的开始而不是一个灾难的结束。
  
  本文试图探讨上述利用汉语语义的混乱所造成的神学现象,但又莫以名之,姑且称之为"ABC与XYZ神学"。(简称"ABC神学")。
  
  二,"ABC神学"论共同的上帝
  
  多时以前,笔者曾亲耳聆听过一位年长牧师的神学理论,由于他出身化学教授,所以旁征博引,令人眼花缭乱。其神学理论的要义是"共同的上帝",说中国甲骨文里的"上帝"概念(相当于文献A中的X),和中文译本中的基督教"上帝"(相当于文献B中的Y,当然也包括犹太教的耶和华、伊斯兰教里的"安拉"以及其他各种"上帝"概念),乃是共同词语;而这些译本中的汉语词语当然等同于它们的外语原型(相当于文献C中的Z,如 GOD等等);这样一来,甲骨文的上帝(X)和摩西五经的耶和华(Z),便可以互相替代;而摩西五经的耶和华当然是耶稣基督的天父……这样论证下来,中国古代的动物形状的"帝王祖神",就可以等于至少是可以折合成现今"普世上帝"的灵性存在。
  这样一来,"ABC神学"就可以得出新奇怪巧的结论说:
  
  中国古代宗教和基督教甚至犹太教、伊斯兰教里的各种"上帝"概念,乃是共同一位。
  
  当人们大惑不解地请益,这是不是说中国古代也有基督教?他认真回答说:"有基督教的片断!"并举出《老子》、《庄子》、《荀子》、《四书五经》为证。
  
  当有人请教说,这些古籍写作问世时,基督教尚未诞生;先出的先秦诸子里面怎么会有后出的基督教的片断呢?他慨然答曰,由于拥有"共同的上帝",所以基督教的片断也就先在地存于先秦文献之中了。他进一步论证,长期生活在"洋人"中间,他发现要解决洋人的文化优越感的最好办法,就是证明"我们中国也有上帝,而且比他们的还要早"。他表示,每当洋人听到他的这个理论,没有不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深深折服、自叹弗如的。
  
  中国古代自发地产生过基督教?
  
  诚然,这位来自温哥华的牧长具有令人扼腕的个人见证。原来,他离开祖国已经将近六十年了,因此梦想中的"中国文化"成了他在异国他乡唯一的安慰。有一次,他和一个红头发女人谈起中国文化,那人奇怪他离开中国已经这么久,为什么还记得中文?他回答说,因为他每天晚上都用中文向上帝祷告。红头发女人说,上帝难道会听中文这种"亵渎性的语言"吗?可能是受到这种这种"英国岛夷式的民族主义"的感染(表现为对其反击),所以牧长先生就一定要在中国文化中去寻找基督教和福音。
  
  上述曲折的个人遭遇,乃至文化自尊方面的需要,可以成为神学理论的当然论据吗?任何人都会说不。但是,现在"ABC神学"已经不是某位作者的个人问题,而渐成我们这个时代的流行风尚了。流行风尚可以成为真理的证明?任何人都会说不。但是,为什么要把中国皇帝祭拜的皇天上帝(相当于X),与基督徒的上帝(相当于Z),混同起来呢?北京的天坛真的等于敬拜永生天主的教堂?如果这样,以前者(文献A中的X,即皇天上帝、天坛)去冒充后者(文献C中的Z,即耶和华、教堂),就是本文所说的"ABC神学"了,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混合主义(而不是"文化对话")的产物。
  
  不错,基督教乃是福音(包括新约也包括旧约--旧约被基督教义视为对耶稣基督的预表)与文化的结合。所以一方面,把基督教等同于福音与所谓"特殊启示"固然是错误的,即"对人进行了神化";另方面,把基督教等同于一般文化和所谓"普遍启示"也是错误的,即"把神当作了偶像"。不可否认,作为福音与民族文化之结合的基督教,使不同民族产生了不同的基督教派。如,早期教会有犹太人背景,东正教先有希腊文化、后有斯拉夫民族的背景,罗马公教有拉丁文化的背景,景教有叙利亚背景,科普特教会有埃及背景,所谓新教即宗教改革的核心动力则盛行于日耳曼人聚居的地区……圣公会显系英国国教,美国为移民国家,则教派最杂,也是异端与邪教最泛滥的地区;中国为列强的公共殖民地,是各国竞相传教的对象,再加上"本色化"的作用,故教会势力虽然不大但教派林立、彼此攻击的复杂程度,已是应有尽有,思想的混合、信仰的歧异似乎也在所难免。
  
  情况虽然如此错综复杂,但是,如果把一个无论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还没有接触过基督教或是福音、圣经启示(特殊启示)的文化,视为等同于基督教,甚至等同于福音和圣经启示,仍然是当代中国特有的怪现象之一。
  
  三,"ABC神学"混同上帝X与上帝Z
  
  有的学者提出,儒家天道思想里的"天"与"上帝",和基督教如保罗《以弗所书》中的上帝可以对观;甚至得出结论说《诗经》中的天是"造物主"、《书经》中的上帝是"历史的主",进而言之,这两经都具有了基督教的"属灵性"!不仅如此,学者们还在《易经》、《礼记》、《春秋》中"发现"了"三一真神的教义"!(任炎林:《儒家的天道思想与保罗《以弗所书》中的上帝教义的比较》,《基督教文化评论》1,152--179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现今北京天坛里的"皇天上帝"可能来自甲骨文的"帝"和《书经》的"上帝";然而,"皇天上帝"的牌位,毕竟是明清皇帝登基祭天的道具,与基督教毫不相干,否则中国早就是"基督教国家"了,何必传教士们如此辛苦,四处布道呢。那么,先秦的乃至甲骨文的"上帝","帝"、"天"等等,又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现有的资料,殷人及其周围诸国的宗教信仰,是由原始的自然崇拜发展而来,从制作于殷代后期的甲骨卜辞可以看出,"日月"、"星辰"、"河流"、"土地"等原始自然力观念仍是商人的崇拜对象。他们向有关神灵祈祷问卜,奉献大量牺牲作祭,求雨、祈求好收成并防止自然灾害。杀人献祭,也是为的祈求掠夺性战争的胜利。这些神灵,掌管自然,还把握人间的吉凶祸福。他们的崇拜对象,决不限于一个"帝";卜辞中的"帝",与殷族的祖神"高祖夔"、 "高祖俊"同一,也与《山海经》中生日生月的"帝俊"同一,是殷人的始祖神兼有宇宙至上神的身份。"帝"对诸神有支配力,如对风神可以"帝史(使)凤(风)"、"帝其令凤",也可"帝不令风"。对于雷神,可以"帝其令雷",还可以具体指示"帝其于之一月令雷"。对于雨神,可以"帝其令雨"。(见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 1956年版,第58页)
  
  显然,这种宗教不仅是祖先崇拜的,还包含万物有灵论遗风。这位"帝"后来演化为"上帝"、"昊天"、"皇天上帝",但还是与《圣经》所启示的永生的上主具有不同的位格。我们总不能说,因为迦南人和犹太人一样是耶和华所造的,迦南人所崇拜的神就是耶和华吧?如果用"上帝X"来指代甲骨文的帝与天坛的皇天上帝,用"上帝Z"来指代圣经中的上帝;就不难发现,两个"上帝"差别之大,一点不亚于《旧约》中的耶和华和巴力神!
  
  帝王即神,这是古代神权政治的残留意识。十分明显,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圣人"来源于怪、力、乱、神。这一意识在世界古代各国和近代落后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如古代埃及的法老,死后可成为神;日本的天皇活着的时候就是"神"("现人神")。而这种思想在中国先秦神话则得到最为鲜明彻底的表现,因为中国最古的帝王本来就不是"人",而是一群神怪。
  
  中国民间历来有封神习俗,如关公、岳王、妈祖等即是。那么,古代的神又是如何下降为人的呢?原来,是经过了"神话的历史化" ,也就是对神话作出道统化的阐释,化天神为人王,化神话为历史。最后形成了极富中国特色的"历史神话体系"。这一体系,首先被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尧典》记录在案:"(帝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这就是帝舜"逐四凶"的英雄事迹,是他秉政的功业。而上述"四凶"除"三苗"因属一异己的种族集团(见《周书.吕刑》"报虐以威,遏绝苗民"一节)外,其余三凶竟无一不带有动物神的形迹。
  
  1,如上所述,儒家的圣王史观和圣经的启示有什么关系?答曰,是X与Z的关系,它们分属文献A与C--除了 "ABC神学"的极力撮合,它们毫无关系。
  
  2,殷周卜辞金文里的帝(X),与新旧约的上帝(Z)同样没有共同之处;正如北京的天坛(X)不是崇拜上主的教堂(Z)。中国农村巫教里跳大神的"神"(X),与福音的"神"(Z)没有共同之处;正如洪秀全式的萨满通神(X),不同于基督徒的祷告(Z)。
  
  3,圣王史观,也并不是"人本主义"的,因为圣王并不是通常意义的人,而是动物神怪演化来的超人。难怪中国文化喜欢崇拜圣人、依靠伟人;而要求别人也常以圣人标准;结果虚伪客套、理论脱离实际之风盛行。
  
  4,"ABC神学"是没有生命的。耶稣说,"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因为所补上的,反带坏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没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惟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马太福音9:16-17》)
  
  四,"ABC神学"混同老子的道与耶稣的道
  
  还有的学者拿老子的道(X)与比作耶稣的道(Z),甚至说《老子》中"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会联想起我们自己的浸礼"!甚至十分形象地用"碗"作比喻,说老子的道与耶稣的道,都是中空的、虚己的,同样具有"神真正的本性"。(Brant Pelphrey:《碗的默想:<道德经>与东方基督教之虚己基督论》,《基督教文化评论》4,175 --191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作者承认他不懂中文,对老子的理解可能受到翻译的影响。
  
  确实,引起误解的恐怕是我们的翻译过程。因为既然我们的译本用"上帝"(相当于文献B中的Y)一词来翻译《圣经》中的永生的造物主(相当于文献C中的Z),就难免会激发我们自己的幻想,真的以为甲骨文里的帝和天坛里的皇天上帝牌位(相当于文献A中的X)和《圣经》里的上主(相当于文献C中的Z),在几千年以前就有关系,甚至得出可以等同(X=Z)之的谬论。其实,如上所述,这样的"关系"只是翻译时不得不借助的语词借代上的关系。
  
  就以老子的道(X)与耶稣的道(Z)来说,因为我们用"道"这个汉字来翻译英文圣经中的"Word"或是希腊文中的"Logos",就难免会激发自己的幻想,真的以为哲学家的老子道("道X")或是儒家圣王道统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道X"),是对耶稣基督道成人身之道("道Z")所进行的预表,从而得出《老子》是"中国先知书",甚至是《神州福音》的荒谬暗示。其实呢,《约翰福音》借用希腊语词Logos来描述耶稣基督的救恩,但并不说希腊哲学家的著作乃是对耶稣基督的预表----这种方式才是我们应该效法的。因为耶稣基督的道或是法则Logos或是话语Word,并不是哲学家的推理("道X");而是上帝的话,是明明白白记录在《圣经》里的,这也就是耶稣在旷野里回答魔鬼的诱惑时所说的"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里的那个 "话"("道Z")。
  
  请教ABC神学家一下,这样的"话",希腊哲学里有过吗?当然没有。中国文化里有过吗?当然没有。 在《新约》中,这样的道和话,集中体现为基督的救恩,是耶稣为拯救我们世人,替罪人死、并要我们通过分享他的血和身体,来永远纪念他和他的福音……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件,不是《老子》所谈论的权谋战略(关于《老子》的"战国阴谋书"特点,笔者在《联想与印证》的第六章《乱世的哲学及其哲学家》和第七章《道与术:哲学的两系统(比较《老子》与《孙子》)》,已有深入讨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兹不赘言)。耶稣基督的道,也就是使徒所说的"十字架的救恩"。
  
  再请教ABC神学家一下,这样耶稣之"道"(Z),在《老子》和儒家道统里有过吗?当然没有。
  
  读过《老子》又读过《圣经》的人士可以明察:《老子》的基本精神与《圣经》尤其是与《先知书》、《福音书》大相径庭。《老子》具有"兵书之祖"、"战国阴谋家"的方面,讲权术,人情练达皆文章;《先知书》、《福音书》是以心灵和诚实敬拜耶和华天父,不是以爱与谦卑做为手段,谋求克敌制胜。《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是要成就"江湖所以为百谷王者"的霸业,与基督的"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眼,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2/6-8),岂可同日而语?
  
  《老子》是,无为无不为地取天下,《先知书》《福音书》是,尽心尽力地舍己归主:二者真是,南辕北辙。如果我们一定要把老子的"圣人"与耶稣基督划上相似号甚至暗示性的等号,那么,比耶稣更早五百年降生的老子,岂不再度成了"化胡的先锋"?不过,这次老子所化之胡,不仅是西域、印度的佛教徒,而且是欧洲、美洲的基督徒了!如果接受了这"老子化胡说再版前言",那岂不平添了一部特殊启示,这样,《老子》岂不称为《神州福音》或是《第五福音》了?中国的基督徒,岂不是要在《圣经》外,还必须查考《老子》--如此繁琐"ABC神学",越学越麻烦;还不如直接改宗,皈依太上老君,成为道士算了。然而,老子或是四书五经拥有十字架的救恩吗?断乎没有。
  
  诚然,传《老子福音》或是《四书五经福音》,倒是比较容易为国人接受,仿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但其实只是就地取材、偷工减料,结果入了保罗话,"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歌罗西书》2/8-10)忌邪的排他的福音,如何等同于"和光同尘"的老子权谋呢?又如何近似于"修齐治平"的文武之道呢?--哪怕它披上了"民主政治"的西装。人民主权论的民主政治和上帝主权论的基督教有何关系?有替代的关系,但并不是同类关系;所以说民主政治的基础乃是基督教,就像说基督教的基础乃是罗马帝国一样,牵强附会。对基督教来说,民主政治基本上是异教的、希腊罗马文化的产物,这是一目了然的。
  
  至于圣王史观,也并不是所谓的"人本主义"的,因为圣王并不是通常意义的人,而是动物神怪演化来的超人;难怪中国文化乐于崇拜圣人、制造偶像。尤其值得注意,启示与福音还不是知识与理论,更不可随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来修改、损益。
  
  五,ABC神学家们的考证功夫
  
  综上所述,不难看到,ABC神学家们的思想是基于主观的臆造,没有事实的根据。如果承认这一点,那么,本着 "信仰自由"、"言论自由"的现代精神,它们可以自成一派。可是ABC神学家们不此之图,反而一定要过分谦虚,把自己的创造强说是古人的实况,为此,他们不惜动员一切手段予以"论证",甚至以文字学来"考证"。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部ABC神学家们的经典作品:《上帝给中国人的应许》(1996年由香港道声出版社印刷出版。作者李美基、鲍博瑞、唐妙娟)。该书100多页,分为12章,主要手法是以北京天坛为背景,圣经故事为线索,串联 159个甲骨文字,通过"系列考证"来进行"传道工作":1,孔子发现的线索;2,上帝是谁?3,起初有上帝;4,中国人对人类被创造之概念;5,乐园的奥秘;6,园子的入侵者;7,咬了致命的一口;8,宝贵的救赎计划;9,孔子指迷;10,女人的后裔;11,天坛的原始意义;12,上帝最后的应许;13,后记。

  
  其"考证"方法遭到多方质疑:如"婪"字,林下之女,什么意思?指亚当、夏娃的故事,说女人生来就贪婪的!再如"船"字,"八口之舟",什么意思?就是挪亚的方舟。
  
  本来,作为初级传道("松土的预工")的宣传读物,也许无可厚非,然而通过上述自言自语的"系统考证",最后作者们竟然据之得出以下自言自语的教义:
  
  1,上帝这个名词是至高者的意思,是古代中国人所敬拜的创造主;
  
  2,郊祀(祭天大典)是古代中国四千多年以来,祭拜上帝的仪式,也
  是预表将要来的救主;
  
  3,中国古代文字的神秘都刻记在甲骨上,这与希伯莱人圣经的第一卷
  书--创世记有关联。
  
  ABC神学家们的工作没有到此结束。
  
  在随后出版的一些书中,甲骨文--天坛的"上帝"被宣告复活了:
  
  "你一追念上古之事,就知道我是神,是你先祖的神,是黄帝的神,尧舜禹的神,周公的神。出我之外,别无真神。"(远志明:《神州忏悔录--上帝与五千年中国》261页,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1998年版)这些话语,被指明是基督教的上帝说,但是却完全不见于圣经和任何严肃的历史著作,而完全是ABC神学家们自己杜撰的。而据此书拍出的七集电视片系列片《神州》(2000年,美国旧金山神州传播公司出品),则完全按照《上帝给中国人的应许》的风格和思路来展开,甚至封面都是用的《上帝给中国人的应许》的主要插图,由此可见,我们指出的"ABC神学",决不是一个孤立的学术现象,而是一系列彼此呼应的宗教现象。对该片的具体批评,笔者已在《<神州>电视片的混合主义倾向及其它》(《中国之春》杂志2000年11月)、《不要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举目》杂志2001年第一期)提出。
  
  六,"ABC神学"的相关现象
  
  还有一种与"ABC神学"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语义游戏,也常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的过程中泛起,其结果虽然不至于荒唐到"中国古代自发产生过基督教"的地步,但也足以扭曲事实真相,混淆视听,其结果诚然是"在解释古代文献方面创造了奇迹。但同时,这种方法的滥用,却使他们得出了完全不可靠的结论。"
  
  举个例子:有学者以《拯救与逍遥》为题,来进行"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结果,进行对话的其实不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而是"基督教与中国的文化基督徒"。
  
  我们这样说,不是因为该学者被认为是位"文化基督徒",所以他的对话就只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基督徒"而不能代表中国文化;我们这样说,完全是因为该学者的论说内容和论说过程所致。
  
  我们知道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说是"拯救",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却不是"逍遥"。因此,来"拯救"来比"逍遥",属于无类比附,或是糊涂,或是不严肃。
  
  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可以和"拯救"对话的概念该是什么呢?或说,在中国文化中,比"逍遥"更接近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从而更有资格和"拯救"进行对比的概念该是什么呢?是"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即使"修齐治平"也只是接近而不是相似于"拯救":这不仅因为"修齐治平"是本于人的,而"拯救" 却是本于神的;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基督教是一元论的(撒旦再邪恶也只是上帝的工具),而中国文化却是二元论的(阴阳互补)。中国的阴阳二元论还不同于波斯的善恶二元论,因此中国文化是主张调和互补兼容的,而不是对立斗争征服的。
  
  基督教的一元论,决定了"拯救"可以概括其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二元论,决定了"修齐治平"不可以概括其基本精神,更遑论越说越远的什么"逍遥"、"禅静"、"出家"了。
  
  实际上,1989年出版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有关宗教、科学、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析》(《圣经新语.下编》,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89年5月第一版)中,笔者已经指出:
  
  "出世与入世是人的精神外现的两种方式(阴阳)……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往往把这二者割裂开来,并把非此即彼的二难选择放在行为者面前。但基督教文化的精神却调和了这两个方面,找到了既可以拯救灵魂,又可以拯救世界的共同出路,基督教的殉道者之所以不惧世俗权威,敢于反抗尘世的不义,全在于他有一颗出世的、奉献给上帝的心。这以出世之心指导入世之行,以入世之行体现出世之心的通道,是西方政治文化的根本方式,也恰是中国文化所缺乏的。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分立,三派互相对立,虽有交叉,但在人生哲学上却分明只有出世与人世两种分裂的处世方法。在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三教之间恰恰是最缺乏"合一"的;而在解决出世与人世相统一的历史难题上,魏晋以后融合了佛教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比魏晋以前的"中国本土文化"有根本的改进。由于没有发展出一套新的政治文化,唐宋元明清仿佛只是秦汉魏晋的死灰复燃,结果长城时代没有因为佛教的到来而结束,反而获得了化石般的延续。这与基督教结束了罗马帝国的败坏,开创了中世纪的文化革命,完全不同…… "
  
  上面所说的"基督教文化的精神却调和了这两个方面",是从中国文化的二元论看待基督教的一元论的。因为中国文化的"拯救"就是"阴阳调和"!就是出世入世的相加,就是修齐治平与逍遥出家的相加;而不仅仅其中某一元。这就是周易所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国文化的基本事实既然如此二元性,《拯救与逍遥》如此割裂事实的一元比较又何以能名盛一时?
  
  这不能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学术气氛里面去看。
  
  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官方学者钱钟书,出版了比较文学方面的专著《管锥篇》。该书在八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通过电视片《围城》的播映而获得了社会影响和官方赞许)影响了一代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青年学子也就不足为奇了。官方学者钱钟书的《管锥篇》,既然首开八十年代以来"无类比较学"之滥觞,其中充斥了驴唇对马脑的比较、鸡脚与鸭头的异同之类的各国俚语文献的摘录,也就利用官方媒体的浩大声势,造成了一种学术的范式。
  
  诚然,钱钟书先生本人对此还有自知之明的,所以他命名此书为《管锥篇》,自承"只及一点,不及其余";且只是搜罗现象,不做结论,甚至连基本分类也没有,只是按照中文古籍的时间顺序排列下来--浅则浅矣,所犯的"无类比较"之大忌,也幸而因此没有引人注目。
  
  但是《管锥篇》的无类摘录方法一旦用于"拯救与逍遥"一类的系统推理,就发生大大的流弊了。"管锥"所做的本是沙滩上艺海拾贝的的文字游戏,是不能用来建筑大厦的。而以管锥法强作文化系统("拯救与逍遥")的解人,怎能不发生严重偏差呢?可能不是完全的巧合,宣传"ABC神学"甚力的《基督教文化评论》的主要编者,也正是《拯救与逍遥》的作者。
  
  七,"ABC神学"的根源
  
  "ABC神学"的根源,不仅是汉语文化传播中的问题,不仅是个人精神的病理学问题,也是一个民族自卑感的心态的问题:外国人有的,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要有,否则我们岂不落后于人了吗?外国人有的,中国人也一定要有,如果没有,哪怕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也一定要说是有--这样才对得起我们的列祖列宗,炎帝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类。
  
  如果有人立足于上述的"ABC神学",去建立所谓"基督教汉语文本",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基督教不是语言游戏,不是祖先崇拜,不是解释学的对话结构,不是佛教的超一切理,当然更不是甲骨文萨满教的鬼神崇拜。所以欲建立 "基督教汉语文本",需要避免以下陷阱:
  
  1,中华思想的翻版。基督教并不新鲜,中国古已有之。亚伯拉罕有耶和华信仰,炎帝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有上帝信仰;而且比圣经记载的还早,有五千年历史。西方人有耶稣基督,中国也有类似耶稣的"圣人";而且老子的圣人比《福音书》的耶稣基督更早,而且要早上好几百年,甚至不比《以赛亚书》来得晚。(在我们看来,这种说法直接来自文革中"批儒评法"、"《红楼梦》是阶级斗争的缩影"的毛式怪论。)
  
  2,圣人神道设教。把基督教作为工具,来达到信仰以外的社会目的,"只有基督教才能救中国",其实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督教版--以基督教来推广福利,以基督教来铺垫民主,以基督教改革社会……这与个人英雄以社会主义的盛名夺取政权,以实现个人梦想,异曲同工。其实,基督教是神本位的,民主是人本位的,这在新旧约都是一目了然的。硬说基督教是民主政治的思想基础,乃是儒家所谓"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的"民为贵"思想的翻版,与斥责人性罪恶的基督教和要拯救一切罪人的福音,毫无关系。
  
  3,仿效"你们要斗私批修"的论调,以基督教作为教化他人的理论方法,但自身却不同等反省认罪;反以福音使者自居,其实乃师承儒释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的自圣权术。中国历史上的杀伐血腥,阴谋诡计,巧取豪夺,过河拆桥,本是人的罪性表现,如果将之一一归于儒家圣王道统史观的"大道隐没",以"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当作"没有信仰","不能得救"的同义语;再把中国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地缘政治现象,归罪于没有基督教信仰--那么,如何解释"有信仰的基督教社会":罗马帝国的败坏、拜占廷帝国的沦亡、宗教改革的血腥战争以及征服美洲、屠戮澳洲、掳人非洲、圈地亚洲的历历罪恶?对此,当今世界各地的白人主流社会,也都多少开始悔悟、试图改过,难道我们自己反倒视而不见?祖先崇拜怎么一下子变成了洋人崇拜?
  
  4,基督教的佛道化。如修身养性,把中国的隐士心态(所谓"逍遥"),注入基督教(所谓"拯救"),结果跌入佛道的窠臼:穷则独善其身时皈依基督,而达则兼济天下时则扬名立万,随从如云,升官发财。直至把基督的福音变作老庄的禅学,东西对比,南北对话,好不热闹。
  
  前面说过,正因为基督教乃是福音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所以我们与自圣传统的血脉联系也就不足为奇了,相反,要是否认这种基于民族文化背景的联系,倒是言不由衷的虚伪了。
  
  八,"ABC神学"不能归入基督教神学
  
  作为一个基督徒,要戒除"ABC神学",尤其记住"万民各奉己神的名而行,我们却永永远远的奉耶和华我们上帝的名而行。"(《弥迦书》4/5)这里十分清楚,不同信仰的神名(Z/X/Y等等),是不可互换、不可混同的。根据圣经的有关记载,"ABC神学"不该归入基督教神学。而X=Z的上帝混同论、信仰混合主义,则是没有生命的。如耶稣说,"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因为所补上的,反带坏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没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惟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马太福音9:16-17》)
  
  由此可见,既然是新酒,就不能与旧瓶的余孽互换。道统(X)装福音(Z),《老子》(X)表耶稣(Z),一方面使旧瓶破裂,一方面使新酒变质;还会使人们用看待旧酒的成见来看新酒。新的不再新,旧的不再旧;浑然一锅煮,不知为何物。
  
  圣经记载说,"不可敬拜别神,因为耶和华是忌邪的神,名为忌邪者。"(《出埃及记》34/14)
  
  圣经的上主不是专制暴君,他给自己的子民选择的自由,他只是不许可混合主义:"现在你们要敬畏耶和华,诚心实意的事奉他,将你们列祖在大河那边和在埃及所事奉的神(相当于X)除掉,去事奉耶和华(相当于Z)。若是你们以事奉耶和华为不好,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事奉的,是你们列祖在大河那边所事奉的神(相当于X)呢?是你们所住这地的亚摩利人的神(相当于Y)呢?"(《约书亚记》24/14-15)
  
  
  看看这里,与我们通常的误解相反:耶和华并不属于犹太人的祖先,更不是犹太人的祖先神;相反,他启示约书亚,要犹太人在犹太人祖先的神(相当于X,即相当于甲骨文的帝、天坛里的皇天上帝)和耶和华神(相当于Z)之间,做出明确的选择。上帝的选民既然必须如此,为什么现代中国基督徒就不能像上古的以色列人、中古的欧洲人,老老实实放弃自己远古祖先的迷信思想,而不再利用它来顶替耶和华信仰呢?
  
  如果自命基督徒而实际上只是"ABC神学"的教徒,那就太可怜了!明明是自己的风俗,却硬要看做万古不变的规律;明明是自己的愿望,却说是来自上帝的异象;明明是偏执,却奉为事实;仿佛不把一个错误坚持到底,就不能证明它是真理?如此建立"基督教汉语文本"?陋哉!
  
  〖第七届北美华人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学者学术研讨会
  
  宾夕法尼亚州 费城 2002年6月7日--6月10日〗

·[视频]【2012新约之旅】【路加福音】【第6章】
远志明: 基督、基督教、基督教文化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古巴/心靈的暴食症/瘸子的醫治/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最新人类基因图谱证明创世记关于犹太人
  • 該你發光了/與其咒詛黑暗,不如燃燒自已/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眼中的世界 /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