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憨笑/中美准备战争/纳粹集中营里的女人/俄学者:列宁遭斯大林毒杀
發佈時間: 5/26/2012 2:30:31 PM 被閲覽數: 383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Places to Be

来源: 大漠孤侠 于 wenxuecity
 

 

金山小猫头鹰对着摄影师镜头咯咯憨笑(组图)

文章来源:
 
 

据英国《每日邮报》5月24日报道,近日,美国摄影师Conrad Tan得知旧金山30公里外的一座小镇的山上有两只可爱的磨锯猫头鹰(The saw-whet owl),于是背着照相机前往那里拍摄。到达那里后,摄影师看到树上人工搭建的木制鸟巢里的两只小猫头鹰探出小脑袋向往张望。他于是等着它们出窝,捕捉更好的镜头。不一会儿,两只猫头鹰飞出窝,落到树枝上,其中一只像是听到另一只讲了笑话,露出灿烂的笑容,发出咯咯咯的叫声。摄影师当然没有让这一幕错过,恰到好处地给憨笑的小猫头鹰来个张特写。

 
 

不忍睹的历史:实拍纳粹集中营里的女人(组图)

 
文章来源:
 

 
 
 

国专家:中国不会和平崛起 中美都在准备战争(图)

 
文章来源:
 


美国国际政治学家米尔斯海默


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是全球知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他的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以及他所开创的“进攻现实主义学说”从理论逻辑上充分论证了大国争霸的必然性。因从不讳言美国必须要警惕中国崛起带来的威胁,米尔斯海默曾被看成是“中国威胁论”的理论代言人,但实际上,他绝算不上“鹰派”人物,比如他坚决反对美国在中东发动战争。5月23日,米尔斯海默在北京接受《环球时报》独家采访时表示,尽管美中两国的心态都是避免战争,但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势必遭遇一系列危机,中国政府要做的和正在做的就是“保持安静,维持经济增长”,“确保自己在国际上低调,确保不让美国及邻国感到恐惧”。
用20年去衡量中国能否和平崛起

环球时报:在中国有许多学者与您争论过“中国威胁论”,有谁能说服您吗?

米尔斯海默:我一直认为,中国不能和平崛起。迄今为止,没有中国人能真正驳倒我对此的论证逻辑。2003年我第一次来中国时就听到中国学术界的许多反对声音,这是第二次来中国,然而与9年前相比,他们的观点与论据都一样,我也保持原来的看法。在中国,也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同意我的观点,但不同意我看法的中国政府官员比学者更多。换句话说,我相信,在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同意我观点的人,但嘴上并不说出来。因为如果你是官员,当然愿意说,中国是能和平崛起的。

环球时报:您认为中国提出的“和平崛起”这个议题这些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米尔斯海默:2003年时中国能否和平崛起的问题听上去还很“虚”。那时中国还不足够强大,看不出是美国的真正挑战者。但现在,我想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中国在持续崛起,而美国却在衰落。所以,中国是否能和平崛起的问题真正成了重要的世界议题,再也不像9年前那样只是学术界的议题,全球权力转移真正推动它的实质性变化。

环球时报:近10年来中国崛起看上去非常和平,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外部摩擦,但中国始终保持着和平姿态,尤其是中美之间。这是否证明您先前的判断是错误的?

米尔斯海默:现在说我是对还是错,还为时太早。中国是否能和平崛起的问题,最好用10年、15年或20年的长度来衡量。中国肯定会继续崛起以至于成为美国的真正挑战者。当然,我也认为,目前美中关系非常好,因为美国一直忙于中东事务及其战争。美国目前只是和平地“回归亚太”,没有在亚洲制造麻烦。所以,我常说,“美国忙于中东战争是中国之幸”,它使东亚变得和平与繁荣。但是,难道你没有看出美中之间有那么多潜在冲突吗?台湾问题始终保持热度。中国对美持续对台售武非常不满。南海是另一个典型例子。现在的实质问题在于谁控制南海。我的观点是,中国将变得越来越强大,在亚太地区也会越来越强硬,然后渐渐成为美国的实质挑战,美国会不得不后退。但现在中国还不处在那个位置上。从中方角度看,最明智的做法是,保持冷静,不制造麻烦,继续保持经济的增长。到那时,中国在处理南海和台湾问题上会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美国还不在“想打谁就打谁”的状态

环球时报:中美之间有许多麻烦,但两个大国又在试图管理这些麻烦。这种管理能力是否意味着能够防止两个大国走向冲突?

米尔斯海默:我很确定,美中之间会一直存在许多麻烦,两国也在试图管理。但问题在于,两国实际上都在准备着相互之间的一场战争,只是现在中国的行为显得很不一样。中国扮演着一个军力很弱小的角色。美国的军力比中国强大得多,中国此时不可能“摸老虎屁股”,也不能挑起事端。但随着经济持续崛起,我的观点是,当中国实力达到了比现在强得多的水平,美国和中国周边的邻国就会更害怕中国,就会被迫后退。可能那种危机看上去仍会处于控制中,但正如我刚才说的,危机肯定会到来。在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博弈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中美之间的博弈可能更长。我现在感觉,中国在变得更强大的路途中,将会越来越危险。

环球时报:您常用19世纪、20世纪的大国争霸事例来证明21世纪的中国崛起,这种历史逻辑是否有些过时?

米尔斯海默:自冷战以来,美国每三年里有两年都处于战争状态。这期间,美国没有对另一个大国发动战争,但这只能说明,美国还不处于“想打谁就打谁”的状态。在亚太,美国军力没有强到可以单挑中国的程度。另一个原因是核武器的存在,这使得大国之间的战争变得更少。美国与苏联(俄罗斯)之间已持续了67年的和平,但当年英国与德国为争霸就大打出手。不过,我还是必须要提醒“冷战”的可能性。

环球时报:您一直在学理上主张,美国应遏制中国崛起,这才符合美国的最终利益。但美国想遏制是一回事,能否实现遏制是另一回事。美国像拳击手,但中国是太极高手,中国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让美国找不到足够的理由来遏制中国。

米尔斯海默:你的意思是,中国的对美战略非常聪明?我认为不是。我相信,权力博弈正在以新形式出现。美国一直有足够信誉,中国周边都怕中国,希望美国能遏制中国崛起。但也有人说,中国崛起的势头很强劲。这恰恰是美国不断提醒中国周边所有国家要注意的原因。

环球时报:未来5年,您估计中美间发生直接冲突的概率是多少?

米尔斯海默:我认为这期间美中不大可能发生武力冲突。中国和美国都希望确保没有战争。我的一个学生问我,你认为如果中国(与菲律宾)发生战争,美国将会做出什么反应?我的回答是,美国将立即对菲律宾施压阻止战争,并同中国一道努力尽快结束战争。我认为,无论如何,美国都不希望看见中菲发生战争。美国非常希望确保中菲相安无事。因此,我看不出美国对“麻烦”会有任何兴趣。尽量避免战争,这既是美国的心态,也是中国的心态。中国人并不想因为台湾而发动战争。但未来8年或10年,如果我们的关系出现很多危机,我也不会惊讶。

“中国政府的低调正是我要建议的”

环球时报: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对华战略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您怎么看?

米尔斯海默:2008年危机重创美国,这点我也没有疑义。但我认为,从长期看,美国一定会恢复实力。一旦恢复,美国将会比现在更强大。当然,中国的实力也不容小觑。4倍于美国人口的中国,必须得到美国的足够重视。

环球时报:金融危机以来,有一些美国学者说,美国要向中国学习。比如,弗兰西斯·福山教授就写过《民主,美国没什么好教中国的》的文章。这是否表明,美国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崛起已经是不可遏制了?

米尔斯海默:中国想和平崛起就会遇到许多问题。所以,我不确定,中国是否能够继续崛起。我想,中国在2020年前还能变得更强大,但也会有一系列危机出现。中国与美国必须防止这一系列危机恶化。现在看来,情况正好相反,比如,南海的危机肯定不会终结。

环球时报:在美国政界和学界,有多少人同意您的看法?

米尔斯海默:在美国政府,25%的官员赞同我的看法,50%不同意,还有25%处于摇摆状态。事实上,美中之间的基本逻辑很明显,但很多人乐于相信中美会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差异。至于学界,可能10%的人赞同我的观点,75%不赞同,还有15%不能确定,会持同情与理解的态度。

环球时报:如果中国政府需要您给一些建议,您会说什么?

米尔斯海默:其实,那正是中国政府目前所做的,即确保自己在国际上“低调发言”,确保不让美国及邻国感到恐惧。从中国立场看,为能顺利崛起,最好方式就是在安全和军事问题上不惹麻烦。只要保持安静,维持经济增长就行。经济实力即是军事实力。中国要做的就是比今天变得更富。如今尚不是中国在东亚惹事端的时候。

环球时报:如果美国政府需要您的帮助,您会有什么样的建议?
米尔斯海默:首先,美国应该明白,对其来说,亚洲正在取代欧洲,成为最重要的区域,事实上,欧洲已成了一座博物馆,并不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地方。美国应密切关注亚洲,这也正是它目前做的事情。再者,美国应停止在中东地区的战争。从中国角度来说,这些战争对其是有利的。

 

 

学者否定列宁死于“性病” 实遭斯大林毒杀(图)

 
文章来源:
 

核心提示:与会者各抒己见,多数人赞同将列宁之死归结于家族病史、身心压力甚至中毒,前些年一度盛传的“性病”之说基本被否定。来自俄罗斯的历史学家列夫·卢里更是语惊四座——他声称,斯大林有毒杀列宁的重大嫌疑。



本文来源:《青年参考》2012年5月23日第26版,作者:章鲁生,原题:《斯大林谋杀了列宁?》

斯大林为何会被指为谋害列宁的嫌凶?一些学者认为,从他们的种种嫌隙入手,或许能找到头绪。

不过,因为没有直接证据,列宁遭斯大林毒杀的论调,在学术界属于非主流观点,俄罗斯国内对此的质疑尤为强烈。

据美国《纽约时报》消息,5月上旬,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次病理学研讨会上,列宁的死因再度成为热门话题。与会者各抒己见,多数人赞同将列宁之死归结于家族病史、身心压力甚至中毒,前些年一度盛传的“性病”之说基本被否定。来自俄罗斯的历史学家列夫·卢里更是语惊四座——他声称,斯大林有毒杀列宁的重大嫌疑。

长久以来,坊间一直流传着与卢里相近的观点。斯大林为何会成为谋害自己的导师兼战友的嫌凶?一些学者认为,从他与列宁间的种种嫌隙入手,或许能够找到头绪。

传列宁病退后与斯大林不睦

1922年4月3日,斯大林在苏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总书记。与后世的情况不同,这个新设的职位主要负责领导书记处处理日常事务,并非党的一把手。与此同时,列宁的健康状况却日益令他的同志们担忧:右肢瘫痪,口齿失灵,甚至丧失语言能力……据说,这些都是他1918年遭受“女特务”芬妮·卡普兰刺杀留下的后遗症。

同年12月13日,列宁再度发病,不得不入院治疗。斯大林借此机会,想方设法扩大自身的发言权。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列宁在两项重大政策上的矛盾开始表面化。

首先是民族问题。在筹备建立苏联时,斯大林曾主张,自己的老家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先组成外高加索联邦,再加入苏联;而实际上,三地此前均要求单独加入苏联,并得到列宁力挺。斯大林的方案被否后,仍想方设法打击“带头唱反调”的格鲁吉亚共产党代表,引起了列宁的不满,后者指责斯大林“破坏无产阶级团结的利益”。

再就是外贸垄断制问题。1922年10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放松外贸垄断,斯大林是支持者之一。当时,病榻上的列宁无法列席会议,得知这一决定后,他马上建议中央暂缓执行该决定。在列宁的授意下,托洛茨基于两个月后的中央全会上公开发言,要求捍卫外贸垄断制,斯大林一派被迫妥协,中央全会撤消了发布没多久的放松外贸垄断的决议。

列宁之妻受斯大林斥责

如果说,上述两点分歧均属正常工作范畴,二人均未将个人恩怨掺杂其中的话,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一些学者认为就不是那样简单了。

1922年12月21日,列宁就外贸垄断问题继续传达指示,在一封口授信中要求托洛茨基“不要停下,继续进攻……”,向主张放松外贸垄断的斯大林施压。信是由列宁夫人克鲁普茨卡娅记录并转交托洛茨基的。第二天,获知此事的斯大林就给克鲁普茨卡娅打了电话,斥责她“破坏了患病领袖的生活制度”,以“非常粗鲁”的语气对后者严加斥责。

出于维护革命导师健康的考虑,委屈的克鲁普茨卡娅并没有向丈夫诉苦,而是于当月23日向列宁“最亲密的朋友”加密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写信求助。直到两个多月后即1923年3月5日,克鲁普茨卡娅才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了列宁。有史料显示,列宁听后十分气恼,立即致信斯大林:“尊敬的斯大林同志……我认为反对我妻子的言行也就是反对我的言行。因此,请您斟酌,您是同意收回您的话并且道歉,还是宁愿断绝我们之间的关系?”

已经大权在握的斯大林不肯轻易服软,他告诉列宁的秘书:“这不是列宁的话,这是他的病在作怪。我不是医生,我是政治家……如果我的妻子做了错事,受了处分,我认为我没有权力去干预。”不过,他还是就自己的无礼作了检讨:“既然您认为为了保持‘关系’我应当‘收回’那些话,我可以收回,但我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错在哪里,到底要我怎样?”至于列宁是否看到了这封检讨信,目前难以考证。但随后发生的事实是,列宁未能出席1923年的苏共十二大,他向逐渐露头的官僚主义展开猛攻的计划也落了空。

未能兑现的“政治遗嘱”

斯大林斥责克鲁普茨卡娅,只是他与列宁个人关系的插曲。很多证据显示,列宁对斯大林的脾性非常了解,即便没有这次言语交锋,二者的关系也不会更和睦。如1920年初,老布尔什维克玛·瓦·福法诺娃曾就是否到斯大林手下任职咨询列宁,后者回答:“你不了解这个人,他对任何与自己不同的意见都容忍不了……斯大林是个爱报复的家伙。”

1921年俄共十大期间,列宁又在季诺维也夫面前批评斯大林,称“这个格鲁吉亚厨师只会做辣菜”,意指斯大林的性格过分粗暴。

因此,列宁在“政治遗嘱”中建议将斯大林从总书记的位子上“拿下”,也就不足为怪。

所谓“政治遗嘱”是列宁患病期间,从1922年12月至1923年3月,陆续口授的《论合作制》等5篇论文和《给代表大会的信》等信函,对托洛茨基、布哈林、皮达可夫、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斯大林等6位高级干部做了点评,其中只对斯大林提出了组织处理建议:

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来接替他……

列宁本人并未打算把上述文章与信件当成“遗嘱”,而是准备将其提交给苏共十二大,在会上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但在大会召开前夕,列宁病情恶化,不能言语,提交材料一事也就被耽搁了。直到1924年5月苏共十三大前夕,克鲁普茨卡娅才把它们呈交中央委员会,彼时,列宁已逝世数月。由于这些文字只传达到与会各代表团团长一级而非原先设想的全部代表,斯大林面临的压力因此减轻很多,擅长权谋的他遂将竞争者各个击破,最终大权独揽。

难忍病痛列宁曾欲自尽

正是因为两人之间嫌隙众多,“斯大林毒杀列宁”的猜测才不胫而走。1922年列宁健康恶化后,斯大林对此格外留心。列宁第一次中风后,斯大林就向医生打听了这种病,并查阅相关医学图书,得出的结论是列宁“病得很重”,“是无法治愈的”,列宁“完蛋了”。

事实上,饱受病魔摧残的列宁确实曾经向斯大林索要过毒药,意欲结束自己的生命。斯大林在1923年在写给苏共政治局的一封密信中透露了此事,称自己虽然当面答应了列宁,但没有勇气执行这一要求。

尽管如此,列夫·卢里为首的部分研究者依然主张,斯大林的谋杀嫌疑无法轻易洗脱,因为他相信,病榻上的列宁正计划发动“政治清算”。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哈里·温特斯就此给出的旁证是,列宁死后,苏共最高当局下令,不得对他的身体组织做毒物学研究。另外,列宁的动脉硬化程度虽然严重,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他有过几次严重的病情发作,“这种情况对中风患者来说,仍旧是十分不同寻常的……反而是某些有毒物质可能引发类似症状”。

当然,因为没有直接证据,列宁遭斯大林毒杀的论调,在学术界属于非主流观点,俄罗斯国内对此的质疑尤为强烈。在接受俄新社采访时,俄医学科学院院士尤里·洛普欣表示,列宁遭毒杀“纯属臆想”。“我查看了档案,又观看了相片和组织切片,不存在任何迹象,什么都没有……”洛普欣说,“列宁的死因只有一个,他负担过重,工作太多。”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冬之诗/俄政治危机/毛欲联俄朝灭日/戈尔巴乔夫的马克思主义观/孟良崮战役/公費消費
  • 大闹/毛泽东发脾气声吼如雷/镇反中被枪毙的国军将领/我与民主的对话/钱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