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硅谷小镇/中美精英们的盲点/79年中越战争战况/拒读拒买/王朔语录
發佈時間: 5/27/2012 1:00:36 PM 被閲覽數: 50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谷小镇Palo Alto~我的流动圣节

 

 

 

 

2012-05-25 20:22:27

europe 816 

 

海明威在他的≪流动的圣节≫一书中说到,假如你足够幸运在年轻时在巴黎居住过,那么不论你日后去到哪里,她会一直跟着你~因为巴黎是一个流动的圣节。圣节moveable feast 也译作圣宴,起源于比如复活节,五旬节(这个周日是圣灵降临节)等这些日期不固定的节日,有别于圣诞节这样的固定日期的节日。可以说我们的春节也是流动的圣节。

我想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地方,留下了青春,是梦想开始的地方。。。她会一直跟着你。我的流动圣节是Palo Alto小镇。她没有巴黎的气势滂沱,雍容华贵,但她在科技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丝毫不失浪漫情调。

Palo Alto是著名学府Stanford所在地,1891年加州巨商和政治家Stanford为纪念他失去的15岁独子而建立了小斯坦福纪念大学 Leland Stanford Jr. Memorial University. 

70多年前两位Stanford毕业生 Bill Hewlett 和 David Packard 在自家车库创办了HP公司,这个小车库也成为硅谷的发源地。我和先生刚结婚时就住在离那所房子两个街区远的地方。在此之前,我也有幸在Bill Hewlett访问北京公司时与这位慈祥的企业家见面,虽然后来我到HP总部工作时他已经退休,他和David Packard创建的公司理念HP Way深深影响着几代人。

如今的Palo Alto是时代新宠facebook和创办者Zuckerberg的新家。巧的是当我们回去看以前工作过的办公楼时,发现她已经变成了Facebook 公司总部。 Palo Alto也是英年早逝的Steve Jobs居家所在。可以说Palo Alto是弄潮儿的摇篮,这个旧金山湾区小镇见证着多少人生故事,企业的兴衰。。。

Palo Alto名字是西班牙语高树的意思。 世间风云变幻,她风姿依旧,有繁花点缀的街区,不远处就是静谧的住宅。还有那么多繁茂的树木,掩映着风格各异的教堂,著名的研究所和大公司毗邻共处。。。

假如你象海明威一样在街角的小咖啡馆窗前坐下来,看世间万象,街上脚步匆匆的人群里有西装革履的商人,或朴素或时尚的莘莘学子,也有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妈妈,记得大宝小时候总是会带给街边老奶奶会心的微笑。。。

还记得洗染店越裔的店主人总是忙里偷闲,坐在靠街面的窗前缝缝补补。。。她的秀发柔顺地别在耳后,脸上带着矜持的微笑,那生活中真正磨练出的韵味,可以与街对面服装店的模特媲美。。。每次我把衣服送去,不报姓名她已经记住了我。还记得我们一面之交的邻居热情地带着我来访的哥哥到处游览。。。善良和热情也是可以互相传染的,这个小镇和她的人们给我留下美好回忆。

闭上眼睛,我还可以看到小院里那棵桂花树开满了黄色的小花,沁人心脾的幽香。那时常有公司朋友和同学来家做客,来自欧洲亚洲澳洲拉美的朋友欢聚一堂,我们也尝遍了小镇和附近几个城市的美味。在那里学开车真是锻炼人,三五十米就是一个stop sign或红绿灯,我就这么嘎悠嘎悠地磨出来了。。。那时候我们好年轻。

这是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九十年代三五十万的房子早已飙升到一二百万,而开车不远就看到280高速公路两旁牛羊在悠闲地吃草,碧绿的山坡此起彼伏,保持着良好的环境。城市的空气里弥漫着桉树的清香,记得最早看到这些参天大树时,我问先生它们叫什么名字,eucalyptus? 我就叫它“your lipstick”吧!

Palo Alto 四季温暖如春,刚来的时候我还特别想念四季分明的北京,那冬日清晨窗上的冰凌花,窗外的皑皑白雪,尤其想念亲人。我常常趴在地毯上让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给家人写长长的厚厚的信。。。

海明威去欧洲的1930年代是个出国热的时候,很多文人墨客聚集在巴黎。而半个多世纪以后,我们从国内来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带着青春和梦想,哪一个地方是你梦绕魂牵的地方?哪里是你的流动的圣节呢?

europe 770

惠普公司1939年由两位斯坦福毕业生在自己车库建立

europe 768 
 
HP车库成为硅谷诞生地

europe 759 

 
今年冬天的旧金山海湾桥bay bridge 
SF visit 03 157 


夏日雾气中的金门桥golden gate bridge,
马克吐温说过,我度过的最冷的冬天是旧金山的夏天

europe 787 

 
斯坦福教堂

europe 785
 
最近才发现大宝雪儿小时候玩耍的这些雕塑出自大师罗丹之手
europe 796 

 
教堂背面

europe 806 

 
最早的斯坦福学生是这样穿箸的

europe 811

斯坦福大学惠普研究所

europe 792
 
胡佛塔
943SF visit 03 021 

 
很多年前的一个夏日带孩子们回到Palo Alto的Stanford
SF visit 03 024




~谢谢欣赏,周末愉快~
 
欢迎点击链接欣赏《流动的圣宴~巴黎掠影》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4830/201110/6718.html

 

 

美两国精英们的盲点:

肉食者鄙?

 

 

 

2012-05-25 14:32:17


 

 

看了一个美国百人会做的关于中美两国精英们对对方的态度的调查,觉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调查对象:美国商界领袖和国会议员助理

题目:你如何描述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

 

 

大众

商业领袖

政策制定人

年份

2012

2007

2012

2007

2012

2007

喜欢

55

52

20

54

17

10

反感

37

45

77

41

83

86

不确定

8

3

3

5

 

4

不确定包括不愿意回答

 

首先看出来超过半数的美国老百姓,是喜欢中国的。而且印象分是增加的。不过美国的精英们,大部分是反感中国,而且自以为代表民意呢。

在精英中间,商业精英在2008之前是喜欢中国的,估计和最近的经济走势有关,美国商业领袖们的自信心出了问题。

不过美国的政策制定人们,则是从来就不代表民意,当他们认为美国人只有17%的人民对中国有好感,事实是55%的美国人民对中国有好感。

虽然没有美国媒体精英的看法,不过看一下电视和报纸,就知道他们和美国国会那帮是一路货色。

 

那看一下中国这方面的。

调查对象:中国商界领袖

题目:你如何描述中国公众对美国的看法?

 

 

大众

商业领袖

年份

2012

2007

2012

2007

喜欢

59.3

60

82.1

91

反感

30.4

26

13.6

9

不确定

8.5

14

4.3

1

 

首先看出来超过半数的中国老百姓,是喜欢美国的。印象分没有多大变化。不过中国的商业精英们,大部分是热爱美国,而且自以为代表民意呢。

不过商业精英在2008之前是更热爱美国的,估计也是和最近的经济走势有关,中国的商界精英对美国模式开始有些疑惑了。

当然我们没有看到中国的政治精英和媒体精英的看法,估计也是和商业精英差不多。就是大家都以为8090%的中国老百姓喜欢美国,其实只有60%。也是曲解民意啊。

看来美国老百姓不喜欢CNN,中国老百姓不喜欢CCTV,都是挺正常的。精英们自以为是,就别以为可以忽悠老百姓。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可以理解为什么中美两国的友好关系是可以延续下去,因为有双方的民意作为基础。

但是你可以了解到为什么美国政府针对中国的政策,都是负面的和挑衅的,因为精英们以为自己代表民意,要和中国对抗呢。

当然你也可以知道为什么中国政府针对美国的政策,都是讨好的和献媚的,因为精英们以为全中国人民都爱舔美国佬的屁股呢。

 

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Bernstein, Zimerman

来源: 海天云归处 于wenxuecity
 

专辑简介:c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作品37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3 In C Minor, Op.37
作曲: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指挥:伦纳德·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钢琴:克里斯蒂·齐默尔曼 Krystian Zimerman 
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Wiener Philharmoniker 
录音:维也纳金色大厅 Wien,Musikverein,9/1989
许多人都曾指出,这首钢琴协奏曲开头的几个小节与莫扎特【第二十四首钢琴协奏曲】开头相似,这是贝多芬有意为之,毫无可疑。据说有一次在演出此曲时,贝多芬告诉一位作曲家朋友:“没有什么能和这个相比。”所谓“这个”指的是终乐章结尾一个令人低回不已的乐句,同时也是贝多芬全曲开头的立意所在,因为该处虽然与莫扎特作品相似,主题却大异其趣。此处未经雕啄,只有雏型,是个尚待展开的乐句,而不是充分实现的主题。贝多芬随即进一步开展,用了110小节齐奏,是他所有协奏曲中最长的一段。在这段革命性手法的开头里,可以清楚看出贝多芬中期的双向趋势:一个走向形式的扩充,另一个则走向表达力的提升。
这段交响曲式的序奏的力量与境界还别具效果:造成一种不平衡,使独奏乐器必须全力奋战,获取平衡。管弦乐停在三个最强的C音上,钢琴则如铁骑突出,驰骋八度,强音震撼。在这种对立抗争中,钢琴有如普罗米修斯,以大胆的佯攻与精彩眩目的连珠炮来回应管弦乐团的优势火力。这段两军争锋的趣味主要来自c小调,贝多芬习惯以c小调表现和声上的骚动与表情的极度张力。贝多芬的协奏曲写到这个乐章,已开始脱离莫扎特,揭开了浪漫主义协奏曲的新纪元。
在最缓板乐章中,贝多芬尽可能远离C小调与对立,进入空灵的E大调以钢琴与管弦乐之间的神交冥思。独奏仍然有幻想,也有出色的即兴手法,但管弦乐则交会入神,直到出人意表的结尾和弦,才出现整个乐章仅有的极强音。全曲收束的C小调轮弦曲有土耳其进行曲的况味,其间偶有乌云渐合、暴雨将至的迹象,但接下来的插入乐句则逗人兴味,小调的压力亦随之减轻。一段6/8拍子的急板终曲,在跳荡、眩目、毫无保留的夸耀中,让全曲奔向欢悦的C大调。

Bernstein录完第五钢协“皇帝”不久就去世了,这是他最后的录音资料之一。由于年龄和疾病(长期由吸烟引起的支气管炎)的原因,伯恩斯坦在这场音乐会的指挥台上已经没有那种指点方遵,惊世骇俗的大幅度动作,而代之以幅度较小,但较有力而准确的指示。他指挥风格中的热情洋溢还是一如既往,维也纳爱乐所具备的全部优点也被激发出来了。虽然伯恩斯坦的一贯作风是不如伯姆等指挥家的淡泊严谨,但却能让作品本身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即使个别乐句略有粗糙的感觉,也不影响整个段落的平衡对称。
这是指挥大师伯恩斯坦生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留下的最后录音。原定贝多芬的这5首钢琴协奏曲的现场音乐会都是由伯恩斯坦指挥、齐默尔曼担任钢琴演奏,但由于伯恩斯坦的突然辞世,由此除去第三、第四与第五钢琴协奏曲是由伯恩斯坦所指挥的,第一和第二钢协则只能由齐默尔曼自己边弹奏边为乐队指挥了。

 


上兩條同類新聞:
  • 邓丽君/盘点中国毒领土/垃圾场里的童年/2030年中国人/华人14亿住哪
  • 憨笑/中美准备战争/纳粹集中营里的女人/俄学者:列宁遭斯大林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