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昙花/凤凰古城/美钞终极伪造者/中美盟国期老照片/中国贫富标准线
發佈時間: 5/28/2012 2:03:11 AM 被閲覽數: 587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昙花  俗名这些物种包括兰花仙人掌仙人掌叶

 EPIPHYLLUM
 
       

Honey Dew

 

RARE NIGHT BLOOMING - Epiphyllum O

 

中国古镇 (6) - 凤凰古城

来源:
 

话说今年春天回中国,走过江南几个古镇,感觉不错。为把中国的古镇看个够,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又到湖南湘西去看古镇。先上网找当地旅行社,再打电话联系,又在网上查驴友评价,最后定夺跟着旅游团走。总额1200元人民币,包5晩准三星旅馆,包所有门票( 仅张家界就要246元),包4天的车马接送和毎天三歺 ( 标准是15元一歺,8菜一汤,几乎全是蔬菜,但至少吃得饱), 平心而论是很合祘的。游了凤凰城芙蓉镇,看了苗家寨土司城,去了张家界。基本没有什么坑人的亊发生。应该说玩得非常开心,我也给予很好的评价。今天先发美丽的凤凰,下次再聊那亇土匪地陪,最后还要比较一下在中国国内的各种旅游形式。

1。去了湖南凤凰古城,最欣赏这句广告词:中国最美的小城,为了你,她已等了上千年!

2。湘西土家族民居-吊脚楼。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

3。湘西鬼才著名画家黄永玉说:凤凰真美,是那种透着灵秀与文化沉淀的醇厚之美 。

5。山寨版文字:“早春,沿着比女人的腰肢还柔还弯曲的湘西公路,穿过古丈县宋祖英的故乡,来到了沈从文笔下翠翠的家门口,一曲柔软的沱江就尽收眼底了。”

8。泛舟沱江. 沱江穿越古城, 古城仿佛随着沱江的轨迹在流动。

10。 又见“原汁原味”的古建筑。

11。信步踏上铺满石板的古城小巷。

12。 重修的城墙就没有“原汁原味”了。

下期要发凤凰夜色。为避免看官分心,先提供一个数据:为照亮古城,凤凰每晚消耗的电费是2万人民币。

 
 
 

钞终极伪造者:银行专家对其作品赞叹不已(图)

 
文章来源:
 

在德国人汉斯-于尔根·科尔看来,终极伪造者不是骗子,而是艺术家。他以仿制安迪·沃霍等人的画作起步,但最得意的“作品”乃是绿油油的美钞,他仿制的100美元纸币连银行专家都赞叹不已。最终,在出售650万美元的假钞时,他落入了法网。

2007年5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德国艺术家汉斯-于尔根·科尔走进一家户外咖啡馆。他叫了一杯意式咖啡,一份李子蛋糕,点燃香烟,静静等待着买家。她随时可能到来。65岁的科尔提醒自己别太着急。多年来他曾经出售过无数艺术作品,但这次完全不同。他要有耐心。

咖啡馆正对着科隆大教堂,成群的游客在教堂门前的广场上徜徉,仰面用相机捕捉教堂那直冲天际、无比精妙的尖顶。科尔对这些尖顶无比熟悉,他在科隆长大,曾无数次描画这宏伟的教堂。

终于,买家出现在咖啡馆的矮墙外。她叫苏珊·福肯萨尔,高挑、苗条,一头金发,看上去大约30岁。和以往一样,她穿着实用的低跟鞋、普通的宽松衬衫和短裤,化着淡妆。科尔觉得她那平淡的外表不太像一位开着黑色宝马敞篷车的女商人,但他对此并不在意。

几个月前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福肯萨尔说她来自立陶宛维尔纽斯,是一名宴会及会议统筹经理。她的名片上有立陶宛的地址和德国埃森的地址。她的德语无懈可击。

这可能是他们第10次会面,两人互吻脸颊,以示问候。过去几个月里,他们一直在科尔的工作室见面。她带来糕点,他负责咖啡。两人讨论爵士乐、科尔做时装设计师的时光、在西班牙马略卡岛度假时遇到安迪·沃霍的事,最终他们谈到了伪造美钞。

福肯萨尔说,她在维尔纽斯与许多俄罗斯人有生意来往。在那里,一些不道德的人有时会用100美元的假币贿赂保安,混进她的公司组织的贵宾宴会。科尔表示同情,说他有办法分辨假币。“很容易看出它们是不是假的。”

几周后,福肯萨尔告诉科尔,8月份她要举行一次高端会议。他有没有兴趣替她印门票?她希望这些门票有独一无二的序列号,有防伪功能。科尔建议做个防伪条,在紫外线灯照射下会发光。福肯萨尔告诉他,官方确定印300张门票,但在她的暗示下,他另外印了50张,供她私下销售。科尔心想,她显然不是圣人,跟她合作可能很有趣。

帮福肯萨尔印完门票并收到报酬之后,科尔决定在她身上寻找机会。他不是要和她恋爱———虽然福肯萨尔造访时,科尔注意到她会把胳膊环绕在他背后,俯身细看他电脑显示器上的图样。他觉得他们可以做生意。科尔知道,这其中有风险,但他愿意相信别人。他向福肯萨尔展示了一张伪造的100美元纸币,出于谨慎,他说这张假币是一个波兰人做的,他可以拿到更多货。福肯萨尔问能否把这张假币拿去给一位俄罗斯朋友看看,他说可以,但警告她要小心。根据以往经验,他知道这一行里遍布告密者和便衣警察。

两周后,福肯萨尔打电话给科尔,说她朋友对这张假币的逼真程度赞叹不已,有意购买。他们打算先买25万美元,出价为2.16万欧元。这是假币的行价,之所以打这么大折扣,是因为买家要承担巨大风险。因此,对于卖家来说,只有大批量生产假币才有利润可赚。在那次交易过程中,科尔告诉福肯萨尔,他和合伙人手头还有大约800万美元假币。“如果你朋友对这批货满意,我们可以谈谈。”他说。十天之后,她带回了好消息:那位朋友对这批假币“十分满意”,希望买入更多。650万美元如何?

那天下午,在科隆大教堂对面的咖啡馆里,科尔交给福肯萨尔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新订单的价格:650万美元假币,售价53.3万欧元。她同意了。然后他们商定次日在他的工作室交货。科尔告诉福肯萨尔,为保证自身安全,他会在交易场所附近安排一个人,以保证交货顺利。“我别无选择,”他说,“虽然我基本上是信任你的。”

当科尔和福肯萨尔站起身,准备道别时,福肯萨尔补充说,她会带自己的箱子来。毕竟,以100美元一张计,650万美元重量有150磅呢。

科尔的造假生涯始于十年前,在科隆的桑托咖啡馆。每天下午,他和一些“帮派”成员待在那里,打发时光:吃吃喝喝,抽烟,聊起过去开快车、吸毒、赌博、追女孩、赚快钱的好时光,怀念那时自己拥有的充沛精力。他们像匪帮一样以绰号互称:“比利时人”、“微笑者”、“旅行者”、“特别先生”、还有“曼尼”———指的是曼弗雷德·艾涅,他曾经是一位骑师,但现在肚子肥得好像吃下了另外一位骑师。

科尔的绰号是“鸽子”,在这个团体内占据着一个奇怪的位置。和他们一样,他对遵纪守法的人感到厌烦,从来没有安居乐业的念头。但他是艺术家和修补大师,而不是走私犯或者暴徒。他10岁时开始画画,一大爱好就是去科隆的路德维格博物馆,参观罗伊·利希腾斯坦、贾斯帕·约翰斯、罗伯特·劳森伯格和安迪·沃霍等波普艺术大师的杰作。

科尔个子很高,眼睛呈淡褐色,鼻子高高的,右眉毛上方有一道伤疤。他的衬衣总是扣到领口,束到牛仔裤里,整整齐齐扎着皮带。早在成为造假者之前,他已经“名利双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他设计和制作女式皮短裤,大受欢迎,很快有了一摊红火的时装生意,雇了六七个人,赚了很多钱,那时他开着一辆保时捷,一高兴就飞去马略卡岛度假,跟欧洲的上流社会颇有往来。

他对各种印刷技术很感兴趣,包括丝网印刷,但直到第一次看见沃霍的作品,他才意识到这种技法是多么迷人。“我当时的感想是,‘哇噢,这么容易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科尔说。但是,在技术层面,他觉得沃霍的作品尚有不足。比如说,当他看到沃霍的《花朵》时,不禁想:“给我四天时间,我就可以做出这个东西。甚至更好。我不会用这么多粉色。”

很快他就开始仿制沃霍画作,到1980年代初,他先后仿了沃霍的《科隆大教堂》、《花朵》、《印第安人》、《毛泽东》以及其他作品。一家德国报纸称他为“科隆的沃霍”。

不过,这不是造假,而是高仿,科尔会在上面签自己的名。这些仿作在德国和境外的画廊都卖得很好。他记得大约25年前,一位潜在客户出100万德国马克———当时约值40万美元———请他作两幅沃霍作品,包括伪造沃霍签名。科尔拒绝了。这有违他的艺术创作原则。

但是科尔缺乏财务上的长期安全感。他喜欢享乐,而且不擅长期规划。他关掉了时装公司(据他自己说是因为厌倦),买汽车和房子都欠了钱。变幻的客户口味也影响到他的名画仿制生意。买家越来越不愿意花数千美元买一幅仿作,虽然科尔仿得很好。

1990年代末,他的财务危机日益明显时,面前突然出现了一个机会。一个名叫埃德加的男子———也常在桑托咖啡馆厮混———替他介绍了一桩生意。客户是一些瑞士银行家,似乎与某些沙特商人有关。科尔不知道具体细节,也不关心。对他来说,重要的是对方出价将近10万美元,请他伪造500万美元的假币。他想:“我终于可以获得财务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了。”———比如,开一家自己的画廊。

1998年,科尔借款买了一台二手的海德堡G T O 52胶印机,然后买了很多好纸,开始研制墨水,着手生产假币。

对于科尔来说,这是一项迷人的技术和艺术挑战。他以强迫症般的热情投入其中。不到六个月他做出了客户要求的500万美元。不幸的是,他的收益为零:这项交易其实是德国警方设的一个局。1999年,他和另外几个人被捕。科尔的罪名是造假币,但是很快获得保释,因为一名法官认为警方在抓捕时过度使用诱捕战术,有“钓鱼”之嫌。

此后科尔恢复了简单而合法的画家生活。但这次遭遇有一点让他记忆深刻:德国中央银行一名专家非常“佩服”科尔所造假币的逼真程度。此外,科尔认为,能向这个世界证明,那神圣的、人人垂涎的美钞不过是大批量生产的花花纸,也是一件颇有诗意的事。从某种角度说,这种观点也是源自沃霍:“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好生意是最佳艺术。”这位艺术家曾在《安迪·沃霍的哲学》中这样写道。

2002年,刚从马略卡岛归来的科尔与一位同伙希南·埃尔沙尼见了面,此人绰号“阿尔巴尼亚人”。科尔向他抱怨自己债务太多,似乎永远还不完。埃尔沙尼表示同情,并说他知道一条路子,可让他们两人都致富:伪造邮票。他知道有这样一帮人,不仅愿意替他们买设备和原材料,还会收购他们做出的假邮票。他甚至承诺帮科尔付工作室的租金。最后科尔同意了。

但事实很快证明,他们拿不到做邮票的那种墨水,而且他们在假邮票上打的孔也不够真实。科尔想退出,但埃尔沙尼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客户在设备上投了太多钱,除非科尔能拿出5万欧元赔偿,否则可能会有阿尔巴尼亚的黑帮来找他麻烦。

科尔认为伪造邮票已不可行。他说,这时埃尔沙尼指点他说,可以伪造美元。事实上,在试图伪造邮票的过程中,科尔也发现了改进伪造钞票技术的方法。“我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的。”他说。埃尔沙尼不断施压,要他还客户的钱,最后科尔同意开动机器,生产假钞。

一位联邦调查人员告诉我,大部分造假币者水平很低,都是些嗑药嗑得很兴奋的瘾君子,在三天不眠不休之后,突发奇想,扫描了20美元钞票的图样,将一堆5美元的钞票漂白之后,再将20美元的图案印在上面。连老眼昏花的商贩都能辨认出这样的假钞。

但是科尔不同,凭借小心谨慎的天性和高超的技术,他得以跻身为数不多的高端造假者之列,可以做出质量相当好的假钞。这一类人拥有丰富的纸材和染料知识,了解印刷设备和水印、变色墨水等纸币防伪技术。

科尔一手拿着烟,一手拿着验钞笔,开始了他的“征服美元之旅”。他检测着厚厚一叠纸样,这种验钞笔在使用了淀粉的纸样上能够划出一道黑线,但是没用淀粉的纸样上———比如马萨诸塞州Crane& Co.of Dalton公司制造的上等棉麻纸上,就做不到这一点。科尔与该公司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的供货商联系,希望能买到这种含有75%棉和25%亚麻的特制纸,但对方回复说这是禁售品。最后科尔找到布拉格一名交易商,买到了一种不含淀粉的纸,重量和材质跟Crane公司的出品相仿。

造假钞时,科尔结合了胶印与丝网印刷技术。最难的部分是钞票正面:美国财政部的印,以及右下角那大大的“100”,还有顶部的“THEUNITEDSTATESOFAMERICA”。美元真币是在大型凹版印刷机上印制的。把纸放在刻花模板上,印刷机的力量在纸上压出凹痕,注入墨水,使得纸钞呈现出精细的三维浮雕效果和织物般的手感。如果没有这些特征,就表明是伪造的。对于科尔来说,这也是最难破解的谜题:如何在没有同样工艺和机器的条件下创造出同样的肌理感。“我有了一个主意,”他说,“迫不及待地想试一试。”

他的办法是多刷一层墨,创造出充分的浮雕感,以模仿凹版印刷纸。但用显微镜观察时,科尔发现这第二层墨会随着钞票变干而消退,让图像变得有点模煳。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直到他读到一篇有关紫外线感光清漆的文章,这种清漆受紫外线照射时,会立即变干。科尔说,那一刻他所有难题都解决了。“墨水来不及消退。”他说。

他将一张纸放入丝网印刷机,这一次用了清漆,然后在紫外灯下晾干。“我们看不见紫外感光漆———这是关键。你只能感觉到它。”科尔说。这一层覆盖在美国财政部印和大大的“100”之上的清漆是他的秘诀所在。一名官员告诉德国杂志《明镜周刊》,科尔伪造的美元“极其完美”。

他的办法也许非常有独创性,但制作过程非常缓慢。将近两年时间里,科尔戴着耳机,听着滚石乐队和戴夫·布鲁贝克的歌,手上戴着医用橡胶手套,呼吸着有毒的化学烟雾。他甚至不敢开窗,唯恐邻近公司里的人看见或者闻到可疑的东西。几乎是在一片恍惚之中,他时不时地告诉自己:“我必须造出我的美元。”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堆在工作室里的大量废纸如何处理———印刷和切割过程必然会产生这种结果,科尔的完美主义和不太理想的设备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太多的纸直接被撕碎或者扔掉,要用酸液毁掉它们,得购买昂贵的工业设备。他也不能烧掉它们,浓烟会引来消防部门。最后科尔决定用袋子把碎纸装起来,送到垃圾焚化场去。

2006年9月25日,科隆垃圾回收和处理中心一名分捡人员看到了奇怪的事情:一个蓝色塑料袋被装得满满的碎纸撑破,那些纸片呈现出跟美钞一样的淡绿色。同样的袋子还有六个,这名分捡工打开袋子,看见了更多的淡绿色纸张。中心负责人报了警,地方警局将案子移交给德国联邦刑事警察局(FCP)。

看到小山般的碎纸,F C P调查员马丁·贝克第一个想法是:“哦,老天,这可是件大工程。”“根据我们的经验,造假币的一条规律是,废纸和其他废料约占所造假币量的十分之一。”贝克说。根据在垃圾处理和回收中心收集到的废料,以及后来他们跟踪科尔在另一处发现的垃圾,当局估计他伪造了3000万或4000万美元的假币。科尔的律师马可·海曼说,没人真正知道科尔到底造了多少假币,又毁掉多少:“我甚至觉得他自己也不清楚。”

贝克负责处理此案。42岁的他看上去一点不像联邦调查人员:穿着皮夹克,戴着金耳钉,脚踩休闲鞋,背着邮差包,前额上一道斜斜的伤疤。他的团队将这次调查取名为“竖锯行动”。他们把所有垃圾袋打开,小心地用胶棒把碎纸拼起来。几个小时后他们在一片纸上发现了科尔的名字,不久他们在一个信封上找到了他的地址。

因为当地警局很了解科尔,所以贝克的团队很快在他的电话上装了窃听器,在其住所和工作室装了偷拍设备。不久调查人员监听到了科尔和同伙的对话———他们把假币称为“墙纸”或者“沃霍的画”。不到两周时间,警察就确定了科尔和那些碎纸、和埃尔沙尼之间的关联,后者十年前就曾经被控伪造罪。贝克已经可以证明这两人在造假,但为了让案子无懈可击,他还需要证据,表明他们试图销售这些假钞。

问题是,科尔和他的同伙没法跟任何人做交易。他们不是没试过,先后有两名客户过来接洽,最后都没有谈成。于是贝克和同事决定推出一名富有吸引力的买家,推进此案。

2007年冬天一个下午,科尔在工作室收到一个电话。电话那边是个女性,说她在杜塞尔多夫一家画廊看到科尔的作品,想订一幅新的。她能到他的办公室来谈谈吗?

两人在科尔的工作室见了面。科尔估计她大约28岁,可能是印度人后裔。这位女士解释说,她想请他为德里一位银行家印点东西,说着拿出几张印度钞票作为模板。这在科尔看来并不奇怪或者可疑。毕竟,和沃霍一样,他经常把纸币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当德国从马克转用欧元时,他就曾经做过放大版的德国马克纸币。(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科尔为那位“德里的银行家”做了一幅亮橙色的拼贴画:扫描那张印度纸币,将其中许多元素提取出来———最明显的就是戴眼镜的甘地的肖像———拼到一起。但当他打电话让买家过来取货时,回电的却是一位名叫苏珊·福肯萨尔的女士。她说买家很忙,抽不开身,她过来拿货行不行?科尔说他无所谓,只要她有钱付款就行。

福肯萨尔给科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告诉科尔,她认为那幅拼贴画棒极了。他受到奉承,很高兴,不久就开始向她讲述伪造纸币中遇到的挑战。一直在监听的贝尔及其手下很惊讶科尔如此轻易地相信福肯萨尔。事实上,科尔有点怀疑她是不是警方派来的诱饵,但谨慎的他曾让朋友查访福肯萨尔名片上的办公地址,证明那地方确实存在。“我是傻,但我不是一个白痴。”科尔说。

此外,如果这样能让他费尽苦心创造出的美丽“作品”进入流通的海洋,科尔就会倾向放弃疑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别人不断告诉我,我是全世界唯一可以造出真正逼真的假币的人,”他后来在一份法庭陈述中这样写道。“回头看的话,我必须承认,至少从艺术角度来说,这对我来说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个挑战。”他知道,如果不能在福肯萨尔这种人的帮助下把“作品”送向市场,它们只会在储藏柜里烂掉,他的艺术成就也就付诸东流了。

那天下午,科尔与福肯萨尔见面,敲定最后交易细节后,就和老朋友曼弗雷德·艾涅驱车前往科隆郊区一个蓝领社区,那里有一个破旧的仓库。他们把假币藏在B4区,旁边堆着破烂的手推车和废木材。他们将假币整理打包,回到工作室,福肯萨尔第二天下午1点过来。

当她来到时,看见科尔正在等待。两人如常互相问候,交易也波澜不惊:福肯萨尔递过来一个浅蓝色购物袋,里面装着53 .3万欧元,科尔把一箱箱的美元搬到她的车上。

然后,贝克的人突然出现,福肯萨尔迅速走开,科尔就此落入法网。当然,他早已为此做好准备,他随身背的袋子里装的都是基本生活用品———牙刷、换洗的内衣裤、几张爵士C D.

检察官向科尔的律师提出了一项交易———鉴于涉案伪币数额之大和被告主动造假的行为,这个提议很难拒绝———科尔将服六年刑期,条件是交出所有假币。贝克及其团队共查到了1650万美元假币,结案后的数年中,科尔伪造的假币没有出现在市场上,这意味着贝克等人已收缴了他制造的全部假币。

在审案过程中,检察官指出,世界上没有其他印刷工能够做到科尔所做的一切。他是一名误入歧途的艺术家,加上他年已65岁,法庭认为六年刑期已经足够了。

去年9月一个寒冷的早晨,科尔和我前往科隆大教堂旁的路德维格博物馆。他的刑期只剩下几周了———由于狱中表现良好,他的刑期由六年缩短为四年。狱中时光并不难过:科尔在一个“开放式”监狱服刑,这意味着晚上过去“报到”,就像寄宿学校的学生一样,有时假释官会不请自到,临时造访他的工作室。

我们买了票,走向波普艺术家收藏区。科尔穿着黑白两色的花格法兰绒衬衫和黑色牛仔裤,手背在身后。不久我们走到了沃霍的作品前。“他是一名真正的商人。”科尔说,盯着沃霍的作品。和平常一样,科尔对这些作品很轻视。“它们是屎。颜色不好。左边那个还行。”他的确比较欣赏《两个猫王》。指着画上猫王左手和膝部的黑色斑点,科尔说:“我喜欢那些故意犯下的错误。这就是沃霍的风格。不过要是我做,会弄得干干净净。”

然后我们来到《80张两美元钞票,正面和背面》前。沃霍那斑斑点点、鲜亮、单面的印刷品看上去一点都不像真钞,沃霍也从来没打算让人相信他的钞票是法定货币。科尔无视这细微的差别,尽管他没有说自己是清白的,却对于艺术家任意捏造美元面值,并靠以钞票为主题的画作大赚其钱这件事大为光火。沃霍仿制钞票,他的作品成了无价之宝。科尔也仿造钞票,结果却破了产。

在书面陈述中,科尔表示没有任何兴趣回归造假生涯。他觉得自己一分钱也没赚到,另外他也快70了。他真正想要的是到一个阳光灿烂的地方来一次真正的度假,一个甚至能让他戒烟的地方。与此同时,20年来头一次,他又开始画画。

然而,后来,在博物馆的咖啡厅吃了一块蛋糕,抽了一支烟后,他承认自己有时醒来后会忍不住想再做哪怕一张100美元的钞票。“但这次要做得完美。你可以把它拿到银行,拿给美国特勤局看,拿给任何人看,他们都会说那是真的。这就是我想做到的,你明白吗?我无法解释这一点。这很蠢。”他困惑地耸耸肩,“但这就像我的奥斯卡奖。做好之后,我可以直接把它撕碎。”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dawn)

 

 

美盟国期 老照片记录你从未见过的战时中国(组图)

 
文章来源:
 

1945 年1月22日缅甸木司(Muse,位于中缅边境)。在清除逃到山区的日军残余的战斗力后,中国新一军新38师第113团从缅甸来到中国边境城市畹町,他们打开名叫温盖特(Wingate)的食品与来自中国云南的第53军第116师的士兵分享。 摄影师:怀特(White)

1945年2月13日,中国战区某地。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米尔顿(Milton)军士和一名中国孩子在一起。摄影师:汤姆斯·麦尔温(Thomas F. Meivin)一等兵 第164通信兵照相连

中国山东南部前线救护“龙的儿子”。当一列火车离开前线在一个车站的月台短暂停留时,护士正在为负伤的中国士兵包扎伤口。这位士兵是在台儿庄战斗中负伤的。

1944年6月19日中国云南云南驿。 来自缅因州班戈市(Bangor)的丹尼尔·锡伯杜(Daniel Thibodeau)一等兵指导中国民工把降落伞和一箱弹药捆扎起来,准备空投给前线的地面部队。 摄影师:克雷顿(Clayton)

1943 年12月8日在中缅印战区某地。在一个露天舞台,部队士兵正在上演“安德鲁姐妹”(Andrew Sisters)话剧。左起:芝加哥的约翰尼·胡普费尔(Johnny Hupfel),来自犹他州盐湖城的约翰尼·库博(Johnny Cobb)和来自伊利诺伊州罗克福德(Rockford)的约翰·塞度(John Sydow)。

重庆璧山县战争期间,国统区的学校坚持开课。图为一女子学校,其中有的学生可能是从沦陷区逃难过来的。译者注:四川省璧山县。璧山县位于重庆郊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大量的部队、政府机关、工厂和学校都搬迁来到璧山县,使其成为了“陪都迁建区”之一。


美国大兵在观看了中国京剧以后和演员合影。从左到右:来自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拉尔夫·寇蒂斯(Ralph Ourtiss)、L. S. 劳森军士,来自马萨诸塞州陶顿(Taunton)市的约翰·E. 斯密斯(John E. Smith)下士和身穿中国传统服装的京剧演员合影。译者注:从照片上中国京剧演员的服装看,这是京剧《四郎探母》的《坐宫》一折,演员扮演的是铁镜公主。

还记得2010年《国家记忆》中那些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辑选的五百多张震撼人心的照片吗?2012年,这个来自深圳民间的抗战史研究团队,从缅甸、印度、“飞虎队”、民生、墓地、敌人这六个主题入手,再次首度公开364张中缅印战场老照片,结集为《国家记忆(贰)》出版。如果说,《国际记忆》第一卷只是掀开了滇西抗战史的冰山一角,那么这次,读者将看到一个更全面的战时中国。

与《国家记忆》相比,《国家记忆(贰)》更注重挖掘图片背后的故事,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那些在战乱中顽强生活的百姓,那些在异国为了抗击侵略者而骨留异域的战士,他们是谁?来自哪里?他们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有着怎样的遭遇?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史,至今没有成系统、成规模、完整的、可信度高的视觉档案。我们能做的,就是给这个国家先建立资料库。”“国家记忆”出版项目主编之一章东磐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从美国国家档案馆复制回来的照片共有23000幅,目前出版的前后两卷《国家记忆》合计只公布了近千幅,章东磐表示, “国家记忆”这个出版项目还将继续进行,未来将以专题史的方式,将这些珍贵的照片分类出版。

“涟漪效应”还在继续


关于这支深圳民间抗战史研究团队自费远渡重洋,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搬回23000幅抗战史照片的传奇故事,在过去的一两年已被讲得太多。自《国家记忆》出版以来,更多与那段历史相关的人和事,正在不断浮出水面。他们从这几万张照片中,找回了父辈年轻时的身影,真切地触碰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

这一次,是深圳著名摄影师杨延康。曾以《中国乡村天主教》和《藏传佛教》屡获国际大奖,杨延康镜头下的信仰与悲悯,是否与60年前父亲踏上远征之路的荣光有着神秘联系?在《国家记忆(贰)》里,杨延康深情写下了《父亲,我想给您说句话》的献词。他在父亲去世以后,才走上寻访当年远征军的路,真正触摸到父亲身上当年留下的弹疤和后半生的苦痛。

还有北京的赵晋君,继从《国家记忆》中认出先父远征军53军116师师长赵镇藩将军身影后,就与编委会取得了联系。此次出版的《国家记忆(贰)》再次寻找到两幅赵镇藩将军的戎装照,让赵晋君激动不已,感谢这跨越60年的珍贵礼物。

因《国家记忆》引发的涟漪效应还在继续。其中,最关键的一个效应,是激发了广大读者对于抗战史真实性的强烈探知欲。在章东磐看来,随着历史禁锢之门的逐渐打开,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尤其是滇西与缅甸战场的调查与写作渐成热点。大量托名于“口述史”、“纪实”与“回忆录”的书籍不断在出版。“然而,多则多矣,其中能达到重新解释历史水平的,恕我直言,一本也没有。更要命的是,解释历史的使命无力完成,起码要把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任地做好,可惜的是,这一批一批的书籍中,达到了这个基本水准的都少之又少。”

章东磐指出,过去研究抗战历史,最缺的就是图片。“我们能做的,就是大量收集原始资料,给这个国家先建立资料库,尽可能多的、可信度高的资料库。”

“民生”和“敌人”最难忘


《国家记忆(贰)》和第一卷的编排方式很不一样。全书根据图片拍摄的地点和主题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缅甸”记录了缅北反攻中的点点滴滴:将领的运筹帷幄,士兵的艰苦卓绝,还有重大战事中的激烈场景。“印度”中主要收录了中美军队在印度蓝姆迦和阿萨姆邦地区的军事活动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飞虎队”辑选了这支传奇队伍的珍贵影像,包括那些极具视觉冲击的战斗机、陈纳德与国民党高层的交往等。“墓地”部分展示了中、美、英盟军在缅甸地区的墓地,肃穆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给我触动最深的,莫过于战火纷飞中的那些平和与善意:缅北反攻中分享压缩饼干的中国士兵笑对镜头;在缅甸的高温中,美国“白求恩”汗如雨下,却仍旧一丝不苟地为伤员做手术;急行军之后,美国大兵枕着行军包,“以天为庐,以地为席”,在土路边安然入睡;在美国的空军基地,那么多年轻甚至稚嫩的中国面孔上闪动着好奇的眸子,期望有一天能学成回国,抗击日军。”该书特约编辑谷文彩谈到,《国家记忆(贰)》中的“民生”部分,不仅给他,也给许多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章东磐告诉记者,这部分记录了抗战期间,随着国民政府迁都而转移到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难民和各类机构的影像资料。当时各国新闻记者云集大后方云南,他们用细微敏锐的目光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进行观察,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没有任何一座中国城市像昆明这样,如此完整地暴露在西方观念之下”。他们看到了小农经济的家庭观念和东方社团的集体意识,看到了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和顽强拼搏、不屈不挠,而更深层次的思想观念冲突也蕴含在这一张张照片中。

最特别的是,最后一部分“敌人”选编了30多张极其珍贵的日军在中国的照片,用章东磐的话说,“这一次,结结实实地看到了敌人”。他们丑陋、矮小的形象被永远定格在这些影像中,“有着敌人、盟友、我们的战士和人民共同影像的这本书本身有了另一种宣示:真有力量的人不会嚣张而狂妄。能支撑人走过漫长战争岁月的力量在心里,而不在狰狞的脸上。”

2.3万幅照片将分类出版

对于这23000张“历史原材料”图片,章东磐还有好几个正在计划中的出版项目。

其中,章东磐会以其中200张美国陆军将领史迪威的照片为基础,出版一本中国从未有过的史迪威中文传记。“这些照片连史迪威将军的孙子都不全,史迪威将军的孙子曾经跟我说,你们不可能比我们更多。”但当章东磐将200张照片制作成的光盘赠送给他的时候,他不得不说:“太棒了,很多照片我也没见过。”

另一位主编晏欢、抗日名将潘裕昆的外孙,与其父亲合著的《1944:密支那战役档案》也将在年内与读者见面。书中辑录的许多影像资料,也都来自这23000张照片。

这个团队中的核心人物、深圳自由摄像师牛子,则计划从影像的角度,编一本“看当年美国照相兵”的摄影画册,以及“战争的孩子”的图片图书。

“未来,我们不会再出版《国家记忆》第三卷。”章东磐说,但是这23000多幅照片将被细化成各个专题史,逐一分类出版。

采访中,“还原真相”不断被多个受访者提及。“中印缅战场被遗忘太久了。这种遗忘不仅在中国,也包括美国等当时参战的同盟国。”章东磐表示,但因为对这个战场进行纪念的主办权只属于中国,除了中国,不会有谁出面组织纪念这场对全中国甚至全人类反法西斯战争都意义重大的战争,不遗余力地打捞、整理、发布这些影像资料才更为重要。

对历史真实的不懈追逐,让几位主编对《国家记忆(贰)》中不慎出现的几处错漏无法释怀。上周,晏欢刚刚拿到样书,就发现了几处译文错误,并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向读者致歉。在章东磐看来,这样的失误,和他所一直痛斥的“伪历史”一样值得反省。

 

 

《中国贫富标准线》

 
 
来源:
 

 

下面是最近网上流传的《中国贫富标准线》,这儿地主回中国一般是属于什么阶层?

(RMB)

  •  
    • 超级大富毫:年收入在人民币5000万以上
    • 大富毫:年收入在500—1000万之间
    • 富毫:年收入在300—500万之间
    • 富人:年收入在100—300万之间
    • 高产者:年收入在30—100万之间
    • 中产者:年收入在15—30万以上之间
    • 低产者:年收入在8—15万之间
    • 穷人:年收入在3—8万之间
    • 很穷的人:年收入在1万—3万之间
    • 非常穷的人:年收入在5千—1万之间
    • 穷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穷人:年收入在100—1000千之间

 

妈留给我一首歌

来源: 竞选 于  wenxuecity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硅谷小镇/中美精英们的盲点/79年中越战争战况/拒读拒买/王朔语录
  • 邓丽君/盘点中国毒领土/垃圾场里的童年/2030年中国人/华人14亿住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