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1月22日缅甸木司(Muse,位于中缅边境)。在清除逃到山区的日军残余的战斗力后,中国新一军新38师第113团从缅甸来到中国边境城市畹町,他们打开名叫温盖特(Wingate)的食品与来自中国云南的第53军第116师的士兵分享。 摄影师:怀特(White)
1945年2月13日,中国战区某地。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米尔顿(Milton)军士和一名中国孩子在一起。摄影师:汤姆斯·麦尔温(Thomas F. Meivin)一等兵 第164通信兵照相连
中国山东南部前线救护“龙的儿子”。当一列火车离开前线在一个车站的月台短暂停留时,护士正在为负伤的中国士兵包扎伤口。这位士兵是在台儿庄战斗中负伤的。
1944年6月19日中国云南云南驿。 来自缅因州班戈市(Bangor)的丹尼尔·锡伯杜(Daniel Thibodeau)一等兵指导中国民工把降落伞和一箱弹药捆扎起来,准备空投给前线的地面部队。 摄影师:克雷顿(Clayton)
1943 年12月8日在中缅印战区某地。在一个露天舞台,部队士兵正在上演“安德鲁姐妹”(Andrew Sisters)话剧。左起:芝加哥的约翰尼·胡普费尔(Johnny Hupfel),来自犹他州盐湖城的约翰尼·库博(Johnny Cobb)和来自伊利诺伊州罗克福德(Rockford)的约翰·塞度(John Sydow)。
重庆璧山县战争期间,国统区的学校坚持开课。图为一女子学校,其中有的学生可能是从沦陷区逃难过来的。译者注:四川省璧山县。璧山县位于重庆郊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大量的部队、政府机关、工厂和学校都搬迁来到璧山县,使其成为了“陪都迁建区”之一。
美国大兵在观看了中国京剧以后和演员合影。从左到右:来自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拉尔夫·寇蒂斯(Ralph Ourtiss)、L. S. 劳森军士,来自马萨诸塞州陶顿(Taunton)市的约翰·E. 斯密斯(John E. Smith)下士和身穿中国传统服装的京剧演员合影。译者注:从照片上中国京剧演员的服装看,这是京剧《四郎探母》的《坐宫》一折,演员扮演的是铁镜公主。
还记得2010年《国家记忆》中那些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辑选的五百多张震撼人心的照片吗?2012年,这个来自深圳民间的抗战史研究团队,从缅甸、印度、“飞虎队”、民生、墓地、敌人这六个主题入手,再次首度公开364张中缅印战场老照片,结集为《国家记忆(贰)》出版。如果说,《国际记忆》第一卷只是掀开了滇西抗战史的冰山一角,那么这次,读者将看到一个更全面的战时中国。
与《国家记忆》相比,《国家记忆(贰)》更注重挖掘图片背后的故事,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那些在战乱中顽强生活的百姓,那些在异国为了抗击侵略者而骨留异域的战士,他们是谁?来自哪里?他们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有着怎样的遭遇?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史,至今没有成系统、成规模、完整的、可信度高的视觉档案。我们能做的,就是给这个国家先建立资料库。”“国家记忆”出版项目主编之一章东磐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从美国国家档案馆复制回来的照片共有23000幅,目前出版的前后两卷《国家记忆》合计只公布了近千幅,章东磐表示, “国家记忆”这个出版项目还将继续进行,未来将以专题史的方式,将这些珍贵的照片分类出版。
“涟漪效应”还在继续
关于这支深圳民间抗战史研究团队自费远渡重洋,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搬回23000幅抗战史照片的传奇故事,在过去的一两年已被讲得太多。自《国家记忆》出版以来,更多与那段历史相关的人和事,正在不断浮出水面。他们从这几万张照片中,找回了父辈年轻时的身影,真切地触碰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
这一次,是深圳著名摄影师杨延康。曾以《中国乡村天主教》和《藏传佛教》屡获国际大奖,杨延康镜头下的信仰与悲悯,是否与60年前父亲踏上远征之路的荣光有着神秘联系?在《国家记忆(贰)》里,杨延康深情写下了《父亲,我想给您说句话》的献词。他在父亲去世以后,才走上寻访当年远征军的路,真正触摸到父亲身上当年留下的弹疤和后半生的苦痛。
还有北京的赵晋君,继从《国家记忆》中认出先父远征军53军116师师长赵镇藩将军身影后,就与编委会取得了联系。此次出版的《国家记忆(贰)》再次寻找到两幅赵镇藩将军的戎装照,让赵晋君激动不已,感谢这跨越60年的珍贵礼物。
因《国家记忆》引发的涟漪效应还在继续。其中,最关键的一个效应,是激发了广大读者对于抗战史真实性的强烈探知欲。在章东磐看来,随着历史禁锢之门的逐渐打开,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尤其是滇西与缅甸战场的调查与写作渐成热点。大量托名于“口述史”、“纪实”与“回忆录”的书籍不断在出版。“然而,多则多矣,其中能达到重新解释历史水平的,恕我直言,一本也没有。更要命的是,解释历史的使命无力完成,起码要把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任地做好,可惜的是,这一批一批的书籍中,达到了这个基本水准的都少之又少。”
章东磐指出,过去研究抗战历史,最缺的就是图片。“我们能做的,就是大量收集原始资料,给这个国家先建立资料库,尽可能多的、可信度高的资料库。”
“民生”和“敌人”最难忘
《国家记忆(贰)》和第一卷的编排方式很不一样。全书根据图片拍摄的地点和主题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缅甸”记录了缅北反攻中的点点滴滴:将领的运筹帷幄,士兵的艰苦卓绝,还有重大战事中的激烈场景。“印度”中主要收录了中美军队在印度蓝姆迦和阿萨姆邦地区的军事活动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飞虎队”辑选了这支传奇队伍的珍贵影像,包括那些极具视觉冲击的战斗机、陈纳德与国民党高层的交往等。“墓地”部分展示了中、美、英盟军在缅甸地区的墓地,肃穆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给我触动最深的,莫过于战火纷飞中的那些平和与善意:缅北反攻中分享压缩饼干的中国士兵笑对镜头;在缅甸的高温中,美国“白求恩”汗如雨下,却仍旧一丝不苟地为伤员做手术;急行军之后,美国大兵枕着行军包,“以天为庐,以地为席”,在土路边安然入睡;在美国的空军基地,那么多年轻甚至稚嫩的中国面孔上闪动着好奇的眸子,期望有一天能学成回国,抗击日军。”该书特约编辑谷文彩谈到,《国家记忆(贰)》中的“民生”部分,不仅给他,也给许多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章东磐告诉记者,这部分记录了抗战期间,随着国民政府迁都而转移到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难民和各类机构的影像资料。当时各国新闻记者云集大后方云南,他们用细微敏锐的目光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进行观察,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没有任何一座中国城市像昆明这样,如此完整地暴露在西方观念之下”。他们看到了小农经济的家庭观念和东方社团的集体意识,看到了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和顽强拼搏、不屈不挠,而更深层次的思想观念冲突也蕴含在这一张张照片中。
最特别的是,最后一部分“敌人”选编了30多张极其珍贵的日军在中国的照片,用章东磐的话说,“这一次,结结实实地看到了敌人”。他们丑陋、矮小的形象被永远定格在这些影像中,“有着敌人、盟友、我们的战士和人民共同影像的这本书本身有了另一种宣示:真有力量的人不会嚣张而狂妄。能支撑人走过漫长战争岁月的力量在心里,而不在狰狞的脸上。”
2.3万幅照片将分类出版
对于这23000张“历史原材料”图片,章东磐还有好几个正在计划中的出版项目。
其中,章东磐会以其中200张美国陆军将领史迪威的照片为基础,出版一本中国从未有过的史迪威中文传记。“这些照片连史迪威将军的孙子都不全,史迪威将军的孙子曾经跟我说,你们不可能比我们更多。”但当章东磐将200张照片制作成的光盘赠送给他的时候,他不得不说:“太棒了,很多照片我也没见过。”
另一位主编晏欢、抗日名将潘裕昆的外孙,与其父亲合著的《1944:密支那战役档案》也将在年内与读者见面。书中辑录的许多影像资料,也都来自这23000张照片。
这个团队中的核心人物、深圳自由摄像师牛子,则计划从影像的角度,编一本“看当年美国照相兵”的摄影画册,以及“战争的孩子”的图片图书。
“未来,我们不会再出版《国家记忆》第三卷。”章东磐说,但是这23000多幅照片将被细化成各个专题史,逐一分类出版。
采访中,“还原真相”不断被多个受访者提及。“中印缅战场被遗忘太久了。这种遗忘不仅在中国,也包括美国等当时参战的同盟国。”章东磐表示,但因为对这个战场进行纪念的主办权只属于中国,除了中国,不会有谁出面组织纪念这场对全中国甚至全人类反法西斯战争都意义重大的战争,不遗余力地打捞、整理、发布这些影像资料才更为重要。
对历史真实的不懈追逐,让几位主编对《国家记忆(贰)》中不慎出现的几处错漏无法释怀。上周,晏欢刚刚拿到样书,就发现了几处译文错误,并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向读者致歉。在章东磐看来,这样的失误,和他所一直痛斥的“伪历史”一样值得反省。
《中国贫富标准线》
来源: commonsense888 于 2012-05-26 wenxuecity
下面是最近网上流传 的《中国贫富标准线》,这儿地主回中国一般是属于什么阶层?
(RMB)
超级大富毫:年收入在人民币5000万以上 大富毫:年收入在500—1000万之间 富毫:年收入在300—500万之间 富人:年收入在100—300万之间 高产者:年收入在30—100万之间 中产者:年收入在15—30万以上之间 低产者:年收入在8—15万之间 穷人:年收入在3—8万之间 很穷的人:年收入在1万—3万之间 非常穷的人:年收入在5千—1万之间 穷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穷人:年收入在100—1000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