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胡敏在卧室里专门安了一部保密电话,夜间经常与叶群通话,有时一谈就是一个多小时。通话中,既讲女人的房中之术、妇科疾病、如何留住青春年华,也说诗文、唱小曲。有一次,小女儿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她循声到母亲的房间,发现年近50岁的母亲穿着很短的胸衣,跪在床上如同犬状,怪腔怪调地对着电话干号,还以为母亲犯了什么毛病……
本文摘自《今古传奇·纪实版》2007年第3期,作者:今古传奇编辑部,原题:胡敏
胡敏,邱会作之妻。“选妃”最卖力,最得叶群信任。视叶群的“关怀”如“母爱”,两天不通电话就想。她称叶群的“关怀”如“母爱”,隔两天不打电话就想;为林彪采买毒品,并亲自检查样品。叶群比较喜欢邱夫人胡敏。
胡敏是军医出身。后来邱会作保外就医到西安后,她这个医龄近50年的老军医把邱会作的身体照顾得很好。
但这并非说明胡敏与邱会作没有矛盾。在林彪几员“虎将”之中,邱会作好色有名。“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生活作风腐化,被造反派当作“花花太岁”批斗,造反派掌握的情况有根有据,这些涉及到胡敏的尊严和感情,她非常伤心。
但是,为了顾及家庭的名声,特别是邱会作的地位,她就把打掉的牙吞进肚子里。因此,胡敏亲自给叶群打电话,请求林彪保护她的丈夫。
待邱会作过了这一关后,胡敏还亲自上街买了一块画匾送给林彪、叶群,感谢他们的恩惠,表示夫妻二人对林家“海枯石烂不变心”的痴情。
1968年2月,胡敏又给叶群写信道:“每逢关键时刻,邱会作和我的孩子都能得到您的佳音。我和邱会作及孩子们不知流下多少感谢党和您的眼泪……我们全家都敬佩叶主任会抓活思想,也深深体会到林副主席指示的‘四个第一’威力真大。”
她给叶群的诗文中,称叶群的“关怀”是“母爱”,使她尝到幼年的“母爱情”。
在几员“虎将”的夫人中,只有胡敏与叶群的关系最近。胡敏在卧室里专门安了一部保密电话,夜间经常与叶群通话,有时一谈就是一个多小时。通话中,既讲女人的房中之术、妇科疾病、如何留住青春年华,也说诗文、唱小曲。胡敏有点音乐天赋,若“亲娘”高兴她还给叶群唱秦腔或陕北小调。有一次,小女儿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她循声到母亲的房间,发现年近50岁的母亲穿着很短的胸衣,跪在床上如同犬状,怪腔怪调地对着电话干号,还以为母亲犯了什么毛病……
胡敏把她的秦腔录下来,送给叶群。为此她准备了几个星期。胡敏曾对秘书说,叶群和她如同亲姊妹一样,隔两天不打电话就想。叶群喜欢她的性格,愿意和她在一起。她俩经常互通电话,互送礼品,互相登门拜访。
胡敏主动地为林彪、叶群购买睡衣、保温拖鞋、高级毛衣等生活用品,还经常给林家送高级食品。
1969年仅给林家买蘑菇、木耳,就花了800多元,费用全由公家报销。第二年元月,胡敏根据叶群、林彪的旨意,亲自部署在总后企业部、生产技术研究所设立了一个“特殊供应点”,摆设各种高级用品,专供林彪、叶群等一伙选用。从建“点”计划到高级商品陈列,胡敏都作了交代。为了丰富供应点的供应,胡敏派人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地采购高级用品148种,价值43700多元,林彪、叶群几乎白拿白用。胡敏还对该点作了严格的保密安排。
在中国高层人物里,林彪是唯一使用毒品的人。毒品从哪里来?这自然是邱夫人的重任了。
胡敏在1969年专门对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曹某部署:总医院工作重点要做好林彪那里的事,包括林彪子女看病,医院领导要陪同,这是对林彪的感情问题。
为了使林彪安眠镇静,1968年10月,胡敏伙同靳某、曹某等人,派人到广西、北京等地仿制“太尔登”两万片。胡敏亲自检查了样品……
殚精竭虑四处“选美”,是叶群最信任的“选妃班子”成员
林家“选美”,几员“大将”看中了这个机会,都想在这个问题上做点文章。几位夫人更加争先恐后,暗自使劲,唯恐别人抢先。
但叶群认为最适合办此事的人还是胡敏。
胡敏是陕西人,她既要取悦叶群,又想一举两得,同美人攀上同乡,将来一家靠山不断。于是便到西安“选美”。经她不分昼夜地寻找,还真找到了一个。带回北京送审,但被叶群以“矮了点”的理由“枪毙”了。
胡敏并没气馁。她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带着人,以军委办事组工作人员的身份,持军委办事组介绍信,以选调“特殊工作人员”的名义,先后跑到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山西、陕西、云南、四川、上海、天津、北京等12个省市549个单位部门,共看了1300多人,弄回“选美”重点对象档案36份,照片几十张,骗来北京送给林彪、叶群“审美”的共6人。
此时,胡敏爱美心切,“选美”也不择手段。有“情报”反映,南京军区话剧团演员张宁合乎条件,但张宁已有了对象。她布置说:“有对象好的也要拆散,找一个好的不容易。给林副统帅是主要的。”经她安排,张宁“脱离”了与男友的关系。送来后,林立果首肯。
张宁有点瘦,胡敏把她弄到邱家加强营养催胖,还想方设法培养感情。
写诬陷材料,为叶群陷害傅连,“九一三”事件前夕,她还在与叶群频频通电话
“选美”使邱家取得了林家的信任。胡敏又开始参与邱会作在总后的种种阴谋活动,以巩固其地位,以利将来晋升。
1968年10月13日凌晨,胡敏参加了邱会作和同伙制造总后机关“叛徒集团”假案的活动。
在这之前,胡敏按照叶群布置,把林办原秘书赵川根据叶群授意写的对傅连暲的诬陷材料——《揭发老爷卫生部黑干将傅连暲在林彪同志病情的处理上的滔天罪行》材料,拿回总后秘密打印。
傅连暲因将林彪使用毒品等问题报告了毛泽东、周恩来,后又拒绝给林彪出具假病情证明而招来杀身之祸。
胡敏对傅连暲的权威是了解的,她搞医出身也明白医务员的责任,但她愿为叶群陷害傅连暲效劳,打好材料后秘密送给叶群。
1968年12月1日,胡敏写信给叶群,捏造事实,诬陷陈本孝、俊坤等27名反邱会作的干部、群众是“特务”、“特嫌”、“叛国集团成员”,是所谓“武斗邱会作的凶手”,使这些干部群众遭到残酷迫害。
“九一三”事件前夕,叶群与胡敏频频通话。
1971年9月12日晚,叶群逃跑前,还问候了邱、胡夫妇,赞扬他们给孙子取了一个好名字。为此,胡敏高兴得又唱又跳。
次日凌晨,下班回家,她突然关心起邱会作的睡眠。她脱下鞋,光着脚走进房间。但当她赤足踮脚进房间后才知道,邱会作已被通知到人民大堂开会。后来,她得知叶群和林彪已逃跑,这对她无疑是当头一击。她赶快销毁罪证,并陷入了一种极端的恐惧之中。
1971年10月12日,即邱会作羁押18天后,总后党委批准,对她进行审查。1972年9月交中央专案组。
漫长的审查到1978年6月才结束,她接到了经中央批准的结论:属敌我矛盾,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军籍,送陕西省农场监督劳动。
胡敏在监督劳动期间,每月有50元的生活费。劳动是艰苦的,令她这个养尊处优惯了的总后勤部长夫人极为不适。
1979年,中纪委决定对她的问题进行重新审查,她就是在等待审查结果之中等来了对邱会作的公审。
邱会作在公审前还想念着胡敏和孩子们。对邱会作而言,胡敏是个听话的妻子,既没计较他生活作风的问题,还在危难时给他以很多帮助。
1987年9月,胡敏终于等来了刑满释放的丈夫,两人一起过上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 |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出师表,一个是《出师表》,另一个是《后出师表》。前一个是诸葛亮所作;后一个据说也是诸葛亮所作,但有人认为这是伪作。 诸葛亮死后,是写《三国志》的陈寿收集并编辑而出版了《诸葛亮集》。诸葛亮掌权时,不设史官。那也就是没有专门收集历史资料的官员。当诸葛亮一死,谯周立即赶往诸葛亮办公的地方去收集资料。我们猜测陈寿编辑的诸葛亮文集,应是他老师谯周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出师表》在陈寿编辑的《诸葛亮集》中有,但《后出师表》就没有。所以,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篇伪作。 《古文观止》把《后出师表》也收入其中。有人赞扬这是千古名篇。 我们不去讨论这是否是诸葛亮的真作,我们只是去剖析一下这篇文章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和精神。 后出师表全文如下(为下文引用时方便,我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加上汉字一、二、三等字): 后出师表 【一】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二】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三】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四】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五】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六】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七】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八】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九】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首先,我们来看,这是一篇极其古怪的文章。它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破罐破摔的绝望心态。 第一段声称,战是死,不战也是死,那如去战?反正都是死!治理国家到了这种地步,这是正常人的思维吗?这是什么样的心态和逻辑?这完全是丧心病狂的举动! 第三段来个说刘禅的智力不如刘邦,谋臣不如张良和陈平,想靠计谋出胜。诸葛亮不明白这一点。大臣有这样贬皇帝的吗? 诸葛亮有谋士吗?是谁?请告诉我几个! 第四段更是古怪,平地里忽然扯上刘繇和王朗。这是想表达什么呢?更好笑的是说:“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孙策据有江东是什么时候的事?这和诸葛亮集刘备都根本扯不上任何关系! 第五段对曹操能力的赞扬,说明诸葛亮根本不是他的对手。那还要去战,不是找死吗?其中对于曹操几次临危的描述,文笔拙劣,几乎词不达意。 第六段说我那里会总是胜?这像是惨败后的无理狡辩。 第七段说不长时间了丧失了许多人。那基本都是无名之辈。这是战死了,还是老死了?又说:“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这是老死的吗?看来,该文作者认为蜀地的人全是饭桶!只有靠吃老本。这是一个治国宰相的思维吗?就是土匪头子,还知道小地方也会有能人出现。诸葛亮就这样的眼光吗? 第八段中“今民穷兵疲”,在当时,准确的表示应是“民贫兵疲”,“穷”主要是指政治上不得意。在百姓穷困,兵力疲惫的时候,还有去战,这是精神正常人的思维吗?孔子说:“远人不服,脩文德以来之。”那是政治家的眼光和胸怀。如果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写的,那诸葛亮就是一个山大王的水平! 第九段中,说曹丕登基,世事难料。这是什么思维?曹丕篡权,不正是宣称自己是汉的正统继承人的蜀汉所求之不得的吗?那是金钱买不来的政治契机,诸葛亮怎么会来个难以预料呢?敌人干蠢事,那是暗中帮助自己。这是梦寐以求的事。连这样简单的政治常识都不明白,还要充什么政治家!《隆中对》中说,“天下有变”,如何如何。曹丕篡汉,这不正是这样的时机吗?如果说《隆中对》和这篇是同一个人写的,鬼才相信? 更可笑的是,诸葛亮仅在战场上打死了敌方一个将领,就说光复汉室的事几乎成功了。这是什么档次的人才会说出这样愚蠢的话? 整篇文章就表达了一点:反正要死,还不如去战!这是老年痴呆症发作的人或精神不正常的人的思维。 这篇《后出师表》,眼光低下,逻辑混乱,文辞低劣。像是个刚学写文章的小学生,且许多地方都是辞不达意。 说这样的文章是千古名篇,那只能是:说这样话的人,根本不会写文章,也不会判断文章的质量高低。 我在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曾目瞪口呆,这是名篇吗?千言不搭后语,东拉西扯。 如果认为这是诸葛亮的手笔,并且还认为诸葛亮是伟大的政治家。要同时相信这两点,必须先患上上精神分裂症才行! 你若认为这是千古名篇,尽管去读好了。我没有兴趣和你争吵。 至于这篇文章的真正作者是谁,我们没有一丝一毫的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