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人像/三公经费证明我们离财政民主有多远/教堂的免费与寺庙的高消费/让房价降下去/Don't Cry
發佈時間: 7/24/2012 8:48:24 PM 被閲覽數: 32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来源: 十月枫六月雨 于   wenxuecity
.

Song - Sarah Brightman

Pan Flute - Georghe Zamfir

Guitar - Francis Goya

Piano - Richard Clayderman

 

 

中年危机啦。。

来源: 于  wenxuecity
 
 

北京街头人像

来源:
 
 

1)一早陪父母在家对面公园遛弯,顺手拍了几张。

2)自恋的清洁工

 

3)

4)

 

5)

 
 
 
 
三公经费证明我们离财政民主有多远
 
 
    
    来源:郎咸平凤凰博客 作者:郎咸平
 
    上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公布了“三公经费”情况。媒体以“地震局预测经费不足公车1/13 ”、“国税总局公车费超13亿”、“质检总局近7成三公支出系公车消费”等醒目标题揭示三公经费不合理支出的触目惊心。其实,我对出现这种结果一点也不奇怪,我在《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一书中早就指出,财政合理支出的前提是财政合理预算,中央一再强调,要推进财政预算公开,让老百姓清清楚楚地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能够有效监督政府。可是,看到政府披露的财政预算才发现,这玩意儿老百姓根本看不懂。更让人生气的是,个别专家还振振有词地说,老百姓看不懂是正常的。这一句话足以证明我们距离财政民主有多远。
    
    我真的不敢相信我们的财政民主竟然在黑暗中摸索了这么久。1951年颁布的《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规定,“国家财政计划,国家概算、预算、决算及各种财务机密事项”属于保密内容,是国家机密。 1997年,国家保密局和财政部制定的《经济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指出,财政年度预、决算草案及其收支款项的年度执行情况、历年财政明细统计资料等属于国家秘密,不得向社会公开。2000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代表们看到的部门预算资料上面都印着“秘密、会后收回”的字样。直到2007年,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和“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列为公开的政府信息。这是第一个涉及预算公开的制度文本,但是各地政府并没有执行。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老百姓都能看懂政府的财政预算会怎样?2009年的时候,广州市财政局将广州市2009年本级114个部门的部门预算全部都公开并放到了“广州财政网”上。虽然“三公”消费还是没有被单独列出来,有些项目老百姓还是看不懂,但至少已经非常具体了,绝大部分是能看得懂的。比如教育局的支出,预算细致到每一所学校的各种支出。社保局的预算, 1个行政单位以及15个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都一一列出了。这是全中国第一个把财政预算公开出来的地方政府。虽然老百姓对其中一些支出提出了质疑,但大部分人对这种做法是持肯定态度的。
    
    之后,在离广州公开财政预算不到3个月的时间,财政部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指导意见中,政府所有的支出被切成了23类,以前的114个部门被综合到这23类里面,地方政府要公开只能做填空题。这意味着什么?我举个例子吧,之前在广州市2009年公布的114个部门预算里面,我们能清楚地查到每个学校本年度拨了多少钱,现在呢,改成了教育总支出。也就是说,我们再也没有办法知道这些钱到底是怎么花的了。
    
    更让人搞不懂的是,这23类里专门有一项叫“其他支出”,其他22项里面细分支出有12项都包含“其他支出”。在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的财政预算里,“其他支出”竟然能占总支出的40%,这样的预算案老百姓怎么可能看得懂?各位是不是好奇,“其他支出”到底都包括什么?我们看看新华网2011年4月14日的报道:在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审计局的审计中发现,“其他支出”中有扶贫慰问、捐款赞助,但更多的是支付奖金补助、吃喝招待、参观学习等。而在2009年被调查的湖南省浏阳市广电局原局长的奢侈消费清单中,在足浴中心、餐厅包厢、西餐厅、水疗中心等的消费都是通过“其他支出”列出的。
    
    其实,可以肯定地讲,这样的财政预算,我们很多人大代表也看不懂,可是为什么到最后都投票通过了呢?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出现过像美国那样,因财政预算不被批准而差点让联邦政府关门的状况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因为我们本质上是没有预算的。
    
    我们现在的预算机制其实和1910年前后的美国差不多。当时,美国的财政预算中“其他支出”也非常多,名目也是五花八门,比如1908年的纽约预算,除了“三公”消费,还有800万美元的“特殊税收债券”,占总预算的6%。什么是“特殊税收债权”?说白了,就是上一年胡乱花钱留下的窟窿。除此之外,还有突击消费,就是说该预算期间快要结束了,还有很多钱没花完,于是政府会在下一个预算期间到来之前把这些钱迅速花掉。纽约市当时政府雇员的月工资为417美元,到了12月份预算内的钱没有花完,工资一下子就发了1583美元。我们和当时的纽约非常类似,年终突击花钱现象非常严重。我这里有一组数据,数据表明自2006年开始,每年第12个月的财政支出都占全年财政支出的25%以上。
    
    美国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呢?192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会计与预算法》,把预算的权力交给行政首脑,总统专门成立一个预算办公室,每年向国会提交预算。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也一样,由州长和市长提出预算,并对此负责,同一级别的议会成立一个拨款委员会负责审核和执行预算拨款,同时由独立的审计机构监督,各司其职,非常清楚。1974年国会又通过了《国会预算和扣押控制法案》。这样,国会也有了提出预算的权利,如果反对党控制了国会,就能自己提出预算案。
    
    而且,美国政府还意识到,要监督政府,就要让老百姓真正参与进来。如何让老百姓自愿参与进来呢?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老百姓清楚地知道自己缴了多少税,老百姓心疼自己的钱,就会关心这些钱会被如何花掉。每年4月初是全美国人“交作业”的日子。这段时间,大家都熬夜钻研上百页的税表和填表须知,找出家里各种账单收据,回忆自己过去一年中的收入和花销,目的都是一个:在4月15日午夜之前完成自己过去一年的个税申报。可能会有人觉得奇怪,问:美国人平时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吗?当然缴了,美国联邦政府是要求雇主在给雇员发薪水的时候代扣个税的。但美国是用累进税率计算所得税,缴税周期是一年。这样就需要你将过去一个自然年内的所有收入相加——比如工资、版税、遗产所得、小费、房租和股票等等,才能得出自己所处的税率等级。在每年的4月15日之前,所有纳税人会用国税局发出的表格计算出自己去年应缴和已缴税额的差距,然后,要么附上应补税额的支票,要么就坐在家中等待国税局返还自己银子。
    
    本文来源:郎咸平凤凰博客
 
 
 
教堂的免费与寺庙的高消费
 
博讯2012年7月21日 转载
 
 
    近日普陀山传出筹备上市的消息,九华山和五台山也在积极准备登陆资本市场。佛教名山卷入这个经营大潮,可以想的到,不远的后来,道教的泰山,华山,武当山,以及其他名山,将无一幸免,都将会成了上市公司。大家去山水间朝拜心灵的家园,结果都成了去参观一个个上市公司。这将是道德的悲哀。——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延参法师
    
 
    在中国,几乎每个有名的景区都有寺庙。寺庙仿佛变成了当地政府的摇钱树。所以,即使原来本没有的,后来也要造一个。有人说,这是一门新的生意,不要技术,不需厂房,打的是庙宇的主意,靠他人的虔诚和信仰攫取暴利。也有人说现在佛不像佛,成了“招财佛”;僧不像僧,成了假和尚;庙不像庙,成了收敛钱财的交易所。
    
    
    
    中国寺庙里的“高消费”
    
    
    
    如今中国的寺庙,只要稍微有点名气,还有哪个寺是不收门票的?而且不仅收门票,庙里的“高消费”服务项目还很多。比如,烧香要买香,撞钟要花钱,求签要钱,解签也要钱等等。只要你有大把钱,寺庙就可以提供各种规格的服务,烧头香、敲头钟、办各种价格的水陆道场等等。
    
    
    
    一般游客到庙里,寺里的和尚就会劝你烧个高香,但外面的香是不得带入,据说不干净。等你烧完了才发现要几百元,甚至还不能讲价,因为讲价就表明“心不诚”。香客大多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得了。在寺内请一炷香,最低200,最高10万!你不用咂舌,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也许是四川峨眉山的宝光寺:头柱香拍卖,成交价99万!也不用担心自己没带足够的现金,因为和尚会拿出POSS机,让你刷卡。
    
    
    
    接下来,和尚拿出功德簿让游客签名。并慷慨许诺:凡签上名字的,住持大师亲自念经,为您祈福消灾。结果签上名之后,沙弥才说:“名字不是白签的,要捐功德钱,多少随意,三、六、九都行。”你一细问才知道,所谓三、六、九,就是300元、600元、900元,3000元、6000元、9000元,随你挑选。正所谓:“旧社会,有钱能使鬼推磨;新社会,有钱方得佛保佑!”
    
    
    
    一张小小的门票,断了不少众生的学佛路
    
    
    
    有个朋友跟我说,他有一次到寺院里礼佛时,曾经听到一信徒流着眼泪在佛菩萨面前跪下来嗑了一个又一个头,完后双手合十说到:“佛祖啊,你可曾听到我的呼唤,加持您的徒子徒孙们什么时候才能不收门票啊?让像我这样没有多少收入的人也能来礼拜您,学习您所传授的佛法,您不是说佛度有缘人吗?像我这样穷苦无依的苦难孩子是否也可以进入寺院来学习佛法呢?” 就是这小小一张寺院的入门票,断了不少众生的学佛路。
    
    
    
    按理说佛教称“苦海慈航”,应更关心弱小贫苦众生。过去穷人无钱进衙门讨公道时,还可以进佛寺向佛菩萨诉苦。但现在却以高额的门票,将贫苦的众生拒之寺门之外了。中国并不富裕,多数人尚没有办法经常性地买门票而进入寺院,去礼佛闻法亲近僧伽。即便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每番入寺,皆需买上门票方可入内,此中滋味,也未必好受,必将影响其对三宝的好感与信心。
    
    
    
    同样是寺庙,在台湾佛教徒可以进入任何一座佛寺,不但没有门票,而且还会受到礼遇,介绍佛教,回答问题,赠送佛教书籍经典和光碟,唯恐你不接受。寺院唯一的经济来源是来自佛教徒的供养。由此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样的基础使得台湾佛教人才济济,高僧辈出。
    
    
    
    和尚成了赚钱的职业,方丈们都是百万富翁
    
    
      
    如今寺庙里,不仅香火旺盛,甚至和尚都超越了公务员,成了最赚钱和最受尊敬的职业。当和尚如此赚钱,这样就有了不少假和尚。比如,为赚游客的解签钱,有些寺庙还不惜请了几位假大师。这些“大师”已是业内的老江湖,心理素质好,能说会道。他们很会看人,通过衣着、气质、谈吐即可判别是否是其目标,若是有钱人,“大师”会多花些心思,如果碰到学生模样的便说一句“你与佛无缘”了事。
    
    
    
    寺庙的收入“全靠这些‘大师’忽悠”,成为其“掘金“的主力。那些怀揣虔诚的游客跨入这些寺院的门槛的瞬间,就成为待宰的羔羊,少则数百,多则几万。在“大师”语言暴力的恐吓之下,佛门威严的气场和心诚则灵的心理暗示自然战胜理性,而那源源不断的功德钱最终落入了寺庙的口袋。这项“生意”的利润如此巨大,以至于一些人以和尚、尼姑或道人之名,签招聘合同,每月领工资,上班“礼”佛,下班还俗,收入高过白领。这些“大师”多已有结婚生子,并在市内购置了房产,开着价值价值不菲的轿车。
    
    
    
    至于方丈,作为和尚们的领导,自然收入更为丰厚。前一段时间,不就有媒体报道:云南玉溪市灵照寺方丈遇害后留有400多万个人存款吗,甚至为了存款其女儿和寺院就遗产归属还打起了官司。不要感到意外,如果和尚是个挣钱的职业,方丈为什么不能是百万富翁呢?微博上就有人报料:一个清洁工,已婚,6年前嫌工作累,辞了,剃度出家,当了假和尚,收入翻番;不久后换了个庙,混上了执事,收入翻番;过了两年,原主持退休,他接任,月入过万;去年,承包了一个新庙,雇了一个主持和方丈,自己还俗,买车买房,年入百万;如今,正在考虑寺庙连锁事宜。
    
    
    
    免费的教堂
    
    
    
    与中国的寺庙相反,外国的教堂没有门票。如果去教堂做礼拜,是否像寺庙那样给一点香火钱?做礼拜是不需要钱的,教堂里肃静庄严,是人们向上帝赎罪和感恩的地方,像是纯洁心灵的圣殿。西方的教堂,即使是有游客的教堂,里边也是庄重肃静,导游轻声讲解,人们默默参观,绝无大声喧哗者。我们有名的寺庙,导游领着一拨又一拨的游客,用喇叭大声讲解,通常是知识性的内容少,而无聊和迷信性的内容多。
    
    
    
    教堂和寺庙都接受信徒的捐赠,这点没有区别。但至少教堂的做法要矜持的多,从没见过圣母像前摆上一个功德箱。他们的捐款多是在私下,直接给教堂写张支票。捐款一方面是用于宗教场所的修缮,再有就是用于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外国教堂贫富不会有区别,没有铜钱臭味,来到教堂,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而不是钱。
    
    
    西方人到教堂去,也大多是听神父布道,寻求心灵的宁静。西方的教堂有忏悔室。进了教堂之后,就把心灵的东西向神述说。把丑陋和肮脏的东西向神诉说了,他就轻松了。他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人们总是愁眉苦脸地进去,神情轻松地出来。而中国人进庙是为了要办成某件事,向神祈祷,用钱买了香点上,或放上瓜果之类。中国人进庙宇是为了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苦难。
    
    
    
    同样是信仰,都是精神寄托。国外有教堂,中国有寺庙。但是进教堂和进寺庙的目的却大不相同。西方人进教堂是为了忏悔,中国人进庙是为了贿赂。进教堂的是免费听布道,忏悔自己的灵魂,听劝导与教诲;而进寺庙的则是花钱烧香求佛、求签,寻求保佑,乞求平安、发财、升官、交好运。前者是灵魂的沟通与升华,净化心灵;后者则用金钱图谋更多的好处与利益。(文/风青杨)
 
 
 
 
 
北大教授:让房价降下去 内需将随之释放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短期(内),改造传统产业、优化投资机构、拉动消费需求就成为重中之重。”在周五 (7月20日)的“2012产业金融创新与发展高峰坛”上,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庆云,如此解读宏济经济政策导向。 

    
      李庆云说:“如果找不到理想的新经济增长点,只能退回到粗放扩张老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能成为一个空话”。
    

  8%不是增长底线不能重回扩张老路
    
    
      在演讲中,李庆云透露,全国政协常委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两种观点对比非常鲜明,一种观点认为政府不仅应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而且应该实行积极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回升;另一种观点认为,宏观经济政策不应该走向或者走回双扩张的回头路,积极财政政策应该突出优化投资、着重减税的新思路,货币政策更不应该转向积极。
    
    
    
      长时期以来,人们都把8%增长率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底线,当增长趋于这个警戒点的时候,政府就应该实行扩张性政策。理由通常被认为是如果中国经济增长率低于8%,就业就会出现问题。这个有一定道理,但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问题变得复杂得多了。
    
    
    
      现在一些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已经成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很多大型企业和部门需要投入巨额资本,这些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对就业增长贡献小;传统服务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对就业贡献大,对经济增长率贡献小。现在中小企业生存发展举步维艰,政府应该推出多种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李庆云说:“当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的时候,马上又重回扩张的道路,我觉得是不应该的。”李庆云认为,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看,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但是这个调整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尤其在短期内不可能培育出一个新兴产业使它成为当前的经济的支柱行业。在目前这种形势下,刺激内需成为稳增长的关键一着棋。
    
    
    

  刺激内需对地产调控必须保持高压
    
    
    
      李庆云在演讲中论点犀利,指出影响消费增长的原因除了收入因素,对于大多数中等收入人群来说,高昂的房价和房租责无旁贷。
    
    
    
      对于提高收入,李庆云开出的药方是,首先财政政策要突出减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赋予积极财政政策新的含义,改为结构性减税。他认为减税要向中小企业倾斜并加大力度,对小微企业可以实行免税。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应该将减税或者免税的一部分或者相当部分用于职工的工资和福利,这样才能较快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拉动低收入者消费水平。
    
    
    
      李庆云对刺激消费的另一个独到观点是,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下降。中央的政策很明确,就是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但是这个政策没有成为社会共识,政府的调控力度也不够。房地产可以说是现在中央和地方,不同利益群体博弈的一个焦点。李庆云说:“我认为应该坚持对房地产的调控,切不可半途而废。坚持限购政策,尽快征收房产税,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现在问题是中等收入者有效需求者难以启动。对于低收入者、农民工,他们必须要靠政府的廉租房、公租房。”
    
    
    
      对于外界有关刚性需求推高房价的说法,李庆云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李庆云表示,“住房刚需”的提法会误导公众,把没有购买力的需求说成刚性需求,进一步放大供不应求的压力,营造房价不断上涨的预期,推动投资和投机购房一浪高过一浪,不断吹大房地产泡沫,危害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应该讲有效需求,就是有购买能力、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特别现在中等收入者,如果房价能够真正有一定幅度的下降,这种住房的有效需求一定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李庆云说。
    
    
    
      而大力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如何定义城市化?我认为城市化不仅是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实现农民真正城市居民化。”李庆云称,研究表明农民工城市居民化最大障碍是住房困难。推动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促进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城市文明,是一个需要数十年才能完成的历史性任务,但是现在必须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
    
    
    
      李庆云提出,稳增长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不过需要抓中其中“城市化”的着力点,而城市化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则是住房问题,住房问题解决后,中国的消费能力也将随之释放。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天籁/壶口瀑布/谁令中共大叛徒顾顺章被国民党秘密处决/中国需要政治新思维
  • 北京大暴雨/奥运村里的性运会/俄罗斯现状让人震惊/共产党杀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