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研究所、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花費兩年時間調查完成“中國姓氏統計”,其中指出,中國曾有兩萬多個姓氏,但如今只剩四千多個。 中央社台北五日電,據上海新聞晚報報導,“中國姓氏統計”是中國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數量排序的新百家姓,調查人數近三億,找到約四千一百個姓,而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的姓多達兩萬四千多個,經過千百年演變,已有兩萬個姓氏不見蹤影。 袁義達指出,“小姓消亡,大姓興盛”是明擺的事,例如南北朝時期,鮮卑族人進入中原後,大量改為漢族的姓,因此許多小姓大大減少,甚至消失。 袁義達表示,對于稀有姓氏的保護目前只是一種自覺行為,中國官方並沒有什麼法規對稀有姓氏采取優惠政策。 據統計,中國目前使用的約四千一百個姓氏,絕大部分是單姓,少部分是兩個字或三個字的復姓。 雖然一些姓氏消失了,但是新的姓氏也在產生。袁義達說,新的姓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父母姓名合二為一,這種情況往往是雙姓,例如“李王”,在福建、廣東比較多。 第二種情況是,父母給孩子新的姓,和父母的姓名毫無關系,例如有人姓“一”,這個姓是父母給孩子挑選的一個新姓。 調查中發現了一些罕見的姓,例如江甦省徐州市九里區有人姓“拾”,出處不詳;重慶市北碚區有人姓“百”,源于黃帝之後;河南省鄭州市上街區有“千”姓,祖先可追溯到三國時期;北京的“萬”姓,可追溯至晉國大夫畢萬之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