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秋景/监狱短宣/听道/ABC神学/中国大陆基督教神学现状与发展浅议/馬丁路德/撒迦利亞書
發佈時間: 12/13/2012 2:00:04 PM 被閲覽數: 1615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家门口的秋景

来源:
 
 
 

自去年始, 喜欢上了单反拍风景. 去年秋天在家门口湖边拍的秋景,成为我的文学城第一帖. 跌跌撞撞一路走来, 得到不少摄坛大师高手同道的扶持和帮助, 在这里收获了很多的启迪和欢乐.

这两个小湖距家只有5分钟车程, 平日里为五斗米折腰,少有闲暇光顾. 值此金秋又临之际,专访故地摄小景几张贴于此,以为纪念,并鸣谢同道诸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刘禹锡

谢谢欣赏,祝周末快乐!

1.

Morning of Lake Wilcox & Bond Lake 499

2.

Morning of Lake Wilcox & Bond Lake 421

3.

Morning of Lake Wilcox & Bond Lake 406

4.

Morning of Lake Wilcox & Bond Lake 397

5.

Morning of Lake Wilcox & Bond Lake 392

6.

Morning of Lake Wilcox & Bond Lake 385

7.

Morning of Lake Wilcox & Bond Lake 343

8.

Morning of Lake Wilcox & Bond Lake 249

9.

Morning of Lake Wilcox & Bond Lake 206

10.

Morning of Lake Wilcox & Bond Lake 163

11.

Morning of Lake Wilcox & Bond Lake 157

12.

Morning of Lake Wilcox & Bond Lake 117

13.

Morning of Lake Wilcox & Bond Lake 105

14.

 
 
 
 

 

监狱短宣

 

送交者: 瓦器 2012年10月10日 于 [彩虹之约] 


我们教会今年10月12至26日将第三次赴台进行监狱巡回布道,以诗歌见证结合福音信息向那些失去自由的人传福音。今年的规模超过往年,有多间教会参与,共有三团99位成员参与,将巡回41间监狱,有机会向上万受刑人传福音。由于环境特殊,监狱布道的效果出奇的好,往往有超过80%至100%听道者在呼召是会举手决志。


配合监狱短宣,我们还有其他教会及个人还捐资在监狱设立教堂,目的是使决志信主的受刑人有读经祷告的地方。


我心中的一个盼望和祷告是,何时大陆的监狱也能开放,受刑人在狱中也有机会听到福音?


下面是去年短宣的一个短片链接:


http://vimeo.com/33542320

 

 

 

“听道不是观赏节目”

 

送交者: beiqian 2012年10月04日 [彩虹之约] 

常听教会领袖们抱怨有信徒只做星期天教徒,就算是星期天进了教会做礼拜,也不喜欢听道,或者不认真听道。于是乎,有教会领袖教训说,“听道不是观赏节目”。

这位教会领袖引用了一位牧师的话:“牧师生动地形容今天当今基督徒的听道态度:一家人去教会听道,回家后大家聊天,谈论早上的崇拜如何如何。姐姐首先发难说:‘

领诗的人领的糊里糊涂。’哥哥接着说:‘主席也真是的,只读一句经文,还给读错了。’作父亲似乎很有权威,接着说:‘牧师更离谱,足足说了50分钟,沉闷极了!’轮到小儿子了,只听他幽默地说道:‘一分钱一分货嘛,因为你只奉献了一块钱,所以那一块钱的道也就只能是那样的道了,你还想要听什么样的道呢?’”

那位教会领袖继续教训说:“今天许多人都像上面那个故事中的人物那样,都把听道看成为一种观赏节目,以顾客的心态来‘观赏’这个‘节目’,而‘节目内容’则要合人们的口味,不然的话就会抱怨投诉(轻则讽刺,重则批评)。以上的故事若是你的写照,那么你就需要认真检视自己一下了。”


有人说,很多时候不少牧师讲道的时候大约只有20%的人在听道,其余的人则在发白日梦。即使是在听的人,也是选择性地听一些,不听一些,渐渐地,就会演变成“掩耳不听上帝的话语”了。“因此,我们必须更加留心所曾听见的,免得我们随流漂走。(来二1)”

......


就在此后,某“□道□”教会主日崇拜,轮到牧师讲道了,题目是《智慧的舌头》;内容分为三大点,1)不讲坏话;2)只讲好话;3)常说好话。道讲完后,会众齐唱三一颂,然后阿门,默祷散会,聚餐,聊天,回家,  ......

 

 

"ABC神学"

 --中国古代自发地产生过基督教?


谢选骏

  
  一,"ABC神学"的泛文化存在;
  二,"ABC神学"论共同的上帝;
  三,"ABC神学"混同上帝X与上帝Z;
  四,"ABC神学"混同老子的道与耶稣的道;
  五,"ABC神学"的考证功夫;
  六,"ABC神学"的相关现象
  七,"ABC神学"的根源;
  八,"ABC神学"不能归入基督教神学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经常会产生一些眼花缭乱的结果,"ABC神学"就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ABC神学"?
  
  一,"ABC神学"的泛文化现象
  
  "ABC神学"是一种泛文化现象。据说毛泽东对马列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山沟里出马列主义"。作为新民主主义者,他一度算得上是孙中山的好学生,因为孙中山早在他前面三十多年就发明了:中国古代有社会主义,还有无政府主义,还有人民主权论,而《礼记》的礼篇的"大道之行也"云云几乎就是世界大同的共产主义。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孙中山的发明,因为早在孙之前,他的政敌康有为就在《大同书》中作如是想了。再早,还有洪秀全,拿《尚书》和《周礼》的上帝来建立中国式的洪氏天国--太平天国,也就是道教黄巾军的太平("小农思想"),加上山沟里的基督教天王的天国。因为洪秀全发现,山沟里可以出基督教。最为荒诞不经的,是"新民主主义论"里还有一种论调,说是"中国古代自发地产生过资本主义萌芽",而如果没有西方人的入侵,中国自己也会逐渐创造出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如此看来,汉语言的运用者,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语义上的混乱,来达到某种理论的"方便法门"。而这方便法门不仅仅是政客家、革命家的宣传需要,也上行下效,成为文化人的哗众取宠的技巧。例如,有人说, "中国古代已经发明了火箭",不信请看某某文献--而全然不顾古代的"火箭"只是"火把射箭",并不是现今的"神州四号火箭"。还有人说,"中国古代已经有了上帝",不信请看某某文献---而全然不顾古代中国的"上帝"只是动物形状的"帝王祖神",并不是现今的"普世上帝"的灵性。
  
  这些方便法门是如何大行其道的?具体说,"中国宗教神话这些特征的形成,除了与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特点关系甚深,还与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特点,以及由此形成的思维特点,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代语言尤其是文字的的艰深程度,无疑加深了记载神话时的困难,还为后代理解这些记录增加了很多麻烦。……例如,文献A中的象形文字X,在文献B中,看起来象是象形文字Y,而Y在文献C中看起来又象是象形文字Z,那末,X和 Z便可以互相替代。许多中国学者用这种寻求方法,在解释古代文献方面创造了奇迹。但同时,这种方法的滥用,却使他们得出了完全不可靠的结论。"
  (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几个文化圈的比较》,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1986年10月第1版,173页)
  
  例如,细心的读者,完全可以从丁山先生的《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2月第一版)中,找到许多类似的例子。在那里,"禹即句龙"(30页),"帝喾也是夔"(332页)。
  
  再如,"神州"作为中国的古称,并不是指"耶和华神的起源地",神州之神,甚至亦非鬼神之神,而是神乎其神的"神"; 我们这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是从毛泽东词"六亿神州尽舜尧",开始知道"神州"的。但是,毛并非宣扬有神论,他乃是力图铲除福音之人。"神州"是中华思想的民间表达,正如"天朝"是中华思想的庙堂表达,神州之"神"不过是中国之"中"罢了,是对自己国土的尊称,是形容词,是今生的骄傲,是属血气的,是眼目的情欲。正如甲骨文的"上帝",并非基督教的天父;爱新觉罗弘历(乾隆)致英国国王书自称的"天朝",既非耶稣基督所宣告的天国,也非他的祖宗努尔哈赤的萨满教女巫;而是中华思想的自我期许。所以北京的"天坛",不是敬拜天主的教堂,而是帝王祭天登基的地方。实际上,也许,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混淆,明末东来的传教士,才在汉译耶和华时,使用不见儒家经传的"天主"一词,而避不采用现成的"上帝"、"神"等称谓?而圣经公会1979年出版的《圣经现代中文译本》则干脆把耶和华译为"上主"。我想这有助于避免至少是降低方便法门的蚕食和侵害。因为中华思想严重的士人,曾以荒诞不经的"老子化胡"说,用这种堪称"古代的ABC/X=Z神学"(老子X=释迦Z;道教X=佛教Z;太上老君X=佛陀菩萨Z),来强行解释佛教的起源,结果在学术界流为笑谈。而如果今天,亦用类似的方法传扬福音,就难免步入景教式的妥协、混合、没落的"中国特色的基督教"。这将是一个灾难的开始而不是一个灾难的结束。
  
  本文试图探讨上述利用汉语语义的混乱所造成的神学现象,但又莫以名之,姑且称之为"ABC与XYZ神学"。(简称"ABC神学")。
  
  二,"ABC神学"论共同的上帝
  
  多时以前,笔者曾亲耳聆听过一位年长牧师的神学理论,由于他出身化学教授,所以旁征博引,令人眼花缭乱。其神学理论的要义是"共同的上帝",说中国甲骨文里的"上帝"概念(相当于文献A中的X),和中文译本中的基督教"上帝"(相当于文献B中的Y,当然也包括犹太教的耶和华、伊斯兰教里的"安拉"以及其他各种"上帝"概念),乃是共同词语;而这些译本中的汉语词语当然等同于它们的外语原型(相当于文献C中的Z,如 GOD等等);这样一来,甲骨文的上帝(X)和摩西五经的耶和华(Z),便可以互相替代;而摩西五经的耶和华当然是耶稣基督的天父……这样论证下来,中国古代的动物形状的"帝王祖神",就可以等于至少是可以折合成现今"普世上帝"的灵性存在。
  这样一来,"ABC神学"就可以得出新奇怪巧的结论说:
  
  中国古代宗教和基督教甚至犹太教、伊斯兰教里的各种"上帝"概念,乃是共同一位。
  
  当人们大惑不解地请益,这是不是说中国古代也有基督教?他认真回答说:"有基督教的片断!"并举出《老子》、《庄子》、《荀子》、《四书五经》为证。
  
  当有人请教说,这些古籍写作问世时,基督教尚未诞生;先出的先秦诸子里面怎么会有后出的基督教的片断呢?他慨然答曰,由于拥有"共同的上帝",所以基督教的片断也就先在地存于先秦文献之中了。他进一步论证,长期生活在"洋人"中间,他发现要解决洋人的文化优越感的最好办法,就是证明"我们中国也有上帝,而且比他们的还要早"。他表示,每当洋人听到他的这个理论,没有不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深深折服、自叹弗如的。
  
  中国古代自发地产生过基督教?
  
  诚然,这位来自温哥华的牧长具有令人扼腕的个人见证。原来,他离开祖国已经将近六十年了,因此梦想中的"中国文化"成了他在异国他乡唯一的安慰。有一次,他和一个红头发女人谈起中国文化,那人奇怪他离开中国已经这么久,为什么还记得中文?他回答说,因为他每天晚上都用中文向上帝祷告。红头发女人说,上帝难道会听中文这种"亵渎性的语言"吗?可能是受到这种这种"英国岛夷式的民族主义"的感染(表现为对其反击),所以牧长先生就一定要在中国文化中去寻找基督教和福音。
  
  上述曲折的个人遭遇,乃至文化自尊方面的需要,可以成为神学理论的当然论据吗?任何人都会说不。但是,现在"ABC神学"已经不是某位作者的个人问题,而渐成我们这个时代的流行风尚了。流行风尚可以成为真理的证明?任何人都会说不。但是,为什么要把中国皇帝祭拜的皇天上帝(相当于X),与基督徒的上帝(相当于Z),混同起来呢?北京的天坛真的等于敬拜永生天主的教堂?如果这样,以前者(文献A中的X,即皇天上帝、天坛)去冒充后者(文献C中的Z,即耶和华、教堂),就是本文所说的"ABC神学"了,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混合主义(而不是"文化对话")的产物。
  
  不错,基督教乃是福音(包括新约也包括旧约--旧约被基督教义视为对耶稣基督的预表)与文化的结合。所以一方面,把基督教等同于福音与所谓"特殊启示"固然是错误的,即"对人进行了神化";另方面,把基督教等同于一般文化和所谓"普遍启示"也是错误的,即"把神当作了偶像"。不可否认,作为福音与民族文化之结合的基督教,使不同民族产生了不同的基督教派。如,早期教会有犹太人背景,东正教先有希腊文化、后有斯拉夫民族的背景,罗马公教有拉丁文化的背景,景教有叙利亚背景,科普特教会有埃及背景,所谓新教即宗教改革的核心动力则盛行于日耳曼人聚居的地区……圣公会显系英国国教,美国为移民国家,则教派最杂,也是异端与邪教最泛滥的地区;中国为列强的公共殖民地,是各国竞相传教的对象,再加上"本色化"的作用,故教会势力虽然不大但教派林立、彼此攻击的复杂程度,已是应有尽有,思想的混合、信仰的歧异似乎也在所难免。
  
  情况虽然如此错综复杂,但是,如果把一个无论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还没有接触过基督教或是福音、圣经启示(特殊启示)的文化,视为等同于基督教,甚至等同于福音和圣经启示,仍然是当代中国特有的怪现象之一。
  
  三,"ABC神学"混同上帝X与上帝Z
  
  有的学者提出,儒家天道思想里的"天"与"上帝",和基督教如保罗《以弗所书》中的上帝可以对观;甚至得出结论说《诗经》中的天是"造物主"、《书经》中的上帝是"历史的主",进而言之,这两经都具有了基督教的"属灵性"!不仅如此,学者们还在《易经》、《礼记》、《春秋》中"发现"了"三一真神的教义"!(任炎林:《儒家的天道思想与保罗《以弗所书》中的上帝教义的比较》,《基督教文化评论》1,152--179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现今北京天坛里的"皇天上帝"可能来自甲骨文的"帝"和《书经》的"上帝";然而,"皇天上帝"的牌位,毕竟是明清皇帝登基祭天的道具,与基督教毫不相干,否则中国早就是"基督教国家"了,何必传教士们如此辛苦,四处布道呢。那么,先秦的乃至甲骨文的"上帝","帝"、"天"等等,又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现有的资料,殷人及其周围诸国的宗教信仰,是由原始的自然崇拜发展而来,从制作于殷代后期的甲骨卜辞可以看出,"日月"、"星辰"、"河流"、"土地"等原始自然力观念仍是商人的崇拜对象。他们向有关神灵祈祷问卜,奉献大量牺牲作祭,求雨、祈求好收成并防止自然灾害。杀人献祭,也是为的祈求掠夺性战争的胜利。这些神灵,掌管自然,还把握人间的吉凶祸福。他们的崇拜对象,决不限于一个"帝";卜辞中的"帝",与殷族的祖神"高祖夔"、 "高祖俊"同一,也与《山海经》中生日生月的"帝俊"同一,是殷人的始祖神兼有宇宙至上神的身份。"帝"对诸神有支配力,如对风神可以"帝史(使)凤(风)"、"帝其令凤",也可"帝不令风"。对于雷神,可以"帝其令雷",还可以具体指示"帝其于之一月令雷"。对于雨神,可以"帝其令雨"。(见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 1956年版,第58页)
  
  显然,这种宗教不仅是祖先崇拜的,还包含万物有灵论遗风。这位"帝"后来演化为"上帝"、"昊天"、"皇天上帝",但还是与《圣经》所启示的永生的上主具有不同的位格。我们总不能说,因为迦南人和犹太人一样是耶和华所造的,迦南人所崇拜的神就是耶和华吧?如果用"上帝X"来指代甲骨文的帝与天坛的皇天上帝,用"上帝Z"来指代圣经中的上帝;就不难发现,两个"上帝"差别之大,一点不亚于《旧约》中的耶和华和巴力神!
  
  帝王即神,这是古代神权政治的残留意识。十分明显,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圣人"来源于怪、力、乱、神。这一意识在世界古代各国和近代落后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如古代埃及的法老,死后可成为神;日本的天皇活着的时候就是"神"("现人神")。而这种思想在中国先秦神话则得到最为鲜明彻底的表现,因为中国最古的帝王本来就不是"人",而是一群神怪。
  
  中国民间历来有封神习俗,如关公、岳王、妈祖等即是。那么,古代的神又是如何下降为人的呢?原来,是经过了"神话的历史化" ,也就是对神话作出道统化的阐释,化天神为人王,化神话为历史。最后形成了极富中国特色的"历史神话体系"。这一体系,首先被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尧典》记录在案:"(帝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这就是帝舜"逐四凶"的英雄事迹,是他秉政的功业。而上述"四凶"除"三苗"因属一异己的种族集团(见《周书.吕刑》"报虐以威,遏绝苗民"一节)外,其余三凶竟无一不带有动物神的形迹。
  
  1,如上所述,儒家的圣王史观和圣经的启示有什么关系?答曰,是X与Z的关系,它们分属文献A与C--除了 "ABC神学"的极力撮合,它们毫无关系。
  
  2,殷周卜辞金文里的帝(X),与新旧约的上帝(Z)同样没有共同之处;正如北京的天坛(X)不是崇拜上主的教堂(Z)。中国农村巫教里跳大神的"神"(X),与福音的"神"(Z)没有共同之处;正如洪秀全式的萨满通神(X),不同于基督徒的祷告(Z)。
  
  3,圣王史观,也并不是"人本主义"的,因为圣王并不是通常意义的人,而是动物神怪演化来的超人。难怪中国文化喜欢崇拜圣人、依靠伟人;而要求别人也常以圣人标准;结果虚伪客套、理论脱离实际之风盛行。
  
  4,"ABC神学"是没有生命的。耶稣说,"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因为所补上的,反带坏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没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惟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马太福音9:16-17》)
  
  四,"ABC神学"混同老子的道与耶稣的道
  
  还有的学者拿老子的道(X)与比作耶稣的道(Z),甚至说《老子》中"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会联想起我们自己的浸礼"!甚至十分形象地用"碗"作比喻,说老子的道与耶稣的道,都是中空的、虚己的,同样具有"神真正的本性"。(Brant Pelphrey:《碗的默想:<道德经>与东方基督教之虚己基督论》,《基督教文化评论》4,175 --191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作者承认他不懂中文,对老子的理解可能受到翻译的影响。
  
  确实,引起误解的恐怕是我们的翻译过程。因为既然我们的译本用"上帝"(相当于文献B中的Y)一词来翻译《圣经》中的永生的造物主(相当于文献C中的Z),就难免会激发我们自己的幻想,真的以为甲骨文里的帝和天坛里的皇天上帝牌位(相当于文献A中的X)和《圣经》里的上主(相当于文献C中的Z),在几千年以前就有关系,甚至得出可以等同(X=Z)之的谬论。其实,如上所述,这样的"关系"只是翻译时不得不借助的语词借代上的关系。
  
  就以老子的道(X)与耶稣的道(Z)来说,因为我们用"道"这个汉字来翻译英文圣经中的"Word"或是希腊文中的"Logos",就难免会激发自己的幻想,真的以为哲学家的老子道("道X")或是儒家圣王道统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道X"),是对耶稣基督道成人身之道("道Z")所进行的预表,从而得出《老子》是"中国先知书",甚至是《神州福音》的荒谬暗示。其实呢,《约翰福音》借用希腊语词Logos来描述耶稣基督的救恩,但并不说希腊哲学家的著作乃是对耶稣基督的预表----这种方式才是我们应该效法的。因为耶稣基督的道或是法则Logos或是话语Word,并不是哲学家的推理("道X");而是上帝的话,是明明白白记录在《圣经》里的,这也就是耶稣在旷野里回答魔鬼的诱惑时所说的"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里的那个 "话"("道Z")。
  
  请教ABC神学家一下,这样的"话",希腊哲学里有过吗?当然没有。中国文化里有过吗?当然没有。 在《新约》中,这样的道和话,集中体现为基督的救恩,是耶稣为拯救我们世人,替罪人死、并要我们通过分享他的血和身体,来永远纪念他和他的福音……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件,不是《老子》所谈论的权谋战略(关于《老子》的"战国阴谋书"特点,笔者在《联想与印证》的第六章《乱世的哲学及其哲学家》和第七章《道与术:哲学的两系统(比较《老子》与《孙子》)》,已有深入讨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兹不赘言)。耶稣基督的道,也就是使徒所说的"十字架的救恩"。
  
  再请教ABC神学家一下,这样耶稣之"道"(Z),在《老子》和儒家道统里有过吗?当然没有。
  
  读过《老子》又读过《圣经》的人士可以明察:《老子》的基本精神与《圣经》尤其是与《先知书》、《福音书》大相径庭。《老子》具有"兵书之祖"、"战国阴谋家"的方面,讲权术,人情练达皆文章;《先知书》、《福音书》是以心灵和诚实敬拜耶和华天父,不是以爱与谦卑做为手段,谋求克敌制胜。《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是要成就"江湖所以为百谷王者"的霸业,与基督的"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眼,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2/6-8),岂可同日而语?
  
  《老子》是,无为无不为地取天下,《先知书》《福音书》是,尽心尽力地舍己归主:二者真是,南辕北辙。如果我们一定要把老子的"圣人"与耶稣基督划上相似号甚至暗示性的等号,那么,比耶稣更早五百年降生的老子,岂不再度成了"化胡的先锋"?不过,这次老子所化之胡,不仅是西域、印度的佛教徒,而且是欧洲、美洲的基督徒了!如果接受了这"老子化胡说再版前言",那岂不平添了一部特殊启示,这样,《老子》岂不称为《神州福音》或是《第五福音》了?中国的基督徒,岂不是要在《圣经》外,还必须查考《老子》--如此繁琐"ABC神学",越学越麻烦;还不如直接改宗,皈依太上老君,成为道士算了。然而,老子或是四书五经拥有十字架的救恩吗?断乎没有。
  
  诚然,传《老子福音》或是《四书五经福音》,倒是比较容易为国人接受,仿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但其实只是就地取材、偷工减料,结果入了保罗话,"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歌罗西书》2/8-10)忌邪的排他的福音,如何等同于"和光同尘"的老子权谋呢?又如何近似于"修齐治平"的文武之道呢?--哪怕它披上了"民主政治"的西装。人民主权论的民主政治和上帝主权论的基督教有何关系?有替代的关系,但并不是同类关系;所以说民主政治的基础乃是基督教,就像说基督教的基础乃是罗马帝国一样,牵强附会。对基督教来说,民主政治基本上是异教的、希腊罗马文化的产物,这是一目了然的。
  
  至于圣王史观,也并不是所谓的"人本主义"的,因为圣王并不是通常意义的人,而是动物神怪演化来的超人;难怪中国文化乐于崇拜圣人、制造偶像。尤其值得注意,启示与福音还不是知识与理论,更不可随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来修改、损益。
  
  五,ABC神学家们的考证功夫
  
  综上所述,不难看到,ABC神学家们的思想是基于主观的臆造,没有事实的根据。如果承认这一点,那么,本着 "信仰自由"、"言论自由"的现代精神,它们可以自成一派。可是ABC神学家们不此之图,反而一定要过分谦虚,把自己的创造强说是古人的实况,为此,他们不惜动员一切手段予以"论证",甚至以文字学来"考证"。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部ABC神学家们的经典作品:《上帝给中国人的应许》(1996年由香港道声出版社印刷出版。作者李美基、鲍博瑞、唐妙娟)。该书100多页,分为12章,主要手法是以北京天坛为背景,圣经故事为线索,串联 159个甲骨文字,通过"系列考证"来进行"传道工作":1,孔子发现的线索;2,上帝是谁?3,起初有上帝;4,中国人对人类被创造之概念;5,乐园的奥秘;6,园子的入侵者;7,咬了致命的一口;8,宝贵的救赎计划;9,孔子指迷;10,女人的后裔;11,天坛的原始意义;12,上帝最后的应许;13,后记。

  
  其"考证"方法遭到多方质疑:如"婪"字,林下之女,什么意思?指亚当、夏娃的故事,说女人生来就贪婪的!再如"船"字,"八口之舟",什么意思?就是挪亚的方舟。
  
  本来,作为初级传道("松土的预工")的宣传读物,也许无可厚非,然而通过上述自言自语的"系统考证",最后作者们竟然据之得出以下自言自语的教义:
  
  1,上帝这个名词是至高者的意思,是古代中国人所敬拜的创造主;
  
  2,郊祀(祭天大典)是古代中国四千多年以来,祭拜上帝的仪式,也
  是预表将要来的救主;
  
  3,中国古代文字的神秘都刻记在甲骨上,这与希伯莱人圣经的第一卷
  书--创世记有关联。
  
  ABC神学家们的工作没有到此结束。
  
  在随后出版的一些书中,甲骨文--天坛的"上帝"被宣告复活了:
  
  "你一追念上古之事,就知道我是神,是你先祖的神,是黄帝的神,尧舜禹的神,周公的神。出我之外,别无真神。"(远志明:《神州忏悔录--上帝与五千年中国》261页,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1998年版)这些话语,被指明是基督教的上帝说,但是却完全不见于圣经和任何严肃的历史著作,而完全是ABC神学家们自己杜撰的。而据此书拍出的七集电视片系列片《神州》(2000年,美国旧金山神州传播公司出品),则完全按照《上帝给中国人的应许》的风格和思路来展开,甚至封面都是用的《上帝给中国人的应许》的主要插图,由此可见,我们指出的"ABC神学",决不是一个孤立的学术现象,而是一系列彼此呼应的宗教现象。对该片的具体批评,笔者已在《<神州>电视片的混合主义倾向及其它》(《中国之春》杂志2000年11月)、《不要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举目》杂志2001年第一期)提出。
  
  六,"ABC神学"的相关现象
  
  还有一种与"ABC神学"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语义游戏,也常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的过程中泛起,其结果虽然不至于荒唐到"中国古代自发产生过基督教"的地步,但也足以扭曲事实真相,混淆视听,其结果诚然是"在解释古代文献方面创造了奇迹。但同时,这种方法的滥用,却使他们得出了完全不可靠的结论。"
  
  举个例子:有学者以《拯救与逍遥》为题,来进行"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结果,进行对话的其实不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而是"基督教与中国的文化基督徒"。
  
  我们这样说,不是因为该学者被认为是位"文化基督徒",所以他的对话就只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基督徒"而不能代表中国文化;我们这样说,完全是因为该学者的论说内容和论说过程所致。
  
  我们知道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说是"拯救",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却不是"逍遥"。因此,来"拯救"来比"逍遥",属于无类比附,或是糊涂,或是不严肃。
  
  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可以和"拯救"对话的概念该是什么呢?或说,在中国文化中,比"逍遥"更接近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从而更有资格和"拯救"进行对比的概念该是什么呢?是"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即使"修齐治平"也只是接近而不是相似于"拯救":这不仅因为"修齐治平"是本于人的,而"拯救" 却是本于神的;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基督教是一元论的(撒旦再邪恶也只是上帝的工具),而中国文化却是二元论的(阴阳互补)。中国的阴阳二元论还不同于波斯的善恶二元论,因此中国文化是主张调和互补兼容的,而不是对立斗争征服的。
  
  基督教的一元论,决定了"拯救"可以概括其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二元论,决定了"修齐治平"不可以概括其基本精神,更遑论越说越远的什么"逍遥"、"禅静"、"出家"了。
  
  实际上,1989年出版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有关宗教、科学、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析》(《圣经新语.下编》,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89年5月第一版)中,笔者已经指出:
  
  "出世与入世是人的精神外现的两种方式(阴阳)……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往往把这二者割裂开来,并把非此即彼的二难选择放在行为者面前。但基督教文化的精神却调和了这两个方面,找到了既可以拯救灵魂,又可以拯救世界的共同出路,基督教的殉道者之所以不惧世俗权威,敢于反抗尘世的不义,全在于他有一颗出世的、奉献给上帝的心。这以出世之心指导入世之行,以入世之行体现出世之心的通道,是西方政治文化的根本方式,也恰是中国文化所缺乏的。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分立,三派互相对立,虽有交叉,但在人生哲学上却分明只有出世与人世两种分裂的处世方法。在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三教之间恰恰是最缺乏"合一"的;而在解决出世与人世相统一的历史难题上,魏晋以后融合了佛教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比魏晋以前的"中国本土文化"有根本的改进。由于没有发展出一套新的政治文化,唐宋元明清仿佛只是秦汉魏晋的死灰复燃,结果长城时代没有因为佛教的到来而结束,反而获得了化石般的延续。这与基督教结束了罗马帝国的败坏,开创了中世纪的文化革命,完全不同…… "
  
  上面所说的"基督教文化的精神却调和了这两个方面",是从中国文化的二元论看待基督教的一元论的。因为中国文化的"拯救"就是"阴阳调和"!就是出世入世的相加,就是修齐治平与逍遥出家的相加;而不仅仅其中某一元。这就是周易所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国文化的基本事实既然如此二元性,《拯救与逍遥》如此割裂事实的一元比较又何以能名盛一时?
  
  这不能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学术气氛里面去看。
  
  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官方学者钱钟书,出版了比较文学方面的专著《管锥篇》。该书在八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通过电视片《围城》的播映而获得了社会影响和官方赞许)影响了一代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青年学子也就不足为奇了。官方学者钱钟书的《管锥篇》,既然首开八十年代以来"无类比较学"之滥觞,其中充斥了驴唇对马脑的比较、鸡脚与鸭头的异同之类的各国俚语文献的摘录,也就利用官方媒体的浩大声势,造成了一种学术的范式。
  
  诚然,钱钟书先生本人对此还有自知之明的,所以他命名此书为《管锥篇》,自承"只及一点,不及其余";且只是搜罗现象,不做结论,甚至连基本分类也没有,只是按照中文古籍的时间顺序排列下来--浅则浅矣,所犯的"无类比较"之大忌,也幸而因此没有引人注目。
  
  但是《管锥篇》的无类摘录方法一旦用于"拯救与逍遥"一类的系统推理,就发生大大的流弊了。"管锥"所做的本是沙滩上艺海拾贝的的文字游戏,是不能用来建筑大厦的。而以管锥法强作文化系统("拯救与逍遥")的解人,怎能不发生严重偏差呢?可能不是完全的巧合,宣传"ABC神学"甚力的《基督教文化评论》的主要编者,也正是《拯救与逍遥》的作者。
  
  七,"ABC神学"的根源
  
  "ABC神学"的根源,不仅是汉语文化传播中的问题,不仅是个人精神的病理学问题,也是一个民族自卑感的心态的问题:外国人有的,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要有,否则我们岂不落后于人了吗?外国人有的,中国人也一定要有,如果没有,哪怕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也一定要说是有--这样才对得起我们的列祖列宗,炎帝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类。
  
  如果有人立足于上述的"ABC神学",去建立所谓"基督教汉语文本",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基督教不是语言游戏,不是祖先崇拜,不是解释学的对话结构,不是佛教的超一切理,当然更不是甲骨文萨满教的鬼神崇拜。所以欲建立 "基督教汉语文本",需要避免以下陷阱:
  
  1,中华思想的翻版。基督教并不新鲜,中国古已有之。亚伯拉罕有耶和华信仰,炎帝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有上帝信仰;而且比圣经记载的还早,有五千年历史。西方人有耶稣基督,中国也有类似耶稣的"圣人";而且老子的圣人比《福音书》的耶稣基督更早,而且要早上好几百年,甚至不比《以赛亚书》来得晚。(在我们看来,这种说法直接来自文革中"批儒评法"、"《红楼梦》是阶级斗争的缩影"的毛式怪论。)
  
  2,圣人神道设教。把基督教作为工具,来达到信仰以外的社会目的,"只有基督教才能救中国",其实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督教版--以基督教来推广福利,以基督教来铺垫民主,以基督教改革社会……这与个人英雄以社会主义的盛名夺取政权,以实现个人梦想,异曲同工。其实,基督教是神本位的,民主是人本位的,这在新旧约都是一目了然的。硬说基督教是民主政治的思想基础,乃是儒家所谓"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的"民为贵"思想的翻版,与斥责人性罪恶的基督教和要拯救一切罪人的福音,毫无关系。
  
  3,仿效"你们要斗私批修"的论调,以基督教作为教化他人的理论方法,但自身却不同等反省认罪;反以福音使者自居,其实乃师承儒释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的自圣权术。中国历史上的杀伐血腥,阴谋诡计,巧取豪夺,过河拆桥,本是人的罪性表现,如果将之一一归于儒家圣王道统史观的"大道隐没",以"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当作"没有信仰","不能得救"的同义语;再把中国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地缘政治现象,归罪于没有基督教信仰--那么,如何解释"有信仰的基督教社会":罗马帝国的败坏、拜占廷帝国的沦亡、宗教改革的血腥战争以及征服美洲、屠戮澳洲、掳人非洲、圈地亚洲的历历罪恶?对此,当今世界各地的白人主流社会,也都多少开始悔悟、试图改过,难道我们自己反倒视而不见?祖先崇拜怎么一下子变成了洋人崇拜?
  
  4,基督教的佛道化。如修身养性,把中国的隐士心态(所谓"逍遥"),注入基督教(所谓"拯救"),结果跌入佛道的窠臼:穷则独善其身时皈依基督,而达则兼济天下时则扬名立万,随从如云,升官发财。直至把基督的福音变作老庄的禅学,东西对比,南北对话,好不热闹。
  
  前面说过,正因为基督教乃是福音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所以我们与自圣传统的血脉联系也就不足为奇了,相反,要是否认这种基于民族文化背景的联系,倒是言不由衷的虚伪了。
  
  八,"ABC神学"不能归入基督教神学
  
  作为一个基督徒,要戒除"ABC神学",尤其记住"万民各奉己神的名而行,我们却永永远远的奉耶和华我们上帝的名而行。"(《弥迦书》4/5)这里十分清楚,不同信仰的神名(Z/X/Y等等),是不可互换、不可混同的。根据圣经的有关记载,"ABC神学"不该归入基督教神学。而X=Z的上帝混同论、信仰混合主义,则是没有生命的。如耶稣说,"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因为所补上的,反带坏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没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惟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马太福音9:16-17》)
  
  由此可见,既然是新酒,就不能与旧瓶的余孽互换。道统(X)装福音(Z),《老子》(X)表耶稣(Z),一方面使旧瓶破裂,一方面使新酒变质;还会使人们用看待旧酒的成见来看新酒。新的不再新,旧的不再旧;浑然一锅煮,不知为何物。
  
  圣经记载说,"不可敬拜别神,因为耶和华是忌邪的神,名为忌邪者。"(《出埃及记》34/14)
  
  圣经的上主不是专制暴君,他给自己的子民选择的自由,他只是不许可混合主义:"现在你们要敬畏耶和华,诚心实意的事奉他,将你们列祖在大河那边和在埃及所事奉的神(相当于X)除掉,去事奉耶和华(相当于Z)。若是你们以事奉耶和华为不好,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事奉的,是你们列祖在大河那边所事奉的神(相当于X)呢?是你们所住这地的亚摩利人的神(相当于Y)呢?"(《约书亚记》24/14-15)
  
  
  看看这里,与我们通常的误解相反:耶和华并不属于犹太人的祖先,更不是犹太人的祖先神;相反,他启示约书亚,要犹太人在犹太人祖先的神(相当于X,即相当于甲骨文的帝、天坛里的皇天上帝)和耶和华神(相当于Z)之间,做出明确的选择。上帝的选民既然必须如此,为什么现代中国基督徒就不能像上古的以色列人、中古的欧洲人,老老实实放弃自己远古祖先的迷信思想,而不再利用它来顶替耶和华信仰呢?
  
  如果自命基督徒而实际上只是"ABC神学"的教徒,那就太可怜了!明明是自己的风俗,却硬要看做万古不变的规律;明明是自己的愿望,却说是来自上帝的异象;明明是偏执,却奉为事实;仿佛不把一个错误坚持到底,就不能证明它是真理?如此建立"基督教汉语文本"?陋哉!
  
  〖第七届北美华人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学者学术研讨会
  
  宾夕法尼亚州 费城 2002年6月7日--6月10日〗

[信仰网刊 | 第二期 | 2003年4月]


 

 

 

信仰上帝不容易

 
来源:
 
 
 
看周围有些人,很佩服,有的骨干人员每个星期差不多有两、三天投入到教会。

我想了想,真不容易:

1,时间:每周投入一天到二天。有的教会每周日不能干活,后院种菜都不行;或者周日不许吃早餐、中餐。除了周末聚会,还要在周二搞家庭小聚会,或周四举行查经会,要唱圣歌,要重复来重复去地相互汇报思想,人人要发言,人人要过关。骨干成员还要做慕道友的家庭探访工作,以便发展新成员。

2,金钱:要交收入的10%作为对教会的捐献。现在大家都抱怨国税、州税、购物税、房产税、社安税太高,医疗保险太高,房子、汽车保险太高。再拿出收入的10%,交给教会,要不是真正有信仰,是舍不得的。

3,精力:要写报告,写发言稿,每当生了一场病,康复了,就要写长篇大论做报告。遇到挫折,遇到难关,就要在大家面前解说心路历程,而且要引经据典。我听过一女的等待10年怀上一男孩(已有两女孩),感激涕零地作了一个小时的报告,全部归功于上帝的恩赐。

所以,我在美国十几年了,一直没有成为某教会的成员,永远只做慕道友。

 
 
 
 
中国大陆基督教神学现状与发展浅议
 

--纪念苏格兰改革宗长老会牧师马礼逊1807年来华200周年[1]

 

王志勇牧师

 

基督徒大多知道马礼逊是第一位来华宣教的新教宣教士,可是很少人知道他是苏格兰改革宗长老会牧师。[2]其实,早在1812年,马礼逊就把改革宗长老会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小教理问答》(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翻译为中文,名为《真道问答》。[3]可见,马礼逊本人对基督教神学的重视。唐崇荣牧师在一篇讲道中强调:“没有正统的神学,就没有正统的教会。”[4]基督教教会是建立在先知和使徒所传递的真理的基础上。有真道,就有假道;有正统,就有异端,反之亦然。正统神学就是根据圣经和教会传统对基督教神学的正统阐述,不可谓不重要。

因此,本文从基督教改革宗神学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基督教神学的发展进行回顾和展望。我们首先简介基督教神学的基本定义,以及中国大陆基督教神学的现状,然后试析改革宗神学目前在中国的发展,最后呼吁大家注重对基督教神学长期性、系统性、深入性的研究。笔者游学北美,蜗居小城,对于中国基督教神学的看法难免是管中窥豹,挂一漏万,因此只能算是一得之见。仅以此作为心香一瓣,纪念马礼逊来华宣教两百周年,并与诸位对基督教神学有负担的弟兄姊妹商榷、共勉。

 

1.基督教神学

中国基督教神学首先是“基督教神学”。许多人之所以忽略、甚至反对神学,就是因为对神学本身的界定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我们首先争取对基督教神学本身作出清晰的界定。

基督教神学就是认识圣经中所启示的上帝,就是依靠圣灵的光照,运用上帝所赐给我们的理性,以上帝在圣经中所启示的话语为最终的标准,借鉴圣灵对历代圣徒的光照,来认识上帝与上帝的旨意,从而明白我们作为人当尽的本分。所以,清教徒神学家威廉·派肯斯把神学界定为“一门使人永远幸福地生活的科学”。[5]埃梅斯在其名著《神学精华》中则说:“神学就是教导人如何向上帝而活。”[6]他解释说,在一切严格的教导性艺术中,神学是至高至尊的,因为它引导我们达成人生最高目的的指南,它所涉及的是神圣之事,所侍奉的是上帝,并且引导人归向上帝。[7]

吕沛渊博士强调说:“‘神学’乃是‘学神’,就是透过‘圣经――神的话’来学习认识他,而认识他就是永生;所以神学是生命的学习,是灵修、敬拜、赞美的生活。”“‘神学’就是‘灵修,灵命造就’,就是圣经所说的:‘属灵的人用圣灵所指教的言语,将属灵的话,解释属灵的事,给属灵的人听’”(林前2:13)。“神学并非只是研究一些关于神的事情,乃是亲自认识神,与他有生命联结的关系。神学即是生命的工作,也就是信仰与生活,并非理论与空谈。” “神学乃是藉着‘信’来学习认识神、传讲神、荣耀神、享受神。‘信’道是从听道来的,而听道是从基督的话而来的(罗10:17)。神学可以说是研读神的话、信靠神的话而认识神。”他最终总结说:“神学乃是以信学神。”[8]这一定义深得基督教神学的精髓。

因此,笔者认为,基督教神学既是严谨的研究上帝圣言的一门科学,也是基督徒实际生活中认识上帝,效法基督的生活艺术。

 

2.“中国”基督教神学

基督教神学在中国扎根,必须成为“中国”基督教神学。这就是基督教神学在中国的“处境化”或“关联化”(Contextualization)。

自从1807年马礼逊入华宣教以来,中国一直反复经历国家和民族的大灾大难,外有欧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掠夺,内有东方专制主义的暴政和混乱。在这样空前艰辛的环境下,基督教一方面既要为自身而挣扎求存,同时也担负起“挽救国运,重建国家”的使命来。在这种背景下,总体而言,中华神学“不是用笔墨写在纸张上,乃是用血泪刻在心版上,是最崇高的本土神学,因为它充分见证了上帝的荣耀。”[9]

具体说来,可以分为正反两个方面。从正面而言,中国教会在诸般痛苦、危殆、沮丧和死亡中,奠定了深厚的生命神学的心灵根基,积累了一笔可用于将来教会与神学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处境,中国教会仍然在中西对峙的夹缝中求存,中国基督教神学或是片面地仰赖外国宣教士,或是走向洪秀全“太平天国”式的民间宗教化。可以说,长期以来,中国基督教神学是有名无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是这样,到如今基本上仍然处于这样的困境中。

梁家麟博士在考察1927年至1937年基督教神学的“关联化”的时候,总结说:“关联化工作只集中在少数基督徒学者或基督教机构内,如协进会、青年会及基督教大学(金陵、燕京、岭南等)身上,并没有广泛地普及教会。”[10]

赵天恩博士与庄婉芳女士用将近800页的篇幅著书论述当代中国教会的历史。在提及1949年之前延续下来的一代中国传道人的时候,非常痛心地向我们指出,在1954年七月“三自爱国会”正式成立后,在加入“三自”的问题上:

 

大多数的中国传道人都签了名,控诉了同工,也加入了三自。但是妥协的结果,并没有使大多数传道人保存他们的侍奉工场,在屡次的政治运动及学习过程中还是被排除掉了。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他们多数对政治,特别是中共的统战理论一无所知,使他们很容易陷入陷阱。第二个原因是他们被惧怕控制,以至于走妥协的道路。那一代的传道人,多数知道基本福音的好处,却少有人知道走十字架道路的意义。只有少数传道人如王明道、林献羔等敢为神的真理挺身而起……[11]

 

谈及1954年至1997年中国大陆教会,赵天恩博士主要论述的是大陆共产党政府对基督教教会的迫害,以及教会在迫害中如何继续传福音,至于教会在建制和神学方面的发展则几乎是空白。最后,赵天恩博士向海外教会发出呼吁:

 

我们应该凝聚中国大陆的基督徒携手合作,协助中国教会发展成熟的神学,特别是现在已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异端在中国各地出现,也有不少由海外传入中国的神学理论与崇拜方式,造成中国教会内部的争论与分裂。他们现在急需共同建立信仰告白(信仰守则),在信仰的基础要义上建立共识。[12]

 

从赵天恩博士的分析可见,中国教会迄今为止仍然缺乏“成熟的神学”,仍然需要“在信仰的基础要义上建立共识”。

另外,邢福增博士在谈及中国教会现状的时候,明确表示同意金陵神学院已经退休的教授陈泽民的说法。当人们问及“教会能为实现现代化目标做出什么贡献?”时,他的回答是:

 

由于教会现状如斯:它既年轻又保守,具有洋教形象,既小又落后,不能自养,缺乏神学来装备自己,以便在现代化中国为基督教福音作见证,所以最好暂不回答这个问题。[13]

 

当然陈泽民是三自伪神学的干将之一,他对中国教会的描述带有强烈的鄙视和丑化之心。他所见到的只是三自压制下凄凄惨惨的教会,并没有观察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各大城市,甚至大学中非常活跃的家庭教会和各种大学生团契。

从以上各方面资料来看,笔者认为,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说的“中国基督教神学”确实在很多方面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

 

3.“三自神学”

目前在大陆唯一还能够称得上是“神学”,颇有一定体系的,也就是以丁光训为代表的“三自神学”。 [14]可惜,这种“神学”乃是“伪神学”。之所以称之为“伪神学”,首先是因为这种神学是在无神论政权的掌控和扶植下,并且为无神论政权服务的御用神学。《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章程》规定:

 

本会为中国基督教的反帝爱国组织,其宗旨为: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全国基督徒,热爱祖国,遵守国家法令,坚持自治、自养、自传,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保卫三自爱国运动的成果,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积极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15]

 

时至2007927日,在网上查询《北京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章程》仍然有类似内容:

 

本会任务为:带领北京市基督徒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与政策,坚持自治、自养、自传、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坚持和发展三自爱国运动的成果;协助政府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教会合法权益;为祖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国家、社会的安定团结而努力;为实现祖国统一,并为开展国际友好往来、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16]

 

明眼人不难看出,这些章程乃是世界历史和教会历史中最显荒唐的规定。历史上曾经有哪一个教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地把自己归于某个政党的领导下呢?!因此,任何有信仰良心和人格意识的人,都会反对这种赤裸裸地把教会置于无神论政党统治之下的做法。

二是在内容上看,以丁光训为代表的三自神学既缺乏严肃的解经,也缺乏对教会传统的尊重,只是像捡垃圾一样,把“解放神学”(Liberation Theology)、“德日进神学”(Teilhard Chardin)、“过程神学”(Process Theology)等一些西方教会中几乎没人要的三流神学,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这种崇尚暴力的三流社会理论结合起来在中国贩卖。

 

不能说不相信上帝的人就不是上帝的儿女,更不能说他们都是与上帝为敌的。上帝是非常伟大的……上帝的气量是那么大,以致尽管今天又许多人不承认他的存在,不感谢他,上帝不太计较,只为他们可惜,巴不得他们自觉地和他相识。上帝不像我们,只知道在信与不信一个问题上做文章。你们看得出来,我是有点欣赏德日进的神学观点的。[17]

 

因此,以丁光训为代表的所谓的“三自神学”无非是按照魔鬼的笛音而拼凑起来的“统战神学”、“党国神学”。[18]

另外,三自伪神学的一个新动向就是开始向儒家靠拢。众所周知,随着共产主义在苏联和东欧的崩溃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已经在中国名存实亡。因此,三自伪神学“与时俱进”,也开始另投明主,在神学思路上寻找新的思想靠山。现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神学教师田童心乃是代表人物之一。田童心于1986 年就读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先后于山东神学院、金陵协和神学院编辑《宗教》季刊,讲授东西方文史哲。此人有一定精神追求和文化底蕴,可惜目前在神学立场和思路上与丁光训之流仍然是一丘之貉,不过采取了更为隐蔽的方式。其著作得到官方庇护和支持,先后出版了《神学的觉悟》[19]和《儒家神学新议》两书。后者由三自神学老将汪维藩为其捉刀作序,称其所追求的“内圣”境界乃是“基督徒君子、基督徒高僧的境界”[20]

不管个人才华如何,在“三自”体系内,走“三自神学”的道路,乃是死路一条。正如丁光训自己所坦承的那样:“我们的工作没有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是无法进行的。我们过去所有的成就都是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取得的,今后的工作也还是这样。”[21]笔者在此奉劝田童心等投靠在三自旗下的文化人,洗心革面,走出“三自”政治营垒,直接在耶稣基督的旗帜下作真正的自由人(加51)。

 

4.改革宗神学在当今中国的发展

目前改革宗神学作为基督教和宗教改革的正传已经得到中国新一代基督徒越来越多的认可,张守东、范亚峰、余杰、王怡等当今大陆比较有代表性的基督徒公共知识分子都承认改革宗神学的优异之处。

正统改革宗神学的优胜之处并不是强调抽象的上帝的主权,而是强调上帝在基督里向罪人所显明的大爱。上帝拯救世人,使他们脱离罪恶,获得永生,因为上帝是爱。因着爱,上帝主动地挽回那些死在罪恶过犯中的人;因着爱,上帝激励世人与自己复和,并且效法基督,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蒙恩之人之所以遵行上帝的诫命,并不是出于恐惧,甚至也不是出于责任感,而是出于爱而甘心乐意去行。正如梅钦博士所表述的那样:

 

基督教也许为人提供令人满意的世界观,也许给人提供安慰和幸福,也许使人不再惧怕死亡,也许使人的宗教感情得以升华;但是,如果基督教没有使人成为更优秀的人,基督教就不是基督教。进一步来说,爱就是遵守上帝的道德律。这种爱绝不仅仅是一套外表性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可能是假冒伪善,或者是为了方便合算。这种爱也绝不是热衷于为了本分而履行本分。为本分而履行本分确实可敬可赞,但这只不过是道德的童年状态而已。基督徒不再处于训蒙的师傅的管教之下;他之所以遵行上帝的法律并不是源于遵行来自本分的严苛的声音,而是出于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他喜爱上帝的法律;他之所以如此行事正直,是因为他情不自禁。[22]

 

因此,奥古斯丁把自己的归正称为“降服于上帝的慈爱之下”。[23]周必克博士总结说,改革宗神学的核心就是上帝在基督里完全地无条件地爱罪人。[24]因此,传讲改革宗神学绝不仅仅是向人传递一套冷冰冰的教义体系,也绝不是高举一个宗派,乃是传讲圣经中所启示的以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为核心的爱的真理。教会史学家斯卡夫在分析加尔文神学体系时强调说:“上帝在基督里的爱乃是加尔文的个性和作品的真正的钥匙。”[25]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教牧神学家约拿单·爱德华滋在考察何谓真正的基督徒敬虔时指出:“圣经在很大程度上把敬虔置于爱这种情感之中——--爱上帝、爱主耶稣基督、爱上帝的子民、爱人类。”[26]他甚至称“天堂就是爱的世界,通向天堂的道路就是爱的道路。”[27]这种以上帝为中心,以上帝的法律为标准,以热爱上帝,热爱邻舍为导向的改革宗神学,正是中国大陆文革之后无法无天无爱的文化所亟需的。

改革宗神学在中国大陆蓬勃发展的原因有两大方面,一是背景性方面,二是推动性方面。在背景性方面,中国传统教会以深受时代论影响的基要派神学为主。这种神学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割裂旧新约之间的关系,否定上帝的法律在基督徒生活中的规范作用,从而使基督徒落在反律主义的泥坑中;二是割裂教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为基督徒在当今时代就是要弃绝这个败坏的时代,唯一的盼望就是被提升天或基督的再来,从而使基督徒落在逃避主义的陷阱里;三是消极性的末世论,认为上帝国度的统治只有在基督二次再来之后才会临到,基督徒无法此时此地参与上帝的国度的拓展,这就使基督徒落在失败主义的隔都中。[28]

另外,大陆大部分教会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灵恩运动的搅扰。灵恩派教导注重说方言,唱灵歌,跳灵舞,见异象,赶鬼,医病等,这种教导与中国传统的民间宗教无异,使基督徒沦落到情绪主义式的狂热和魔术性的萨蛮教做法中,对于造就属灵美德和促进社会公义没有丝毫助益。因此,灵恩派教导在大陆逐渐受到比较有见识的基督徒的鄙弃。可惜,大陆天主教教会也开始有人力争引进灵恩运动,认为这是激活死气沉沉的天主教的秘方,这无异是饮鸩止渴。[29]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推动性方面,这方面主要有三大要素,一是布道方面的推动,二是文字方面的跟进,三是神学方面的栽培。在布道方面,唐崇荣牧师和赵天恩牧师的推动最为显著。在文字跟进方面,香港的基督教经典出版社,台湾的改革宗翻译社,美国的中国改革宗出版社是改革宗阵营出版方面的三大旗舰。三家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上百部经典的改革宗神学书籍,对于推动改革宗神学在大陆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惜,这三家出版社都由欧美基督徒主持操办,当有更多出身大陆的有识之士参与这样的文字事工。在神学培训方面,目前唐崇怀博士任院长的国际神学院,唐崇荣博士任院长的印尼归正神学院,吕沛渊博士任代院长的台湾改革宗神学院都是具有改革宗神学导向的神学院。据笔者观察,台湾改革宗神学院是目前海外中文改革宗神学培训方面最保守、最系统的神学院。另外美国、南韩等国宣教组织在大陆也设立了多家改革宗神学院,可惜因为生源、师资和资料方面的缘故,其学术水准与美国威斯敏斯德神学院、加尔文神学院、清教徒改革宗神学院、改革宗神学院等相比,仍有很大距离。

 

5.中国基督教神学发展滞后的反思

中国基督教神学滞后的原因有多种,比如西方宣教士忽视对当地神学人才的培养;当地教牧人员多是中小学毕业,不具备从事神学研究的基本人文素养;无神论政府所扶持的三自教会和神学的残酷打压;教会中反知主义与反律主义的盛行等等。本文主要从方法论角度指出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对经院主义方法的忽略。[30]

    欧洲几千年思想和学术的集大成者就是13世纪逐步成型的经院主义,从此欧洲思想和学术与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接轨,分析理性得以长足发展,摆脱了长期以来神秘主义所造成的思想的模糊性和偶发性,使人的思想和学术具有了清楚的范畴和逻辑方法,从而能够把已有的思想集中明晰地表达出来,当然也能够清楚系统地传递下去。尤其是在经院主义大师托马斯·阿奎那的笔下,他以圣经为最高权威,以教会传统为辅助,结合罗马法的严谨风格和实用精神,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哲学为工具,使得基督教神学在系统性、一贯性和精确性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种经院主义的方法和态度恰恰是汉语思想界所急需的。刘小枫在1994年思考汉语思想界现状的时候,就敏锐地指出:

 

汉语思想界一直不重视经院神学的研究,对形式理性在神学中的作用持轻蔑的态度,这对汉语思想的发展是不利的,这得重复吉尔比的话:“推论的意义比情感更内在,比激情更持久,它是人类形成伙伴的条件。”在汉语神学界,天主教神学家们热衷于推进利玛窦的思想路线,忙于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去寻找与天主实义的相合处,对理性化的经院神学传统中的经院辩证法的研究了无积累,可谓丢失了天主教神学传统中的经院辩证法这一法宝;新教福音各派则沿着路德、加尔文的反经院神学路线跑,大张宗教情感和属灵经验的唯一性,以至于神学思想界内部已谈不上“形成伙伴的条件”,遑论在文化界形成伙伴的条件。[31]

 

长期以来,汉语思想界和神学界一直没有对经院主义予以充分重视,不管是在思想界,还是在神学界,盛行的多是情绪性、宗教性的口号,缺乏的是定义明确、命题清楚、论证严密的系统的思考。[32]中国教会习惯于忽略历代教会中先圣先贤的教训,[33]在圣经原典和基督教重要文本的理解上,更是基本上没下功夫。对历史传统和表达方法的尊重,恰恰正是经院主义的优胜之处。林荣洪博士在考察中世纪神学的时候指出:“传统与圣经为中世纪神学建立了共同的思想架构。”[34]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没有正确的判断,当然也不会有正确的推论。经院主义这种严密的思想方式,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成为一种习性和美德,而中国基督徒所缺乏的正是这种阿奎那反复强调的“思想性的美德”(Intellectual Virtue)[35]

    其实,逻辑是人思想的语法,正如吉尔比所言:“逻辑帮助我们正确地接近科学研究的实际对象,它为所有推论的知识提供方法,因而它是科学学科的首要部分,它将告诫我们不要把胡言乱语当成解释,不要把特殊情况误当成一般规则,不要把直觉当成证明。”[36]

    经院主义所注重的是问答法。这与20世纪德国纳粹、苏联、中国等共产主义国家所盛行的洗脑灌输式的政治宣传截然不同,可惜目前大陆许多神学院中仍然盛行这种家长制式的神学教育方式。经院主义虽然注重对老师的尊重,但这种尊重是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上,并不是盲目的绝对的信靠和服从。因此,经院主义也培养了健康、自由的学风。

    经院主义的方法不仅涉及思维方式的问题,同时也直接涉及全人建造的问题。没有独立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的人,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自由的人,当然也不可能是全方位地活出上帝形象的基督徒。在教会历史上,基督徒之所以常常成为错误神学的牺牲品,成为教会暴政和国家暴政所蒙蔽利用的工具,就是因为缺乏真正的分辨力。因此,保罗把灵命成熟的标记集中在理性思维的成熟上:“唯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来5:14)。   

 

6.发展中国基督教神学的重要性

目前大陆教会复兴,到处都需要有一定装备的牧师和神学教师。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以学以致用为传统,这种心态也直接影响到中国教会在神学方面的建造。但是,以形下的实用技术为追求目标不仅在科技发展上是短视的,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制度和民族的风气。清朝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灰飞烟灭,戊戌变法顷刻破产,辛亥革命后新建的共和体制运转不灵,在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五四运动之后,毛泽东更是打着共产主义的旗号从新登上皇帝的宝座,让人山呼万岁,顶礼膜拜,荼毒亿万百姓,这对上百年来中国的“新政”、“改革”、“革命”等一切理想性的运动都无疑是可怕的嘲讽。

因此,基督徒必须改变短视的“救亡图存”式的实用主义心态,重新省察、建构基督教神学,从而重新建构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在五·四运动爆发的1919年,陈寅恪正在柏林留学,他当时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

 

中国古人,素擅长政治及实践伦理学。……故昔则士子群习八股,以得功名富贵。而学德之士,终属极少数。今则凡留学生,皆学工程实业,其希慕富贵,不肯用力学问之意则一。而不知实业以科学为根本,不揣其本,而治其末,充其极只成下等之工匠。境遇学理,略有变迁,则其技不复能用。所谓最实用者,乃适成为最不实用。至若天理人事之学,精深博奥者,亘万古、横九亥而不变。凡时凡地,均可用之。而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谓形而上学)为根基。乃吾国留学生不知研究,且鄙弃之。不自伤其愚陋,皆由偏重实用积习未改之故。[37]

 

同样处于救亡图存的危机之下,同样为炙热的爱国情怀所激荡,陈寅恪能够洞察形而上学对于救国经世的根本性大用,可见其远见卓识。

我们必须明白,坚定的信仰必依赖于在真理方面真正非功利的、独立不依的艰辛探索。可惜,中国教会内部多以眼前的传福音、开教会为急务,很少有人能够理解、支持潜心神学研究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神学,就没有深刻的灵命;没有纯正的神学,也没有纯正的教会。百年大计,在于人才的预备;人才的预备,首先是思想的预备。求主感动一部分真正热爱上帝和教会的人,躬耕书斋和讲坛,为中国教会百年,乃至千年的思想和人才预备奉献心香。

 

7.中国基督教神学发展当注意的事项

基督教神学在大陆的发展首先就是立场的问题。在立场问题上,当注意避免三种倾向。一是迎合政治,二是迎合学界,三是迎合大众。基督徒神学家当参与政治,引导政治,但决不能迎合政治,这也是一个基督徒的人格问题。对于学界也是如此,基督徒神学家当参与学术,追求学术卓越,但学术也有是非优劣,不能一味迎合。最后一点就是不能为了人群现实的需要,为了教会人数的发展,随意降低真理的标准。

其次就是方法的问题。除了前面所提及的经院主义方法之外,笔者从五个方面强调中国基督教神学当注意的问题:

 

1)圣经性立足

中国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和任何国家、任何时代基督教神学的发展一样,都必须不断归回圣经,以圣经为发现真理的源泉,以圣经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要求有条件真心研究基督教神学的人,不能急功近利,最起码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掌握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等古典语言,同时至少从英文、德文、法文、荷兰文中掌握一到两门现代外语,然后才能解决研究圣经和西方教会传统所必须过的外语关。

 

2)传统性扎根

基督教是历史性的宗教,上帝的启示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显明的,教会对圣经中所启示的真理的认识也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成长的。不明白历史,就不明白今天;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这些习语虽然已经融入常识,可是我们中国基督徒在神学学习中却一直不重视历史性的研究,不重视对教会传统的考察,更不用说吸取历史的教训了。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大陆如此,在香港地区也是这样。吴国杰博士指出:“华人教会素来忽略教会历史……细数现今仅有的十多位华人教会史学者,绝大部分属研究中国教会人士,专研西方历史者有几人?确实寥寥可数。”[38]对于中国基督徒而言,传统性扎根有两大方面的要求,一是对西方教会传统的把握,二是是中国教会传统,包括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把握。

 

3)选择性吸收

在神学上,虽然西方教会有宝贵的历史和积累,当然也不是只有西方月亮圆,我们对西方神学必须进行选择性吸收。但是,谈及选择性吸收,首先是一个理解文本和传统的问题。如果不理解西方神学的文本和传统,只能拾人牙慧,或者随意论断,根本谈不上选择性吸收的问题。所以笔者在此之前特别强调对语言和历史的把握。对于中国基督教神学的全面发展来看,我们应当批判性地吸收犹太教对法律的解释,吸收中世纪经院主义式的严谨的研究方法,甚至应当吸收19世纪至20世纪自由派神学、新正统派神学中合乎圣经,造就教会的地方。这些方面的吸收都需要长期的艰深的研究功夫,远非随意一句话就能够断定的。

 

4)创造性转化

创造性转化就是在研究圣经和教会传统的前提下,根据中国教会现状,提出造就中国教会的神学来。这种创造性转化不是刻意寻求中国特色,而是自然就具有中国特色。非常重要的是这种转化一定要建立在对圣经和历史进行详尽的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不能灵机一动,随意主张,搞出《老子福音》这样的著述来。[39]

 

5)现实性落实

基督教神学绝不仅仅是书斋中的研究,而是在教牧生活中不断成熟的。因此,改革宗神学一直主张学者式的教牧和教牧式的学者。基督教神学的研究成果必须落实在教牧生活中,神学家必须把自己在神学上的亮光通过讲道、教导、写作和生活见证等各种方式,落实到自己和其他信徒的现实生活中去,并且逐渐影响到周围的社会。

 

1807年马礼逊启程前往中国时,先到纽约换船。办理手续时,船舶公司的职员以轻视的口气对他说:“马礼逊,你以为靠你一个人,就可以改变中国过去五千年来的偶像崇拜吗?”马礼逊回答说:“我不能,但我相信上帝能!”二百年后的今天,唯愿我们仍然能够坚信:上帝必要亲自建立他在中国的教会和神学,主耶稣基督仍是天上地下唯一的大君王,“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赛11:9)。

 

 

 



[1] 本文部分文字和思路取自笔者正转述的《基督教圣约世界观神学原理传习录》书稿。

[2] 参考汤清:《中国基督教百年史》(香港:道声出版社, 1987年),87-96页。

[3] 参考林荣洪:《中华神学五十年》(香港,宣道出版社, 1998年),22页。

[4] 唐崇荣:“十字架福音与现代人”,《生命季刊》,20006月,总第十四期。

[5] William Perkins, Works (Cambridge: 1608), Vol. I, p. 11.

[6] William Ames: The Marrow of Theology, translated from the Latin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ohn Dykstra EusdenGrand Rapids: Baker, 1997, p. 77.

[7] William Ames: The Marrow of Theology, p. 78.

[8] 吕沛渊:《基要神学(一):创造的神》(海外校园杂志、大使命中心出版,2000年),7-16页。

[9] 林荣洪:《中华神学五十年》,463-472页。

[10] 梁家麟:《福临中华:中国近代教会史十讲》(香港:天道书楼,1995年),171页。

[11] 赵天恩、庄婉芳:《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史:1949-1997》(台湾:中国福音会,1997年),65页,

[12] 赵天恩、庄婉芳:《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史:1949-1997》,748页,

[13] 转引自邢福增:《回溯教会路》(香港:福音证主协会,1997),131页。

[14] 丁光训:《丁光训文集》(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年)。

[15] 引自赵天恩:《中共对基督教的政策》(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86),318页。

[17] 丁光训:《丁光训文集》,205页。

[18] 对丁光训神学思想的系统批判,请参考陈韵珊编辑的《三自神学论评》(台北:基督教与中国研究中心,2003年)。

[19] 田童心:《神学的觉悟》(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20] 田童心:《儒家神学新议》(北京: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6年),汪维藩序。

[21] 丁光训:“再谈办好教会,”《桥》,第74期。转引自邓肇明:《沧桑与窘境四十多年来的三自爱国运动》(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1997),12页。

[22] Machen, What Is Faith? Edinburg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91, p.213.

[23] Augustine, The Confessions, trans. Maria Boulding (New York: New City Press, 2004), p. 193.

[24] J. R. Beeke, Truth That Frees, A Workbook on Reformed Doctrine for Young Adults, Teachers Guide (Grand Rapids: Reformation Heritage Books, 2002), p. 309.

[25] Philip Schaff,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Peabody: Hendrickson, 2006), vol.8, pp. 261-262.

[26] Jonathan Edwards, The Religious Affections (Edinburg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86), p. 32.

[27] The Works of Jonathan Edwards, vol. 8, Ethical Writings, ed. Paul Ramse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p. 396.

[28] Lewis Sperry Chafer, Systematic Theology (Dallas: Dallas Seminary Press, 1975), vol. I, p. 40-41.

[29] 参见刘德宠:《重负与使命》(吉林:圣心蓓蕾,2005年);可网上阅读(http://www.sxbl.org.cn/beileishuwu/zf-1.htm);于海涛:《旷野呼声》(吉林:圣心蓓蕾,2007年)。可在网上阅读(http://ccbbs.org/bbs/viewthread.php?tid=2846)。两位作者都对上帝和教会有挚爱之心,文笔流畅而犀利,明确地提出天主教当归回圣经,当向基督新教学习的主张。

[30] 关于经院主义的界定以及经院主义与改革宗正统神学的关系,请参考笔者翻译、瑞慕勒原著:《改革宗传统中的经院主义与正统神学》,“中国改革宗神学”(www.chinareformation.com)。

[31] 刘小枫,“中译本导言”,载于吉尔比:《经院辩证法》,王路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0)49页。

[32] 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本书乃是中国大陆对中世纪欧洲哲学或经院主义哲学研究的开创之作。

[33] 刘小枫在考察汉语神学学术的时候强调:整个中国基督教对基督教思想传统的传承一直不予重视,相反倒有轻视思想文化传统的传统。参看刘小枫:意识形态分化中的汉语神学学术,转引自谢品然:《冲突的诠释》(香港:建道神学院,1997年),187页。

[34] 林荣洪:《基督教神学发展史(二):中世纪教会》(香港:香港宣道出版社,2004年),2页。

[35]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II-II, questions 57.

[36] 吉尔比:《经院辩证法》,20页。

[37]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9页。

[38] 吴国杰:《真貌重寻教会历史研究导读》(香港:基道出版社,2005年),作者序, IX

[39] 参考谢选骏:“‘ABC神学中国古代自发地产生过基督教?”,《基督教与中国》,2004年,第二辑,93-111页。

新浪BLOG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v.youku.com/v_show/id_XMTk5NTA4Njky.html网页快照 - 类似结果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 这是国家名师赵林教授在武汉大学讲授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录相。该课程为武汉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公元1483-1546年)

 

 

                              “我請求世人不提我的名﹐不稱為路德宗信徒﹐只稱為基督徒。路德算什麼﹖道理不是我的﹐我也沒有為什麼人釘十字架。我不是﹐也不願作人的師傅。只有基督是我們

的師傅。”--馬丁路德

                              歷舉世界古今人物﹐以一生事業而使世界歷史為之煥然改觀者﹐除耶穌基督﹐莫如馬丁路德。路德在德國紹林吉森林邊緣的埃斯勒本的一個礦工家出生。雙親都是思想簡單﹑不拘教會禮節的虔誠信徒。但他父親的精神志氣非一般鄉下人可比。路德也秉承父母的特性﹕剛毅﹑果斷﹑無畏﹑粗獷﹑苦幹﹑奮鬥﹑保守等皆來自童年及早年在家和在校嚴厲管教的生活﹐形成他日後擔受極克己的修道生活。

                              他人生的第一個重要轉捩點是在廿一歲那年﹐他剛從大學拿了碩士學位﹐正要按父親的心意邁向法律事業。他是在取悅父親﹐但看來卻不能取悅一個更高的權柄﹐他感到神的憤怒在他頭上晃來晃去。“你怎能敬虔到一個地步﹐令聖潔的神心滿意足﹖”他常這樣自問。

                              一天晚上﹐當他從父母家中走回法律學院時﹐突然遇到一場猛烈的雷暴﹐閃電撕裂天空﹐而這個廿一歲的法律學生便哀求神饒命﹐起誓願意進入修院以報答神的恩澤。兩星期後他履行承諾,此舉令父母失望﹐使朋友震驚。

                              他在修道院三年得到神學學士﹐繼續任教兼研究而得神學博士。幾年後﹐他被調到威登堡一所修道院﹐擔任當地一所新建大學的聖經研究講師。在學時期﹐路德曾代表修道院訪問羅馬﹐按天主教的傳說﹐用雙膝跪爬上“聖梯”臺階朝聖﹐每爬一級就念一次“主禱文”﹐認為這樣可以獲得赦罪的功德﹐但是在他膝行還沒有到頂之時﹐聖經的話照亮他的內心﹕“義人必因信得生。”他既醒悟﹐就立時迴轉放棄這種迷信膝行朝聖的想法﹐起身走下梯階去了。

                              當時的天主教教庭腐敗﹐既對德國教會任意課稅﹐又隨意干預授任聖職﹐被剝削的農民和城市居民﹐對教會的死氣沉沉大感不滿﹐所以一有人呼喊﹐就會喚起大家響應。正當路德開始教授神的話語~~特別是“羅馬書”及“加拉太書”時﹐他有了新發現﹕“義”不是憑行為而得﹐而是靠基督早已為我們成就的事﹔借著基督與神發生的新而喜樂的聯系﹐自然地流露出一種情願遵從神旨意的新生活﹐因此路德發現羅馬教廷的錯謬很多。

                              一五一七年﹐教皇派人往德國售賣贖罪票。路德就在該年十月三十一日將九十五項條文釘在威登堡大教堂的木門上﹔揭露教廷的罪狀。其人最值得注意的是第六十二條﹕“教會的真正財寶﹐乃是榮耀而施恩之神的最聖潔的福音。”他原想引起一場學術爭辯﹐卻換來了一場宗教改革。翌年﹐路德被召到奧斯堡國會聽審﹐並命他收回前議。路德拒不遵命﹐向教皇請求“詳加說明理由”之後﹐逃離奧斯堡。

                              在一五二零年﹐路德作了三篇劃時代的論文﹐這要算是他最有成就的一年﹐他的領袖地位亦由此建立穩固。正當此時﹐教皇下旨逐路德出教﹐路德就引領威登堡大學的師生焚毀諭旨和幾部教會法典﹐以示與教皇絕交。結果他又被傳到沃斯木聽審﹐在行程﹐民眾莫不夾道歡送。會議上﹐路德堅決拒絕放棄所發表的主張﹐他理直氣壯地說﹕“我不能移動﹐這是我的立場。但求上帝幫助﹐阿們。”在路德起身還鄉一月之後﹐國會發出一道禁令﹐通輯路德。幸得撒克遜王想出妙計﹐派友人俘擄路德﹐將他隱藏在瓦特堡城堡中﹐使敵人無法找到。在這時期中路德仍從事著述並著手翻譯新約聖經﹐譯筆流暢﹐便於誦讀。後來又花十多年工夫﹐將全部聖經翻譯。

                              一五二五年﹐即路德在沃木斯作出震古爍今的勇辯後四年﹐德國農民之變引起分裂﹐南部一帶地方的民眾﹐對於路德所倡的運動﹐失去了同情。此時路德被教皇所追捕﹑被農民所憎恨﹑被宗教狂熱者所侵擾﹔在某些情況﹐他覺得需要從頭做起。還有什麼比結婚和開始新家庭更適合﹖他想到﹐婚姻可以“取悅父母﹑惹怒教皇﹑使天使嗤笑﹑令魔鬼哀哭﹐和堅定他的見證。”就在四十一歲那年﹐他與凱絲?方波拉成婚。她本是一個修女﹐下嫁路德可能賠命﹐但這危險沒有阻止她的決定。他們志趣相投﹐愛情穩固﹐並生了幾個孩子。

                              路德一生經過重重波折﹐他的兩個幼女夭折﹐使他心靈矇上一道陰影﹐加上教廷煎迫﹐仇敵多如牛毛﹐過勞的工作引致百病叢生。某日他情緒極度低落﹐無精打采﹐不食不語﹐妻子見狀不敢多問﹐只穿一身黑色衣服﹐路德不禁驚問﹕“你為誰服喪呢﹖”凱絲問﹕“我見你垂頭喪氣﹐我想大概是耶穌基督又死了﹗”路德十分慚愧﹐即刻振奮起來。

                              路德非常注意文學教育工作﹐一生發表的著作有三百五十多種。在教義方面寫了“大﹑小基督徒問答”﹐作為課本﹐以啟迪訓練程度較低的人民。他認為用通俗的語言文字表達聖經的意思則是好文章。正如他在其他作品中指出﹐所有信徒皆為祭司﹐他推翻解釋聖經之權全操于教皇手中。他說﹕“基督既是萬有之主﹐不受任何束縛﹔基督徒也有作萬人之仆的義務﹐受所有的人管束。”在路德的見識中﹐自然還有許多細節尚待清理闡釋﹐但他在基督教福音神學上早已為后人奠下基礎。

                              路德在一五四六年二月十八日病逝于家鄉埃斯勒本。他所引領的改教運動遠遠超越了德國和北歐﹐難怪在以後的五百年中﹐有無數的書籍關於這個偉大的改教領袖﹐不斷出現﹐超過教會史上任何人物。

                              

 

本文摘自《圣徒小


 

 

馬丁路德小傳

 

 

馬丁路德是人盡皆知的偉大神仆,關于他的傳記和寫到他的書,多得我們不能盡讀。我們所寫的這個小傳,主要是側重“詩人”馬丁路德,而不是偉大的“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若是你讀過几本馬丁路德的傳記,再來讀這本小傳,會覺得更有興趣。

一個特殊的背景

 

歷代神所使用的器皿,都有他們与眾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的形成,除了神所賜給他們的天賦和恩賜之外,還要加上從幼年時,神所給他們在環境上的長期磨練。這一點,在馬丁路德的身上特別顯著。整個的宗教改革運動在世界里奏效之先,就逐一在他心里發生作用,因為他將成為推廣這些工作的器皿。只有當我們認識路德心里所起的變化,和他特出的家庭以及教育背景,所塑造成的复雜性格之后,我們才能明白他所以能成功偉大事業,而成為神仆人當中最特出一位的原因。

在撒克遜尼(Saxony)的愛斯里本(Eisleben)住著一對夫婦,男的叫翰斯路德(Hans),女的叫瑪格麗特(Margaret),具有敬虔婦人的一切美德:她的謙虛,她的敬畏神,和她禱告的靈等等,鄰婦都視她作模范,爭著效法她。一四八三年十一月十日晚上十一點,瑪格麗特喜得一男,她第一個思想就是要把孩子奉獻給神,并且給他取名叫馬丁(Martin)。此后,馬丁路德就一直生長在這個非常特出的家庭里。他的父親是一位非常特別且不易認識的人,他被稱為LuderLudher,或者Leuder,連他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姓什么。他曾多次因犯法判罪而逃亡,他在本鄉之中,被人藐視、厭棄。所以,有人傳說謂馬丁路德是一個惡魔和一位婦人所生的孩子,甚至馬丁路德工作成功時,許多人仍以此話來攻擊他。

當然,我們可以想象這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礦工,因為犯罪和逃亡的生活,所以家計由他母親來維持,路德自己也說:“我的雙親十分貧寒。”他的母親經常要以肩背木頭等苦工來增加收入,以供應孩子們,她所忍受的勞苦重擔,不是我們可以想象的。路德是第一個孩子,所以在他稍為長大之后,生活的重擔,自然就落在他身上。

另外一點,他父親的脾气非常暴躁、嚴厲,對孩子們的教育是以懼怕和懲罰并施的,路德比較性急,因此常受父親的刑罰。在他晚年時曾說:“我的雙親待我極其嚴厲,使我變成十分的怯懦,他們滿以為自己是對的;但他們不能分辨場合,不知道何時、何處或者如何懲罰。責罰雖是必須的,但是苹果与刑杖應當并施。”他提起有一個早晨,曾被連續鞭打十五下,路德說:“我們必須鞭打孩子,但我們同時也必須疼愛他們。”

當他年輕的時候,被送到一所納爾弟兄會(NulBrethren)學校讀書,然后在一四九七年他被介紹到馬德堡(Magdeburg)去讀書,而他父親又把他送去另一所愛森納(Eisenach)的學校讀書,所以路德曾在兩所學校受過教育。因為他的父母不能維持他的生活,以致他必須時常到街頭去行乞。“某一天,教會慶祝耶穌基督降生,我們一同在鄰近的村庄游行,高歌伯利恒城里的嬰孩耶穌,我們停在一座農舍的前面,一位農夫听到我們的歌聲,拿著食物出來給我們吃,他大聲喊著:‘孩子們,你們在哪里?’”但因路德的性格,一听見聲音就拔腳飛奔。“我們本來不需要惊恐的,因為農夫一片好心要款待我們,可是我們久受教師的斥責,已經變成惊弓之鳥了。這個農夫不斷地呼喚我們,我們才停止腳步,原來他給我們二根大的腊腸,叫我們飽餐一頓。由這一點可見我們良心經常在虧欠惊惶戰兢逃跑的光景。”這樣一個令人悲憫的儿童和青年時期的背景,對一般人說,只是成為他們一生痛苦、不幸的回憶,而在路德身上卻是陶塑他成為偉大詩人性質的搖籃。

 

一個十分剛強而又十分懦弱的人

 

長期在家庭和學校這樣的環境下生活,使得路德的性格非常矛盾而且特殊。一方面,他是一個十分剛強的人;另一方面,他又表現得十分軟弱,沒有決斷力,這樣的性格影響了馬丁路德一生之久。當他在學校里讀書的時候,可以看見他剛強的一面。當時盛行煩瑣的哲學(Scholasticphilosophy),他以非常的毅力,熟讀其間的名著,窮究其中的原理,在早歲時即卓越杰出,全大學都羡慕他的天才,并且因為他從小所受的宗教教育,他懇切求神祝福他的勞苦,總是以禱告來開始他的一天,再赴禮拜堂,然后才用功讀書,光陰從沒有一分鐘是荒廢的。他常這樣說:“好好禱告,是學問成就的大半。”并且他盡量利用時間在學校圖書館里閱讀群書。當時書籍很稀有,他能利用學校丰富的藏書,實在是万幸。當他得到學位的時候,因為勞力過度,生了一場大病,几臨死地。而像這樣一個賦有毅力的年輕人,人們難以想象他在農夫面前听見聲音就逃跑的故事。

一個無所懼怕而又常有敏銳恐懼感的人

 

其實,馬丁路德的本性是十分剛強的,因有父親的遺傳,對于一切事情都無所懼怕。但是因為長期在上述的環境之下,他的性格變為非常复雜、過敏而充滿恐懼。當他大病康复之后,他里頭有了大的改變,圣經給他一种新的啟示,但他仍舊不明白救恩的光輝。大約在一五?三年,他回家与家人歡度复活節,照著當時的風俗,他也配戴利劍。結果行路不慎,腳蹴劍鞘,利劍墜出,割斷一根大動脈,同伴四出求救,留下他一人,他仰臥在地,手按傷口,血流不止,自感臨近死亡,就大聲喊說:“馬利亞救我!”最后,醫生赶到,包裹傷處,晚間傷口崩裂,他再次暈厥,醒時又呼叫馬利亞救助,后來他承認說:“當時我倚靠馬利亞實在該死。”而那時他對死亡充滿了恐懼的感覺,后來那個城里他的一個朋友被暗殺,使他万分悲傷惊恐。他戰兢自問說:“假若我死時也這樣全無警告,結果如何呢?”

當年夏天返鄉省親,回校的時候,在艾福(Erfurt)附近斯坦黑(Sternhein)的鄉村,突遇暴風雨,電光閃射,火球就落在他腳前不遠處,他受惊仆倒,跪在地上,自念死期將到,永遠死亡的審判正在嚴肅地呼喚他。正被這樣的懮急和恐怖圍繞之時,他听到一個呼召,無法再抗拒,便立誓說:“神若拯救我脫离這個危險,我就撇下世界,專心事奉神。”從地上爬起來之后,死亡的恐怖還是充塞在他的心里,知道這日早晚終要臨到,他慎重自省究竟該作什么?過去的思想又開始更加有力的攻擊他—他是如此不洁的人,怎能站在神面前受審判呢?因著這些深刻的感覺,在他早期所寫的詩歌中,每首都能触摸到他對神的尊重和忠誠,對審判滅亡的戰兢和恐懼,對救恩的飢渴和感激,使他詩歌有那樣深切感人的力量。

從這二件事上,我們可以看見路德經常被恐懼所充滿,這是十分痛苦的經驗。但在另一方面,他又表現得十分剛強而無所懼怕。當他蒙召的時候,他就決心入修道院作一個修道士。他知道這會引起雙親和同學們的反對,所以特別邀請大學的同學來歡聚晚餐,席間有音樂助興,這是路德向世界辭別之宴。從此以后,他將進入寂靜的修道院,和修道士為伴;不再談天說地,將靜坐默思,不再高歌時曲,將靜听鐘聲,這是他最后一次享受青年人的歡樂。同時,他也寫信給父親,而父親覆函表示他的憤怒和輕視,聲明從此脫离父子關系。這一切卻不能搖動一點點他進修道院的意念。那一天深夜,他獨自去叩奧古斯丁修道院的門,大門開而复閉。看哪!他從此离別父母,离別學友,离別世界,這件事發生在一五?五年八月十七日,他才二十一歲。

 

一個在嚴格的律法下受教而充滿自覺的人

 

進入修道院之后,那里的嚴格訓練,在路德的身上塑造出一個和他原來性格沖突的另一种性格。他初進入時,修道士大大歡迎他,引以為榮。漸漸地,他們待他十分苛刻,叫他作最卑賤的工作,并且以許多的事故意折磨這位哲學碩士,教訓他學問并不使他的地位高過其他的弟兄們。他們不讓他專心用功,反而叫他打雜,開關大門,按時打鐘、掃地、整理房間。而這些雜事作完之后,他們就大聲對他喊說:“拿著口袋去討飯。”路德立刻順服,提著口袋在街上逐家挨戶去乞食。有時候必須在從前那些朋友和他的下屬門前去乞食,對他來說,實在是非常殘酷的訓練和屈辱。

更可怕的一面,修道院給他的教訓和生活,是希望用禁食、抑欲、守夜來克制肉體,他像囚犯一般關在房里,不斷和內心的惡欲邪情搏斗。他平時的食物,常是少量的面包和一條小鯡魚。而他認為只要能成圣,進入天堂,任何犧牲都無所謂。羅馬教內很難得到像這樣一位虔誠的修道士,他從未見過一個這么努力來購買永生福樂的人。但是對于路德來說,這條路是根本跑不通的,再強的人,再強的意志,都要在這條路上倒下來。他切望得到救恩的保證,他內心的愿望沒有這個就沒有安宁。當初是這個恐懼驅使他進入修道院,但是在斗室之內,恐懼只有增加,內心的哀嘆,震蕩在修道院的長廊,引起更響亮的回聲。而他發現在進入修道院之后,自己好像成了一個更可怕的罪人,實行修道院式的圣洁,并不能綏靖自己的良心,路德在急難中也曾嘗試過,可是不久就發現這是一個騙局,毫無拯救在內。那時候他在大學的圖書館中,發現了一本拉丁文圣經(在這之前,他從未見過圣經),同時他也發現圣經中埋藏了許多東西,是他在教會中從未听過的。一時興奮,便開始由哈拿的故事來細讀,并且他覺得讀圣經并不如天主教所說的,是一种干犯神的行為,反而能帶給他一些心中的平安。但在另外一面,由于未能發現救恩的亮光,反而看見自己在話語和行為上充滿了罪惡,以致良心深受控告。以他這樣一位高度智慧的人,竭盡其智也沒有辦法解決自己被捆綁的問題,即便如此,他心中仍有一點微小的亮光:“或許這是神的道路——使我們實在沒有辦法拯救自己,而必須神來施行拯救。”從此以后,圣經成為他不能或忘的書籍,隨時帶在身邊,當他的同伴們都到天主教堂里認罪,他卻在神面前將自己所犯最微小的罪,都傾心吐意地直接向神承認,盼望從此得赦免。但他仍舊以為尚須加上禁食禱告的苦修,及神父們細心的審察才能贖罪。這初期生活中的矛盾,也造成了他一生中矛盾的性格。在這樣越發的注意認罪,及神父越發的審察之下,他不僅內心得不到平安,而且發現自己的罪更多,心中陷入更深的痛苦。而這痛苦使他更常發脾气,失去忍耐,失去安息。

 

一個具有堅強獨立性格又非常需要依靠的人

 

馬丁路德面貌的特征正是他天性的一個最好的說明,他長得非常粗獷,特別兩只炯炯發光帶著棱角的眼睛,許多人稱他為鷹眼,但反對他的人卻譏他為雞眼。加上他突出而剛毅的下顎,使他的外形成為一個使人一見就生畏的人,沒有人愿意親近他,所以他常感自卑而孤獨。奇妙的是許多偉大的音樂家和詩人都有這一方面的相同點:偉大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和杰出的音樂家貝多芬在這一方面是十分相像的,但是這偉大的宗教改革家卻同時具有一個偉大詩人和音樂家的天賦。經過這樣艱巨的歷程和背景,這個十分剛強自信的人里面攙雜著另一面完全不同的性格。由于他內心沒有平安,所以迫切尋求永生之道,使他愿意長期忍受修道院的苦修、功行、禁食、不眠、認罪及各种贖罪的方法。雖然他心中也充滿了怀疑,然而他要倚靠一切他所能抓住的,使他心中得安息。他用功遵守這些無意義的規條和律法,結果,消耗了他所有青年的力量,使他的骨頭根根可數,眼球凹入眶內。他的容貌顯出不安,時有掙扎;另外一面,他仍舊在這條路上堅剛不撓。神的怜憫使他遇見了一位年輕人約翰史道畢(John Staupitz),這是一位在那時代中少有的認識主的人,他因親自認識救贖主,而得到內心的平安,尤其懂得恩典揀選的真理。當路德正因為自己所走的路而神志沮喪、默然無語,几乎不能進食的時候,史道畢熱誠的來對他說:“這些試探是你所必須的,比飯更需要。”路德說:“我向神所許的愿都歸徒然;罪的力量實在太強。”史道畢就把他所發的亮光和救恩告訴路德,而路德反問說:“這樣,你怎么答覆加在無數良心上千百种難當的苦行呢?我們豈非盼望因此獲得天堂嗎?”史道畢回答說:“圣經中悔改的意義,不是千百個掙扎,而是里面的改變——藉著神的愛而轉向神,得著平安。人不能活在‘自我分析’中來過清洁的生活,因為人完全不能靠自己來拯救自己,也不能靠自己來滿足神律法上的要求。相信神是滿有寬恕和怜憫的心,并且相信神的救法,是要我們看基督為神所應許的救主,為人的罪受苦而死,祂并不是那威脅人的審判者。”這些話對路德如同亮光照在死蔭的黑暗里,實在太重要了。從此以后,史道畢不僅成為路德的朋友,也是他可敬的導師,指示他救恩的道路,路德說,若不是史道畢的幫助,他可能早就被仇敵的控告所吞吃,而在地上消滅掉了。

 

一個長期受盲目服從訓練卻同時對每件事都容易產生怀疑的人

 

路德的一生真是充滿了矛盾,無論在他的性格、感覺和經歷中,皆是如此。他說,屬世的宗教都是要求盲目的服從,而他也的确如此行,但卻無法消除他內心深處的怀疑。譬如,他一面嚴格遵守天主教認罪的生活;一面他又實在怀疑:一個真正盼望從罪得釋放的人,會被這個宗教帶入一种歧徑里——藉著外表意識的操練而盼望得著平安。其實,這樣的作法,只是叫人在思想上數算自己的罪而受痛苦,更被外面的宗教意識所捆綁;甚至叫人覺得,除了跟從教會錯誤的領導以外,沒有其他的方法能叫人從神面前得平安。

在意大利炎日之下,長途旅行,終于到達七山之城。當他看見那座羅馬大城的時候。他心里何等興奮,雙膝跪下說:“圣羅馬,我向你致敬!”對于當地所行一切荒謬的遺傳和規條,雖他已蒙光照,但悟性尚未全部脫离黑暗,更缺少知識。要脫出數世紀的黑暗,豈是容易。

他最初竭力遵守羅馬教會所命令的贖罪方式。一心盼望獲得教皇所應許的赦罪,他卑怯地用雙膝爬上彼拉多的梯子,据說是神奇的由耶路撒冷遷來此地的。當他正在作這功德的時候,他听見一個雷聲,從他內心的深處發出說:“義人必因信得生。”這句話曾經兩次臨到他,如同天使的聲音一般,現在重新有力的向他發聲。他在惊奇中站起來,全身寒栗,自愧迷信之深,火速起來走避。這次經歷是路德一生中惊人的轉變,從此困拘他多年的羅馬教規條,都崩潰仆倒,不得在他里面建立。他成了一個新人,過去多年所受無數心靈的痛苦,現今完全得著釋放。而神所賜予他惊人的天才,及在學校中苦讀所得的學問,都成為他一生服事神的資本。他耗盡心血,為后代神的儿女立下信心最寶貴的根基。

他深深感覺以往年月所受的痛苦都是枉然。一五一二年十月十八日,他宣誓說:“我誓必全力保衛福音真理。”翌日領神學博士銜。他說:“凡無神的呼召而做事的,就是尋求自己的榮耀。但我馬丁路德是被逼作博士的。羅馬教想阻止我履行職務,可是我已經看見結果如何,將來結局更慘,他們不克保衛自己。奉神的名,我決踐踏猛獅,蹂躪龍蛇。這個工作在我生時開始,在我死后完成。”

自那時起,路德在教室里、在講台上傳揚相信耶穌基督的道,他的教訓帶著權柄,也帶著極大的亮光,引領人相信神的儿子,因他完全依靠圣經。他又深覺神學院使真理墜入黑暗,阻礙神儿女的信心,所以他心中燃燒著說不出的義憤,起意保衛真道,使信仰能在神儿女中恢复,就出了第一本保衛真理的書,攻擊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說:“從你們得著一些空洞敗坏的形式主義,在行為和生命的歡念上尤其盲目,因你們從不了解公義的中心和根据。”而路德尋索一切的方法,以抵擋天主教濫用圣靈以外各种荒謬的教導,他下定決心為真理打一場偉大的仗,因此引起神父們和神學院的學者,盡他們的力量來反駁路德的新理論,這一切可怕的攻擊,從未搖動一點路德的腳步,反而使他心中充滿了天上的平安和喜樂。直等到万圣節來到,他們說凡在迭亭侯所建之堂內認罪的,必得丰富的贖罪。因此在這年節,許多朝圣者從各地集來。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節期的前一日,是個偉大的日子,路德勇敢的走進禮拜堂,在大門上張貼九十五條反對贖罪票道理的標題。這宣告成為頭一支利箭,射入天主教的心腑,而為神的儿女奠定了進入天門不能再被毀坏的根基。在這爭戰開始后,他更清楚地看出當時天主教已陷入極深的腐敗當中,這邪惡的力量匯集起來,抵擋神藉著他所興起的新運動,但這一切的反對,因著路德的性格和神所加給的力量,反而更催促他往前。万軍之耶和華爭戰的靈如同火焰,在他里面燒燃。那些羅馬教庭權貴愈憤怒、愈壓制,他就越發無所懼怕,用更自由的靈和話語,討伐羅馬教的錯誤,和站在羅馬教背后的鬼魔來爭戰。他說:“我已完全預備好了,我所作的一切,可以在神公義審判的那日,站在神的面前。”

 

一個經過可怕爭戰而得胜的人

自那時起,路德就成了一個非常孤單的人。朋友們都起來反對他,一片喊聲說:“要听教會。”教廷的監察官麥曹利尼(Mazzolini)特別著論攻擊說:“我愿意知道這個路德是否鐵鼻銅頭,不可擊破。”并稱“凡不以羅馬教會与羅馬教皇的教訓為信心無謬准則的,就是异端。”當然路德所受的壓力很大,在緘默了一段時期之后,他說:“神的話,全部神的話,只有神的話,乃是一切的准則,他相信一一絕對的相信一一教皇和一切的教法會議,都可能錯誤。現在我們只是為神爭戰,如果我們站在神這一邊,我們就不相信任何人能夠胜過我們。雖然我也知道任何可怕的事都會發生,但是我們永不搖動,因為神掌握著一切的事,而我們為著神的旨意,不以性命為念,因為祂已經為我們舍了祂榮耀的性命,并且我們將要經過死,和祂一同复活,一同得榮耀,這是祂對我們的圣召,和我們對祂圣召的尊重。”

以后所發生一連串的事,他的傳記中多有記載,在此不再贅述。我們僅提及他的二度爭戰:當最后命令到達,路德必須赴奧司堡(Augsburg)受審,他的朋友都勸他不要前往,各方面傳來可怕的情報,有人預備半路謀殺他,史道畢勸他暫避一時說:“我看全世界都聯合反抗真理,我覺得你毫無希望,只有等候逼迫殺害。”然而一切都不能搖動他。當他抵達奧司堡,在羅馬使節前受審時,手中并無安全證,然而心中充滿了平安。他們在審判的開始問他:“你愿意誰作你的審判官?”路德的回答真是偉大:“教皇并不能審判神的話和我們的信心,每一個基督徒都必須鑒察和審判自己。”該次審判所依据的,乃是教皇至高無上的權威,而路德迅速有力地回答說:“圣經在外!(教皇的權柄不能越過圣經之外)在這件事上,我靠著耶穌基督的恩典,絕不退讓,絕不屈服。”第二天的審判聚會情形更可怕,審判官惱怒地斥責他說:“撤回你所見證的,否則永遠不得回來。”路德彎腰鞠躬退出大廳,回到修道院滿心快樂。他已盡了本分,神必負他的責任。值得一提的是,很少有一個神的仆人能像馬丁路德那樣,把他一生爭斗的經歷用音樂和詩歌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個敢冒天下人的指責而推翻一切錯誤傳統的人

 

從馬丁路德的傳記中,我們知道當最后爭戰胜利后,天主教用各樣的方法要殺死路德,而他的朋友多方將他隱藏。在那段隱藏的日子當中,他歷盡了各樣的痛苦和仇敵凶險的攻擊。路德的确是個剛強的人,固然他是一個被神的靈充滿的器皿,然而不可否認的,這器皿本身也實在是用仇敵任何力量都難以折斷的材料所制成的。那時,整個歐洲几百年來被囚于天主教的影響之下,多少生活、風俗和觀念,都已牢不可破地栽植在人們的心中,只有像路德這樣的器皿,才能起來不顧一切地推翻所有的傳統,無論這傳統是如何地被天下的人所視為當然,甚至神圣不可侵犯。今天神的儿女能得著屬靈的自由,我們為了這件事,十分感激馬丁路德,神使用他好像一把利劍,把多少年來捆綁在神儿女身上的鐵鏈—一砍斷。

數百年來,人們已慣于到教堂去听圣品階層講解圣經,因為在天主教控制之下,一般的人民沒有權利自己誦讀圣經,而且讀經的本身也成為得罪神的事。路德不僅起來大力推翻此事,更把晦澀難懂的拉丁文圣經另根据原文翻譯成當代德文,這是個偉大的革命,和他的宗教革命具有同樣巨大的价值。當他把神的話譯成當代德文時,他說:“巴不得這本書被譯成各樣的方言,放在各人手里,擺在各人眼前,進入各人心里。”又說:“不帶注解的圣經,如同太陽,使眾圣徒直接得到亮光,這是改教運動的重要時机。”圣經問世,路德退隱;神顯現,人的一切就消失。改教者把這本書交于人手,從此每個人可以直接听到神的呼聲。

在威騰堡史達特(Carlstalt)領導下,他開始了偉大教會改革和社會改革運動。第二周,所有偶像、馬利亞及圣徒的雕像盡被毀棄,這是馬丁路德剛強魄力的又一杰作。

為了推翻傳統僧侶生活,他便立志娶妻成家,這件事需要更大的魄力和膽量。他對朋友說:“我不愿在我身上留下一點羅馬教的遺毒。”他雖已脫下僧衣,但尚未脫下僧人獨身的約束。他年老的父親勸他成家,他晝夜為這事禱告,他說:“神若樂意,祂可以改變我的心。但至少目前我不想娶。我并非不懂愛情,然而我日日在等候异端者的刑罰和死亡。”在他的良心里,他知道婚姻是神所定的,獨身是人的制度。最后,因為改教的立場,他覺得應當結婚。他說:“我不但用言語,也用行為見證福音。我決意在仇敵高唱凱歌之前娶一修女,證明他們并未克服我。我娶妻并未盼望長久同居,乃鑒于那諸侯向我傾倒忿怒,預見自己死期將近,料想在我死后,他們必再蹂躪我的道理,我就決意用明顯的行動見證我所講的,以堅固那些軟弱的人。”一五二五年六月十一日,他在朋友愛姆斯道夫家里,与凱塞玲波拉(CatherineBora)結婚。那時他正四十二歲。凱塞玲非常愛他,在他沮喪時,常用言語安慰他,免除他負擔家庭一切瑣碎的事。當他空閑時,坐在旁邊陪伴他。路德之家庭生活,使他后一半人生起了劇烈的改變,而大大影響了他的性格和他的作品。有時我們會惊奇,像這樣一個粗獷和剛強的人,竟也會寫出對于神愛那樣敏銳、柔細的詩歌。

 

詩人路德帶給神儿女的一大禮物—一圣詩

 

路德一生所帶給神儿女的三大禮物,是我們今天還在享用的。頭一件禮物是恢复“因信稱義”的真理,其次是公開的圣經,第三件則是這篇小傳的重點一一他的圣詩。

德意志民族原來就是一支酷愛音樂的民族,從中世紀的早期開始,當地的圣徒就喜歡用民謠的形式來譜寫圣詩,天主教雖然不明加禁止,但也默許他們這樣唱頌。所以,路德成為更正教的第一位大詩人,并非單單由于他自己的天賦,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一德國本身就是一塊圣詩的沃土,而路德以他屬靈的見識和魄力,成為其后蔚為風气的德語圣詩的催生者和引玉者。

路德自己曾說過:“音樂是神所賜最美麗的、和最偉大的恩賜。我常蒙祂感動而滿有能力的傳講信息。音樂也是神的兵器,能夠赶逐魔鬼,帶給人屬天的喜樂。除了我所信仰的神學之外,我把音樂放在最高的地位,而得到我自己最高的尊重。由經歷中我們知道,除了神的話語外,用音樂所發出的贊美,最能改變并掌握神儿女的性情和生命。魔鬼何等憎惡從神來的音樂,我自己的心靈卻常常被音樂所更新,并且把我從一切的痛苦和繁瑣的事務中拯救出來。而天上的父親盼望音樂和教會共存到永遠。這無限寶貴的恩賜,僅為人類所擁有,提醒人們被造的目的,乃在贊美神和彰顯神。”

他寫詩的目的,并非要寫一些很美麗的圣詩給神儿女來欣賞;在他所處的爭戰歲月里,他里頭有一個迫切的靈,要宣告他所信的是誰,要呼喚神的儿女們都向神表明態度,而站到神的這一邊來。所以,他的詩有一個特點就是簡單明了,鋒芒銳利,气勢磅礡,咄咄逼人。我們很感謝神,當時的歐洲并沒有什么版權法,只要有人寫得出好文字,馬上就會有人“盜印”,廣為流傳;因此,路德的圣詩只要一在威騰堡教會唱出,不久就流傳到各地德語的教會,于是他的詩歌成為堅固神儿女信仰最有力的兵器。

根据茱利安的搜集,路德一生所出版的詩共有三十八首,其中有十一首是他從拉丁圣詩翻譯成德文的;有四首是他從流傳在民間的詩歌而改寫的;有七首是詩篇的改寫,他詩中最膾炙人口的“我神乃是大能堡壘”就是這一類的,此外從別處經文改寫的則有六首,其他列為創作的有八首,多為口語風格的。他的詩歌寫得雖然不多,卻是各种類型都有,而我們還可以發現他雖然被稱為宗教改革家。他卻是竭力維護拉丁教會愛好圣詩的傳統,并且大膽地使用淺白德語,甚至采用民謠體,使圣詩贏得更多圣徒的唱頌。

路德的詩還有一點是很特殊的,就是詩譜几乎是他自己譜的,他的配樂鏗鏘有力,最适合表達出該詩的含意。

至于這些詩的系年,有二十四首詩是他在一五二三年秋天起到次年的夏天所寫的,以后陸續發表,最晚一首是在一五四三年寫的。

在沒有欣賞路德的詩歌之前,我們先要來看看他在圣詩中的影響地位。圣詩學權威茱利安曾對“圣詩”一詞下過定義,他說:“圣詩乃是普及的宗教抒情詩,用來贊美神,而由全會眾一同唱頌的。”因此,拉丁圣詩雖然精致,但它有兩個致命的缺點:第一,它是用拉丁文寫的,并不普及;其次,它是圣品或修道院用的,或由詩班唱出的,并非由全會眾一同唱的。這种光景一直到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運動后,才徹底地扭轉過來。据茱利安的估計,一九0五年以前,德語圣詩的首數已超過十万首,其中不朽的精品也有千首。他說:“大多數的德語圣詩都是滿了膏油和熱力的,是堅固人的信仰又叫人得安慰的。早期的圣詩反映出改革時代的風暴和爭戰;三十年戰爭時代的圣詩則反映出苦難的經歷;其后的敬虔和莫拉維亞時代的圣詩反映出他們追求圣洁的掙扎經歷,和進入与神交通的甜美享受;到了以后啟蒙和理性時代,這些詩更像出于干地的花、傲視霜雪的高山玫瑰,依舊向人宣告他們信入基督而有的曙光。”

因此,茱利安說,馬丁路德是德語圣詩中的安波羅修(Ambrose339~397),亦即說他是德語圣詩之父,如同安波羅修是拉丁圣詩之父、以撒華滋為英語圣詩之父一樣。他認為路德恢复了“圣徒皆為祭司”之真理的實際作法,就是把圣經和詩歌口語化。他說:“有了德語圣經,神就可以直接地對德國圣徒說話,而有了德語圣詩,德國圣徒也可以直接地向神傾訴。這是路德在改革中最杰出的成就。”

路德的詩不只是影響了德語教會,藉著翻譯,更影響各國的教會。下面我們透過翻譯,來欣賞四首路德所寫圣詩中的代表作:

“一首新歌于焉唱起”(ANewSongHereShallBeBegun)是路德所寫的第一首詩歌。這首詩寫作的緣起非常感人。當路德在一五一七年公然向教廷張貼九十五條答辯文起,他的忠心同工有不少是他自己所出修會里的修道士。到了一五二一年沃姆斯會議以后,路德正式被天主教宣判為异端。當時的德國王侯都傾向路德主義,并不向他的同工采取任何壓制的手段,可是在荷蘭境內的情況則不相同。雅各司布廉(Jacob Spreng)是荷蘭安衛普(Antwerp)修道院的院長,竭力地為路德所提出的真理辯護,于是他的修道院大受逼迫。司布廉和他重要的同工都因此下獄,政府且以死刑來逼迫他們妥協,但在修道院中的弟兄們仍然一如素常地傳揚救恩信息。最后,整個修道院的人都被捕下獄,而且被威脅說,若不悔改,將被處以火刑。其中有兩位弟兄名叫亨瑞和約翰,表現得特別剛強,一點都不妥協。結果于一五二三年七月一日在布魯塞爾市場上公開被天主教焚死。這是宗教改革以來第一批殉道者,路德的心大受感動。

他們殉道之后,天主教立即放出空气說,他們兩人在臨死前悔改了,放棄了他們素來所堅持的信仰。路德听到了,就定意要拆穿仇敵的詭計,但要如何將這個偉大的殉道故事公之于世呢?他采取了歌謠體來寫詩,果然眾人爭相傳頌,真相就大白了。這首詩有十二節,是一首敘事詩,述說這件事的始末,并不适合今日教會唱頌之用,在此仍列出六節供讀者頌讀。

1A new song here shall be begun

The Lord help our singing

Of what our God Himself hath done

Praisehonor to Him bringing.

At Brussels in the Netherlands

By two boysmartyrs youthful

He showed the wonders of His hands,

Whom He with favor truthful

So richly hath adorned.

2The first right fitly John was named,

So rich he in Gods favor

His brotherHenryone unblamed,

Whose salt lost not its savor;

From this world they are gone away,

The diadem theyve gained

Honestlike Gods good childrenthey

For his word life disdained,

And have become his martyrs.

3The old archfiend did them immure

With terrors did enwrap them,

He bade them Gods dear Word abjure,

With cunning he would trap them,

From Louvain many sophists came,

In their curst nets to take them

By him are gathered to the game

The Spirit fools doth make them

They could get nothing by it.

4Ohthey sang sweetand they sang sour

Ohthey tried every double

The boys they stood firm as a tower

And mocked the sophiststrouble.

The ancient foe it filled with hate

That he was thus defeated

By two such youngsterheso great!

His wrath grew sevenfold heated,

He laid his plans to burn them.

5Two huge great fires they kindled then,

The boys they carried to them

Great wonder seized on every man,

For with contempt they view them,

To all with joy they yielded quite,

With singing and God-praising

The sophs had little appetite

For these new things so dazing.

Which God was thus revealing.

6Leave off their ashes never will

Into all lands they scatter

Streamholeditchgrave-nought keeps them still

With shame the foe they spatter.

Those whom in life with bloody hand

He drove to silence triple,

When deadhe them in every land,

In tongues of every people,

Must hear go gladly singing.

 

在這首詩中路德特別說他們的殉道血好比亞伯的血,雖然死了,因信仍舊說話。

接著,我們要來介紹路德最有名的一首詩——“我神乃是大能堡壘”(Ein Feste BurgistunserGott),這首詩是圣詩中最雄壯的戰歌,也是反映宗教改革時代特性的詩歌。

路德的這首詩是根据詩篇四十六篇寫的,這篇詩是他最寶貴的一篇詩。詩篇四十六篇起首說:“神是我們的避難所”,路德就根据這個思想說:“我神乃是大能堡壘”,并且加入保羅書信中的啟示和他自己的經歷,唱出神和宇宙中的邪惡勢力之間的爭戰。在這一場爭戰里面,基督永遠是得胜者,祂一出現,仇敵就失敗,因此,神的國度也永遠屹立不動搖。這首詩成為當時更正教圣徒站住的力量,甚至連耶穌會的人都承認說:“路德的詩歌比他的講道吸引更多的人去跟從他。”

至于這首詩的緣起,說法很多。德國大詩人海涅說,這首詩是他一五二一年昂然進入沃姆斯城堡時唱的,當時“整個天主教堂因這首詩歌而戰栗,所有的‘烏鴉’都嚇得躲進鐘塔上的窩巢里。這一首詩可說是宗教改革的馬賽進行曲。”詩人海涅似乎不太有時間觀念,因為路德從來沒有在一五二三年以前發過詩興呢!

史耐德博士(Dr.K.Schneider)提出另一個說法,他認為這首詩是路德的同伴凱瑟(Leon hard Kaiser)在一五二七年被焚死殉道后寫的。

有人則認為是寫于一五三?年,那年在奧斯堡的會議是整個宗教改革胜敗的關鍵。德奧比格涅(DAubigne)在他的宗教改革史里說:“路德被信心充滿,為要挑起他同伴們的勇气,就譜寫了這一首美麗的詩歌給他們唱頌。于是,沒有一個人再看他自己的軟弱,他們仰望神,就輕看每一個畏懼的感覺。”

然而茱利安則主張這首詩是一五二九年四月底為司拜爾會議(Diet of Speyer)之需寫的,在這次會議里,德國的王侯群集,抗議教皇取消了他們的信仰自由,自此,更正教圣經就得了“誓反者”的美名。勞克曼(Lauxmann)說:“在德國人民反對教皇敵擋福音之前,路德帶著這首歌進入誓反會議中。”以上列出了四种說法,而大多數圣詩學者都贊成勞克曼的意見。雖然我們無法确知它的起緣,但我們知道一件事,路德的詩沒有一首是為自娛而作的,他只為神儿女的需要而寫作。其實,路德本人無意成為詩人,一五二三年底。他出版了“彌撒与圣餐的秩序”(Order of MassandCommunion),在書中他竭力盼望有詩人興起,以寫出媲美中世紀圣詩的現代詩歌來,供應聚會中的使用。這段時間他也致函好几位朋友,鼓勵他們改寫詩篇。但這些人沒有一個達成使命,路德只好自己動筆了。當時圣靈水流的閘門在他手中,我們也不難想象,神當然樂意使用他成為時代的快手筆了!

至于這首詩的英譯,截至本世紀初年為止,就有六十三种,其中最好的譯文是英國大文學家卡萊耳(T.Carlyle)在一八三一年譯的,他的譯文成為以后許多譯文的參考。以下中譯則是根据一八五二年海炬博士(Dr.F.H.Hedge)的譯筆A Mighty Fortress is Our God翻成的(見第654首):

(一)我神乃是大能堡壘,永不失敗永堅固;

致命危難密布四圍,祂是我們的幫助。

我們素來仇敵,仍然害我不息,

詭計、能力都大,又配狠心毒辣,

世界無人可對手。

(二)我們若信自己力量,我們斗爭必失敗;

我們這邊有一适當合神心意的人在。

如問此人名宇,基督耶穌就是,

就是万軍之王,万世万代一樣,

只有祂能得全胜。

(三)世界雖然充滿鬼魅,想以惊嚇來敗坏;

我也不怕,因神定規真理藉我來奏凱。

黑暗君王猙擰,我們并不戰兢,

我忍受它怒气,因它結局已急,

一言就使它傾倒。

(四)主言超越世界全權,神旨成功不延遲;

藉主与我同在一邊,我有圣靈和恩賜。

財物以及親友,任其損失無有,

就是殺害身體,真埋仍然屹立,

神的國度永遠存。

關于這首詩,我們還有一些動人的故事要講。路德本人就很喜歡這首歌,每次當風浪四起擊打他的時候,他常對他最親密的同工墨蘭頓(Melanchton)說:“來吧,讓我們一同唱詩篇四十六篇吧!”當他死后,威騰堡的路德紀念碑上,就刻著這首詩第一行的佳句。

后來歐洲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爆發后,信仰更正教的德國几乎就以這首詩歌當國歌了,軍隊的士气往往因唱這首歌而激昂起來。

天主教對這首歌可謂恨透了,不只是十六世紀時,他們因著這一首歌敗在路德手下;到了十七世紀三十年戰爭仍舊因著這一首歌,敗在德王亞道爾夫(Gustavus Adolphus)的手下,到了十八世紀,當复興之火在莫拉維亞的波希米亞弟兄們中間點燃時,耶穌會馬上就起來干涉他們的聚會,將他們下在監中。有一次在尼斯曼(David Nischmann)的家中有一百五十人聚會,天主教又唆使政府去抓他們,會眾一點也不惊慌地唱起該詩的第三節:“世界雖然充滿鬼魅,想以惊嚇來敗坏;我也不怕,因神定規:真理藉我來奏凱。”他們昂然就逮,受了許多嚴刑苦楚,后來他們逃脫了,就投奔新生鐸夫,這一班人馬上便成為莫拉維亞大复興的火种。不但如此,一七三五年頭一批被新生鐸夫打發到北美開荒的,就是尼斯曼帶領的福音移民團呢!

下面我們要介紹他的另一首詩歌——親愛圣徒今當高歌(Dear ChristiansLet Us Now Rejoice):

(一)親愛圣徒今當高歌,歡欣雀躍贊主名;

在主愛中我們同樂,和諧融洽齊稱頌。

歌頌父愛竟舍獨子,帶來救恩甜妙如斯,

并藉圣靈透我心。

(二)曾是魔鬼所捆俘擄,誠然生在罪孽中,

罪擔沉重,日夜壓住,落在罪死的陷阱。

我愈掙扎,陷溺愈深,在我里頭一無良馴,

罪律全盤轄制我。

(三)我的善行如同朽布,自義換得人嘲弄;

神審判光是我所惡,本相暴露盡顯明。

絕望疾呼:“我真苦啊!誰能將這死身救拔?”

我魂速速沉陰間。

(四)如此劇痛撕裂所愛,父神不再安寶位;

因著祂以慈悲為怀,差遣一位來保惠。

但父何忍割舍獨愛,子又何愿离別父怀,

噢!父轉心向儿女。

(五)神子降世,說:“當靠主,我是你的避難所,

我要舍身將你買贖,為你擊敗那鬼魔。

你是屬我,我也屬你,無論何往,聯結更密,

仇敵無從使分离。”

(六)“我在地上一言一行,你若遵行并法效,

神的國度就要擴充,直到榮耀的破曉;

切要防備屬人酵素,免得新團變為朽腐;

就得祂再來祝福。”

原詩有十節,在此僅選譯六節。這首詩是路德所寫的第二首詩歌,也是一五二三年寫成的。他的第一首詩是說到兩位殉道者的見證,這一首則是說到他自己屬靈的經歷,為要激勵圣徒喜樂地活著,同樣為主作見證。

 

我們還要介紹路德的一首詩——我從深處向你求告(From Trouble Deep I Cry to Thee):

(一)主啊!我從深處求告,愿你側耳施恩听,

求你記念我的哀號,聲聲嘆息翳天庭;

你若察究人的過犯,誰能站住在你面前?

無人能耐你圣洁。

(二)乃是藉你不盡恩惠,抹去我所有罪目,

若要靠我最好行為,如撐蘆葦登天路。

在你面前無可夸耀,惟靠恩典可以逍遙,

否則戰栗圣光中。

(三)我的盼望是神自己,不再寄望己沙漠,

祂的良善是我根基,除祂以外我無佐。

祂話真實是我應許,我的安慰和我寄寓。

我心素來等候你。

(四)我罪雖重,不會重逾神撫慰我的恩惠,

助臂再輕,不會容許受創心靈仍傷悲。

惟獨耶穌:我好牧人,歷經路上所有困頓,

進入新造的自由。

這首詩也是路德在一五二三年間所寫的,是根据詩篇一三0篇改寫的。這篇詩和三十二篇、一四三篇都是路德本人最喜愛的詩篇,他稱之為保羅神學的詩篇,因為這三篇都是講到因信得著白白恩典。

在他寫完這首詩歌以后,路德曾寫信給他的一個好友史帕拉亭(GSpalatin),求他寫詩,因為新生的教會迫切需要詩歌。他說:“我們到處尋找詩人,因為你的德文又漂亮、又流暢,所以,我希望您能和我們同工,好將詩篇改寫成圣詩。可惜我自己沒有這方面的恩賜來做我想望做的工作,但是你卻可以成為像希幔、亞薩或耶杜頓一樣的美歌者。或許,我先給您一些提議吧,像詩篇第六、一四三和三十二篇都是值得改寫的,而我自己已經將一三0篇改寫出來了”路德沒有想到他自己就成為他那一個時代的美歌者,茱利安說這是一首十分美麗的改寫詩,路德個人也非常喜愛它。

路德本人也不會想到這首詩在德國成了最常被使用的葬禮詩,好像托普雷第的“万古磐石”之于英語教會一樣,因為這兩首詩歌都是歌頌主的白白恩典。路德本人睡了以后,當弟兄們將他安葬在威騰堡時,就是唱這首詩歌;選侯智者腓特烈安息時,也是唱這首詩。

一五四六年一月二十八日,路德來到愛斯里本城。雖然他身患重病,仍舊出席會議,直到二月十七日,他說了四次道,修改了一些規則。在晚餐桌上,他提了許多關于快要离世的事。有人問他,在另一世界里,我們是否彼此相識,他說,据他看來,我們應該是相識的。飯后,退入寢室休息,走近窗邊,默默禱告了許久。有人進來,他表示若能小睡半小時,對他十分有益。后來他在床上睡了一時半,醒來見朋友在房內,就說:“你們還在這里嗎?親愛的朋友,去休息罷。”他們告訴他,愿意留著陪他。于是他禱告說:“我將我的靈交在你手里。哦主,真理的神啊,你已經救贖了我。”他請求他們為著福音廣傳祈禱,而后又睡了約一小時。約拿博士想給他一些救助,他表示病情轉劇,乃禱告說:“哦,我的父,你是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你是一切安慰的源頭,我感謝你,因你已將你的愛子啟示了我。我相信祂,我傳揚祂,我愛祂。哦,我主耶穌基督,我將我的靈魂交托給神,我快要脫离這個屬地的身體,离別今生,然而我要永遠与你同在。”此后他三次申述:“我將我的靈交在你的手里,哦,主,真理的神啊,你已經救贖了我。”他閉眼倒在枕上,人設法挽救他。最后,有位弟兄問他:“你是否至死堅信你所傳的呢?”路德睜開眼睛望著約拿博士,以堅定清楚的聲音回答說:“是的!”這是他在世上所說的最后一句話。

 

本文摘自人与歌》

 

Wait fo ru 1
 
最早以书面形式正式提出唯一真神这一概念的是先知摩西,后来又通过耶稣基督传向世界。希腊哲学对人类思想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其观点类似于更早期的希伯来神学。唯一真神的概念不完全等于是绝对真理。唯一真神(希伯莱语耶和华)的真正含义是自有永有,类似于后来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创造宇宙时空的第一因。既然如此,万事万物(NATURE)都因神的意愿而存在而演化。神的意志既为自然规律既为普世价值既为绝对真理。由于希腊哲学与基督教义对宇宙起源有着类似的理解,基督教因而通过希腊而传向整个罗马帝国和欧洲。绝对真理存在于神的彼岸,人类凭着神的恩典才能了解天国的奥妙。所以基督教的使命就是把基督福音传遍世界每个角落,使神的道行于天国,也行于地上!

 

Jackie Evancho《The Lord's Prayer》

来源:

 

大衛鮑森牧師新舊約縱覽--38撒迦利亞書.avi - YouTube

www.youtube.com/watch?v=JfMcIHJcLKo
2012-5-24 - 上传者:hila0061
大衛鮑森牧師新舊約縱覽--38撒迦利亞書.avi ... 大衛‧鮑森牧師從不避諱提出異於其他基督徒的觀點,非為特立獨行,只為捍衛聖經真理。 大 ...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水墨徽州/正常教會生活的跡象和禁忌/证明上帝存在的40个例证/人體身心靈科學
  • 教堂内/文摘︰從舊約看報復--當受害者成為加害者/我知罪、認罪、悔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