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村子裏兩性話題最受村民的關注,就想湊個熱鬧,也來聊聊這個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談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大家都很熟悉,但大家也許不熟悉他的另一本書《人類的由來》。他在這本書中談到人是動物通過美感在性的選擇和推動下演化而來。這就是所謂的“另一半達爾文主義”。達爾文認爲生物進化的動力是愛。另一半達爾文主義揭示的是關于愛與美的理論。愛是對美的欣賞和追求,有人認爲達爾文的這種愛與美的思想是奠定現代美學的基石。
性選擇是大自然BUILT-IN到生物裏的種子,大自然通過性選擇化生萬物,使大自然多姿多彩。一切生物都逃脫不了這種被嵌入的本能。人的生命,性以及愛都是深深帶有大自然神性和屬靈的東西,我們人類應該對它們都保持敬畏之心。但由愛和性導致人類情感的悲歡離合,憂傷離別之苦,佛家認爲只有壓抑甚至去除這種欲望人才能得到解脫。如果人類果真能夠鏟除這種欲望,人類繁衍將不複存在,人類也將走向滅亡。
動物好色,色驅動動物的性選擇。但色與美有所不同。美除了包括色以外,還包含人的心靈層次的內容。色一般只是外表的美,比如動聽的嗓音,優美的身材和姿態,服飾等等。色是人類藝術的核心內容。然而人類因爲複雜的思想和生存環境,心靈層次的美感需求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超過了外表的美。我不清楚動物是否存在心靈層次的美感和審美。不過我覺得動物至少是有恻隱之心的,比如一頭野牛被獅子捕獲,野牛群會回來救這個野牛。孟子的恻隱之心就是看到同類受到苦難聯想到自身而産生的一種同情心。
人類的愛有三個層次,肉體本能,精神思想以及靈性。這三個層次不是所有人都能經曆的。動物一般只能經曆本能層次。有學者考察非洲土著部落的生活習俗,發現他們的紋飾,對色的審美等等更加接近于動物而不是人類。這說明低層次和未開化的人在審美趣味上其實更接近于動物性。一般人都能體驗到愛的精神層面,無論是憂傷還是歡喜,嫉妒還是寬容,原諒還是複仇,分手還是忍耐,都是我們人類愛在精神層面的經曆。有些人可能生活在富足的物質世界,卻從未體驗過愛在精神世界中的奇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比如像紅樓夢中的薛蟠,他只能掙紮于性的本能裏,即使遇的香菱這樣有靈性的女人,也很快就會厭倦,去尋找新的本能的刺激。
人類的思想極其複雜,五彩缤紛,這就導致愛的多樣性。加上親情,友情,文學作品無論怎樣讴歌,都無法窮盡情的豐富多彩。我們人類絕大多數都是徜徉在這多姿多彩的情與愛的世界裏。極少有人有能力進入愛的深層,靈性世界。
什麽是愛的靈性世界呢?我們知道愛附著于生命,沒有生命愛也不複存在。生命和愛是大自然賦予的,是有靈性的。當真正的愛深入到達極致時,人就進入了靈性世界,這一個世界就像老子對道的描述,那就是無論我們人類用什麽語言來描述它,都無法准確表達這一美妙時刻。文學語言中在描述這一時刻時,往往只能用最簡單的文字,比如像曹雪芹描述寶黛情到深處時只能說,“我明白”或者”我懂你“這樣的話。這一時刻愛情可以超越生命,高于生命,比如像莎翁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台。
然而把愛說的這麽美好,當我們回到現實中時,看到的卻到處是痛苦,觸目驚心的苦難和煎熬。這些痛苦和煎熬很多時候是因爲生活中沒有了愛。或者是感覺不到對方的愛,或者是自己沒有了愛。痛苦讓人覺醒,但痛苦的人必須鼓起勇氣,通過智慧認認真真仔細思考這愛的意義,小心謹慎地對生活做出重新選擇。這是人走出痛苦唯一的途徑。許多人從一個火坑跳入另一個苦海,就是沒有仔細思考明白這個道理,仔細思考怎樣做才能到達幸福的彼岸。
祝願貝殼村的男人和女人們,都能在這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美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