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莎(化名)去年九月把最小的儿子送进大学,同时也丢了老公! 丽莎另一半失业已六年,平日靠积蓄作股票兼接送孩子课后活动。巢空了,维繫婚姻的因素也不存在,过去这一年多来,丽莎在美国如常工作为自己攒退休金、为孩子筹学费,另一半则回台陪年迈老母,两人已决定结束名存实亡的婚姻。
52岁的黛比杰金斯一直以为会一辈子坚守婚约 ,直到两个女儿上了大学,她发现与另一半早貌合神离,没有共同话题、兴趣,由她提出离婚。空巢让她正视早存在的「空婚」 (empty marriage)问题,她婚后一直忙着照顾家人、女儿们,忙了大半辈子,黛比决定不妥协于不快乐的婚姻,以后要为自己而活。
时代变迁,「一辈子守一个婚约」对战后婴儿潮的这一代而言,俨然已成神话,安然度过七年之痒的夫妻,中年危机加上「空巢」成为婚姻的又一重难渡关山,像丽莎和黛比这样的空巢失婚族不是特例,而是越趋普遍的现象。
空了巢的婚姻,夫妻不只缺共同话题,对婚姻长久潜伏的弊病不再隐忍,没了子女作屏障,夫妻有的长期冷战,有的从小吵到大闹,旧仇新怨齐上,不小心就走上离婚之途。
根据俄亥俄州立鲍灵格林大学华裔社会学者林一芬与同系教授苏珊布朗 (Susan Brown)去年进行的一份研究报告「灰色离婚革命」 (Gray Divorce Revolution)发现,从1990至2010年的二十年间,美国50岁以上的离婚率,增加一倍。这项根据人口普查结果分析的调查发现,1990年一年有20万名50岁以上的美国人结束婚姻,到了2010年,有60万名50岁以上美国人结束婚姻。
虽然社会学者探讨现象而不追究成因或寻求解套,林一芬称,相关研究证明,空巢对婚姻的确造成莫大威胁,尤其是过去把家庭重心摆在子女、忽略经营彼此关係的夫妻。
林一芬称,她的这份调查不限族裔,但不论华洋,过去婚姻讲白头偕老,现在个人本位主义挂帅、追求快乐,再加上社会对离婚的接受度更大,都是「灰色离婚」的背景。
美国退休者协会 (AARP)2011年一项针对40岁至79岁离婚者的调查报告结果,与林一芬、布朗的「灰色离婚革命」发现,不谋而合! AARP 的研究发现,熟龄男女选择和配偶一拍两散的最大肇因,不是外遇,而是「受不了长期来自配偶的言语、肢体、情绪伤害」;此外,熟龄男女决定离与不离的关键考量,第一是子女,第二是婚姻裡妻子的经济能力。这项调查也发现,想离而不离、拖延长达五年以上者,43%的原因是为了子女。
2010年秋天把独生子送进离家七小时的耶鲁大学,马州华裔移民杨修微一开始很不能适应。「过去像个陀螺,当儿子的私人司机,绕着中文学校、打球、乐团、社区服务打转,儿子离家,突然变得不知所措,每天都想打电话给他,看他今天过得如何,发生了什麽事?」
今年把大女儿送进离家三小时威廉玛丽学院的维州华裔移民单一,常不知不觉就会走进女儿房间,东摸西摸,想着女儿现在在做甚麽? 吃得好、适应得如何? 而一天中最兴奋的,就是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
杨修微和单一都患了「空巢症候群」,这是专属于单一社群的季节性流感,没有特效药,唯一的解药就是「时间」。
已当空巢族两年多的杨修微说,一年多来的心得是, 家长应该有心理准备,早点培养兴趣,扩展交友空间,参加社团活动,有生活规划。她很感谢另一半的贴心,常特意安排外出旅游,也不错过好电影或歌剧,「帮我顺利度过空巢期,他是大功臣!
防范于未然,也是空巢失婚的类似研究出炉后,专家们的建议。纽约长老基督教会医院心理医师索兹博士(Dr. Gail Saltz)提醒家长们未雨绸缪,让「空巢症候群」的伤害减至最低,成功展开人生新的篇章。
归纳「空巢症候群」高危险群家长的特徵如下: 一、有分离焦虑并且畏惧改变;二、全职爸妈;三、正面临退休、失业或更年期;四、担心子女没准备妥当离家的家长。
索兹称,给自己充裕的起飞时间与距离,是避免空巢期「摔机」的要领,可参考的准备工作如下: 一、提早准备空巢,并与子女讨论未来;二、重新认识你的另一半,重燃爱情火花;三、为自己下半辈子列出梦想清单并逐一实现;四、避免重大改变,如搬家或卖房;五、与其他空巢族交流取经、互相取暖;六、提早装备子女,训练子女生活、财务独立的能力。
佛州的台湾移民许瑞珍算是受「空巢症候群」影响轻微的家长,她认为,关键在于「放手」!
今年秋天把老三送进大学,正式空巢! 许瑞珍说,她从四年多前老大升大学时,开始一点点学习「放手」的功课,包括放手让小孩选择、放手让小孩犯错,这功课一路学到了老三,算是告一段落。
许瑞珍说,空巢期突然多出不少时间,没有上班的她还在寻找最好的利用方式,但最近几个月常和另一半做些即兴的事,例如晚餐后带着手电筒到海滩上走走,或去逛逛街。週末醒来,看到窗外阳光明媚,会开车一个小时到好久没去的景点重温旧梦。「过去二十多年一直过的是井井有条、兢兢业业的效率生活,进入空巢期,心里轻鬆多了! 」
悔教夫婿觅封侯
(2013-09-12 22:21:12)
往事随风 wencuecity
这段时间实在在夹缝中找不到一丝空隙,来照料我杂草丛生的博客。但是看到是否支持丈夫海归的帖子,一时手痒,就写写自己的感受。
我的答案很简单,如果全家能够一起海归,就可以考虑这个选择,否则就都不归海。
一个人,在不成家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地只考虑自己的理想抱负,心之所好。但是一旦成家,就要从整个家庭的角度,考虑何处安家这种对一个家庭来讲,至关重要的问题。
N 年以前,我和先生移民加拿大东部。他的专业很难在加拿大找到工作,而正好在美国西部有个工作机会,他就坚持要去美国。我想带孩子和他一起去,他拒绝了。因为这份工作薪水并不高,很难养活整个家庭。但是他觉得有发展空间。就说等安定下来,状况好一些,再让我和孩子过去。
我当时很犹豫。我觉得自己的老公资质有限,也谈不上做什么事业。如果只是一份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何必劳燕分飞,骨肉分离。何况在国外,我们两个都无亲无戚,家庭应该摆在一个比工作更加重要的地位。当然,前一点我无法和老公交流,因为会伤害他的自尊心。经历过夫妻分居之苦的女朋友也给了我同样的劝诫。对我不甚满意的公婆,却支持老公的决定。说一个男人只要有出息,有的是女人。并且说,女人就是用来生孩子做家务的,在这种大事上没有资格阻拦男人。
在纷纷扰扰的思路中,我想,这件事情的关键,就是老公怎么看。如果他认为这是一个事业的机会,即使我不看好,我也应该支持他。免得他日后认为,是我这个女人拖了他的后腿,让他一辈子郁郁不得志。这样对于夫妻感情来讲,也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他只是认为这是一份工作,他自然知道如何权衡。另外,也是被公婆激的。在他们眼里,自己儿子什么都是好的。那么,就让事实说话吧。
尽管我对老公的选择并不看好,但是事实上的残酷性,还是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
这样一分,就是四年。每年,我们这个家庭只能团聚两次。加上能有一个月吧。
在这四年里,我独自拉扯我的女儿,做一份全职的工作,同时在考专业执照。由于长期疲劳,我的身体抵抗力越来越差。平均每半年,我会拜访家庭医生一次。但是精神上的痛苦,远远超过了身体上的透支。我经常在想,我的婚姻,有什么意义。我生病的时候,我的至亲去了天堂的时候,我失业的时候,我出车祸的时候,那个曾经信誓旦旦,爱我照顾我一辈子的那个人在哪里?因为长期纠结,我曾经一度患上抑郁症。
我对先生的失望越来越深刻。因为长期分居,这种失望,其实是在平日里不会交流的。团聚的时候,因为珍惜来之不易的家庭团圆,我们都尽量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对方。每次他来看望我和女儿,我都要在他到来之前,在家里做大扫除,买一大堆自己平日舍不得吃用的东西。在交流的时候,好像彼此有默契,都小心翼翼地避开敏感话题,尽量说一些有趣的,轻松的事情。
在分居两国的时候,我的生活,象疯狂旋转的陀螺,没有喘息的空间。所以我对他那边的生活,压根没有精力顾及。即使在某天深夜,接到他突然的电话,要求离婚,我也只是心中微微叹了一口气,想该来的,总会来的。我并不会天真地认为,他在异地,能够长期忍受寂寞,虽然我从不过问。我当时很轻淡地说:“可以,你想好就可以。但是孩子得归我。”他在电话那端默不作声。我放下电话。想这样也好。我自己是个很传统的中国女人,一辈子循规蹈矩,勤勤恳恳。如果这样的我,还不能留住一个男人的心,就该放手了。
老公后来再没提离婚的事情。我在分居四年后,拿到加拿大的身份,就辞去加拿大的工作,去了美国西部。让相依为命的女儿,有个完整的家庭生活。
到了美国,才知道老公的境况,比他描述的,和我想象的,更加糟糕。他在美国,由于个人原因,职业上没有发展空间,只能维持一份看不到前途的工作。由于当年是抛妻别子地到美国奋斗,他觉得做到这个样子,难以对家人交待,就一直粉饰太平。
当他又提出要海归中国,要照顾年迈父母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恐怕到了最后抉择的时候。
我回了趟中国,试着找工作。由于年龄问题,加上长年在国外,已经没有人脉的积累,我没有找到工作。而且我已经不太习惯中国的生活方式,孩子也不适应那里的教育。我在国外,可以独立生活。夫妻长期分居,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象当年支持他去美国那样,在寂静的深夜里默默想了很久,下了决心,我不要这样有名无实的婚姻。
我如今在加拿大,又过起和女儿相依为命的生活。忙乎工作和执照考试,同时幸福地看着女儿一天天地长大。我叮嘱女儿,和海归中国的爸爸多联系,多交流。
我很感谢这个如今在法律上还是我老公的男人。没有他的分居决定,我一直都不可能知道,自己可以过得很独立,很恣意。那张婚纸,对于我们彼此完全没有意义,而且总会废止掉,只是时间而已。我象听一个外人故事那样,听女儿转述他爸爸海归的经历,并配合情节,发出迎合的惊叹和疑问声音。但是他的遭遇,再也进入不了我的心里。于我何干呢?
我亲身的经历说明,海归的选择,是奔着事业发展的想法,却是偏颇了。有些人,在地球的哪一点,都没有事业一说。
所以,海归与否,对于一个成人来讲,无非一个选择。然后,每个人去承担选择的后果而已。不管情愿与否。
女人,也许悔教夫婿觅封侯,男人呢,悔不悔呢?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