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讓人笑掉大牙 安徽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 “提籃春光看媽媽”
發佈時間: 6/15/2007 2:13:44 AM 被閲覽數: 197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讓人笑掉大牙 安徽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

萬維  作者: 佚名    
安徽今年的高考語文試題“提籃春光看媽媽”,是自主命題的,高深啊,高深到莫名其妙了!

   很多網站包括新華網都誤以為“提著籃子看媽媽”!

  網上更有N種奇妙的破題答案︰

  “提著”和“籃子”是兄妹兩,回家看媽媽;

  “提著籃子”(“子”讀音“紫”)是個日本小孩,回家看媽媽;

  “提籃”和“春光”是兄妹兩,回家看媽媽;

  “提籃春光”是個日本小孩,回家看媽媽;

  提著菜籃子,可惜春光了。。。。看媽媽;

  “提籃春光”?怎麼可能,那不“春光”乍瀉啦!咋看媽媽噢!

  ”提籃春光“。。。與”提籃小賣,拾煤渣。。。。有關聯嗎?

  。。。。。。。

熱貼︰讓我們"提籃春光看媽媽"
--安徽高考作文題應打高分!

  昨天晚上上互聯網,當看到今年安徽的高考的作文題《提籃春光看媽媽》時,我眼楮一亮,一個多富有詩意、多具有人性、多麼浪漫的題目啊!

  今天早上看到網上正在開展對今年各省高考作文題點評投票,我毫不猶豫地給這個題目投了一票。

  安徽是一個有著極其豐厚的文化底蘊的大省,《提籃春光看媽媽》這篇高考作文題展示了其實力和水平。

  我認為這個作文題好就好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它的視角注意了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是中國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雖然時代在變遷、社會在發展,今天的人們如果再談過去那種狹隘的“埋兒奉母”般的“孝”當然可笑,但對父母起碼的關懷、孝敬是必須承傳的。在物質生活有了明顯改善,吃喝基本不是問題,而社會的快節奏、兒女因為工作大多難以在老人身邊(留守兒童需要關愛,留守父母同樣需要關心)的情況下,父母最大的需要就是心理的安撫和關懷,正如一首歌唱的“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他們不再再乎吃喝問題,更不再意金錢等物質的東西,艱苦慣了的他們物質要求上太容易滿足了。但他們渴望兒女對自己感情上的關心,需要的是兒女常回家看看、常打個電話問候問候聊聊天,提著春光看媽媽兒女的關愛在他們的眼里如春光一般燦麗!

  二是這篇作文題緊扣了時代主題。構築和諧社會是當今時代全社會共同奮斗的目標,要構築和諧社會必須從家庭這個社會的細胞做起,有了家庭的和諧才有社會的和諧,對父母的愛是最起碼的愛,有對父母的愛才會有對社會、對他人的關愛,一個對父母都沒有愛心的人對社會肯定更談不上有愛心。孝敬父母(請允許我延伸到父親),是社會對每個人起碼的要求,也是構築和諧社會的最基礎。這藍春光是獻給媽媽的,也是奉獻給整個社會的。

  三是這篇作文題有很深的寓意。當代青年必須有正確的“榮辱觀”。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是時代的倡導,更是對每個有志青年的要求。顯然這篇作文題是有這方面的考試目的的。“唱支山歌給黨听,我把黨來比母親”祖國在人們的心目中的地位象媽媽一樣,這是無可爭議的,而《提籃春光看媽媽》中的媽媽不也向我們有志青年暗示︰要象愛媽媽一樣愛祖國,把春光獻給偉大的祖國,不也可以理解為以飽滿的熱情和良好的精神狀態接受祖國考核,以優異的高考成績(這藍春光)向祖國匯報嗎?!

  文以載道。通過一篇文章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學識才氣和理想追求,而作為文章的題目就承載著這個責任,顯然《提籃春光看媽媽》這個高考作文題是足以達到這個的。

  還想說的一點是,這個高考作文題是個富有詩意和充滿積極向上和浪漫的作文題,考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文采,發揮自己的想象,敘述自己的觀點,可以寫散文,可以寫議論文、還可以寫詩歌。總之,我認為《提籃春光看媽媽》這篇高考作文題是近幾年難得一見的好題!

  《提籃春光看媽媽》,讓我們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把春光獻給母親,獻給偉大的祖國!

沉重的高考壓力和童稚的高考作文

  全國高考于7日拉開帷幕。今年中國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約1010萬,計劃招生數567萬,均創歷史新紀錄。共有950萬人參加統考。從7日上午語文開考後,各大網站就公布了各地高考作文題目。同時,各地專家學者和普通網民對今年各地的作文也都熱評如潮。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和評論愛好者,似乎不點評一下今年的高考作文是說不過去的。

  要說今年各地高考作文題目總的印象是什麼,我以為,只有兩個字即可概括,那就是︰童稚。解釋一下童稚的含義就是充滿了童趣和幼稚。這本來也符合當今年輕人的時尚,當今年輕人的時尚是什麼?就是裝嫩,裝童稚。但出題的人也追求童稚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要說今年高考作文最童稚的一篇當屬遼寧省的“我能……”,這句從廣告詞一字不改的挪用過來作高考作文題的在全國還沒有先例。不知移動廣告公司是否會為此而狀告遼寧省高考出題小組。“我能”從出題範疇沒有出離“厲志”這一主題。當然,現代社會的年輕人是需要厲志的,越是發達的國家也是厲志書越好賣的國家,比如美國,當今頭號經濟強國,幾乎所有中國的厲志書都是克隆自美國的。但要高考考生寫這一類作文,我敢斷定的都會寫成豪言壯語一類的口號文。“我能”也只能如此寫,事實上現實生活中不可能什麼都“我能”的,如果什麼都能的話,那也不是人間而是天上。那也屬于神話故事或童話故事或魔幻或懸幻故事了。如中國古代的《西游記》外國現代的《哈里‧波特》一類,這難道不童稚嗎?

  其次,天津的《有句話常掛在嘴邊》,也屬于超童稚的一篇作文。什麼樣的人會有句話常掛在嘴邊呢?那些生活不如意的人有句話常掛在嘴邊,但那是難听的罵人的話,而這些都是難登大雅之堂的髒話。莘莘學子是不會寫這個的。那就只有編造了,厲志的語錄,名人的名言,古人的詩詞等等。這個題目非常容易宿構,也非常虛假。還有什麼比虛假的高考作文題目更可惡的呢?

  再次,重慶的高考作文《酸甜苦辣說高考》也屬搞笑的題目。高考三十年與今年高考的考生有什麼關系?要寫父母輩的高考?那屬于憶舊作文,問題是現在的高考生並沒有經歷過過去的高考,叫他們拿什麼去寫。只有“听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媽媽的經歷為什麼要讓現在的學生來寫?這不搞笑嗎?寫自己的酸甜苦辣,更幼稚得不得了。現在的高考生,那里有那麼豐富的味覺神經,他們的神經都被沉重的高考壓力壓得只剩下“苦”這一味了。哪里有甜和其他,除了自欺欺人的編造,其他味道也只有重慶火鍋里才有,但那不是考生自己的味道。

  難道重慶自古就只出將少出相?難道重慶只有飲食文化而沒有高考文化?為什麼每年的高考作文出得如此缺乏文化味道。從前年的《自嘲》到今年的《酸甜苦辣說高考》,作文題目總是跳不出朝天門?

  超級搞笑的還有安徽省的《提籃春光看媽媽》。提籃小賣的年代對于今日的考生已經很久遠了,就連農村也都沒有這樣的景致了。當然,不是提的食物或實物,而是提的“春光”,充滿童趣與詩情畫意。安徽是著名詩派“桐城派”的故鄉,其散文理論核心是“義法”。“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運用語言,只求簡明達意不用詩詞與駢句,力求“清真雅正”。想不到“桐城派”發展到了今天,需要童稚的詩歌語言來寫高考作文了。方苞姚鼐等人如果知道會作何感想?

  全國卷和其他省市的要好一點,但也沒有脫離童稚兩個字。全國卷一《人生,詩意還是失意》在一個全國已經非常物質化了的背景下來寫詩意,這難道不非常幼稚嗎?這與“為賦新詞強說愁”沒有多少區別。上海卷《必須跨過這道坎》和《我能》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只可惜生活中沒有“必須”,只有“可能”。如今年的高考考生全國報考的有950萬人,而計劃招生數567萬,無論怎樣“我能”“必須”也有383萬名不能考上大學。作為厲志教育是可以的,但作為指導意義很強的高考作文題有誤導考生之嫌。

  江西與湖北的要考生在高考場上談語文和母語,這不逼迫他們說假話麼?本來高中語文地位就一落千丈了,要說不喜歡語文難道不是和高考閱卷老師過不去麼?要說語文的好話也實在是唯心之言。現在的高中學生有幾個是真正熱愛語文的?

  四川卷《一生與一步》,江甦卷《懷想天空》,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山東卷《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充滿了理想主義和哲理情趣,但又實在是多麼童稚和天真啊!

  由于篇幅有限,要想在一篇文里做全國高考作文完全點評也是力不從心的。但就是以上的分析和評議也都可以說明問題了。

  我們經常被教導要關注時代、關注生活,但我們的高考作文卻往往脫離真正的時代和真正的生活。所出的高考作文逼著考生說假話、大話和空話。

  高考壓力是巨大的,考生的心理承受力也是達到了極限的。如前所述,今年的高考考生全國報考的有950萬人,而計劃招生數只有567萬,仍然有近四成的考生不能升入大學。這對他們將是一次殘酷的打擊。

  即使有近六成考生升入各級各類大學,但升入大學並不能保證什麼。據報道,從2001年到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始終只有70%左右。據教育部統計,大學本科畢業生待業人數年年增長︰2001年是34萬人,2002年是37萬人,2003年是52萬人,2004年是69萬人,2005年達到了79萬。

  花費了一筆不菲的學費大學畢業卻找不到工作,這說明什麼?說明就業壓力大,而且,越往後的大學生就業壓力更大。但所有的家長仍然把孩子往高考的獨木橋上推。因為,不讀大學的就業前景更為不妙。而不就業則意味著不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現實是殘酷的,高考壓力是巨大的。而中國的高考作文題目卻越來越童稚化。我不知道是出題者的故意如此,抑或他們是患了一種病癥叫做“彼得‧潘綜合征”。 “彼得‧潘綜合征”是指成年人面對社會的激烈競爭,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裝嫩”,渴望回歸到孩子的世界。這種逃避現實的裝嫩心理是有害的,如果高考作文都一味追求童稚化,那我們眾多的考生怎麼去面對社會現實?他們又怎麼去跨越人生一道又一道坎?這不能不讓有識之士憂心忡忡。

  但不論說什麼今年的高考語文已經成為過去時了,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期盼明年的高考能夠出現關注現實的好作文題?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中國快報:張愛黨臉上始終挂着淡定從容的微笑/傳奇人生
  • 禾愚:罵華仔的請閉嘴看看害死楊麗娟父親的真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