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樂爲  人們往往在誕辰之日舉行賀誕祝壽的活動。人們都愛吃碗長壽面,這是承襲了我國傳統祝壽儀式的遺風。 在先秦時代,中國人就表現出對人生的深深眷戀。《尚書?洪範》把壽列爲“五福”之首。《詩經》中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當時的祝壽場面:“虎拜稽首。天子萬年”、“作召公考,天子萬壽”。流傳後世的祝壽詞語如“萬壽無疆”、“壽比南山”等,也是從這時流行起來的。 中國人過生日大約是從南北朝時開始的。據北齊文學家顔之推的《顔氏家訓》說,當時在江南就盛行慶賀小孩周歲的習俗。成人過生日則見于唐代的記載,當時以做生日煎餅爲賀,到兩宋時期,有了做壽的習俗。 傳統中國的壽誕禮儀,一般在40歲以後開始舉行,逢十逢五稱爲“整壽”,尤爲人們所重視。祝壽前,要安排壽堂、壽燭、壽幢。壽翁位置在壽堂正中,司儀唱贊,親友、晚輩上壽。壽筵把壽禮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在各種佳肴外,一種極普通的食品——又長又細的面條表達了人們的祝願,稱爲“長壽面”。賀壽來客攜帶的壽禮,包括壽桃、壽面、壽糕、壽屏、壽畫、壽彩、萬年傘等,而壽聯則爲祝壽活動塗上一層高雅的色調。傳統中國人往往用“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祝福壽誕。有的壽聯還把男性、女性區别開來。祝男子壽的有“椿樹幹尋碧,蟠桃幾度紅”。祝女子壽的有“萱草凝碧輝南極。梅花舒芳繞北堂”。 賀壽儀式在壽堂中舉行。堂中書有“壽”字,陳列親友饋贈的壽幛、壽聯,擺上壽桃、糕點。老壽星坐在正位,親朋們按輩分依次入堂行拜。拜禮也因輩分不同,而有所區别。平輩隻是一揖,晚輩爲四拜,有的還要用壽盤盛熟雞蛋4枚,或紅棗湯一碗捧于“壽星”。拜祝儀式結束後,擺筵設席,最後一道主食是長壽面,取其綿長之意。 除祝壽外,民間還有借壽之俗。過去。人們以爲人的壽命由天定,但也可以像物品一樣借用。一般是因人病人膏肓,又希望延壽,于是親友中的一些人,自願借壽一歲,自願借壽的人擇一吉日,齋戒沐浴,到宗廟虔心拜祝,告訴閻王自願借壽給病人。此俗曾在江蘇淮安地區很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