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度秋风起,
又是一年枫叶红,
岁月如沙鬓染霜,
何人击鼓传杯唱。
又是八月桂花香,
又是月圆中秋梦,
往事如云难相望,
海角天涯思故乡。
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谁不曾为梦想热血沸腾,谁不曾年少轻狂?
北京的秋天,枫叶染霜。在远离闹市的延庆古长城烽火台上,我们一行四人终于登上了山峰高处。落日余晖映红了漫天云彩,极目眺望,寂静的的群山逶延连绵无边无际,雄踞山脊的古长城淹没在漫山遍野的金色秋叶之中。十月初的北京,天气已经开始变冷,尤其是晚上。虽然裹着棉衣,冷风吹过,依旧可以感到深秋的寒意。拾来枫叶树枝燃起一堆篝火,架起简陋的铝制饭盒烧起一碗热水,驱散寒风的侵袭。
长城,千年传说不朽的奇迹,烽火台上红叶燃烧的篝火噼啪作响,不时溅起蓝色的火苗,多少人为之疯狂,多少人有着这样的向往。可是,此时的我们,已经疲惫到麻木,连话都懒得多说,也没有人想拿出相机把这一刻的情景留作记忆。
这是一次计划中的探险,也是对每个人意志的考验。
那时,我们刚从大学毕业,充满了年轻的热血和梦想。我们甚至放弃了出国,觉得有义务为祖国效力。我们决心,用青春把足迹留在故乡的山水。香山,八大处,潭跖寺,戒台寺,十三陵,密云,八达岭,白龙潭,黑龙潭......,最后,那古老而神秘的长城。我们决心去探索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真实长城,不是修复装饰过的旅游景点。
最初的计划,是由八达岭出发,沿长城往西,越过已经修复的八达岭长城旅游区,进入延庆和昌平山区的荒山。这个方案很快被否定,原路返回不单浪费时间,而且,也不够刺激,缺乏足够挑战。最后我们的计划是,选定有公共交通可以进入山区的郊区小镇,徒步进入位于延庆和昌平的古长城区,然后以长城为导向地标,用三天时间跋涉到达八达岭火车站。因为沿途是荒山野岭,要携带整个行程所需的食物干粮和水,每人一件军用棉大衣,急救包,和一顶借来的四人用帐篷。那时,没有手机,没有导航仪,也没有指南针。我们唯一依赖的导航就是沉睡深山的长城,我们不知道有没有求救的机会,我们是如此的自信和幼稚。
http://map.qq.com/?l=219329675
第二天一早,告别了热心的司机,我们一行沿山路向长城出发。说是山路,其实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路,只能从草丛和灌木林中穿过,路是人走出来的。山路跟平原不同,看起来很近的两个山头,爬下爬上就是几倍的路程,有的地方还要绕行。这里人迹稀少,我们在烽火台上发现了1972年考察队留下的片言只语和废弃胶卷盒。有些山岭上的长城只有两米高,有的部分已经倒坍,但是一些山腰险要之处的城墙则非常高大,保留有近乎完好的烽火台。很多山峰上的长城修筑在陡峭的山岩上,我们徒手攀登都很困难,无法想象当初是如何凭借人力和简单工具是如何建造起如此大规模的防御工事。那种震撼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够体会。
当我们开始接近长城时,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激动,不自觉加快了脚部。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飞快跑过去,触摸它,感受那种血脉传承和文明历史的见证。
到了下午四点左右,最苦难的考验来到。每个人都已经精疲力竭,可是预定的路程尚远;嗓子已经开始冒烟,可是不敢消耗太多水,因为在我们的视野里看不到人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找到水源可以补充。没有退路,没有外援,不能停下来。每个人都已经精疲力尽了,如果停下来,可能就起不来了。咬着牙,手脚并用,汗水湿透了衣服,又被风吹干。双腿在颤抖,只是机械地交替挪动着两只脚,似乎已经没有了感觉。一个烽火台,再一个烽火台,下一个。下午以后,本来轮流负担的共用背包就一直在我的肩上。这个时候,体力,耐力和勇气都是空洞的,靠的就是那种毅力,挑战极限,相信自己。
当雾气开始笼罩山区的时刻,我们终于到达预定的休息地点。那是山峰上一座高大的烽火台。回首相望,此起彼伏的山峰,巍峨的长城连绵不断,火红的枫叶从脚下延伸到视野的尽处,与落日余晖浑然一体。远离了城市的喧闹,没有灯火的污染,一切是如此的自然神秘和谐。耳畔没有了吵杂的人声和机械的轰鸣,只有风啸山林和落叶飞舞的沙沙声,以及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动物叫声。你甚至不愿意大声说话,唯恐惊醒这沉睡千年的群山。
有时,命运是如此的不可琢磨,充满了惊喜和意外。 第二天上午,我们发现了隐藏在深山的一个军事基地。我们不知道,也没有想到问,这是什么地方,因为地图上也没有标明。一座座山峰,整座山峰开辟除一个个山洞,每个山洞都有浅灰色的沉重铁门。我们找到一处地方,从铁丝网地下爬了进去,找到水龙头大口灌凉水,我们终于不应担心饮水了。把肚子灌饱,用凉水洗把脸,再让风吹干。临走,又把所有水壶都重新灌满。
出山以后,每个人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吃饭。找到公路上最近的一家餐馆,要了一大盘牛肉,每人一升啤酒。只有那个时刻,你才可以体会到武侠中描写的场景:风尘仆仆的赶路人,打尖在路边小酒店,切一盘牛肉,半斤老酒,行囊丢在地上,热情的店小二,半分好奇,半分怀疑地看着你。我们不是大侠,只不过经历这一切过后,好像也添了几分豪气,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有一种历劫之后大难不死的感觉。
回忆往事,颇多感触。人生,就是一个历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有些经历,无论当初多么艰难,甚至觉得看不见前程,也许就差那么一点,坚持过后,会发觉不过如此。我不知道那次的冒险对自己的人生有没有影响,但是就在那个时刻,你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你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想,你知道自己的路要自己走。那一天,从饭店到火车站,从火车站回家,我们都是步行。也许在别人看来这样很傻,可是我们不在乎。有些事,只有自己经历过才明白。
来源:水煮百年网
“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袁世凯
“民国建设造端,百凡待治,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达国家于安全完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凡此志愿,率履勿渝。俟召集国会,选定第一期大总统,世凯即行辞职,谨掬诚悃,誓告同胞!”
“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疆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黎元洪
“现在时局艰难,补救之方,以遵守法律为主。元洪谨本前大总统救国救民之意,继任职务。嗣后一切设施,自应谨遵法律办理。惟元洪武人,法律知识较浅,尚望诸公同心协力,匡我不逮,无任感盼。”
“谁无肝胆?谁无热诚?谁不是黄帝子孙?岂甘作满族奴隶而残害同胞?洪有鉴于此,识事体之大有可为,乃誓师宣言,矢志恢复汉业,改革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此后,他也果真一力维护法统,弃专制而向共和。
冯国璋
“国璋由宁北上,曾于艳日通电布闻,一号抵都,亦经电达。目击京畿秩序,渐复旧状,商民乐业, 廛市无惊,感观之余,差堪欣慰。比即恭诣黎大总统寓邸,敦请复任,期卸代里仔肩,黎公谦退为怀,坚不见允,再四陈劝,意竟难回,国璋既摄职权,无可诿让。 而本月六日,适为新任驻京比国公使呈递国书之期,各国公使,亦订于是日修觐见之礼,均已查照院部成案代行各仪。自雇藐躬,膺滋大任,虽暂时承乏,而兢惕弥深。所幸者得段总理以总其成,又有凡百职司以为之辅,从此府院一体,内外同心,意见果不涉纷歧,大局可渐臻统一。国璋但求利国,不计其他,耿耿于心,窃愿 自誓,邦人君子,幸鉴斯言。”
徐世昌
“今我国民心目之所注意,佥曰南北统一,求统一之方法,固宜尊重和平。和平所不能达。则不得不诉诸武力。乃溯其已往之迹,两者皆有困难。当日国人果能一心一德 以赴时机,亦何至扰攘频年,重伤国脉?世昌以救国救民为前提,窃愿以诚心谋统一之进行,以毅力达和平之主旨。果使阋墙知悟,休养可期,民国前途,庶几有 豸。否则息争弭乱,徒托空言,或虞诈之相寻,至兵戎之再见,邦人既有苦兵之叹,友邦且生厌乱之心,推原事变,必有尸其咎者。”
曹锟
“所私幸者,国家之成立,以法治为根基,总统之职务,以守法为要议。历任总统,皆系一时之彦,以国家根本大法未立,无所依据,未竟其施。锟就任之时适在大法告成之际,此后庶政举措,一一皆有遵循,私心窃幸遭际远过于前人也。”
蒋中正
“我们必须尊重宪法,实行宪法,确立法治的基础。同时更须全体国民了解民主的真谛,向真正的民主而学习。要知道民主制度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表现在政治方面, 也表现在经济和社会以及各种职业的活动上面,民主国家的国民,决不放弃权利,也决不推诿义务;民主是要少数服从多数,但绝不是多数压迫少数,更不容少数劫 持多数。每一个公民要有自尊心,要有表达公正意见的机会,也要有接受批评和牺牲小我的精神。”
李宗仁
“总统蒋公轸念国家之艰危,顾恤人民之痛苦,促成和平之早日实现,决然引退。宗仁依据中华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之规定,代行总统职权,自揣庸愚,膺兹重任,曷胜 惶恐。唯是宗仁追随总统革命二十余年,深知其处事持躬悉以国家人民为重,而对于个人之进退出处,严谨光明,心志既决,不可移易。宗仁仰承督责,不容辞谢, 唯有黾勉将事,效忠国家,冀使中枢之政务不坠,而总统救国救民之志业有成。所望我全体军民抒诚合作,文武官吏各安职守,精诚团结,一德同心,本和平建国之 方针,为民主自由而努力,国家民族实利赖之。”
“炎黄子孙”在中国公共话语中开始流行并指代“中华民族”是80年代初民族主义开始复兴的产物,虽然这个词本身早就存在了,例如在抗战时期泛指中华民族。毛泽东时代由于阶级话语的压倒优势,这个词一度从公共话语中消失,直到毛去世,邓小平复出后第一次恢复,用于对台湾的一封公开信。80年代这个词开始流行,同时开始成为时尚的还有“龙的传人”。
1990年,对于这个用法在少数族中引起的不满,当时的总书记江泽民特意说,鉴于部分少数民族对‘炎黄子孙’等提法提出不同意见,“可以研究在国内用‘中华民族’、‘中华儿女’这样的词,以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感召力。”到了1993年,当时的政协主席李瑞环提出就用“中华儿女”或者“海内外中华儿女”。
进入90年代,一些少数族群代表继续对“炎黄子孙”问题提出不同意见。例如八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贵州省台江县的代表张明达等提出《请中央通知有关部门,不要再用“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词取代宪法规定的“中国各民族”的提法,以利民族团结的建议》。这个建议把这个问题提到了宪法的高度,因为宪法规定了“中国各民族”的提法。中宣部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答复了这个议案。《贵州政协报》全文刊登了中宣部的复函,《贵州民族报》也作了相关报道。据报道,贵州各少数民族看到后受到很大鼓舞。
由于中宣部的文件对这个用法的广泛流行毫无约束力,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张明达等代表又一次郑重提出议案“请中央行文通知全国各地的新闻出版单位和各广播电视部门,不要再使用‘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说,以利民族团结的建议”。
到了2002年,广电总局发出《要求切实把握好民族宗教宣传的正确导向的通知》,其中第二条说:“宣传中华文明史要多提‘中华民族’的概念,慎用‘炎黄子孙’的概念,注意表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以上材料主要来自《人民政协报》“‘海内外中华儿女’提法由来”一文)
2010年一月,《中国民族报》发表题为“拜年活动的民族象征意义”的文章,对教育部倡导全国学生在网络上开展“给祖国母亲拜大年”的活动之内容提出不同意见。教育部的倡导中,第一拜是拜壮美河山,第二拜是拜炎黄始祖。文章认为“关于‘炎黄子孙’的叙事,是汉族的祖先想象。。。。对于汉族学生来说,祭拜炎黄或可说是天经地义,但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这样的活动内容就不适宜了,因为这可能与他们的祖先想象有冲突。”
在2009年一次有关族群和边疆问题的重要讨论中,北京大学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马戎教授提醒说:“我们在当代构建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历史演变的复杂性。近些年来,炎黄文化成为我国学术研究和媒体宣传的热点,‘炎黄子孙’在许多汉族人的观念里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我们必须面对如何划定中华民族民族认同范畴的问题,即‘炎黄子孙’的称呼是否适用于中华民族全体成员?今天我们使用‘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作为‘中国人’的代名词是否合适?”更有少数族知识分子尖锐地提出,“把炎黄子孙等同于中华民族的全体,把汉族等同于中华民族。这种倾向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国家安全。”(《中国民族报》2009年4月3日)
2012年初,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朱维群发表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被认为是新的民族政策的一个信号。这是一篇很长的文章,其中只有一处提到“龙的传人”和“炎黄子孙”的说法“不科学”。就这一句话,却引来很多汉人的反对,网上可以见到很多。更重要的是,《环球时报》很快专门发表评论员单仁平的文章,题目是“民间提‘炎黄子孙’无妨”。
这是自80年代有关‘炎黄子孙’的争论产生以来,尤其是官方最高层对这个说法从慎用到否定的态度越来越明确的时候,由官方媒体发表的为“炎黄子孙”辩护的公开和系统的言论。
单仁平的文章说“有熟悉民族事务的官员近日撰文称,汉族人喜欢说‘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等,但这些称谓不科学,含‘狭隘民族意识’。提出这个观点,显然是为了照顾少数民族的感受。”单仁平认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在“社会的笼统观念里,并非汉族的专属概念。它们甚至不是民族概念,而是文明概念。”更重要的是,他认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概念迄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凝聚力,远远大于它们带来的副作用。”
朱维群和单仁平的文章发表后,网上支持用“炎黄子孙”指代中华民族的人可以说难以胜数。最极端的言论是“因为那几个不听话不安分的货色十亿汉人都要对其退让,是什么道理?”“民间无妨就是说官方有碍,汉人的诉求谁来保障?如果民族团结因为汉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被妨碍了,那所有汉人都是生来有罪的。”
“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是究竟仅仅属于汉人,还是也属于其他族群的有关他们的祖先和起源的概念?这个问题本质上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用法赋予一个概念的内涵和不同的人对它的解读。一般来说,认为这个说法可以泛指中华民族的基本上是汉人,而且其使用场合都涉及“中国人”或者“中华民族”的认同,而反对它的人不是非汉族就是学术界人士或者政府主管族群事务的官员。这种分别本身就很说明问题。生活的常识是:我的身份不能由你说了算。当我自己不认可这个说法的时候,你怎么可以说它代表了我的身份呢?何况我并没有说不让用这个概念,而是说它可以代表汉族,但不能代表中华民族。
重要的是,单仁平的文章强调的是这个说法的“凝聚力”,就是说“炎黄子孙”这个说法有重大的意识形态功能,国家不能轻易放弃,尤其是不能因为少数族对这个说法(加上“龙的传人”)有意见,国家就做出妥协和退让。
令人深思的是,反对用“炎黄子孙”指代中华民族的人把这个问题提到民族团结甚至国家安全的高度,而单仁平也把坚持这个提法提到“凝聚力”的高度—所谓凝聚力,当然是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力量或者向心力。
一个很简单的提法,在一派眼里有损族群团结和国家统一,在另一派眼里却正是国家凝聚力的来源。对“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如何巩固这个多族群的国家,在一个简单的提法上就有如此针锋相对截然相反的立场,这个事实提醒我们:在一些基本的共识还没有达成的情况下,中国族群关系的和谐之路还很漫长。
来源:纵览中国
日国语字典重新定义“爱情”

环球网综合报道 据日本新闻网站“en.rocketnews24.com”11月21日报道,近日,在日本最新版本的《国语字典》中,“爱情”一词被重新定义,编者认为“爱情”不仅限于男女之间 ,也存在于同性之间。
在2008年出版的《国语字典第6版》中,“爱情”被定义为“男女之间相互吸引,情难自禁,不愿分离”。而在今年出版的《国语字典第7版》中,“爱情”则被定义为“两个人之间相互吸 引”。此外,在这一版本中,不仅“爱情”被重新定义,连“性”、“情欲”、“荷尔蒙”等词也一并被重新解释。
目前,同性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所以修改字典中的相关词语释义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这一事件也表明,同性恋权利斗争已经在
上層在逃離,中層在下流,底層在淪陷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濟飛速發展,2013年GDP已經達到9萬億美元。經濟雖然發展了,可惜底層却依舊没有出路。
曾經社會彌漫着“知识改變命运”的樂觀,可惜現今,固有的社會制度、固有的社會模式,已經很難有機會進入上升通道,所以弱势群體特別是農村學生,即使上了大學,難有上升空間,難入主流社會。
底層青年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的是最差的學校、一般的學校、就是依靠勤奮,上重點中學,也是少數。由于家庭贫窮,買不起書、買不起電腦、不能旅游、不能進藝術班學习,所以消息閉塞,孤陋寡闻,
遇到自主招生,要考的素质、考的綜合能力、考見多识廣,他們就只有敗下陣来,所以上重點大學是少數。 即使上了重點大學,他們的身心也會受到摧殘,因爲他們是你班上最窮的。
只好拒絕各種聚會、拒絕名牌的誘惑、拒絕恋愛的誘惑,以最有限的錢或助學貸款,完成學业。即使以优異成績畢业,但是長期的压抑,會産生自閉、抑郁,會自卑,久而久之,人際交往能力,會産生障礙。
畢业了,要自己找工作,家裏没有依靠,父母还望着他們来改變家庭命运!可惜,公開招聘形同虛設,没有人爲你疏通關系,没有錢来疏通關系。由于家庭背景,就只有在社會的底層,慢慢掙紮。
固有的社會制度、社會模式、人們的思維模式,並没有給底層有上升通道,相反上升通道越来越窄。 社會利益格局基本固定,誰是贏家,誰是輸家已一目了然。贏者通吃的邏輯正在發揮效用,
他們占據了最好的资源、渠道與话語權。後来者如想取而代之,難度只會越来越大。 不僅如此,産业、人才和戶籍政策、部門管理體制、社會結構分工機制、財富分配機制、行业規則和潜規則、
生活與安居成本等都成爲個人進步的阻礙,個人發展的代價太大,成長成本太高,路径變窄,到處有看不見的“天花板”,機會變得少而不均等。
贏者通吃的邏輯則让底層與“富二代”“官二代”們難以在同一個平台上竞爭,官二代、富二代從開始就享有最好的教育、医療、生活资源,而農二代、贫二代却只能爲最微薄的资源奮鬥。
上行無望,另一種社會想象就是越来越突出,那就是中國社會越来越向下流動,這個趨势已經相当明顯了。年輕人尤其是80後一代已經開始出現了“下流”的特征。 “下流社會”這個詞原来自日本。
社會學者三浦展認爲,社會“向下流動”的趨势正在世界悄然成形,曾引以爲傲的中産階層正在消失,世界已然出現“上流”社會與“下流”社會的两極分化。而当今中國正在墮入他所说的“下流社會”。
如今,再也不是那個“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會,對于這一代年輕人来讲,社會资源早已被侵占完畢,生活没有了奔头了,得過且過,上行既然無望,不如自行墮入下流社會。 物质主義、
享樂主義混搭犬儒主義,“創业不如就业,就业不如被就业;經商不如做公務员,升官必然發財;打工不如啃老,反正都買不起房。”成爲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社會上升通道越来越窄,相反下沈的拉力愈来愈大。
經濟高速成長期出生的所谓新中間層,眼下正出現上流與下流的两極分化,但由中流上升爲上流的实屬鳳毛麟角,而由中流跌入下流的却大有人在。
一方面,中國早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從人口的結構可以判斷出未来的中國將會是怎樣的人口結構。上有老、下有小的故事,已經從計劃生育政策的80後群體看到,他們在各行各业打拼,
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位幼兒,這樣的家庭結構,你说他們會有多高的消費意愿?如果他們有各種各樣的貸款,他們對全盤人生又拥有多少熱情?這場夢剛剛開始,夢的第一層还是父母健康、孩子可愛的美夢,
而在盜夢空間結束时却總是以噩夢收場。 一方面,“涨”似乎可以成爲近几年的熱門詞彙,在房價涨、電價涨、菜價涨的年代裏,只有工资不涨。現在的年輕一代面臨就职難的困境,好不容易有了工作,
加班又成了家常便飯,真可谓苦不堪言。面對职业、婚姻等方面的竞爭和压力,不少人將自己歸入“下流社會”的行列。 二十年前,在上海的公园裏,年輕人在盡情的欢歌笑舞;二十年後,
公园已被老人占領,年輕人不見蹤影,他們已被生活的压力磨滅了熱情。 二十年前,大學生畢业包分配,吃上國家粮,成爲人上人,不爲未来而擔忧;二十年後,畢业即失业,即使就业,
也爲房子、車子、票子三座大山压迫,窮于奔波,再無別的人生追求。 這一個原本要成爲社會中堅的群體,一個原本要承前啓後的人群,一個以80後的標簽在全國掀起討論的群體,如今已經哑火。
而80後的官二代、富二代們早已賺夠了资本,在最近的第三代移民潮中,你們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選擇了在建党90周年的时候,在中華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際,離開中國,有的甚至帶着榮譽,
更重要的是帶着金錢。 “上層逃離、中層下流、底層淪陷”的大劇已經在中國拉開序幕。 当代中國社會,從上往下、從外往裏看,景色迷人,莺歌燕舞,如日中天,“風景這邊獨好”;
從下往上、從裏至外看,破坏與墮落百出,危機與混亂並存,“山雨欲来風滿樓”。 当新一代人選擇不再堅守信念时,当底層青年上升没有空間时,下流社會真得挡不住嗎?
当一個社會,上層在逃離,中層在下流,底層在淪陷时,這個社會能让人看到希望嗎?
来源: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