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中华情/如果民进党2016年上台/马英九最大问题/官民皆贪的死路/抓破鞋
發佈時間: 12/2/2014 2:17:29 PM 被閲覽數: 116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中华情》 20141115 情歌大会










如果民进党2016年上台,台湾可能

会……(组图)


京港台:2014-12-3 01:53| 来源:澎湃新闻 |


   
  周六(11月29日),台湾“九合一”选举落下帷幕,国民党惨败,马英九于今天宣布将辞去党主席职务。自2001年以后较稳定的所谓“北蓝南绿”状态被打破。

  我们关注三个问题:

  1.国民党为什么会输?

  2.国民党惨败的经济影响如何?

  3.如果2016年民进党上台,会怎么样?

  2014年11月29日,台北市,马英九在败选后召开记者会。

  1国民党为什么会输?

  原因一:政党定位不清晰

  大陆一般人往往只知道,国民党和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的差别,国民党坚持“九二共识”,而民进党则倾向“台独”,但实际上国、民两党在经济社会政策上也有差别。按照西方民主政治的标准,国民党是个“右派政党”,而民进党则是个“左派政党”。

  国民党是“国际民主联盟”(也称“保守党国际”)的成员,而民进党没有加入大的国际性政党组织,但有比较明显的“左派”政党倾向。

  民进党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核电建设、对外贸易等领域,都有比较明显的“左派”诉求,主张增加社会福利,对自由贸易尤其是两岸经贸持保留态度,反对核电建设等,这些诉求形成了一整套“反权贵”和维持台湾经济社会独特性、构建“小而美”的台湾社会的论述体系。

  反观国民党,虽然作为一个右派“保守党”,但却不像西方国家的保守主义政党,能够通过宗教信仰凝聚选民的支持,在美国和欧洲国家存在的一些重大争议性社会问题(持枪权、同性恋和反同性恋、堕胎权等),在台湾并非作为“右派”的国民党和作为“左派”的民进党的主要分歧所在,因此国民党的政策面目显得非常模糊。

  智 谷趋势研究中心注意到,马英九执政至今,一直强调自身在推动经济增长上的能力,但台湾社会的民生却未有改善,房价高企,青年就业率低,大学生毕业起薪持续 下降,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民众对经济上的成果没有实际感受,台湾经济被称为“无感经济”。作为后工业化社会的台湾,民众对于比较宏大的经济数据没有切身体 会,而国民党当局提出的政见很大程度只强调台湾经济发展、同韩日竞争等宏观层面,却无法下沉到民众的实质体验,加之不断爆发的社会问题、食品案件等,都加剧了民众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满。因此,这次选举民众对国民党投出“不信任票”。

  原因二:选民结构大改变

  本次选举标志着,自2000年以来意识形态主导台湾选举,形成比较固化的政治结构的局面,正在被打破。

  从2010年起,在“两蒋”时代结束后出生的青年人开始进入选民年龄,“80后”、“90后”的参与大大改变了台湾选民结构,过去的蓝绿两大阵营的所谓“基本盘”占比在降低,而“80后”、“90后”的选民的意识形态色彩则不明显。

  总体而言,台湾青年选民的特征包括大量使用互联网、台湾“主体意识”较强以及经济地位不巩固。这三点都是对国民党非常不利的因素。传统的台湾选战,依靠的是所谓“组织力量”,国民党有很多传统的组织资源,可以在每一个街区、每一个社区进行拉票的动员和部署,但民进党在互联网上的布局更为成熟,民进党更善于通过脸书等社交网络,争取青年的支持。

  台湾青年一代由于成长在1996年所谓的首次“总统直选”之后,台湾政治的本土色彩已比较浓厚。更由于种种原因,台湾青年对中国大陆总体上有隔阂,这强化了一部分台湾青年的政党认知。

  再者,是台湾青年一代在经济上的相对弱势地位。经济上的弱势者,往往对当前的政治现状更为不满。国 民党虽然有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布局,但这些战略考虑难以说动面临现实经济窘境的青年人,而国民党现实呈现出的“权贵形象”却令人印象深刻。智谷趋势统计,近 年来活跃的国民党籍政治人物几乎全是“官二代”,本次选举中败选的台北市长候选人连胜文(前国民党主席连战之子)、吴志扬(前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之子)等都 系出“政治世家”。连胜文、吴志扬等人的败选,也反映出新一代青年选民对于国民党老化陈旧的政治风气的不满。

  原因三:传统支持者不投票

  本次选举,许多传统的国民党支持者因为对台湾当局的失望,选择不投票。

  刚刚结束的“九合一选举”,投票率是67.59%,而两年前的领导人选举,投票率是74.38%。参加本次选举投票的选民1226万,而参加2012年领导人选举投票的选民总数,则是1335万。智谷趋势研究中心研究发现,与上次选举相较,没有投票的大多是传统的国民党支持者。

  仅以国民党胜选的新北市为例,在这次选举中,朱立伦的得票率大幅滑坡,从2010年52.61%下降到50.06%,相较民进党候选人的领先优势从11万票猛跌到2.5万票,但民进党候选人在新北的得票绝对数并没有增加。

  换言之,民进党的得票率走高,不完全是由于支持民进党的选民出现增加,而在于许多国民党的支持者因为不满当前马英九当局的施政,不愿出门投票。

  

  上图是2010年台湾“五都”选举、2012年台湾领导人选举和本次县市长选举国、民两党候选人在新北市的得票数。从中可以看出,2010年新北市长选举和 2012年台湾领导人选举,蔡英文在新北的得票数都在100万到101万之间,而本次选举,民进党籍新北市长候选人游锡堃的得票数为93.5万,比蔡英文 此前两次的得票数要低。这正证明了前述判断,民进党并不那么受欢迎,但不满国民党施政的选民更多。

  传统国民党支持者投票意愿低,除对马英九当局的施政不满以外,也源于国民党近年来长期的内部消耗。尤其是2013年在马英九和台湾立法机构负责人王金平之间的“马王政争”,对国民党内部的团结有相当大的伤害,也使一些相对温和偏中间的国民党支持者的选票流失。

  2国民党惨败的经济影响如何?

  国民党此次在“地方”选举中落败,意味着台湾民众对马英九政权投下了“不信任票”,在未来一年半的任期中,马英九几乎已没有推动任何重大政策的可能。

  虽然目前国民党仍然是台湾立法机构的多数党,但2013年马英九和立法机构负责人王金平决裂之后,国民党执政当局在立法机构推动各项重要法案的通过并不顺利。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两岸货物贸易协议等,在立法机构顺利通过的可能性都很小。现任的“立法委员”面临国民党整体的颓势,将进一步和所在政党做切割,避免自己2016年的当选连任受到国民党整体下滑趋势的拖累,立法机构和台湾当局之间的不同调将持续。

  马英九辞去党主席职务,两岸领导人不再具有合适的所谓“政党对政党”身份。马英九和习近平见面的可能性将完全丧失。两岸关系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发展都可能趋向停滞,进入一个“平台期”,直至2016年领导人选举之后。

  由于民进党总体而言是个“左派”政党,在经济上更加关注社会再分配,也就是所谓“分蛋糕”的领域,而对经济发展的指标诉求不高(所谓“做大蛋糕”)。智谷趋势认为,在民进党主导权加大的背景下,台湾地区的经济增长难有大的起色。

  中国大陆和韩国的自贸区谈判已实质上完成,中韩经贸关系将快速升温,而两岸经贸关系将面临瓶颈。长此以往,台湾在国际经济整合中可能会更加“边缘化”,未来一年多,台湾和韩国的经济差距还将拉大。

  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后国民党现辞职潮

  32016年民进党会赢吗?

  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民进党胜利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国民党胜出非常难。因为从历史经验观察,在领导人选举之前的“地方”选举中得票率走高的政党,在下一届领导人选举中的得票率也会增加。(2004年领导人选举除外)

  其一,新一届领导人选举受在任领导人民望的影响很大。

  2008 年台湾“大选”,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苏贞昌惨败给马英九、萧万长,原因之一就是受到陈水扁贪腐的影响,没有政治立场的“中间选民”一边倒倾向国民党,即 使是传统的民进党支持者也不乏失望者不参加投票。由于未来一年多,马英九的民意支持率难有走高的可能性,2016年国民党候选人受马英九拖累的可能性很 大。

  其二,总体来说,民进党已比较适应年轻选民增加的新选民结构,而国民党老化的组织很难应对民进党凌厉的攻势。

  国民党至今仍然是个等级森严的高度组织化的官僚型政党,而民进党则是一个扁平化的、组织活力较强的选举型政党。国民党在接下来一年多时间内出现脱胎换骨的根本性变化,几乎没有可能。

  其三,国民党几乎没有可以与蔡英文匹敌的合适候选人。

  目 前来看,民进党方面态势非常明朗,如无意外,代表民进党参选的将是现任党主席蔡英文。蔡英文不是传统官僚出身,有海外留学背景,不属于老牌民进党政治元 老,而是形象清新的政治中生代。反观国民党方面,无论是现任副领导人吴敦义,还是郝龙斌、胡志强、连胜文、吴志扬等人,都不可能有对抗蔡英文的人气,唯一 一位在“六都”选举中胜出的朱立伦,要在对阵蔡英文中占得领先也很困难。

  上面三方面,是民进党在“大选”中胜选的有利因素,当然民进党也有短板。

  最大的变数是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的态度。由于民进党至今仍有“台独”党纲,在两岸政经互动中比较消极。在2012年的领导人选举中,不少选民并不是因为支持国民党而投票给国民党,而是出于对民进党执政带来的台湾政经环境的不确定性而支持国民党。这种现象如果持续到2016年,民进党胜选也并不是“十拿九稳”。

  其次,“六合一”选举中表现出的主流民意是“不满国民党”,而不完全是“支持民进党”。在 2016年的“政权保卫战”中如果国民党支持者为了捍卫政权,投票意愿升高进而导致投票率走高,国民党的候选人也不排除能够“险胜”。智谷趋势研究中心注 意到,国民党支持者在“九合一选举”中作壁上观,但在“大选”中支持国民党候选人,并非没有可能,因为“大选”毕竟不同于“地方”选举,它的意识形态色彩 更加浓厚,因为它会对两岸关系和台湾前途产生更加直接的影响,选民的投票行为也会更加审慎一些。

  台湾地区“九合一·地方选举”前后蓝绿势力对比

  【如果民进党上台,会怎么样?】

  2016年的“大选”,按照惯例,将是领导人和“立法委员”的“二合一”选举,选民不仅要选出新一届领导人,而且要选出新一届的“立法委员”,“二合一”选举的结果有以下四种可能:

  

  依照台湾政治的惯性,

  出现“结果4”的可能性很低。出现“结果1”和“结果2”的可能性最高。

  假如民进党上台,是“结果1”还是“结果2”,会有很大的差别。下面分别做推演。

  如果是“结果1”,将重演2000年到2008年陈水扁政权期间的所谓“朝小野大”(执政党是立法机构少数党,在野党是立法机构多数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民进党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保持其传统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在两岸关系上的强硬立场,仅在立法机构内寻求和国民党妥协,进行一些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但这种立场是姿态性的,由于受到国民党占据立法机构多数的制约,民进党并不能实质性推动“台独”,但两岸关系将受到较大冲击,但并不至于出现严重倒退。

  第二种选择则是在两岸关系上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态度,和国民党占多数的立法机构合作,共同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和政治关系的进一步改善。目前,“马王政争”的因素严重影响了台湾当局和台湾立法机构之间的协调,这方面的影响一旦解除,台湾立法机构或将为更多涉及两岸关系的重要法案“放行”,两岸关系在民进党执政的框架下并非没有改善空间。

  如果是“结果2”,民进党将实现在台湾的“完全执政”,台湾的政治经济走向将完全由民进党主导,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四种状态:

  

  执政党的行为方式和在野党的行为方式一般存在差别。民进党一旦“完全执政”,出现这四种政策取向的可能性皆有。

  在两岸政策上,民进党坚持原有立场的可能性比较大。一方面,民进党在所谓“本土论述”中所得甚多,民进党并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做重大调整。

  但 另一方面,民进党改走务实立场的可能性也有。两岸关系的改善,毕竟对于维护台湾地区的政治安全和稳定,以及促进台湾经济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如谢长廷 等民进党籍政治人物,也曾有过支持“宪法一中”(根据“中华民国”宪法只有“一个中国”)的表示,本次台北市长的当选人,被视为具有“深绿”背景的无党籍 人士柯文哲,也有过“中华民国是我的底线”的表述,因此民进党执政后采取激进“台独”路线的可能性也不大,但能否转向积极推动两岸关系还有变数。

  在经济社会立场上,民进党可能会做调整。民 进党虽然标榜“草根”和“反权贵”,自身却并非完全没有“权贵色彩”,只不过相对比国民党更淡而已;而在社会福利方面,台湾的社会福利水准已经很高,国民 党提高“健保费”等一系列措施虽然引发民众不满,但实际上已是社会福利不堪重负下的不得不为之举,要再增加福利也不现实;民进党可能坚持的仅仅在核电、环 境等新兴议题上。

  民 进党的传统经济社会立场,对于提升台湾的国际竞争力作用有限。如果民进党不能在这方面作出适应全球化和区域整合趋势的重大调整,台湾经济的颓势难有明显改 观。民进党如果要在经济政策上做大的调整,前提还是要在两岸政策上有所转变,毕竟中国大陆已是当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台湾的最大贸易伙伴,妥善处理和大陆 的关系是改善台湾经济必须选项。

  智谷趋势研究中心对上述四种民进党政策取向的后果进行推演。

  取向1:在两岸政策上坚持原有立场,在经济社会政策上有调整 此种可能性高。

  在政治上,两岸关系将趋于停滞,有转冷的风险。 如台湾当局采取新一波实质性推动“台独”的措施,即使未必宣布“台独”,大陆也可以基于《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关于“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 大事变,或者和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时,“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和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条款,通过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在经济上,台湾现有的经济状态不会有实质性改变,尚有陷入停滞甚至通胀的风险。

  取向2:在两岸政策和经济社会政策均坚持原有立场 此种可能性较低。

  在政治上,这种取向和取向1的效果相同。

  在经济上,台湾会更强化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但应对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会进一步降低。过度强化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和“反权贵”,可能加剧台湾的资本外流。

  取向3:在两岸政策上有调整,在经济社会政策上坚持原有立场 此种可能性有,但不太高。

  在政治上,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转向务实。民进党和中共的互动将接近目前国民党与中共互动的水平,但在民进党总体上比较保守、收缩的经济社会政策基调下,两岸经贸关系难有进步空间。

  在经济上,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将带来一定的增长红利。但如果民进党在岛内推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议题的力度过强,在两岸关系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台湾资本流向大陆的可能性比“取向2”还将进一步增加,导致台湾经济更加“空心化”。

  取向4:在两岸政策和经济社会政策上均作调整 此种可能性较低。

  在政治上,民进党实质上放弃“台独”党纲,民进党和中共的互动接近甚至达到目前国共互动的水平。两岸经贸合作的各项议题得到顺利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两岸维持较低的政治对抗风险。

  在经济上,两岸关系保持良好,两岸经济融合程度的加深。两岸经贸关系的政治环境接近中韩经贸关系的政治环境,台湾有望融入环太平洋经济整合大框架,经济处境可能出现新的改善。

  综合上面四种政策取向,民进党“完全执政”后两岸关系“春暖花开”的可能性较低,两岸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将升高。台湾岛内的经济社会状况,可能出现改善的机会不大。

  中国大陆将继续强化对两岸关系的主导权,这是两岸政治经济实力差距日渐增大造成的。目前,和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已提出,在2020年前GDP总量要超越台湾,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大概率事件。随着两岸经济和军事实力差距的持续拉大,台湾当局在两岸关系中的博弈筹码和转圜余地将出现降低,不因台湾执政党的变化而变化。




马英九最大问题:既无能又没有担当(图)



京港台:2014-12-3 00:49| 来源:多维 |





  在刚刚落幕的台湾史上最大规模的“九合一”选举中,国民党遭遇空前惨败,结果足以用“全台大变色”来形容,身兼国民党主席的台湾总统马英九成为众矢之的。在苦苦“坚持”了3天后,他终于扛不住了,12月2日下午15时国民党召开“中山会报”时,宣布请辞国民党党主席一职,并向各位副主席及党务主管说明。

  尽管在选前就有多种迹象显示国民党在此次选举中可能遭遇失败,几乎不可能尽数守住现有执政的15个县市,但估计不会有多少人预计到蓝绿双方的选举结果差距会是这样的离谱。原本选情落后的蓝营候选人惨败,选情焦灼的几位大输,就连民调一直稳定领先的几个传统优势选区也是或遭遇翻盘,或惊险胜出,堪称国民党表现最差的一次选举。对于如此惊人的差距,分析人士指出,这突出反映了在既无能又缺乏承担的马英九带领之下,国民党已经成为“不思进取政治力量”的代名词,台湾选民对他多年的执政失望透顶,决定令其“票债票偿”。

  马英九外表俊朗,在担任总统之前也一度被认为形象清新,不是传统的政治大佬,故被很多台湾民众寄予厚望。但其上台之后僵化守旧的思维方式暴露无疑,所谓国民党“新派”领导人的形象遭到重创。而他多年来虽然一直声称要“改革”,但未见任何实质性的举措,遇到任何事故也只会推给在野党和“前朝”政府(都是民进党),这些都证明了他只不过是台湾制造出的又一名无能政客而已。

  其实,在2012年的总统选举中,马英九的得票就已经较2008年时大幅缩水76万余张,只不过当时仍有部分人对其抱有幻想,认为他还可以做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家。然而事与愿违,在过去的两年间,台湾政治、社会风波不断,从“太阳花学运”到“食安风暴”,马英九作为最高领导人却仍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担当,甚至在党内还主动点起了“马王政争”的火头,以致于这次很多深蓝人士都不愿意出来投票,不少人甚至反对投票。因此,可以说,国民党在这次的“九合一”选举中遭遇空前大败,并不是因为民进党表现有多么出色,而是台湾民众对马政府的施政表现失望到极点,用手中的选票给其上的“血泪一课”。可悲的是,即便是蓝军落得这般惨景,江宜桦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必须辞去行政院长,曾永权知道要立即请辞国民党秘书长,吴敦义和郝龙斌两人也纷纷辞去国民党副主席,而身为党主席的马英九,在过去几日面对坊间有关其辞职的传闻却仍然显得扭扭捏捏,还一度令国民党发言人陈以信出面“辟谣”,叫人如何能够相信他绝不恋栈权位?!

  如今,在党内党外的一片声讨中,马英九终于再也扛不住了。但其实有关马英九辞职后的安排,马英九团队还是有所安排。总统府2日进行了国民党“九合一”选举惨败后的首次府院党高层“党政会报”上,讨论主要有两事,一是副总统吴敦义请辞第一党副主席案,二即是确定攸关政局稳定及政策协调的党政平台,将于新党主席出炉后继续运作。

  据了解,吴敦义2日稍早指出,若马英九决定要辞国民党主席职务,他必须在马英九还在任党主席时,把副主席兼职辞掉;“以退为进”等说法都是不必要的想象和揣测。马英九则慰留吴敦义、郝龙斌,希望他们可以勉为其难继续留任副主席,在此过渡期间,继续为党努力。吴敦义在会中表示,他留下来,外界可能会认他有私心,所以才辞职。不过,中山会报结束后,党务人士指出,吴敦义与马英九沟通。吴敦义最后表示,基于党的团结,他愿意留任到新任主席选出为止。

  另外,会中也确定参照2008年马首任总统后的党政平台、以及目前的党政会报形式,继续运作,即仍是于周一开会,与会者除正副总统,另包括行政院长、代理党主席、党秘书长、中央政策会执行长等。

  而蓝营六都中唯一的胜选者——新北市长朱立伦12月1日也表态,对于党的改革“不会逃避责任”。目前,已经有卸任阁员发动连署,挺朱选党魁。党内高层表示,未来若朱、吴相争恐不利党内团结,最好透过协调,让党魁选举“竞争、不斗争”。

  即将代理党主席的洪秀柱说,她没有请辞副主席打算,要辞职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这个动作对党有什么好处?”在党艰困时刻,党部要是都空了,谁来领导整合?“没有正当理由就请辞,算不算负责任的人?”

  而国民党的党务人士也表示,因为是马英九主动请辞,所以改选党主席不需修改党章,也不需要召开临时全代会;12月3日启动改选作业,包括连署资格审查、订定选举日期等,最快可在2015年1月初选出新主席,最晚不能超过1月中。显然,马英九及其团队已经认识到继续坚持已经无用,为了能获得民众及党内的认可,最终在各界预测的3日前宣布辞去党主席一职。




文革中最活色生香的就是抓“破鞋”


SHOWERDI  倍可亲


 我小时候“文革”,最兴奋的事情就是看“破鞋”。那时候有许多运动,上层有种种设计,今天揪刘,明天批林,后天反邓,但底层人是搞不清楚的。比如批林,林彪怎么坏?谁也不清楚,底层人压根就搞不懂高层的事,于是有人就批:“林彪这家伙真是坏透了,在北京,有洋房住,有肉吃,有自行车骑了,还反对毛主席!”据说在农村批刘少奇,报纸说到刘坐着飞机到处煽风点火,有人就说他也见过刘坐飞机到村里。问他飞机停哪?“我家谷仓里!”

  农村人只望过天上的飞机,那么小,以为可以停在谷仓里。

  尽管如此,运动总是要搞的,于是就把“五类”分子拉出来斗。不管什么运动,都斗他们,跟他们毫无关系的,也拉他们出来斗。不然怎么办?在王小波《黄金时代》里,王二和陈清扬几乎成了专业挨斗的,竟可以出“斗争差”了。但斗这些人也没多大意思,无非就是那些政治套话。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活色生香的,比如地主当年娶了多少小老婆,坏分子怎么欺侮妇女。但场场讲,也就那样了,“色”也不“活”了,也“生”不出“香”来了。

  永葆活色生香的就是抓“破鞋”。这里有偷窥,正义的说法是侦察。这里有冲进现场饱眼福,正义的说法是逮捕。这里有审讯,再难以启齿都得说。“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让对方自己说,等于让对方在我眼前自淫。这里还有游街示众,这勿宁是把自己享过的东西分给大家尝尝,所以审讯“破鞋”者总是让人景仰。他吃的是肉,民众喝的是汤;他喝的是一道汤,民众喝的是二道汤,甚至只是涮锅水。

  尽管如此,百无聊赖中,看“破鞋”仍是吃大餐。“破鞋”是女人,所有的男人都爱搞女人,所有的女人都忌恨女人。我早年小说《又作秀,又作秀》中的“小阿庆嫂”就面临这样的处境,虽然她是宣传队台柱,但“娼”“优”是很近的。

  男人本性上喜欢搞“破鞋”。“破鞋”不是妻,妻无滋味,“妻不如妾”。但妾也并非“破鞋”。妾只能给一个人破,且是唯我能破。久而久之,必然蜕化成了妻。所以“妾不如妓”。男人喜欢嫖妓还有一个隐秘的心理:男人喜欢把女人私有化,但又喜欢把非正妻的女人公有化。嫖了妓,喜欢互相交流,那个妓女好,怎么好。男人喜欢炫耀自己玩过的女人,就是嫖妓心理。“破鞋”当然是人皆可搞,是“女体盛”,类似于“群交”,“群交”是为男人摆设的盛宴。

  但“破鞋”也并非妓。妓是做生意,为了营销,固然要让你有滋有味,但太有滋味了,假了,虚妄了。妓骨子里是无情的,婊子无情。所谓婊子有情,甚至比良家妇女更讲节操,只是落魄文人的意淫。妓女重情了,吃什么?妓女讲操守,这生意怎么做?而“破鞋”很多时候是有“情”的因素的,还是“偷”之“情”,“情” 私密了才是“情”。所以“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情”也叫“通奸”,“通”才是关键,要不,跟“奸淫”何异?“通”不只是性器之“通”。

  这样,“破鞋”就处在暧昧地带了,或者说是灰色地带。在艺术上,灰是中间色,是美的颜色,就因为其暧昧。暧昧即是丰富,然而是那种幽暗的丰富。这是艺术家的温床。所以福楼拜说小说写的就是通奸,通奸就是幽暗之丰富。

  我小时候一次次经历揭“通奸”看“破鞋”的艺术洗礼,一到斗“破鞋”,就人山人海,比“样板戏”喜闻乐见多了。人们嘻笑着,所谓看艺术,就是看色情;人们目光如钩,所谓艺术,就是锐利,就是揭开遮蔽。“破鞋”的装扮也十分艺术,有剃了“阴阳头”的,有反穿皮袄的,有口红涂得像安迪·沃霍尔之玛丽莲·梦露的,现代艺术创意也不过尔尔。还有把一双破鞋系在绳子两端,挂在“破鞋”胸前的。我最初不知道什么叫“破鞋”,大人们叫“破鞋”“破鞋”,我就看那双破鞋,诧异那破鞋有什么好看的?我脚上的鞋子比那还破。那时候我裆里的东西才有花生米大,搞不明白。只是人家看,我也看;人潮涌,我也像泥鳅一样在人潮中闹腾。看的完全不在点上,听大人们说话也听不懂。

  “奶挺大!”大人们说。似懂非懂。

  “嘴挺小!”又说。更不懂了。

  “打死她!”众人喊。后来才知道,男人是不舍得把女人打死的,打死浪费。所谓“浸猪笼”,不过是谁也抹不开道德的脸,叹然下手。斗“破鞋”时也是如此。男人戴着道德的面具,怜悯,但又残忍。他们恨不得把“破鞋”扒个精光。但这不是你想干就能干的,台上还有吃肉的。于是只能把自己的欲望外化到台上人身上,他动手,你也觉得自己在动手了。当然所谓打也并非打,而是触。可以重起轻落,那就是摸了。这么想着,难以自已了。蛋被扯得生疼,扳机跃跃欲扣。于是群情振奋,这是盛大的节日。节日的潮水汹涌,每每我成了小鱼虾,被搅得晕头转向,被吞噬,只发现地上有不少丢落的鞋子。

  据说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后,天安门广场上也落下许多鞋子,还有一些金链条金戒指,据说是抄家来的。看“破鞋”也落下许多鞋子,但跟政治运动无关。

  但似乎也未必跟政治运动无关。如果对方是官员,诸如女“走资派”。当年斗王光美,也是把她装得胡里花哨的,斗的人一定有更大的快意。瞧这些平时道貌岸然的女官员,现在暴露出了私处,实在刺激!江青倒台时,关于她的私生活故事是流传最广的,她怎样养“面首”,乃至她在延安时怎样利用色相引起毛注意。揭女政治人物女官员,因为“色”太招人,“权”被忽略了。即使闭起眼睛都想得出是以色谋权,是权色交易,但注意力还是被转移到“色”上。于是,数千年来源源不断把体制问题转嫁给女人,是“女色”倾城倾国。并且屡试不爽。中国统治者禁忌“色情”,却又每每拿“色情”展览于众,岂非以“色情”治国?

  展览女人早已有之,已成了制度设计的一部分。在古代,一个女人触犯法令了,就判其受笞刑。每当行刑,就会出现节日盛况。人们聚集公堂,呼朋唤友。衙役会使出种种绝招来凌辱受刑女人,比如在县官上堂前,就把女人带到堂前看押,甚至迫其早早脱下裤子候打,谓为“凉臀”。如果县官因别的事不能前来开庭,那么这次就等于白露屁股了,下次还得再露。有的还在哄乱中扯走女人的鞋子、裤子,相传而看。行刑完了,还不让女人穿上裤子,将她拉到门前大街上,称为“卖肉”。在这里,民众满足了私欲,同时也支持了官方的制度,民众在娱乐中声援了政治。私情被公示,私体被公展,私权被公侵,不管人家犯的是不是罪,不管是多大的罪,不管虽彼处有罪但此处只是失德,不管公罪还是私德,都一锅地煮烂了。但民众又觉得自己只关心那被窝里的事。这是最深度的合谋。

  有“破鞋”的日子真是好哇,总有“流水宴”吃。

  有“破鞋”的社会无可指摘了,什么样的社会没有“破鞋”呢?

  有了“破鞋”处理场,就坚韧而自信了。有了问题,就当“破鞋”,往“破鞋”堆里一扔,光荣永远属于咱。

  我看“破鞋”已经几十年了,现在仍在看。

  中国展示“破鞋”已经几百年了,越展示,越扯蛋。





中国如何走出官民皆贪的死路(真正的智慧文章)


小发糕  倍可亲

 前几日有新闻说,一位小小的网警,为人删帖收授报酬达70多万元。在这种国情下,几乎沦入官民皆贪的境地。那么怎么才能走出这种囧境?转载本文为你论述。

  

  理想死了,只剩下对金钱的追逐。我们不想这样,但被潮流裹胁,无法自救。

  中国改革走到今天,彻底被“金钱至上”这个恶魔给控制了。老百姓整天骂,说现在无官不贪,其实呢,每个老百姓也都是贪婪得要命,天天盼望暴富,不择手段。如果明天突然任命1000个老百姓为高官,至少有990人会迅速成为贪官。如果制度不变,谁做官都是贪官。这不是故意自污以显示个性,而是必然的。

  现在谁过得舒心呢?没人舒心。老百姓固然痛苦,官员们呢,捞了巨额财产,不敢消费,得转移到国外去。金钱至上,导致官民仇恨,导致人人绝望,对自己的未来绝望,对国家绝望。

  看到一段话,希拉里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这样评论中国:“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严的生活意义!对民众而言:唯有获取权力或金钱就是生活的一切,就是成功!全民腐败、堕落、茫然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该言上传到腾迅微博后,反响异常强烈!!这段话是否真的如希拉里所说,无所谓。重要的是:大家都很痛心地认为:这段话精确描绘了当今中国现状。

  其实此前还流传过印度总理对中国的评价:他们没有信仰,没有思想,没有选票,没有自由,除了GDP,他们什么都没有!

  这个国家是如何落到这步田地的?我们能够走出目前这个人人绝望的境地吗?

  办法是有的。

  先说我们如何落到这步田地。

  1976年,毛去世后,中国迎来了机会。我们以领导人为届,来看路线走势。

  (1)华国锋时代,洋跃进。

  现在的人们,基本上是从教科书中了解华国锋的,以为他是坚持毛左路线的。其实不然。当时无论谁当政,都要做两件事:政治上打毛的旗帜,经济上搞改革。华也如此,他在经济改革上还是做了很多事情的,只是后来他下台了,他的经济政策被定论为“洋跃进”。恰恰是这个试图贬华的词汇,反映出华的改革意图。

  在政治上,华缺乏权威,因此只能宽容,这实际上是中国的一个大好机会。假设华当政20年,中国可能要比今天好得多。当然这种假设没太大意义,不多说了。

  (2)邓、胡、赵时代,调动私欲,经济至上。

  邓小平是很伟大的,他把华国锋零碎的经济改革变成了全面的经济改革。他本身没有具体改革设计,他是从领导人的高度发表意见的。“黑猫白猫”,“不问姓社姓资”,“摸着石头过河”,其结果,确如官方用语那样,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同时,邓很清醒地意识到:仅仅依靠经济刺激,很危险,所以他提出:“如果我们的改革出现了亿万富翁,出现了两极分化,就说明:改革失败了”。遗憾的是,邓无法活到200岁,他无法把他启动的“经济至上”在必要的时候转变为对公平、公正的关注。

  胡、赵,是邓的左膀右臂。因某种原因先后折断,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国家悲剧。

  那时候,已经出现了民众的不满。1989年学潮,起因是反官倒、反通货膨胀。当时,邓和赵的家人是有嫌疑的。

  小平“经济至上”的改革实际上就是充分调动起人们的“私欲”,鼓励对金钱的追逐。这在当时是必须的,但他并没有说要长期这样,可惜,后来有人一直摸石头,不肯过河。

  (3)江泽民朱镕基时代。三个代表,以德治国,官富民穷。

  这个时候,“经济至上”的改革已经显示出堕落。所以,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从政治理论上看,以德治国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明显要依法治国嘛。但我们从江泽民对“德”的重视上,可以想象他当时看出了问题,遗憾的是,他的参谋军师没有想出更好的口号。“以德治国”终究没有遏止住全民道德败坏。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因为抛弃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陈旧基调,扩大了共产党的基础概念。

  朱镕基以总理身份开创的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住宅商品化,尤其是他的分税制改革,影响太深远了,导致官富民穷,把中国的地方政府和百姓彻底推向了对金钱的无限追逐。

  (4)胡温时代,和谐社会,高房价。

  与前任江一样,胡锦涛也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所以他提出和谐社会,其实,与“以德治国”一样,都是想化解一些社会矛盾,可惜,矛盾已经太严重!和谐社会执行到下面的地方政府,就异化为维稳,并将中央政府绑架到维稳的战车上。

  这是货币滥发、房价暴涨的10年。温家宝年年讲控制房价,但房价年年涨。高房价葬送了前10多年积累下的改革红利,老百姓怨恨不已,恐惧不已,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更加贪婪地追逐金钱,试图避免沦为赤贫。

  (5)习李时代,以反腐为开局。

  就像1976年谁上台都要搞经济改革一样,今天,谁上台都要反腐,因为中国的腐败导致的两极分化已经让全世界瞠目结舌,神人共愤。至于经济政策,某些人试图把“城镇化”作为本届政府的经济基调,这还是延续“经济至上”思维,非常要命。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问题的脉络:每一届政府都允诺让百姓享受改革成果,都试图用经济增长来替代政治合法性。于是经济狂奔,无人愿意踩刹车,都想把问题击鼓传花。于是全民追逐金钱,各种丧心病狂的手段层出不穷,全民堕落,人人互害。

  这个脉络分为政府自肥、官员贪腐、民众贪婪三个层次。先是政府自肥,中央政府利用高税收,地方政府利用高房价,然后又利用滥发货币、通货膨胀进一步养肥各级政府,接下来就是官员贪污,最后是民众贪婪。

  怎么办?出路何在?简单提几条“五要搞”,大家商榷:

  首先,政治制度有动作。甩掉“用经济增长弥补合法性”这种赝品思维。把经济增长降下来,把政治变革加快速度。

  其次,用公平正义取代两极分化。取缔公务员特权,取缔国有企业,取缔医疗双轨制,取缔住房公积金双轨制,取缔养老金双轨制。

  第三,权力制衡,让官员不敢贪。真正全面反腐败,公布官员财产,杀一批,关一批,查封一批,让官员处于民众监督之下。官德主宰民德,官员的堕落必然导致全民堕落,反之亦然。

  第四,政府担责,让百姓不用贪。现在,你要是对百姓说:别那么看重金钱,生活中还有更多美好的追求。百姓肯定骂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上学看病住房养老,哪个不要钱?”。过去20多年,用改革的名义,把政府原本该负担的教育、医疗等职责都抛给老百姓去自己负担了,现在,政府必须尽快承担起职责,承诺居者有其屋,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这么多年积累下的高税收以及巨额国有资产,完全可以承担得起。一旦百姓没有这几座大山压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会调动起来,自然不再单一追逐金钱。

  第五,用自由营造多元化。思想多元化,言论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生活情趣多元化。人民自然会明白:人生的意义是追求自由,而不是金钱。

  这五条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条。没有政治改革,就没有民生,就没有未来。

  今天中国的全民堕落,前无古人,希望能后无来者。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我们要解放生产力,今天,我们要解放自己,不再做金钱的奴隶。

  中国现在虽然有钱了,但没有信念、也没有道德,会遭受怎样的报应?让人不寒而栗啊!!!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三角梦醒/台湾智库:地方选举向北京传重要信息/台学者:服贸协议难在马英九任内通过
  • 云革命/柯文哲勝出說明什麼/陈文茜:国家走向恶质民主万劫不复/BBC:是两岸关系公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