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口水三国/ 上海富了周围北京坑了周围/赵紫阳一仆二主/让子孙无路可走/大道至简
發佈時間: 12/11/2014 11:32:30 AM 被閲覽數: 277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口水三国】黄月英篇 喜欢我对你耍流氓么? 







用数据证明:为何说上海富了周围北京坑了周围(图)


文章来源:

保罗·克鲁格曼因其对贸易和经济地理学的贡献获得了 200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克鲁格曼之前,传统经济地理学们在解释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增长时缺少一套自洽的理论工具。但在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中,一个简单的模型便可解释城市的增长和企业生产时的集聚行为。

假设一个厂商面临两个不同地点的市场,在甲地,他可以卖出单位的产品;在乙地,他可以卖出单位的产品,且由于,该厂商选择甲地作为主要生产基地。

此时,该厂商有两种选择,他可以选择在甲地生产,将一部分产品卖到乙市场中,并支付一定的单位运费。他也可以选择在两个地点都生产,不支付运费,但支付在乙地新建工厂的固定成本。假设在本地扩大生产的固定成本标准化为 1,那么如果规模经济很大,在本地扩大生产比在外地建厂更为合算,F就会相对扩大。

此时,如果运费au降低、达到了,且可贸易品的比例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在外地建厂就不如在本地生产然后向外地运输合算,该企业就会选择在甲地扩大生产规模,放弃在乙地建厂。


这就是克鲁格曼的「中心 - 外围」模型的简化版本。这个基本的模型有三个关键:

1,规模报酬递增,即在同一个地点增大规模时单位成本下降。

2,运费降低,运输变得便宜。

3,可贸易品比例提高,即大量的标准化产品可以在各地使用,促使贸易有利可图。

当某个地点这三个条件都成立时,他就会出现企业集聚和生产扩张。这个模型对于美国 19 世纪中叶的大规模城市集聚和工业集聚有着非常好的解释力。由于在该时期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铁路运输也逐渐普及,工业化则使得可贸易品的比例增加,企业就没有必要各处建厂,只要在某个到其他地区运费较低的城市,不断地扩大生产,获得规模经济,便可以获得利润。此时,美国的城市便出现了集聚。

在这个模型基础上,根据不同城市的地理位置,可以计算每个城市的内部人口购买力、周边人口购买力以及海外市场购买力,再根据不同距离的运费折算后,可以计算每个城市的「真实市场潜能」。这个真实市场潜能,可以理解为在劳动力可流动、企业可流动的情况下,每一个地点的企业能够面临多大的潜在市常根据 Head 和 Mayer(2004),真实市场潜能也能理解为一个地点的企业的平均增加值。许多文献正在进行这样的工作,比如范剑勇(2010),根据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地理位置以及沿海与否等哑变量,构造了中国不同城市的「真实市场潜能」。在这里我们就引用范剑勇(2010)的计算。

上图是上海、苏州、无锡和杭州四个长三角城市的市场潜能之比与 GDP 比例之比。可以看到,上海的真实市场潜能在四个城市中是最高的,占四个城市的 35%;其 GDP 也是四个城市中最高的,占四个城市的 42%。对于上海相对其他三个城市的真实市场潜能来说,上海获得了超出比例的 GDP,但总体来说,GDP 的情况和市场潜能是相称的。


上图是京津冀的情况。在石家庄、北京、天津、唐山和秦皇岛这五个城市,他们的真实市场潜能其实是差不多的,其中石家庄的真实市场潜能其实在五个城市中排名第一。但很明显,河北的几个城市并没有获得与其真实市场潜能成比例的 GDP。北京、天津两市,虽然真实市场潜能仅占五个城市的 35%,GDP 却占五个城市的 70%。其中北京尤为夸张,以并不有利的地理位置,并不是特别好的市场条件,以五个城市 17%的市场潜能,获得了 42% 的 GDP。


上图是北京、天津和上海的比较。可以看到,上海的真实市场潜能,在三个城市中是最高的,比北京和天津的市场潜能加起来还要更高。但 GDP 的比例,反而差不多了。由于各种原因,北京和天津事实上已经获得了远超其市场潜能地位的 GDP。

为什么相比上海来说,北京显得「坑了」周围?结论已经很明显了。市场潜能其实会反映企业和劳动力的选择。在上海周边,市场和 GDP 的比例基本一致。

而北京呢?其实之前有的答案说得没错,如果只看地理位置,只看周边潜在市场,北京充其量就是一个二线城市。他的真实市场潜能反映了这点——还不如石家庄。但一些企业可能又因为首都和直辖市的各种利益和资源流入京津,让两地获得了远超其市场潜能的 GDP,由一个二线城市变成了特大城市,本属周边其他地点的市场就被京津吸走了。

市场就那么大,就是一个固定和游戏,你多拿了,别的地区自然就没有了。



赵紫阳一仆二主 80年代短命改革三大败因(图)


文章来源: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进行了一场官方至今讳莫如深的政治体制改革。这场改革由邓小平发起,赵紫阳主持,从1986年9月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成立起,到1989年六四枪响戛然而止,前后不

到三年。这场短寿的官方改革在官方的记录中,始终是个巨大的空白。2014年1月末,海外时评人士未普借纪念赵紫阳逝世9周年之际发表文章《80年代的政治改革为何失败?——纪念赵紫阳逝世9周年》,反思这场政改失败的原因及借鉴作用。作者认为“政改启动者邓小平和执行者赵紫阳对政改如何进行有根本分歧,这既是赵紫阳下台的根本原因,也是政治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当邓小平和陈云二人有分歧意见时,他(赵紫阳)又成为‘一仆二主’,无法适从。”本文原载于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评论,以下为全文摘录。

  80年代政治改革失败的原因非常复杂。根据赵紫阳的《改革历程》、吴国光的《赵紫阳与政治改革》、吴伟的《中国80年代政治改革的台前幕后》、《陈一咨回忆录》和杨继绳的《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笔者以为,原因致少有以下几个:

  首先,政改启动者邓小平和执行者赵紫阳对政改如何进行有根本分歧,这既是赵紫阳下台的根本原因,也是政治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邓小平是这场改革的发起者和主张者,同时也是终结者和扼杀者。他有他的政改目标、政改内容和政改底线。邓小平的政改目标是肃清封建主义流毒,提高和改善政府效率;政改内容局限于具体的工作制度、组织制度、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等行政改革;政改底线是,改革不能挑战、影响和削弱共产党的一党专制。关于政改底线,赵紫阳在他的《改革历程》中提到,“邓的信条是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允许挑战,高度集中的集权政治、专制制度是他特别欣赏和喜爱的。因而他谈的民主,废除领导人特权,肃清封建主义思想影响,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是空话而已。当他感到形势逼人,专制体制受到威胁的时候,他连这方面的事也不会谈了。”

  赵紫阳在刚开始主持政改时,他关于政改的想法和邓小平差不多,即,没有政改,经济改革很难深入下去。这是因为赵接受邓小平的指令,仓促上阵主持政改,本来并无思想准备,但是后来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赵作为组织者、设计者、实践者,对政治改革的认识和思考不断演进,在任内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更是把政治改革当作他的首要使命。赵的政改目标和政改内容因而发生了重大改变。正如鲍彤所说,在赵紫阳的主导下,这场改革“演变成了使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现代政党转型的一次勇敢的尝试”,为中国的政治转型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赵紫阳的政治遗产既有理念上的,也有制度上的。他主张政治改革“应当尽量地容纳和扩大其它各种力量的政治参与”,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解决执政党和民众的对立问题,解决人民在这个制度下没有自由的问题;主张改变共产党执政方式,改变人治问题,认为党的活动不能超越宪法和法律;支持新闻自由原则,支持社会舆论调查和民办报刊;主张在选举中引入、实现差额选举,把形式化的选举变为竞争性选举。在“党政分开”方面,和邓小平的“党政分开”不同,赵在这个提法中植入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将党和国家机器分开,和包括工会与学生会在内的社会团体分开。赵还主张建立人民监督和社会协商对话制度,鼓励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扩展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等等。

  赵紫阳还计划从十三大开始,用2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和整个国家体制向民主制度的转变。赵紫阳的这些政改理念、目标和内容及实施的政改措施已经远远超出了邓小平划定的底线。这是邓小平一定要把赵搞下台的根本原因。

  从表面上看,邓小平对赵紫阳于1989年5月向戈尔巴乔夫披露,“十三届一中全会通过的重大问题仍要向小平同志请示”,是邓和赵撕破脸的重要原因。赵紫阳为此一直自责,认为是邓误会了他。实际上,杨继绳、吴伟等人的著作显示,邓小平早在1988年就对赵紫阳失望,说:“赵紫阳是搞自由化的人,迟早非下台不可”。六四枪响之后,“搞自由化”的赵紫阳终于被反自由化的邓小平搞下了台。一直义无反顾为赵紫阳设计政治改革的政改办人马,则全军覆没。他们坐监的坐监,流放的流放,审查的审查,背靠背交代的交代。一场中华民族的伟大尝试,就此划上句号。

  80年代政治改革失败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党内高层保守力量远远大于改革力量。自胡耀邦下台后,赵紫阳就一直在孤军作战。

  实际上从一开始,这场政治改革在高层就是一场保守派和改革派实力悬殊的较量。胡耀邦在位时,胡赵二人一个总书记,一个总理,位高权不重,牵扯他们的高层力量是位不高权却重的邓小平、陈云和李先念等,邓陈李实际上是那个时候的第一把手,而胡赵是听命于“第一把手们”的少数派。

  在政治改革的大方向上,少数派胡耀邦和赵紫阳总是互相支持。关于这一点,鲍彤在他的“我看胡赵关系”(见蔡文彬、鲍彤、严家祺、张显扬等着的《赵紫阳的道路》)一文中,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种“扬胡抑赵”的怪现象时指出,在经济改革的某些问题上,胡赵二人确实有不同意见,但在政改的重大问题上,他们配合得很好。鲍说:“胡耀邦致力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赵紫阳致力于建立保障大家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制度;胡耀邦致力于平反冤假错案,赵紫阳致力于建立依法办案而不再由党办案的制度;胡耀邦致力于做伯乐和选拔年轻的接班人,赵紫阳致力于建立名副其实的选举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由此可见,在政改的理念和制度上,胡赵二人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在经济改革方面,邓小平和党内元老陈云、李先念、王震、姚依林等有分歧,但在政治改革方面,这些元老站在保护一党专制的统一立场上,邓小平的底线就是他们的底线,他们对胡赵的各种指控如“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也是邓小平对胡赵的最大不满。“搞自由化”的胡耀邦被搞下台之后,少数派赵紫阳就成了孤家寡人。在和元老交战的过程中,用麦克法夸尔的话,赵几乎总是孤军奋战(见《改革历程》代后记)。他既要在第一线和元老们周旋,又要防止背后李先念、李鹏等人发出的暗箭。

  政改失败的第三个原因是,作为政治改革的主持者和实践者,赵紫阳没有推动政改的实权和实力。这表现在,赵紫阳在重要人事方面和决策方面都没有主导权。

  在重要人事方面,真正有发言权的是邓小平、陈云两人。赵虽是中共总书记,却不能主导诸如组织部长和宣传部长那样的任命。赵紫阳1995年在软禁中接受杨继绳的采访时说,“重要人事问题不是我这一层所能定的,耀邦时也是如此。有时连参与意见的机会也没有……,小平、陈云两人达成一致意见后就能顶下来……。邓小平认为这个人不错,就调上来,认为不行,就让下去……。我当总书记,组织部长我能动吗?宣传部长我能动吗?不能!”赵对保守派宣传部长王忍之很不满意,却无权撤换他。

  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与出台方面,身为中共第一把手的赵紫阳也没有实权。价格闯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出台,按照李鹏和陈希同等人的说法,导致了1989年春夏之交“动乱的酝酿和预谋”,他们认为背后的始作俑者是赵紫阳。但这不是事实。吴伟说,他查阅了他在政改办的全部工作日记和会议记录,发现在那段时间里,赵紫阳考虑的一是沿海发展战略问题,二是物价稳定问题,并没有任何记录涉及到“价格闯关”。根据鲍彤的回忆,1988年首先提出价格闯关的,是邓小平。赵紫阳后来在他的书里,也证实了这是邓提出来的,但赵紫阳在位时,和后来被审查时,都没有为自己分辨,而是为邓小平背了黑锅。

  赵紫阳在后来的软禁岁月里感慨道,即使不发生六四,他也搞不了政治体制改革,因为他没有实力。由于没有实力,那时的赵紫阳有时只能充当元老们的“大秘书长”,而当邓小平和陈云二人有分歧意见时,他又成为“一仆二主”,无法适从。

  总之,基于上述几个原因,这场史无前例的政改试验失败了。它告诉我们,对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来说,高层决策者的改革意愿和改革实力,是保证改革成功的必要充分条件。





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走中国特色的

路,让子孙无路可走

 
来源: 2014-12-09

 

东方明月



自从邓小平推行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里,让我们从中国经济的发展史来破解其高速发展之谜。


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在胡耀邦、赵紫阳主政时代。文革后中国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中共中央决议如是说),技术极端落后。当时技术工人扎堆、科研人员云集的西安飞机制造厂,居然造不出合格的麦道客机机舱门,最后不得不引进全套生产线以完成和麦道公司的来料加工合同。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参照日本,四小龙的经验,赵紫阳主持制定了发展劳动密集型、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方针。由于当时党内计划经济派的势力强大,私有化和市场经济改革还停留在论证阶段,经济改革步履艰难地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起步。不过刚经历了文革的人民对极左思想深恶痛绝,民间思想活跃。平反冤假错案后的党和政府又没有很多政治包袱,腐败现象也还在可控范围。所以80年代的社会问题比较小,官方民间对国家发展的目标基本一致,政治经济改革受到广泛的支持,这是中国最有希望的年代。


64镇压之后,改革全面停顿,计划经济派用了三年时间证明了他们那一套经济路线的彻底失败。到1992年,邓小平趁计划经济派穷途末路之际“南巡”夺回了权力,开始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江泽民朱镕基延续了赵紫阳的经济路线,他们对中国经济的最大贡献就是开始了私有化和市场经济改革。让中国人民勤劳的基因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中国经济进入了起飞阶段,这是中国经济最好的时期。但是由于政治改革停滞,法制和政府功能并没有配合私有化和市场经济完成改革。这导致了权利高度集中,贪污腐败泛滥,官民对立日益严重。尤其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用全民财产造就了无数富翁,其恶劣程度远超当年苏联解体后的私有化。另个问题是环境污染,在邓小平的“发展硬道理”口号下,政府完全放弃了对环境的保护,无数法律如同虚设,政权没有变色,山河却已经完全变色。


高速的经济发展很快带来了产能过剩问题,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经济遇到了瓶颈,许多出口企业靠出口退税勉强生存。产业升级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江朱把汽车制造业做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但是不像轻工业,汽车工业是由国有企业为主,靠中央地方及各级地方政府资金和市场保护发展起来的。一百多家汽车厂没有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只能在国内内斗。为了GDP,政府不仅没有让市场竞争淘汰其中劣质企业以改善行业结构,反而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和市场保护,把一个人多地少,不适合发展汽车消费市场的中国变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虽然汽车工业对本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与之共生的是已经恶化的环境雪上加霜,国内消费结构更不合理。从此中国经济进入了畸形发展的阶段。


作为耐用消费产品,汽车的更新周期长,所以对经济的刺激时间也短。当胡温接班时,中国经济再次走到危机的边缘,比经济危机更可怕的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金融坏账高筑,以致胡锦涛的幕僚发出了:“功劳都归江泽民,问题留给胡锦涛”的抱怨。当时留给胡温的经济选择不多,可以说只剩下了两个待开发市场: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仅占GDP35%的国内消费市场(比全球平均都低25%)。胡温新政初期许多经济口号不错,比如侧重经济效益而不是GDP;提高中下层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消费水平。但提高人民消费就必须增加工资,要知道,相比较工资占成本50%的外国企业,中国企业的平均工资只占成本的10%。虽然这会打击部分依赖低人力成本的企业。带来短时间的经济危机;但危机的同时也是中国经济调整优化结构,迫使企业抛弃低工资的人海战术,转变成以新技术、高效益为竞争力的新型企业的良机。可惜政府根本不敢让经济停滞,最终采用了和口号完全相反的的“胡温新政”--大力发展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产业。


长时间高速发展是违反基本经济规律的愚蠢行为。尤其是房地产这类使用周期极长的行业,如果十年就把七十年需要的房子都造好了,剩下六十年里这些过剩的产能怎么办?这根本是在坑子坑孙嘛。日本1990年的经济危机后房地产泡沫至今尚未完全消化,美国十次经济危机,九次都和房地产泡沫有关。如果说发展汽车业是政策失误,那么对国外失败教训累累无一成功先例的房地产业,仍然作出大力发展的决策,其背后利益集团之强大和无耻,超出想象...。


2011年,中国新建住房总面积达32.9亿平米,人均2.5平米。其中商品房销售额就占GDP的12%左右,而其他无法估价的自建、集资房面积更是商品房的两倍。加上房地产相关的钢铁、装修、水泥等行业,房地产总产值肯定占GDP40%以上,一旦泡沫破灭,后果不堪设想。作为中国特色之一,把持这个暴利行业的大地产商几乎都是高干子弟,在政府的支持下,这个既得利益集团已经通过房地产业绑架了中国经济。



中国房地产业还导致了中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问题日益恶化,诸如强拆问题与房地产直接关联。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房地产已经成为一颗政治和经济的毒瘤:泡沫破灭经济马上就死,但要维持泡沫不破,就必须不断地往里面投资,直到这颗毒瘤毁灭国家经济或社会为止。从胡温倒习李,政府不断给房地产业输血,到2013年,中国对房地产的投资占GDP16%,远远超过国际上6%的警戒线,2014年政府又在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降息,其输血力度空前绝后。


为了保持这个经济畸形的高速发展,截至2012年中国十年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平均是18%,而GDP是9.5%;到2011年底,中国M2与GDP比值为1.89倍。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超26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占了近一半。畸形发展的恶果,通过货币超发转嫁给了普遍百姓。货币本身有多少变成坏账?又有多少又落入权贵们的腰包?这恐怕将成为不解之谜。众所周知,商业信用破产的后果比房地产危机更可怕,而在中国,几乎没有商人在贷款时会考虑偿还能力。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坦白:“没有那么多坏账,中国哪来那么多富人?”


30年的高速发展,资源耗尽、生态破坏、产能过剩、技术山寨、信用破产、货币超发、房产天价。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只剩下了央行的印钞机,等到印钞机烧坏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不知道要为这种畸形的发展付出多少年。清除经济泡沫大概需要十年,消化过剩房地产可能是七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作,而重建生态环境和信用系统,那就没有人能算得清需要几代人了。


引用网上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今天中国畸形的经济则是“走中国特色的路,让子孙无路可走。”当然权贵们的子孙之路仍然条条通罗马,因为它们早就拿着外国护照不是中国人了。



大道至简 绝无捷径

 
来源: 2014-12-09 wencuecity
                  


大道至简   绝无捷径

                
-----从事外汇交易15 年来的几点体会

 
        表面上看,交易就是简单的两个字:买和卖,但其背后却隐藏着市场参与者(或叫投资者/投机者,以下统称投机者)的动机和目的,同时也反映着投机者的市场理念、价值观、对风险和金钱的态度等等。
   金融市场里投机者的最终结果和命运,不是由运气和技巧所决定,根本的原因则取决于投机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即修养和境界。
    投机者的修养和境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市场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对人性(尤其是对自我)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对人类亘古不变的本性,像自私、自负、希望、贪婪、恐惧、侥幸等的洞察和了解,还包括投机者对自己本身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对自己的心理弱点、性格缺陷、思维、行为习惯等的不断认知和反省。这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投机者的成长过程,既是不断深化理解和认识市场的过程,更是自身修养和境界不断提高和突破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而孤独,绝无捷径可走。每一个看似辉煌的成功的背后,无不是由一系列的失败和痛苦的教训换来的。
拥有"投机之王"之称的杰西·利弗摩尔Jesse Lauriston Livermore)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不犯错的话,那他一个月之内就能拥有整个世界了;但如果他不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的话,那就连上帝所赐予的东西都得不到一件。
    从事投机交易犯错误是难免的,想找到永远不犯错误的交易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不可能,我们能做的无非有两条:一是减少犯错误的概率,二是找到改正错误的方法。实际交易中,后者往往比前者更为重要、可行和有效。
止损:是甩掉亏损、改正错误和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但在执行上,心理上和技术上都   
有很大难度。
止赢:是保住已有回报的有效手段,比止损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
让利润充分成长:抱住盈利的头寸,让利润“飞”,是长期、稳定盈利的关键。
从哲学的角度看:止损 就是及时改正错误;止赢就是不让本来对的变成错的;让利润充分成长就是坚持对的。
以小博大,”小”指的是风险,”大”指的是回报,以承担小的风险为代价,博取大的回报
重复不断地做“对”的事情。
现今的外汇市场的特点,短线交易的成功率和回报远远高于长线。
 
汇价总会向阻力最小的方向运行,顺势交易是王道。
 
杠杆要用来撬动回报,而不是放大损失。
 
小赚、小亏、大赚和大亏 。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避免大亏的方法,并坚决执行
暴利来自天天稳定回报的不断重复和积累。
做交易,想法要单纯,工具要单纯
买进的方式有俩种,逢低接,转强买,本人更喜欢后者。
短线靠等待,长线靠忍耐
进入金融市场,就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要有一套自己心中的操盘方法,不要人云亦云。

实践出真知,方法和心态都是磨砾出来的,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
 
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重复做的事情要用心去做,坚持下去,这样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原创文章,欢迎批评指正。
 不保留版权,谢谢转载。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故鄉/中国梦第一碑/余英時:做一個有尊嚴的知識人/北美白人与印第安人/零/生僻词
  • 华佗之死/年龄/绝美的书法,这就是中国艺术的魅力/《西游漫注》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