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译得离谱/慈禧老照片/洪秀全道德败坏的历史真实面目/中国五千年历史十大巧合
發佈時間: 12/18/2014 5:53:08 PM 被閲覽數: 321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环球网新闻译得够离谱 吓傻小编 看

中英文对比


京港台:2014-12-19 01:12| 来源:综合新闻 | 倍可亲


 

       《环球网》标题:水牛遭狼群围攻及时躲进出租车捡回一命

  【环球网综合报道】人们总是觉得在最需要出租车的时候,永远找不到它们的踪影,可下面的这辆出租车真可谓如及时雨一般,救“牛”于水火之中。据美国《赫芬顿邮报》12月15日报道,近日,在加拿大西北地区普罗维登斯堡和耶洛奈夫之间的一条约200英里(约322千米)长的结冰公路上,上演了几头水牛被三只狼围攻,躲进一辆出租车内幸免于难的一幕。

  据悉,此视频由加拿大女子克里•梅塞(Kerry Mercer)上传至“脸谱”网。视频中,水牛躲进出租车后,狼群向车体扑过去。克里表示,像这样的场景,不知道要多少年之后才能再次看到。

       评论:

       倍可亲小编RUCJLR看到这段中文报道被惊呆了!出租车里能躲进水牛,还是几头水牛?!把大象装进冰箱的笑话段子,是你们编的吗?看来国外不仅月亮比中国圆,出租车都比中国大啊!

       另外,小编反复把报道看了好几次,也没看见所谓的狼群向车体扑去的场景。似乎还没等汽车靠近,三只狼就四散奔逃了啊!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这段视频和美国《赫芬顿邮报》英文报道原文吧:


  Bison Saved From Wolves By Perfectly Timed Taxi In Canada

  Who says there's never a taxi around when you need one?

  A herd of bison under attack by three wolves got help from a cab in an unlikely place: on the 200-mile stretch of icy road between Fort Providence and Yellowknife in Canada's Northwest Territories.

  The video, posted on Facebook by Kerry Mercer, shows the wolves taking off as the cab approaches.

  "Those buffalo got saved by us, eh?" someone in the car says. "That was amazing. I don't know when we'll ever see that again."




你绝对没见过的超清晰慈禧老照片!

目瞪口呆(组图)




两色风景浓   倍可亲



你绝对没见过的超清晰慈禧老照片!
  

  

  

  

  

  

  

  

  





中国五千年历史十大巧合




倍可亲

一、夏朝的开“启”与终“桀”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的世袭王朝。根据现代考古学研究结果,夏王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灭亡于约公元前1600年,延续了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先后出现了17个君主。

现代考古学研究已经证明,在大禹做原始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但是“公天下”的原始部落联盟首领禅让制并没有改变。“家天下”的世袭制代替“公天下”的禅让制是从夏启开始的。

大禹因为治水有功,根据禅让制的规则,做了舜的继承人。同样按照禅让制的规则,大禹的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本来是要传给伯益的。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夏启在与伯益争夺权位的斗争中获胜,并且杀死了伯益。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部落的首领,以期获得联盟各部落对他地位的承认。有扈氏对夏启破坏禅让制的做法十分不满,坚决不出席钧台大会。夏启调动军队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族。这次征讨巩固了夏朝的统治。

夏启死后,继承王位的太康在东夷族的进攻下丧失了权力。直到少康继位以后,夏朝的政权才被重新夺回并得到巩固。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以后,夏朝统治者都善于控制东夷,或是与东夷搞好关系。然而到了夏桀统治天下的时候,夏朝却一味地讨伐边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同时,夏桀是一个昏庸无能、贪图享受的暴君,想尽办法残害忠臣和百姓,重用乱臣贼子。因此,四方诸侯纷纷要求推翻他的暴政,使得夏桀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

商汤看到推翻夏桀统治的时期已经成熟,便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联合四方诸侯向夏朝发起了进攻。在鸣条之战中,商汤的军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夏桀在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了。

夏的“家天下”世袭王朝是由夏启开启的,而终结这个王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则是夏桀。“启”就是开启的意思,而“桀”的谐音就是终结。这是历史的一个巧合,还是冥冥之中就已经注定了呢?

二、三家分晋与三国归晋

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三国后期,魏、蜀、吴三个政权又归于一统,而此时统一天下的,恰巧就是晋朝。

三家分晋指的是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分封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事件开始记载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联合废掉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了。三家分晋是春秋与战国的重要分界点,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从此,韩、赵、魏都成为了中原大国,再加上原有的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三国时期是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等三个政权并立。三国存在的时间非常短,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最后归于晋朝的大一统。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将领姜维发生拉锯战。魏军被挡于剑阁之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汉主刘禅投降,蜀汉为魏所灭。公元265年,司马昭死后,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并开始筹备伐吴。公元279年,晋朝兵分六路,由北、西两面向东吴进发。公元280年,晋军成功攻克建业,孙皓投降,东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了天下。



三、盛极一时的短命王朝

秦朝和隋朝都完成了我国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大一统,都建立了强盛的东方帝国。然而更加巧合的是,这两个统一强盛的王朝都一样的短命,都断送在了二世的手中,并且这两位二世皇帝还都是被自己的臣属害死的。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世袭王朝,它的建立者是秦王嬴政。嬴政消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千古一帝。秦始皇消灭六国之后,北击匈奴,南下百越,使得秦帝国的疆域迅速扩展,建立了强盛的东方大帝国。然而仅仅在15年之后,秦朝的第二代皇帝,就把大好江山葬送他人之手了。公元前210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进一步增加苛捐杂税,加重徭役刑罚,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广大民众的生活异常困苦艰难,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公元前207年冬天,宦官赵高杀死李斯,自己当上了丞相。后来赵高又施计谋杀了二世皇帝胡亥。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几年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南北朝割据的局面。统一的隋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然而由于二世皇帝隋炀帝的暴政,如此繁荣强盛的大帝国很快就灭亡了。隋炀帝公元604年即帝位,年号大业,在位13年。在位时期,他修建长城、大运河和东都洛阳城,三征高句丽,同时对国内百姓横征暴敛,导致了北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摇摇欲坠。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命令修治丹阳宫,准备迁居那里。在他所乘坐的龙船到达江都的时候,部下共谋推举宇文化及为首,发动了兵变。宇文化及逼迫缢死了隋炀帝,盛极一时的隋朝就此灭亡了。

四、汉朝与唐朝的巧合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和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之为两汉。西汉的创建者是汉高祖刘邦,建都长安;东汉的创建者是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

两汉是中国在世界上非常辉煌的历史时期。汉高祖至文景两帝时期的汉朝,经济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成为东方第一经济强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中亚和西域各大国都闻而惧之。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匈奴战败后被迫向北逃窜。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大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发生叛乱。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将中国人称为“汉人”,而汉朝人对这样的称谓也很满意,“汉”从此成为伟大的华夏民族恒久的代号。

而多年以后,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唐朝,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控制。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称神都,史称武周,也称“大周”。“大周”国号一直延用到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唐朝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朝历经21位皇帝(含武则天),共289年。唐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这两个强盛的帝国之间有很多巧合之处:都前承一个强大而短命的王朝,都继承了其丰富的遗产,并且除名义上的改朝换代外,实质上都几乎是前朝的延续;都有一个中兴的过程,东西汉的承接与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都历尽艰险而不亡;在开国初期,都有一个女人掌握朝政大权(汉朝是吕雉,唐朝是武则天),并且在权力回归后,都有一个中兴时期(文景之治和开元之治);都面对一个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匈奴、突厥),而且都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地位,并最终迫使北方民族走向衰败;都大力发展西域,并统治西域广大地区。

五、南朝的军人政变

五胡乱华十六国并起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长期分裂对峙的历史阶段,史学界称之为“南北朝时期”。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区域,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更迭的现象。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宋,萧道成取代宋建立齐,萧衍取代齐建立梁,陈霸先取代梁建立陈。这些政权更迭都是掌握军权的重臣发动政变而造成的,故事情节如出一辙。

刘裕本是东晋北府兵的将领。公元404年,刘裕平定桓玄之乱后,就牢牢地掌握了东晋政权。接着,他通过发动北伐,使自己的威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公元420年,晋恭帝被迫让位,刘裕即位称帝,建立了南朝宋政权。刘裕死后,皇族内部斗争激烈,并且相继出现了几个残酷的暴君,政局一度非常混乱。

在混乱的局势之中,南兖州刺史萧道成逐渐坐大。公元479年,宋顺帝逊位,萧道成自立,改国号为齐,南齐政权建立,萧道成即为齐高帝。齐高帝和其子齐武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的措施,下令禁止大族招募佃客和占山封水,减免赋税,发展教育。齐武帝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皇位而相互残杀。齐明帝萧鸾通过流血政变登上皇位以后,大肆杀伐,先后诛杀了12位亲王。东昏侯萧宝卷更加残暴,前代皇帝的子孙被他诛杀殆尽。

公元501年,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进建康,次年三月接和帝萧宝融东归,途至姑熟(今安徽当余),迫其退位;四月,萧衍在建康即帝位,改国号为梁。萧衍在位时,努力调和国内社会矛盾,遴选贤才,重视农业生产,然而与此同时,他又大力提倡佛教,不断加重刑罚。萧衍统治后期,朝政日益昏暗。公元548年八月,河南王侯景作乱,攻入建康,并在次年三月攻入梁武帝萧衍居住的台城。五月,梁武帝萧衍饿死于台城。侯景立太子为帝,即简文帝。公元551年,侯景干脆自立为帝,建国号汉,第二年被王僧辩和陈霸先等人打败。

公元555年,陈霸先诛杀王僧辩,并把当时的皇帝萧渊明赶下台,扶植萧方智做了皇帝,陈霸先任大都督,总摄梁朝军国大事。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自立,改国号陈。陈朝刚建立时面临北方政权的入侵,形势十分危机。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率领军队一举击败敌军,使得形势有所好转。陈朝政权维持了32年,最终被隋朝灭亡。



六、杨家江山送给“李”

我国古代历史上,杨氏建立的王朝总是被李氏取代。杨隋被李唐取代,五代十国中的杨吴也被李氏的南唐取代。

公元617年,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杨侑即为隋恭帝,李渊任大丞相,进封唐王。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缢死。同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废杨侑为希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又把他杀害。杨坚建立的隋朝存在了38年之后,就这样灭亡了。李渊称帝后,改元武德,都城仍然定在长安,李渊即是唐高祖。

到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天下大乱。其中,杨吴是江南较有实力的割据势力之一。吴国在杨隆演嗣位后,政治混乱,人心不稳,大权旁落于大将徐温之手。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借助徐温的势力,逐渐掌握了吴国的政权。经过20年的苦心经营,徐知诰不仅大大缓和了杨氏旧臣对他的敌对情绪,而且还拉拢起北方和江南的两股势力。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诰终于废黜吴帝杨溥,登上皇位,改国号为大齐,年号昪元。第二年,徐知诰改姓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就这样,李氏建立的政权再一次取代了杨氏。

七、灭唐朱温被唐灭

朱温夺取唐朝政权,建立了后梁政权,可是灭掉后梁的就是后唐,而且这个后唐的政权也姓李。

朱温出生于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宋州砀山(今属安徽)人。朱温幼时,随母在萧县刘崇家当佣工,后来参加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随军进入长安。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正月,黄巢以朱温为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同年九月朱温叛变,降于唐河中(今山西永济西)节度使王重荣,又被僖宗任命为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第二年,朱温改任宣武(今河南开封)军节度使,加东北面都招讨使。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朱温与李克用等联兵镇压黄巢起义军。同年,宰相崔胤召朱温入关,杀死劫迁昭宗的宦官,送昭宗出城。

昭宗回到长安以后,朱温尽诛宦官,废神策军,从此昭宗便处于朱温的掌控之下,成为傀儡。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温逼迫昭宗迁都洛阳,随即遣人杀之,立其子哀帝,后又贬杀宰相独孤损等朝官三十余人。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四月,朱温由唐宰相张文蔚率百官劝进,正式称帝,更名为朱晃,庙号太祖,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升汴州为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建为东都,而以唐东都洛阳为西都。

后来,朱温与据有太原的沙陀贵族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连年征战,损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物,并且逐渐丧了失军事上的优势。晚年,因皇位继承人未定,皇室内部矛盾尖锐。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温被次子朱友珪杀死。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四月,李存勖称帝于魏州,就是庄宗,改元同光,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十月,后唐灭后梁,十二月,迁都洛阳。就这样,朱温在灭掉了李家唐朝仅仅16年之后,其政权就被另一个李姓的后唐灭掉了。

八、大宋皇位继承人

北宋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而从第二代皇帝起就开始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及其子孙了;然而南宋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是赵光义的子孙,从第二代皇帝起就又重新回到了赵匡胤的子孙这一脉上。赵匡胤一脉的子孙从失去帝位到重新登上帝位,时间相隔长达186年。

赵匡胤通过发动陈桥兵变登上了帝位,建立了北宋王朝,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因为治国方略得当,使得北宋王朝的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公元976年,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从此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后世许多人认为,赵匡胤的猝然死亡与其弟赵光义有很大的关系。宋太祖的死亡蹊跷离奇,但赵光义抢在太祖之子赵德芳之前登极却是事实。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宗毒杀太祖的说法。

赵光义在位21年,死后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恒,即宋真宗。以后北宋又历经了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等六帝,他们都是太宗赵光义一脉的子孙。

北宋被金国灭亡以后,徽宗第九子、钦宗的弟弟赵构逃至应天即帝位,建立南宋。高宗赵构在位初期,起用抗战派李纲为相,以宗泽为东京留守,发动军民抗金。不久,他罢免了李纲,启用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把宋军防线由黄河一线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从而使抗金形势逆转。使得金军分兵三路轻易地渡过了黄河,并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之内就占领了西自秦州、东至青州一线的广大领土。从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到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的十余年间,高宗一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躲避金军。他否定了张浚“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市)定都。东京留守宗泽欲渡河北伐,力劝高宗回汴京坐镇,高宗置之不理,沉迷于偏安一隅。

虽然赵构纵情享乐,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他却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在死之前将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赵昚,即宋孝宗。孝宗之后又有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祺、宋恭帝赵显、宋端宗赵惇和卫王赵惇等,他们都是太祖赵匡胤一脉。

赵构为什么要将帝位还给太祖的后代呢?即使自己无子,也可以传给太宗一脉的其他子孙呀。究竟是他自愿的,还是仅仅是个巧合呢,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九、亡于异族叹两宋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和南宋都是被异族所灭,投降后,皇帝和皇族都被掳往北方。

北宋是由后周将领赵匡胤建立的。赵匡胤本来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由于战功卓著,成为了后周世宗的左膀右臂。周世宗死后,继位的周恭帝年幼,赵匡胤于是有了称帝的野心。显德七年春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做了大宋的皇帝。后来,北宋经太宗、真宗、仁宗、英宗至神宗,这一时期社会趋于稳定,经济规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极一时。

公元1126年,金国灭辽后,决定向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金军很快打到了宋朝京城开封。宋徽宗非常恐慌,赶忙退位,让太子赵桓继位,自己则逃到南方的镇江去了。宋钦宗即帝位,年号“靖康”。抗战派主将李纲主持开封事务,得到军民的支持,士气高涨,打退了金兵。金兵北撤后,北宋统治者以为万事大吉,又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

金军在经过一个夏天的休整后,再次南侵。这时,控制朝政的是主和派,他们根本不组织力量进行抵抗,一心只想求和。没过多久,开封陷落,宋徽宗与宋钦宗皆被金兵俘虏。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正月,金军将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宗贵戚等3000人全都掳往北方。当时的开封城中几乎被劫掠一空,北宋王朝也至此灭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的“靖康之变”。

金朝在靖康之变中俘虏了众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却是其中的一个漏网之鱼。靖康二年(1127年),他从今天的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达、科技文化水平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军事软弱、外交无能的一个王朝。南宋在宋孝宗、宋宁宗时期比较安定。宋宁宗以后,国势日衰。

蒙古汗国灭金后,又相继灭亡了西夏、畏兀儿、吐蕃和大理等政权,威胁着南宋的安全。公元1271年,蒙古定国号为元,并于当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6岁的宋恭帝和太皇太后等人被掳往北方。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中,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陆秀夫背着9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至此南宋灭亡。

十、明清两朝的巧合之处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专制王朝,一共有16位皇帝。明朝的疆域除囊括清朝时期所谓内地十八行省之外,还包括今天的东北地区、新疆东部、西藏、缅甸北部、西伯利亚东部和越南北部等地,并曾在东南亚的安南、旧港等地设有管理机构,势力远及印度洋和中亚。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全境的中央政权,统治者是满族人。这两个君主专制王朝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值得讨论。

它们都是在打败异族政权后,建立的自己的王朝。1356年到1359年,起义军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占领了江南的半壁江山。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率领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结束在全国的统治。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于赫图阿拉,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1644年,统治中原的明朝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灭。原明朝将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清朝从此取代明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

两个王朝都有三位皇帝没有后代。明朝的建文帝、明武宗和明光宗三位皇帝没有子女;清朝的同治帝、光绪帝和宣统帝三位皇帝,同样在死后没有子嗣。

明朝和清朝开创之初,皇权都受到过叔父的威胁。明朝建文帝被叔叔朱棣赶下了台。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建文帝的叔叔即当时的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于1402年攻克南京,夺取帝位,并且杀害了方孝孺等人。清朝顺治皇帝一直生活在叔叔多尔衮的阴影之下。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一月,多尔衮凭借自己的权力,改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用皇帝的口气批文降旨。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七月二十五日,他操纵追封自己的生母、努尔哈赤的大妃纳喇氏为太皇太后,他自己完全以皇帝的面目出现。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福临对诸王大臣回忆当时的事说:“那时墨尔根王摄政,朕只是拱手做点祭祀的事,凡是国家的大事,朕都不能参与,也没有人向朕报告。”

王朝快要灭亡的时候,明清两朝都遇上了皇帝无子兄弟相传的情况。明熹宗是明朝第十五个皇帝,在位七年,因为嬉乐过度成病,死于1627年,终年23岁,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皇陵)。明熹宗有三男两女,无一长成,最终遗诏只好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皇帝。同治帝是清朝第十代皇帝,1862—1875年在位,死时年仅19岁,无子女,其帝位只好传给了堂弟光绪。

明清两个王朝都亡于内忧外患。明朝在李自成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和满清的打击下,走向了最终的灭亡,可谓内忧外患。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列强纷纷争夺势力范围。孙中山、黄兴等人同时发起了民主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洪秀全道德败坏的历史真实面目




silkylove   倍可亲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绝望中自杀。同年7月19日,“天京”被曾国荃攻陷,太平军根本失败。太平军为何失败?我们只须将洪秀全的真面目呈现给读者,答案不言自明。


洪秀全“走上革命道路”的初衷

洪秀全(1814-1864)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广东花县人。其父洪镜扬,是官禄及邻近诸村的保正,家里“薄有田产”,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在当地是好的。洪仁坤有两个哥哥,他是三兄弟中唯一读书求功名的,在家里有受宠而优越的地位。他7岁入本地私塾读书,14虚岁考为童生。此后连续4次,一共经历17年,未能进学,也就是没考上生员(秀才)。在他一再落榜到公开造反期间,不止一次“做馆”当私塾师,教小孩识字和文化基础知识,这是当时相当多老童生所从事的不固定职业。一般说来,收入比普通农民好不了多少,只是身份不同。此外,当时有3个广西人说他“素无赖,日事赌博,多蓄亡命,以护送烟土、洋货为生,往来两粤及湖南边界,得商贾谢赀”。如果是事实,较大的可能是1844年4月与冯云山“出游天下”之后所为。经常赌博,虽不光彩,但算不了什么大问题。组织他人为商户护送烟土、洋货,以获得“抽头”,作为活动经费,也并非绝无可能。当洪仁坤成了气候,自己及极少数同伙决不会说起这些不光荣的经历,拜上帝会和太平军中就不会有人提起。《李秀成供辞》没有说洪秀全造反前干过些什么,可能不了解,亦可能知道并非只当塾师,只是不愿说罢了。所以,这3个广西人提供的材料,后来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明是捏造。

1837年洪仁坤第三次落榜。这个一向自视极高并被族人寄予厚望的人,精神、心理受的打击很大。回到家里,随即大病一场,“死去七日”(一说两日)还魂后,“俱讲天话”。对这次生病,尤其是“魂游高天”,人们照他自己和冯云山、洪仁所说的,做了许多文章。我认为,有几点可以推定:一是做秀遮羞,二是内心在极其复杂的煎熬中挣扎,三是强烈刺激造成的轻度精神病变,四是清醒夹杂狂想、梦幻的心理活动,五是考虑如何利用迷信造反。这样一番真真假假的大病之后,性格自然会有明显变化,但并没有成为精神病人,所以能不药而,生活也毋需别人呵护。

1842年,他第四次应考,一起落榜的书友(一说又是表弟)冯云山出于对考试的极端不满,又从星相术角度看出洪仁坤“多异相”、“有王者风”,极力鼓动他为首造反。冯的劝说,符合他此前大病中的想法和梦幻,于是断了科举仕进的念头。洪仁坤决心造反之后,就说什么上帝封他为“太平天王大道君全”,命他“时或称洪秀,时或称洪全,时或称洪秀全”。从此,洪仁坤、洪火秀改名为洪秀全。这改名是很费一番心思的,秀全拆开,是“禾(吾)乃人王”。简括地说,进不了学——考不上秀才,是造反的决定性原因,造反是为了做人王。做了人王,不但可以实现“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天下士”,还能够“手握乾坤杀伐权”,杀尽所痛恨、憎恶的人。当然不止是造反、报复,更重要的是占有和享受:占有一切,“禾乃玉食”,“世间万宝归我有的了”。这些早期直言不讳的言志,说明了洪“走上革命道路”的初衷。

以洪秀全为教主的拜上帝会的创立,其主要思想理论来源是梁阿发编写的通俗布道书《劝世良言》。它并没有全面、系统地介绍基督教教义,而又不时援引中国传统观点来印证《圣经》。不过,它所涉及的一些神学知识,诸如,天父全能,耶稣救赎,独尊上帝,不拜偶像,天堂永乐,地狱永苦,等等,却被洪秀全及冯云山借用而且不断发酵。从后来天王府前的不伦不类的世界地图,可见洪秀全此时对西方、世界仍然几乎一无所知。他“向西方寻找(的)真理”,就是《劝世良言》中的若干神学知识。以此为基础,不断按他的需要扬弃和注入一些内容,来创立以他为教主的拜上帝会。从制造迷信开始,进而逐步加紧控制信从者,接着就发动造反,夺取政权,建立地上的“天国”。从这一过程看来,洪秀全所创造的拜上帝会类似于一个政治性邪教。

首先,宣扬救世主下凡,统治全国乃至全世界。世界上一切邪教头子,都以救世主自居。不过,大多没有或没来得及以夺取政权、统治全国全世界作为直接内容来宣传。洪秀全则十分明确地将这一点作为核心内容。他宣称,“天上至尊老人已命令全世界之人归我了,世间万宝皆归我有的了”;他奉天父天兄之命,下凡做人神合一的“万国独一真主”。

第二,世界末日论与造反做官论相结合。为什么要救世主呢?因为世界末日到了。这也是一切邪教共同的论调。1850年5月,他将末日论具体化,说他得到上帝启示:“在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我将遣大灾降世,凡信仰坚定不移者得救,凡不信者将有瘟疫,有田无人耕,有屋无人住。”信的人则“日日有衣有食,无灾无难”。到1851年永安突围时,则进一步大开支票、封官许愿,凡踊跃作战的,“大则封丞相、检点、指挥、将军、侍卫,至少亦军帅职,累代世袭,龙袍角带在天朝”。

第三,言行巫师化,要求军民无保留地信从。洪秀全从宣传什么上帝赐他宝剑、印绶这一套开始,继而在玉玺上自称“洪日”,是普照天下的红日,要求跟从者盲心盲目地迷信。杨秀清、萧朝贵从他的迷信宣传得到启发,先后创造了十足巫师式的天父、天兄下凡。此两人死后,洪秀全没了制约,更随心所欲大讲特讲“天话”,甚至说“有天不有人”。还经常将他传达“天意”的歪诗,写在鹅黄缎上,张旗放炮挂出来。此类行径,是不断自我造神,以加强对太平军官兵的精神控制。

第四,对参加者的全面控制。洪秀全通过迷信宣传对会徒进行精神控制之外,还有一整套条规、措施,进行人身、家庭、财物的全面控制。造反之初,他要求入会者“贱售家产”,将“田产房屋变卖,易为现款,交给公库”,卖不掉的旧房屋则放火烧掉。于是,一人参加就要全家参加,互为人质,没有退路,都成为过河卒子。不久之后,每占领一地,就以鸣锣集中“讲道理”的办法,将活着而又没有逃跑的百姓,不论愿不愿意,悉数收编为太平军,也就是实行彻底的裹胁。收编之后,凡是财产没有全部交出,乃至私藏银子五两以上的,“即是邪心,即为妖魔,其罪极大”;超过21日背不出天条,两次无故不听“讲道理”的,都是严重违反禁律的大罪;凡是不肯无条件服从,不愿做驯服工具的,发牢骚说怪话的,都叫做“妖心未化”;凡是不能忍受而夜里开小差的,叫做“三更”;凡是违反天条、命令的,叫做“变妖”,对以上种种罪名的处治,都是斩首。其它许多天条、禁律,包括夫妻同宿,遇检点、指挥以上官轿不跪道旁,聚会喧嚣,私议军事,聚集饮酒,剪发剃胡刮面……都是“斩首不留”。对于“反叛通妖”的,更是处以“点天灯”、“五马分尸”极刑。全面而严厉的控制,使人成为没有家庭财物,没有思想感情,没有人身自由,更没有人的尊严的工具。

第五,将大量妇女作为个人的性工具。洪秀全还未公开造反时,就有妻妾多人。到了占领小小的永安,已有36人。进南京后,每做生日,蒙得恩就要为他献上美女6人;每年春暖花开之际,蒙得恩还在天京13道城门口为洪秀全选美女。甚至干脆明文规定,“所有少妇美女俱备天王选用”。到太平军败亡时,天王有妻妾88人(一说108人)。宫中有横直均8尺的大雕花床,干什么用的,不言而喻。洪秀全因妻妾太多,连姓名都记不住,干脆一概编号;而且写了几百首管教妻妾的《天父诗》叫她们背诵,这些良家女子遂完全成了他纵欲的性工具。从而,洪秀全将皇帝和邪教主对妇女的占有发展到极致。

洪秀全道德败坏的历史真实面目

《天朝田亩制度》是表面文章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原来那些主要为鼓动造反,宣传救世主下凡,控制官兵思想言行的文件、条规不够用了,于是颁布了由洪秀全撰写或主持写成的《天朝田亩制度》。20世纪赞美它的专家,总是在“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26个字上面大做文章,甚至称之为“伟大的反封建纲领”。其实呢,且不说它根本没有实行,单从这个文件全文来看,那26个字不过是些门面话。实际内容综合起来,就是要将占领区农村改造成兵、农、教合一的社会。以洪氏的歪理来统一思想,以太平军的小头目做领导,让农民成为战时打仗、平时劳动的工具。农民除了连口粮都不够的“接新谷”外,其它收获一概上交。也就是“耕田奉上”,让“功勋等臣,世食天禄”。这是对底层百姓劳动成果的剥夺。

同时,太平军明确规定“旧时一切歪例尽除”,破除一切社会风俗、信仰、道德,男女老幼都必须在军事化的建制中,接受洪氏这一套的灌输,彻底工具化。其目的,就是要建立和巩固洪氏的宝塔式统治和剥夺。

这里,还要谈谈被专家作为金字招牌的《资政新篇》。这是洪仁1859年所作。他为“聊托恩荫,以终天年”,来找洪秀全。到南京20日内,乘三级火箭似的升为干王、军师、摇身而成第二把手。这引起太平军中有功将领的强烈不满,有的故意“具禀请教用兵之法”,将他一军。在这种情况下,他不能装聋作哑。洪秀全也亟盼他赶紧露一手,以平物议,以服诸将。于是,他写了这篇一万多字的奏章。洪仁以居住香港多年所知,介绍外国情况,特别赞扬英、美,对法、德、俄、日等国有所描述;并借鉴外国,提出关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建议28条。虽然,《资政新篇》在介绍外国情况这一点上,远不如林则徐请人翻译编辑的《四洲志》全面准确,亦远不如魏源在此书基础上编成的《海国图志》丰富充实,时间也晚了好多年,但在南京,从明确提出建议这个角度看,仍应给予较高评价。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这并不是洪秀全主动“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产物,而是出于压服诸将领的现实需要。从书中罗列一些外国人名字,称“与弟相善”,以自我炫耀,尤其说明这一点。洪秀全看过后批准刻印,直接原因是为洪仁树立威信,并表示自己善于擢拔能人之英明。还有一个深层原因是,奏章开头及贯串全文的“权归于一”、“强本弱末”,即希望天王高度集权,以及防止各地将领叛乱的办法,很合洪秀全的胃口。尽管如此,洪秀全不但在几处作眉批明确表示不同意外,也仅仅将这个“以广圣闻”的奏章批准印发给将官做参阅资料而已。所以,包括李秀成在内的高级将领都对《资政新篇》不屑一顾。更值得注意的是,在1862年,洪秀全重新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以这个具有根本性的政策文件,将作为参阅资料的《资政新篇》加以否定,至少是取消了。所以,我们不能因《资政新篇》具有进步内容,就给洪秀全献上动听的赞歌。

 


上兩條同類新聞:
  • 苏轼/2015年,中国经济的大麻烦正暴露无遗/何清涟:2014中国政治关键词:狠
  • 趣说三国/李克强暗示普京硬挺不求/普京命悬一线/俄罗斯危机中的中国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