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大明王朝1566/帝都一景/强硬的普京为何陷入窘境/击垮卢布美国调转枪头/关于甲午战争
發佈時間: 12/21/2014 7:43:29 PM 被閲覽數: 14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陈宝国/倪大红/王庆祥/黄志忠/郭东文








帝都另类一景 北京城里的“垃圾村”(高清组图)


文章来源:
近日,有媒体爆料帝都北京另类一景——垃圾村。北京的大多数电子垃圾最后流入到了这里。据称,这里聚集着近万名拾荒者。

01


 

2014年12月,北京,北五环外的东小口村是北京有名的“垃圾村”,长年堆积着大量从城区收来的废品,高峰时有3万多废品回收人员。近几年列入北京市城区改造范围后,村里的废品拆拣规模有所减少,但仍有近万人聚集。

02


 

经济腾飞和中产阶级的快速崛起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电子垃圾生产国。中国人每年淘汰1亿台电脑,4,000万台电视,2,000万台空调和1,000万台冰箱。

03



北京的大多数电子垃圾最后流入东小口村。在这个村子,数百户人家靠回收和处理电子垃圾为生。

04



近几年列入北京市城区改造范围后,村里的废品拆拣规模有所减少,但仍有近万人聚集。 

05





强硬的普京为何陷入窘境?



2014年12月20日

    
    来源:腾讯评论·今日话题
    
    导语:今年下半年以来,卢布突然开始“跌跌不休”,目前已经累计下跌了约50%。外界认为由此带来的俄罗斯经济和政治危机将成为普京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年初乌克兰局势中强硬的普京,为何陷入窘境?
    
    目前,俄罗斯陷入了近年来罕见的困境
    
    ●资本外流、企业陷入债务危机,民众负担上升
    
    随着今年油价跌了近50%,卢布也跌了50%。卢布恶性下跌标志着经济形势恶化,再加上美欧制裁,俄罗斯大量资本外流。据俄罗斯央行的估计,俄罗斯今年外流的净资本可能达到1340亿美元,而世界银行给出的数字是1500亿美元。由于资本大量外流,导致俄罗斯投资和消费需求下降,俄罗斯央行预计,俄罗斯2014年GDP增长率仅有0.6%,这一数字去年还是1.6%。而如果油价明年依然保持这个水平,一些国际机构预计,俄罗斯明年GDP可能会下跌5%。
    
    雪上加霜的是,俄罗斯企业以外币计价的外债达5020亿美元,几乎占到GDP的1/4,其中大约1300亿美元外债在2015年到期。有研究机构指出,如果俄罗斯政府被迫救助这些私人部门债务,就会极大地耗尽俄罗斯宝贵的外汇储备,难以应对未来的风险,而如果不救助这些企业,大量企业的债务违约不可避免,一些企业可能因此破产。
    
    虽然卢布的大幅下跌还没造成俄罗斯民众的恐慌,但企业已经争相买入硬货币以偿还贷款,而且普通民众则排队购买美元和消费品,有民众表示,现在日常的花费比数周前已经多出了20%。
    
    现在的俄罗斯很痛苦,但这可能仅仅是开始。已有媒体报道,不管是莫斯科还是彼得堡都已经买不到硬通货和现汇。资本的急速外流表明金融市场已经陷入恐慌,如果这种情绪传导到民众中,大家纷纷到银行挤兑,那时普京面对的可能就是政治动荡了。
    
    俄罗斯莫斯科,民众在超市和商场购物
    强硬的普京为何陷入窘境?


    但回顾年初,普京可以称得上是“有钱”、“任性”
    
    ●“任性”的普京:西方的伙伴们玩过火了,我们有自己的立场!
    
    在经历了一系列动荡之后,今年3月18日,克里米亚地区并入了俄罗斯。在签署克里米亚地区加入俄联邦的前一刻,普京在国家议会发表的极具爱国激情的演讲,“今天我们要打开天窗说亮话”“西方的伙伴们玩过火了,我们有自己的立场!”“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被欺骗,别人在我们背后替我们做决定,留给我们的都是既成事实。”普京誓言要终结这种历史,他的演讲不时被与会者全体起立欢呼、鼓掌喝彩和泪水所打断。
    
    3月20日,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发布的民调数据显示,普京的支持率提升了15.1%,达到75.7%,创下5年来新高。63%的受访民众认为,普京在近期最值得认可的工作是对乌克兰局势问题的处理。在很多俄罗斯人眼中,普京不仅是一位铁腕领袖,更是一位收复失地的民族英雄。
    
    甚至一些欧美媒体也惊呼“俄罗斯帝国回来了”,还有不少人指出,欧洲政坛有许多领袖都是“普大帝”的“粉丝”。面对普京决绝的姿态,一些人对欧美即将开始制裁的效果表示怀疑。
    
    普京就克里米亚地区加入俄联邦发表演讲
    强硬的普京为何陷入窘境?


    ●“有钱”的普京:把克里米亚民众退休金提升一倍
    
    “收回”克里米亚之时,普京还刻意展现了俄罗斯与乌克兰在经济实力上的不同:把克里米亚当地的退休金提升了一倍,称“所有俄罗斯公民应当获得同等的待遇”。
    
    普京的“有钱”,自然与俄罗斯丰富油气资源是分不开的。自从普京2000年上台以来,得益于油气价格的上涨,到2008年,俄罗斯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成为举世瞩目的金砖五国之一。同时,俄罗斯的国际储备不断增长,2006年就已跃居世界第三,随后整体不断增长。截至2014年1月1日,俄国际储备总额为5095.95亿美元,虽然比2013年有所减少,但比起1999年经历过的107亿美元最低点,底气实在足了太多。
    
    在普京眼里,有了钱的俄罗斯理应受到理解和尊重,成为西方平等的伙伴,如果西方不能给予俄罗斯这样的地位,俄罗斯绝对不会逆来顺受。在最近几个冬天,俄罗斯都曾威胁停止向欧洲供应天然气。对乌克兰干脆就已经停止了供应。
    
    实际上,普京的牌并不靠谱
    
    “普大帝”一方面对欧美强硬,把自己塑造成对抗西方的领导者,一方面利用油气资源的收益提高民众福利,获取民众支持,树立俄罗斯民族保卫者的形象。这看起来是很好的蓝图。但如今俄罗斯的窘境说明,现实没有想象得那么顺利。强硬姿态、油气资源、民族主义这普京的三张牌,都并不太靠谱。
    
    ●强硬姿态牌:西方不会每次都吃这一套
    
    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普京对西方日益强硬,这在多年前已有所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在与格鲁吉亚的冲突中。2008年8月,格鲁吉亚在奥运会之际对南奥塞梯共和国发动突袭,但没想到俄罗斯迅速发动反击,格军损失惨重,最后在国际的调停下,格俄双方达成停火。这次冲突俄罗斯可谓完胜:美国和欧洲国家的不同反应,让俄罗斯看到了美欧之间的分歧;俄罗斯和北约虽然收紧了彼此间的合作,但是并未最终决裂;俄罗斯捍卫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普京在国内的支持率大增。
    
    而在乌克兰局势中,俄罗斯的表现与其在俄格冲突的表现极为类似,无比强硬,反应迅速,尤其是完成克里米亚入俄的进程上,简直让世人目瞪口呆。一些欧美媒体也惊呼“普大帝”难以对抗。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吃普京的这一套。知名专栏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就以“第三天早上”来比喻局势走向要看长期变化,看看在半年之后“会发生些什么”。
    
    弗里德曼并不是个“神棍”,作为在全球多个问题上的资深专家,他的看法坚实有据。他知道俄罗斯与西方实力的对比,也知道俄罗斯的软肋。他认为不需要用武力对抗俄罗斯,依靠制裁和拼经济,俄罗斯自然会扛不住。事实上西方也是这么做的,一开始被不少人嘲笑的制裁政策,最终导致俄罗斯陷入债务困境。
    
    ●油气资源牌:可能越来越玩不转
    
    弗里德曼对俄罗斯走势的判断,更坚强的论据来自对能源前景的分析。气候变化已经是个世所公认的威胁,化石能源的应用只会越来越受到限制,而新能源革命、页岩油气革命并不是遥远的蓝图,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而且,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会不断下降,更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代替石油,趋势已经很明显。
    
    这次油价暴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沙特等产油国想跟美国的页岩油企业打价格战,想等这些新兴能源供应商在立足未稳之际,把他们尽量挤出能源市场。因此不代表石油价格将永远徘徊于低位,但这也足够暴露出俄罗斯的软肋。因为俄罗斯的出口大约有70%是石油和天然气,它们占了俄罗斯全部财政收入的一半。普京基本上将俄罗斯的现在和未来都押在了化石燃料上面。普京可以挑战能源革命吗?油气资源,这是一张越来越玩不转的牌。
    
    美国雪佛龙公司位于波兰的一处页岩气开采平台
    强硬的普京为何陷入窘境?


    ●民族主义牌:危险的游戏
    
    弗里德曼更为精辟的论断,则是普京没有办法“挑战人性”。
    
    18日,美联社和NORC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0%的俄罗斯人还是支持着普京。但是这份民调也显示,受访者们对于经济的信心也在滑坡。在莫斯科,情况尤其严重——已经习惯进口商品和出国旅行的当地居民因为卢布汇率的暴跌和西方国家的制裁而无法继续享受这一切。
    
    而经济下滑让普京的支持率下降是有前车之鉴的,在《普京强硬对抗西方的代价》中,我们已经讨论过这一现象。而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今年俄罗斯只有0.6%的增长,明年更是可能会陷入衰退。
    
    但就在昨天,普京在新闻发布会上还表示,俄罗斯国防部的预算在明年会增加,达到500亿美元。由于俄罗斯财政极度依赖石油收入,而石油价格又是如此之低,俄罗斯政府对教育、住房、卫生等社会福利的支出极可能缩减。这显而易见会影响民众对未来的信心和对普京的信任。
    
    普京在年度记者招待会上声称要增加军费
    强硬的普京为何陷入窘境?


    据分析,近年每当经济不如意的时候,普京的应对方式就是,通过煽动反西方偏执情绪以及帝俄时代式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来巩固自己的权力。这一招很见效,他让俄罗斯人的注意力从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转向了各种被臆想出来的国内外敌人,比如乌克兰、西方、俄罗斯自由派以及同性恋者等。
    
    然而,这是一个危险的游戏。毕竟民族主义虽然能带来一时的亢奋,但不会让人永远沉醉其中。清醒过来的人们还是会关心是否能吃饱穿暖,是否能享受更多的福利。克里米亚还是那个克里米亚,当初多数克里米亚人愿意跟随乌克兰独立,吸引他们是乌克兰可能成为“另一个芬兰”;而今天克里米亚人选择回归俄罗斯,是因为克里米亚在普京心中对俄罗斯无比重要,还是因为俄罗斯承诺了退休金和工资将达到俄罗斯的水平?
    
    前不久莫斯科在流传一个冷笑话:2015年普京、卢布、油价都在奔向63。普京即将63岁,但一旦卢布兑美元汇率超过63、油价低于63,俄罗斯人就将面临很大困境。而目前卢布跌的最多的时候已经超过70,油价也已经今年提前低于了63。
    
    “人性”向往的是什么,不言而喻,普京很难挑战人性。
    
    结语:今年四月,刚“收回”克里米亚的普京正值人气巅峰,今日话题曾做过一次调查:“你认为普京与西方强硬对抗明智吗?”当时有88%的中国网友认为“明智”,大半年过去,你的看法是否有所变化?




击垮卢布美国调转枪头 人民币大幅贬值急跌数百点


文章来源:
原油价格下跌引发的卢布危机可能将逐步波及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对其他国家汇率波动带来一定影响。12月18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一度跌至6.2186,贬值幅度超过200个基点,最终收盘于6.2163,贬值188个基点,创下近5个月来新低。



分析认为中国有可能会被拖进货币战争

人民币急跌近200点 美联储声明是诱因

近期,美联储加息预期的不断增强抑制了投资者对新兴市场资产的需求,在强势美元的影响下,人民币汇率也出现明显波动。

12月18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在开盘后一路走低,跌破6.20关口后,再度跌破6.21,最低跌至6.2189。截至收盘,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报6.2163,贬值188个基点,创下近5个月收盘新低。

与近期人民币即期汇率大幅下跌形成明显反差的是,人民币中间价屡创新高。12月17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1137,为今年3月份以来最高 值。18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跌58个基点,报6.1195,但依然属高位,与即期汇率跌破6.21的低点相比,差距明显拉大。

此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6.20关口将对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形成有力支撑,预计短期内人民币即期汇率继续贬值的空间有限,或将在6.19附近展开震荡。

此次导致人民币承压的主要原因是12月18日凌晨,美联储FOMC声明中因修改了长期以来对于何时加息的措辞而引发市场对其提前加息预期的增强,随即引起美股飙升,美元暴涨,美元指数一度突破89。

今年年初以来,由于美元的走强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导致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下跌超过2%,这有望使人民币出现5年来的首次年度下跌。

此外,近几个月来,日元持续贬值,卢布又以更猛烈的攻势出现暴跌,对人民币汇率亦有一定的影响。新一轮的货币战争是否已经拉开帷幕引起市场热议。

中国或身不由己被迫卷入货币战

汇丰银行分析认为,“中国并不希望加入到货币战中,只是希望遏制任何投机性力量产生的趋势,这合理解释了中间价不断上行的态势。”

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有部分分析师认为,中国有可能会被拖进货币战争。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欧元和日元大幅贬值,这令有管制地盯住美元汇率的人民币面临重压。

同时,全球金融危机踏入第7年,西方经济大国仍然没走出衰退的阴霾,仍陷于严重的财政赤字,用积极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力度有限,唯有通过买债大量投放货币以刺激经济。可是西方国家向全球输出大量的资金,却让亚洲长期处于低息环境之中,容易引发金融泡沫风险。

中国汇率维稳政策料不变

中国汇率政策仍然是市场最为关注的因素。从近期市况来看,贬值预期和压力受低迷的外贸数据引爆并得以释放,而今天市况也确认6.20元既是市场重要心理价位,也有很大可能受来自监管层的美元卖盘支撑,短期供需有望在该价位附近找到平衡。

市场人士认为,人民币中间价自年中以来在6.14-6.17元保持规律的区间振荡,而11月人民币开始出现贬值以来中间价逐步突破6.14元走强,近日更受创纪录的贸易顺差影响而连续升值。从政策层面而言,在容许人民币短期贬值后,仍会以维稳为主。

荷兰ING集团亚洲研究主管Tim Condon认为,为维护出口而由政策主动引导贬值的可能性并不大,“全球的出口增长都不行,这也意味着中国央行需要让人民币贬值很多,才能为贸易行业提供明显的出口优势。以前他们从没这么干过,我觉得今天也不会。”

招商银行总行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说,从今日人民币中间价高开来看,还不能认为央行有意推动一波贬值,且11月贸易顺差创出新高,人民币大幅贬值的环境尚不成熟。





关于甲午战争的五个问题

 
来源: 2014-12-18
                  



关于甲午战争的五个问题
 


   今年是甲午年,对甲午战争这一历史事件,近来在思想界、军界乃至普通网友中讨论颇多。大家已经认识到,甲午之战,中国不是败在器物、装备上,而是败于思想、体制、制度上。这一点,即使是当年主张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亦有清醒的认识。然而,或许我们思考问题往往习惯于大而化之,对许多局部问题到今天仍无定论或共识,不能不说是历史研究的遗憾,在这里,我列举几个历史学家们较少涉猎的问题:

  

一、甲午战争前夕,作为长期闭关自守的中国,为何要耗费巨资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海军?

  历史上,中国历代统治者都轻视海军建设,水师的主要作用无非是用来缉盗。其对维护国家政权的作用根本无法与陆军相提并论。当时中国并没有海外利益需要保护。唯一能在海上威胁中国的,是日本。然而,既然中国在战前对日本不屑一顾,那耗费巨大的财力建设海军来防范日本就说不过去。退一步讲,如果中国的陆军足够强大,则不仅可以有效巩固清政府的统治,而且可以同时应付北方俄国和东方日本的威胁。那么,北洋水师的建设到底是有清晰的发展战略呢还是糊里糊涂的机械模仿?建设海军的目的是为了防御还是为了扩张?或者干脆为了从克虏伯公司获得回扣?中国大力发展海军是否为日本所误读?为何甲午一役后,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再也没有将海军列为重点发展的目标?

  

二、甲午战争后,日本究竟对中国产生了哪些思想上的冲击?它对中国的近代发展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然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对日本的态度却由忽视、轻蔑转为欣赏乃至推崇。无数热血青年纷纷留学日本,希望找到救国救民之路。中国近代的重要人物,如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汪精卫、阎锡山、鲁迅、郭沫若等等,几乎都曾留学日本。日本究竟对他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因素又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与此同时,日本的文化输入又是如何影响中国的?譬如我们的现代汉语体系里,有许多从日本直接引进的名词,经济、政治、干部等来自于日语里的词几乎耳熟能详,我们还从日本间接引进了许多欧美的科技知识,思想观念,这些“二手”的观念之于我们,到底是捷径还是弯路?日本人给我们提供的究竟是精华的炼乳还是劣质的回收奶?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和制度的引进究竟有哪些借鉴意义?

  

三、甲午战争后,日本是否真正支持过中国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早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就曾提醒李鸿章必须改革内政,否则国家断无希望。甲午战争后,他又多次表示希望能当中国政府的顾问。于此同时,日本官员对中国内部的变革力量,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黄兴乃至同盟会等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庇护。那么我们要问,日本人对中国改革的支持,到底是基于少数官员的个人行为还是国家的长远战略?他们到底是真希望中国改变内部腐朽不堪的国家体制还是仅仅希望在中国新生力量内部寻找代理人?客观来说,无论他们打得是哪种主意,结果都差强人意,但是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中国依然有现实意义,毕竟,百年后,我们似乎仍然面临这个问题。

  

四、北洋水师的表现是否优于陆军?我们在引进新的体系和技术时到底会消化多少?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形?

  北洋水师作为中国完全靠引进建立起来的新式武装力量,从装备到作战条令,从军官的培养到高级顾问,几乎完全来自于欧洲。与之几乎是同时成军的日本海军,也走得是相同的路线,为何双方表现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对于成体系引进的新鲜事物,中日的差距在哪里?对于海军这种技术密集型且需要通力合作的现代军种来说,中日两国人民的思维习惯,做事方式是否在悄然起着关键性作用?海军和陆军的表现有多大差别?弄清楚这个问题,其实对我们评估引进技术和制度时究竟会产生多大变形是很有意义的?

  

五、经历了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的中国,应该确定怎样的对日关系?

  二战以后,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已雪甲午战争之耻,日本失去了从中国攫取的绝大部分利益。今天的日本已经放弃了军国主义。那么,今天我们的主要战略对手,究竟是美国还是其卵翼下的日本?既然二十一世纪是亚洲和太平洋的世纪,而在这个世纪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国家,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是中美两国。那么,中日真的还有要通过战争解决的矛盾吗?

作者:周大川  2014-12-11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上海街景/镜头下的北京/大陆学者抱怨互联网防火墙对国内科学研究妨害巨大
  • 朱棣身后/大城市全景/中国历史与现实 孔子看见了会感到难过/从笛卡尔到庞加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