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受够了/毛泽东为曹操翻案/国富豪为什么排队移民美国/国民党军事失败真相
發佈時間: 1/10/2015 11:12:43 PM 被閲覽數: 175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老娘受够了!】中国人为什么自杀?








毛泽东坚持为曹操翻案的真实用意!

(图)



  毛泽东生前多次评曹操,却从未讲过他评曹操的真正用意。当时和后来有不少人对之进行了种种猜测,但均未猜透。近日,博主看到《党史纵横》杂志曾刊登过陈立旭写的《毛泽东为何评曹操》文章,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将该文摘编如下。

  

  总观毛泽东评曹操的言论可见,时间大多集中在50年代,而他50年代评曹操的言论,又绝大部分集中在50年代后期,特别是1958年和1959 年。搞清楚1958、1959两年前后中国内部发生了哪些重大政治事件,搞清楚当时中国与外国的主要政治关系,而毛泽东又是怎样思考、对待、处理这些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关系的,是探寻毛泽东评曹操所含深意的关键。

  如1958年11月,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在谈到殷纣王、秦始皇的同时,谈到了曹操。毛泽东说:“殷纣王(通常称之为“暴君”)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

  毛泽东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当时的形势是反右斗争已经基本结束,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搞建设了。

  但是,一方面,反右派斗争的震动实在太大了,不可能在短期内立即平静下来;另一方面,“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国共产党想要平静下来搞建设,国内外敌对势力却要大做文章。在国外,帝国主义借我党反右之事,恶毒攻击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和知识分子政策。苏联对我国反右斗争也冷眼旁观、冷嘲热讽。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则攻击毛泽东为殷纣王、秦始皇、曹操,共产党的政策是独裁、专制,反右是镇压知识分子。他们攻击共产党的“核心”问题,是说共产党“专制”、 “独裁”、不讲民主自由。对此,毛泽东十分注意。他认为,我们同这些人之间的斗争是阶级斗争。这种斗争是要长期进行下去的。我们对这些人,不能讲什么客气,就是要搞专政,就是要讲“独裁”。

  毛泽东除了正面阐述这一道理外,十分重要的,是运用借古喻今的方法,讲共产党必须要用专政、集权的方法,同社会主义的敌人和国内外恶意反对共产党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

  毛泽东借古喻今的重要内容,就是评曹操。长期以来,曹操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被看作同殷纣王、秦始皇一样,是个杀人如麻、权倾一时的暴君、奸雄。毛泽东也把曹操与殷纣王、秦始皇一块加以评价。他反人们的传统认识而议之,并且主张翻这桩历史旧案。在他多次评曹操的言论中所包含的核心观点之一,是认为曹操利用集中在手中的权力,改革恶政、推行法治、提倡节俭、稳定恢复发展了社会。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是“代表正义一方的”。

  对毛泽东评曹操的这一用意,当时的历史学家翦伯赞猜得并不透,他在1959年2月发表的《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中,仅仅局限于对曹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品格的评价。毛泽东看了翦伯赞的文章后进一步发挥自己评曹操的观点时,包含了他评曹操的真实用意。他指出:曹操的功绩在于结束汉末豪强混战的局面,为统一铺平了道路。

  毛泽东从评曹操这一特定历史人物的角度告诉人们:无产阶级就是要讲专政。依靠这个专政,才能保证国家的统一,才能稳定和发展社会。对于那些“共产党没有自由”的叫嚣,毛泽东直言反驳道:资产阶级自由与无产阶级自由势不两立,只能由一个灭掉另一个。

  有意思的是,当时倒是与毛泽东距离较远的人士多少看出了毛泽东评曹操的真实用意。1959年4月,有位学者在报上发表文章提出:不能因《三国演义》有“拥刘反曹”的历史观,就否定它的民主思想。作者无疑是有意与毛泽东唱反调。这篇文章发表后,毛泽东对文章中的这一观点,十分注意。

  由上可见,毛泽东评曹操的重要用意之一,是在正面强调必须坚决运用无产阶级专政手段的同时,借古喻今,反对对立面对共产党所谓“专制”、“独裁”的攻击。

坚果儿




国富豪为什么排队移民美国?越挖越发

现内幕重重……


silkylove

近年来,移民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话题,引起诸多议论。不仅如此,中国富人的移民动向还常常引起世界性关注。今年上半年,胡润百富调查发现,64%的中国富豪(资产上千万元人民币)正在考虑、申请或已经移民海外,他们的偏好目的地首选是美国。受访者称教育、空气质量和食品安全是移民的主要原因。今年下半年,英国巴克莱银行的报告显示,近半数中国有钱人考虑未来5年内移民发达国家,以便为子女寻找更好的教育和工作机会。该报告调查对象资产净值在150万美元以上,他们最可能迁往北美和欧洲。中国富人移民在海外生活得如何?海外留学给他们的子女带来了多大改变?记者就此对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富豪移民状况进行了采访、调查。

中国富豪移民群体很复杂

2014年2月,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中国有钱人正在以惊人的规模排队移民海外”。2014年8月,美国国务院一名官员在介绍投资移民的EB-5项目时表示,2014财年(2013年10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的1万个投资移民签证名额已经用完。这是这个至少投资50万美元才能拿到美国绿卡的项目推出24年来,第一次把每年1万个名额用完。据报道,在2014财年,美国政府共签发10692张EB-5投资移民签证,中国大陆人获得9128张,占比高达85.4%。而在2006年,申请该项目的中国人仅63人。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中国百万富翁群体迅速壮大,他们当中很多人利用美国的投资移民项目移民美国,所以美国的新移民群体中,中国富豪越来越多。由于中国富人的涌入,与十几年前相比,美国人已改变原来的固有看法,即将中国人与贫穷挂钩,而是承认现在的中国人相当有钱。

前几天,记者去洛杉矶一家汽车经销商处买车,令记者吃惊的是,他们的财务经理是个地道的美国白人,但会说许多中国话,而且是各地方言。这名经理说,他的中国话都是和中国顾客学的,这两年来自中国大陆的顾客非常多,而且基本上都不讲价钱,所以和中国的客人做生意非常舒坦。

资深地产经纪人阮秉森因工作关系,接触到很多中国富豪。他的感觉是,很多移民到美国的中国富豪都很低调。“富豪平日的生活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他们不用微信,不愿意使用社交网络,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更多的情况,在家最多上上网”。

着名华人律师申春平说,在接触中他发现,移民到美国的中国富豪中,很多人是跟政府做生意发财的,有些钱不干净;但也有一部分富豪的钱是辛辛苦苦挣来的,特别是江浙一带做外贸、做小商品生意的。

阮秉森认为,移民到美国的中国富豪群体构成复杂,很多富豪由于资产来源问题,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选择移民其实是不得已的选择。一些卷钱过来的“富豪”,面临中国反贪反腐的舆论及执法力度加大的压力,甚至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又要拼命挣钱,又要转移资产,又希望孩子在美国受到良好教育,这就形成了移民美国、两头跑、孩子无法得到完整照顾的状况,很多人心里很矛盾,难言快乐。

寂寞,最大的敌人

中国富豪为什么移民?很多人认为原因复杂,而且个案不同,但为了子女教育、追求更好生活、逃避法律制裁、转移资产是一些人的共性。

申春平向讲述说,一个来自江阴的企业家因借高利贷涉案上亿元人民币,他打电话给借贷人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款,借贷人预感他要外逃,于是报警。警方赶到上海浦东机场时,嫌犯搭乘的美国联航班机已经在跑道上待飞,警方要求停飞,联航不理,该企业家就这样来到美国。

很多中国富豪采取这样一种移民模式,即在美国购置豪宅,为家里人办理绿卡,自己仍在国内打理生意。这是因为美国政府对美国公民或绿卡持有者在全球的所得都征税,高额税赋让很多人放弃了成为美国公民的念头,所以很多中国富豪很自豪地说他始终拿中国护照,但从来不提他的妻子和孩子的护照情况。

记者认识一位在浙江也算有些名气的企业家,他前几年为妻子和儿子办理了绿卡,并花500多万美元在洛杉矶着名的海滨豪华居住区马里布购置了一套豪宅,成了NBA明星科比的邻居,但因距离华人居住的区域太远,他的妻子经常抱怨说,买一块豆腐都要开两个多小时的汽车。人到中年才移民到美国,习惯中国式的生活,而美国的高级住宅区往往是在远离人烟的山上或海岸线上,环境虽美,但时间一长,对于习惯了热闹生活的企业家夫人来说实在是太寂寞了,再加上儿子又在遥远的外州上大学,所以她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待在中国,偌大的豪宅只好留给保姆享受。

一些富豪移民的生活的确不快乐。申春平说,一名曾有安徽某地级市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资格的富豪到美国后,在华人聚居的亚凯迪亚市买了一套豪宅。不过由于语言不通、不会开车,他常常感到寸步难行。谈及移民原因,他说一是为孩子能够受到更好教育,二是觉得国内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不完善,觉得把资产转移到美国安全些。两个目的都达到后,由于觉得在美国待着没意思,他就回国了。

一名房地产商在谈到自己的生活时说,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国内。去年因拆迁问题发生血案涉及他的公司,他担心被拘,所以在美国待下来了。现在,他每天上网看看家乡的新闻和有关他公司案情的报道,每周也学几次英语,其他时间就是参加同乡会的活动。他的资产让他在美国度过余生无忧,但每天的感觉就是空虚、心里没底。他觉得还是在国内的机会多,不想在美国无所事事地养老。

教育,没想象中的美好

据了解,中国富豪子女在美受教育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经上大学或是读研究生的学生,一种是读社区学院或是高中及初中的学生。相对而言,后一种学生更容易出问题。刑事辩护律师邓洪说,很多富豪对子女期望很高,但由于对美国社会缺少了解以及疏于对子女的管教,一些富豪的子女身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华裔青少年中因飙车、酒驾引起的刑事犯罪问题,大都来自中国大陆。

美国《商业周刊》等媒体曾报道,中国留学生早已成为美国高档车的客户来源。有统计称,2012年至2013年10月这段期间,中国留学生在美购入约155亿美元新车和二手车,同期美国学生购买了价值47亿美元的汽车。爱荷华大学附近一家车行的总经理说,中国留学生几乎都是付现金,学生们选好车后打电话给父母,然后他们的父母就会汇钱来。

在洛杉矶的华人区,小小年纪却开豪车的留学生比比皆是,他们往往是独自在美国生活,父母除了给钱基本上不过问他们在美国的生活状态。在美国,豪华轿车的价格仅仅是中国的1/3左右,所以豪车基本成了这些富豪子女的基本装备。这也让中国留学生驾豪车“出事”成为近年来美国媒体上常见的新闻。

申春平说,华裔社区有这样一群孩子,年龄在16岁到30岁之间,他们在社区学院登记注册后不去学校,而是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做一些很奇怪的事。他的手头上不乏这样的案例:家境不错的男女青少年谈“恋爱”,发生“关系”后女孩报警告男孩强奸,但警方了解情况后将案子销掉。还有的小孩开着宝马车去打架,让警察感到莫名其妙。中国富二代中一些孩子在美国的行为,导致美国民众对中国形成负面印象。

阮秉森表示,其实中国富豪对子女教育投资很大,很多家庭请专业人士辅导,有的的确教育得不错。他认为,年龄较小的富二代在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除了家长放任的因素,首先和家长不经常在家有关。申春平说,无论是富豪还是贪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一些富豪只给孩子钱,再买个大房子让孩子住,自己一走了之。他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很有钱,买两套房子,把女儿一个人留在美国,结果女孩怀孕了。

记者的一个亲戚在洛杉矶买了一套带泳池的别墅,然后把孩子送到美国。孩子一个人住别墅,开保时捷跑车上学,经常带一帮同学回家开派对。如今两年过去,他的英文仍说得磕磕巴巴,后来了解到,他班上二十几个学生中一半是中国人。

阮秉森说,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基本不与本地社区接触,中国富豪对美国社会不了解,对美国教育制度和体系也缺少了解,不知道该为孩子的学业准备什么。事实上,对于多数中国富豪来说,他们的孩子在美国学什么并不是他们关心的,也许他们只是希望自己的后代在海外镀金,感受一下西方的生活方式。不过,加州大学一名家境不错但积极创业的中国留学生对记者说,对于美国华人富二代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媒体报道问题,也可能是一些人自我约束能力差,导致很多人对富二代有很多偏见,他周围的大部分同学是认真生活、学习的。


国民党军事失败真相:张学良被囚50年才

敢说


京港台:2015-1-11 03:01| 来源:SOHU |

  

  晚年张学良

  长期以来,关于“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除了民间说法、学者观点之外,历史当事人如蒋介石、李宗仁、阎锡山等都对这一问题有过回忆、分析和检讨。张学良参加过国共内战,由于特殊的经历,出于对国共两党的深刻了解,他在晚年口述历史时,对这一问题作了有异于一般学者和其他当事人的总结。这里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存藏的张学良口述文本为主要材料来梳理张学良的相关认识。这一文本所述内容广泛,涉及领域颇多,将岁月抽打过的个人记忆叙述得声情并茂,将长期反复推敲过的思考结论讲得既清楚又深刻。细细研磨,虽然也可以发现有被所处政治生态和群体记忆扭曲的痕迹,但总体上不掩其率性纯真和一语破的的特色。

  国民党“打不过共产党的原因,也就是没有中心思想”

  “共产党有目的,他相信共产主义,所以他能成功”

  人们尽管对战略一词内涵和外延的解释古今中外多种多样,但有三个最重要的关键词无人忽略,那就是判断、手段和目的。简言之,战略要解决的是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通过何种手段达到什么目的的重大问题。

  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采取了依靠强大的军事优势,对共产党采取军事“围剿”,以此达到彻底消灭共产党的战略目的。张学良在1936年就明确地、不止一次地提醒国民党战略的制定者蒋介石:“共产党您‘剿’不完!”

  张学良何以作出如此明确并在此后被历史证明了的判断?因为他清楚地看到了任何战略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在暗中操纵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这就是“中心思想”。国民党虽然一度是执政党,也控制过国家政权,但一直没有形成中心思想。张学良直言:国民党“打不过共产党的原因,也就是没有中心思想”。他分析说,国民党虽然一直高唱信仰三民主义,也向他的党员采取各种方法灌输,但“信仰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属于自个儿的……信仰不是旁人给你加上的。”只靠硬性灌输是不能使党员树立起信仰的。“那三民主义,真正的三民主义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可以说多数人不知道。背总理遗嘱,就在那儿背,他的真正彻底的意思在什么地方?谁也没有深刻地研究。”就像“中国的老太婆子,整天嘟嘟囔囔‘阿弥陀佛’,你问她‘阿弥陀佛’什么意思,她不知道。”

  张学良说:国民党没有“中心思想”,党首蒋介石也一样。“他的中心思想就是我,就是他自己……他就是唯我的利益独尊。”共产党与国民党正好相反,共产党“完全是党的主义,守着党”,“共产党有目的,他相信共产主义,所以他能成功。”“甚至于每一个兵,完全是一个思想——共产主义,这是第一样;二一样,他们经历了万里长征,剩下的这些人,可以说都是精华呀。也不光是他的官,他的兵也是这样子。”国民党军队“根本没有什么国家的思想。”包括中央军“都是雇佣兵,少数的人是团结的,多数人是雇佣兵,今天我可以在你这当兵,明天我也可以到别处去当兵。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不同之点在这。所以我跟蒋先生讲,我们打不过他(们),固然他(们)人少,我们人多,但他(们)团结,我们是个(盘)散沙。”

  南京政府政策不公,杂牌军不满;共产党看得明白,和杂牌军也不真打

  国民党打不过共产党,除了缺乏信仰,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之外,政府政策不公瘫痪了前线指挥系统,也是重要原因。张学良以自己为例分析说:“当年我开始时,我对中央是忠心耿耿啊,中央说的话,我是完全服从,中央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后来我发现这不对呀!中央对我不是这么回事啊!” 他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第一,国民党中央对中央军和杂牌军不一视同仁。1935年末,东北军的两个师被中国工农红军吃掉了。“我很痛心。我要补充,没有。可是死这么多人的抚恤呢,除了我个人拿出钱来抚恤外,再报中央依‘剿共’阵亡抚恤,但中央分文未拨。那个时候,我有一个营长……他说:‘政府给我一个条子,让我回家去领,我家在东北,我上哪去领?’”“这件事使我受刺激非常大……我们东北人,家都没了,上哪领抚恤?被打死的人领不到抚恤,受伤的人又不能回原籍……中央很不讲理。”

  那么,为什么中央政府明知东北沦亡,还给东北军阵亡将士开空头支票?张学良说:“蒋先生啊,他总有一个意识……总是这是我的,那是他的,分得特别清。这个是我自己亲儿子,那个是干儿子,他不把人看成是平等的。”“军队减员了也不许招兵,全国都不能招,这不能说不对了,政府下的命令,那么我们发现,他把我们损失的两个师的番号给撤销了,却暗地里让胡宗南招兵……亲儿子怎么都行,干儿子怎么都不行,那怎么能行?”

  第二,蒋介石让杂牌军“剿共”的目的是在“一斧两砍”,借刀杀人。“中央让杂牌军‘剿共’,中央军不‘剿’,杂牌军对中央当然都不满……因为什么?”“事情明摆着,谁都明白,这不是让我们去‘剿共’,等于是让共军消灭我们。”

  第三,几乎所有“非中央军”都发现了蒋介石是在“借刀杀人”,所以,前线军队有令不从。西安事变前,张学良是“剿共”前线总指挥、副总司令,指挥东北军、西北军。他说:“比如说杨虎城,他也是被我指挥的。杨说,让我们去打,钱呢?”“那马家军问我,副司令我打不打?我打了,你给我补充不补充?枪支弹药我打完了我上哪儿领去?我花的钱,谁给我?兵打没了,不许我再招,那我怎么办?”一个前线总指挥,国民党的一级上将,“儿媳妇一样,我怎么做?没法做了。你没法回答。我怎么回答?那么我只能说你看着办吧。”“蒋先生利用‘剿共’消灭杂牌军的这种做法,共产党当然也明白。共产党跟杂牌军也不死乞白赖打,杂牌军也知道共产党不真打。”

  “国民政府内部只有四个字:争权夺利”;“不是国民党把大陆丢了,是大陆人民不要国民党啦”

  1935年,张学良出席了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五届一中全会。这期间,他对南京政府和国民党政治、高官素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开始时我对国民政府有好感。我到南京后,大失所望……国民政府内部只有四个字:争权夺利。他们都不是为了国家。”国民党中央开会 “乱七八糟,蒋介石讲话新名词很多,但空洞得很”。“那时候蒋先生讲话,最爱说三个词:死干、硬干、快干。大伙儿也不爱听,闲得没事啊,就在那儿做打油诗。”什么“大委员委小委员,中委,执委,监委,委实无聊”,一个执政党中央开会,庸俗到如此程度。

  更令张学良失望的是,汪精卫遇刺时,“枪一响,大家都吓跑了,连警察、警卫,都跑了……那真是丑态百出。那凶手都被我和张溥泉抓住了,跑回来的几个警察还在那掰枪栓呢,掰也掰不开,我说算了吧,现在人都抓住了,你还掰枪栓干嘛?”“事儿都完了,警察得清理现场,抓凶手啊,凶手不一定是一个人啊。警察看见一个人在厕所坐着呢,就问他:‘你在这干什么呢?’那人回答:‘在解手。’警察问:‘解手你怎么坐在地上啊?’……警察又问: ‘你是干什么的?’他回答:‘我是中央委员。’‘你叫什么名字?你怎么不带证件呢?’那人说:‘我证件扔马桶里了。’他怕刺客知道他是中央委员啊。”

  一个党在这样一群人领导下,又是处于国难当头的年代,岂有不败之理?!

  张学良说:“简单说,国民党在大陆时,把大陆看成征服地一样,没有想到这是自己的国家。”“那时政府真叫不讲理,都是自己的人民,你怎么能把人民当成俘虏看待呢?你是中国军队,怎么能那样看待老百姓?你那不是逼着老百姓上山当共产党吗?”“中国的古书上说,天心自我民心,天听自我民听。你不得民心,那你就得等着失败。”国民党把大陆丢了,怎么丢的?“那是自己找的。不是国民党把大陆丢了,是大陆人民不要国民党啦。”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千古铁律。张学良对国民党内战前途的预判基于对这一铁律的认知,后来国民党失败的事实又一次验证了这一铁律的千真万确。

  蒋介石只用奴才不用人才,而且热衷于玩权术,导致军心动摇,这也是国民党军事失败的重要原因。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一国之王,一军之帅,如果带头走正道,谁敢不走正道!如果国王和军队统帅走邪道、玩权术,那自然是“国将不国”、军不成军。

  张学良晚年口述时,数次引用王新衡对蒋介石的评价:“他不使唤人才,他使唤奴才。”“什么叫奴才?什么叫人才?怎么分辨?人才首先是有一定人格的人,他有良知,有胸怀,这种人不一定你说什么,他就听什么。奴才最大特点就是你要他怎么的,他就怎么的,只要能得到好处就行。真正做事情的人,他不一定要好处,他是要做事情啊!”奴才没有人格,不仅听话,更关键的是他为了满足个人利益才听话。

  张学良说:“蒋先生不光用奴才,他也听奴才的。我举个例子,那时我们开会,研究一个什么事,陈诚他不咋发言,那我们想他一定是同意了,那蒋先生也不吱声,这个事情不就等于决定了嘛。顾祝同跟我说:‘张先生,你信不信?今天这个会议决定的事,明天就会推翻。’我当时还不信。他说: ‘会后啊,他(陈诚)一定到蒋先生那嘀咕去,你看,明天这个事情一定不是这个样’。会开完以后,我就去关内了,有人告诉我说陈诚去蒋先生那了。这我就明白了,顾祝同说得对呀。”“我评论蒋先生,用我们北方话说,蒋先生愿意听小话。你正式跟他说的话,当然他也听,不是不听,但抵不过底下嘀嘀咕咕。”蒋介石喜欢这种会说小话的人,“所以他用陈诚啊、戴笠啊,他喜欢这种人”。这种人围在蒋介石身边,那真正的人才就不跟他接近了。“咱们中国不是没有人才,这些人才都无处投奔。社会上的贤哲,都不在政府里面做事,没有被运用。”

  “蒋先生我们俩吵得最厉害的一个问题,就是‘安内攘外’的问题。要说西安事变有什么秘密的话,最大的秘密就是这几个字。他是先安内后攘外,我是先攘外后安内……我认为共产党是中国人,他认为在中国能够夺取他政权的人,只有共产党。那我就不同了,夺取政权也好,不夺取政权也罢,他 (中国共产党)都是中国人,无论如何都是中国人。换句话,就是我说,你的政权就算共产党不夺,也许被旁人夺去呢,你能防得了?”

  抗日战争一结束,“蒋先生还是要消灭共产党。那时候蒋先生手里有好多的军队,包括重武器啊,像杜聿明,全部美式装备呀。我后来听张治中跟我讲,他说,那时候到东北呀,本来内定是让他去,可后来陈诚不知在里面咋鼓捣的,陈诚去了。张治中说,如果我去,不会落到那样。”蒋介石只用奴才不用人才,而且热衷于玩权术,导致军心动摇,这也是国民党军事失败的重要原因。

  把张学良在口述中围绕的战略基本要素拼接起来,可以看出国民党彻底失败的主要原因。

  张学良在口述中没有提到“战略”一词,有的人认为他的口述通篇表述“乱七八糟”,所述内容“七零八落”,更有甚者说他纯是在 “东拉西扯”,“胡说八道”。笔者认为,张学良口述方式虽然有失科学,但不失艺术;表述虽然有失语言规范,但不失具体生动;观点虽然有失系统,甚至像火花一样,一闪即逝,但不失深刻精辟。只要认真研读,就能发现有条逻辑链条贯穿在零碎的口述背后。以他谈“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这一问题为例,就会发现他的回忆和分析基本上是围绕战略基本要素而展开的,把这些“崩豆”式的叙述拼接起来,就会发现一位军事家的系统思想在零乱中跃然纸上。

  战略首先着眼于长远问题。那什么是长远问题呢?当然是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国家战略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国家利益。而张学良对国民党军事失败原因的分析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国民政府内部只有四个字:争权夺利。他们都不是为了国家。”国家战略是由政府官员参与制定的,由不是为了国家的一群人制定出的战略还能是国家至上的战略吗?更不用指望它能解决国家长远问题。长远的问题要靠深思熟虑来解决,战争年代难得聚到一起的国民党将军们竞相以低级打油诗来消磨会议时间,这样的会议怎能有深思熟虑的战略计划出笼呢。

  战略的第二个特点是全局性。解决全局性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不可能是简单界定的准则,它是一种思想方法,要排列优先,然后选择最有效的行动路线。九一八之后,民族危机问题上升为中国第一位全局性问题,而不是以前的“因为共产党的存在对国民党政权构成的威胁”。这是当时的形势,如果 “排列优先”,抗日一定是第一位的,“攘外必先安内”战略显然不是“最有效的行动路线”。所以张学良说:“我不干了,说什么我也不干了,你跟日本打,我打!你和共产党打,我宁可叛变。”国民党放弃全局性问题,将可以动员的所有战争资源都用在内战战场,使本来有限的抗日有生力量在内战中被不断地消耗。这样的战略无疑是错误的。

  战略的第三个特点是高层次重大问题。什么是高层次重大问题?张学良首先强调的是产生战略的基础——思想信仰,指出国民党因为 “没有中心思想”导致正确战略不能产生。接着他指出官员的腐败,因为任何战略计划都是要由人来把它变成现实,军政官员的腐败、具体政策的错误,不仅瘫痪了政府,也瘫痪了前线指挥机关。

  张学良特别强调人心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作用,特别强调国民党军队不择手段寻求胜利的愚蠢。这两个问题张学良阐述得十分清楚而且生动具体,国民党军队因为不择手段地欺压百姓导致战场上的四面楚歌,又因为得不到百姓支持而对百姓的残害更加肆无忌惮,越是四面楚歌,越是对百姓肆无忌惮,结果百姓“都被逼得当共产党了”,因此红军“越‘剿’越多”,红军越多,国民党求胜之心越切。“而假使你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胜利之上,而不考虑其他任何后果,则你可能将国力耗尽,而再也不能获致和平。”

  按照张学良的分析,战略本身如同一座金字塔,这座金字塔的底部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民心,而政府和军队统帅位于金字塔顶端,党和军队是支撑战略金字塔存在的中间部分,维系金字塔结构不散的则是思想信仰。国民党因为“没有中心思想”使战略金字塔在搭建之初就失去了重心,政府政治的腐朽和军队统帅的昏庸使党心涣散、军心动摇,最终,民心的丧失使金字塔失去了依托,这才是国民党彻底失败的主要原因。

 


上兩條同類新聞:
  • 走向宪政/中国互联网一代渐成社会中坚/房地产与中国经济命门/从巴黎枪击血案谈法国的自由文化
  • 狄青/肥大的中国龙可能正在被华尔街捕猎/请不要亵渎通奸二字/我们为什么要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