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长城/太极张三丰/吴忠遗稿/速成诗/琴棋书画之宋画到底好在哪里?
發佈時間: 1/14/2015 10:26:39 PM 被閲覽數: 187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太极张三丰(全30集)


太极拳创始人张君宝,原是少林寺一名僧人。后听从师叔空明劝告,还俗下山拜师学艺。
张君宝下山后,结识豆腐贩子常遇春,又拜武师陶石麟为师。君宝与陶石麟之女陶彩衣一往情深。暗恋彩衣已久的霍都王子怀恨在心,处心积虑加害君宝。
陶石麟临死时,说出了彩衣身世。原来彩衣乃也先王爷之女,原名金丽妮。随后,君宝巧遇相貌与彩衣几乎一模一样,同是也先王爷之女的郡主。很快,也先王爷父女相认,但郡主追求君宝不成,遂妒忌姐姐。
此时正值元朝末年蒙古统治残暴不仁。常遇春和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投入明教,预备起事。为对付明教,皇帝下令屠杀五姓汉人。也先王爷力争保护汉人,奈何霍都势力太大,而且霍都手下哈赤儿武功深不可测,难以对付。
在空明帮助下,君宝领悟了“以柔制刚”的秘诀。金美妮因爱成恨,利用哈赤儿对付君宝,又设计陷害彩衣。哈赤儿错将彩衣当作郡主奸污,随后又杀死空明。彩衣万念俱灰,自戕而死。君宝忍无可忍,与哈赤儿决斗,终于击毙恶徒。金美妮仍未得到君宝的爱,难耐寂寞下投海而死。
失去彩衣的君宝心灰意冷,告别了众人,隐居于武当山,改名张三丰,成为一代宗师。










金山岭长城

 
来源: 2014-11-03 wencuecity

十月三号,去了北京与承德交界处的金山岭长城。6点到达摄点,天色一般,越等越没有信心。即将绝望之时,看到太阳跳出来,人们开始欢呼。随着太阳逐渐升高,淡淡的,薄纱般的低雾渺渺地飘过我眼前的这段长城,让我在失望中有一点点幸运的感觉。
1.

8B7A0672
2.

8B7A0869_1020




琴棋书画之宋画到底好在哪里?


 
来源: 2015-01-12 wencuecity

                  
  宋画之美,不是唐代“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得意绚烂,而是简单、含蓄、谦卑、轻柔的文艺态度。画家认真对待一截枯木、一片残雪、一个船工、一段羁旅,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于山川小景、人物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

                                            
  宋画之美,美在简单、含蓄、谦卑、轻柔的文艺态度,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于山川小景、人物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
  宋画在哪里?保存至今的上千件宋画,散布在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地的200多个所在,即便是终身研究宋画的80岁耶鲁学者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或前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石守谦,都不曾见过现存宋画的全部。
  宋画好在哪里?不同的专家给人不同的指点,有的叫人如坠五里迷雾,有的让人思接千载、有所意会。国家文物局2001年主持编纂的教材《中国书画》中写道:“宋代的遗存远胜以往任何朝代……因而在感觉上,宋人离我们就不像唐代那样的遥远。”画家黄宾虹(1865—1955)自题山水道:“北宋画多浓墨,如行夜山,以沉着浑厚为宗,不事纤巧,自成大家。”艺术史学家高居翰(James Cahill)在《图说中国绘画史》一书中赞叹宋画之美:“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们使用奇异的技巧,以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纯以奇技感人;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个表现,不容流于滥情。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他们视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世无可比拟的。”
  过去大家熟的是宋词,现在热的是宋画。宋画之美,不是唐代“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得意绚烂,而是简单、含蓄、谦卑、轻柔的文艺态度。画家认真对待一截枯木、一片残雪、一个船工、一段羁旅,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于山川小景、人物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
  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
  从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到1279年陆秀夫负帝昺投海而死,两宋将近320年。在其全盛之时,GDP总量占世界一半还多。虽历经战乱,家国几度沉浮,文化艺术却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北宋初年,宫中即设翰林图画院,旧时西蜀和南唐的画家都是其中骨干。《图画见闻志》和《画继》记载的北宋画家有386人,《南宋院画录》记录的画院画家为96人。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Jacque Gernet)有言,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中国社会史》)。历史学家陈寅恪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2000年,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第二千年百大人物”(Life's 100 Most Important People of the Second Millennium),宋代有两人入选:朱熹排第45位,范宽排第59位。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影响了两宋艺术,使其呈现出理性克制之美。颜色、形状、质感的单纯素朴,是宋代的美学特征。白墙黑瓦、原木本色、单色釉瓷、水墨淡彩,“宋画惟理”,极简、不炫技,却表现精湛,形成了影响至今的雅致风尚。
  很难说宋代画家画的是亲眼所见还是脑中所想,他们不再像前朝画家那样费力描写一棵树或一块石,而是将笔墨用在表现一种统一又真实的境界上。关于这种画法,范宽的领悟是:“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宣和画谱》)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校区教授石慢说,李成的山水画带他进入了一个世界,“一方面是寂寞的,一方面又是壮观的”。
  “纸寿千年”,今天就连宋画因为年代久远而纸绢发黄的样子,也成为一种美学样式。如果有谁把照片拍出昏黄的韵味,朋友们会说:这是马远。宋画作为一种美学基因,已植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
  你见过宋画
  当代名气最大的宋画,莫过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说,国外汉学家看到的第一张宋画大多是它。2010年上海世博会,巨型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博物之美。但这幅国宝级北宋风俗画并不是宋画的最高代表。
  高居翰认为:“在整个中国绘画传统中,最独特最辉煌的成就正是山水画。”而宋代艺术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郭熙《林泉高致》)的山水画。
  宋代的山水传统,以北宋初年的李成、范宽、关仝三大家为宗。书画鉴赏家郭若虚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图画见闻志·卷一·论三家山水》)继起者又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纳、王诜等人,各有所长。
  宋画中,有宫廷画师专为皇帝和达官贵人画像,现存美国弗利尔博物馆和耶鲁大学博物馆的北宋王涣、冯平、朱贯、杜衍画像即为当时真实写照;有生动的禅宗人物画超越正统佛像而散播影响力,如1238年无准禅师赠予日本僧人一谷的《禅宗无准大师像》;也有人物在山水中静坐慢行,将自然作为情绪的衬托,如马麟的《静听松风图》。
  画院画家曾专心描绘俗世故事画和界画,城市兴起后,描述市井生活的图卷流行一时,有高元亨的《从驾两军角觗戏场图》、燕文贵的《七夕夜市图》、叶仁遇的《维扬春市图》等。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为人所熟知,从市郊到汴河再到都城汴京街景,高处鸟瞰、移步换景。全卷总计人物500多,牲畜超过50只,船只、车轿各20有余,其史料价值为一时之冠。
  花鸟动物画起初有黄筌、徐熙两派,以黄体为正宗,到宋徽宗亲创粗笔水墨花鸟,更加主流和严谨。徽宗时,画学正式纳入科考,形成中国宫廷绘画最兴盛的时期。台湾作家蒋勋戏称“宋徽宗是故宫精神上的第一任院长”,徽宗也是一位出色的花鸟画家,他的《瑞鹤图》和《柳鸦芦雁图》现在分别是辽宁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北宋中后期文人画兴起,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米芾以王维和顾恺之为先驱,即兴创作,追求得意忘形的境界。他们技巧自在,精神复古,也是从他们开始,“替绘画开启了一种类似寄情寓兴的功能”(《图说中国绘画史》)。
  南宋的画家,一部分仍沿袭北宋大师的创作路径,以细腻的皴法表现壮阔的山川形势;另一部分转向偏角山水,以局部代全景,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梅兰竹菊确立在文人画题材中的地位,也是在南宋完成的。
  作为商品的宋画,在后世奇货可居,仿制宋画一直是流行风尚和生财之道。所以,虽然宋代的书画和文献充足,专家们对宋画的鉴定还是把握不足。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对宋画的购买需求旺盛,上海遂成为作伪产业的中心,此时生产的大量伪作让美国人交了不少学费,也为中国艺术史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班宗华在宋画国际会议的报告中专门讲到其中的细节:
  从1890—1920年大约30年间,很多人都希望得到恩斯特·费诺罗萨(1853—1908)、劳伦斯·比尼昂(1869—1943)、福开森(1866—1945)所提到的那类绘画,其中宋画最受欢迎。查尔斯·朗·弗利尔(1854—1919)在给一位中国代理人的信中写道:“我只购买宋朝及更早时期的绘画。”弗利尔的确得到了一些断为宋代的作品,但是大部分所谓的“宋画”其实是由明清两代宫廷画师和职业画师伪造的。
  石守谦感慨“一代代年轻人离中国的传统越来越远”。2014年11月,正在苏州展示静物油画的陈丹青,也坦白地对澎湃新闻的记者说:“我把北宋的画册一放到面前就知道,我肯定画不出来。”
  宋画口诀
  宋代风俗苏汉臣,清明上河张择端。
  白描五马李公麟,写意减笔人梁楷。
  林泉高致论郭熙,米氏山水两父子。
  千里江山王希孟,小景惠崇赵令穰。
  早期山水一文武,秀气李成范宽老。
  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称四家。
  马夏山水大剪裁,半边一角融诗情。
  花鸟崔白与赵佶,宗教高益武宗元。
  宋画十一大藏家
  台北故宫博物院X件
  (有两种说法:一是有宋画943件,二是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绘画)
  镇馆之宝:[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故宫博物院254件
  镇馆之宝:[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上海博物馆72件
  镇馆之宝:[宋]赵佶《柳鸦芦雁图》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53件
  镇馆之宝:[宋]范宽(传)《雪山楼阁图》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50件
  镇馆之宝:[五代]董源(传)《溪岸图》
  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41件
  镇馆之宝:[宋]巨然《溪山兰若图》
  辽宁省博物馆39件
  镇馆之宝:[宋]赵佶《瑞鹤图》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25件
  镇馆之宝:[五代]石恪(传)《二祖调心图》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18件
  镇馆之宝:[宋]佚名《八公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18件
  镇馆之宝:[宋]郭熙(传)《溪山秋霁图》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17件
  镇馆之宝:[宋]佚名《伏生授经图》
  宋画“门下走狗”谈
  郑板桥崇敬自号青藤居士的徐渭,自刻一枚印章: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今日,钱锺书、张爱玲、王小波、金庸身后,都有自称“门下走狗”的文化人,他们绝对是真爱。宋画门下,同样有钟爱了一生的“门下走狗”,他们是迄今最优秀的宋画研究者——2014年10月31日,在浙江大学召开的宋画国际学术会议上,十二人向一千多名现场听众报告了最新研究成果。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
  根据南唐中主李景设定的皇位继承人序列和画中人物位置和幼弟年龄,判断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约绘于南唐保大末年。画中战笔描、屏中屏的空间手法、连续性的时间表述法均为周文矩的新创。
  纽约大学艺术史研究生院艾尔萨·梅隆·布鲁斯讲座教授乔迅
  郭忠恕《雪霁江行图》中的人物风格受长安地区影响,并可归于宋太祖时期活跃于开封的画家赵光辅。无论作者是郭忠恕、王士元还是赵光辅,《雪霁江行图》中的人物所体现的都是赵光辅的风格。
  维斯理学院艺术史系副教授刘和平
  郭忠恕《雪霁江行图》与赵干《江行初雪图》密切相关,两者共同探讨“流放山水”的视觉语言,确立“雪中江行”为一个独立山水主题,并用绘画向我们展示江行者和渔夫、流放和隐逸、江南和中原、南唐和北宋之间的互动关系。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校区艺术与建筑史系教授石慢
  文同《墨竹图》是文人画发展的里程碑。文同通过使用庄子的思想和书法的审美在画家和主题之间建立新的关系,使苏轼和其他文人画家得以进一步推广其观点,即绘画是一门能够表达自我的艺术。
  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艺术史系副教授李慧漱
  郭熙的“小景”不但有助于深化了解郭熙宏观与微观相互引发变通的宇宙山水观,并且为唐朝松石山水以来的南北宋山水画的变革提供了另一个思考的角度。
  台湾史语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石守谦
  近年所出河北、山西之瓷枕及墓葬壁画等考古资料,表明了山水画观众由士人扩及一般庶民的现象。1234年金亡之后至1300年的蒙元统治初期,金代士人山水画历经再兴的过程,并成为后来赵孟頫探索山水画新方向时借镜与反思的对象。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艺术史系荣休教授孟久丽
  近几个世纪所流行的很多孔子画像可追溯到宋朝,并在阴刻石碑和雕版印刷书籍中广泛出现。正面图像或雕像通常被用于寺庙里的仪式,尤其被用来体现孔子谥官为“文宣王”的地位,其他画像则表现他在一生中所担任过的不同职位。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板仓圣哲
  北宋以后,以禅宗教团为中心,《出山释迦图》十分盛行。南宋禅宗具有国家宗教的属性,梁楷的《出山释迦图》是为了宫廷所需,而由画院画家所描绘的禅宗画题。马远的《禅宗祖师图》(天龙寺)也可以以相同的角度来理解。
  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副研究员陈韵如
  刘松年画《罗汉图》三轴,皆有“开禧丁卯(1207)刘松年画”款,各画一罗汉于树石山水或庭园景观之中,推测应属十六或十八罗汉轴,是南宋内府藏品。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黄小峰
  团扇画是存世宋画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端午节前后的时令花草是最为普遍的端午画扇主题,还有一类表现小动物嬉戏的绘画,“婴戏”则是存世宋代团扇画主题,医药主题也与端午有关。
  莱斯大学艺术史副教授黄士珊
  木刻版画自10世纪以来盛行于宋、辽、金、西夏、元,佛教版画的材质与主题虽然与存世的宋代主流绘画不尽相同,但其中许多标准化、格式化的母体、构图乃至风格显示了其与宋画的密切关系,并揭示了绘画是新兴版画最主要的图像数据库。
  耶鲁大学艺术史系约翰·M.希夫荣休教授班宗华
  1890—1920年是西方收藏中国艺术的黄金期,其中宋代山水画最受欢迎。弗利尔得到了一些断为宋代的作品,但是大部分所谓“宋画”其实是由明清两代的宫廷画师和职业画师伪造的。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将明清时期绘画改造成宋画以满足国际市场的精彩实例。

  (摘自《宋画国际会议手册》及凤凰网)
 




北京卫戍司令吴忠遗稿:九一三事件

真相

 
来源: 2015-01-13 
                  




(本文选自2012年第1期《炎黄春秋》杂志,吴忠口述,陈楚三、李大震整理,原题为《吴忠谈“九一三”事件》。)

北京卫戍司令吴忠遗稿:九一三事件真相


从 北戴河跑的时候,林彪坐的是保险红旗,8341警卫部队开枪射击了,当时认为是叶群、林立果把林彪绑架跑了,推着、架着把林彪弄上车,就开枪了。我看到车 子了,车门玻璃上好几个印子,没打穿。有个警卫科长从车上往下跑,还被打了一枪;车门关不死了,车上的人拽着车门开到了山海关。警卫部队开枪是为了保护林 彪,以为林彪被绑架。林彪跑时找不到林豆豆了,很紧张;女儿到警卫部队了,藏起来了,向中央打电话说林彪跑了,向广州去了,没说去苏联,看样子去苏联是临 时动议,可能是因为女儿找不到了,怕泄露机密,去广州靠不住了,才往苏联跑,这是我的估计。——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吴忠。本文选自2012年第1期《炎黄春秋》杂志,吴忠口述,陈楚三、李大震整理,原题为《吴忠谈“九一三”事件》。

整理者说明:1986年夏,已经退休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吴忠将军与陶然女士多次长谈。陶然,原名朱东北,是辽沈战役中牺牲的解放军著名将领朱瑞同志的次女。因吴忠系朱瑞同志老部下,所以吴忠与老首长女儿的谈话很敞开,无拘无束。陶然女士将谈话内容做了现场录音。吴忠与陶然谈话时,陶然的丈夫李大震在场。吴 忠将军于1990年2月因车祸逝世。陶然也于1990年11月辞世;她临终前把吴忠将军谈话的录音带交给陈楚三、李大震两人各自保存一套,并嘱在适当时机 整理公布。我们整理录音时力求保持口述原貌。但磁带有些地方听不清;特别涉及具体人名、地名时,难免有不准确之处。敬请读者见谅。

林彪专机坠毁现场

“九一三”事件是我们党内一个重大的事件,党内从来没有过。可以相比的就是张国焘,张国焘跑到蒋介石那里去了。

事前我们一无所知。1971年9月12日毛主席回到丰 台,找我们4个人谈话:李德生、纪登奎、吴德和我。李德生同志访问罗马尼亚刚回来,一开始汇报访问情况,我看毛主席不感兴趣,李德生同志还在那里讲,毛主 席说:你们说的都是目,我今天要讲的是纲。什么是目?你们打过渔吗?见过渔网吗?目就是渔网的网眼,撒网的绳子就是纲,纲举目张嘛!主席讲了林彪的错误, 说一句顶一万句,顶个屁!我讲了好几次不设国家主席,我不当国家主席,谁听啊?没人听。主席还讲了夫人不要当秘书,夫人当秘书不好;也讲了北京军区的华北 山头主义,主席咬着牙、打着手势说要把郑维山这个山头主义的窝子捣烂!我属于华北管,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主席讲了很多,但主要是讲林彪,我当时的估计是 三中全会要解决林彪问题。主席讲了两个多钟头。我们去的时候主席等着我们,站起来一个一个握手,很尊重同志;走的时候我是最后一个,主席站起来说不能留你 们吃饭了,直到我们走出车厢他才坐下。

回来的路上我和吴德一个车,请吴德到我家吃了面条当晚饭,商量如何传达的问题。我说,看李德生、纪登奎他们怎么传达,我们就怎么传达;吴德说只好这样了。

这是主席第一次找我谈话。

庐山会议(即1970年8月的九届二中全会——编者 注)结束后接着是华北会议,然后紧接着批陈整风汇报会,会上黄吴李邱做检讨,主席批的话也很尖锐,还有刘子厚做检讨,河北省的。我联想到华北会议和批陈整 风汇报会,看来要清算林彪的问题,不然他怎么当着我们讲林彪的错误呢?讲的虽然不多,但没有必要当着我们讲,这是打招呼,林彪是什么人。

主席在丰台谈话以后,回来的晚上搞国庆节预演,三十八 军等部队搞分列式,十二点吃夜餐的时候杨德中打电话给我,问预演什么时候结束?是总理问的。我说两点钟差不多可以结束。他说总理的意思可否提前结束?我说 可以,现在就可以结束。当时并没想到林彪跑了。“十一”没有搞游行,只搞了游园。

夜里三点钟左右,杨德中打电话,总理要我们到大会堂 去,有吴德、我。到大会堂时,总理正向各大军区打电话讲林彪跑的事,打哑谜、暗示,说那个长期养病的人,在庐山会议上发言的人,带着他的夫人向北跑了,向 苏联方向跑了。总理要海军舰队和各地区空军直接听各大军区指挥,这样就把海军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的指挥权解除了。总理讲话中没有提林彪二字。总理打完电话 后返过头对我和吴德讲,指着门说,主席就在这个房子里。我想总理的意思是,像林彪这样大的事件,主席不在中南海,而在这里,要准备打仗;我理解他是传达主 席的意图。

总理说有架直升机在怀柔以西20公里的上空盘旋,可能 要迫降。我查了一下说,怀柔以西20公里可能是渤海所,这里是一个盆地,是一个镇,公社所在地。总理要我派民兵、派部队,赶快把迫降的飞机找到,包围山 区,抓到逃跑的人,飞机上一定有党和国家的许多核心机密,一定要搞到手,不能叫他毁掉,片纸都不能丢掉。总理交代任务后,我马上在人民大会堂给警卫三师打 电话,要离渤海所比较近的七团赶快向渤海所方向去,一定要找到那架迫降的飞机,不能让把上面的东西毁掉,马上行动。三师是机械化的,步兵都摩托化,快。接 着我打电话给卫戍区司令部,要求怀柔和延庆民兵马上出动,包围渤海所周围的山区,逐渐缩小包围圈,拉网式搜索从飞机上逃跑的几个人,不能让跑掉;接着又派 卫戍区副司令李刚到现场指挥,要求他以最高速度赶去,但不能翻车,并要通信部门拨一条专线到渤海所公社,保持通话;要求李刚指挥民兵和三师七团找到迫降的 飞机,机上党和国家的核心机密不能毁掉,片纸也不能丢了。李刚接受任务后走了。

打完电话后回来,总理继续谈,说我们就不用打哑谜了, 讲了林彪逃跑的事,要准备打仗。这时三十八军一个师(112师)在赤峰拉练,正在行军途中,总理说这个师就不到保定附近了,归你指挥;我建议把它放在昌 平,总理同意了。总理说炮六师、坦克六师都归你指挥。离开前,总理说此事只准吴德、吴忠你二人知道,其他人不能讲;我向总理建议,应告诉政委杨俊生同志, 否则不好工作,总理接受了,只准我们三人知道,不准扩大。

回去后,在我的办公室,吴德和我向杨俊生同志传达了总 理谈话的情况。接到李刚的第一个电话,说迫降的直升机找到了,上面有一个死人(驾驶员,被周宇驰打死了),抓住了两个人,一个叫李伟信,一个叫陈士印;发 现两具尸体,问李伟信,说是周宇驰和于新野,在高粱地里自杀了,正在继续清查。李刚的第二个报告,说北京军区的部队和北空的部队正在向渤海所开进,是李德 生主任派来的;我一听不对,总理布置任务时没说要北京军区和北空配合啊!我立即告诉李刚,北京军区和北空部队来了,一定要非常客气、非常礼貌,很好招待, 请他们吃饭;第二条,请他们把武器放下来,否则混战一场,或者把材料毁掉了,怎么办?要是问谁的命令,就回答是卫戍区的上级。接着,我马上向总理报告了情 况和我的处置,总理说好,就这样办。我想,若先请示总理,说不定在这一刹那发生了情况,混战一场,我的部队一点准备都没有;我先讲了两条,马上发生情况你 就可以执行,总理有新的指示我再修改。

黄昏时我报告总理,正在搜查材料,对北京军区和北空部队准备发还枪支,让他们回去;总理说加一条,告诉他们:你们已经完成任务了。

李刚第三次电话报告,李德生主任打电话来,让把人、 枪、文件等一切东西马上送到空军司令部。我听着不对,因为信不过吴法宪才派你去坐镇空军司令部,空司现在情况不明,除了吴法宪其他人就没有问题?罪证材料 送到空军大院,靠得住吗?我告诉李刚,空军大院情况不明,不能送到那里,要他派得力干部,足够数量的武装,绝对保证安全,马上送到卫戍区司令部,当面交给 我!不能送空军大院!李刚不错,向我报告情况很及时,并没有马上往空军大院送。电话一放,我马上报告总理,李德生主任未经过我们,直接打电话给李刚要把抓 的两个人、武器弹药和文件一起立即送到空军大院,因空军大院情况不明,我已告诉李刚派得力干部和足够数量武装,绝对保证安全,立即把人、枪、文件送到卫戍 区交给我,总理说这样处理好,并要求人一到立即审讯李伟信,要我和杨俊生审讯,带得力秘书。后来我找了副政委邹平光同志参加审讯李伟信,审讯情况随时报告 中央。审讯中李伟信讲过有个《“571”工程纪要》,引起我注意,我以为《“571”工程纪要》是一个工程上的东西,没承想是一个政治问题材料。陈士印是 一个飞行大队长,知道情况不多。

我和吴德从总理那儿回来,到我的办公室,我要办公室主任通知各部门(只限于各部门),总参、总政、总后来电话要详细记录,要情况一律不回答。这是我回来的第一件工作,要赶快切断这条线,不让我的部队、机关再被总参插手、指挥。

李德生同志两次电话都没有通过我和杨俊生同志,没有通 过卫戍区机关,直接打到渤海所,直到现在我也不理解他为什么打这两个电话,是没经验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让你去坐镇空军司令部是对吴法宪不信任,让你取而代 之,你怎么对空军机关那么信任?派部队是不是他派的,我也没有再查,用不着我去查。但对你派的部队,我让他们缴械了。我也不怕得罪主任,你的做法不对。总 理给我交代任务你知道嘛,找迫降的直升机是我的任务嘛!你要协助,应打电话通知我啊!突然派部队来,我知道来干什么?我报告总理后,总理同意我的处置。现 在也不理解他那两个电话是出于什么考虑,只有问他本人了。中央可能问过他本人了,我不知道是怎样解决的。

李刚在渤海所和我联系很方便,有专线。他后来报告,拣 到一些纸片,撕碎了,上面有红铅笔写的字,丢了好几个地方;收集起来一对,意思可以差不多,有林彪的签字,是给周宇驰、于新野的,就是“手令”;再有是一 封信,林彪写给黄永胜的。对这封信的碎片可费了劲了,碎片是分几天送来的,拣一片送一片,我让部队继续拣,庄稼搞坏了高价赔偿。杨俊生对碎片,一个礼拜没 对上;总理让公安部的专家来搞,并通知李震。专家对得很快,不到两小时就对好交给我了,我到大会堂送给总理,但上面抬头是“永生”,这时黄吴李邱还参加会 议,总理让他们看这封信,据总理事后说,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看了后都说没有这样的人,黄永胜看了后一下就坐下去了,情绪很不好。又过两天,找到了 “月”字边的碎片,对上了是“永胜”,总理给毛主席看了,毛主席说“总理亲自保证”,很清楚是给黄永胜的信,这才肯定了黄永胜的问题。

再一个是“手令”。还有一张信纸上写的乘坐飞机的编 号,红铅笔写的。这时中央才下决心,黄吴李邱“保护审查”,实际上是隔离审查。记得是9月24日抓的黄永胜,黄永胜说没看到这封信。飞机编号是准备南逃时 的飞机编号。直升机降落后,于新野把飞行员打死了,一起往高粱地跑,躲在高粱地垄沟里,和李伟信等商量好,大家一起死,他喊着口号,要忠于林彪,结果李伟 信朝天打了一枪,没有死。飞机编号的信纸缺两个残片。给黄永胜的信比较完整,是要他安心,不要着急。

解剖周宇驰、于新野尸体时,我给医生交代,切开胃,看看有没有吃下去的文件,医生没找出来。三个文件的残片没找全,但意思是明白的。警卫三师非常负责,像篦子一样找,还下了一场雨,好不容易找到这些残片。9月13日十天后,才对黄吴李邱隔离审查。

为准备打仗,中央决定38军归卫戍区指挥。黄吴李邱隔离前召开作战会议,黄还是总长,我们给总理的报告,总理还给黄吴看了,要稳住他们。作战会议上传达了林彪逃跑事,做出部署,准备打仗。

我推测,林彪知道主席从南方回来要召开三中全会,可能意识到是要解决、清算他的问题,批陈整风已经牵涉到他了,叶群作检讨了;三中全会清算他的问题后,想跑也跑不掉了,他深知毛主席,所以要在三中全会前跑,这可能是他的考虑。

从北戴河跑的时候,林彪坐的是保险红旗,8341警卫 部队开枪射击了,当时认为是叶群、林立果把林彪绑架跑了,推着、架着把林彪弄上车,就开枪了。我看到车子了,车门玻璃上好几个印子,没打穿。有个警卫科长 从车上往下跑,还被打了一枪;车门关不死了,车上的人拽着车门开到了山海关。警卫部队开枪是为了保护林彪,以为林彪被绑架。林彪跑时找不到林豆豆了,很紧 张;女儿到警卫部队了,藏起来了,向中央打电话说林彪跑了,向广州去了,没说去苏联,看样子去苏联是临时动议,可能是因为女儿找不到了,怕泄露机密,去广 州靠不住了,才往苏联跑,这是我的估计。

有一次开会,那时我是林彪专案组成员,江青非说林立衡 是林彪的坐探,要关起来;总理听得不耐烦,说把情况报告毛主席后,毛主席说,要不是林立衡向我们报告情况,我们都蒙在鼓里面呢!因此才在关于林彪的“一号 文件”中写了“为党立功的林立衡同志”。总理说,我认为这样写是对的,主席也同意我的意见。这样把江青顶回去了。过了一会儿,江青说,讨论问题你不要发脾 气嘛!我们都在场,总理没有发脾气呀?后来林立衡还是受到江青一伙的迫害。我认为林立衡应该是立功受奖的人,够大义灭亲的了,是个好同志,应该让全国都知 道。江青整她,在警卫一师实际上是关起来,逼得吃药自杀一次,抢救过来了。林彪逃跑,亲生女儿揭发他,对我们党的形象有什么不好?总理写得好:为党立功的 林立衡同志。到现在我也认为应该宣传林立衡。

直升机上有很多文件,还有很多军事部署,对苏方向上的 雷达部署都有;还有好多录音带,有一盘录音带装在信封里,上面写着“绝密文件”,听不清楚;后拿到公安部,技术人员把转速搞对了就听清了,是黄永胜给叶群 打电话,谈私生活问题,林立果录下来了,录的质量不好,但可以听清楚。审讯黄永胜时给他放,他有意见,说这是严肃的政治问题,你们搞这个不严肃。

还查到三万外币,我看是德国马克,报告总理,总理说不对,哪来马克呢?后来知道是三万美金,又报告了总理。

那一段只有我们三人知情,整天忙乎,机关的人不知道;向总理报告情况,处理问题,机关的人判断与林彪有关,但究竟是啥问题不清楚。

飞机上文件很多,要带到苏联去作为见面礼,不重要的文件、一般的文件,带去干啥?都是些重要机密,总理判断对了,他说里面一定有党和国家的重要机密,不能叫毁掉了,片纸都不能丢掉。果然总理说得对。

直升机是要往北飞,让飞行员往乌兰巴托飞,李伟信还活 着。林彪的飞机一直向北飞,急急忙忙,机场有报告;有一次我向总理讲,不能打下来?总理说,你说的好!打下来你怎么解释?呲了我两句。直升机从北京起飞, 两架没有联络,跑的时间一致,北空的飞机起飞拦截把它搞回来了。拦截还不是主要的,特别是驾驶员,他是中队长,不明情况,大队说找他去开会,正在睡觉,半 夜三更找去了,叫他向乌兰巴托飞,枪逼着的,他觉得是要投敌,把罗盘搞乱了,周宇驰也搞不清往哪个方向飞了,看到钓鱼台向后转了一圈,一看怎么又回到北京 了?这时到渤海所上空,飞机迫降,刚一落地就把驾驶员打死了。驾驶员是有功的,把罗盘搞乱了,不往乌兰巴托飞。

9月13日以后,每天注意听苏联广播,林彪到苏联后举 行什么记者招待会啊,发表什么文章啊,发表什么演说啊,但一直听不到;过了三天,蒙古方面提出抗议,说我们有一架飞机进入他的领空,落在他的领土上了。我 们的大使去看,是一架民航飞机,死的人甩出来,没有烧毁,送回来的照片上,林彪、叶群都认得出来,它是没油了,迫降的,领航员也没有,油也没加足,非常仓 促,可见是临时动议往苏联跑,不是周密计划往苏联跑。传说很多,黑匣子是烧不坏的,可能被搞到苏联去了,据说里面的录音还有开枪的声音,争吵,因为里面并 不都是他的死党。这是传说,没准儿。但是照片上认得很清楚,林彪的膝盖骨露出来,搞断了,女尸(叶群)看得很清楚,肿胀起来了,并没有人员烧死,是迫降时 飞机把草地划了很大一条沟,机翼在山冈上刮断了,翻下来造成的,看样子是迫降造成的,不是打下来的。

9月13日上午总理布置任务后,同时做了决定:保密。 知密范围很小。为了首都和全国的稳定、平静,广播还像过去一样,祝林副统帅永远健康,知道林彪在温都尔汗摔死以后还这样讲,维持了不短的一段时间。这时外 国政府向他的使馆、武官要情报,说北京出了事情;这些大使、武官回答说北京非常平静,什么大事都没出。发表了林彪反党集团的罪行材料之一以后才公开。

抓黄吴李邱,毛主席、周总理很慎重,隔了十天。十天当 中,中央的文件还要让他们看。找到林彪手令、飞机编号、给黄永胜的信以后才做出决定,隔离审查。9月24号晚上就准备了,总理找我们谈,抓起来放到哪里? 我和吴德参加,杨俊生没参加。我考虑不能放在城里,警卫三师是新四军的,和黄吴李邱瓜葛少,吴法宪是新四军三师的,不是江南的,警卫三师是江南黄克诚的部 队,总理同意了。商量结果,黄永胜由我押送到七团,怀柔;吴法宪放到三师九团,八里桥;邱会作放到牛栏山,炮团;李作鹏放在三师师部。这时天还没亮,预定 抓他们是八点召开会议,战士还在车上睡觉。曾绍东押李作鹏。

开会时,邱会作晚到十五分钟,去机场送行回来晚了。总 理很敏感,是不是他发觉了?既然黄永胜烧文件,他也可能发觉不来了?总理说,打一仗也要把他抓起来,问我:你有机动部队没有,我说有;有多少?我说城外两 个师,城里一个团刚拉练回来在半壁店,总理说好,由这个团执行,到西山100号,打一仗也要把他抓起来。这时邱会作来了。

总理在新疆厅找黄吴李邱谈话,指出林彪准备南逃广州,你们了解不少情况,要老实交代。黄永胜表态,保证;总理叫我去,告诉黄永胜你到吴忠那里去,好好交代;黄永胜表示,拥护中央保护审查的决定。

我押送黄永胜到三师七团,安排好后我离开时,黄永胜把我叫回去,要我向总理报告:“只要我知道的情况,我一定交代清楚。我拥护中央决定对我隔离审查”。

林彪专案小组十个人,里面还有黄吴李邱;后来中央让我和李震审讯黄吴李邱,我是专案小组成员,李震是公安部长,但不是专案小组成员,李震很客气,我还是让李震同志出头办这件事。

审讯时,黄永胜不交代什么问题,给他放那盘录音,他说 这是政治问题,不严肃。拿出林彪给他的信,他说没收到。王飞给他送的信,他说不是这封信。既然是写给黄永胜的信,为什么在周宇驰手里?是不是周宇驰让黄永 胜看信后把信收回了?都是推测,不能认定。王飞送的是否是这封信也无法断定。黄永胜一直说没看到过这封信,我们也不能认定他看过这封信,理由就是这封信在 周宇驰手里。但公审“四人帮”时,法庭上向黄永胜出示这封信时,黄永胜说看到了。我心里想,黄永胜可能紧张,一是他确实看到过这封信,另一种可能是,总理 给他看过这封信,他没说清楚,是于新野、周宇驰给你看到过,还是总理给你看到过?没交代清楚,我也没法断定。我们搞了那么久他都不承认。

那时认为吴法宪态度最好,林彪给他交了底啊,飞广州 啊,等等,说得很清楚,毛主席决定要宽大吴法宪,给他找房子。我找了,马寅初的房子准备给他,老婆孩子可以住在一起。最后还有个问题让他交代,他说的含含 糊糊。后来就没有给他那个房子。毛主席说吴法宪可以突破,一问他就哭,交代很清楚。法庭上已经问完了,要走的时候他说:还有个问题要交代!李作鹏,总理问 他,山海关机场已经通知了,不准起飞,你为什么要他起飞?为什么修改了总理指示?邱会作也没交代什么问题。

审讯黄吴李邱时,南逃问题没搞清楚,黄吴李邱是否知道南逃广州、另立中央?我那时没搞清楚,审讯“四人帮”时也没搞清楚。

“九一三”以后,从毛家湾查到一个材料,是林彪1971年5月23日的信稿,内容是:

毛主席:

5月20日,我找了周总理,谈了谈有关党内团结和相当于政治局以上人员的安全问题,为了总理考虑和请示主席,现将我谈话的大意报告主席,请主席考虑并盼主席能找总理谈一谈,由总理采取落实的办法。我的意见如下:

经过五年来的文化大革命,而这个大革命是非常必要的和 正确的,我们是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现在是要巩固胜利,是要贯彻九大的团结路线,保证九大以后特别是批陈整风以后(批陈整风是必要的和正确的,因为陈伯达是 反革命分子,是大坏蛋,他利用庐山会议的机会乘机作乱,因此必须肃清他的影响),党中央和中央政治局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保持巩固的团结,预防思想糊涂的人 和冒险家采取意想不到的冒险行为,破坏党的团结,导致秩序的混乱,引起国内国外的不良反应,为此要想出具体办法。我想了以下办法,不知妥否,盼主席酌量: 第一,实行四不一要的做法,一是在暂定十年之内,对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大军区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经过批陈整风以后,现任中央和中央局[按: 口述如此,似应为中央政治局]人员基本上应当说是可靠的),实行不逮捕、不关押、不杀、不撤职等四不,如果他们某个成员有错误,可经过党内思想批判来解 决,他们有病,可找人代替工作,如果病故则提升其他人接替,至于久病要求退休者则按退休干部处理,一要就是遇特殊情况要执行主席面授机宜指示;第二,将以 上规定传达到北京以至其他必要城市担任卫戍部队的每一士兵,要他们根据这个规定,任何时候不执行除主席以外的任何首长有关对中央或相当于中央政治局以上人 员的捉人、关人、杀人等乱令,如果他们借口是执行命令而执行乱令,则其本人应接受法律的严厉制裁,无论逃至何处,均应归案严办,而决不可托辞是执行命令而 推卸自己的责任;第三,为保证首都安全,首都附近的三个人造山建议由华东、东北、山东各派一个独立营来担任固守;第四,建议三十八军调离华北,这个部队虽 然是很好的部队,但放在首都附近不甚适宜,宜调往别处,换一个原二野、三野或一野的军来接替他们的任务为宜。

我的以上想法,是看了这次批陈整风会议文件,有的同志在担心着安全问题,他们的心情是忧虑的,因而是值得重视和深思的。

我想,为了防止万一发生事故起见,所以想到以上做法, 但这些方法必然是不完备或甚至是不正确的,特报告主席,请主席考虑交总理遵办。关于第一条和第二条,甚至可以召集首都所有担任警卫部队的干部开会宣布,由 他们口头上或文字上传达到每个士兵,并且每隔两三个月重复向士兵传达一次,十年不懈。十年后再看情况,基本上也应当根据这个精神办理。首都以外的部队可传 达到师团以上干部。这些内容对外都应严格保密,尽可能免除副作用的发生。

我很想和主席谈谈,如主席什么时候有时间,请约我一谈。

此致

敬礼

林彪的“四不一要”虽然没有送到毛主席那里,是授意、 起草、修改、抄清,据了解完了以后放了三天,林彪考虑不送了。总理说,林彪和他说过此事,总理说有这个必要吗?林彪是想把这个送到主席那儿,取得主席批准 后,他那个班底就保留下来了,黄吴李邱啊。他不是说有些人忧虑吗?安全没保证吗?实际上就是这些人,政治局的这些人。这样就把他的班底保下来了。这时九届 二中全会以后已经查到黄吴李邱、叶群头上,实际上也查到林彪头上了,他想用这个办法制止,不要再查了,不要搞下去了,这是我的理解,把班底保住,这是一; 第二,卫戍区这一条,我看了有后怕的感觉,也不用给你施加影响,也不拉你,拉你你会报告,传达到每个士兵,每隔两三个月传达一次,十年不懈。野心家一旦可 以给你出情况,他说毛主席生死不明,或者他把毛主席搞起来了,打电话也打不出去了,那么要毛主席面授机宜才执行,现在毛主席不能面授机宜了,我是第一副主 席呀,我给你卫戍区面授机宜你得执行呀,不执行马上把你抓起来干掉,换一个人,叫你抓谁你抓谁,这样一来,卫戍区部队在他手里紧紧掌握着,毛主席要是通过 了他就掌握了卫戍区,说是“防止野心家捣鬼”,这样一个文件毛主席批准了,给士兵两三个月传达一次,十年不懈,一旦出了情况他是第一副主席,党章上写的接 班人,他要面授机宜你不接受?不接受马上把你干掉,这就不是乱令了。用这个办法掌握卫戍区,倒真是个高明的办法,比请吃饭、照相、封官、拉你更安全,你要 报告了他就暴露了,还真没有好办法对付他。但他没有送到毛主席那儿,他知道毛主席是个敏感的人,送给毛主席谁知道会怎么看,同意了好,不同意呢?会不会露 马脚呢?他感到没把握,才没有上送,都已经抄清了呀!看来林彪这时候想的点子很多,想把他的班底保留,把卫戍区控制起来,必要时他来“面授机宜”,让抓谁 就得抓谁,这不能说不厉害。

林彪这个人很动脑筋。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林彪在逃跑之前的心理状态,他是在想什么。他想的问题很大,把他的政治局保留下来,不捉、不捕、不关、不杀,十年不变,除了病故、退休的,十年不动,他对能否骗得过主席没把握才没送。

这个材料很重要,庐山会议后林彪看到已经搞到黄吴李邱 头上、搞到叶群头上,已经搞到他头上了,他要想什么办法解救危局,这个办法不成才外逃,反映了他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这不是一天想出来的,是深思熟虑, 反反复复,抄清了以后还搁三天,考虑送还是不送,最后决定不送,因为没把握,一送就可能露馅儿了。这个材料很可以研究,是高级政治生活的内容,动脑筋想一 想可以受益的,有好处。

(关岭 编辑)



史上最著名的四首“速成诗”


mani

曹植七步成诗,成为人们最熟悉的速成诗,其实历史上还有更绝的“五步诗”和“三步诗”。如此速度、如此文采,不得不令人称绝。
  一、曹植七步成诗讽骨肉相残
  曹植少年时就很聪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深受他父亲魏王曹操的宠爱。曹操多次想立他为太子,继承王位,后来,听信谗言,让曹丕当了自己的继承人。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曹植日后势力壮大,威胁自己的宝座,便派人把曹植抓到洛阳来,想找个借口杀掉,以除后患。
  见面后,曹丕限曹植七步之内,吟诗一首,以“兄弟”为题,诗中不许出现“兄弟”二字,但又要表现出“兄弟”关系,如能做到,可免一死,否则决不宽恕。
  曹植听了非常痛心,刚走七步,诗已做成: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的这首诗,用萁豆相煎来比喻骨肉相残,讽刺曹丕对他的迫害。比喻形象贴切,含义深刻感人,千古流传。
  二、史青叫板曹植五步成诗
  七步诗广泛流传,世人称道。到了唐代,有位青年不服气了。这位青年名叫史青,据《全唐诗》载:“史青,零陵人,聪敏强记。”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初年,史青上书皇帝李隆基称自己做诗更厉害,他说:“子建(曹植)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
  李隆基见后,十分惊奇,当即下旨相召,以验其实。在金殿之上,李隆基以“除夕”为题,命史青做诗。史青未出五步,即吟诗云: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
  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诗人在诗中形象地阐明了时光如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人顿生珍惜时间、活在当下之感慨。皇帝和满朝文武大臣听罢,大为惊讶,爱才的李隆基当即授史青以左监内吏之职。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人。
  三、书法家信手拈来三步诗
  据《旧唐书》记载,某日,大书法家柳公权陪文宗在未央宫里闲聊,恰逢皇帝刚把一批御寒棉衣送给了边关将士,文宗便要柳公权做首诗歌颂一下这项政绩。柳公权三步之内竟口占一首五言绝句,诗云: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全诗条理清晰,音韵酣浓。文宗听罢,大为惊讶,想不到身边这位大书法家,居然还是位诗坛奇才!
  四、名相七岁三步做诗
  宋朝名相寇准19岁时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名相寇准同时也是一位诗坛奇才,从小就有“神童”的美誉。
  史料记载,寇准七岁时,一天,父母在家中摆宴,宾朋满座。酒至三巡,有人向主人提议:“闻令郎善诗,请即席吟一首。”
  寇准请客人出题。因此地离华山不远,客人即以“华山”为题,让小寇准吟诗。小寇准三步未出,一首绝句已脱口而成: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全诗仅仅20个字,便将华山之险雄、峭拔之形象道出,让在场的人惊叹不已。





 


上兩條同類新聞:
  • 锦衣卫/胡耀邦诗:滚他妈的蛋,为政在清廉/蒋经国与台湾的民主之路/盲目的民族主义/经济硬着陆?
  • 武则天/饿乡纪程/孔子临终遗言/10大绝活/人生十乐/人生不必计较/刘少奇案中的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