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中国好歌曲/谢选骏:期待新的天子及新的仆从/十大酒兴诗人都有谁/满清八旗的历史由来与发展
發佈時間: 1/18/2015 10:15:30 PM 被閲覽數: 24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中国好歌曲第二季》20150116 第三期全程








期待新的天子及新的仆从



2015年1月11日

    谢选骏



(一)一些人物
    
    1、好的东西,也就是“有生命力的东西”、“能塑造历史的东西”——并不是唯物主义法规或共产主义理想能够炮制出来的。好的东西只能从民族生活的洪流中涌现,而不是外来征服的结果。蒙古的入侵、西方的真理,违背中国农民的天赋本能,在中国人炒地皮的恶劣习惯中,在中国人自私自利的卑劣品质中,流露了久已消失的文化倾向,那就是对抗游牧民族的“植被人类”。
    
    2、植被人类,向日葵一样朝向天子的神秘冲动里——一种全方位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独立,对于土地的渴望,影响、乃至支配了历史。人的意义——在于发现这一宿命并顺从这一宿命。各级的发现和更为各级的顺从。其余都是谈不上的。尽管你可以将这一顺从贴上“反抗”的标签。因为“反抗”只是“顺从”的另种形式,仅此而已。从更为深刻的意义上说——文明的命运是由类似植物的宿命预定了的,个人的努力到头来如果不是徒然,就是加剧了命运的波澜。
    
    3、不要试图为未来的人们设计什么“蓝图”,尤其不要设计那些牵涉许多细节的“行为规范”。一个大致的方向足矣!这就是中国。你向一个中国人问路,他不会像日本人那样不厌其烦地给你画出精细的地图,而是顺手一指大概的方向,否则就会被目为病态的神经衰弱。个人如此,文化机体亦然;所以中国很难法治,只能人治。中国最多只能在人治的外面,涂抹一点法治的色彩、指点一个法治的方向、提供一种法治的精神、发出一阵法治的叫嚣而已。因为法治已被马马虎虎的中国人视为有害无益、自缚缚人的行为。
    
    4、中国人的理由是说,“应当相信未来的一代。应当相信他们健康的本能及其比我们更有活力的主动精神。应当相信未来的尺子——能够斩开纠缠未来的乱麻。历史在不断翻新。我们能用外来的法治与蓝图去阻止它吗?我们能使这些‘蓝图’完全适应它吗?若要中国历史的翻新去适应外来的‘蓝图’——那才是亡国奴的偏狭、自私、堕落、衰弱!漂亮的蓝图翻不出历史的花样。异体蛋白没有独立的价值、续存的可能。它们只是瞬息即逝皮毛。”
    
    5、命运驱使我走遍了世界想证明自己的错误、买办的正确,但我失败了、、、、、、中国人!你是世界的弃子,但你并不灰心,是不是?是你的自我中心的信念驱使你走向一个又一个磨难,但你并不悔悟。你用你的坚忍,把错误的变成正确的;你用你的努力,让时运重新转回来。你说,方向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基于辩认力的磨励,艰辛的磨励。
    
    6、为西方真理工作的社会主义买办,谁的影响越大,谁的行为对中国也就危害越大。这些买办还自封为导师,每个都要提出一套思想、蓝图、理论、学说,在它们的误导下,人们体会了迷路的痛苦。迷路是一种揪心的体验,眼看半个夕阳西沉,荒郊里野声四起、、、、、、,民族陷入慌乱和绝望。
    
    7、只有民族的灵魂,才能从集体的迷路中提炼出旁观者的沉静,才能从沉静和沉思中得到一种超越的赏心悦目——这时,你看到了平时视而不见的一切,领会出“赝品将你与自然隔离开来”的蕴奥。
    
    8、在其他时代、其他民族、其他社会、其他人类看来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到了中国人这里就变得那么艰难,最平常不过的东西对我们是那么珍贵,最简单不过的东西对我们是那么复杂,最起码不过的东西对我们是那么难得;我们要企及它们,必须花上十倍的努力以及百倍的勇气。
    
    9、民族的灵魂不停挥洒血汗,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血汗——为一个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中国灌溉滋润、、、、、、没有人知道民族的灵魂付出了多少代价,没有人知道民族的灵魂浪费了多少力气:民族的灵魂,把浪费视为消费,把代价视为赐福。
    
    10、谁是中国民族?“真实的中国”究竟在哪里?
    
    “你们就是中国民族、真实的。不是‘代表’,不是‘精华’,不是‘象征’、不是‘中坚’;而是中国民族的本体、真实中国自己。这个民族,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集团,一种充满原始精神的创造冲动,一种洁身自好、不断自强的道德热忱——盘踞在中国大地密集居民的头上。更确切地说——是监护着他们的周遭。最好的统治是监护而不是征服、、、、、、中国居民之命运的监护者——这就是你们,“中国民族”。
    
    11、中国民族在哪儿?在历史的荒原之中——正等待着一代英魂将他们突然唤醒。谁是中国民族?——新的天子及其新的仆从们!这就是人们即将看到和听到、感到和尝到的中国民族。不是“代表”;不是“精华人物”,不是“统率者”;而是中国民族本身!只有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国民族——其余的一切都要为他们的最高战略服务;并无声无息的服从他们!
    
    12、居民——民族——国家——政府:我们可以反对政府,但是不能反对国家;我们可以反对国家,但是不能反对民族;我们可以反对民族,但是不能反对居民;我们可以反对居民,但是不能反对我们自己。
    
    13、居民——民族——国家——政府,还是政府——国家——民族——居民?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一个超级警察国家”,而是“一个超级普鲁士”。
    
    14、这个世界历史上空前的压力集团,不是从政府到居民〔政府──国家──民族──居民〕,而是从居民到政府〔居民──民族──国家──政府〕。也就是说,不是超级警察国家,而是超级普鲁西亚──通过空前的内在压力,造成一个严密、有力、充满生命的机体,催化一切、瓦解一切、重新凝聚反压抑力量。
    
    (二)一束思想
    
    1、每一个民族都是某一种文化的产物。
    
    2、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与生俱来的倾向性、方向性。
    
    3、这种命定的、不可动摇的倾向性、方向性乃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命脉。执之者生。弃之者死。扬之者长,避之者短。要想减缓或削弱这一倾向倾向性、方向性,无非就是摧残、扼杀它的携带者的生命本身。因为生命本身就是激发这一倾向性、方向性的那个秘密,原因的偶然付产品。生命本身的一切功能:都是准照这个秘密原因而发育成熟的。
    
    4、伟大的民族也正像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文化正像其不朽的活泉一样:注定要实现其自我表现和自我完成。要么摧毁这一表现、破坏这一完成,要么就成全它、丰富它、使它得到充分的“纵欲”──这里根本不存在第二种选择的可能性”。
    
    5、一种至死不渝的倾向、一个锲而不舍的方向,是一个文明、一个民族的基本要素。任何个人都无法逃离这天罗地网般的宿命!任何个人──任何生存于活动于一个文化系统、一个民族实体中的个人──他们的价值、意义、影响,都以其与这个倾向、这个方向的关系而定。无价值的人有如过眼烟云的琐屑──就因为他们脱离了至死不渝的倾向、丧失了锲而不舍的方向。谁脱离了至死不渝的倾向,就死了;谁丧失了锲而不舍的方向,就废了。谁与至死不渝的倾向紧密联系,谁就不死;谁与锲而不舍的方向紧密联系,谁就神圣;谁能左右至死不渝的倾向、谁能摆布锲而不舍的方向,谁就伟大。
    
    6、有两种人物在联系至死不渝的倾向、摆布锲而不舍的方向:顺势者被历史判定为好人、志士、正义的化身;逆势者被历史目为坏蛋、奸邪、反动的人物。用“历史数学”的语言说,前者是“正值人物”〔而不是“正直”〕;后者是“负值人物”〔而不是“邪恶”〕。虽然历史只承认识“绝对值”,但社会却只看得见横切面,从而不断否认自己的生命之源。就这种横切面的镜头观察,有两种“伟大的个人”:那就是伟大的精华和伟大的渣滓;或叫伟大的栋梁与伟大的败类。
    
    7、就古代中原民族而言,前者是明君们,后者则是暴君们。由于中原文化的现世特质,统治者也就成为“文化英雄”,成为文明的代表与象征。这种意义的史官文化爱好按着某类标准来区别统治者,分别冠以“明主”与“昏君”、“贤主”与“暴君”的名号。并不是按照他们的“私德”〔因为帝王们的人性总是相去无几的〕,而是按照他们的公德,也就是看他们的统治原则是否“合乎传统”即历史的惯例或曰合乎礼与习惯法。有时,亡国之君并不都是昏庸的人物,如明思宗〔崇祯〕之类,还显得特别地狡诈与残暴。看看他如何虐杀袁崇焕的,就可以理解吴三桂为何斩尽杀绝了明室的残渣余孽。尽管后人十分同情煤山的孤独亡灵。
    
    8、基督教曾经指出权力的腐蚀力量;简捷地说,是看透了人们的动物性。不论统治者们追求的东西是否合拍于民族的倾向与文明的方向,他们自身怎能不是一个个充满原罪的家伙?沐猴而冠的猴子,依然是一只猴子;登基做王的人,依然是一个人。
    
    9、新的天子及新的仆从,不是儒家文化的产物;而是福音精神的孩子。 [博讯来稿]





十大酒兴诗人都有谁?


mani

中国古代,诗酒联姻,密不可分,杯盏之间,清浊浓淡,折射出的是人间百态,世事沧桑。而许多诗人更是“借酒浇愁”,“酒后吐真言”,甚至“醉翁之意不在酒”,斗酒之余,即兴成诗,洋洋诗篇中,道出缕缕酒魂,令人叹为观止。
  台湾诗人洛夫就曾经说过:“要是拿了唐诗去压榨,起码还会淌出半斤酒来。”比喻得实在是绝妙。而品着这些酒诗的醇香,想象着曲觞流水的景象,我不禁有些醉了,比不得下面排行榜中这些酒兴诗人,千杯不醉
  第一:李白 酒兴指数10
  李白素有“酒仙”的雅号,“李白斗酒诗百篇”,在他写的一千五百首诗文中,提到酒的就多达一百七十余首,可谓是酒气熏天,酒香四溢。其中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冲天,“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的寂寞无奈,“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的潇洒旷达,“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的痛快淋漓,“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的黯淡伤别,“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的凄凉悲惨……李白一生嗜酒如命,大醉无数,他在给妻子的《寄内》诗中曾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而他在《襄阳行》中更是狂饮:“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一日要喝上三百杯呵,这第一酒兴诗人之荣看来是非李白莫属了。
  第二:杜甫 酒兴指数9.8
  杜甫自幼好酒,有“少年酒豪”的戏称。他年少时为了饮酒可以“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当衫换酒也在所不惜,“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夕江头尽醉归”,到老时穷困潦倒,不得不叹道“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身”。即便如此,也还是写出了象“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千这样的古名句……当然杜甫借酒抒情的诗句也有很多:“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说的是畅饮归乡的欣喜,“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道的是颠沛流离皓首穷经的悲凉,“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写的是羁旅无涯的愁苦……把酒伤怀,怎一个“醉”字了得!
  第三:苏轼 酒兴指数9.5
  苏轼性格旷达豪放,超尘脱俗,酒入其口,总会化出豪气冲天的诗句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便是一例。东坡在前词中原本是感伤白法早生,功名无凭,充满了沉痛与悲凉,但是走笔至此,心思一转,“管他梦不梦呢,且喝酒去也!”心情豁然开朗,意兴豪迈风发。“明月几时有,把就问青天”,明月更古不变,人生却变化无常,诗人这把酒一问,似是问得痴了。苏子的入诗酒句实在太多,如“酒酣胸胆尚开张”、“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障泥未解玉骢娇,我欲醉眠芳草”,“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佳节若为愁?且把清尊断送秋”,“诗酒趁年华”……俯拾皆是,数不胜数。
  第四:白居易 酒兴指数9
  白居易自称为“醉司马”,不仅诗韵不让李白杜甫,酒兴更不在其之下,白居易的诗篇中有关饮酒的高达800首。其中最经典、最雅致的当属《问刘十九》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读着,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屋内绿酒红炉,熏烟袅袅;屋外黑夜白雪,凛冽萧萧;诗人寥寥数笔将这寒夜会友,把酒言欢的温暖场面描绘得雅兴逼人。白居易一人沉浸在酒色酒香中还不过瘾,据说他还写下了《酒功赞》,并创办了诗酒会“香山九老”,与好友一道赏酒论诗。我不得不折服白居易的诗酒情怀,也领悟了他在《对酒行吟赠同志》中所写的“百事尽除去,唯余酒与诗”。
  第五:李清照 酒兴指数8.5
  南渡女词人李清照一生坎坷漂泊,经历了国破家亡,与明诚生离死别,每每伤感愁苦,总会借酒浇愁,以酒忘情,可惜借酒浇愁愁更愁,以酒忘情情更幽。易安的诗句中,酒总是不离左右,酒量不让男儿。一首“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令人黯然神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充满了叹息哀怨。“沈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险韵诗成,扶头酒醒”,“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都写尽了诗酒飘零,缕缕相思化作了杯中清泪。而“酒意诗情谁与共?”的一声轻问更是将诗酒相依的情怀写到了极致。
  第六:陶渊明 酒兴指数8.3
  陶渊明把酒比作“情人”,曰“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他的《饮酒》,更是诗中之鸿篇极品:“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细细体味,若非提壶临远,似难开阔;梦幻亦不超然。可见酒在浮想联翩、情景交融之中的“曲酵”之功何等微妙。
  第七:范仲淹 酒兴指数8
  范仲淹乃背诵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那么他的把酒临风就难免忧国忧民了:“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可见其为官的清廉,品质的高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秋未勒旧无计” 以酒抒情,杯中之物承载了思乡之情,挥之不去。“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说是儿女情长也好,说是忧国忧民也罢,总之读范公的酒诗,既有酒的醇,又有酒的忧。
  第八:曹操 酒兴指数7.5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把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孟德一代枭雄,大志在怀,面对着美酒佳肴,狂饮高歌,口中念的是人生苦短,稍纵即逝,心中盘算的却是待到天下大治,山河统一,再来举杯痛饮,“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第九:顾炎武 酒兴指数7.2
  顾炎武生逢明末,是著名学者,清兵南下之时,他投笔从戎奋起抗清。失败后十谒明陵,垦荒种地,不忘复兴明室。他的许多诗句都委婉表达了对故国旧主的悼念和报国无门的愁苦之情。“饮此一杯酒,浩然思故乡” ,“鲁酒千钟意不快,龟山蔽目齐都隘”, 世代变迁斗转星移不由人,可惜琼浆玉液中找不出答案。
  第十;王翰 酒兴指数7
  王翰生性豪放,却也因恃才傲物而遭贬谪,他留有传世之作《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醉卧沙场,有酒当喝直需喝,虽然狂放,却也正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颇解壮士情怀。自古中华大地英雄辈出,真不知那气贯长虹的精神,有几分是热血铸就,有几分为美酒酿成。
  古时的佳酿至今已无处可寻,而佳酿制成的诗句,倒是历久弥香,愈发芳醇,品着淡淡的古风,悠悠的往事,正是“酒肠堆曲蘖,诗思绕乾坤”。




满清“八旗”的历史由来与发展


mani


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独创的一种“军政合一”、“寓兵于民”的组织,遇有征伐,抽调旗下甲士组成军队,即通常所说的八旗兵;同时它又是政权组织,具有管理旗下人民户籍、田土、赋役、教养、诉讼、婚姻等广泛职能。清人关前,凡人均隶于八旗,可以说旗外无兵无民,八旗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就是入关以后,清统治者仍视八旗为国家根本,以八旗禁旅卫护京师,驻防冲要大城。

八旗的前身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

八旗的建立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八旗的分类

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

八旗的方位

清代的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据说是依“五行相克”说制订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记载:“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木。两红旗位正西,取火胜金。两蓝旗位正南,取水胜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师,或夜行黑色难辩,故以蓝代之。”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东方属木,颜色为青,木能克土;南方属火,颜色为赤,火能生土克金;西方属金,颜色为白,金能生水克木;北方属水,颜色为黑,水能生木克火;中央属土,颜色为黄,土能生金克水。从五行所属的颜色和五行相克的角度讲,八旗所处的方位恰恰与五行相克的方位是一致的:两黄旗属土,土能克水,所以在北方;两红旗属火,火能克金,所以两红旗位于西方;两白旗属金,金能克木,所以两白旗位于东方;两蓝旗属水,水能克火,所以两蓝旗位于南方。

八旗的特点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9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

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八旗的编制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

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八旗的兴衰

八旗的兴衰 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清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八旗官兵因此获得一部分旗地。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后多迫于生计被典押出去。清统治全国以后,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清王朝虽采取了种种措施,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陷于贫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八旗与北京

在八旗当中,正黄、镶黄、正白为上三旗,直接由皇帝管辖;其余的五旗,则分由其它官员管辖,称做下五旗。

清朝定都北京以后,满洲八旗的主力则按旗驻扎在北京城内外,人们称之为“禁旅八旗”。除正阳门外,北京的八个城门都有八旗兵驻防。当时清朝统治者认为北京的最大威胁来自北方,因此北面的德胜门和安定门是防守的重中之重,由皇帝亲自指挥的正黄、镶黄两旗驻防,其余的城门,则由剩下的六旗兵按照各自的方位,分别把守。出于同样的道理,清朝在京城的北部郊外也部署了相当的兵力,这也就是今天为什么北京的北面多有以“旗”、“营”为名的地名,而其他三个方向少有类似地名的原因。

八旗制度给北京留下的历史遗迹还间接地烙印在了皇城之内,在今天的北京地图上,我们总可以看到许多像北营房、南营房、东营房这样的地名,追根溯源,就是因为过去这些地方曾是驻守城门的八旗兵的营房。

北京宣武门外有一条胡同叫校场口,校场口附近还留存有校场头条至五条,历史上这一带曾经是八旗兵练兵、习武的地方。今天,当我们漫步在这些风韵无存的老胡同里时,刀光剑影的声声厮杀穿过了现代都市的阵阵喧嚣荡入耳畔,屋檐之下、门墩之后依稀若现五尺男儿们那威武矫健的身影。

想当年,德胜门外的西北这一带,是清军正黄旗旗营所在地。有军队驻守,理当太平,于是人们便称此地为太平营。解放以后这个当年的军营所在地被改名为北太平庄。今天的北太平庄军旅不在,容颜已改,只有太平依旧。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了近三百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国家的重要军事支柱。古老的北京城,见证了它由盛及衰、由衰而亡的过程,而历史把这个见证绘记在了今天的地图之上。

八旗的渊源

众所周知,八旗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农业生产组织,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也许我们会想起,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历史上还有一个女真人所建立的王朝也创立过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那就是清朝的前身金朝,完彦阿骨打所创立的猛安谋克制。但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建立的八旗制度无疑是一种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和完善。

早在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时,建州女真就有了自己的军队。努尔哈赤的历史功绩在于对女真原有的军事组织加以改造,组见了一支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的铁骑,并创立了八旗制度。

先是,女真人在出猎时,各出一支箭。十人中立一个总领;总领成牛录额真,后以牛录额真为官名。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将他的部族分为若干个牛录,每牛录统辖三百人。牛录额真已不是行猎时的小头目而成为女真部族的一级官员。牛录也不单单是围猎组织,也成为了军事组织。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对建州女真军队初次整编,始设四旗,每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员,并画一颜色。以黄、白、红、蓝四色为旗的标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他将原有的四旗,扩为八旗。规定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参领),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都统)。每旗约七千五百人八旗总共有五六万人。每个固山有特定的颜色的旗帜,所以汉语将固山译为旗。原有四旗用黄、白、蓝、红四种颜色做的旗帜有增添四旗。将原来的旗帜周围镶边,黄、白、蓝三色旗帜镶红边,红色旗帜镶白边,成为八种不同颜色的旗帜。不镶边的旗帜成为正旗,镶边的旗帜成为镶旗。从此八旗制度开始实行在女真军中。

到天命七年(1622年),始设的蒙古旗后发展为蒙古八旗。天聪五年(1631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将满州八旗中的汉军选出,另组建了汉军八旗。于是,满州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分为左右翼两旗,但统称为八旗。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他还掌管行政、经济、和家族组织。牛录额真下设二人副职,并设四名拔什库,管理村屯。牛录额真及其副职管理牛录的军事、民政、经济、土地、诉讼、婚丧等事物但以军事为主。八旗兵丁“出则为兵,如则为民”,平时耕猎,战时出征。出征时要自备马匹、器械、粮草;俘获,掠来的财物按军功分配。

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以他为纽带,把女真社会的军事、行政、经济、家族统治起来女真各部的部民,按照军事方式分为三级加以编制。从而使分散的女真社会联结成为一体并结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生气勃勃的社会机体。八旗制度的创立是少数民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改革和一种创新。为清军最终问鼎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天下无敌/字写得惨不忍睹的明星/李嘉诚的大阳谋/债务经济与十字军东征
  • 趣说三国/遵义会议/皇帝的年龄与王朝的岁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爱恨交织/赵紫阳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