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上帝之母还是门徒之母/欧洲宗教战争的起源/关于饶恕的解经/远志明否认25年前强奸柴玲
發佈時間: 3/16/2015 10:50:15 PM 被閲覽數: 681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主日平安:诗歌 Hold me Jesus

               送交者: 四季树 2015年02月01日 [彩虹之约]  

            

今天主日听到的歌,很喜欢,祂是拯救和平安,

以赛亚书9章6节

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For to us a child is born, to us a son is given, and the government will be on his shoulders. And he will be called Wonderful Counselor, Mighty God, Everlasting Father, Prince of Peace.

谢谢救主,袮是我们的平安。


creaders


 



谢选骏:上帝之母还是门徒之母



2015年3月16日 

    《浅论〈迦克顿信经〉中“上帝之母”一词的神学意义》一文指出:
       
                       《迦克顿信经》,制定于主后451年,是基督宗教关于基督论正统的准则。该信经极力维护基督单一位格的完整,全然强调基督神人二性的分别。它针对犹提干派的基督论——即认为基督只具有神性,人性被神性所盖过——清晰地提出:基督从神性而言,与父神同质,就其人性而言,与人类同质,其二性“不相混乱、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二性存在于一位格内。
    
    《迦克顿信经》就基督神人二性制定了正统的规范,并且显现出救恩之所以成立,正是因为基督作为圣子既具备完全的神性也具备完全的人性。
    
    《迦克顿信经》全文如下:
    
    我们跟随圣教父,同心合意教人宣认同一位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神性完全人性亦完全者。他真是上帝,也真是人,具有理性的灵魂,也具有身体;按神性说,他与父同体,按人性说,他与我们同体,在凡事上与我们一样,只是没有罪;按神性说,在万世之先,为父所生,按人性说,在挽近时日,为求拯救我们,由上帝之母,童女玛利亚所生;是同一基督,是子,是主,是独生的,具有二性,不相混乱,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二性的区别不因联合而消失,各性的特点反得以保存,会合于一个位格,一个实质之内,而并非分离成为两个位格,却是同一位子,独生的,道上帝,主耶稣基督;正如众先知论到他自始所宣讲的,主耶稣基督自己所教训我们的,诸圣教父的信经所传给我们的。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一个特别的神学术语:“上帝之母”(Theotokos/Mother of God)。对新教基督徒而言,这个词并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我在中文互联网上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即在介绍《迦克顿信经》时,有网页特意指出:基督教不接受“上帝之母”的说法,基督教版本的《迦克顿信经》中,“上帝之母”一词被改为“圣母”。
    
    表明上看,这一改动维护了上帝作为万有之源自有永有的特性,但事实上,“上帝之母”一词具有深刻的神学含义,它维护着基督二性合一的教义。出于维护正统教义的目的,笔者为此浅论,以正视听。
    
    在探讨这一神学术语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迦克顿信经》制定之前关于基督论的一系列神学争论进行一番回顾。
    
    亚历山大的亚流认为:基督是受造的。在他的基督论教义中,基督的人性被确定,而神性减少;他的观点于325年在尼西亚被判为异端;
    
    而与亚流既然相反的是阿波里那流的教训。他认为:基督虽然有一个身体,但这身体升华成为一个神圣的人的身体。由于阿波里那流认为要除去基督有罪的可能性,就要否定基督的人性,因此在他的基督论教义中,基督的神性被确定,而人性被否定;他的观点于381年在君士坦丁堡被判为异端;
    
    在迦克顿信经制定前,就已经出现了一种现象:即教会越来越有敬拜玛利亚的趋势,君士坦丁堡主教聂斯托利对此极力反对。在431年的以弗所会议上,他的对手亚历山大的西里尔即以“是否承认玛利亚应有‘上帝之母’的称谓”来审判聂斯托利的信仰。聂斯托利自然反对玛利亚是耶稣神性的母亲,他只承认她是耶稣这个人的母亲、玛利亚是耶稣人性的唯一来源,并且由此结论:基督具有两个不同的位格。因此,在以弗所会议上,他被判为异端,流放埃及——此后,他的追随者形成聂斯托利教派,活跃于近东及中亚,并传入中国,被称为景教。
    
    在聂斯托利的教训中,反对在当时依然具有影响力的亚流主义,极力维护基督的神性,并且反对圣母崇拜,这本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根据他的教训,基督在人性中受苦时,其神性是没有参与其中的——表面上看,这是在维护基督的神性,即神不可能受苦、被人羞辱处死——但这一教训的危险在于把基督视为两个分裂的位格,虽然基督的二性均被肯定,但却是分裂的,就是并无关联的神和人,而这一教义的最终推演,则是否定了道成肉身的真意。
    
    在与聂斯托利争论的过程中,为了维护基督只有一个位格的教义,最为反对他的犹提干针锋相对地提出基督一性说。犹提干认为基督只有一个神性,其人性被神性盖过,犹如一滴醋落在大海中消失一般。在他的教训中,神性被人性限制并调和,因此基督有一个混合的本性,既非人性,也非神性——根据这一教训,基督既非人,也非神。基督的二性均减少,并具有一种新的第三本性,这一立场使他的教训在451年于迦克顿被判为异端。
    
    那么,前面罗列了这些异端观点,这与“上帝之母”一词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圣父与圣子的含义。三位一体中的圣父圣子,其“父子关系”并不是犹如人类的父子关系一样,一个生一个,而是在借用人伦术语来表明其位格关系。所谓“上帝之母”,这个词也是在表达一种位格关系,母亲和儿子都是位格关系,我们平时说我们是“上帝的儿女”同样是位格关系。
    
    从人性本质来说,玛利亚和道成肉身的耶稣是母子关系;从神性本质来说,圣父和圣子是父子关系。既然圣子的位格是唯一的,而圣子又具有两个本质,所以,玛利亚和圣子的关系就是母子关系。圣子是上帝圣三的一个位格,玛利亚是圣子的母亲,而圣子就是上帝。因此,“上帝之母”一词完全成立。而如果说玛利亚仅仅是圣子肉身的母亲,就是分裂了基督的二性,仿佛她只是生出了只具备人性位格的耶稣,而后耶稣的神性位格才被圣父所赋予。但玛利亚并不是生下一个被上帝所居住的人,她生育的是接受了肉身的上帝的独生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文语境中东正教对玛利亚的称呼“诞神女”更显得贴切)。玛利亚所生的圣子本身就已经具有不可分割的人神二性。基督的二性各有自己的意志和自己的能力,二性和各自的能力联合运作,并不分开,每一意志可以自由参与另一意志的运作。因此,成为肉身的道得了人的一切性质,却又不取消人性。
    
    如果有人提出问题:玛利亚是上帝之母,那么玛利亚又从何而来?回答是:
    
    上帝从来就没有母亲,神性本质是单纯的,也不是从什么而生出的,反而是永恒不变、无始无终的。“上帝之母”这个词不是说玛利亚产生了神性,而是意味着玛利亚所生的圣子的人神二性不可分割。
    
    迦克顿信经采用了“上帝之母”这个具有深刻含义的神学术语,并不是说神性本质有母亲、并不是说玛利亚能产生出一个神性本质,而是表明玛利亚与上帝圣子位格是母子关系,并且由此强调圣子位格是永恒之上帝的位格,在位格中有完整的神性本质。
    
    因此,“上帝之母”一词的神学含义必然反对聂斯托利的二性分裂说,也必然反对犹提干的基督第三本性说。同样地,这一神学术语所蕴含的深意,也足以反对亚流所教训的基督受造说和阿波里那流否定基督人性的教训。
    
    否定‘上帝之母’这个术语,看似维护上帝作为万有之源,其实是割裂了基督的二性在一个位格中“不能分开,不能离散”的教义。而如果仅仅认为玛利亚生出了一个不具备神性(而后神性才被赋予)的基督,那么这样的观点的危险在于,它将最终否定三位一体和道成肉身。
    
    回顾宗教改革,虽然基督新教的主流教派拒绝圣母崇拜,但都接受《迦克顿信经》。“上帝之母”一词并不必然导致圣母崇拜,这本是普世教会共同的认知,而今天我在这里粗浅地谈起这个话题,乃是为要表明:
    
    信经中的任何一个专门的神学术语,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历经若干年的神学讨论,被证明都是正确的;
    
    一种与某种错误观点截然对立的神学观点,并不一定就是符合真理的,任何的偏颇都有可能造成神学上的根本错误;
    
    信徒在面对难以理解的教义时,并没有理由去否定历代大公会议的决议,信徒不能根据自己是否能够理解而论断教义正确与否;
    
    在关乎信仰的方面,使徒说是就是,圣教父们说是就是,七次大公会议说是就是。若根据自己的理性来推翻传统,便是信仰上的狂妄。
    
    文本仅针对部分新教基督徒拒绝接受《迦克顿信经》中“上帝之母”这一神学术语提出观点,并没有强调这一术语产生于哪个会议。说到“上帝之母”这一称呼,文本并没有说,它在451年以后才出现,请看这里:
    
    在431年的以弗所会议上,他的对手亚历山大的西里尔即以“是否承认玛利亚应有‘上帝之母’的称谓”来审判聂斯托利的信仰。聂斯托利自然反对玛利亚是耶稣神性的母亲,他只承认她是耶稣这个人的母亲、玛利亚是耶稣人性的唯一来源,并且由此结论:基督具有两个不同的位格。因此,在以弗所会议上,他被判为异端,流放埃及——此后,他的追随者形成聂斯托利教派,活跃于近东及中亚,并传入中国,被称为景教。
    
    ······
    
    有人指出:一切神学上的争论,都表明人类思辨和表达里面的局限和缺陷。“上帝之母”确实会引致“圣母”崇拜,但又寻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术语替代“上帝之母”。况且,“上帝之母”这个术语一定会引起“上帝之前还有一个存在”的误解。按楼主的解释,这些术语只能在少数神学家中间理解和使用,但“基督教”面对的却是最广大的“群众”。可怜的神学!苍白的神学!把神的启示变成了人的思辨。还是回到福音书去吧!
    
    而在我看来,“上帝之母”是人的推理面对无限神秘的时候所发生的荒谬现象。如果回到福音书,那么“上帝之母”就成了“门徒之母”了,这不是耶稣亲口说的么?
    
    《约翰福音》十九章说:“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母亲说:‘妇人,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耶稣的门徒,比耶稣的兄弟获得了更多的信托和更大的恩宠。
    
    相形之下,有些“神学”术语,其实只是狡辩,到了群众那里,就不是术语,而是偶像了。因为群众会把“诗歌语言”理解为“日常语言”。
    
    还是尼西亚信经好些:“道成肉身,为童贞女马利亚所生。”
    
    (《尼西亚信经》全文:我等信独一之神,即全能之圣父,创造天地,及一切有形无形之万物之主。我等信独一之主耶稣基督,上帝独生之圣子,是圣父在万世之先所生,是从神所出之神,从光所出之光,从真神所出之真神,是生非造,是与圣父同体,万物皆借圣子而造;圣子为要拯救我等世人,从天降临,为圣灵感动之童贞女马利亚所生,成为人身,在本丢彼拉多手下,为我等钉十字架,被害而葬,照圣经之言,第三日复活,升天,坐在圣父之右;将来复必有荣耀而降临,审判生人死人,其国无穷无尽。我等信圣灵即是主,是赐生命者,是从圣父、圣子所出,与圣父、圣子,同是当拜,当称颂者,众先知说预言,皆是被圣灵感动;我等信使徒所立独一圣而公之教会;我等信因为赦罪设立之独一洗礼;我等望死后复活,又望来世之永生。阿们。)
    
    这就是诗歌语言的典范,艺术和宗教都属此列。
    
    群众不是诗人,所以会崇拜偶像、崇拜明星。所以耶稣对群众主要说比喻。可笑的是,波多黎各圣胡安西班牙要塞中的上帝之母都变成战神了。
    
    但其实呢,如耶稣亲口所说的那样,上帝之母不过是门徒之母。或曰:“上帝之母是相信上帝的门徒之母。” [博讯来稿]







谢选骏读史笔记:欧洲宗教战争的起源



2015年3月09日 

    从公元三世纪开始,阿尔巴尼亚人主要为基督徒。后来自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入侵起,大多数阿尔巴尼亚人开始改信伊斯兰教,穆斯林人口开始在整个阿尔巴尼亚占多数,但基督教在阿尔巴尼亚部分地区则仍然占多数。但到了近现代,所有宗教信仰于共产党统治时期遭到官方查禁,当时阿尔巴尼亚宣称其为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无神论国家。1990年11月,虽然还没有修改宪法,但允许个人的宗教仪式。现今,阿尔巴尼亚境内重新容许各种宗教教派流传。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阿尔巴尼亚有58%的逊尼派穆斯林,2%的拜客塔什教团信徒,10%罗马天主教徒,7%东正教徒,0.2%其他派系基督教,5.5%其他宗教,14%不确定,无神论仅占2.5%.是欧洲唯一伊斯兰教占多数的国家。

显然,回教在阿尔巴尼亚的胜利,是一种典型的宗教战争的结果,但却不是欧洲宗教战争的唯一结果。
    
    (一)
    
    所谓“宗教战争”,是战争的一个类别,泛指以宗教名义进行的战争。宗教战争由于宗教原因或宗教目的而引发,或者宗教武装势力之间发生的战争。宗教战争也是宗教斗争中的极端形式。
    
    本文主要讨论欧洲宗教战争的起源。
    
    一般说来,希腊罗马时代不存在宗教战争,欧洲宗教战争首先是发生在基督教和回教之间,然后再发生在东西方教会之间,最后则通过宗教改革发生在西方教会内部,演变为残酷的“天主教和新教战争”。
    
    在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宗教与政治是合为一体的。伊斯兰教从7世纪初创立起,就奠定了政教合一体制的基础,宗教领袖就是政治领袖。在这种情况下,各种阶级的和民族的政治斗争,也往往都是以宗教斗争的形式进行,由此产生一系列宗教战争。
    
    欧洲宗教改革期间,新旧教徒不知宽容,常藉异端之名彼此迫害,再加上各国间复杂的政治关系与利益的纠葛,致使欧洲在十六、十七世纪间战争不断,这些战争也常披着宗教的色彩。例如西班牙为了保护其与美洲之间的贸易独立地位,派遣“无敌舰队”征英,便是以捍卫旧教、讨伐新教为名。
    
    最惨烈的一场宗教战争莫过于“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一开始只是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新教与旧教的争执,起因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境内的新教徒,激起波希米亚(Bohemian)新教徒的叛变,并意图寻求独立。后来丹麦、瑞典、法国等也都因为各自的利益而加入了战团,最后竟演变成全欧洲的大战。
    
    (二)
    
    根据我的观察,在回教传入欧洲之前,只有宗教迫害,没有宗教战争。
    
    如“基督教传播年表”所示:
    
    31年 - 五旬节,教会产生。
    
    34年 - 教会因为受迫害而分散;在加沙,腓利使一名已经接受犹太教的埃塞俄比亚人接受基督教,并为他施行洗礼。
    
    69年安德鲁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佩特雷被钉十字架。
    
    72年传说多马在印度麦拉坡殉道。
    
    90年使徒腓力在希拉波利城在今(土耳其)被倒钉十字架(和彼得一样)。
    
    112年传说Sharbil、Babai和Barsamy 在Edessa, 美索不达米亚殉道。
    
    117年哈德良处死数千名皈依基督教的士兵。
    
    166年Soter主教写道基督徒的数目已经超过犹太人。
    
    287年埃及的Maurice在瑞士Agauno因拒绝向异教神献祭被杀。
    
    ······
    
    697年穆斯林横行于北非首都迦太基。
    
    720年哈里发Umar II向柏柏尔基督徒施压,使他们改信伊斯兰教。
    
    830年苏格兰出生的Erluph在德国宣扬福音时被汪达尔人所杀。
    
    997年布拉格的Adalbert在普鲁士殉道。
    
    1009年Bruno of Querfurt在普鲁士传教时被斩首。
    
    (二)
    
    根据我的观察,在回教传入欧洲之前,只有宗教迫害,没有宗教战争。但是,自从突厥人阻断了基督徒去圣地朝圣之路以后,情势丕变:
    
    1099年 - 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屠杀70,000名穆斯林和犹太人。
    
    十字军东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开始了。这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许下进行的宗教战争,这是对穆斯林宗教战争的应战: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1149)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1221)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1229)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54)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
    
    一般认为,十字军东征揭开了欧洲宗教战争的序幕,其实,这是一个错误。因为十字军东征仅仅是对穆斯林宗教战争的应战而已。
    
    看看这个年表就对穆斯林的宗教战争一目了然了:
    
    687年欧麦尔清真寺在耶路撒冷动工。
    
    732年普瓦蒂埃战役。
    
    842年阿拉伯人占领墨西拿和塔伦特。
    
    842—902年阿拉伯人征服西西里岛。
    
    1063年勃艮第人的十字军进入西班牙。
    
    1076年耶路撒冷落入塞尔柱突厥人之手。
    
    1086年阿尔丰索六世在西班牙被阿拉伯人击败。
    
    1089年乌尔班二世组织法兰克人十字军进入西班牙。
    
    在这些“西班牙十字军”以后,才开始了著名的“十字军东征”:
    
    1095年11月28日,教皇乌尔班二世(Urban Ⅱ,1042—1099年,1088—1099年在位)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召开了宗教会议。成千上万名骑士和教士,其中有十四名大主教、二百位主教、四百多位修道院院长,以及无数平民都赶到这里,以至城里都安顿不下,只得在克勒芒周围地区扎起许多营帐。会上,教皇发表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演说“以父为名”,号召逐鹿争雄的西欧王侯停止“私战”,到东方去同异教徒斗争,夺回被突厥人占领的圣地!教皇呼吁与会者“登上圣墓的征途”,并许愿说:“凡动身前往的人,假如在旅途中——陆上和海上——或在反异教徒的战争中丧失了性命,他们的罪愆即将在那一顷间获得赦免”。下面我们将谈到,这个演说完全是伊斯兰教式的;但是如果把它看作欧洲宗教战争的序幕,却是错误的。
    
    事实上,欧洲宗教战争早就西班牙开始了。这是由穆斯林入侵促成的。这就是发生在西班牙而不是法国的“西班牙十字军”——收复失地运动。回教的出现,确实构成了宗教战争的起源,显示在亚洲和非洲,接着传入了欧洲。
    
    安达卢西亚
    
    其地缘政治的因素是:西班牙的伊比利亚中南部在地理和气候上更像北非,而不是欧洲。这里一年分两季,湿季和干季,降雨量少于同纬度的亚平宁和巴尔干半岛。干燥的高原、热带草地、肥沃的河谷构成了这里的主要地貌,非洲游牧部落对伊比利亚的自然条件是不会感到很陌生的。
    
    在历史上:除了本地克尔特人土著以外,最早来大规模开发和殖民的是迦太基人,当哈米尔卡摆脱了在迦太基国内的麻烦后,他来到了西班牙,企图把西班牙建成将来向罗马进行报复的基地。这项事业在他的女婿哈士德鲁巴和汉尼拔领导下蓬勃发展起来,直到汉尼拔进攻萨干坦引发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人的统治虽然短暂,却有着深远的意义,后来同时闪族的阿拉伯人控制的地区,与迦太基人当年的就很相似。后来,西庇阿来到西班牙,在这个他父兄阵亡的战场上挽回了罗马的败局,使东部西班牙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以后的100多年,伊比利亚仍一直以叛乱接连不断而著称,直到奥古斯都派他的亲密战友、马库斯-阿格里帕镇守,最终巩固了帝国对伊比利亚的控制。
    
    4世纪以后,伊比利亚先后迎来了汪达尔人(Vandal)和苏维(Suevi)人。西哥特人(Visigoth)最初以帝国同盟者的身份到来,在阿拉里克二世(Alaric II,484-507年)时,他们从高卢南下,经过近百年逐渐占据了整个半岛,并在中部高原建立了托莱多(Toledo)作为首都。
    
    像其他许多入侵帝国的蛮族一样,西哥特人是阿里乌斯派基督徒,直到587年后才开始皈依土著罗马居民的正统天主教。作为一个专横野蛮的军事贵族集团,西哥特人与占伊比利亚人口绝大多数的前罗马居民和饱经迫害的犹太居民之间的矛盾从来没能得到解决。
    
    8世纪初,阿拉伯人以闪电般的速度席卷了北非。此时,被废黜的哥特国王威提萨(Witiza (702-710))的儿子阿契拉,为了从新王罗德里克(Roderic)手中夺回王位,采取了一种最愚蠢的手段:向北非的阿拉伯人求援。710年7月,由400步兵和100骑兵组成的柏柏尔人先遣部队在阿拉伯北非总督穆萨-努塞尔的一个侍从泰利夫率领下,在半岛南端登陆,后来这个半岛因此得名为塔利法。711年,穆萨派一个柏柏尔人塔利格-齐雅德带领7000人的主力进入西班牙。穆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战利品,而并没有持久的征服计划。塔利格在一片悬崖边上岸,这片海岸后来称作塔利格山,再后来演变成直布罗
    陀(Jabal Tariq=Gibraltar)。据说是哥特的休达伯爵朱利安协助他们登陆的,传说朱利安的女儿、美丽的弗罗林达被罗德里克强奸,所以朱利安要不顾一切进行报复。这很像中国的吴三桂故事。
    
    711年7月19日,塔利格的12000人远征军与罗德里克率领的25000人的哥特军队在詹达礁湖岸边、萨拉多(Salado)河口遭遇。由于阿契拉的叔父、奥帕斯主教阵前倒戈,这次决定性的会战以哥特人的失败而告终,哥特末代国王罗德里克从此在历史上失踪了。
    
    阿拉伯军队剩下的任务好像是在半岛上游览,到711年夏末,他们的各分遣队就占领了大半个西班牙。穆萨-努塞尔在北非看着眼红,就带领由10000阿拉伯人组成的军队进入西班牙,攻克了剩下的一些大城市,并把他这个过于能干的部下塔利格逮捕了。然后,715年2月,他带着哥特王国的大量战利品到达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大马士革晋见哈理发韦利德,不过,在哈理发面前,他的命运并不比塔利格好。
    
    从此,西班牙变成了阿拉伯帝国的安达卢斯省。阿拉伯人向北继续扩张的势头,于732年10月被法兰克将领查理-马特阻挡于普瓦蒂埃。接着,西班牙的穆斯林各族之间就爆发了冲突。北阿拉伯人与也门人的内争由来已久,而柏柏尔人虽然是征服西班牙的主力,在待遇上却远不如阿拉伯族人,于是他们发动了大规模叛乱。以后20年,北阿拉伯人和也门人轮流担任省长,而西班牙行省则处在混乱中。
    
    750年,阿拔斯王朝兴起,一个倭马亚王子、阿卜杜勒-赖哈曼在躲过了阿拔斯人血腥的大清洗后,只身穿越北非,来到西班牙。阿卜杜勒-赖哈曼的传奇经历,恐怕只有阿拉丁的神话才能相媲美。西班牙各地的叙利亚守军都拥护这位王子,756年5月14日,在科尔多瓦附近瓜达基维尔河边,阿卜杜勒-赖哈曼决定性的打败了西班牙末代总督尤素福-菲海里。战前,由于没有军旗,王子的将领把一条绿头巾绑在旗杆上,从此绿旗成了西班牙新王朝的代表,中国史书称之为绿衣大食。
    
    阿卜杜勒-赖哈曼注定要成为一个辉煌王朝的奠基人,他成功镇压了柏柏尔人和阿拔斯哈理发鼓动的各种叛乱,并使778年深入西班牙的查理大帝的法兰克军队撤退,伤亡惨重,其中包括有名的罗兰。科尔多瓦成了新帝国的首都,建起了宏伟的大清真寺,
    这座后来被改成教堂的建筑像其他许多遗产一样,其荣誉应该归于始建者,如同君士坦丁堡的索菲娅大教堂一样。
    
    科尔多瓦帝国在阿卜杜勒-赖哈曼的第7代孙阿卜杜勒-赖哈曼三世(912-961年)时达到鼎盛。阿卜杜勒-赖哈曼三世作为一代中兴之主,平定了各地由哥特族穆斯林发起的叛乱,在南面控制了非洲海岸,在北面惩罚了哥特人的残余王国纳瓦尔和莱昂。929年1月16日金曜日,阿卜杜勒-赖哈曼三世正式自称为哈理发,西班牙的历史进入了一个辉煌时代。10世纪的欧洲,在文明水平上,只有拜占庭才能勉强与科尔多瓦相提并论。
    
    这个帝国的辉煌时代进入11世纪后开始渐趋衰退,由柏柏尔人、斯拉夫人、西班牙人组成的近卫军掌握大权,废立不断。阿卜杜勒-赖哈曼三世的后代如走马灯般上台和下台。直到1031年,科尔多瓦人厌倦了软弱无力的哈理发们,决定彻底废除哈理发帝国。在这个帝国的废墟上,塞维利亚、格拉纳达、马拉加、托莱多、萨拉戈萨等地都建立起独立王国,这些小国王们被称作“taifas”。自此,分裂的西班牙穆斯林丧失了历史的主动权,以后只能在北方的基督教王国和南方的非洲部族的夹缝中生存了。
    
    莱昂与卡斯提尔
    
    早在722年,一支穆斯林征服军北上的分队在科法敦加(Covadonga)山下遭佩拉约领导的阿斯图里亚斯人伏击,标志着基督教的势力复兴的漫长道路的开始。即使在阿卜杜勒-赖哈曼三世的黄金时代,科尔多瓦军队依然在阿尔汉德加(Alhandega)被莱昂和纳瓦尔联军歼灭。彻底征服北方的失败保留下了基督教国家的根据地,使得基督教对西班牙的再征服成为可能。
    
    科法敦加的英雄佩拉约(Pelayo(718-737))死后,他的女婿、哥特的康塔布里亚公爵阿方索一世(Alfonso I,739-757年)被选为首领,开创了阿斯图里亚王国。这个新生王国由哥特人、加利西亚的苏维人和骠悍的巴斯克山民构成。
    
    8世纪末,另一个巴斯克人建立的纳瓦尔王国也出现在了半岛的东北端。9世纪初,在加利西亚还产生了又一件值得关注的大事,即圣詹姆斯-圣地亚哥墓的发现,圣詹姆斯很快成了阿斯图里亚的保护圣者,并且在11世纪耶路撒冷朝圣运动兴起之前,圣詹姆斯墓成为整个西欧的宗教中心,而随之兴起的宗教热情,对西班牙的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基督教王国的复兴,莱昂王阿方索三世(Alfonso III "el Magno",886-911年)开始自称皇帝,他自视为全西班牙基督徒的君主,并大力支持科尔多瓦帝国内的反对派。此时他的王国已经推进到杜罗(Duero)河和萨莫拉(Zamora)以南的整个莱昂。阿斯图里亚从此改成莱昂王国。然而,扫平诸侯后的科尔多瓦新王阿卜杜勒-赖哈曼三世挥师北上,920年在苇谷打败了莱昂王奥多诺二世和纳瓦尔王桑乔的联军,两个王国扩张的势头被有效遏制了。939年,莱昂王拉米罗二世与纳瓦尔摄政王后托塔的联军在阿尔汉德加(Alhandega)歼灭了阿卜杜勒-赖哈曼三世的军队,莱昂进而占领了萨拉曼卡。但基督教王国的实力毕竟与进入鼎盛时期的科尔多瓦帝国相差悬殊,不久后当纳瓦尔与莱昂发生内争时,这些基督教君主就又跑到科尔多瓦宫廷去向哈理发求援了。
    
    十世纪,半岛东部的卡斯提尔的形成对基督教国家的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卡斯提尔是由抵御穆斯林入侵的城堡防线自发演变而来的国家,由一些独立的伯爵统治。卡斯提尔的政治结构虽然松散,但却顶住了这一时期穆斯林的猛烈进攻,这使她不久后将在西班牙的政治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莱昂王国在十世纪晚期开始衰弱,难以抵挡这一时期科尔多瓦的名将穆罕默德-阿米尔-曼苏尔的进攻,于是基督教国家的领导权转入了纳瓦尔手中。纳瓦尔王桑乔三世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相继将阿拉贡、卡斯提尔(1017年)、莱昂(1034年)兼并。桑乔三世死后,他的三个儿子瓜分了王国:加西亚占有纳瓦尔本土,拉米洛占有阿拉贡,斐迪南占有卡斯提尔。这样,桑乔成了西班牙好几个长久王朝的创始人。但偏僻的纳瓦尔本身只能是昙花一现,不久就退回到了次要地位。
    
    桑乔的次子斐迪南重新征服了莱昂(1037年)并击败了他的兄长(1054年)后,开始继续已经停顿了半个世纪的反击穆斯林的事业。然而他死后,王国又被分给了三个儿子:桑乔二世分得卡斯提尔、阿方索六世分得莱昂、加西亚分得加利西亚。接着又爆发了内战,1072年桑乔死后,阿方索排斥了加西亚,终于成功的再次统一了王国,这次统一是持久的。
    
    十一世纪的欧洲开始进入了中世纪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的恢复了发展,封建制度的茁壮成长和克吕尼教会改革运动的兴起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显著标志,伊比利亚半岛也不例外。作为西班牙统一基督教王国的君主,阿方索六世与有着重要政治影响的克吕尼派教士们和伟大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建立了关系,教皇授予了他“全西班牙国王”的称号。1085年,阿方索攻占了哥特王国的旧都托莱多,同时另一个杰出的基督教将领罗德里克-迪亚兹-维瓦尔(Rodrigo Díaz de Vivar,他的更出名的称号是“Cid”,熙德)控制了东部的瓦伦西亚。
    
    看来,形势对基西班牙督教王国相当有利,半岛南部柔弱的穆斯林君主、塞维利亚的阿巴德王朝自身已经对来自北方的威胁束手无策了。
    
    穆拉比帝国
    
    科尔多瓦帝国崩溃后,西班牙穆斯林的首要君主,是塞维利亚的阿巴德王朝。这个王朝的创始人阿巴德是最早征服西班牙的叙利亚希姆斯联队的后裔,他采用了“穆尔台迪德”(祈求天佑者,1042-1068年)这么一个哈里发的称号。他和他的儿子“穆尔台米德”(仰赖天佑者,1068-1091年),像许多帝国晚期的君主一样,是诗人、文学和艺术的庇护者,在他们辉煌的宫廷中过着豪华、浪漫的生活,但他们唯独不是强有力的君王。穆尔台米德向阿方索六世称臣纳贡,但当托莱多和瓦伦西亚沦陷后,他只能向非洲求助了。
    
    穆尔台米德求援的对象,是北非刚刚兴起的穆拉比首领尤素福-伊本-塔什芬。穆拉比人(Almoravides)起初是个伊斯兰教的军事修会,建立于下塞内加尔的一个岛上,成员主要是北非荒凉地带的游牧民族莱木突奈人。依靠狂热的信仰热情,这群戴着面罩的伊斯兰修士在很短时间内征服了周围各部落,席卷了西北非。尤素福-伊本-塔什芬(1061-1106年)修建了马拉库什城(即今摩洛哥)作为他的帝国的首都,作为伊斯兰世界的新鲜血液,穆拉比人承认巴格达哈里发的权威。他们的出现,标志着西北非洲和柏柏尔人第一次成为历史的主角。
    
    当穆尔台米德做出这个愚蠢的决定时,很多人已经看到了它的危险性。他们警告他说:“一个剑鞘里不能插进两把宝剑。”穆尔台米德回答说,他宁愿到非洲去放驼,也不愿到卡斯提尔去放猪。
    
    尤素福接受了邀请,率军来到西班牙。1086年10月23日,在巴达霍斯附近的宰拉盖(Zallaca),他完全消灭了阿方索六世的卡斯提尔大军。阿方索六世死里逃生,但他的军队被大肆屠杀了。尤素福战后用基督徒的首级建起了一座尖塔,供穆斯林做宣礼用,还把4万个首级运回非洲作为这次远征的纪念品。起初,尤素福听不懂塞维利亚人献给他的华丽颂词,撤退回非洲去了。但目睹了文明富饶的伊比利亚之后,这些非洲人再也不想罢手了。
    1090年11月,尤素福的征服军进入格拉纳达,不久塞维利亚和整个西班牙南部都落入他手中。可怜的穆尔台米德真的被押到了摩洛哥,只是连放驼的机会都没有了,和他的靠纺织糊口的宠姬和女儿们一起,在监禁和穷困中了却余生。
    
    宰拉盖之战基督教势力虽然损失惨重,但并没有完全摧毁卡斯提尔在半岛上的支配地位。阿方索六世仍然能够打退柏柏尔人的进一步反攻,并从畏惧非洲人甚于畏惧基督徒的巴达霍斯穆斯林那里取得了里斯本等地。同时,伟大的“熙德”、罗德里克-迪亚兹-维瓦尔也击退了穆拉比军队对瓦伦西亚的进犯。这样,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势力又在半岛中部僵持了下来。
    
    1093年,阿方索六世的女婿、勃艮第的雷蒙伯爵带领的卡斯提尔军队又遭败绩,结果造成了穆拉比人对西部的一次大举入侵,阿方索六世不得不将这一地区的残余让给了一个勃艮第贵族亨利,后者是他的私生女特丽萨的丈夫。这一行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后来成为葡萄牙王国的源头。
    
    接下来的几年,基督教军队仍然连遭败绩。熙德的去世不久,瓦伦西亚也被放弃了。随着1108年王储桑乔的阵亡和1109年阿方索六世的去世,卡斯提尔陷入了一个混乱时期。
    
    随着穆拉比帝国对卡斯提尔的胜利,他们在南部的统治也稳定了下来。然而,作为野蛮的征服者和狂热的信徒,他们对安达卢西亚的统治对于基督教、犹太教和很多穆斯林居民都是破坏性的,在半岛早已被淡化的宗教和民族压迫又有抬头。尤素福-伊本-塔什芬的儿子“虔诚的阿里”(1106-1143年)的称号就很能说明问题。不过穆拉比王朝无可避免将是个寿命短暂的帝国,凶猛的非洲征服者的精力很快就会被耗尽在安逸享乐中了,很快他们的位子就会被他们更有活力的同乡取代。
    
    (三)
    
    在回教传入欧洲之前,只有宗教迫害,没有宗教战争。突厥人掀起了比阿拉伯人更为激进的宗教战争。在这以后,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克莱蒙费朗会议上号召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年)
    
    1096年民兵十字军开始东征。隐士彼得的队伍在小亚细亚被歼,民兵十字军溃退。
    
    1097年十字军与亚历克西一世冲突,进入小亚细亚。
    
    1098年法蒂玛王朝占领耶路撒冷。十字军拿下安提拉,博希穆德成为安提拉君主。博杜安成为伊德萨伯爵。的黎波里成为公国。阿什克伦战役。
    
    1099年7月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法兰克人的王国在耶路撒冷建立。德弗鲁瓦当上国王,只接受“圣墓的保护者”的称号。
    
    1100年威尼斯和法兰克人缔结贸易协定。耶路撒冷国王博杜安一世登基,统治到1118年。
    
    1102年博杜安在拉姆勒获胜。占塞萨雷。
    
    1103年十字军攻占圣-让-阿克和比布洛。土耳其人在哈兰取胜。拜占庭人要求收回安提拉。
    
    1106年唐克雷德攻下阿帕梅。基里吉·阿尔斯兰占领梅利泰纳。
    
    1107年唐克雷德占领拉奥迪塞。
    
    1108年博希穆德被俘于亚历克西一世。
    
    1109年十字军占领的黎波里和贝鲁特。建立的黎波里公国。
    
    1110年博杜安一世占领西顿,进攻的黎波里。
    
    1112年罗歇继承唐克雷德为安提阿君主。
    
    1113年土耳其人进攻。博杜安一世在太巴列战败。
    
    1115年十字军与大马士革的阿塔贝克结盟。特勒达尼特战役。博杜安一世攻占莫阿布。
    
    1116—18年博杜安一世进攻埃及。
    
    1117—18年阿拉伯人重新占领萨拉戈萨。
    
    1118—31年耶路撒冷国王博杜安二世。
    
    1119年特拉基布兰之役。罗歇遇刺身亡。
    
    1124年十字军占领蒂尔。
    
    1125年伊斯兰教徒占领阿莱普,后来在阿齐兹为博杜安二世所击退。
    
    1126年博杜安到达大马士革。
    
    1128年曾吉控制阿莱普。
    
    1130年曾吉占领哈马,进攻安提阿。
    
    1131年耶路撒冷国王富尔克一世登基,统治到1148年。
    
    1135年曾吉进入的黎波里公国。
    
    1136年雷蒙成为安提阿君主。
    
    1137年富尔克在巴兰(蒙特费朗)投降。
    
    1138年安提阿君主雷蒙承认约翰·康尼努斯为最高主权。
    
    1139年富尔克和大马土革结盟对付曾吉。
    
    1140年曾吉从大马士革撤兵。
    
    1142年十字军在奥龙特河被曾吉打败。
    
    1143—45年拜占庭人和安提阿人又起纠纷,雷蒙屈服。
    
    1143—51年托罗斯二世把拜占庭人逐出西里西亚。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1149年)
    
    1144年曾吉占领伊德萨公国。
    
    1146年努尔丁继承曾吉王位。圣伯尔纳在韦兹来发出号召,由法王路易七世和日耳曼皇帝康拉德三世率领十字军展开第二次东征。
    
    1148年包围大马士革失败。康拉德和路易返回欧洲。
    
    1149年努尔丁攻占阿帕梅,杀死雷蒙。
    
    1153年博杜安三世占领阿什克伦。
    
    1154年努尔丁占领大马土革。
    
    1155—56 雷诺洗劫塞浦路斯。
    
    1158年博杜安三世重新占领哈里姆。努尔丁在布塔哈战败。
    
    1159年安提拉承认曼努埃尔为君主。法兰克人与拜占庭人合围攻阿莱普。拜占庭与努尔丁讲和。
    
    1160年雷诺被努尔丁俘虏。
    
    1162年博杜安三世的继承者阿莫利一世。
    
    1164年努尔丁占领哈里姆。
    
    1167年希尔库赫在埃及。阿莫利一世攻克开罗。
    
    1168年阿莫利在埃及受挫。
    
    1169年撒拉丁任埃及首相。法兰克人与拜占庭结盟。包围达米埃塔。
    
    1170年阿莫利在死海痛击努尔丁,在加萨攻打撒拉丁。
    
    1171年撒拉丁推翻开罗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
    
    1174年努尔丁和阿莫利一世去世。博杜安四世即位。撒拉丁夺叙利亚政权。
    
    1177年撒拉丁败于蒙吉萨尔,被博杜安四世击败。
    
    1179年撒拉丁入侵蒂尔。
    
    1180年撒拉丁和博杜安四世休战。
    
    1182 撒拉丁进攻纳扎莱特、太巴列、贝鲁特。
    
    1183—84年撒拉丁占领阿莱普,劫掠萨马里亚和加利利地区。
    
    1185年博杜安五世,王位不久由德·吕西尼昂继承。
    
    1187年撒拉丁在哈廷击败十字军,攻克耶路撒冷。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年)
    
    1187年蒂尔大主教号召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狮心王”理查一世率领。
    
    1188年除了的黎波里、蒂尔和安提阿外,撒拉丁占领法兰克人的全部领土。
    
    1189年德·吕西尼昂包围圣-让-阿克。
    
    1190年腓特烈一世进入小亚细亚,占领科尼亚,后溺死。
    
    1191年腓力二世和狮心王理查率十字军东征。理查攻克塞浦路斯,占领圣约翰达克。撒拉丁在阿尔苏夫战败。
    
    1192年德·吕西尼昂拿下塞浦路斯。出身香槟区的亨利二世成为耶路撒冷国王。蒂尔的领主德·蒙特菲拉特,被阿萨辛派刺杀。理查在雅法打击撒拉丁,败于耶路撒冷城前,返回西方。后于奥地利被俘。
    
    1193年撒拉丁去世。
    
    1194年阿莫利继承德·吕西尼昂的塞浦路斯王位。
    
    1197年亨利二世去世。重新占领贝鲁特。伊贝兰(Ibelin)的约翰一世成为领主。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年)
    
    1202年由蒙特菲拉特的卜尼法斯二世和法兰德斯的博杜安九世同率十字军东征。
    
    1204年十字军占领君土坦丁堡。建立东方拉丁帝国(1204~1261年)。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1221年)
    
    1217年由耶路撒冷国王德·布里埃纳,以及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二世率领。
    
    1217年十字军败于塔波尔山。
    
    1218—19 十字军占领达米埃塔。圣·弗朗索瓦进入埃及。
    
    1221年十字军远征开罗,达米埃塔失守。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1229年)
    
    1229年与埃及苏丹卡米尔签订雅法协定,耶路撒冷重归腓特烈二世,为期十年。腓特烈二世在耶路撒冷加冕。
    
    1232年圣-让-阿克自治区成立。
    
    1239年十字军在加沙战败。第七次十字军东征开始。
    
    1244年基督教徒又一次在加沙失败。伊斯兰教徒(卡尔兹米安的土耳其人)最后占领耶路撒冷。
    
    1247年土耳其人占领太巴列和阿什克伦。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54年)
    
    1248年法王路易九世(圣路易)在塞浦路斯登陆。
    
    1249年路易九世占领达米埃塔。
    
    1250年曼苏拉战役,路易九世投降,放弃达米埃塔以换取自由。马木留克骑兵篡夺埃及政权。
    
    1250—54年路易九世重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基督教军队。
    
    1260年马木留克的第一位苏丹巴伊巴尔登基,统治到1277年。
    
    1265年巴伊巴尔占领塞萨雷和阿尔苏夫。
    
    1268年巴伊巴尔占领雅法和安提阿。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年)
    
    1270年路易九世死于突尼斯。
    
    1274—75年马木留克骑兵劫掠西里西亚。
    
    1277年安茹的查理觊觎耶路撒冷的王位,后夺取圣-让-阿克。
    
    1282年塞浦路斯的亨利二世成为耶路撒冷国王。
    
    1287年埃及苏丹卡拉温占领的黎波里。
    
    1291年卡拉温的继承者卡利尔攻占圣-让-阿克。叙利亚的十字军王国灭亡。
    
    但历史是没有终结的。
    
    1493年,教宗亚历山大六世下令(Inter caetera)西班牙将新大陆天主教殖民化;哥伦布在第二次新大陆航行时带同了基督教神父一起出发。
    
    1497年,葡萄牙的犹太人被迫改信。
    
    然后,宗教战争,直接刺激了欧洲殖民主义的崛起。 博讯






关于饶恕的解经


             
送交者: ardmore 2015年03月08日于 [彩虹之约]   
           

(摘自网络改革宗神学小组,作者为传道人。)

这段时间主日正在讲这一段,以下是我讲章中对这一部分的一段解释(注意:不是全部,因为还没有涉及到基督,千万不要以为我在作道德主义式的讲道):2、你们不可报复,却要忍耐。

在 教会中,常常对这里耶稣的教导有错误的应用。比如,我父亲曾经问我一件事,大概几年前,他教会的一位姐妹找他借钱。我父亲问她:“你借来干什么?”那位姐 妹回答说(大意):“你问那么多干嘛,只管借给我就是了。”接着,那位姐妹就引用这里的第42节:“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弟兄姐 妹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换成是你被人借钱,你
会 借给他吗?如果不借,你们岂不是不顺服神的话了?不仅如此,更可怕的是,耶稣自己也没有严格按照这里的教训来行。比如当耶稣被捕,耶稣被一个差役打脸的时 候,耶稣是“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吗?不,耶稣反而是质问他:“耶稣说,我若说的不是,你可以指证哪不是。我若说的是,你为什么打我呢?”(约 18:23)

那 么,弟兄姐妹们,耶稣的这段讲论究竟是在教导什么呢?我们要先看看,耶稣在这里没有教导什么。首先,耶稣在这里不是说基督徒就要“逆来顺受”,面对罪恶自 我受苦,而让罪人猖狂,而不用寻求正当的保护。如果是这样,保罗就犯了太多的罪了。在腓利比,他居然敢要官长来赔礼道歉,而不是甘心忍受;在后来,他也居 然向世俗的权柄“上诉”,而不甘心让祭司和法利赛人来对付他或者默默等候神的审判。其次,耶稣在这里也不是说你们不要追求正义,对社会上的罪恶不闻不问。 实际上,耶稣反而强调你们是世上的盐,你们要抵制罪恶,抵制这个社会的腐化,否则你们要被丢在街上(太5:13)。追求正义是神所喜悦的,神就是那位“公 义”的神,他渴望“公平如大水滚滚,公义江河滔滔(摩5:24)”。请记住,律法的核心是爱神爱人,而律法中却处处体现着公义。实际上,在整个旧约,神一 再的表明,追求公义正是爱人的表现,是对那些遭受罪恶伤害的人,那些弱势群体的怜悯(弥6:8)。

那 么,耶稣在这里说什么呢?首先,耶稣没有反对旧约的教导,而是反对文士和法利赛人对旧约教导的错误使用。律法是强调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且提过三 次,说明很重要。但是每次提出这个原则,都是用在要求政府“公义的审判”上,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弱者,抵制罪恶,而不是用在私人的报复上。比如在出 21:22-25,律法如此说:“人若彼此争斗,伤害有孕的妇人,甚至坠胎,随后却无别害,那伤害她的,总要按妇人的丈夫所要的,照审判官所断的,受罚。 若有别害,就要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以烙还烙,以伤还伤,以打还打。”所以,“以眼还眼”的教训是给审判官的审判原则,是 为了公平和公平,是出于爱那些被伤害的人,是为了避免让那些“我爸是李刚”的人逍遥法外。我可以告诉你们,文士和法利赛人在这里是典型的断章取义,强解律 法。实际上,在利19:18,律法反而明确命令:“不可报复”。耶稣在这里正是反对文士和法利赛人错误地将“公正的审判”的原则应用在“私人报复”上。弟 兄姐妹们,你们想一想:一个人为什么会报复别人?因为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换句话说,当你在不顾一切,只想到要报复别人时,你是一个彻彻底底生活在 自我里的人,所以,你无法容忍自我的任何损失,你必须要那个导致这些损失的人付出代价。耶稣在这里所反对的,是这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我利益的生活 方式。耶稣故意用非常极端的几个例子扎你的心,要你在面对逼迫和罪恶的伤害时,凡事忍耐。在这忍耐的背后,是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 的恶,愿意饶恕。

当 然,这绝对不是说基督徒就不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护自我,也不是说基督徒就不能打官司。上帝在这个末世,特别设立教会和政府来执行审判的权柄,基督 徒可以上诉到教会和政府,并盼望上帝使用教会(在属灵领域)和政府(在公共领域)实行公平的审判。耶稣在这里,所指向的,不是这些,而是你的内心:你究竟 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为自我而活的人,还是一个以神为中心,为神的荣耀和别人的益处而活的人?你究竟是一个以恶报恶的人,还是一个以善胜恶的人?我刚才也 讲过:你可以任由别人打你不还手,骂你不还口,但心里恨他恨得要死,这绝对不是耶稣在这里的教导。一个真正顺服耶稣在这里教导的人,当别人逼迫、欺凌他的 时候,他一方面诉诸教会或政府的保护,另一方面又凡事忍耐,为逼迫他的人祷告,盼望他悔改,甚至愿意为他付代价。那么,弟兄姐妹们,生活在这个罪恶的社会 上,我相信你们同样也会受到各种来自恶人的苦待,不公平的对待,打压,轻视,欺凌,逼迫。当你们遇到这一切时,你们又是如何来回应呢?你们从心底里忍耐 吗?你们是求自己的益处,还是他人的益处?





远志明否认25年前强奸柴玲称两人出于自愿




2015年3月09日

    
    远志明否认25年前强奸柴玲称两人出于自愿


    柴玲回忆录
    
    前六四学运领袖柴玲指控另一名民运分子远志明1990年在美国将她强奸,并在2011年底致函远志明表示只要远向她道歉,柴就愿意饶恕远的恶行,然而由于远否认强奸的指控,事件一直纠缠至今,柴玲去年年底更发布公开信,要求远道歉,但根据南华早报引述远志明在星期一表示,他否认曾经强奸柴玲,只说两人之间的关系是出于自愿的。
    
    柴玲和远志明目前都是基督徒,远而且更是一名牧师。柴玲2014年12月发布《“我们永远可以找出真相,你愿意吗?”——柴玲写给教会关于远志明的信》,柴在信中表示,远志明于1990年秋天强暴她,当时两人都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就读。
    
    柴玲表示,她于2011年至2014年期间,依据《圣经》的和好原则,数度寄信与远志明沟通,但对方仍不愿意道歉。柴声称,为了保护其他女性不遭受性暴力的风险,只好于2014年12月23日发表这封公开信。
    
    不过南早引述远志明说,他否认强奸柴玲,但承认与柴有“婚外性的不法行为”。他说,双方之间的关系是出于自愿的,而且两人之后还持续了这一段关系。但柴玲对此说感到愤怒,只是两人都拒绝南早提出进一步访问的要求。
    
    自从柴玲在2011年公开指控远志明后,据了解两人在去年6月24日在波士顿生命河灵粮堂进行面对面的对质,由两人分别邀请的周爱玲牧师以及徐志秋牧师作为见证人及仲裁人,不过两人的版本不尽相同。
    
    现年48岁的柴玲,目前已是三女之母,柴与前夫封从德离婚后,在2001年改嫁美国人丈夫,他是贝恩策略顾问的合伙人。
    
    远志明在六四事件后遭通缉,被迫流亡海外,与妻女分离,远次年到达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作访问学者,接触到华人基督教会。远志明之后受洗成为基督徒,入读密西西比改革宗神学院,2009年10月25日于旧金山湾区被正式按立成为牧师。
    
    来源:法广中文网



刘淇昆:质问柴玲女士,兼答凌俐女士



[博讯论坛] 作者:刘淇昆(加拿大)



就“柴远事件”我此前已写过四篇文章。本来不想再关注此事了,因为不值得。即使在18位华人牧师发布了《关于“柴远事件”的调查报告》,(在我看来是)对远先生妄加罪名,也不想说什么了。现在凌俐女士点名问到我的头上:“加拿大的刘淇昆先生是否出来发个言,也让大伙知道一下你们阵营的想法”,我就不能不出声了,以避缩头乌龟、甚至理屈词穷之嫌。

或许应该先撇清一下我和远先生及教会的关系。本人与远先生素不相识(听过他一次讲道,印像不错)。本人不是基督徒,对基督教会、特别是华人教会的声誉,完全不在乎。或许还应该补充一点,本人痛恨伪善者、假道学。我不是爱(中)国者,对妇女权益问题也不感兴趣。至于正义感,自认为还有一点。

书归正传;我想先质问柴玲女士。大部分这些质问(质疑)在前文中都提出过,但从未得到答复。现将其归纳如下。

1)关于去年6月24日波士顿会见柴玲迟到的问题。如果柴玲对远志明的指控是真的,此次会见对柴女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远先生从美国西海岸专程前来,可是在约定的时间、地点,不见柴女士的踪影。周爱玲牧师作证说:“我们等到已过了聚会预定的时间,CL姐妹仍然没有出现,也没有来电话,后来我就打电话给她,她说她昨晚没睡好,不舒服,可否改时间会面,我说不可以……我要她赶快过来参加会议”。

对未按时赴约、需调解(见证)人的催请,柴女士的解释是:“那天我生病了”。病从何来呢?柴女士在写给教会的第三封信中说:“作为一个受害者,在经过24年后头一次要去面对向我施暴的人,对我的身体精神心灵都是极大的压迫。我病倒了”。这是她在公开信的第二部分“对周爱玲牧师所叙述事情的回应”的第1点中讲的。

可是,在对周牧师响应的第4点,柴女士又宣称:“远来会谈之前给我电邮,说要来彻底道歉。所以我去的时候是认定了彼此要和解的心态去的”。这不是自打嘴巴、自拆谎言吗?在同一封信中,柴女士一会儿说,会见向她施暴的远志明对她“身体精神心灵”的压迫之大,大到使她病倒了。一会儿又告诉我们,因为远志明给她电邮,说要来彻底道歉,她去的时候是认定了彼此要和解的(因此是平和的)心态去的。请问,倒底哪一个说法是真的,还是两者都是欺骗?

2)在柴、远的波士顿会见中,远志明在两位牧师证人面前描述了他和柴玲在普林斯顿结交,以及在柴玲卧室发生性关系的经过,说明性行为是在两情相悦的情况下发生的。两位牧师见证,柴玲“并没有对远志明性爱的描述部分提出异议或抗议”。这是一个忍辱含冤24年、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现在在向全世界高声控诉被强奸的妇女应有的态度吗?这个漏洞太大了,柴女士于是在给教会的第三封公开信中设法弥补。柴女士告诉我们,她的沉默是因为“我当时正思想着,那远志明是记错人了?还是在故意撒谎?此外,我对远志明提出一个不同的版本,非常震惊和愤怒,这是我当时没有一一提出异议和抗议的原因”。这真是越描越黑!

远志明叙述和柴玲的交往,说得清清楚楚:“当时在普林斯顿,C(柴玲)因80年代末事件,很有名,是大家捧着的明星”,怎么会记错人了?远志明在两位证人面前,不但说明性行为是在两情相悦的情况下发生的,而且指出是柴女士主动挑逗他。这仅仅是“一个不同的版本”吗?如果真是被强奸,面对如此的厚颜无耻、倒打一耙,柴玲岂会一言不发、一辞不辩?柴女士曾是名闻全球的学运领袖,能在天安门广场��早毓部A能在几十万人面前雄辩滔滔,怎么此时会哑口无言呢?以柴女士的性情和经历,在“震惊和愤怒”之下,在名誉攸关的紧要关头,她决不会沉默不语,任人诬蔑。她的沉默失语,是不是心虚理亏的表现?

3)柴女士在给教会的第四封公开信中试图为她在1991年秋,去远志明家探访并致送礼物作解释。她说在普林斯顿访问一对夫妇时,他们要去看望远志明夫妇(远的太太刚从中国来),邀请柴玲同行。柴玲曾推辞不去,对方问柴不去的原因,柴“不愿意说出被远志明强暴的原因,只好跟他们一起去了”。至于赠送礼品,柴玲辩解说是那对夫妇买的礼品,“为了客气把我的名字加上”。柴女士的这些解释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柴女士自称被远志明强暴。在给教会的第一封公开信中,她这样形容对远的切齿痛恨:“我的痛恨甚至到了我都不屑于再在我的记忆里,认为你是一个人,这么多年来,每当我听到你的名字时,我都在心里说一句‘伪君子’。只有这样,我才能继续生活下去”。既然怀有这种不共戴天的仇恨,怎么还要和朋友一起去远志明家探望?对朋友的邀请,即使柴玲不愿说出被强暴的原委,不是轻易地可用“我还有别的事”、“我另有约会”推辞掉吗?柴女士是否要我们相信,她连这一点随机应变的能力都没有?难道推辞掉一个突如其来的、去朋友家探访的邀请,比去自己的强暴者家中作客、去和自己切齿痛恨的人握手言欢,还要困难吗?

4)柴女士声称远志明强暴了她。经历了如此撕心裂肺的痛苦和奇耻大辱,紧接着发生了什么事呢?柴女士告诉我们:“你当时提起裤子时,似乎像个没事人一样,为了转移我的注意力,你随意地说:‘柴玲,他们的天安门屠杀算什么。你不知道中国的计划生育,那血淋淋的强迫堕胎……’。我痛苦地坐在地上,用衣服盖住我的被玷污的身体,痛苦极了。不光为我自己,也为那些不幸的母亲和孩子们”。

柴女士刚刚被强暴,坐在地上,衣不遮体。其时既没有对强暴者的愤怒斥责,也没有对申张正义的强烈渴求,而居然被施暴者成gong地转移了注意力,关心起那些被强迫堕胎的“不幸的母亲和孩子们”,为他们“痛苦极了”。柴女士的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在冷眼旁观者看来,是不是恰恰证明了故事的虚构?

5)柴女士对远志明倒底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在她写给教会的公开信里说法不一,前后矛盾。

在第一封信中,柴女士告诉我们:这么多年来,她的痛恨使她已经不把远志明当作一个人了。可是对这个她如此痛恨的衣冠禽兽,柴女士当初为什么不在事发之后举报呢?柴女士说:“我为了保护民运的声誉”。真是奇哉怪也。远志明当时还是无名之辈,既非民运大佬,亦非“六四”的风云人物。他的声誉好坏,与民运的声誉无关。况且,一个民运人士道德败坏,就说明整个民运不道德吗?柴女士不至于这么胡涂吧?

柴女士声称她对远志明切齿痛恨;可是就在同一封信中,她又表达了对远全然不同的感情,比川剧变脸还快。

柴女士说:“2011年10月底或11初的时候,我给你发过一个电邮,说我已经饶恕了你在普林斯顿强暴我的事。你马上给我回了电话”。为什么给远发这个电邮,柴女士未作解释。从她的上下文看,这个电邮是柴主动发给远的。既然如此,柴女士把远志明视为“非人类”的切齿痛恨应该冰消瓦解了吧?

柴女士在信中接着告诉我们:“2012年2月份左右,我在一个华人的教会图书馆里面看到你们制作的纪录片《十字架》。我看了后……也在主面前为你的这份工作献上感恩。我也的确在2013年春天跟通过交换我的书来买十几盘录像,为的是让福音更广的传播。我也试图让自己饶恕,和解”。这里,柴女士不仅进一步表达了她对远的“饶恕、和解”之情,而且对远的工作表示赞赏。之后在2013年春天,俩人之间还(通过教会)作了物品交换,柴的书换远的录像;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可是,柴女士说着说着就“变脸”了。“2012年11月份时,在兄弟姐妹为我做医治释放的时候,基督突然让我感到你在1990年在普林斯顿对我的强暴是多么深深的伤害着我”。柴女士对远志明不共戴天的仇恨死灰复燃了,而且这是奉基督之名。可是又如何解释,在不久之后(2013年春天)俩人之间的物品交换呢?

2013年,柴女士的心情到底如何,她在第四封公开信中是这样说的:“2013年成了个很困难很困惑的一年。远志明的抵赖,撒谎,刘彤牧师对我的反应,其它牧者不同程度上的不理不睬,还有因女童之声事工方面来的攻击,让我实在痛苦,甚至几乎失去对神的信仰。不时苦到经常有再要自杀的念头等……我被带到了死亡的边缘,每天开车去上班不知道晚上能否愿意再开回到家里。有时看到一棵树也会有要撞上去的念头”。真是痛不欲生呵!而且柴女士宣布:“几乎失去对神的信仰”。如果柴女士所言不虚,请问又如何解释她在第一封信中说的,她在2013年春天和远志明交换各自的作品,而且“为的是让福音更广的传播”?

对这些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陈情、叙述,我们不知道哪一句是真的,哪一句是假的,可否请柴女士指点迷津?

6)请问柴女士,当远志明强暴你时,你是否作过始终不渝的反抗?如果没有,为什么?你是否曾试图呼救求援?如果没有,为什么?你的身体是否受到过(因挣扎反抗造成的)伤害,哪怕是一丝一毫?你身上的衣服是否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破损?

7)请问柴女士,你作测谎时,测谎者提出了哪些问题?笼统地声称通过了测谎,意义并不大。你可否公布测谎的详细内容?

凌俐女士让我“出来发个言”,可能是想看看在18位华人牧师的调查报告发布后,我还有什么说的。本文已经够长得了,我不想再花费笔墨对这个调查报告作认真的分析、批评。这个报告的偏颇和妄加罪名是显而易见的。

调查报告居然对远志明提出了四项指控。柴女士的指控,虽然疑点重重,还算是“靠谱的”。其余三项,则是捕风捉影、无限上纲、有罪推定、妄加罪名。

八九年在巴黎一位“好像姓朱”的女士曾说过,远志明“性侵”过她。性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清楚。当时调查人员不当一回事,在记者会上甚至调侃说,这位女士的年纪比远大得多。朱女士对调查人员的漠视、嘲讽,未有任何回应;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而远志明现在要背负一个性侵的罪名。

调查报告还指控远志明2013年5月在“徳国某营会中”,对一“80后”女子有不当行为。远志明的全部“不当”与罪过,不过是邀请该女子到他房间去聊天(营会的房间有隐私可言吗?)还给了她一个hug(这种所谓拥抱在西方和握手有多大区别?)如此风声鹤唳,动辄获罪,远志明还有活路吗?

调查报告并且指控远志明在2013年9月在巴黎诱奸一位“90后”的女子。远志明“诱奸”的全部过程是邀请该女子到他旅馆房间看了一部电影(说是有“色情的情节”,接吻也算是一种色情吧?)后来该女子第二次到远旅馆去时,远拥抱了她一下。该女子立即告辞,远未加挽留。先不谈该女子的话是否可靠,是否有夸大、曲解或误解,即使她说的全部属实,据此就判定远志明诱奸,实在牵强。到了凌俐女士笔下,远的行为成了“勾引那么小的丫头们,还直接让人陪他睡觉”。这种火箭式上纲,实在让人钦佩之至。

如果打官司,对远志明的四项指控,没有一项能够成立。若作道徳审判,我无法确定远志明犯有强奸或诱奸罪。

2015年3月3日


远志明牧师是强奸妇女的惯犯/维稳经费 - 博讯博客

blog.boxun.com/hero/201503/fund/2_1.shtml
11 小时前 - 远志明牧师是强奸妇女的惯犯. 2015年2月23日,十八位华人教会牧师连署发布了《关于“柴远事件”的调查报告》。这份调查报告不仅公布了读者已知的 ...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美國《今日基督教》報導/实话实说/王菁及女儿/柴玲遭牧师强暴真相 远志明:她勾引我
  • 加拿大一名牧师在朝鲜失踪/何谓爱/远志明: 致教会弟兄姐妹的信/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