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美国狙击手/警示社会老龄化问题/民国女神张爱玲林徽因/指鹿为马是语言发展的动力
發佈時間: 3/11/2015 12:01:33 PM 被閲覽數: 203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电影 American Sniper《美国狙击手》(中文字幕)








获奖片Still Alice警示社会老龄化问题(视频链

接)

(2015-03-09 08:56:02)
观看本年度奥斯卡获影片Still Alice令人感到非常沉重。Still Alice 讲述了50岁的主人公——哥伦比亚大学语言学教授 Alice (Julianne Moore) 发现自己得了非常罕见的“Early Onset Alzheimer (早年老人痴呆)”,其后病情逐步恶化过程中,Alice和家人如何面对生活的故事。一方面影片通过女主人公,向人们展示患者的心理活动和该病对其生活的改变。另一方面,影片也揭示了社会老龄化可能面临的挑战:如何应对大量的老年痴呆病者。影片视频链接:http://bbs.wenxuecity.com/tv/779740.html
图一Alice痛苦地告诉三个子女,她得了老年痴呆病,并且通过基因传给了子女。
阿尔茨海默(Alzheimer)俗称老年性痴呆,是常见的老年疾病。在60 岁以上的人口中有6%的人患有这种病,75 岁以上人口的发病可达到20%。临床表现为衰退性大脑认知、识别功能障碍,记忆力降低并伴随个性和行为改变,最终发展为痴呆。老年性痴呆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研究发现或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老化、基因遗传因素、吸烟,脑外伤, 病毒感染等。
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很快。2013年末,中国人口中两亿人口将到达55岁或以上。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患老年痴呆症人数世界第一,约600 – 800百万。截至到2010年,中国已有920万患者死于老年痴呆症。美国有约四百万痴呆症患者。每十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的亲属患有痴呆症。养院的住院者中,有60%到70%的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痴呆。据芝加哥健康与衰老项目CHAP),2010年美国死时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的65岁及以上的老人有60万,其中包括约20万为65岁至84之间,40万为85岁及以上。估计到2050年,美国65 岁以上人中将有1400万人患痴呆症。
图二。老年痴呆症美国列为第六大致死原因
据国际阿兹海默症协会(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2013全球有4400万老年痴呆症患者。到2050年,这数字将激三倍到1.35亿。其中相对年轻的东南亚地区,是患者增加的主要地区之一。另据报道,目前62%的患者来自中低收入国家。到2050年,其患者所占比例将增加到71%。
该疾病需要消耗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来满足护理、看护和照料的需求。据统计报道,平均每名病人治病成本约为112万元。仅2005年全球的阿尔茨海默病消耗达3150亿美元。人口老化会带来缓慢经济增长,赡养负担和患者治疗和护理等严峻的社会问题。阿尔茨海默病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不容回避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张爱玲林徽因 民国女神不为人知的往事(图)


文章来源:
        
时隔数十年之后,民国才女依然是人们热衷的话题,她们堪称中国第一代现代知识女性,人们记住的不仅仅是她们的诗句和人生遭际,更多的是她们对世事的那一份真情。


张爱玲(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张爱玲:才华大于“小资祖师奶奶”

《华西都市报》的一篇文章讲述了张爱玲鲜为人知的往事。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但是她大概也没有想到,她去世之后,还这么有名。这些年,不光她生前发表或出版的作品,被多次再版重印,成为畅销书。她生前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也被研究者从各种渠道中找到,以“遗作”之名首次出版,依然读者众多。她的一篇短短的小说,被大导演李安拍成电影,成为娱乐圈热点话题,也成就了亚洲娱乐圈一线红星汤唯。就在当下,她的一部不到3万字的英文未完稿《少帅》被整理、翻译出版,又引来无数“张迷”翘首以盼。

出生贵族、文字卓绝、再加上独特个性,张爱玲被很多读者追捧。但不知道从何时起,张爱玲被分析成为了“中国小资的祖师奶奶”。有评论者说:“张所表述的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趣味,是张粉最痴迷的气息。她的自恋、敏感、时尚、优雅、纤细、尖刻、算计、世故和练达,成了殖民地女人的象征,进而演变为小资美学的最高典范。张爱玲遗留的摩登影像,加剧了张爱玲作为小资偶像的命运。她生前的口红、眼影、粉盒、假发,被精心拍摄并四下流传;而她早期的旗袍和发型,风姿绰约,更符合小资的历史想象。”如果说这样的说法成立,那也跟张爱玲自身的关系不大。张爱玲在作品中表现出足够的文学天才,在真正的读者那里,那才是她的核心魅力。

张爱玲的文学和人生确实是够传奇的。她曾经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红遍上海滩,但之后销声匿迹几十年。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其文学作品被海外学者夏志清大力发掘和力赞,在海内外华人圈俘获庞大的“张迷”群体。而近些年来,随着各种资料的解密,关于她晚年客居海外,创作不顺,生活也很不平顺的晚景,也被反复咀嚼。于是“张爱玲晚年在美国的悲惨生活,她所有的浪漫情怀,变得奢侈和苍白”这种“女神”倒塌论,又应运而生。

不过,张爱玲的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倒不这么看:“我觉得,只要张爱玲自己喜欢,何必要求她一定要住花园洋房,坐跑车、养番狗、吃鲍参翅、穿名牌时装、携高贵手袋、戴钻戒、搞整容?就我所知,张爱玲在赖雅之后的感情生活应该是空白的。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为什么一定要她有个伴侣呢?没有这些东西就一定很凄凉吗?”

林徽因:“女神”传记泛滥且八卦化

对于不少人来说,林徽因是“女神”级人物的头号备选人物。不管是文摘杂志对她才貌双全描述的n次转载,还是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风靡一时,都让林徽因在其逝世多年以后,在当下年轻人当中的知名度,不亚于一个当红明星。

在网上可以查阅到,关于林徽因的传记书不下10种,比如《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不离不弃,且行且珍惜》、《喜欢你是寂静的》、《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林徽因传:你是人间四月天》等。而其中几本书的广告词之陈词滥调,也是让人醉了。“一代风华绝世佳人林徽因,让三大才子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痴迷钟爱一生,不离不弃,且行且珍惜,便是世间最美爱情的注脚。”“文艺圈‘民国一代才女’和‘精神贵族’;都市小资艳羡不已的‘五好女性’——生得好、长得好、学得好、嫁得好、爱得好!”

除了那些颠三倒四说了又说的情感故事,以及她被女人“羡慕嫉妒恨”的好命、才华之外,林徽因的文学作品却鲜有人提及。除了“人间四月天”“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些被段子手“兑水”成情感鸡汤文之外,林徽因还有更多值得欣赏的诗歌。比如,在上世纪40年代,为躲避日本入侵,林徽因与梁思成迁居到四川李庄,国仇家恨加上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她的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影响,在病榻上,她写下一首名为《十一月的小村》的新诗,“我想象我在轻轻的独语:十一月的小村外是怎样个去处?是这渺茫江边淡泊的天,是这映红了的叶子疏疏隔着雾;是乡愁,是这许多说不出的寂寞;还是这条独自转折来去的山路?……是什么做成这十一月的心,十一月的灵魂又是谁的病?……我折一根柱枝看下午最长的日影,要等待十一月的回答微风中吹来。”

作为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对梁思成建筑学术的协助和贡献,也值得真正钦佩。上世纪30年代,纷乱、忙碌的时期,林徽因陪伴梁思成,行走大地,开始对中国现存最早期的建筑进行一连串的实地考察。其中一项最大成就是,他们一起确认、测量、绘制并拍摄了山西五台山里一座建于公元857年的木结构寺庙佛光寺。

陆小曼:她的才华被婚恋故事淹没

陆小曼几乎是仅仅因为与名人的婚恋纠葛,自己也成为近代名人的。对于有些人,要讲述陆小曼,不用徐志摩作为大料,几乎说不出来她是谁。而且相比林徽因,很多人对陆小曼的印象,多离不开放荡、鸦片、堕落。最多是说她漂亮、以及后来画得一手好画。不管是在各种婚恋主题书中作为案例,还是各种民国奇女子传闻中,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几乎成了国民婚恋负面教材。陆小曼的沪上名媛形象,也被一些人津津乐道,形象接近交际花。

且不管以上传闻真实性有几何,但就一点:陆小曼写过什么小说,有几个知道?陆小曼的古文基础很好,写旧诗的绝句,清新俏丽,颇有明清诗的特色;写文章,蕴籍婉约,很美,又无雕琢之气。她的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颇见宋人院本地传统。而她写的新体小说则诙谐直率。她爱读书,英法原文版的小说,她读得很多。1947年夏天,她接受著名女编辑家赵清阁的约稿,创作一部约两万字的小说《皇家饭店》(原名《女儿劫》)。赵清阁赞扬《皇家饭店》:“描写细腻,技巧新颖,读之令人恍入其境,且富有戏剧意味。”

在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婉贞,上海沦陷时,一个小职员之妻,为了给儿子二宝看病,不得不违心应聘到皇家饭店。站在小小的售货台后面,暂时忘记了她必须尽快向经理借到钱才能给儿子买药打针。她亲眼目睹出入饭店的太太、小姐们奢靡背后的污浊丑陋后,不染污泥的她,毅然不顾一切地昂首走出皇家饭店。陆小曼用她曾经熟识的经历,再现了沦陷时期旧上海,十里洋场繁华背后的真实场景。很多读者读完《皇家饭店》,重新认识这位饱受争议的民国美人不为世人所知的一面。

张充和:“民国最后的闺秀”

比起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对于普通大众,张充和的知名度可能没那么高,但是在文化圈,她的名头却丝毫不弱。出生于1913年的张充和,是近代著名“合肥张家四姊妹”之一。她早年师从朱谟钦学古文及书法。十六岁从沈传芷、张传芳、李荣忻等学昆曲。1934年以数学零分、国文满分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抗战爆发,转往重庆,研究古乐及昆曲曲谱,并从沈尹默习书法。她的曲艺小楷,格调极高,秀逸超凡。1948年与汉学家傅汉思结婚。她的知交师友,乃一众名家,灿若星辰,其中有胡适之、沈尹默、章士钊、闻一多、沈从文、卞之琳、张大千等等。她的昆曲、诗词、书法造诣皆秀逸超凡。章士钊赠诗把她比作东汉末年的蔡文姬。汪曾祺赞她唱腔“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欧阳中石称她书法非常精到,“在那个时代已是佼佼者”。

张充和文采极佳,她曾为姐夫沈从文写诔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传诵一时。早在1936年,张充和经胡适介绍进入报纸副刊写稿,一年多时间,她发表了大量的短文,散文、小说、随笔、书评、艺术评论等等。追溯张充和民国文选,亲情、师道、成长、变故、友谊、旅程、信仰、感悟等等。《桃花鱼》背后的曲折和坦阔,《小园即事》里的寻常家境,龙门巷的童年记事,姑苏城外浓雾里的母女情深,扬州外婆家的黯然,青岛海边的绮丽旅程,曹操点将台的古意回归,拙政园里的昆音袅袅……



谢选骏:指鹿为马是语言发展的动力


2015年3月11日

    “掠夺就是解放”、“民主就是专制”、“奴役就是自由”······这些不是二十世纪特有的现象,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利。事实上,伟大的太监、秦国宰相赵高同志,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娴熟地运用了这一马列主义的理论技巧,那就是“指鹿为马”。

赵高主义深刻地认识到:语言的首要作用是什么?语言的首要作用与其说是描述事实,不如说是塑造事实甚至篡改事实。
    
    难怪网民叹息说:“指鹿为马”,是说秦丞相赵高专权,为试属下之心,便牵来一鹿,硬说是马。大部分大臣惧其势,都跟着说是马,惟少数几人实事求是,说是鹿。为什么有人跟着指鹿为马呢?不是不知,是有私心,不敢说。这样明显“指鹿为马”的事不多见,但为了保官,保自己的利益而说假话的事却太多太多了。历史上所有进步的改革政策的推行都是符合规律的,都是实事求是,但都遇到了阻力。商鞅变法,侵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北宋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侵犯了朝中保守势力的利益。我们实行土改侵犯了封建地主阶级利益,西藏和平改革侵犯了上层奴隶主集团利益等等。这些人的利益该不该侵犯,该不该剥夺呢?当然应该,因为如果保护他们的利益就妨碍历史的进步。但是这些都遭到激烈的对抗,使改革在艰难中推进。如果没有对抗,则历史的进程,也就是实事求是的进程,不知道要顺利多少。
    
    网民即使无知,但教科书总算有理了吧?
    
    教科书这样陈述:
    
    1、语言的作用是什么
    
    (1)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语言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
    
    功能既是语言的属性,也是我们认识语言的一个视角。
    
    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
    
    这一功能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内容的表达。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这可称为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2)语言的思维功能
    
    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动因和载体,是思维成果的贮存所。
    
    语言是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每个社会,无论它是经济发达的社会,还是经济十分落后的社会,都必须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都离不开语言这个交际工具,语言是组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没有语言,人类无法交际,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崩溃,不复存在。
    
    同时语言又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没有语言,人类无法思维,也无法把思维成果表达出来。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其他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有的仅用于特定的范围,且都离不开语言,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没有语言,这些手段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2)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语言不但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认识活动成果的贮存所。
    
    2、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社会能够建立起如此辉煌的文明,是以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为基础的。
    
    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借助于语言之外的其他形式,比如,文字,旗语,信号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等,都是传递某种信息的形式。这里,文字打破了语言交流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但是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对语言的再编码系统。
    
    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仍然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很多。
    
    旗语、电报、代码等信息传递的形式,大多是对语言或文字的再编码,是更后起的,离开语言与文字,他们就不能独立存在,而且使用的领域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语言的使用是全社会的。
    
    总而言之,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身势等非语言的形式,独自传递的信息有限,多半是辅助语言来传递信息;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旗语之类则是建立在语言或文字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人们在进行社会交际的时候,除了运用语言传递信息外,也可以借助其它手段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比如运动场上,篮球教练用手势表示谁犯规,谁发球等内容,不用语言;部队用长短不同的号声表示起床、集合、冲锋、撤退等信息;在海上,船与船之间用旗语传递信息,等等。但是,这些交际工具远远没有语言运用那样便捷,而且使用也受到限制,使用范围有限。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什么交际工具,它所传递的信息内容都是有限的,而且离不开语言基础,它们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代
    
    替语言
    
    ,
    
    没有语言的存在
    
    ,
    
    也不可能有这些信息手段的产生
    
    ,
    
    可以说
    
    ,
    
    语言是一切
    
    交际工具的基础。因此
    
    ,
    
    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是毫不奇怪了。
    
    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思维的时候需要语言。语言和思维形影相随,不可分离。
    
    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动因和载体,是思维成果的贮存所。逻辑学把概念、判断和推理看做思维的基本形式。这些思维的基本形式都要依靠语言。
    
    概念表达要依托词语,判断和推理要在话语中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认识的认识、获取和运用的过程,语言符号帮助人达成对外界的认知,储存认识的成果,并且发展人的认知能力。
    
    思维的过程伴随着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差异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首先,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不能脱离语言;如果没有思维,没有思想,人际之间的交流无从谈起,语言的存在也失去了任何意义。
    
    其次,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程度是相互适应的,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不可能一个社会发展到语言和思维脱节的地步,语言水平很高而思维水平很低,或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这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
    
    语言既不同于经济基础,也不同于上层建筑,而是以交际和思维工具为基本功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符号的二层性:
    
    语言是由一定的单位按照一定的层级组成的,可分为音位层(音系层)和符号层(语法层),其音位层和符号层我们合称为语言的二层性。
    
    语言符号是一种分层装置,底层是音系层,最小单位是音位例如汉语的符号层有数千个语素,而这些语素又组成数十万条词,词又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
    
    例如语素“山”、“河”可以组成词语“山河、河山”,还可以和别的语素组成更多的词,如“山峰、山口、山里、山芋”等,词又可以进一步组成无限的句子。
    
    语言的下层是语言符号的形式层,即语音层。
    
    语音层包括两级基本单位:音位和音节。
    
    音位是最小的能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音节是音位的上级语音单位,由音位构成。
    
    一个音节可以只包括一个音位,也可包括几个音位。如[a]、[fan]各是一个音节,前一音节只包括一个音位,后一音节则包括三个音位。音位和音节都只是符号的形式,本身都不表示任何意义。
    
    语言的上层是语言符号和符号组合层,即符号层。属于上层的语言单位既有语音形式,又有语义内容。符号层包括三级基本语言单位:语素、词和句子。语素是最小的表义单位,词是语素的上级单位,句子又是词的上级单位。
    
    如“农”和“民”是两个语素,组合起来构成一个词“农民”,这个词又可以同别的词一起,组成一个句子(如“农民很辛苦。”)。
    
    语素是最基本的语言符号,词一般是复合符号,句子则是符号的组合。
    
    此外,还有介于词和句子之间的语言单位:短语(词组)。
    
    (严格地说,只有语素和词以及固定短语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句子和一般短语都是言语单位。)
    
    简述语言系统层级体系
    
    底层:音位
    
    上层: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
    
    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级:
    
    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
    
    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不同:
    
    (1)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就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约定俗成的社会关系。
    
    任意性是符号最重要的特征。
    
    动物“语言”中一定程度的任意性都局限于一个题目,是僵硬的,不能与人类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同日而语。
    
    (2)单位的明晰性
    
    人类说出来的话是有界限清晰的单位的、按照交际的需要、语言的规则组装出来的句子。而动物的所谓“语言”,其表现无论是借助声音还是形体,总体上都是不可分的,若以囫囵一团的叫喊或舞蹈动作来表示某一固定的意思,分析不出单位,也谈不上单位的组装。
    
    相反,动物的“语言”不能分解成单位,谈不上有结构,更不用说有结构的层性。
    
    语言的能产性,也称创造性或开放性,是指人们总是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通过替换和组合创造出新的话语来。
    
    人们可以理解或说出以前从未说过或听到过的句子。
    
    语言的运用是个创造性的活动,所能表达的信息是无限多的。动物的“语言”只能表达有限的信息,它所能传递的信息是固定的,是受刺激限定的。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是掌握什么语言,则是后天学会的,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就学不会一种语言。
    
    其他动物的交际都是由当时当地的刺激引起的,是对具体情景的感性的反应,只能传递某种信息,既不能回顾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也不能设想未来。
    
    人类能用语言说古道今,表达深邃的哲理,翱翔于丰富的想象,思想驰骋到哪里,语言就如影随形地跟随到那里。人类语言的这种特点说明信息的传递不受当时当地环境的限制。
    
    “指鹿为马是语言发展的动力”,这是由“人类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决定的。强迫改宗一旦造成习惯,语言习惯一旦成为自然:指鹿为马就作为“新语言”出现了。
    
    “马与鹿”既然可以互换,“掠夺与解放”、“民主与专制”、“奴役与自由”······也就可以互换了。因此也可以说:赵高是马列主义为了政治利益故意篡改语言意义的先行者。“政治表态”是赵高发明的,而不是斯大林和他在中国的代理人毛泽东等人发明的。赵高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太监政治、秘书政治,是此后中国政治的终极形态。所以,斯大林的门徒后来都被尊称为“总书记”、“毛主席”。而他们聚集的地方就被尊称为“党中央”,代替了“朝廷”。其实“党中央”和“朝廷”都是开会的地方,是赵高们篡改语言意义的密会。  博讯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狂怒/3笔煳涂帐一勺烩/中国不惜血本 在全球下一盘大棋 /鲁迅,以前看不懂
  • 人间炼狱/张欣:中国雾霾症结/比雾霾更危害的污染:29城水质报告48%不合格/人民币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