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离婚律师/最霸气的十句话/情到深处,诗最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老子十大
發佈時間: 3/28/2015 5:25:15 PM 被閲覽數: 275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离婚律师

注意:将自动播放下一集





历史上最霸气的十句话!哪一句最打

动你?



吃货一号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个总没人黑了吧。一个文官,虽不善带兵,但死战不降。再后来就是悲剧的“崖山之后无中国”

  

  候选:“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Top.9

  “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语出《宋史·王安石列传》。 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张,他强调要在思想上破除当时人的守旧心理。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

  

  Top.8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语出汉高祖刘邦,可以说刘邦的天下就是手下的一帮能臣武将给打下来的,韩信,张良,萧何,哪个不如雷贯耳?

  

  候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Top.7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六 赵匡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意思是自己的庆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容许别人沾手。

  

  Top.6

  “宁叫我负天下人,勿叫天下人负我!”

  《三国演义》中魏武帝曹操所言。其实三国志中原话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背景是当时的曹操被通缉追杀,再加上曹操生性多疑,担心别人谋害他是很正常的,罗贯中加了天下两个字,语意一下就变了。历史上对曹操这个奸雄评价也一直褒贬不一,譬如毛主席就十分欣赏曹操!没有黑。

  

  候选:“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

  Top.5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司马迁记载的陈胜起事时说的话。   陈胜(?-前208),字涉,楚国阳城县(今河南登封东南)人。秦朝末年反秦义军的首领之一,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不久后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   原文:“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于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在大泽乡号召起义时说的,意思是有权有势的高贵的人,难道生来就比别人高贵吗?王侯将相的贵都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我们应该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敢于起义。表现了陈胜不甘心自己的命运,对命运不公平的不满和对抗。

  

  Top.4

  “大丈夫生当如此。”&“彼可取而代之。”

  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路人纷纷低头避让。唯项羽抬头,直视圣驾,叔父怕他闹事,拉他低头,同时对他说:“大丈夫生当如此(大丈夫活着就该这样)。”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我可取而代之)”从小就有霸王之气眼馋是人类心理的共性,相信当时还有许多人有类似的想法或许也说过类似的nb话,但只有这两句流下来了,因为他俩这样去做了,并且做到了,这就是豪言壮语和吹nb的区别

  

  候选:“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Top.3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一说,“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大汉之臣妾” ---汉宣定胡碑在《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建武二十八年班彪(汉书作者班固,班昭,名将班超的父亲)给刘秀的奏章中有“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帝喾“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上面的话最原始应该是由这两句合成的。多么霸气。纵观历史,有哪个民族能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也就是大汉了。好汉不提当年勇,把握好现在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综合国力是保证民族自豪感的唯一因素,其他的都是扯淡。

  候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Top.2

  “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

  排在第二已经是委屈这句话了,不过第一更为霸气。说说这句吧:原话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西汉名将甘延寿和陈汤在攻灭匈奴郅支单于对汉宣帝的上书中,原文是于是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Top 1.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释义 旧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含有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

  出处|孙中山《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演讲》:“中国历史上有一习惯,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但近代文明国家,不是如此。”

  


backchina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谁说的?






  (作者:吴钩)

  作为一名经常为儒家学说辩护的读书人,我其实并不反对其他人对儒学展开批评,哪怕是激烈、尖刻的批评,也未必没有值得倾听的意义。但我确实比较反感那种连儒家到底主张什么都不了解就发起攻击的“喷子”。

  何以判定他们不了解儒家学说呢?因为我发现他们所欲批倒批臭的观点,实际上并不是儒家的主张,而是出于以讹传讹、人云亦云而“栽赃”到儒家头上的。比如,很多人众口一词指证的儒家鼓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便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

  翻遍儒家典籍与历代儒者文集,都找不到有哪个儒者鼓吹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我有一个朋友,曾在微博上悬赏:谁要能从儒家“十三经”找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他奖赏2000元。我当时追加了2000元,并将条件放宽:只要从任何儒学典籍与历代儒家言论中找出宣扬“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意思的话,都可以来领赏。可是两年过去了,至今这4000大洋赏金仍未能发出去。

  我相信对先秦儒学有所了解的朋友都会知道,在孔子老人家的观念中,儒家并不赞同臣对君的绝对效忠与服从,而是强调君臣各有义务,得相互尊重,君臣关系才可以维持下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若不尊重臣,则臣大可不必效忠于君。所谓“君君,臣臣”、“君不君,则臣不臣”说的就是这意思。

  孔子又认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君主虽然尊贵,却必须接受“道”的约束。如果君主的行事违背了“道”,臣也可以解除君臣关系,跟君主“拜拜”。孟子的思想比孔子还要激进一些,他说,异姓之卿,“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贵戚之卿,“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意思是说,如果君不君,则臣可提出批评;如果君不听,则异姓之卿可自行解除君臣关系,贵戚之卿更是可废掉君主,另立新君。孟子又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若君主无道,臣民甚至可以起而革命,“诛一独夫”。

  孔孟开创的儒学,怎么可能会不分青红皂白倡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呢!在先秦,提出臣要绝对效忠于君的是法家,韩非子说:“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此话大概便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源头。

  经战国—暴秦的摧残之后,汉代复兴的儒家学说已经不可避免地受了法家—秦制的浸染,比较强调“君尊臣卑”,出现了“君为臣纲”的“三纲”说。

  但即将如此,如果你去检索史书,便会发现,历代大臣援引“三纲”告诫君主,都不是为了论证君主的绝对权威,更不是要证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合理性;而是要求君主以身作则,为众臣树立一个正面榜样。南宋理学家真德秀对“君为臣纲”有一个解释:“即三纲而言之,君为臣纲,君正则臣亦正矣。……故为人君者,必正身以统其臣。”

  显然,按真德秀的看法,“纲”乃“以身作则”之意,而非指“绝对权威”。宋儒也认为,“至于君,虽得以令臣,而不可违于理而妄作;臣虽所以共君,而不可贰于道而曲从”。还是主张“从道不从君”。

  那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究竟是何方神圣提出来的呢?好在今天很多古籍都建成了数据库,检索起来非常便捷。我曾经花了一点时间,去检索“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出处。结果发现,任何正史与儒典,都没有这句话及类似说法,倒是在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中,找到大量例子:

  【明】吴承恩《西游记》:八戒道:“师父,你是怎的起哩?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不要烦恼!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

  【明】诸圣邻《秦王逸史》:秦王说:“哪有此理!古语云,君要臣死,臣若不死为不忠;父要子亡,子若不亡为不孝!你众官替我世民做一个明辅就罢了。取酒过来!”

  【明】陈仲琳《封神演义》:文王听而不悦曰:“天子乃万国之元首,纵有过,臣且不敢言,倘敢正君之过;父有失,子亦不敢语,况敢正父之失。所以君叫臣死,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敢不亡。为人臣子者,先以忠孝为首,而敢以直忤君父哉?”

  【清】李渔《无声戏》:百顺听到此处,不觉改颜变色,合起掌来念一声阿弥陀佛道:“诸公讲的什么话,自古道:‘君欲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岂有做奴仆之人与家主相抗之理?”

  【清】陈端生《再生缘》:“咳!芝田呀,你可晓得‘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那时候若然威逼起来,哪怕你上天入地!死时殉节活时从,两件事,难脱君王掌握中。”

  可以看出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明代小说中,而在清代小说与戏曲中更为常见。小说作者提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时,前面通常还冠以“常言道”“古语云”“自古道”“俗话说”之类的前缀,表明它可能是明清时期流行于民间的一句俗语。至于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句俗语,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此语的流行,应该跟明清两代皇权专制的高涨、愚忠思想的渗透有关。

  朱元璋创建了一个庶几脱离了儒家教义与唐宋治理传统的皇权专制政体,他本人对孟子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更是视之如寇仇。一日他偶览《孟子》,读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一段时,勃然大怒,说,这等反动的话“非臣子所宜言”。还杀气腾腾地骂道:“使此老(孟子)在今日,宁得免耶!”下令将孟子牌位逐出文庙,不得配享。后来又命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人对《孟子》进行删节,删掉近三分之一的内容,只准全国学生读“洁本”。

  孔子的“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说法,也受到明朝人的批判。当过锦衣卫的沈炼(不是电影《绣春刀》中的那位)辩称:“父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不义,妇不可以不贞;朋友不孚,吾不可以不诚。而曰‘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此儒者之误也。”将儒家对君臣双边义务的强调当成是“儒者之误”。

  我估计沈炼本人应该没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意思,但有明一代,士大夫屡屡被帝王诛杀、羞辱,当庭打屁股,几无尊严可言,确实透出几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恐怖气息。

  清王朝的皇权专制与思想禁锢程度,比之明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民间俗语与文人小说中流行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来,也就不奇怪了。但我们还是要澄清:没有一个儒家会赞同、宣扬“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混账主张。只有专制的帝王才喜欢这一套理论。

  在这篇小文的最后,我还想顺便澄清另一个误解: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说并列出现的还有所谓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但“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同样也不是儒家教义。

  孔子的学生曾参曾向孔子请教一个问题:“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服从父亲的命令,是不是孝道?孔子愤然说:“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孔子认为,做儿子的,对父亲不该一味服从,而是要辨明是非对错,若父亲有错,则应谏争,这样才可避免父亲身陷于不义,这才是孝道。

  曾参是一个有点愚孝的人,有一次锄瓜,因不小心弄断瓜根,被暴怒的父亲一棍子打昏了,他苏醒后却向父亲赔罪,还回房弹琴,表示身体并无不适。孔子得知后,非常生气,对弟子说:“参来勿内。”拒绝见曾参。

  孔子还借此事告诫弟子:“汝非天子之民也?(你父若)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在孔子看来,每一个人都有双重身份:既是父亲的子女,又是天子之民。父权并不是绝对的,父权之上,还须有王法。

  今天,在美国那里,如果父亲体罚孩子,邻居肯定会报警,请国家介入。孔子会怎么看待这事儿呢?如果体罚太严重的话,我觉得孔子也会赞同报警的。




情到深处,诗最美


村上春树:
如若相爱,便携手到老;
如若错过,便护他安好。

梁实秋:
你走,我不送你。
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
我要去接你。

方文山: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
我只取一瓢,爱了解

徐志摩:
走着走着,就散了,
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就累了,
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就醒了,
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你不见了,
突然我乱了。

顾漫:
一个笑就击败了一辈子,
一滴泪就还清了一个人。
一人花开,一人花落,
这些年从头到尾,无人问询。

王茂:
未曾青梅,青梅枯萎,芬芳满地
不见竹马,竹马老去,相思万里
从此,我爱上的人都很像你

徐志摩: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
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
遇到你。

席慕容:
如果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世尘缘。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余秋雨:
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
你的未来我奉陪到底。

沈从文: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陆游:
红稣手,黄藤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一目了然


古人为什么竖着从右向左写字?


中国古人为什么竖着写字,而且由右向左写呢?问题是在多行连续书写的状态下,写字的右手总是把已经写好的文字给掩盖住,而且右手腕或者衣袖还会把未干的墨汁碰糊。于是,写字时要提腕,甚至要用左手管住右衣袖,这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这样写字是偶然还是故意?像现代一样从左往右写不好吗?

  具体说法有如下几个:

  1、最早是在竹简上写字

  

  古人之所以竖着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竹木片,用绳串起来可卷成册。“册”字就是简牍的象形字,而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方便。所以,书写也就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了。古时竹简的书写,是一片片单片写好后再装订的。

  2、汉字的特点和人的书写习惯

  

  


  

  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一个字的笔顺自然是从上至下来、从左到右方便。如果从右往左横写,写左半部时,毛笔势必挡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结构,影响结字的美观。而每个汉字的末笔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写完上一字的末笔紧接着写下一字的起笔,竖式书写比横式书写更便于笔势的连贯。

  3、古人以右为尊

  

  汉字书写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为君,为父母;下为臣,为子女。右为大,左为小,“无出其右”就是没有超过的意思。

  4、跟在石头上刻字有关

  

  


  

  阿拉伯文、希伯来文都是从右向左书写的,据说这与古代人在石头上刻字有关,对于一般人来说,左手拿钎子,右手拿锤子,刻字的方向自然是从右向左的。

  5、故意的!

  

  


  

  先人传下来的右起左行,成为了惯例,即使感到不方便,也要故意地遵从。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借鉴西方文化优点,与国际社会接轨,汉字书写形式才逐步改成现在的横排、由左向右书写。





分享:值得传承后世的《老子》十大

哲理!

小发糕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5、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7、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8、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10、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backchina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千金女贼/公知/中国特工和他的女人们/詩詞英譯: 春望/秦始皇/陈子明入党申请书
  • 无敌铁桥三/图解中国个人可支配收入在世界的水平/习李新政,尚能饭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