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快速致富/黑二代自述/女子健身操的百年变迁/中国对西方价值观之战/光耀一生,獄滿天下
發佈時間: 3/29/2015 3:05:43 PM 被閲覽數: 273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与时俱进 图揭女子健身操的百年变迁(组图/视频)


youtube


广场舞发明以前,女人们靠自己在家做操锻炼身体。1910 年代,拉伸是一种正经的运动,不是为了热身或者缓解大练后的肌肉酸痛,而且也没有运动服,穿着过膝长裙就开拉了。



1920 年代,拉伸依然是主要运动,服装更开放了一些,动作美了一些。



1930 年代,出现了有动作编排的健身操,女人们开始有组织地运动,穿适合运动的短裤。



1940 年代,这时的运动主要是为了臭美,女人们对出大汗和练肌肉都没兴趣,她们更愿意在家做一些基础训练,仰卧起坐什么的。



1950 年代,有了呼啦圈,虽然不知道对塑型是否真的有效,但锻炼身体终于变得好玩了。



呼啦圈一上市 4 个月卖出了 2500 万个,之后两年里卖到 1 亿个!1960 年代,涌现了一系列奇奇怪怪但没什么效果的减肥机器,比如号称能让肚子肉震震就没的瘦身腰带,还有这种扭腰器。



1970 年代,出现了一种以爵士舞动作改编的有氧操,轻松、热情。这是舞蹈动作和有氧操第一次被揉在一起,迅速开始流行。



不过 1980 年代才是有氧操的巅峰!掀起了全民运动的热潮!



1990 年代,跆搏健身操开始流行,就是把跆拳道、搏击什么的和有氧操结合了,一看就很爽。



2000 年开始,舞蹈有氧操又回来了,这次是 hip-hop 风为主,什么郑多燕呀,Piu 呀,Shaun T 呀,减肥的姑娘肯定都听过。



现在最新流行的呢,是 Zumba 尊巴,是以桑巴、莎莎等南美舞蹈为基础的有氧操,摇啊摇的,特别激情。想不想扭上一段?



完整的视频在这里:





裴敏欣:中国对西方价值观之战



2015年3月29日

    (博谈网记者赵亮编译)这些天最令人郁闷的消息是北京对批评者的打压不断升级,但很少有观察家——尤其是经济分析师——似乎明白中国领导层反对自由主义和“西方价值观”直接损害到它根除官员腐败、倡导创新和创业精神、深化接触外部世界的努力。北京政权的政治逆行将会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后果。
    
     首先,中国政府已加强了对互联网的审查,使流行的门户网站,包括谷歌、Facebook和《纽约时报》,无法访问。此外,那些著名的人权律师遭监禁。知名的言论自由倡导者浦志强就是一例,他已经被关押了超过半年,检察官们正在试图构建针对他的案子。


    
    同时,中国的高层官员被强制执行中共党内的政治纪律。去年6月,中共的中央纪委驻中国社科院纪检组组长张英伟称,中国社科院这个中国最负盛名的官办智库已经“被敌对势力渗透”,并且“每逢敏感时期,进行不法的勾连活动”。
    
    作为回应,中国社科院党组副书记赵胜轩承诺:社科院进行学术评估时,将“把政治纪律作为首要考核因素”。不久之后,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在一篇文章中怒喝:在中国,阶级斗争是不可能熄灭的。
    
    中国学术界被北京政权当作更广泛寻找敌人的主要目标,大学教授因为拥护象宪政这些“煽动性”的思想而被解雇。在一个尤其恶劣的例子中,辽宁省一家官方报纸派出记者,伪装成学生去大学教室里抓那些批评现行制度的教授。
    
    最近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威胁说要加大这种伤害的规模。袁贵仁誓言“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课堂”,尤其是“决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鉴于袁贵仁的官职,这一誓言可以被视为表达了官方政策。人们希望,为了中国(的福祉),它不是(官方态度)。
    
    近期反对言论自由和反对西方价值观的“猛攻”反映了中央面临的政治挑战。国家主席习近平必须把一个被贪婪和不信任弄得虚弱无力的一党体制转变成一个秩序井然、思想统一的体制,能够进行市场化改革,并维持其自身的长期生存。习近平似乎认为:打击自由主义将会和他的反腐败运动一起朝这个目标迈进。
    
    这一构想存在智力上的缺陷,也不切实际。不论多么努力,在一党体制下,没有新闻自由,没有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没有法治,几乎不可能根除腐败。而这些恰恰是中共试图要消除的“西方价值观”。
    
    中国将会为这一错误付出沉重的代价。想想袁贵仁对教科书的运动将影响到中国2800万大学本科生,他们读到的是剩下来不合格的教材。当他们的教育受到这种方式的损害,如何能期望这些学生在全球经济中去竞争。
    
    当前的这一趋势也意味着高校教师的条件恶化,尤其是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学术界面临着与西方学术交流更严格的限制。随着有更少的机会到国外参加会议,在西方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或花时间到国外去教学和从事研究,他们的专业发展和事业都可能受到严重损害。
    
    这样一来,政府提出的压制“西方价值观”——更不用提它无情的网络战——有可能刺激这个国家最优秀的人才外流。2013年,有41.39万中国人到海外留学,该数字前所未有,预计2014年会更高。这些留学生90%是到西方国家和日本学习。
    
    诚然,只有一小部分中国的大学生到海外留学。事实上,2013年到海外留学的学生人数只相当于入读中国高校学生的6%。
    
    但是中国的统治精英们在领导这种外流潮,他们大多把子女送到常春藤和牛津剑桥。人们不禁要问,中共领导人是否担心他们的后代会被西方价值观洗脑;他们显然已经不愿意把孩子送到中国当地的大学就读。而且,如果按照袁贵仁的方式,中国的高校将越来越像朝鲜的大学,而不是世界级的西方高校。
    
    这将产生深远的、灾难性的后果。数千万留在中国的学生将不会获得在全球经济中维持竞争力的知识和技能。事实上,鉴于创新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习近平也反复强调这一点,在中国的教育中反对西方影响力之战是完全不合理的。
    
    除非中国政府的这种打压很快结束,否则,习近平让国家伟大繁荣的“中国梦”将会变成一场加速下滑、加剧倒退的噩梦。不管怎样,对西方价值观的战争是一场中国只会输掉的战争。
    
    (本文译自美国加州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政府学教授裴敏欣于2月10日发表的文章,题为:中国对西方价值观之战。)
    
    原文链接:China’s War on Western Values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china-censorship-economic-prospects-by-minxin-pei-2015-02
    
    来源:博谈网




“黑二代”自述:“文革”中的上海市委机关大院



2015年3月29日

    
    作者:彭小莲 刘辉
    


    摘要:徐景贤写了一本《十年一梦》。看完书,我才明白,他不会有任何反思,他没有这个能力,因为他是在那样的意识形态中生活、成长起来的。他在书里甚至有一份炫耀,为自己曾经如此接近过伟人而沾沾自喜;他以为找到了真理,其实是失去了良知,失去了独立的人格。
    
    坐落在常熟路上的瑞华公寓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上海市委的机关宿舍大院,有着独特的大院文化。《荒漠的旅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彭小莲与刘辉就曾经是这“大院”里的一分子。这本书以个体记忆的丰富肌理和感性的叙事方式回望历史,呈现出中国大时代、大历史的风雨烟云和中国伦理、情感的回归。
    
      这是一部家史。作者之一刘辉即书中的小莺,她的父亲、作家刘溪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她以感性的双线叙事记录了当代几个家庭的兴衰变迁;这更是一部年代史。它被称为“延续性纪实短篇集”,采用纪实性短篇连作的方式写作,以个体记忆丰富客观历史,见微知著地见证中国大时代的变迁;这还是一部人生传奇。它还原四代女人的坎坷人生和风云际遇,向这些忧伤但美丽的传奇女人致敬。
    
      开心的日子
    
      欣星家是瑞华大院里最好的朝向,坐北朝南。我喜欢往那里跑,不仅是为了她们家的阳光,还因为在那里,我们可以听徐景贤讲故事。那时候,我们都管他叫小徐叔叔。
    
      欣星家的饭厅和瑞华很多人家一样,是两家合用的。她家和徐景贤家合用,欣星爸爸在那里放了一张香红木的饭桌;紧挨着墙壁的是欣星和保姆睡觉的大床。饭桌,把屋子一割两半,另外一半,靠着窗户的地方,是徐景贤的丈母娘睡觉的小床。我一直不知道,这间屋子的房钱由谁家支付。那时候,家具大多都是从市委机关里借来的。仔细看看那张饭桌,就会发现桌角上钉着一块小小的铅皮牌子,上面有编号。只要是向机关租借的家具,都有这块小牌子。家家都有这样的家具,所以等到“文革”抄家,这些家具被正当地拿走时,跑来跑去,进入任何一个门洞,看到的都是家徒四壁!
    
      但是,在“文革”前,徐景贤还不是什么上海市革委会头头,只是在宣传部工作的年轻人,负责管创作。那时没有人叫他“徐老三”,大院里认识他的孩子,都管他叫小徐叔叔。欣星爸爸是他的上级,是理论处处长。但是,他们那时候似乎没有什么等级意识,大家都相处得不分上下级,说话争论都没有上下级别之分,像是自家人,随便得很。
    
      徐景贤一回来,阿婆就给他端上热饭热菜,我和欣星已经双腿盘好,坐在欣星的大床上,面对着饭桌,等小徐叔叔讲故事。他会一边吃饭一边跟我们讲。
    
      “文革”开始,小徐叔叔竟然成为了大人物,搬到康平路爱堂去住了。
    
      “文革”中,宣传部成了重点批判的对象。我和欣星已经意识到,离春天到来的日子将变得非常漫长。还是1968年初,妈妈已经失踪很久了,学校也关门了;除了《毛泽东选集》,没有一本书是可以正大光明地拿在手上阅读的。我们变得无所事事。
    
      我们还会在院子里疯玩儿,只要还有小朋友能在一起玩,我们就是快乐的。那时候,院子的大楼里,几乎每家都有人出事,“文革”刚开始的日子里,只要有人家的门口贴上大字报,造反派来抄家的时候,大家都会很紧张地去打听,现在都成了家常便饭;当造反派敲错门来抄家,也没有人害怕。倒是哪家还没有出事,就会变得很奇怪。在那样的日子里,我们哭过、害怕过,但还是在那里肆无忌惮地大笑着,常常是在笑给别人看,有时也是笑给自己听的。
    
      提心吊胆的日子
    
      很快,徐景贤升到市革委会里,因为他排在中央的张春桥、姚文元后面,大家都开始叫他“徐老三”。这时,他就带着欣星家的保姆搬走了。当天下午,市委来人把电话也给拆掉了。现在,那里就剩下欣星和她爸爸两个人。三号楼里,有人是和欣星爸爸一个部门的,在单位里开始揭发欣星爸爸,说他参加过“三青团”,还曾经受训于蒋纬国的“三青团青年训练班”。特别丢人的是,还揭发出欣星爸爸在单位和另外一个女人有不正当的关系,于是又被戴上了生活作风腐败的帽子。
    
      欣星爸爸的情绪越来越低落,整日低头不语,空荡荡的54室,没有了人气,变得有点阴森森的。一天,吃过晚饭,我去看欣星,是她爸爸给我开门的,他问我:
    
      小莺啊,你会用煤气吗?
    
      欣星爸爸,你连煤气都不会用啊。
    
      我们过去都是给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了,动手能力很差。
    
      我教你。
    
      我就是想烧点开水。
    
      欣星爸爸,这个很简单的!
    
      我示范给他看以后,就到欣星房间里去了。
    
      欣星很早就躺在被窝里,她从那里伸出半个脸,对我说:
    
      小莺,不要回家了,在这里陪我睡觉,好吗?
    
      那恳求的声音,听上去却像是命令。回头望去,在对面的屋子里,欣星的爸爸还是像一个影子那样,贴在写字桌前,低头写交代,没完没了地写。欣星依然用那非常可怜、无望的眼神看着我,于是我答应了。
    
      天冷就特别不容易憋尿,半夜的时候老想上厕所,但我使劲憋着,就是不去。最后实在不行了,我才把脚伸进冰冷的拖鞋里,踢趿着鞋皮,哆哆嗦嗦往厕所里冲。只看见走廊转弯处有微弱的灯光泻在地上,我吸着冷气,上完厕所,又拖着鞋皮朝灯光走去。灯光是从厨房的门缝隙里漏出来的,那门正虚掩着;我下意识地推了推门,好像里面有人用力把门顶着,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用尽力气推、推!一直推出一个小缝隙,可以钻进去的时候,我不禁尖叫起来,门背后是一个沙发,欣星爸爸正坐着,就在我教他怎么开的煤气灶边上。那煤气灶黑红的四个开关都大开着,但没有点火。欣星爸爸膝盖上放着报纸和书,两个手臂穿过沙发左右两边的空心扶手,双手手掌紧紧地合拢,手指已经僵化,纠缠着在一起,似乎怕被人拉开一样。他的头往下耷拉着,嘴里吐着白沫。我赶紧关上煤气,穿上衣服冲出大门,跑到隔壁人家,又冲下楼去,四处乱敲邻居家的门,像疯子一样,在楼道里大声呼叫着:
    
      救命啊!救命啊!
    
      几个善良的邻居来了,他们立刻把欣星爸爸和沙发一起拖到后阳台上去吹新鲜的空气,然后把厨房的门全部打开,让煤气味散去。很快,救护车呼叫着冲进了瑞华大院,大人们慌忙地把欣星爸爸抬下楼,又把他抬进救护车里。
    
      欣星已经完全被吓傻了。等到阳光重新照在饭厅里的时候,机关里来人了,开始抄欣星的家。
    
      一个造反派抓起一个信封,上面写着欣星的名字,他烦躁地把信封朝欣星头上砸过来。欣星吓得哇地大叫一声。没有人搭理她,我打开一看,里面有一个银行存折,上面有两千元人民币。那时候的两千元有多大啊,真是可以让人活上至少半辈子啊。我吓得赶紧和欣星拿着信封躲进厕所里,我们关紧了门,哆哆嗦嗦地翻着信封,发现里面还有一张信纸,上面是用楷体写的字:
    
      欣星,这是你的生活费,爸爸对不起你!
    
      瑞华成了“反革命”大本营
    
      当有一天妈妈失踪的时候,我便听见机关里的人说,妈妈是“现行反革命”、“漏网右派”。怎么转眼她就成了“反革命”?当初,她是那么毅然决然地背叛了外公,背叛了她典型的资产阶级家庭,连大学都放弃了,直奔着解放区去了。这不是“革命”吗?如果她是“反革命”,那解放区不就是隐蔽的“反革命”阵营?
    
      所有的疑问再思考下去,我也要变成“反革命”了。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我们服从,就是不要思考,然后就是高呼“拥护”、“万岁”的口号,这断然就是革命的表现。但是,翻开字典的时候,“革命”的解释是:剧烈的变革,彻底的改革。我偷偷地问欣星:
    
      我们天天只会“拥护”“服从”,革命不是失去它本质的意义了吗?
    
      你好反动啊!
    
      欣星提醒了我。怎么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我再也不敢往下想了,再想下去就真成了“反革命”!很多很多的问题,在报纸上,在公开的文字里,都是找不到答案的。我们就是跟着高音喇叭里的宣传,变来变去。这就是我们生活的逻辑。
    
      原本我一直战战兢兢地生活在瑞华,就怕自己“反革命子女”的身份被人家发现,谁都可以欺负我。可是有一天,仔细算算,到了1968年的年初,瑞华大楼里的一百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出了“反革命”。原先这里是上海市委的机关宿舍大院,现在成了“反革命”的大本营,谁也不要再想歧视我们,大家彼此彼此。于是,我们这些“反革命”子女又开始在院子里奔跑、大喊大叫,蹦蹦跳跳地在那里玩耍。家里的大人因为是“反革命”,关的关,批斗的批斗,还有给整死的。于是,每家的孩子都在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独立生活。
    
      大家都不再记得自己的父母被抓到哪里去了。那是一个充满着阴霾的冬天,到了那个时候,我们都已经不再谈论革命了。
    
      可是,在这之前,在“文革”之前,在我们还很小很小的时候,除了在学校听老师讲“革命”,回家也是自觉接受革命教育。在我们的瑞华,那时候似乎大家都生活在一个集体环境里,哪怕是家庭生活也不分你我。记不清楚,哪户人家有过奢侈的家具和摆设,每家或多或少都有家具是从机关租来的;最奇怪的是我们很多单元门户里面,都是两家合住在一起,大家合用一个厨房,合用一个厕所,更多时候连保姆都是合用的,于是,保姆就会把两家的饭一块儿做了,两家的孩子、大人到开饭的时候,都挤在一个大桌子前,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谈革命。就像当年常常说的,这是革命的大家庭。好热闹啊!妈妈那会儿干革命干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她常常站着吃饭,吃完就走。
    
      欣星家也是和小徐叔叔家合住一个单元,合用一个保姆。
    
      小徐叔叔——徐景贤,后来在“文革”中成了“四人帮”的帮凶、上海的市委书记。他当年搬进瑞华二号楼54室的时候,才是一个二十三岁的小青年;高中毕业时,他竟然把大学录取通知书给撕了,跑去参加了“上海市政建设干部培训班”。看来,他潜意识里就有着革命追求和向往。他一米八的个子,我们都是抬头仰望着他,追在他屁股后面,小徐叔叔、小徐叔叔地喊得起劲。只是当我在他的书里看到批斗市委书记陈丕显、市长曹荻秋的照片的时候,那份亲切感就消失了。
    
      我看见了残酷的摧残,而这摧残的过程是我们的“小徐叔叔”亲自参与设计的。批斗对象们屈辱地低着头,大木牌子用铁丝吊着,深深地勒进他们的脖子;当年的市委书记,双手被反扣着。“工总司”的造反派用一只大脚踩着人的脑袋。从书上的照片都能看到,木牌子那纤细却坚硬的铁丝已经勒进人的皮肉。人的尊严就被这粗糙的牌子撕裂了。在批斗对象们的身后,有人在麦克风前发言。那人一手捏着一张纸头,另一只手捏着拳,高高地举过头顶。那时候,没有基本的社会秩序,没有法律的制约,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这就是照片提示的全部记忆。
    
      “文革”前的徐景贤还是我们的小徐叔叔。与瑞华大院里那些坐着小车上班的干部比,他就像是我们的孩子王,脸上甚至还带着年轻人的青涩,肩膀上常常挂着一台蔡司照相机。有时候他讲完故事,就会给我们拍照片。
    
      我童年的业余生活,几乎就是和“革命”两个字联系在一起的。那时候,小徐叔叔是我们革命的坐标。连爸爸回家都会说:
    
      徐景贤这个年轻人,有才气,工作努力,革命意志也很向上。(宣传)部里很器重他。
    
      五十年后的反思
    
      等到2005年,我带着刚从大学毕业的晶晶回到上海时,朋友们请徐景贤一起出来吃饭。走进饭店,徐景贤一下子就认出晶晶。他弓着背,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拉着她的手说:
    
      哎呀,你是小莺的女儿啊,这么大了!从美国来的?我是关了十八年大牢放出来的人,你妈妈对你说了吗?
    
      徐景贤对晶晶说话的那个样子,让我回忆起在瑞华的童年。
    
      饭桌上,徐景贤和我们说话聊天,像以往一样喜欢谈天说地,不分辈分,不计身份。临走时,他对晶晶说:
    
      我还没有和你好好谈谈美国呢,下次谈好吗?
    
      晶晶想说什么,可是她中文原本就不大流利,这个时候突然什么都说不出口。回家路上,晶晶用英文非常严肃地问我:
    
      妈妈,他在“四人帮”手下害了很多很多人,怎么看不出他有负罪感?他对自己的罪行、对“文革”怎么一点反思都没有?你怎么能对这样的人这么好?
    
      看着女儿的脸,似乎看见的是她对我的不能原谅,我说不出话。
    
      可当你和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从小就认识的人在一起,他对你说:
    
      你父亲当年非常不容易,这么年轻就出版好几本书。后来因为高血压多次中风,长期病假在家,还是那么努力地写作。他后来又出了些事,很多同志对他有看法,他老在瑞华院子里一个人转、踱步,很受冷落。我心里是敬重他的,见到他总主动招呼,对他的看法从不改变。
    
      这些话,让我难以忘怀,特别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知道还有人在对缺席的父亲抱有这样一份怀念时,我甚至都想哭。可是当夜深人静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没有“文革”,父亲是不会在重病的时候被拉出去批斗的。为什么要批斗人?这是多么没有文明意识的行为,我们竟然无法拒绝这样没有法制、没有人权,连最基本做人的尊严都彻底丧失的日子,怎么会这样?爸爸什么错误都没有,只是因为外公的历史影响了他。我忘记了一个时代的残酷,而造成这样的残酷有“徐景贤”们的努力。不要说全国有多少人受难,就是我们家有多少人,瑞华大院里又有多少干部被整死······在那么多人受难的时候,徐景贤在干什么?他那么积极地紧跟“革命的需要”。在“文革”刚开始的时候,他需要的是观察,不能让自己跟错了革命队伍。
    
      再也不是我们的小徐叔叔时,徐景贤不再惶惶不可终日,他得到了张春桥的指示,接到了姚文元直接打给他的电话。他蓦然想起了复旦大学的红卫兵在他造反以后送给他的一副对联:革命方觉北京近,造反才知主席亲。
    
      他开始在市委机关内部带头造反。
    
      当这一切都成为历史时,徐景贤写了一本《十年一梦》。看完书,我才明白,他不会有任何反思,他没有这个能力,因为他是在那样的意识形态中生活、成长起来的。他在书里甚至有一份炫耀,为自己曾经如此接近过伟人而沾沾自喜;他以为找到了真理,其实是失去了良知,失去了独立的人格。而与那些早年被他自己所批判、陷害的对象相比,他的结局甚至更加悲惨。这不是因果报应,不过是同一种意识形态所内含的必然逻辑。
    
      反思?他不会!因为他压根就没有自己的思想,更不要说什么独立的思考能力。面对自己的罪行,他没有反思能力。
    
      那个瑞华大院,那个在饭桌前跟我们讲故事的小徐叔叔,都已经成为非常久远的记忆,我也不再年轻。可是,有一个问题还在我的脑子里徘徊:我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我有多少独立的思想?我现在可以选择吗?为什么要重新选择?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楊善勇/光耀一生,獄滿天下


九十一歲的精彩一生,固然是譽滿天下,但恐怕也是獄滿天下的。冷藏行動那一匹長的被捕名單,當是佐證了:林清祥、林福壽、布都遮裏、賽•紮哈利、何標、方水雙、曾超卓、傅樹介……。譽獄交加,構成李光耀的一生。功過之間,比重如何,怎麽評價:七三、六四、或者五五;蓋棺之後,歷史往後自有公平的說辭,指引著新加坡邁向「零李光耀」的新時代。





000(照片來源/The Daily Star


【文/楊善勇】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3月23日淩晨謝世,當地《聯合早報》翌日順勢製作了〈光耀一生,譽滿天下〉的專題,報導「世界各地在位和卸任領導人高度評價李光耀的唁電和悼文紛至沓來」,哀悼他的離世,贊頌他的精神。


人既已逝,人言也善;贊詞之中,一如既往,當然都是不吝溢美之詞。全球領導,草根之民說起,都給李光耀戴了九十九頂高帽。沒有被報導的,則是一將功成背後的萬骨已枯。


大家仿佛徹底忘記,流亡倫敦的陳華彪律師執筆的〈李光耀逝世讓人民重獲自由〉與曾任總理署政務次長陳新嶸前輩回憶的〈談談李光耀和我〉重提那些鮮爲人知的陳年舊事。


當中,新嶸先生透露:我的從事新聞工作(中文版《李光耀回憶錄》三名翻譯者之一)的弟弟,沒有參加任何非法組織和非法活動,卻在1963年的「冷藏行動」中被捕,而且好一段時期被單獨關禁,精神臨近崩潰。他迄今還沒擺脫被單獨關禁陰影的糾纏,身體非常虛弱。他避免和我有任何聯繫。


那個大時代的草木皆兵,後輩確實難以想像。《林清祥與他的時代》(吉隆坡:社會分析學會與朝花企業,2002)上、下兩冊裏,儘是這一些事迹。諸如民選的新加坡市長王永元,最後也「成了李光耀不共戴天的敵人」。(頁122)


005


李光耀自己怎麽解說?《李光耀回憶錄》(新加坡:聯合早報,1998)指控「王永元以深得民心者自居而走上極端」 (頁317):「我知道他對新加坡和人民行動黨造成巨大的損害,但我想最好還是暫時讓他去蠻幹,等到大選過後才進行整頓」。(頁319)


王永元這朵奇葩唯一的幸運是,當時他爲「最優秀的福建話演說者。降了他的級,就會使他在公衆眼中的地位下降,很難找到人取代他。我們仍然迫切需要一個福建話演說者來應付林清祥」(頁386)。


時不予他,秋後算帳


是的,時不予他,李光耀願意暫時繼續靜候,「等到大選過後才進行整頓」。他的用人之道,做事之方,皆不例外。對付南洋大學和理事會主席陳六使先生,他採用的策略也是這般:


「南洋大學和理事會主席陳六使對我們尤其不滿……當時我們還沒條件加以幹預,除非付出高昂的政治代價。我也把這件事記在心裡……時機到來我會對付陳六使的。」(頁382-383)


1963年大選結果揭曉隔天,李光耀認爲「對付他的時機到來了,我們可以把好人和壞人區別開來」,開始采取行動,吊銷陳六使的公民權,同時通過總理公署發表聲明應戰。(頁568)


諸如此類,還有很多。與林清祥、方水雙的接觸和交往,亦然如是。開始,李光耀語多佳評:「林清祥和方水雙卻更加堅決,更加無私,更加勤奮,使我們一直在尋找的助手。」(頁209)


參與憲制談判,李光耀和林清祥曾經同住在一座公寓。這段經驗,更讓李光耀刮目相看:「(林清祥)他爲人謙虛溫順,行爲良好,獻身事業,使我不得不對他表示欽佩和尊敬。」(頁269)


那自然乃是別再提起的早歲往事了。往後,這一位曾是李光耀口中「新加坡頂瓜瓜的華人演說家,將成爲新加坡下一任總理」的林清祥身陷囹圄,飽受折騰;身在倫敦,隱名埋姓生活,他的憂鬱症仍然定期發作。


002


此外,前報人賽•紮哈利(Said Zahari)在《萬千夢魘:賽•紮哈利回憶錄II》(吉隆坡:朝花,2007),還有兩位民選議員被放逐到孤島:武吉知馬議員李思東和三巴旺議員謝太寶


賽•紮哈利筆錄:「李思東他在1963年9月大選中中選時即被逮捕,完全沒有機會爲支持他的選民服務。據羅家成抄寫的〈李思東專訪記錄: 既是藍領工人,也是工運激進份子〉說:


「李思東是『社陣13』——在1963年新加坡大選中勝出的13名社會主義陣綫議員之一。號稱『Pechah行動』中被拘捕了。李思東被囚禁了16年,一直到1980年2月月15日才被釋放,限制居住在烏敏島至1981年6月1日獲准回返本島。」


謝太寶的漫長黑牢


謝太寶博士的獨特體驗,當然是最爲刻骨銘心的:25歲被捕,未經司法審訊「單獨關在黑房裡,不是平常的牢房。一片黑漆漆的,一片沈寂……牢房內外,什麽也看不到,什麽也聽不見。」(頁134)


因爲這樣,我們猶是不解,李光耀先生回憶1957年憲法的草擬,針對「禁止所有曾經參加或被控參加顛覆活動的人,在根據新憲例舉行的笫一次大選中成爲候選人」條款,曾經大力反對。


003 (照片來源/The Washington Post


李光耀當初可是言之鑿鑿「這個條件令人不安,因爲它違背民主實踐的原則,而且不能保證掌權的政府不會利用這個規定,不僅防止共産分子,也防止反對政府政策的民主人士參加競選」。


此一時,彼一時也。當權之後,李光耀奉行的經典名句是:「鎮壓猶如做愛,第二次比第一次容易。」(Repression, Sir is a habit that grows. I am told it is like making love-it is always easier the second time!)


所謂「一次生,兩次熟」也。李光耀的成就,一部分正是這樣而來。借用賽•紮哈利的篇章,正是「在紅蘿蔔跟大棒子之見」:敬酒,或者罰酒,任選一杯;沒有第三個選項。


光耀九十一歲的精彩一生,固然是譽滿天下,但是,恐怕也是獄滿天下的。冷藏行動那一匹長的被捕名單,當是佐證了:林清祥、林福壽、布都遮裏、賽•紮哈利、何標、方水雙、曾超卓、傅樹介……。


譽獄交加,構成李光耀的一生。功過之間,比重如何,怎麽評價:七三、六四、或者五五;蓋棺之後,歷史往後自有公平的說辭,指引著新加坡邁向「零李光耀」的新時代。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燧火評論立場。



快速致富:世上哪12种工作能让你摇身变富豪?(组图)


德国之声


 俗话说"钱非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虽然调查显示财富不一定能使人幸福。但许多人仍然希望能体验"一掷千金"的富豪生活。一位作家根据经验和实践总结了12种简单赚钱的方法,德国之声为您总结如下。



(德国之声中文网)关于人们幸福感的研究结果显示:财富让人变得自私、孤僻、不合群、孤独,可能会让人患上抑郁症。德国心理学家卡斯特(Bas Kast)对财富的风险做出了如此的评估。马普人类史研究所的调查结果也与之相似,不过补充指出,失业和贫穷也会长期的影响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俗话说"有钱能行千里,没钱寸步难行",许多人还是愿意冒险做个"孤僻的富人",哪些工作最容易让人致富呢?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许多冒险的尝试,温伯格(David Weinberg)撰写了"快速致富:哪些工作最容易让人致富"一书,也许给您带来一些启示。

1. "淘宝"

如果不是生在富贵家庭的富二代,那么只能靠自己奋斗创业了。金矿和钻石矿厂的难度比较大,因为市场和开采都有着严格的限制,还是其他的宝石成功率比较大,比如碧玺。最好不在德国的伊达尔-奥伯施泰因(Idar-Oberstein)淘宝,而应该选择遥远的、交通不便利的内地矿区,比如巴西。

2. "黑金"宝藏

原油的珍贵从它的外号可见一斑,它也被人叫做"黑金",在石油平台作业的人薪水真的很高吗?如果你是一名业务强的专家、又不在乎窄小的舱房、也不介意兀长的工作时间和远离家庭,长久的"海上漂"生活,那么可以入行。工作辛苦不过工资丰厚,但是,这份工作其实并不能让人成为富翁。

3. 寻宝

"森林、田野、洞穴、湖泊或海洋"都藏有珍宝。关键在于,人们是不是能够找到它们。要注意的一点是,德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规定,非专业考古人士不能随意勘探。比起陆地资源,海洋中未被开采的有价值的宝藏更多,但是成本也更贵一些,并且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拥有许可证才行。辛苦找到的宝藏也不是每件都可以随意卖出。另外,海上寻宝还有可能在旅途之中遭遇海盗!书中写道:"快速致富,不能用这个方法。"

4、买彩票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在这12个方法中,这是一举可以跨入富豪之列,不过概率最低的方法。

5、抽奖活动

豪华旅游、现金、汽车或者高额的优惠券,人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抽奖活动的确诱人。互联网、收据、电视节目等等都会举办这种活动。人们要注意的是,网站会利用这种方法收集用户的资料。

6. 益智竞赛节目

想法虽然不错,但是其实能够在众多申请者脱颖而出并不容易。德国知名的《谁是百万富翁》节目(类似于中国的《开心词典》),每天申请上节目的人就有近1万人。就算是接到了邀请,可能在面试中就被淘汰。能够坐上选手台的比例为1:70.000。有幸杀入战场,和主持人对话答题的人也不一定就能满载而归。



俗话说“十赌九输”,赌台上难有赢家。

7.扑克牌

一个好的扑克玩家的智力要超出平均水平,并且还得是个"工作狂"。数百条统计数据要熟记于心。压力大、睡眠不足,不利于身心。都说十赌九输,赌台上难有赢家。

8、体育博彩

体育博彩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对这项体育的认知度。不过体育博彩中十分盛行的赌球中,铁杆球迷也不可能总是赢家:一些博彩公司会操纵比赛,赚取黑心钱。欧盟警方2013年在一份报告中发现,2008年至2011年之间全球大约有700场足球比赛有被操纵的嫌疑,仅在欧洲就有超过380场假球比赛。

9、炒股

做一个专业的股民得舍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才行。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统计经验也是走向成功的必备要素。

10、房地产

房地产也是一种能赚大钱的生财之道。但 "放长线,钓大鱼",收益不是短期就看得到。所以不算在快速致富的方法之内,我们说的职业是房屋中介。如果能找到房源、不怕挫折,而且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受人喜爱的话,有机会做一个成功的房屋中介人。不过,虽然钱财到手,但是,这个职业真的能让人有幸福感吗?

11、网络红人

艺术才华、搞怪作秀、意外爆红……YouTube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网络红人。他们的网站上会有各种广告,网民们每次点击这些广告,这些红人们就轻轻松松赚到钱。数额还不小。不过只有专业的公司在背后炒作做推手,网络红人的人气才能越来越旺。

12.出国淘金

在国外成功的秘诀是:时机早、不怕失败,摔倒了再试一次。另外,工作能力强、勤俭节约、诚实可信也是事业成功的必备因此。可是仔细想想,如果能够做到这几点,其实在自己的家乡也可以获得成功。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时过境迁/360度全景照/乔布斯17句格言/文革黄书《少女之心》
  • 离婚律师/最霸气的十句话/情到深处,诗最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老子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