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古堡之吻/感性文化特点/五千年中华文化是真是假/诸葛亮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發佈時間: 5/5/2015 10:56:36 PM 被閲覽數: 17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古堡之吻

 






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感性文化”特点(3):国民缺乏道德基础-“




送交者: 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 2015年05月04日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感性文化”特点(3):国民缺乏道德基础-“虔诚的情怀”


在前文,我批评了中国传统文化由于缺乏“绝对”的信念,所以导致了“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在哲学上的错误是明显的,因为相对主义自相矛盾。在这篇我将引伸出传
统文化缺乏绝对信念追求的严重后果之一:中国人缺乏道德的基础 -“虔诚的情怀”。

我们知道,其他世界的三大文明都有对“绝对观念”的追求,这种追求或表现为宗
教信仰,寻求上帝,或哲学追求,通过理性追求真理。现在中国的国门终于开放了,
中国人与世界各国人接触,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外国人为什么对信仰和宗教如此珍重。
中国人经常以随便不负责任和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外国的神圣物地,引起当地政局
的抗议。据报导,我们当年尊敬的国家元首江总书记,在参观欧洲某个文艺复兴时
艺术大师的书房时,看见他所用的钢琴,立刻跳过围栏弹了一曲。明明那里写着
“勿碰展品”,因为是那人家的“国宝”。在场的陪同国王室人员的尴尬和气忿可
想而知。江泽民如此,他的国民爱到处刻“某某到此一游”,随便吐痰大小便等毫
不奇怪了。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缺乏的东西,一定是谈的最多的。中国人的吃饭是个大
问题之一,所以中国人见面要问“吃了没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的最多的,就
是道德说教,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又有“道德文化”之称。同理,毫不奇怪,因为中
国人是最容易“缺德”的集体,所以中国历来的圣人们反复告诫人们该怎样遵守
“道德”(为此,屈原当年选择了投江)。现在的中国社会,无疑是世界上最缺德的
国家。就连搞了民主政治几十年的台湾,也卷入的“地沟油”事件。可见,中国传
统所谓“道德文化”是多么无用。相反,几乎没有人怀疑,在北美,在欧洲,如果
你开车半路抛锚,帮助你的人会很多。这样的在中国所谓“雷锋精神”,在外面都
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说“遍地雷锋”也不过份。更不会有食品搀假,为基本生活
用品谋利不择手段到违法的情发生。


国人的虚伪和道德缺失,与外国人普遍诚信和助人相对照,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
是中国文化中缺乏“虔诚的情怀”。“感性文化”的特点,就是“自我感觉太良好”,
像个被人夸了几句的小女孩,人没有敬畏之心,认为自己是“天下老大”。而没有
从“理性的角度”,真正认识到无限和绝对”是“思维的本质”,而不是“感觉的
本质”。感觉的这种虚假的“极端脾气”,导致了自我膨胀。在政治上,它表现为
极权和独裁而非自由和民主。在道德上,就是没有“诚实”的根基:虔诚。可以干
尽伤天害理的事情,如毛泽东那样,“我死了哪怕它洪水滔天”。当社会的权势人
物缺乏道德时,他们最害怕的是下面底层的人们也如此。因为那样社会就会混乱,
当权者就无法维持自己作为统治者的利益。所以,当局要反复重申道德来欺骗百姓。
而百姓对社会其他人,也是”不得不尊守道德”。但一旦有机会有利可图,立刻抛
开了所谓的“道德标准”,而挺而走险,见利忘义。


要建立一个“现代中国”,首先必须引进宗教。有宗教,人民才有虔诚的信仰,才
会自然地遵守社会道德。否则,中国的所谓道德,永远是“空中楼阁”,永远是
“阳奉阴违”,永远无法扼制人的贪婪本性 - 中国永远是“世界上最缺德的国家”。


参考:

http://www.amazon.com/Explanation-Instancology-Outline-ontology-absolute/dp/151162101X/ref=sr_1_1?ie=UTF8&qid=1429299601&sr=8-1&keywords=instancology


http://www.amazon.com/Explanation-Instancology-Outline-ontology-absolute/dp/151162101X/ref=sr_1_1?ie=UTF8&qid=1429299601&sr=8-1&keywords=instancology


 createspace






五千年中华文化是真是假?


2015-05-05


 

以前留学英国, 和英国人争论过. 我说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历史, 英国人不承认, 说中国和英国文明历史相同, 都是三千五百年左右, 这是有证据的. 中国说五千年文明历史, 超过三千五百年就没有可靠的证据了. 看到英文写的中国文明, 用词是有记录的中国文明是三千五百年,从商朝甲骨文开始,显然作者注意到了中国人说是五千年文明,所以为了避免没有必要的争论,写清楚有记录(证据)的中国文明,是三千五百年,从商朝甲骨文开始。

 

有人研究说黄帝是原始部落的首领, 据说黄帝有五个媳妇, 孩子都是随母亲的姓氏, 极有可能是由原始母系部落, 向父系部落转换过程中. 有人把三千年前诗经翻译过来, 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诗经的内容也是反映了是由原始母系部落, 向父系部落转换过程中. 诗经中男主人心中烦恼, 想离家出走. 女主人表示理解, 但是只愿意等待一年, 意思是你若找到比我满意的女子, 是你的福气. 如果找不到, 我对你是有感情的, 一年之内回来, 我们还是夫妻, 如果超过一年, 就不要回来了, 我或许招其他男人进来. 显然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恰恰是在那时候开始的.

 

中国文明到底是五千年, 还是三千五百年, 我是不清楚, 或许网上有专业人士清楚. 请教了学文史的朋友深山兰, 回答是:

 

由于英国人的经验主义哲学的传统,他们对于历史一类问题,基本的态度是有多少资料,说多少话。天马行空式的、没有证据而下断言的行文方式会被认为是非学者的特征。所以,他们对此类问题,一般是持保守的态度。

文明一词有多重含义的,你这里取的显然是指有文字记载的文明。这样的话,中国的甲骨文时代一定是包含其中的。中国的甲骨文时间跨度很长的。最早的是什么时代,中国的学者经常说的是语义含糊,证据不充分的。中国研究此类的学者,经常是现代科学的手段非常缺乏。前些年,中国搞了一个夏商周断代的工程,最后好像是不了了之的。因为那些学者基本都是学识非常窄小,眼界狭隘,自然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像样结论。

甲骨文最早的年代,我们好像没有太明确的结论。仰韶文化是没有文字的。在这一的限定下,说中国有文字的文明有五千年,显然是没有明确证据的。

 

结论: 没有认真负责的学术研究也是中国特色之一, 得不到世界承认. 看来早期学者不老实, 尤其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文史学者, 说五千年文明可能没有可靠证据, 不靠谱. 是真是假? 很想听一听大家的看法






诸葛亮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三国中,蜀国有德怀天下的刘备、有通天地人三才的诸葛亮辅国、有五虎上将冲锋陷阵,但却最先灭亡,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蜀国作为进攻型的国家,却按照防御型的国家布置。

  公元209年至219年十年间,刘备先后收复荆州各郡、占领西蜀、攻取汉中,纳关中军阀马超入麾下,兴起不可谓不神速,但就在此档口,刘备与诸葛亮决策出现了关键性失误,那就是定都问题。

  蜀国把都城定在了四川盆地深处的成都,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以之为基础足能独霸一方,却很难向外发展,依靠蜀道天险足可阻挡北方曹魏,由于三峡绝壑且逆流而上足可阻隔东吴进犯,但事情都是相反相成的,这些也让蜀国很难出兵攻击北边曹魏与东边东吴,以当年刘邦从巴蜀和汉中出兵攻取关中,都需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何况从四川盆地之中的成都发兵进攻曹魏和东吴了,即使可以出兵,后勤补给就成为最大的问题。荆州失守之后,刘备亲自率兵进攻东吴遭到大败,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进攻魏国都无功而返,主要力量都用在后勤补给,而核心问题也都出在后勤补给上。

  蜀国的国家性格是进攻,但定都成都,这是自保的布局,布局失当,所以进攻总不顺利,并最先灭亡。

  

  如果蜀国能定都荆州(这是进军中原和东吴最重要的跳板),以成都为陪都作为退路,以诸葛亮的谋略、五虎上将的勇猛,三国形势可能将另当别论。至少让诸葛亮常驻荆州,囤积重兵,打通到川中的粮道,相机向北拓展或大举北伐,或顺江而下进攻东吴,但可惜的是,刘备和诸葛亮把统一天下最重要的荆州,交给刚愎自用的关羽,致使荆州失陷,进攻完全陷入被动。

  被动的国家布局加上被动的进攻,蜀国还有希望吗?

  每次出兵北伐都需要绞尽脑汁上演“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险棋,把平定天下的大事维系于奇险的蜀道、祁山,后勤供应极其艰难、耗费极大,仍不能送达先头部队,部队抵达前线之后,首要问题成了吃饭,经常需要抢收诸如陇右还在田地生长的粮草,这是要统一天下的样子吗?

  蜀国好不容易集聚起来的人力、物力,大部分耗费在往前线运送的道路上,等到直面对手之时,已是强弩之末,这样“统一”天下,再富裕的蜀国也会被掏空累垮,包括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并且没有什么效果。

  三国中,蜀国有德怀天下的刘备、有通天地人三才的诸葛亮辅国、有五虎上将冲锋陷阵,但却最先灭亡,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蜀国作为进攻型的国家,却按照防御型的国家布置。

  公元209年至219年十年间,刘备先后收复荆州各郡、占领西蜀、攻取汉中,纳关中军阀马超入麾下,兴起不可谓不神速,但就在此档口,刘备与诸葛亮决策出现了关键性失误,那就是定都问题。

  蜀国把都城定在了四川盆地深处的成都,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以之为基础足能独霸一方,却很难向外发展,依靠蜀道天险足可阻挡北方曹魏,由于三峡绝壑且逆流而上足可阻隔东吴进犯,但事情都是相反相成的,这些也让蜀国很难出兵攻击北边曹魏与东边东吴,以当年刘邦从巴蜀和汉中出兵攻取关中,都需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何况从四川盆地之中的成都发兵进攻曹魏和东吴了,即使可以出兵,后勤补给就成为最大的问题。荆州失守之后,刘备亲自率兵进攻东吴遭到大败,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进攻魏国都无功而返,主要力量都用在后勤补给,而核心问题也都出在后勤补给上。

  蜀国的国家性格是进攻,但定都成都,这是自保的布局,布局失当,所以进攻总不顺利,并最先灭亡。

  

  如果蜀国能定都荆州(这是进军中原和东吴最重要的跳板),以成都为陪都作为退路,以诸葛亮的谋略、五虎上将的勇猛,三国形势可能将另当别论。至少让诸葛亮常驻荆州,囤积重兵,打通到川中的粮道,相机向北拓展或大举北伐,或顺江而下进攻东吴,但可惜的是,刘备和诸葛亮把统一天下最重要的荆州,交给刚愎自用的关羽,致使荆州失陷,进攻完全陷入被动。

  被动的国家布局加上被动的进攻,蜀国还有希望吗?

  每次出兵北伐都需要绞尽脑汁上演“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险棋,把平定天下的大事维系于奇险的蜀道、祁山,后勤供应极其艰难、耗费极大,仍不能送达先头部队,部队抵达前线之后,首要问题成了吃饭,经常需要抢收诸如陇右还在田地生长的粮草,这是要统一天下的样子吗?

  蜀国好不容易集聚起来的人力、物力,大部分耗费在往前线运送的道路上,等到直面对手之时,已是强弩之末,这样“统一”天下,再富裕的蜀国也会被掏空累垮,包括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并且没有什么效果。

backchina

 


上兩條同類新聞:
  • 虎妈猫爸/女高干大彻大悟/九一三没有胜者/邓小平复出周恩来真实态度
  • 参展作品贝壳村首发/男子花36年造了座原始森林/中国近代极刑图/那些奇葩的非洲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