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二十条谶言/中國的復古運動走向何處/大器晚成/李志绥曝毛秽闻 学者驳斥
發佈時間: 5/24/2015 12:11:10 PM 被閲覽數: 464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下一站婚姻

    注意:将自动播放下一集


      细数历史上最神秘的二十条谶言 !







      出水莲

      什么是谶言?


      毛志成先生说:“谶,是指某种不祥的预言或预兆。”“谶”,或者“谶言”这种东西,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应该不陌生,它像一根神秘的线,把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用“谶”的方式联系起来。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受到谶言影响的历史


      一起来细数中国历代的二十条著名的谶言...


      第一章 桑弧箕服,实亡周国。(周)

      周宣王继位之后,民间传出了一则谣言:“桑弧箕服,实亡周国”。意思是,大街上卖桑木弓箭之人,即为灭亡周国之人。周宣王听到这则谣言之后,心里十分不安,他下令:一、不准传播谣言,有谣言惑众者,杀无赦!二,王国卫队,到大街上巡逻,但凡看到卖桑木弓的人,不管男女老少,皆“执而杀之”……
        
      第二章 始皇死而地分。(秦)

      在秦王朝之前的诸侯分封制度,类于现在的邦联制度,由若干个小国,或者有一定国家权力的诸侯封地,组成一个相对松散的国家联合体。这种社会制度下,臣民思想上的自由度较高,利于开发民智、解放思想。中国远古时代的真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产生于先秦的诸侯分封时代……

      第三章 亡秦者,胡也。(秦)

      《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巡北边”。到秦国的北方边境巡视。当时燕地有一很有名的方士卢生,受秦始皇之命,入海求仙回来,在路上碰到秦始皇。他向秦始皇帝献出一册神秘的图书,图书上说:“亡秦者,胡也!”……

      第四章 病已当立。(汉)

      汉孝昭帝元风三年正月,汉王朝发生了两灵异事件:一、“泰山有大石自起立。”二、“上林有柳树,枯僵复起,虫食叶成文:公孙病已当立。”……

      第五章 靠谶言起家的皇帝——王莽。(新)

      这个时候,谶言出场了,先是有人挖井,挖出了一块石头,石头上还刻了字。《资治通鉴》记载:“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第六章 赤伏符之迷。(汉)

      儒生强华,献给刘秀的《赤伏符》太神奇了,在赤伏符里,居然是指姓道名地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中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

      第七章 代汉者、当涂高。(汉)

      据记载:东汉的第一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见到过这则谶言。在刘秀和蜀郡太守公孙述,(其时公孙述已自称皇帝)进行谶言理论论战时,提到这则谶言。当时刘秀给公孙述书信中说:“代汉者、当涂高。应是一位姓当涂,名高之人。君岂高之身?!”……

      第八章 千里草、何青青。(汉)

      这则童谣最早见之于《后汉书•五行志一》:“献帝践祚之初,京都童謡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则谶言,后来也被罗贯仲引用到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对于童谣的出处,有一种说法是:董卓军费不足,就打起了汉皇室陵墓的主意,他下令大肆盗挖汉王朝各个时期皇帝的陵墓,掠夺金银珠宝。在盗吕后陵墓时,得到一卷黄绢,上书“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第九章 诸葛恪,何弱弱。(三国——吴)

      诸葛恪这个人,与他的叔叔诸葛亮相比,其智力、能力绝对不在诸葛亮之下。但是这个人情商太低,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顾虑他人感受。吴国名将陆逊对他说:“你气陵其上,意蔑其下,非安德之基也!”他是一个对上看不起领导,对下小瞧群众的人。这类人即便能力再超群,也难已成事,诸葛恪就是这样一个人儿……

      第十章 青盖入洛。(三国——吴)

      晋咸宁六年,公元280年,也就是“青盖入洛”谶言所说的庚子年,十一月,晋人伐吴。可吴国朝臣之中,已经没有人能做周瑜,已经没有人能做诸葛恪了。只个把月时间,吴军兵败如山倒,皓皇帝向晋人投降。太康元年四月,皓皇帝被晋琅玡王押送晋都洛阳。五月,孙皓与太子“泥头缚面”,跪在洛阳东门,等候晋朝皇帝发落,他实现了自己另外一种方法的“青盖入洛”……
        
      第十一章 东南有天子气。(秦——东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六年,始皇出巡的车队,浩浩荡荡从咸阳出发。随行有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胡亥等人。次年二月,至云梦泽,在九嶷山下,祀“虞舜之灵。然后浮江顺流而下,到达携李后,(今浙江嘉兴)始皇深恶此地有王势,(看上去象是有“天子气”,用现代述语,疑似有天子气,)所以下令从各地征调来十万囚,在这里一起拉屎拉尿,以污秽其土,并把这里的地名改为为“囚拳”……

      第十二章 牛继马后。(晋)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223年,魏黄初四年,中国西北张掖地区柳谷口,出现了一桩奇事儿。先是老天好长时间不下雨,到黄初四年十一月,像发生天漏一样,张掖地区下了好长时间的雨,许多地方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现象。在泥石头流里出现了许多……

      第十三章 晋祚尽昌明。(晋)

      晋王朝自公元265年,由司马炎一手创建,到公元420年灭亡,共存国156年时间,其中有42年时间,近四分之一时间,王朝由两位弱智皇帝管理。有人说晋朝人物是如何如何风流,但从这两位弱智皇帝的身上,可以得到一部分答案,晋朝人物之风流,是以皇帝的弱智或软弱,皇权退让为基础……
        
      第十四章 昌明之后、尚有二世。(刘宋)

      空城计的原创者,应是刘裕,罗贯中很可能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法,把空城计,从刘裕身上,嫁接到诸葛亮身上……
        
      第十五章 鸟妖诗。(陈)

      《南史-陈后主纪》云:“陈之将亡,有鸟一足,集其殿庭,以嘴画地成文:


      独足上高台,
      茂草变成灰。
      欲知我家处,
      朱门向水开..


      第十六章 桃李子、得天下之。(隋唐)

      《资治通鉴-隋纪七》记载:会有方士安伽阤言“李氏当为天子”,劝帝(隋文帝杨坚)诛尽海内凡李姓者……自此以后,终隋王朝之世,“李氏当为天子”、“桃李子、得天下。”这两则谶言广为世人所知,有许多李姓之人,跳出来称自个儿名应图谶,如李密、李轨、李渊父子。最后鹿死谁手?谁才是真的英雄……

      第十七章 女主昌。(唐)

      在《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三部史学著作里,都收载了一则谶言:“女主昌”……李淳风对谶言很精,但他对李君羡被诛一事,却不太清楚。所以他对皇帝说:“据臣观星象,推演历数,代李之人,已经陛下皇宫之中!此人可能是陛下手下,也可能是陛下亲属,没有意外情况,自今而后,再过三十年,此人当王天下!”……

      第十八章 点检为天子(宋)

      次日,周世宗剩辇回京。张永德也是一翻好意,却被世宗斥责了一通,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几天之前,世宗的案几上神奇出现了一块一尺左右的木板。木板上写了几个字:点检作天子……

      第十九章 宋真宗“天书”事件。(宋)

      宋真宗说:“朕所以请大家来,因我大宋王朝发生了一奇异之事。景德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晚,朕方就寝,似睡非睡之间,突然寝室内一片大光明。光焰之中,出现一神人,神人穿一绛紫色长袍,他对朕说,速于正殿建黄箓道场,来年一月,上天会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切记切记,勿泄天机……”……

      第二十章 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京畿。(明)

      “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京畿”这句谶言,据《明史》记载,是出自于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年间。明建文帝朱允文,是明太祖朱元璋太子、朱标第二子。因朱标英年早逝,朱标长子早夭,按古代皇权传承“立嫡”原则,所以朱允文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




      中國的復古運動走向何處﹖




      海外逸士

      近來﹐中國正在興起一個復古運動。一會兒祭黃帝﹐一會兒掀起崇孔活動。甚至推廣
      到了國外。服裝也在復古。除了推廣生活中穿唐裝外﹐有的地方一些民間活動﹐如
      結婚﹐也穿上了古裝。可能新娘還要坐花轎。這種服裝復古只能是局部的。如果全
      國範圍內都穿古裝﹐豈不回到了古代﹖
      有人說推廣復古運動是要恢復文革中被破壞的舊道德觀念。這種說法﹐細想起來毫
      無道理。因為人類共同的基本道德觀念是沒有新舊之分的。如貪搶﹐古今中外都是
      違反道德而且犯法的。如助人為樂﹐古今中外都是受人歡迎的。雖然中國國內道德
      已經破壞無遺﹐並且都突破了底線﹐但跟新舊沒有關係。我們要的是恢復道德觀念
      和行為。既然道德問題跟新舊沒關係﹐當然跟復古運動也無關係。所以這種復古運
      動不但是搞形式主義﹐而且是商業炒作。商人們可以大量販賣復古產品﹐獲利豐厚。



      中国历史上十个大器晚成的牛人,不简

      单啊(图)



      backchina  浮生未歇

      黄忠五十岁之前基本上属于治世,无人赏识,后来荆州一乱,他才出头。

        

        中国历史上十个大器晚成的牛人

        10 苏洵

        “苏老泉,夺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是过去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字经》中的一则故事。讲的就是北宋大文学家、《六国论》的作者苏洵青年时代的事。

        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52岁),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9 齐白石

        这位在近代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起步晚,基础差。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齐白石什么时候可以称的上“成”字不太好说,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卒年95岁。

        8 勾践

        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

        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著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

        勾践七年(30岁)归越,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勾践乘吴国争霸中原国内空虚加上国内天灾大败吴国。勾践二十四年(47岁),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有志者,事竞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7 刘邦

        刘邦应该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除了运气出奇的好,我觉得他也有自己过人之处。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此时的刘邦已是47岁的“高龄”了。47岁在今天想创一番事业也觉得自己老了,在2000 多年前47岁的人可能相当于今天67岁的人。何况还是从一个县里小小的干部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差距。

        刘邦的革命事业进展非常迅猛。公元前206(仅仅3年时间)年十月刘邦便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入关后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革命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55岁),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一般说“从奴隶到将军”表示一个人的飞跃,而刘邦8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亭长到皇帝”的跳跃,更牛。

        6 屈原

        其实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适,但我认为屈原在文学上成就的顶峰确实是比较晚的时候。这于他一身坎坷的经历是有关的。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报国的忠臣可能在文学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坛遭到排挤,被放逐后伟大的《离骚》才横空而出。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62岁),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

        据说屈原还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5 慕容垂

        慕容垂重小就勇冠三军,深受父亲慕容皝的喜爱。后来却被太傅慕容评逼走,在在付坚麾下忍辱负重几十载,直到须发皆白才重新收拾了燕家天下,也可以算是大器晚成。

        慕容垂为前燕开国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暐之叔。甚得慕容皝宠爱,后来得到慕容恪赏识,曾为前锋都督,前燕吴王。369年晋将桓温率军攻前燕,在枋头撤退,慕容垂以三万骑追到襄邑(今河南睢县),大败晋军。后被太傅慕容评逼走,携妻子投降前秦。淝水之战中进攻被委派进攻襄阳,暗中保存实力,在前秦败后叛变,慕容垂纠合鲜卑、乌桓,建立后燕,率军二十万攻邺,一年后夺据邺城。

        386(60岁)年称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市)。393(67岁)年消灭慕容泓的西燕政权。因扣留北魏王拓跋圭弟弟,与本是藩属的北魏关系恶化。395(69岁)年太子慕容宝征北魏,于参合陂之役大败,隔年慕容垂反击,但病死于亲征途中。

        4 黄忠

        黄忠在三国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轻时可能有点小名气,但确实老了之后跟着刘备后才出名的,特别是定军山一战,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后来能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也可能和这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公元 211年(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平定益州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后黄忠升为征西将军。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3 重耳

        为了避难,43岁的晋文公开始过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岁)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冷言冷语。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一个国君也居然喜欢看希奇)。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前632(65 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

        2 吴承恩

        吴承恩其实从小在家乡就小有名气,他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然而他的成名作《西游记》却成书很晚。

        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游记》的创作。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82岁)离开了人世。

        据说吴承恩正式写《西游记》已经是72岁的高龄。各位年龄偏大,在学术、政界、商界均不得志的,可以考虑来写小说,说不定也写成一代大师。

        1 姜尚

        因为年代太久远,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传说他活了100岁,这毕竟是传说。不过说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没问题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传奇性,不过可能没几个人有这样的运气。当然自己的实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大获全胜。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中国有句老话“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夸张了。不过我记得在那里看过,说姜尚72岁被拜为国师,可信度就高些。无论是八十遇文王,还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励我们每一个人。

        当然,还有很多这样的人被掩盖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不被我们知晓。另外,这篇文章也不是劝大家年轻时好好玩,等上了岁数再做一个大器晚成的人才,而是告诉大家只要你有心去做,总能成功的。大器晚成的人需要一种过人的坚韧不拔的毅力,需要矢志不渝的自信,因为晚成比早成要经受更多的考验,如果有可能,还是尽最大可能早成吧。






      李志绥曝毛泽东糜烂性秽闻 旅美学者驳斥(图)




      来源:倍可亲


        编者按:1994年10月,李志绥以毛泽东私人医生的身份出版了《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一书。由于书中以当事人的身份详细披露了毛泽东不光彩的一面,如残酷的政治手段和腐化糜烂的私人生活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在1995年7月号的台湾刊物《海峡评论》中,旅美学者董庆圆发表文章《为什么我们要评李志绥》一文,对《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一书进行了多方面的批评。该杂志是一本致力于中国统一、思考与讨论中国问题的杂志,对于争议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


        1957年访苏期间,毛泽东与保健医生李志绥等在一起
        一、为什么要批驳李志绥这本书?
        如果不把李志绥的书和西方的出版界、新闻界、学界和文化界相结合来看,这本书没有什么好批驳的。因为,像这类的中文书,早有《瘟君旧梦》、《毛泽东和他的女人》等等,驳不胜驳。李书与其他书不同的地方在于由西方出版、西方评介、西方宣传,以英文倒翻成中文的方式,实行“出口转内销”,定下了反毛反华的调子。这本书当然不是单纯的一本回忆录,而是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反华的精心制作。
        二、西方在李书上花了巨大成本
        李志绥的原着写于一九八九年,首先拿到台湾的出版社,没有得到重视,出价只有几千美元。之后拿到西方一个大出版社(Random House),立即受到负责人Jason Epstein 的重视,出价高达数十万美元。为了出版此书,Epstein 先后找了六七个翻译,请了学界的黎安友(Andrew Nathan)参加出版工作,并为这本书写前言,又找了中国专家Anne Thurston作详细的注释,还请了法律、医学及知名的西方汉学专家做顾问。
        从一九八九/九○年决定出书到一九九四年十月该书问世,其间翻译加注释竟然花了近五年的时间,并且翻译成十几国文字,同时推出。
        这本书出版前后的宣传之盛也是空前的。US News & World Report买下摘要版权,专期刊登;《纽约时报》以头版大篇幅大标题介绍。各电视台大力宣传,文化界,例如New York Review of Books、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London Times、New Yorker等都出了书评。西方汉学界的所谓“权威”相继发表评论。其他,《读者文摘》、美国之音等等也转载、转播。
        于是,一夜之间,Monster Mao就在西方成为定论。李的书也就被定为研究毛和中国的必备着作。用如此大的规模,动员了广泛的出版界、新闻界、学术界的力量,制造这么大的声势,至少我在美国的二十多年中从没见过。这本书对西方而言,可谓如获至宝。但出版之后,英文和其他外文版的销路极差,只有中文版一枝独秀,并以地下方式行销中国大陆。
        三、小题如何大作
        是什么原因让西方如此不惜成本?既然这么重视又为什么拖了五年之久?这本回忆录为什么会有如此权威,可以替毛和中共作出历史定案?为什么宣传、评介的重点会放在“性”的渲染上?我们一路问下去,就十分清楚地看到:这是小题大做,贱货贵卖。李志绥所能提供的内容极少,不过是毛身边的一个保健医生用以卖钱的琐事;而李书要起的作用却极大:在历史上定下恶魔毛泽东、黑暗新中国的案。关键正在于此:小题如何大作?贱货如何贵卖?当然就得玩弄各种手段。其中包括:
        抬高李志绥本人的身价:李本人只是一个保健医生,照中共的级别,应是十几二十级的中下级干部。而他总是将自己和江青、叶子龙、李银桥、汪东兴等九级以上的干部都相提并论,中共的级别代表着地位,级别相去太远那里有什么结盟作对?李不过攀附汪东兴求进。
        夸张李和毛的接近:书中有意无意,处处给人以现场回忆的印象。事实上,书中所述大部分重要事件,李根本就不在场。李接近毛的机会也不多,这一点不难查证,李书之中也可看出。
        专写黑暗面,处处中伤、诽谤:用黑暗的毛笔描写毛左右周围的人。对周恩来、邓颖超等人恶毒攻击。
        以他人回忆为回忆:利用一九八九年以后中国出的大量回忆毛的书(包括李银桥、张玉凤、孟锦云等)作为李书“补充”、增改以及攻讦之用,这就是为什么出书花了五年之久的一个原因。
        以污秽的性事作为攻击毛的重点:大力渲染、歪曲杜撰,危言耸听。
        实行权威论断,由西方“学者”黎安友自写前言,作出近几十年来所未见的最侮辱毛和中国的结论。再发动西方学界、新闻界、出版界全力呼应。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要攻击一个人,总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但攻击的一方下作到必须用渲染捏造性事来作为主要的进攻点时,也就可以说明其黔驴之技穷了。
        四、李志绥书中的弄假
        正是由于内容太少野心太大,玩弄手段必然弄虚作假,李书的出版犯了出正当书的一切禁忌,破绽百出。
        这就形成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名义上被捧为具有学术历史价值的回忆录,而内容及其出版却是违背了学术、历史,乃至一个严肃着作的标准。因此,产生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形式:不见原着,只有英译本和英译本的中译本。又由此产生了中英文本不相符合的种种矛盾。
        于是,被西方报刊作为评述主题,大幅引证的有关毛的性秽闻:和几个女人群交、同性恋、采阴补阳等等,在中文版本中都不见了;毛传布性病的讲法(黎安友的前言)中译本中被李删改,李在后来的讲话中直说毛没有性病,书中毛的“无数”性伴侣,李说既不上百,也无数十,究竟多少他也说不出;毛的性行为,李承认没亲见,李甚至说他书上没用上床二字,英文版上的性群交都是子虚乌有了!
        李志绥在中文版改了自己的谢言,改了黎安友的前言,改了Anne Thurston的注释,还改了正文,可说是无处不改。以下再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会面。毛与贺子珍会面的事在中国早已流传,真实的情况近几年才弄清楚,中国方面,通过当时参与其事的人的访问,时间、地点、内容都基本确定。两人是在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时见面的。毛与贺子珍相见时没有第三者在场,谈话的内容都是毛贺自己说出来的。李志绥的“回忆”把两人见面的时间说成是一九六一年,给人的印象似乎他当时在场。特别是英文版中,竟然讲出毛当时的面部表情,有如亲眼看到。(要注意的是,这些在英文本中的描述,中文版中又被改掉。)负责注释的Anne Thurston,根据她后来蒐集到的中文材料,为了给李书一个下台阶,作了这样的注释:“中国的一个材料来源说,会见的时间是一九五九年,另一个来源则同意是一九六一年。”但在翻译自英文的中文本中,李志绥则将Thurston的注释改成:“在此之前,一九五九年,毛在上海曾见过贺子珍一次。”好像毛贺见了两次,而谈的却是同一内容(贺告诉毛要小心王明的迫害等等)。显然李说的是谎言。这件事相当典型地反映了李志绥的为人。他首先是自抬身价,以表示和毛的接近。在他的回忆中一再把不在场的事写成在场或给人印象他就在旁边。等到露出马脚,又赶紧掩饰。连不是他写的东西他也拿来修改一番。在滴虫病一事上,他把黎安友的前言改了;在贺子珍一事上,他把正文连同Anne Thurston 的注释一起改了。注释被改动的地方还有很多。
        再看一个例子。就在英文版的第一章,李志绥说他是毛泽东私人医疗组的组长,这个医疗组由中国十六个最好的医生组成。西方读者自然会以为李志绥必定是十六名名医之首。而中文版就将“十六名最好的医生”这些字去掉了。李是什么样的医生,根据他的自述和他自己所说毕业于华西医学院(协和医学院抗战时在西南的分校)。毕业以后做的是国民党军医和澳大利亚船医。这两个经历,严格说都不是正式医生,更不要说是什么专家了。从一九五○年后,他从医疗所调到毛的医疗组做保健医生,照他自己说,只给一个人看病,看的只有两种病:睡不着觉和咳嗽。这是什么名医?
        以上的例子俯拾皆是。中文本和英文本两相对照。其改动之处不是一两处或十几二十处,而是几十处上百处。
        李志绥败坏了所有做人的道德规范:
        他违反了医生的职业道德,不仅不替求医的人守口,甚至把生理器官的异状也写出来当作商品出卖;
        他不顾朋友同事之间起码的道义。他把一个人的讲话断章取义或无中生有,拿来作为攻击另一个人的材料。他几乎对他所有的长官和同事都进行了恶意的攻击和中伤;
        他背弃了作为一个国家公职人员的公共道德,把国家的一些机密,例如保卫措施泄露出来并加以攻击;
        他出卖中华民族的尊严,编造侮辱民族的领导人和人民的丑闻,供给外人作为反华材料;
        他自我夸张、捏造事实。这样一个人,这样一本书,吹嘘成历史的见证,捧为“春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反过来说,乱臣贼子作“性”春秋,而孔子气,气得呕血。
        五、文化帝国主义
        一本无聊的书,可以在全世界造庞大声势,这就是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本领。过去有人嘲笑美国的苏联研究说,一般被认为是臆测、诽谤、谣言、黄色的东西,只要拿到苏联研究上,就可称为学术论文。这并不是笑话。李志绥这本书就是活的例子。
        我们在西方待久了,都会了解,西方文化有它的优越处,也有反动的地方。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不同之一,就是它的强烈排外性和并吞性。而其中又以基督教为主流的民族、国家最显着。这种文化的特点是将善恶是非的观念绝对化和极端化。和中国传统的兼容相反,对异己施用暴力,将之彻底摧毁或压服,使其永世不得翻身。赢者通吃,输者全亏,是只许赢不许输的文化。此一文化特点的极端表现,是自我中心和暴力的绝对权威。
        黎安友为李书写的前言就是这种心态:
        在他看来,因为中国出的所有关于毛的回忆的书,都是官方或半官方的,所以没有李书的价值。换句话说,只有在西方发表的,为西方鉴定的,才有价值。要知道,这里谈的全是中国人和中国的事。
        他把李讲的所有坏的地方串在一起,搞出一个有一半时间在床上的毛,和毛周围的一群奉承小人,把中国说得一片黑暗。
        他的语气充满了对毛所代表的中国农民的粗俗的鄙视。却盛赞李的西方气质。
        他对中国妇女作了极端恶劣的侮辱,说“女人像上菜般轮番贡入”。
        他替毛作下结论:毛进入黑暗深渊,犯下滔天罪行。这那里是李志绥的书所可能推出的?这只表明黎安友对毛领导下的中国的深切仇恨。
        这就是典型的欧美中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对其他民族和他国人民毫不尊重。仅从常识上想,像毛泽东这样影响了中国和全世界的人,可说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言行、事功、思想、文学,留下了多不胜数的史料。中国人民在毛的领导下,从半殖民的困境走向完全的独立自主,与美苏相抗衡;从一个民不聊生,毫无工业基础的老大帝国变成农工、国防、科技全面发展的新兴国家。这么多的事实,对黎安友来说并不存在,他可以把李志绥戴着有色眼镜作出的回忆(可能经过黎安友的修饰)的片语只字一一为他的论断定案。
        帝国主义者走到极端:一定要采取恶魔方式来描述对手。从而,为了驱魔,不择手段,把自己的侵略、残暴说成有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还有些东方色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就是西方赶尽杀绝的姿态。请问,全世界最残酷的种族灭绝发生在哪里?就发生在北美洲。从一四九二年哥伦布登陆时,北美洲的印地安人大约有三千万到一亿人,今天只剩下几百万人。请问,历史上最不名誉的战争是什么?就是鸦片战争。请问,最不人道的种族隔离和种族压迫为何?就是北美洲的黑奴制度,今天,拉丁美洲基本上是混血,而北美则黑白界线分明。这都是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国家所造成的。
        对文化帝国主义者而言,他们并不为过去的帝国主义、种族灭绝等暴行反省,而只是遗憾没有彻底成功,没有全赢。在输不起的心态驱使下,自然仇恨他们的对手,也就是那些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取得胜利成果的国家和民族,一有机会就想重新置之于死地,重新变成赢家。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难了解,为什么李志绥的书被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者看中。因为这是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帝国主义者与中国民族主义者的殖民与反殖民斗争的延续。中国在上一回合中取得反帝反殖胜利成果,文化帝国主义者还想要翻案,而且是全盘翻案。这就能解释李书为何能成为描黑中国的宝典。
        树欲静而风不止。今天,有相当多中国人麻痹了,以为世界是一片和平。其实,当今世界没有一天没有战争。在中国问题上,不论台湾、香港,我们都看见帝国主义侵略之心不死。李志绥的书,反映的也是这一点。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大江东去/还好意思说别人颠覆历史/毛时代知识分子自杀档案/太一、无极、宇宙终结、思想主权
    • 江青/任性/譚芷昀/日本天皇或来自中国/一辆车能拉多少/文征明书法/北洋军阀时期民主/沈从文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