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落岁月的风尘,历史将变得从容。1968年10月21日,几名美国官员走进一座普通的香港民宅,拜访一位“重要人物”,以获得主人对大陆时局的高见,供美国政府参考。这位身居陋巷的主人,正是移居香港的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张国焘。

此次访谈的资料一直被美国政府作为机密文件收藏,直到1992年才公布其相关信息。而在张国焘的这些访谈的资料中,对毛泽东的评价甚高。知名博主刘继兴撰文《张国焘晚年曾高度评价毛泽东》揭秘张国焘对中共的惊人预言。
张国焘曾有过叱咤风云的革命经历,后来却沦为中共历史上最有名的叛徒之一。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中共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一直到长征之前,张国焘为革命还是做出了不少贡献。但是,岁月易人,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他的野心开始膨胀。
1935年红军两大主力会师之后,作为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的张国焘,妄图以军力胁迫党中央,以获得最高领导权。并反对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力主南下,另立“第二中央”,事实上走向分裂党和红军的道路。
此后,他一意孤行,拒不执行中央关于北上的决定,直至南下受阻没有出路后,才被迫北上与中央会合。从 1937年开始,中共中央开始对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展开大批判,一向心高气傲的张国焘对自己的前途心灰意冷,渐生叛党之意。

就在这时,原红四方面军重要将领何畏公开叛变投敌,曾为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的张国焘的处境更加艰难。1938年4月,惊恐不安的张国焘借祭拜黄帝陵之机,从西安逃至武汉,然后公开叛变投敌。4月18日,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开除张国焘的党籍。4月22日的《新华日报》公开发表了党中央《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
投奔国民党后,张国焘先后委身于军统、中统等处,还当过一段有实权的地方官 ----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署长。官场的倾轧令他郁郁不得志,很快就被国民党所冷落。解放战争期间,张国焘开始“弃官从文”,以120两黄金做资本,在上海创办新闻周刊,取名《创进》,圆了他十年前即已有之的“从思想上反共”的夙愿。
1949年蒋家王朝大势已去,国民党许多高官显要纷纷逃到台湾。张国焘慌忙把《创进》停刊,携带全家逃到了台北。张国焘携家眷逃台后,举目无亲,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了。当时正是冬天,他急于找地方将全家安顿下来,奔波数日,才终于在台北租到了一栋房子。
张国焘想继续为国民党效力,可一年过去了,国民党既没有给他安排“工作”,也没有过问他的生活。尽管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国民党六届中央委员”,但国民党已将他遗忘了。不久,他居住一带的房子由行政院批示,被辟作东南行政长官公署,强行征收。

他怒气冲冲地前往行政院找人理论,一番闹腾过后毫无结果。房子终究还是被人占了,潦倒的张国焘深知“小胳膊拧不过大腿”,于迁台后的第二个冬天,再次带着全家迁移,迁居当时的英国殖民地香港。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张国焘已在香港安顿下来。在香港,张国焘一度与人合伙,办起了一个名叫《中国之声》的杂志,张担任杂志社社长,杂志自称“既反共,又反蒋”。但不久张国焘就与合伙人产生矛盾,张被合伙人轰走。离开杂志社之后,张国焘看到黄金价格一路飞涨。
于是他以全部家当5000美金作押,在金融市场上干起了“炒黄金”的生意。果然不出张国焘所料,黄金价格一直持续走高。但是突然间黄金一夜之间价格大跌,等张国焘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已是跌得惨不忍睹了。他此时才匆忙将黄金脱手,但为时已晚,原来的5000美元,仅剩二千多一点了。
张国焘的发财梦未醒即灭,真是哭都哭不出声来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张国焘的妻子杨子烈又在买菜时摔断盆骨,成了跛子。
就在张国焘艰难度日之时,美国的一些机构对他产生了兴趣。在他们看来,张国焘虽然已经离开政治中心,但他曾长期担任中共的高级领导人,他的一些见解和回忆或许对研究中国有着极大的价值。1961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名人中心的研究人员找到张国焘,表示希望张国焘为该中心撰写回忆录,作为报酬,名人中心每月向其提供2000港元。

在当时,每月2000港元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收入,对张国焘来说更是雪中送炭。时年64岁的张国焘满口应承,开始写回忆录。1966年,香港《明报月刊》购买了其回忆录的中文版权,这便是后来出版的《我的回忆》一书(1980、1981年由现代史料编刊社内部印行,后又由东方出版社数次印行)。
美国政府的相关机构也看中了张国焘,让他对红色中国的时局发表一些看法。此时的张国焘虽远离政治,但仍然密切关注1966年中国爆发的“文化大革命”。
1968年10月21日,三名美方人员(这三人包括两名美国驻香港领事馆的官员和一名美国专家,为首的是负责中国大陆事务的领事馆官员米西兰尼奥斯)对其进行专访,在这次访问中,张国焘大谈他对“文革”走向的判断。
在张国焘看来,毛泽东发起“文化大革命”绝不仅仅是(如外界所推测的)出于政治权力的考虑,他认为毛泽东此举还有着哲学上的思考。
早在五四时期,张国焘便和毛泽东相识,在中共一大上,两人又一同与会。此后,两人都曾担任苏区和红军的重要领导人。在长征中,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 (今四川小金县) 会师后,张国焘又曾与毛泽东发生政治斗争。毛、张两人既曾是同志,又曾是对手,张国焘对毛泽东自然有自己的认识。

在与美方来访人员谈到毛泽东时,张国焘认为毛有着超凡的魅力和政治能力,他认为作为一个农民社会主义者,毛泽东有一种对“平等”的渴望,一旦他发现自己建立的政权没有提供这些,甚至反而有走向反面的趋势时(也就是所谓的“变修”时),毛便想采取措施来达到目的。这是“文革”发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张国焘也认为,在“文革”发动以来的两年中,毛还常受到一些情绪的影响,从而采取一些危险的戏剧性的行动。
张国焘还认为,对于那些“文革”中迅速上升的人物,特别是那些获得一些权力的“革命小将”和造反派,张国焘认为这些人缺乏实际工作能力,那些年轻的 “革命继承人”不能胜任工作反而成为负担。在那些激进的现任领导人衰落后,中国将回归平静,“文革”所造成的混乱局面必然难以为继,将由此进入实干家治国的时期。
至于毛泽东选定的继承人林彪,张国焘认为他是一个很难让人喜欢,也很难共事的人。林彪被选为接班人,主要原因是毛泽东认为作为一个多年的下属,林对毛有着长期的忠诚。但林彪显然缺乏毛泽东所具有的魅力和政治上的天赋。张国焘推测,林彪会优先考虑军事方面的利益。
在毛泽东去世后,中国政局将如何发展?面对美国人关心的问题,张国焘大胆地给出了预测。由于接班人林彪缺乏毛泽东所具有的魅力和政治上的天赋,所以在林彪执政之后,他将不得不更加借重周恩来,二者将会很好地合作,因为林需要周的支持和治国的专家知识。

在张国焘眼中,周恩来是一个很好的管理者,在周的率领下,一些“实干家”将出现并推动国家前进。
此外,张国焘更是大胆预测,那些昔日围绕在毛泽东身边的激进派,比如毛的妻子江青 、陈伯达、康生等,都将很快地失去其位置和政治影响。在张国焘的眼里,康生是一个平庸之人,对政策或者经济 都一无所知。至于当时已被打倒的一些人,比如刘少奇、邓小平等等,将会复出,因为治理国家需要他们的经验和组织能力。
“文革”的浪潮很快波及香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着名叛徒,张国焘觉得,如果还呆在香港将难逃厄运。惊恐之余,张国焘夫妇决定出国避难。1968年底,就在接受美国人采访后不久,张国焘一家移居加拿大。
张国焘夫妇到多伦多后,与大儿子一家同住。但不久,他和杨子烈发现大儿子的收入养活一家老小有些困难,便搬出了儿子家,住进免费的养老院。
1976年的一天,79岁的张国焘突然中风,右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杨子烈也已年逾七旬,腿还有残疾,无力照料张国焘。
张国焘只得申请住进老人病院。妻子想到他的同乡、曾任国民党武汉警察局局长、现移居美国的蔡孟坚,决定找他帮忙。

蔡孟坚与张国焘妻子见面商议办法。蔡孟坚说,20年代末期,张国焘任中共驻莫斯科的代表时,王明曾将在中山大学读书的蒋经国打成托派,并拟送到西伯利亚去做苦工。经张国焘斡旋,苏联方面才准许蒋经国转到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张后又争取让蒋经国去工厂做工。
张国焘对蒋经国有恩。现在蒋经国在台湾掌权,可以去求助他。张国焘妻子同意蔡孟坚的建议。尔后,蔡孟坚致电台湾,不久,张国焘收到蒋经国送来的一万美元支票。
1979年11月26日,是张国焘的82岁生日。3个儿子将他从老人病院接到大儿子张海威的家中,天伦之乐使张国焘的心情好了起来,不愿再回到严寒难忍的老人病院,不由得脱口而出:“病院有时暖气关闭,冷得我时作呕吐。”
一家人听后,心里都很不是滋味。但不回老人病院又能去哪儿呢?3个儿子都勉强度日,再加上张国焘就更拮据了,最后,他只能回到他不愿住的老人病院。当张国焘离开家时,杨子烈为他准备了几床毛毯,使他减少些严寒。
这年冬天的加拿大异常寒冷,大雪连绵不断。12月2日夜,病床上的张国焘翻身时把被子与毛毯弄到了地上,数次按铃叫护士却无反应。

张国焘只有默默地忍受着严寒的折磨。身体已虚弱不堪的张国焘受此风寒,健康状况急转直下。3日凌晨5时,张国焘已处于弥留之际。当他想再看一眼亲人时,身边却空无一人。当亲人赶到老人病院时,张国焘已去世多时。
张国焘死后,生活都颇为紧张的子女竟出不起丧葬费。老伴杨子烈只有告知蔡孟坚这一窘况。蔡孟坚转告了蒋经国。几天后,国民党中央秘书长蒋彦士电汇蔡孟坚3500美元,用于处理张国焘的后事。1979年12月5日,张国焘被安葬在多伦多的一个公墓中,魂丧异国。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张国焘既然是川北红军中的第一号人物,当然也就成为四川军阀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地想把他除掉。1933年10月,刘湘出任“四川省剿匪总司令” 后,即在全川各地城镇、乡村、通衢、渡口广贴告示,悬赏10万大洋购买张国焘的脑袋。
告示贴出后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红军保卫局就接连破获了两起企图暗杀 张国焘的案件。所有落入红军之手的亡命之徒,一律被处以极刑。张国焘的安危,成了总部首长最为关切的问题。在一次由黄超主持的保卫工作会议上,连在前线指 挥作战的陈昌浩、徐向前也特地赶回来参加。

总部警卫排一共40个人,全都是从作战部队里精挑细选出来的,个个都很能干,有的还有绝活。这40个人,实际上就是张国焘的卫队,人人有座骑,个个身挎 20响的盒子枪,另配四挺捷克式轻机关枪。而张国焘的贴身警卫,亦叫做内卫的,则只有4人,除排长何福圣以外,还有冯吉升、尹中富、苟贵德。
何福圣当时正 好是新“官”上任,两月前原来的警卫排长叶南生调到30军当团长后,何福圣就接替了叶的职务。陈、徐二位首长当即决定,从何畏的红9军中抽调一个师分散驻 扎在通江县城里的天主教堂、列宁小学、考棚、禹王宫等处。
白天黑夜上街巡逻,并在码头、城门设立多处哨卡,检查过往行人。保卫局派出大批侦察员,以各式各样的身份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而总部所在地的中山公园,共 设置了三道防线,将总部木楼围得像铁桶一样。
警卫团负责围墙以外,特务营负责围墙以内,最后一道防线,则由何福圣的警卫排组成。但是,尽管作了如此精心细 致的安排,敌人刺杀张国焘的行动却仍然在卫士们的眼皮底下发生了。那是1934年12月11日,四名刺客在通江城中大庭广众之下向张国焘开了枪。
张虽然大 难不死,但枪声一响,可把何福圣等警卫吓掉了魂!事后得知,谋杀张国焘的主凶,是刘湘军中的武术教官,江湖上人称“贺神腿”的贺朝正。
金童儿夜访龙头大爷

1934年底,红四方面军苦战数月,粉碎刘湘的六路围攻,攻克川北重镇绥定(今达川市),占领着名的盐城南部后,12月11日,川陕省第三次苏维埃工农兵 代表大会在通江县城列宁小学召开,到会代表1500多人。
因为刚打了大胜仗,会场上充满了喜庆气氛,还特地邀请了绥定的洪祥戏班来为会议演出。班主金泰合 工须生,是个鸦片烟鬼。儿子金宝林艺名金童儿,工武丑,名声比他父亲还响亮,最拿手的是《皮金滚灯》、《三叉口》。洪祥班在接到红军的邀请,收拾衣箱准备 前往通江时,却有4名不速之客登门拜望班主金泰合与名角金童儿。来人正是贺朝正与他的三个兄弟。
他们化装成采购银耳的成都客商,从杨森控制下的南充进入苏 区绥定,原准备次日潜入通江,却听说洪祥班第二天也要前往通江为红军演出。贺朝正一想,既是为红军演出,很可能张国焘也要出席。而且演戏时人多,枪响之后 全场必然大乱,脱身的可能性也要大得多。

于是他们便找到了金家父子,称有要事前往通江,望能混在戏班里进入,并许诺事成之后给他们每人1000元大洋。
更令金家父子心花怒放的是,贺朝正当下掏出一根金条,作为定金。金氏父子虽然并不清楚他们此行是去刺杀张国焘,但却明白他们肯定是干与红军作对的事情;也 知那可是九死一生的买卖,但抗不住黄灿灿金条和白花花银元的诱惑,便答应帮忙。12月10日,洪祥班来到通江,住进了南门口曹成贵开的客栈。红军通知金泰 合:洪祥班次日晚间为会议演出。
夜里,贺朝正与3名刺客关在屋子里商量。金氏父子见他们鬼鬼祟祟的样子,不知要捅出啥大祸事,心中也难免发虚,越想越害怕,最后,父子俩拿定主意,得先为 自己寻条退路。而在通江城里,能为他们帮忙的,就只有袍哥舵把子张国隆了。
事不宜迟,金童儿换了件竹布衣衫,出门喊了一乘轿子,急忙往张国隆家中赶去。这 时大约是9点以后,通江城中,家家关门闭户,一派寂静。街道上,每隔50丈左右才有一盏路灯,闪闪烁烁,半明半暗。金童儿乘坐的轿子刚走到街口,就被一队 巡街的红军挡了道。为首的军官喝道:“干啥子的?”
backchina唐伯虎(1470—1523),名寅,字伯虎,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文学家。明成化六年(西元1470年),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过目成诵,熟读四书五经,唐伯虎16岁时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因才华出众,唐伯虎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被并称为〝吴中四才子〞,也称〝江南四才子〞。
唐伯虎19岁时娶当地女子徐氏为妻,两人感情甚洽。唐伯虎25岁那年家中遭遇不幸变故,父、母、妻、妹在一年之内相继去世,这对他打击很大,悲痛之余,唐伯虎更加努力读书治学。明弘治十一年(西元1498年),唐伯虎29岁时参加应天府乡试,中解元(第一名),一时声誉鹊起,名震江南,〝冒东南文士之上〞,春风得意。
进京会试遭牢狱灾
考中解元后的第二年,30岁的唐伯虎踌躇满志地进京参加会试,路遇同去赶考的江阴巨富家的公子徐经,两人相谈甚恰,遂结成莫逆之交。这位徐经,就是后来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的曾祖父。〝世路难行钱作马〞,这富家公子徐经到京城后,以钱财贿赂会试主考程敏政的家僮,得到了试题。徐经文才不行,开考前请唐伯虎帮他写好了文章,而唐伯虎事先并不知情。
毕竟纸里包不住火,此事不久就被人告发,两人都锒铛入狱。唐伯虎在大狱中吃了不少苦头,在他给好友文征明的信中详述了当时的悲惨境状:〝至于天子震赫,召捕诏狱,自贯三木,吏卒如虎,举头抱地,涕泪横集。〞
经过一年多的审讯,案情不明不白,最终虽未判定唐伯虎是考场舞弊案的主犯,但干系是摆脱不掉的。唐伯虎虽被释放出狱,但经过这番折腾已经声名扫地,科举仕途已无望。朝廷革除了他的〝士〞籍,把他发配到浙江偏远之地为小吏。
因才得名,又因名罹祸,而立之年却〝倒立〞,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唐伯虎心灰意冷。耻于去浙江当小吏,又感到没有脸面回家,31岁的唐伯虎开始游山玩水排遣苦闷,足迹遍布浙、皖、湘、鄂、闽、赣等省。
归故里感受世态炎凉
唐伯虎在外游荡了一年多,银子花光了,虽感〝近乡情更怯〞,最后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回归故里。回家后,妻子(续弦)已弃他而去,唐伯虎又气又累,大病一场,性情也大变,破罐破摔,放浪形骸,狎妓聚饮,纵酒浇愁,一副〝看透事态炎凉〞的态势。
史载,唐伯虎曾和祝枝山等扮为乞丐,沿街唱莲花落讨钱,钱讨来了,就上酒楼喝酒。明弘治十八年(西元1505年),已经36岁的唐寅续娶患难中的红颜知己沈九娘为妻,随后在苏州金阊门外桃花坞筑屋,取名桃花庵(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
卖文卖画之余,唐伯虎逐渐从人生低谷走出,他不再消沉,决定开始新的生活。唐伯虎对科举、权势、荣名等封建社会所尊奉的价值体系开始采取蔑视和对抗的态度,并有意识地强化了自己〝狂诞〞的形象。
他写诗嘲笑利禄之徒〝傀儡一棚真是假,髑髅满眼笑他迷〞,自称〝此生甘分老吴阊,宠辱都无剩有狂〞,凡此种种,很显著地表现出一个脱略缙绅阶层行为范式的市井文人形象。后世产生了许多关于唐寅的虚构的传说,也正表明了他的性格存在与市民情趣相契的特征。
〝风流绯闻〞多为杜撰
关于唐伯虎〝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名的由来,有人认为是唐伯虎出于对自己才华的狂傲自负,其实唐伯虎从未自称过〝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但唐伯虎〝江南第一才子〞却是名副其实的。
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艺术造诣高超,唐伯虎才气横溢是真的,他完全称得起〝江南第一才子〞。若说〝风流〞二字,也只是说唐伯虎文风飘逸,为人洒脱,落拓不拘,举止有放浪之行,仅此而已,实际情况并不是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描写的那等〝风流艳名〞。
民间传说的〝点秋香〞艳事,也是纯属后人在文学创作时的想像。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中说,〝三笑姻缘〞是好事者借重唐的盛名,把别人的事,转移在他的名下,是一起张冠李戴的错案。
据考证,秋香确有其人,是当时南京一名颇具名气的青楼妓女,至少比唐寅大十几岁,根本不可能与他发生一场风流瓜葛。所谓的唐伯虎有9个妻妾,可能是从其续娶的夫人〝沈九娘〞这个名字上演化出来的,凭当时唐伯虎的贫寒景况,他连温饱都成问题,怎么可能妻妾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