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的自信:一篇不可不读的好文!
美国社会的自信:一篇不可不读的好文!
?
这篇文章,作者应该是中国大陆旅美人士,值得您用心欣赏。读过之后,深深地体会到,自信并非来自拥有呼风唤雨的能力,而是出于掌握人生的信仰。
记得刚到美国时,去买食品,光啤酒就有十几个牌子,有的牌子还分干啤、冰啤、轻啤。过去我习惯了没有太多选择的社会,从那时起我不得不开始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
生活中,美国社会给了我多一些的选择,也给了我多一些的责任,多一些的自信。
来美国的有些亚州新贵们,很快就发现他们身边少了一份熟悉的羡慕,便多了一份失落。于是,他们随时分发印有董事长头衔的名片,结果并不管用。
于是又一掷千金,买下华屋名车。可气的是,竟然连那些居斗室、开破车的美国佬也岿然不动,不肯景仰擦身而过的奔驰老总。当然更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袖口或领口的名牌。
在美国,高薪、华屋、名车的群众号召力没有在新富国家那样大。这个世界上难道还有什么物质比我们自身更令人动心的吗?
当然没有。很多美国人身为粗工阶层,也是心满意足。当你出入豪华宾馆时,为你叫车的男孩不卑不亢,礼貌周到,你会感到他的自信。
他未必羡慕你我选择的道路。千千万万的美国人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职业,选择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活出了一份自信。于是,让那些在本国高高在上的贵人们到了美国来就傲气顿失。
一个访美的亚洲官员讲:“我在国内时别人见我就点头哈腰。可是在美国,连有些捡破烂的人腰板都挺得直直的。”是的,当个人不能威风时,整个民族就可以威风了。
我原来工作的办公室里有个维修计算器系统的老美,大学毕业,工作十年了,很平常一个人。处久了,我们每天见面时也调侃几句。
一天,我开劝他:“你为什么不去微软工作呢?几年下来股票上就发了。”他说:“我不喜欢微软,这儿好。”后来我发现他有一张合影照片,他、他姐姐、姐夫、比尔盖茨。
才知道他姐是早年跟比尔盖茨一起打下微软今天的功臣,现担任微软的副总裁,也是亿万身家了。一问,办公室里有人知道,却没人跟他套交情,大家把他支来支去。他不求致富,有一份淡泊的安祥。
你会发现,美国很多的博士们找工作,首选是做教授。做教授可比去公司穷,还辛苦,但有更多的学术和时间自由。
我有个朋友,在一所大学任助理教授。美国几个最大的制药公司请他去主持一个研发部门,开价是他的学校年薪的三倍,他不去,就要做教授。还劲头十足地约我写论文,回国开讲座,其乐陶陶。
最近他因为一项被美国医疗服务协会称为挑战传统的发现,而受到美国主要媒体的关心。一个本系的老美教授告诉他说:“我多年的研究,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引起如此的回响。”
并且还认真地给这位老兄出主意,怎么样把这事的影响扩大。如果我是他的同事,我是否会像那位老美一样为他的成功真诚激动,锦上添花呢?
因为有自信,你的美国同事和朋友也乐于恭喜你的成功。没有自信,你很难心平气和地去祝贺你身边的同胞,哪怕是密友。
有时倒不是因为他抢了你的机会,而是他的成功恰好勾起了你的自卑和由此产生的嫉妒,心态难于平衡。若要以他人的不成功为骄傲的基础,你是把自信建立在了自卑的沙堆上。
信心乃人生之本,舍本求末,难为自己,也难为他人。有一位朋友,拿到一个大学的教授职位,高高兴兴地从麻省来加州赴任,先租公寓房住。
自己是教授,住的公寓当然不差。隔壁邻居是一家墨西哥人,每天见面都打招呼。聊天时老墨中气十足,没什么文化,但神色之间透出对生活相当满足的自信。
这位仁兄想,这老墨虽没有文化,敢跟我大教授谈笑风生,想来也是生意上有成之辈。
结果不然,这老墨没有工作,全靠五个小孩的政府补助过活,每人每月几百元钱,还有食品券。这位朋友感概地讲,恐怕克林顿总统来了,这老墨也不会腿软。职务也帮助不了你去吸引自信的朋友,话不投机半句多。
在这片崇尚自由呼吸的土地上,当你我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选择,就不会试图用高薪去让一个自命清高的教授下海,用博士学位去让一个讲求实惠的蓝领汗颜,用奔驰去让一辆招摇过市的旧车愧退,用华屋去让一位与世无争的高邻气短。
有一个故事,事情发生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一日。美国著名的悄悄话专栏的记者辛迪-亚当,她想约克林顿总统的夫人希拉里来个单独采访。
多番努力,终于搞定,希拉里同意在她出席了纽约曼哈顿大学俱乐部的一个妇女集会的讲演后,跟辛迪谈一个小时。
采访就定在曼哈顿俱乐部里。这个俱乐部有百年历史,庄重传统,古色古香。辛迪先到,在大厅等候。到了时间希拉里还没来,她坐不稳了,悄悄地把大哥大拿出来,打个电话问一下。
守门的老头过来了,并说:“夫人,你在干什么?”辛迪说:“我跟克林顿夫人有个约会。”老头说:“你不可以在这个俱乐部里使用手机,请你出去。”说完后老头就走了,辛迪收起了手机。
一会儿老头又来了,看见这女人没走,还与克林顿夫人在大厅里高谈阔论,在场的有总统府的高级助理们。老头不乐意了,说:“这是不能容许的行为,你们必须离开。”
克林顿夫人说:“咱们走。”乖巧地拉上辛迪就出去了。这个老头可不是贾府门前的焦大,他选择了守门,拥有了一份权贵们不敢在他面前猖狂的自信。
权势人物的气度是制度和人民调教出来的,常常是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领袖。知道吗?比尔盖茨想参加哈佛的同班聚会,被有些同学拒绝了。
是呀,你盖茨选择了中途退学,跟同学没多大关系,聚个啥劲?选择了在哈佛毕业的同学未必都选择了向金钱屈膝。当然,自信并非都来源于生活的选择,美国的选择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但是我知道,美国的选择给我带来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我不再以他人的价值取向作为自己的成功标准,幸福是不分贫富的,自信是不依赖他人。
中国人的教育的出发点在“比较”,于是几千年来,人们活在一个“寻找”认同的社会洪流当中。
我们需要父母的认同,伴侣的认同,公婆的认同,同学的认同,同事的认同,亲戚的认同;甚至所有邻居短短几秒钟相遇时的眼光认同。
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特质,更不可能知道怎样去过一个丰富的人生。一部电影“舞动人生(Billy Elliot)”,一位11岁的男孩让我清楚知道了自己生命的目的,而勇于追求丰富人生的感动。
有下一代的父母们,为了你的孩子去看一看这部电影吧!我们的父母们在不知道有选择的情形下给了我们一种在比较下发展我们生命的教育,但是,我们是否又将这样的方式教给了下一代?(来源:互联网)
只看楼主收藏 回复
萨雷阔勒
商城遗址
9
孙子云:古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Nation)都是有特点的。这些特点既可以造就这个国家,也可以毁掉这个国家。因此要制定对付某个国家的政策,必须按照这个国家/民族的特点来进行。
拿苏联的历史来说,苏联解体是由于冷战。冷战开始是有其历史背景的。有人曾这样论述苏联:“这个国家总怀有相当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又是模糊的。这一点,从苏联成立开始就是如此。即便列宁这样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也在这一问题上犯过错误。这一问题延续到了斯大林以至于苏联后来的多位领导人。他们都相信这样一点:那就是资本主义国家想通过战争消灭苏联。”
“苏联这种模糊的不安全感使得苏联以自己的国力极限加强军事力量的建设。二战德国对于苏联的侵略又让苏联领导人进一步确信了这一种不安全感的正确性。苏联对外表现出来的强大武力就是在苏联领导人的这种不安全感中造就的。为了应对整个资本主义阵营,苏联几乎毫无疑问地必须投入所有可能的资源在军事建设上。因为他的假想对手实在是太强大了。俄国的工业基础在欧洲并不是特别雄厚。连列宁自己也认为,**首先在俄国实现的条件并不是很成熟。”
“当**首先从俄国开始之后,那种不切实际的过分的受威胁感就更是极端不利于苏联的发展。压倒众多的资本主义国家谈何容易? 冷战持续了几十年之后,苏联经济不堪重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然而,在西方并未投降的情况下,单方面缓和对抗对于苏联无疑意味着意识形态的崩溃。苏联政府单方面的削减军备几乎等于向苏联国民宣告其几十年的竞争是失败的。在美国日趋强硬,而苏联的改革又不得不进行的时候,戈尔巴乔夫等苏联领导人长期在两难中徘徊。可是苏联的经济形势已经不允许苏联领导人这种无作为的现象继续下去。历史走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后,苏联的解体乃是历史的必然。“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有自尊心和自豪感的,这种自尊心和自豪感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让人骄傲的事情上。拿中国的例子来说,中国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主要是来源于在长时间跟大自然和周边民族的斗争中,在大灾大难面前,能够成功的保持其文明的连续性和传承,并且不断推陈出新,提升自我。正如孙皓晖在其文章《世界曾经拥有这样的中国》里面所指出的,“任何一个能够自立于世界的民族,都曾经经历了种种严酷的生存考验。一个顽强不灭的民族,必然具有超常的生存能力。这种生存能力的本质就是其内在的生命力。从一万年的历史长河看,具有最顽强生命力的民族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汉族。如果将世界民族竞争的起跑线定在六千年前,那么,迄今为止,惟有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民族完整的保留了自己的国家形式,顽强的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完整的保留并不断发展了自己的原生文明!”
从孙皓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这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来自于历史,是不怎么依赖于当今的外在世界而存在的。因为历史不可更改,所以也是稳固地。从西方殖民史来看,所有被西方列强全力侵略和殖民的民族里面,跟诸如印度、 印第安人、玛雅人、印加人、非洲黑人、东南亚的京族人和马来人相比,只有中国的翻身最快速,也最彻底。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人自身的自尊心最强,对西方列强最不服气,也最敢斗争,即使贫穷落后也不妨碍中国人“悍然”用小米加步枪去跟美国人的坦克飞机原子弹正面对抗,以“饿死不弯腰,冻死迎风站”的态度去对待苏联的制裁,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仍然搞出氢弹、洲际弹道导弹和卫星。无论治乱兴衰,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始终都在。
跟中国相比,美国的民族自尊心,主要来自于过去二百年里面相对于其他民族的强势,头一百年是相对于印第安人,后一百年是相对于地球上其他国家。其自尊心的核心思想即: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比其他民族先进、强大,所以我们这个民族值得骄傲,我们这个民族无论做什么都是正确的。对于这种心理的描述,好莱坞的作品做得最为到位。台湾网友YST曾经在其作品《台独的作品“阿公的皇民岁月”》里面阐述过:
好莱坞是宣传美国文化的大本营,因为全世界的人几乎都看好莱坞拍的影片,它的影响既广又深。我们今天就来揭开他们所用的共同手法。美国电影,尤其是西部片最为典型。片中的男主角英俊魁梧,女主角美丽大方,小孩子天真无邪,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过着富裕而又幸福的日子,当然他们都是白人。片中的配角是红蕃,他们肮脏、迷信、头上插着吓人的羽毛、脸上涂着恐怖的油彩,过着贫穷又野蛮的生活。然后好莱坞的导演开始做对比的宣传。白人穿着细致的、精心设计和剪裁适度的衣服, 干净又美丽;红蕃穿着劣质的、胡乱剪裁的衣服,肮脏又粗俗。白人梳头又喷香水,风情万种;红蕃几天不洗澡,一身臭烘烘的。白人在史特劳斯的管弦乐下翩翩起舞;红蕃在单调的鼓声中吓人地扭动身躯。白人有细腻的和缠绵的爱情文化;红蕃除了动物本能的**不知道男女之间还有任何其它的东西。
接着好莱坞导演安排一次「意外」。在一次温馨的庆生会,或是一次郊外野餐,或是欢度结婚周年,反正是在最幸福的时候,突然出现一阵鬼哭神号的叫嚣,一只红蕃的箭射进了美丽女主人的胸膛,白人幸福的家庭生活破灭了,激起了男主人复仇的意志。于是有一天他聚集了一批人马,把红蕃的营帐团团围住。红蕃出来一个,他们就用枪打死一个,非常的英勇。这一幕约翰韦恩演的最好了,为此还拿了美国最高荣誉的国会勋章(medal of congress)。故事的结尾当然是红蕃都被消灭了,白人终于报仇雪恨,伸张了正义。
等一下,双方杀来杀去,什么是正义?难道不是白人私自进入了本来属于印第安人的北美么?遭到印第安人的抵抗和驱逐也是情理之中,怎么不知不觉成了正义了呢?呵呵呵,巧妙就在这里。所谓正义不过是一种主观的价值认同,这是可以诱导的。怎么诱导?用的就是前面说的对比手法。好莱坞导演 要表达的是:因为白人先进、文明、干净、美丽、浪漫,所以白人做什么都是正确地,因为印第安人落后、野蛮、肮脏、丑陋、粗鄙,所以印第安人做什么都是错误地。如果白人杀死红蕃,那是勇敢;如果红蕃杀死白人,那是残忍。
为什么好莱坞导演这么钟情这种宣传手法,因为他们实在没办法,除了衣服干净他们实在没有任何肆意侵略的理由。无论是从主权、人权、先到先得还是民族传承角度,殖民者对北美的侵略都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根据。唯一可以宣扬的就 是白人的相对富裕和印第安人的相对贫穷。所以好莱坞除了在白人服装的干净整齐和土著衣服的肮脏破烂上做对比文章外,写不出任何其它的东西。"
这种手法其实直到今天都在使用:白人演员都是选择白人中间最英俊、性感、能干的,有色人种演员都是可以选择在相貌、品行或者能力上有瑕疵的,由此来为美国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存在辩护,为美国这个国家的自尊心辩护。
所以说,美国文化中的凝聚剂,就是强势文化。美国人的自尊心,就来自于这种强势的唯我独尊的心理,或者说优越感。
举个例子来说,美国人正在搞“上帝之杖”计划是利用太空平台搭载大量直径 30厘米、长6.1米的钨、钛或铀金属棒,然后在太空用这些金属棒指向那些任何不听美国号令的国家。在美国人看来,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比别人先进和强大,其他国家和民族都是野蛮人,就应该听他们的。
可是如果别的国家和民族也搞一个类似的平台,也搭载一些金属轨,指着纽约曼哈顿呢?
在第三者看来,这其实不过是互相制约,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是美国人内心里面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你只要想象一下自己的家园也被一帮野蛮土著用太空武器时刻瞄准着的时候的那种感觉,就能理解美国人的心理了。
于是美国人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投入一切资源,力图让自己比“土著”们更先进。而且仅仅先进一点都不行,得是大大超过。为什么?因为他们是美国人。
这种强势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循环逻辑(circle logic):因为我们先进、强大,所以我们做什么都是真理,可以不择一切手段的掠夺资源、能源和利润;而掠夺来的资源、能源和利润,又支撑着我们的先进和强大。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特别喜欢贬低其他民族、信奉美国特殊论的原因,——因为这是他们赖以保持民族自尊心的根本。当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时候,其实只不过是在航天这一个方面稍稍比美国领先一点,整体水平其实跟美国仍有较大差距。然而美国人的反应是非常激烈的,认为绝对不可接受,将苏联的行为视为对美国的严重挑战。美国政府立刻斥资265亿美元展开登月计划,而苏联发射一颗人造卫星的成本仅仅为40亿美元。美国人唯我独尊的心理可见一斑。
而如果说前面所述的循环逻辑是个无比美好的甜甜圈的话,那么中国的快速崛起就是在啃食这个甜甜圈,取消美国人的特殊性,就是在刻意说明其他民族也完全可以跟美国一样先进和强大的,是完全可以跟美国平起平坐的。
这是美国人绝对不可接受的,因为这其实跟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一样,是在严重腐蚀和打击他们自尊心存在的基础。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如果中国继续这样下去,有一天变得也跟美国一样先进和强大了,那么是不是也意味着中国无论做什么都是正确的?是不是也意味着中国也有权力通过各种手段享受人均跟美国一样多的资源、能源和利润?后者在目前看来已经是不可接受的了,因为西方7国以15%的人口享受着全球80%的能源。如果中国人均也跟美国一样多,那么意味着美国必须把目前享受的这些能源拿出至少一多半来给中国。
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真若如此,那么中国占有的能源和资源比美国还多,没有理由比美国发展的差,如果中国比美国还要先进了,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中国也可以反过来对北美和澳大利亚殖民?是不是也可以像当年对待红藩那样对待美国白人?
这样的可能性,从逻辑角度是无法否定的,美国人只能从情感角度否定。好莱坞少数电影也曾经描述过类似的情景,但是那都是作为噩梦来出现的,背后的含义就是: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这就揭示了美国这个国家的自尊心基础的内在脆弱性:
它的存在不是靠相同的文化、种族或者民族,也不是依靠几千年光荣的历史,而是凭借一时的相对于其他民族的先进和强大来保持的;一旦不先进了,跟其他民族总体水平一样了,先进强大的光环消失了,那么这个国家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就无法继续保持,以前被这个光环掩盖下的各个民族、种族和宗教派别之间的矛盾,就会立刻迸发出来。
因此,美国为了证明自己的先进和强大,保持自己NO.1的地位,是不遗余力的、不惜血本的,就好像当年苏联为了保持自己的安全而不顾一切一样,因为在美国人看来,美国就是先进和强大的代名词。也就是说,必须保持美国的先进、强大和富裕,美国这个国家才有团结一致存在下去的理由,她的存在才有意义,如果不是这样了,那么美国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变成了彼此毫不相干、生活习惯毫不一致的若干个民族、种族、宗教的大杂烩,美国的延续也就毫无意义了。
这样的逻辑在我们信奉“风水轮流转”的中国人看来难以理解,但是美国人是非常虔诚的这样想的。
这样的疯狂也铸就了美国人内在的毁灭的种子。
美国的战略家在阐述对付苏联的战略思想的时候,曾经这样说:美国人每往核武库里面放一颗核弹,苏联人就得往他们的核武库里面放两颗;美国的经济实力明显比苏联强,那么长此以往,美国人必然能从军备竞赛里面胜出。
在中国跟美国的博弈里面,这个逻辑稍微改头换面,同样适用:中国人每花一美元来追赶美国,美国人就得花两美元来确保优势(美国人不像中国人一样可以享受后发优势);考虑到的中国的人力成本明显比美国低,美国甚至得花四美元、五美元才够;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了美国的1/3,美国仅仅为了阻止美中之间的差距缩小就得花十二分的力气;而且10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实力基本上将跟美国比肩,那么中国不需要干什么,只需要各个方面全力追赶美国,努力让自己跟美国一样先进和强大,达到一种平起平坐的态势,那么美国就已经感到莫大的威胁和挑战了,为了刻意保持自己的先进强大这个光环所承受的经济负担就会很重了。
拿载人登月的例子来说,美国当年登月耗资265亿美元,按照购买力平价,相当于2400亿人民币。而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从无到有,目前也仅仅花了600亿人民币。就算中国的登月计划耗资跟这一样多,也不过600亿人民币。美国人仅仅为了在各个方面保住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就得花费4倍于中国的资金。
除此以外,其他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2007年1月,中国进行了反卫星试验,美国随后也进行了海基反卫星试验;2010年1月,中国进行了中程反导试验,美国也立刻进行了中程反导试验;中国刚刚耗资110亿人民币(15亿美元)修建了武汉高铁,美国也立刻着手斥资80亿美元修建高铁......总之,美国人的意图,似乎就是处处要证明美国比中国棋高好几筹。
或许有人说,这也没什么,无非美国人自己心理调试一下就是了。问题是事情没那么简单,正如我前面说得那样,如果中国跟美国一样先进和强大了,那么中国就有足够的力量去跟美国人自己竞争能源、资源和市场,中国的人口是西方工业7国总人口的2倍,如果人均享受的资源、能源和利润跟G7一样,不考虑其他发展中国家那点可怜的份额,G7就得把2/3的份额给中国,然后这7个国家分那剩下的1/3。
这个要求美国人能接受么?
不接受的话就只有继续这种中国每花一美元追赶,美国就得花四、五美元抵消的竞赛游戏。
如果中国能努力的保持目前这样的快速、平稳的发展,经济实力逐步赶上美国,那么仅仅为了保持彼此的相对位置不变,美国的开支就会是中国的好几倍。
食少而事多,岂能久乎?
长此以往,美国财政会被这场全面的竞赛压垮。然后紧跟而来的就是那个“美国第一”的光环的消失和内斗的兴起,这就是瓦解美国霸权的钥匙!这同样也是美国全力遏制(而不是欧洲白人国家)的原因之一。
如果中国的导演们再能按照美国人自尊心的逻辑方式去阐述中国人的未来,去想象中国主导世界、殖民美国的可能性,那么这将会加倍刺激美国人拼命花钱,来保持先进和强大,因为他们无法从逻辑角度否定中国人用他们对待印第安人的方式来对待他们自己的可能性。
美国今天就面临这样的难题,而这个可以动摇美国这个殖民国家的国本的难题,除非中国倒下,根本无解!
美国社会的自信:一篇不可不读的好文!
美国社会的自信:一篇不可不读的好文!
?
这篇文章,作者应该是中国大陆旅美人士,值得您用心欣赏。读过之后,深深地体会到,自信并非来自拥有呼风唤雨的能力,而是出于掌握人生的信仰。
记得刚到美国时,去买食品,光啤酒就有十几个牌子,有的牌子还分干啤、冰啤、轻啤。过去我习惯了没有太多选择的社会,从那时起我不得不开始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
生活中,美国社会给了我多一些的选择,也给了我多一些的责任,多一些的自信。
来美国的有些亚州新贵们,很快就发现他们身边少了一份熟悉的羡慕,便多了一份失落。于是,他们随时分发印有董事长头衔的名片,结果并不管用。
于是又一掷千金,买下华屋名车。可气的是,竟然连那些居斗室、开破车的美国佬也岿然不动,不肯景仰擦身而过的奔驰老总。当然更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袖口或领口的名牌。
在美国,高薪、华屋、名车的群众号召力没有在新富国家那样大。这个世界上难道还有什么物质比我们自身更令人动心的吗?
当然没有。很多美国人身为粗工阶层,也是心满意足。当你出入豪华宾馆时,为你叫车的男孩不卑不亢,礼貌周到,你会感到他的自信。
他未必羡慕你我选择的道路。千千万万的美国人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职业,选择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活出了一份自信。于是,让那些在本国高高在上的贵人们到了美国来就傲气顿失。
一个访美的亚洲官员讲:“我在国内时别人见我就点头哈腰。可是在美国,连有些捡破烂的人腰板都挺得直直的。”是的,当个人不能威风时,整个民族就可以威风了。
我原来工作的办公室里有个维修计算器系统的老美,大学毕业,工作十年了,很平常一个人。处久了,我们每天见面时也调侃几句。
一天,我开劝他:“你为什么不去微软工作呢?几年下来股票上就发了。”他说:“我不喜欢微软,这儿好。”后来我发现他有一张合影照片,他、他姐姐、姐夫、比尔盖茨。
才知道他姐是早年跟比尔盖茨一起打下微软今天的功臣,现担任微软的副总裁,也是亿万身家了。一问,办公室里有人知道,却没人跟他套交情,大家把他支来支去。他不求致富,有一份淡泊的安祥。
你会发现,美国很多的博士们找工作,首选是做教授。做教授可比去公司穷,还辛苦,但有更多的学术和时间自由。
我有个朋友,在一所大学任助理教授。美国几个最大的制药公司请他去主持一个研发部门,开价是他的学校年薪的三倍,他不去,就要做教授。还劲头十足地约我写论文,回国开讲座,其乐陶陶。
最近他因为一项被美国医疗服务协会称为挑战传统的发现,而受到美国主要媒体的关心。一个本系的老美教授告诉他说:“我多年的研究,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引起如此的回响。”
并且还认真地给这位老兄出主意,怎么样把这事的影响扩大。如果我是他的同事,我是否会像那位老美一样为他的成功真诚激动,锦上添花呢?
因为有自信,你的美国同事和朋友也乐于恭喜你的成功。没有自信,你很难心平气和地去祝贺你身边的同胞,哪怕是密友。
有时倒不是因为他抢了你的机会,而是他的成功恰好勾起了你的自卑和由此产生的嫉妒,心态难于平衡。若要以他人的不成功为骄傲的基础,你是把自信建立在了自卑的沙堆上。
信心乃人生之本,舍本求末,难为自己,也难为他人。有一位朋友,拿到一个大学的教授职位,高高兴兴地从麻省来加州赴任,先租公寓房住。
自己是教授,住的公寓当然不差。隔壁邻居是一家墨西哥人,每天见面都打招呼。聊天时老墨中气十足,没什么文化,但神色之间透出对生活相当满足的自信。
这位仁兄想,这老墨虽没有文化,敢跟我大教授谈笑风生,想来也是生意上有成之辈。
结果不然,这老墨没有工作,全靠五个小孩的政府补助过活,每人每月几百元钱,还有食品券。这位朋友感概地讲,恐怕克林顿总统来了,这老墨也不会腿软。职务也帮助不了你去吸引自信的朋友,话不投机半句多。
在这片崇尚自由呼吸的土地上,当你我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选择,就不会试图用高薪去让一个自命清高的教授下海,用博士学位去让一个讲求实惠的蓝领汗颜,用奔驰去让一辆招摇过市的旧车愧退,用华屋去让一位与世无争的高邻气短。
有一个故事,事情发生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一日。美国著名的悄悄话专栏的记者辛迪-亚当,她想约克林顿总统的夫人希拉里来个单独采访。
多番努力,终于搞定,希拉里同意在她出席了纽约曼哈顿大学俱乐部的一个妇女集会的讲演后,跟辛迪谈一个小时。
采访就定在曼哈顿俱乐部里。这个俱乐部有百年历史,庄重传统,古色古香。辛迪先到,在大厅等候。到了时间希拉里还没来,她坐不稳了,悄悄地把大哥大拿出来,打个电话问一下。
守门的老头过来了,并说:“夫人,你在干什么?”辛迪说:“我跟克林顿夫人有个约会。”老头说:“你不可以在这个俱乐部里使用手机,请你出去。”说完后老头就走了,辛迪收起了手机。
一会儿老头又来了,看见这女人没走,还与克林顿夫人在大厅里高谈阔论,在场的有总统府的高级助理们。老头不乐意了,说:“这是不能容许的行为,你们必须离开。”
克林顿夫人说:“咱们走。”乖巧地拉上辛迪就出去了。这个老头可不是贾府门前的焦大,他选择了守门,拥有了一份权贵们不敢在他面前猖狂的自信。
权势人物的气度是制度和人民调教出来的,常常是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领袖。知道吗?比尔盖茨想参加哈佛的同班聚会,被有些同学拒绝了。
是呀,你盖茨选择了中途退学,跟同学没多大关系,聚个啥劲?选择了在哈佛毕业的同学未必都选择了向金钱屈膝。当然,自信并非都来源于生活的选择,美国的选择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但是我知道,美国的选择给我带来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我不再以他人的价值取向作为自己的成功标准,幸福是不分贫富的,自信是不依赖他人。
中国人的教育的出发点在“比较”,于是几千年来,人们活在一个“寻找”认同的社会洪流当中。
我们需要父母的认同,伴侣的认同,公婆的认同,同学的认同,同事的认同,亲戚的认同;甚至所有邻居短短几秒钟相遇时的眼光认同。
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特质,更不可能知道怎样去过一个丰富的人生。一部电影“舞动人生(Billy Elliot)”,一位11岁的男孩让我清楚知道了自己生命的目的,而勇于追求丰富人生的感动。
有下一代的父母们,为了你的孩子去看一看这部电影吧!我们的父母们在不知道有选择的情形下给了我们一种在比较下发展我们生命的教育,但是,我们是否又将这样的方式教给了下一代?(来源:互联网)
只看楼主收藏 回复
萨雷阔勒
商城遗址
9
孙子云:古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Nation)都是有特点的。这些特点既可以造就这个国家,也可以毁掉这个国家。因此要制定对付某个国家的政策,必须按照这个国家/民族的特点来进行。
拿苏联的历史来说,苏联解体是由于冷战。冷战开始是有其历史背景的。有人曾这样论述苏联:“这个国家总怀有相当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又是模糊的。这一点,从苏联成立开始就是如此。即便列宁这样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也在这一问题上犯过错误。这一问题延续到了斯大林以至于苏联后来的多位领导人。他们都相信这样一点:那就是资本主义国家想通过战争消灭苏联。”
“苏联这种模糊的不安全感使得苏联以自己的国力极限加强军事力量的建设。二战德国对于苏联的侵略又让苏联领导人进一步确信了这一种不安全感的正确性。苏联对外表现出来的强大武力就是在苏联领导人的这种不安全感中造就的。为了应对整个资本主义阵营,苏联几乎毫无疑问地必须投入所有可能的资源在军事建设上。因为他的假想对手实在是太强大了。俄国的工业基础在欧洲并不是特别雄厚。连列宁自己也认为,**首先在俄国实现的条件并不是很成熟。”
“当**首先从俄国开始之后,那种不切实际的过分的受威胁感就更是极端不利于苏联的发展。压倒众多的资本主义国家谈何容易? 冷战持续了几十年之后,苏联经济不堪重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然而,在西方并未投降的情况下,单方面缓和对抗对于苏联无疑意味着意识形态的崩溃。苏联政府单方面的削减军备几乎等于向苏联国民宣告其几十年的竞争是失败的。在美国日趋强硬,而苏联的改革又不得不进行的时候,戈尔巴乔夫等苏联领导人长期在两难中徘徊。可是苏联的经济形势已经不允许苏联领导人这种无作为的现象继续下去。历史走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后,苏联的解体乃是历史的必然。“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有自尊心和自豪感的,这种自尊心和自豪感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让人骄傲的事情上。拿中国的例子来说,中国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主要是来源于在长时间跟大自然和周边民族的斗争中,在大灾大难面前,能够成功的保持其文明的连续性和传承,并且不断推陈出新,提升自我。正如孙皓晖在其文章《世界曾经拥有这样的中国》里面所指出的,“任何一个能够自立于世界的民族,都曾经经历了种种严酷的生存考验。一个顽强不灭的民族,必然具有超常的生存能力。这种生存能力的本质就是其内在的生命力。从一万年的历史长河看,具有最顽强生命力的民族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汉族。如果将世界民族竞争的起跑线定在六千年前,那么,迄今为止,惟有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民族完整的保留了自己的国家形式,顽强的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完整的保留并不断发展了自己的原生文明!”
从孙皓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这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来自于历史,是不怎么依赖于当今的外在世界而存在的。因为历史不可更改,所以也是稳固地。从西方殖民史来看,所有被西方列强全力侵略和殖民的民族里面,跟诸如印度、 印第安人、玛雅人、印加人、非洲黑人、东南亚的京族人和马来人相比,只有中国的翻身最快速,也最彻底。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人自身的自尊心最强,对西方列强最不服气,也最敢斗争,即使贫穷落后也不妨碍中国人“悍然”用小米加步枪去跟美国人的坦克飞机原子弹正面对抗,以“饿死不弯腰,冻死迎风站”的态度去对待苏联的制裁,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仍然搞出氢弹、洲际弹道导弹和卫星。无论治乱兴衰,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始终都在。
跟中国相比,美国的民族自尊心,主要来自于过去二百年里面相对于其他民族的强势,头一百年是相对于印第安人,后一百年是相对于地球上其他国家。其自尊心的核心思想即: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比其他民族先进、强大,所以我们这个民族值得骄傲,我们这个民族无论做什么都是正确的。对于这种心理的描述,好莱坞的作品做得最为到位。台湾网友YST曾经在其作品《台独的作品“阿公的皇民岁月”》里面阐述过:
好莱坞是宣传美国文化的大本营,因为全世界的人几乎都看好莱坞拍的影片,它的影响既广又深。我们今天就来揭开他们所用的共同手法。美国电影,尤其是西部片最为典型。片中的男主角英俊魁梧,女主角美丽大方,小孩子天真无邪,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过着富裕而又幸福的日子,当然他们都是白人。片中的配角是红蕃,他们肮脏、迷信、头上插着吓人的羽毛、脸上涂着恐怖的油彩,过着贫穷又野蛮的生活。然后好莱坞的导演开始做对比的宣传。白人穿着细致的、精心设计和剪裁适度的衣服, 干净又美丽;红蕃穿着劣质的、胡乱剪裁的衣服,肮脏又粗俗。白人梳头又喷香水,风情万种;红蕃几天不洗澡,一身臭烘烘的。白人在史特劳斯的管弦乐下翩翩起舞;红蕃在单调的鼓声中吓人地扭动身躯。白人有细腻的和缠绵的爱情文化;红蕃除了动物本能的**不知道男女之间还有任何其它的东西。
接着好莱坞导演安排一次「意外」。在一次温馨的庆生会,或是一次郊外野餐,或是欢度结婚周年,反正是在最幸福的时候,突然出现一阵鬼哭神号的叫嚣,一只红蕃的箭射进了美丽女主人的胸膛,白人幸福的家庭生活破灭了,激起了男主人复仇的意志。于是有一天他聚集了一批人马,把红蕃的营帐团团围住。红蕃出来一个,他们就用枪打死一个,非常的英勇。这一幕约翰韦恩演的最好了,为此还拿了美国最高荣誉的国会勋章(medal of congress)。故事的结尾当然是红蕃都被消灭了,白人终于报仇雪恨,伸张了正义。
等一下,双方杀来杀去,什么是正义?难道不是白人私自进入了本来属于印第安人的北美么?遭到印第安人的抵抗和驱逐也是情理之中,怎么不知不觉成了正义了呢?呵呵呵,巧妙就在这里。所谓正义不过是一种主观的价值认同,这是可以诱导的。怎么诱导?用的就是前面说的对比手法。好莱坞导演 要表达的是:因为白人先进、文明、干净、美丽、浪漫,所以白人做什么都是正确地,因为印第安人落后、野蛮、肮脏、丑陋、粗鄙,所以印第安人做什么都是错误地。如果白人杀死红蕃,那是勇敢;如果红蕃杀死白人,那是残忍。
为什么好莱坞导演这么钟情这种宣传手法,因为他们实在没办法,除了衣服干净他们实在没有任何肆意侵略的理由。无论是从主权、人权、先到先得还是民族传承角度,殖民者对北美的侵略都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根据。唯一可以宣扬的就 是白人的相对富裕和印第安人的相对贫穷。所以好莱坞除了在白人服装的干净整齐和土著衣服的肮脏破烂上做对比文章外,写不出任何其它的东西。"
这种手法其实直到今天都在使用:白人演员都是选择白人中间最英俊、性感、能干的,有色人种演员都是可以选择在相貌、品行或者能力上有瑕疵的,由此来为美国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存在辩护,为美国这个国家的自尊心辩护。
所以说,美国文化中的凝聚剂,就是强势文化。美国人的自尊心,就来自于这种强势的唯我独尊的心理,或者说优越感。
举个例子来说,美国人正在搞“上帝之杖”计划是利用太空平台搭载大量直径 30厘米、长6.1米的钨、钛或铀金属棒,然后在太空用这些金属棒指向那些任何不听美国号令的国家。在美国人看来,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比别人先进和强大,其他国家和民族都是野蛮人,就应该听他们的。
可是如果别的国家和民族也搞一个类似的平台,也搭载一些金属轨,指着纽约曼哈顿呢?
在第三者看来,这其实不过是互相制约,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是美国人内心里面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你只要想象一下自己的家园也被一帮野蛮土著用太空武器时刻瞄准着的时候的那种感觉,就能理解美国人的心理了。
于是美国人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投入一切资源,力图让自己比“土著”们更先进。而且仅仅先进一点都不行,得是大大超过。为什么?因为他们是美国人。
这种强势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循环逻辑(circle logic):因为我们先进、强大,所以我们做什么都是真理,可以不择一切手段的掠夺资源、能源和利润;而掠夺来的资源、能源和利润,又支撑着我们的先进和强大。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特别喜欢贬低其他民族、信奉美国特殊论的原因,——因为这是他们赖以保持民族自尊心的根本。当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时候,其实只不过是在航天这一个方面稍稍比美国领先一点,整体水平其实跟美国仍有较大差距。然而美国人的反应是非常激烈的,认为绝对不可接受,将苏联的行为视为对美国的严重挑战。美国政府立刻斥资265亿美元展开登月计划,而苏联发射一颗人造卫星的成本仅仅为40亿美元。美国人唯我独尊的心理可见一斑。
而如果说前面所述的循环逻辑是个无比美好的甜甜圈的话,那么中国的快速崛起就是在啃食这个甜甜圈,取消美国人的特殊性,就是在刻意说明其他民族也完全可以跟美国一样先进和强大的,是完全可以跟美国平起平坐的。
这是美国人绝对不可接受的,因为这其实跟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一样,是在严重腐蚀和打击他们自尊心存在的基础。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如果中国继续这样下去,有一天变得也跟美国一样先进和强大了,那么是不是也意味着中国无论做什么都是正确的?是不是也意味着中国也有权力通过各种手段享受人均跟美国一样多的资源、能源和利润?后者在目前看来已经是不可接受的了,因为西方7国以15%的人口享受着全球80%的能源。如果中国人均也跟美国一样多,那么意味着美国必须把目前享受的这些能源拿出至少一多半来给中国。
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真若如此,那么中国占有的能源和资源比美国还多,没有理由比美国发展的差,如果中国比美国还要先进了,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中国也可以反过来对北美和澳大利亚殖民?是不是也可以像当年对待红藩那样对待美国白人?
这样的可能性,从逻辑角度是无法否定的,美国人只能从情感角度否定。好莱坞少数电影也曾经描述过类似的情景,但是那都是作为噩梦来出现的,背后的含义就是: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这就揭示了美国这个国家的自尊心基础的内在脆弱性:
它的存在不是靠相同的文化、种族或者民族,也不是依靠几千年光荣的历史,而是凭借一时的相对于其他民族的先进和强大来保持的;一旦不先进了,跟其他民族总体水平一样了,先进强大的光环消失了,那么这个国家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就无法继续保持,以前被这个光环掩盖下的各个民族、种族和宗教派别之间的矛盾,就会立刻迸发出来。
因此,美国为了证明自己的先进和强大,保持自己NO.1的地位,是不遗余力的、不惜血本的,就好像当年苏联为了保持自己的安全而不顾一切一样,因为在美国人看来,美国就是先进和强大的代名词。也就是说,必须保持美国的先进、强大和富裕,美国这个国家才有团结一致存在下去的理由,她的存在才有意义,如果不是这样了,那么美国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变成了彼此毫不相干、生活习惯毫不一致的若干个民族、种族、宗教的大杂烩,美国的延续也就毫无意义了。
这样的逻辑在我们信奉“风水轮流转”的中国人看来难以理解,但是美国人是非常虔诚的这样想的。
这样的疯狂也铸就了美国人内在的毁灭的种子。
美国的战略家在阐述对付苏联的战略思想的时候,曾经这样说:美国人每往核武库里面放一颗核弹,苏联人就得往他们的核武库里面放两颗;美国的经济实力明显比苏联强,那么长此以往,美国人必然能从军备竞赛里面胜出。
在中国跟美国的博弈里面,这个逻辑稍微改头换面,同样适用:中国人每花一美元来追赶美国,美国人就得花两美元来确保优势(美国人不像中国人一样可以享受后发优势);考虑到的中国的人力成本明显比美国低,美国甚至得花四美元、五美元才够;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了美国的1/3,美国仅仅为了阻止美中之间的差距缩小就得花十二分的力气;而且10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实力基本上将跟美国比肩,那么中国不需要干什么,只需要各个方面全力追赶美国,努力让自己跟美国一样先进和强大,达到一种平起平坐的态势,那么美国就已经感到莫大的威胁和挑战了,为了刻意保持自己的先进强大这个光环所承受的经济负担就会很重了。
拿载人登月的例子来说,美国当年登月耗资265亿美元,按照购买力平价,相当于2400亿人民币。而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从无到有,目前也仅仅花了600亿人民币。就算中国的登月计划耗资跟这一样多,也不过600亿人民币。美国人仅仅为了在各个方面保住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就得花费4倍于中国的资金。
除此以外,其他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2007年1月,中国进行了反卫星试验,美国随后也进行了海基反卫星试验;2010年1月,中国进行了中程反导试验,美国也立刻进行了中程反导试验;中国刚刚耗资110亿人民币(15亿美元)修建了武汉高铁,美国也立刻着手斥资80亿美元修建高铁......总之,美国人的意图,似乎就是处处要证明美国比中国棋高好几筹。
或许有人说,这也没什么,无非美国人自己心理调试一下就是了。问题是事情没那么简单,正如我前面说得那样,如果中国跟美国一样先进和强大了,那么中国就有足够的力量去跟美国人自己竞争能源、资源和市场,中国的人口是西方工业7国总人口的2倍,如果人均享受的资源、能源和利润跟G7一样,不考虑其他发展中国家那点可怜的份额,G7就得把2/3的份额给中国,然后这7个国家分那剩下的1/3。
这个要求美国人能接受么?
不接受的话就只有继续这种中国每花一美元追赶,美国就得花四、五美元抵消的竞赛游戏。
如果中国能努力的保持目前这样的快速、平稳的发展,经济实力逐步赶上美国,那么仅仅为了保持彼此的相对位置不变,美国的开支就会是中国的好几倍。
食少而事多,岂能久乎?
长此以往,美国财政会被这场全面的竞赛压垮。然后紧跟而来的就是那个“美国第一”的光环的消失和内斗的兴起,这就是瓦解美国霸权的钥匙!这同样也是美国全力遏制(而不是欧洲白人国家)的原因之一。
如果中国的导演们再能按照美国人自尊心的逻辑方式去阐述中国人的未来,去想象中国主导世界、殖民美国的可能性,那么这将会加倍刺激美国人拼命花钱,来保持先进和强大,因为他们无法从逻辑角度否定中国人用他们对待印第安人的方式来对待他们自己的可能性。
美国今天就面临这样的难题,而这个可以动摇美国这个殖民国家的国本的难题,除非中国倒下,根本无解!
君是文革几世代?
常见报道中国老人为老不尊,上街碰瓷,听说是因为文革一代坏人变老了,等他们自然消失了,中国就太平了;今天见城头新闻,有华人小留霸凌同学又被分析是坏人的小孩长大了,遂不由大惊:文革基因代代相传,竟是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了。 老人小孩都与文革挂上了,不得不问问自己:俺本人还能是干净的吗?今后有人再为文革添彩,俺心里也要“咯噔”一下了吧。所以花点时间,把年纪与文革的关联列表如下:
年纪 | 出生时间 | 文革经历 | 世代序号 |
65 岁以上 | 1950年前出生 | 文革参与者 | 文革零世代 |
55-65 岁 | 50 后 | 父母是文革参与者,本人中小学在文革中受教育。 | 文革一世代 |
45-55 岁 | 60 后 | 父母是文革参与者,本人在上小学或中学时文革结束。 | 文革二世代 |
35-45 岁 | 70 后 | 父母是文革参与者,本人基本上没有经历文革。 | 文革三世代 |
25-35 岁 | 80 后 | 父母或祖父母是文革参与者,本人没有经历文革。 | 文革四世代 |
25 岁以下 | 1990 年后出生 | 祖父母是文革参与者,父母在文革中受教育,本人没有经历文革。 | 文革五世代 |
这样看来,只要是活着的中国人(海外华人不例外),与文革的关系便都是丝丝缕缕,剪不断,理还乱了。那咱们还能有好人吗?别跟我说您家在文革时是挨斗的那一边,大时代的烙印没人逃得过,那些官倒官二代的家文革时也都是挨斗的那边呢。也别说自己家的老人孩子,就说咱本人吧,到底是文革几世代呢?
非常赞同您的意见。文革需要好好反思,反思别人也反思自己;不关文革的事也没必要硬挂上去。校园霸凌到处都有,在本人所在的加拿大BC省这几年就有两个花季女孩死于校园霸凌。这件事应该与文革没啥关联。
春秋鲁国立嗣的基本原则
读了《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对鲁国的立嗣的基本原则不禁有些疑问,在此提出,望各位兄台指点。
“鲁起周公至顷公,凡三十四世。”为了便于阅读,这三十四个王,下文中同时也用世标明。
立嗣,就是指定太子,作为王位的继承人。到底以谁为嗣,通常有几种原则。一种是立长子,另一种是立嫡而不立庶,也就是大老婆的儿子才可以做太子,小老婆的儿子再有本事,也是不可以继位的。还有第三种,就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三种原则在现实当中不免会有冲突,比如嫡子,也就是大老婆的儿子年幼,而庶子,也就是小老婆的儿子年长,那么谁做太子?嫡子如果亡故,如果国君既有同母弟, 又有庶子,在同母弟与庶子之间,国君该如何选择?
鲁国的三十四世国君,依据《史记鲁世家》所述,其立嗣可谓繁复,以上三种原则都有采用,似乎没有一个固定的原则,但仔细读来,还是能理出线索一二的。
三十四世中,四世为三世之弟,六世为五世之弟,八世为七世弟,十世为九世弟,十八世为十七世弟,除此之外,都是父传子。(疑问:二十三世昭公为齐归之子,我未找到齐归为何人)。看上去这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典型表现。所以十六世(庄公)的同父异母弟叔牙曾说:“一继一及,鲁之长也。”这里的“继”就是“父死子继”,“及”就是“兄终弟及”。
可是“一继一及”,并没有涉及嫡庶的问题,如果大老婆,小老婆都有了儿子,这个原则就有些糊涂了。根据《史记鲁周公世家》,从一世(周公)直到十四世(惠公)时,基本原则还是传位于长,而嫡庶的观念是不强的。其间仅有的一次立嗣的纠纷是十世(武公)有两个儿子,老大叫括,老二叫戏。武公想立老大括,可是当时的天子周宣王喜欢老二戏,坚持让武公立戏为太子,武公作为鲁国的国君,毕竟是周天子的诸侯,所以最后还是听命于周宣王,立老二戏为太子。周宣王的大臣,名叫樊仲山父,就对周宣王说:“废长立少,不顺”,“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可见其时立嗣的基本原则是立长不立少。《史记》也没有对这十四世鲁君标明嫡庶的身份,说明嫡庶并不是鲁国从一世周公到十四世惠公立嗣的核心问题。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左传》从隐公摄政,也就是公元前722年讲起,而也就是从隐公起,《左传》和《史记》都开始叙及嫡庶的问题,嫡庶也成了鲁国立嗣的基本考虑。根据《左传隐公传》,十四世惠公的继室,也就是妾,名叫声子,为惠公生了个儿子,名叫息。后来惠公又娶了正妻,名叫仲子,仲子生了个儿子,名叫允。声子是继室,故声子的儿子息就是庶子;仲子是正妻,故仲子的儿子允就是嫡子。惠公薨时,允尚年幼,无法独立执政,就立息为隐公,隐公不是君王,是摄政。可见从十四世惠公起,立嗣的根本考虑是嫡庶,而不是年幼。年幼的嫡子为太子,年长的庶子只可以摄政。
十五世(桓公),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嫡长子同,嫡次子季友,庶长子庆父,庶次子叔牙。。嫡长子同当然没有悬念地成为了十六世(庄公)。庄公的儿子名叫斑,善良心软,看来是不善于宫廷斗争的。庄公病,考虑立太子的问题。庄公的庶弟叔牙,也就是庄公的同父异母弟,对庄公说:“庆父在,可为嗣,君何忧?”庆父是十五世的庶长子,和庄公是同父异母弟。这一建议被季友,十五世的嫡次子,庄公的同母弟季友坚决否定,季友说:“请以死立斑也”,季友宁可冒死罪,也不允许立庶兄弟为嗣。庄公卒,季友立斑为君。这个例子也说明了那时已经是立嫡不立庶了。
十六世文公有两个妃子,长妃哀姜生了两个儿子,分别叫恶,视;次妃敬嬴生了一个儿子俀(tui3)。俀和鲁国的一个权臣襄仲私交甚深,襄仲欲立俀为太子。后来,于是,襄仲就杀了嫡子恶,视,而立庶子俀。哀姜回到齐国,在街市上失声痛哭,喊道:“天乎!襄仲为不道,杀嫡立庶!”市人皆哭。这个悲伤的故事,通过哀姜的哭诉表明当时“杀嫡立庶为不道”,故而立嫡不立庶财位当时之道。
二十二世襄公卒,其太子亦卒。鲁人立裯(chou2)为二十三世昭公,裯“年十九,犹有童心。”鲁国大夫穆叔不愿意这样心智不成熟的人做国君,就说:“太子虽然故去,但还有太子的同母弟可以立,轮不到裯来继位。”穆叔又说:“今裯非嫡嗣。”
依据《史记鲁周公世家》和《左传隐公桓公》的内容,可以看到,在一世周公到十四世惠公时,立嗣基本采用的是立长不立少;自隐公摄政和十五世桓公起,立嗣的根本原则变成了立嫡不立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