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VOA连线/愛是溫柔殘酷的風霜/最牛枪手/清朝国歌存在仅六天/日本霸占台湾50年
發佈時間: 6/11/2015 5:31:02 PM 被閲覽數: 153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VOA连线




愛 是溫柔殘酷的風霜


林淑慧


總是任性不由人地自行出走
愛 我們可以肆無忌憚
黝暗的黑夜裡飄散著香
優美中帶著悲傷 悲傷中又見希望
人生如鐘擺 在追尋幻滅中搖盪
得與失 喜悅與失望 就這樣晃啊晃
生死之間輪迴著 兩頭來回復返
回憶穿梭徘徊 身影在淚裡埋藏
時間無情地催促分離  
但帶不走真愛 帶不走溫暖
歡笑在心中沈澱 留住一抹永恆的陽光





如果在某時某刻
我的世界多了一個你

我會用我一世的情好好地愛你
你流淚 我也會和你一起哭泣

如果你我之間是咫尺距離
我會為你遠赴千里

只要你願意
我願意住在你心裏 一心一意

如果我愛你
我會用我的真心愛你溫暖如燈

約定一世不離不棄
愛你一千年的秘密
  I 
love
 U





古代科举史上一人替考八人的最牛枪

手 !

菊花包子


据《唐书》记载,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那场科考,考官安排他坐在帘前考试,由考官直接监视。考试中,只见温庭筠奋笔疾书,不一会儿就交卷出场了。考官事后才知道,“私占授者已八人”,温庭筠在他的眼皮底下已经顺利帮八个人完成了试卷。“枪替”技艺可谓出神入化,但他也因为“替考”再次名落孙山。



代替别人考试的枪手古代称之为假手,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可谓明星荟萃,高手如云。然而,要评出历史上的第一枪手,估计要从个人才学、替考技巧、替考业绩、知名度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而晚唐的大诗人温庭筠在这些方面的条件无人与之匹敌,第一枪手非他莫属。


枪手不是任何人都能当,如果不是身怀绝技,坚决不要干这一行,因为验收枪手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是别人的考试成绩,自己没有真功夫,是难以胜任这一职业的。温庭筠能入《唐才子传》,可见其份量十足。他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可见其作文功底相当深厚,完全具备当一个优秀枪手的条件。


古代枪手界有一潜规则,当一次枪手要收一定的费用,只干活、没酬劳,好像枪手们都不乐意。让当代枪手望尘莫及的是,温庭筠当枪手完全出于自愿,谈钱太俗,从不收费,可见其境界非同寻常。有求必应,是他当枪手的原则,有难必帮,是他当枪手的个性,他“救救人”的雅号似乎证明,温的确是枪手圈的“高大上”。


温庭筠从40岁到55岁的十五年间,数次参加应举考试,屡败不中,积累了丰富的考试经验,并对考试的潜规则熟记在心,具备应对考场复杂形势的能力。唐代的科举考试是相当严格的,考生进入考场时,不但要脱衣搜身,坐席之间还要设置隔离物,传卷子是很难做到的。在这种复杂的考情之下,温庭筠如何在替考中大显身手,是一件难以想像的事儿。然而,人家做到了,并且做得很不错。


最令后人佩服的是大中九年,即公元855年的那一次高考。当时,北山侍郎沈詢担任主考,为了防止作弊事件的再次发生,他把防范的重点锁定在温庭筠身上,因为从历年的考场违纪记录看,温庭筠就是有名的当枪手,只要这个人管好了,其他人估计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于是,沈詢特意在面前为温庭筠专设一考生席,并与周围的考生隔出一段距离,发誓要盯死看牢这个不守纪律的考生。




第二天开考了,考场似乎没有什么异样,温庭筠感到身体不舒服,就提前交了卷子,沈詢一看,人家仍然交出了千字的文章。可令沈詢想不到的是,温庭筠在考场外悄悄告诉别人说,这次考试我救了八个人。一次考试,替考了八人,这在中国枪手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其考试现场的枪手技巧令人叫绝。


据史载,宣宗大中九年的这次试宏词举人是出过大事儿的,考试的题目严重漏泄,温庭筠是不是搞到了原题,不得而知,不过这次事件为御史台所劾后,一批与考试有关的人员得到了严肃的处理,侍郎裴谂改国子祭酒,郎中周敬复罚两月俸料,考试官刑部郎中唐枝出为处州刺史,监察御史冯颛则被罚一个月的俸料。


这一次考试,温庭筠再次名落孙山,他没有太在意,也没有怨恨自己,因为有多少次落选,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他知道,自己除了长得丑,别人看不起,没有钱,无法拿钱把考官砸晕,还没有靠山,没有人向考官打招呼讲人情,并且本人考试记录还差,这在唐代想中举是一件很难的事。


很多后人推测,温庭筠为什么对当枪手乐此不疲?一些人说他讲义气、乐助人,一些人说他为了在众人面前显摆才学,其实这些都只能算是对表面现象的认识,其深层原因应该是,屡试不中的经历让温庭筠知道了科举考试的黑幕,滋生了对科举考试的判逆心态,他要通过当枪手搅乱考场这些惊人举动,来实现唯一的意图:鄙视万恶的科举考试制度。



当然,温庭筠这种无言宣战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他不但屡试不中,而且还落了个品行坏的骂名;他虽然有让唐宣宗李忱佩服的才学,但一生中只担任了县尉、国子助教这样不起眼的小官。然而,东方不亮西方亮,仕途的多舛,生活的坎坷,始终没有压制住温庭筠满腹的才华,他诗词兼工,辞藻华丽,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称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这是当时温庭筠的好友、官居中书舍人的纪唐夫送给他的诗句,温庭筠一生的坎坷命运由此可见一斑。他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助教。虽然当时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然而,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以他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backchina


最短命国歌:清朝国歌存在仅六天



核心提示: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和产物,《巩金瓯》作为中国第一首法定的国歌,已经载入历史。这首国歌颁布仅6天后就遭遇武昌起义,便寿终正寝无疾而终,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一首国歌。

  

  本文摘自:《内蒙古日报》2015年6月2日第13版,作者:佚名,原题为:《世界上最短命的国歌》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清代以前,对外交往不多,没有国歌这个概念。到了清王朝,因外交需要,才第一次有了国歌。

  清朝驻英大使曾纪泽在出使期间,看到西方国家在公共礼仪场合演奏国歌,很是为这个仪式所感动,觉得清帝国也应有本身的国歌,因此特地上奏并呈了一部《国乐草案》,但未得到批准。

  光绪二十二年(1896),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洋访问。欢迎仪式上,主方要演奏中国国歌,李鸿章一听懵了,他从来没有听说过国歌这个概念。事发突然,李鸿章的参议们临时找了一首适合清政府的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该诗内容为:“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此曲后来被称为《李中堂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首国歌替代品。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4日),清王朝终于有了名为《巩金瓯》的“国乐”。这首国歌的内容为:“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这首《巩金瓯》由清政府海军部参谋官、著名思想家严复作词,禁卫军军官、皇室成员傅侗作曲。歌名的意思就是巩固清王朝的万里江山。这首歌还有个别名叫《大清国雄踞列强万万年》。

  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和产物,《巩金瓯》作为中国第一首法定的国歌,已经载入历史。这首国歌颁布仅6天后就遭遇武昌起义,便寿终正寝无疾而终,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一首国歌。(据《北京晚报》)



日本霸占台湾50年所做最毒辣的一件

事!(图)






在台湾大大小小的学校里,日本殖民当局公开叫嚣:“绝对禁止使用汉文,不满者滚回支那(日本对中国的鄙称)去。”禁止汉语、普及日语,是日本同化侵略中最毒辣的一招。

  

  1895 年4月17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把台湾岛及其所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地的主权让与日本。《马关条约》是近代中国所受到的极为惨痛的一次宰割,两岸人民世世代代辛勤耕耘开发的宝岛一朝断送。从此,中国的宝岛台湾陷入日本的殖民统治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用“生物学原则”统治台湾

  日本统治台湾后施行的暴政反而加强了台湾民众的团结意识,日本殖民当局不得不正视到中国人民的强大和持久的民族凝聚力。日本殖民当局民政长官后藤新平向日本大本营建议,治台必须建立在“生物学原则”基础上,扬言实行“科学的殖民政策”,既要镇压各地起义,建立统治机构,又要采取集中渐进的同化主义政策。

  在后藤新平的影响下,日本先派出7任军人总督,以军人专政的方式平定台湾各地起义。1919年10月,日本殖民当局改军人体制为军政分立制,派出了9届文职总督实行同化政策,笼络台湾民众,企图达到永久霸占台湾的目的。

  同化政策之一是推行奴化教育。一方面,在初等教育上推行普及日语的教育。日本殖民当局设立“公学校”和“国(日)语传习所”,专门教授日语,培训日本特色的文化内容,比如武士道的剑术等,灌输日本民族精神。在学校里,日本殖民当局公开叫嚣:“绝对禁止使用汉文,不满者滚回支那(日本对中国的鄙称)去。”禁止汉语、普及日语,是日本同化侵略中最毒辣的一招。

  另一方面,奴化教育又防止台湾民众接受高等教育。从中等教育开始限制中国学生所学专业;高等教育更是明显。在这种奴化教育下,台湾基本上找不到一所适合台湾百姓的中等以上教育机构。这种歧视连日本国内教育家都无法忍受,纷纷撰文进行批评。迫于压力,第一任文官总督田健治郎决定,日语好的台湾儿童可以进入好的中学,并与日本学生同校学习。日本殖民当局以此鼓吹,台湾教育已经没有种族差别,实际上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殖民教育对台湾百姓的歧视。台湾高等教育基本上由日本人享受,而且除了医学专门学校及台南高等商业学校外,其他一切高等学校都在日本国内举行考试。在日本霸占时代,帝国大学(后来的台湾大学)内日籍学生占80%以上,中国学生不到20%。教学内容更是以传播殖民主义文化为主,有关中国的历史、思想、文化均在排除之列,以从根上切除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

  1936年,为配合日军全面侵华,到任不久的第17任总督小林跻造,即开始推行“皇民化运动”,主要内容是,进行亲日思想宣传和精神动员,极力消除台湾民众的祖国观念,灌输大日本臣民思想。

  在推行“皇民化运动”后,日本殖民当局进一步强制推行日语,设立3832处日语讲习所,连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人都必须使用日语。接着,日本当局又强迫中国人从生活习俗等各方面向日本方式看齐。日本殖民当局下令撤销春节等传统节日,烧毁台湾民间的诸家神灵,专设日本的天照大神,并且强令在10月27日都要祭祀;中小学则规定每月1、8、15日都要按时参拜神社。台湾家庭必须使用日本式的家庭用品,妇女必须穿和服;吃饭要吃日本料理;行礼要行日本90度的弯腰礼;结婚要在日本花嫁神前结婚;葬礼要采用大和安葬式。为挖掉台湾民众身上的中国根,日本殖民当局后来还禁止中国人使用中国名字,仅在1941年,被迫改名的台湾民众就有7万多人。

  把台湾作为侵华的战略棋子

  随着侵华战争的深入,日本殖民者把台湾设为战略棋盘上的一颗重要棋子。1942年9月,日本政府成立了“大东亚省”管辖新占领地区,而将台湾、朝鲜等战前就已霸占的领土置于“内务省”管辖之下,妄图将台湾“内地化”。

  战争期间,日本在台湾先后修建了数个机场,作为轰炸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区的前哨基地。日军攻占南京、侵略华南所依赖的空中力量也都来自台湾的基地。

  为了补充兵源和军费,日本殖民当局一面强迫开展“金报国运动”,发行“奉公债券”、“报国债券”,挨家挨户搜刮民间藏金,仅1944年,台湾负担的日本军费高达1.5亿元,人均收入的35%都被用于日本军费;另一方面,日本殖民当局以“临时劳务部”的名义,强迫大批台湾劳工到中国大陆、东南亚等战场充当军夫、翻译、护士等工作,同时,修改兵役法,强迫台湾青年参加侵略战争。据统计,20多万人被日本侵略者强征入伍,3万多人战死。

  日本这种殖民暴行使台湾民众积聚了满腔怒火,许多爱国志士有的纷纷返回大陆,为抗日大业尽一份力量;有的在岛内组织政党,进行合法手段的斗争和宣传;有的创办刊物,为反对殖民统治呐喊助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人民奔走相告,无不欢欣鼓舞,台湾各大城市人山人海,欢呼声、鞭炮声响彻云霄。所有人都在等待着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光复日的到来。



 


上兩條同類新聞:
  • 阡陌曲/来势凶猛/图揭世界上最壮美的29座古堡/民主建政无前路! 经济绝处可逢生?
  • 金星脱口秀/美国社会的自信/君是文革几世代?/春秋鲁国立嗣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