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上海,回不去了/有哲理的人际关系图解/浪荡的革命者
發佈時間: 6/12/2015 12:30:26 AM 被閲覽數: 32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上海记忆:上海,回不去了!(上篇) (2015-06-11 05:35:13)

MeiMei1027


 

八十年代的上海,如此安静,物质并不让人眼花缭乱,但那是个知足而亲近的年代。


 

八十年代初的“第一湾”,黄浦江对面的陆家嘴彼时没有东方明珠,没有环球金融中心,没有金茂大厦,也没有香格里拉,黄浦江轮渡码头上来,延安东路口的过街天桥最初是正方形的,可能是上海最早的天桥,后来改建过几次。过了这个天桥就是东风饭店,后来开了上海第一家肯德基。


 


八十年代初,淮海路上的西餐馆收银台,那些熏火腿、红肠面包等等,都不超过一块钱,冰淇淋咖啡只有五角钱。


 


1984年,华亭路服装市场上集中了很多外贸服装,成为当时上海的时髦发源地。改革开放带来的外面世界的气息首先从人们对美和潮流的认识上开始。



1983年的一桌酒席,位于当时最高级的国际饭店,价值二三十元,茅台酒8块钱。这桌酒席的规格很高,当中的是什锦火锅,旁边的是茄汁鲳鱼,有鸭蛋围边的是霸王鸭,蟹粉豆腐、熏鱼、红烧蹄髈。饮料桔子水,喝了之后舌头上会留有黄黄的一层。


 


1984年,人民公园,沐浴着晨光看书的女子,发辫上系着的蝴蝶结和椅背上挂着流行的军用书包,都是那个时代的特有。



1986年的人民广场,“外教”是个新生事物,他们与戴着红领巾的学生们一起溜冰,现在,他们身后的看台早已拆除,建起了上海大剧院。


 

人民广场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两旁的广东路,北海路是当时拍电影经常取景之处。


 


大世界原来叫上海市青年宫。


 


黄浦区少年宫(南京路西藏路口,已拆毁)


 


西藏中路人民广场青年商店



上海博物馆朝南的金陵东路金门路


 


 

华山路,现在是繁华的徐家汇。


 


皋兰路思南路,闹中取静的马路。




豫园,人不是很多,随意逛来逛去。



福佑路,现在是人头拥挤的小商品市场。



光启路菜场,还是弹格路。


 



外滩,警察岗亭高高在上。



南京东路外滩



北京东路外滩




新开河外滩



东风饭店,外滩最大的饭店。


 


上海市市政府的原址


 


和平饭店,老上海的代表。




外白渡桥旁的浦江饭店,上海大厦。


 



黄浦江轮渡,当时没有大桥,只能摆渡过江。



静安宾馆,市府经常接待外宾。



红房子西菜馆,上海滩吃西餐第一块牌子。



淮海中路,左侧是世界鞋帽商店,你还记得吗?


 


雁荡路复兴公园进口梧桐树大道,没有钱柜,幽静的谈朋友地方。



西藏中路青年会宾馆对面的街景


 


南京东路福建路口,天热乘风凉的场面。



四川北路黄渡路口,天鹅宾馆位置当年景象。


 

北站候车室,出上海坐火车的地方。



虹桥机场,规模还很小。


 



大众剧场,嵩山电影院,你知道在哪儿吗?



淮海路上有名的“淮国旧”


美心酒家,上海当时广式粤菜的代表。


 


柳林路,为数不多的服装市场。



星火日夜食品商店,当时唯一24小时营业的商店。



淮海路上的儿童用品商店,还是宋庆龄题字的,“淮国旧”旁边。



淮海中路,瑞金路的大方布店。



尚贤坊,儿时的记忆。



上海西餐馆,罗宋汤,色拉,炸猪排 -- 真的好吃!





有哲理的人际关系图解

 
来源: 2015-06-11

               



有哲理的人际关系图解


 



 


 




 














 


 


 


 


 


 


 


 


 


 


 


 


 


 


 


 


 


 


 


 


 


 


 


 


 


 


 


 


 


 


 



 



浪荡的革命者

 


大月薰与孙文


    车在新横滨拐来拐去,最终看到了有“宫川”两字的小院落。按门铃,一位短发、胖胖的女士引我们,穿过小院内的花丛、小树,走到两层小楼前。

    我们脱鞋、弓腰走上榻榻米,屋内的陈设简单、略有凌乱,像是老派的、稍有拮据的日本人家。一个长方脸、留稀疏长发、穿灰色西装的老人起身欢迎我们。他的眉宇之间的确有某种似曾相识之感。他是宫川弘,他的外祖父是孙中山。

    1905年夏天,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娶了横滨的19岁少女大月薰,一年后,他们的女儿诞生了,最初她得名文子,暗示她的父亲孙文。不过,此刻的孙中山正在西贡策划另一场起义。当他在1906年10月回来后,他可能没有时间、更可能是忘记了去探望这个妻子与他们的女儿。流亡的革命家的生活,是失败的苦涩、受困的雄心、莫名的希望、被同志背叛、酒精与陌生异性肉体的抚慰构成的,他也必须活在此刻与未来,而不是过去

    大月薰未能熬过这忽视与遗忘。1911年11月,她将文子(后更名为“富美子”,在日文中,它与文的发音相同)交给宫川夫妇做养女。两年后,大月薰嫁给了三轮秀司,在一段失败婚姻之后,她在1915年再嫁给一名寺院住持实方元心,生育一子。

    此间,她与孙中山最可能的重逢是1913年。彼时,孙作为中华民国前总统、国民党党魁、时任铁道部长,访问日本。他的到来激起了日本社会的强烈反响,作为一名得到日本庇护的流亡者,最终变成了现代中国的缔造者。从首相兼外务大臣桂太郎、民党领袖犬养毅到玄洋社的创办人头山满,都时他的热忱欢迎者。日本的报纸连篇累牍报道他的行程、猜测他的出访目的。华侨社会更是一片沸腾,那些革命党的支持者,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关于孙中山的逸事,则出现当地的报纸上。一家叫“对阳馆”、曾招待过这个革命者的旅馆老板娘对《东京朝日新闻》说,“孙先生喜欢年轻的女人,因此姑娘们都从赤阪(东京著名的花街)来到这里”,他与日本同志在商讨起义、筹款时、或浇愁时,“整日饮酒,而且每人若不抱一个女子就不善罢甘休”……这纵乐之中,更是一种无奈与悲壮,他们需要骗开日本警察的监视,也知道他们的命运未卜。

    大月薰也出现在这些逸事里。但因为生病、或许也是回避,他们在1913年原本可能的见面未遂。不过,这谈不上有诚意的邀请,孙中山邀请这昔日的妻子来参加集体的欢迎会,而他身边则有另一位妻子卢慕珍。
(有关孙中山在日本的传闻逸事详见:革命·WOMAN·读书-孙文的女人

    我见到宫川弘时,这些往事早已烟消云散。在他1941年出生时,她的母亲是宫川吉次的妻子宫川富美子,几乎没人知道她的特别身世,她像是历史缝隙中的见证人。这情况在二战后的日本才逐渐改善,流亡至台湾的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结成冷战的新同盟,国父孙中山的故事则被逐渐挖掘出来。这也给宫川富美子与她的两个儿子宫川东一与宫川弘带来了某种改变,他们突然与一个既荣耀又神秘的传统产生了关联。

    这些细节,是我从一本叫《孙中山与大月薰》的书中看到的,它的副标题带有强烈的流行文学色彩——“一段不为人知的”。但写作却不乏严肃之处,尽管结构过分松散,但其中大量昔日的日本报刊档案却颇为珍贵。作者张先生曾是中国社科院的日本研究所讲师,1992年留学日本,他的好动性格让他离开学院,从此在东京的中文媒体工作,他其中的一名助手日后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芥川龙之介奖的华裔作家。

    也是在此期间,张先生开始了对孙中山的日本踪迹的追溯。很可惜,只有一家香港的出版商对这个题材感兴趣,并把它塑造成香艳的逸事。我在一个饮清酒、吃火锅的夜晚,遇到张先生。孙中山的后人,让我深感兴趣。

    在宫川弘的榻榻米上,我们的谈话很不自然。或许,我也不知该询问什么。留着长卷发的宫川先生能对孙中山有什么特别的看法吗,这血缘的联系早已被历史与现实冲地七零八落。我似乎记得,当宫川弘与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英坐到一起时,他们甚至无法交谈,前者讲日文、后者讲英文。这似乎也恰好不过的表明了孙中山作为一个全球性革命家的特性。

    每当宫川弘试图讲话,他的中气十足的太太就打断他。借由张先生的简短翻译,太太没兴趣谈起这些往事,对我们深感不信任。我们是陌生的闯入者,引起了某种不安,我们对历史的猎奇,干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在不无尴尬地离开时,我想,她的确是对的。


《三十三年的梦》

    一开始时,他对孙中山印象不佳,这位大名鼎鼎的流亡者,“口未漱,脸也未洗……对他举动的轻忽、略失庄重,不免感到失望”。接着,孙中山梳洗完毕,换上衣服,端坐起来“实在比得上一个好绅士”,但仍让他觉得缺些威仪。但当孙中山开始讲述满清的腐败统治、欲实现共和理念时,则显露出另一种景象“静若处子的他,想不到竟如脱兔一般。不,一言重于一言,一语热于一语,终于显示出深山虎啸的气概”,“他的谈吐虽不巧妙,但绝不矫揉造作,滔滔不绝抒发其天真之情,实似自然的乐章,革命的旋律,使人在不知不觉间为之感动首肯”。

    在《三十三年的梦》中,宫崎滔天这样描述他与孙中山的会面。这大约是1897年的9月的横滨中华街。

    宫崎滔天出生于1871年的熊本县荒尾村。他的父亲是一名下层武士,开设武馆、传授剑术为生,从小灌输他“要做英雄”,“死于枕席之上,是男儿莫大的耻辱”,因参与西乡之乱而亡的他的大哥被视为家中的英雄。14年时,他入读启蒙思想家德富苏峰创办的大江义塾。德富试图用新型的教育方法塑造这些少年,他倡导自由民权,学生不许叫他先生,而要直呼他的名字。学生们没有来自校方的指令,要制定自我管理的规范。学风则鼓励辩论,尤其运用西方知识的辩论。于是“人人以辩士自居……其口中常征引罗伯斯庇尔、丹顿、华盛顿、克伦威尔”。

    不过,他却感到不满足,内心有一种志向无法实现的惆怅与虚空之感。这志向是什么?他也无法言明。他的出生年份注定,他只能生活在维新英雄们拖长的阴影之下,日本最富戏剧性的年代已然过去,他必须寻找别的方式建功立业。

    他前往东京,意外地成为了基督徒。更重要的是,他的二哥给他带来一个崭新的理念,他们应协助古老、衰败的中国变革,若中国可以兴起,它可能也会促进印度、暹罗、安南、菲律宾乃至埃及复兴……在这个恢宏的计划中,他们正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所在——既实现了那种高度理想主义的武术精神,帮助弱小者,实现更   大的正义;有又足够辽阔的舞台,整个亚洲都是一家。

    对于宫崎滔天而言,中国变成了一个既充满诱惑、同时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具体的对象,同时又是不知如何下手的抽象之物。

    他试图学中文、潜入中国考察,不过,他和有类似抱负的同志都深信:“中国之事只在于人。如果有一位人杰奋起,则天下事一朝可定”,这个人须是“通晓西洋学问的汉高祖”式的人物。

    最终,他找到了孙中山,把自己的生命与志业投射于这个比自己年长5岁的广东人身上,他们也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四处串联、募集资金、发展同志、购买军火、发动起义……
(有关日本人与辛亥革命的故事详见:中日两国的那段蓝天情

    《三十三年的梦》出版于1902年的东京。那时正是宫崎滔天人生的低谷时刻。他所支持的孙中山正在收获一连串失败,而他自己则被迫做起“行吟歌手”谋生。他的人生就像是一场失败、苦涩的落花梦,理想幻灭,唯有靠酒精、女人抒发困闷。谁也未料到,不过10年后,孙中山就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大总统,尽管它是临时的、而且任期短暂,它仍证明这漫长的努力不仅没有白费、而且迎来了辉煌的一刻。宫崎滔天从未试图从这辉煌中获取什么具体的回报,直到1922年去世前,他始终过着拮据的生活。他继续卷入到中国内部的纷争,不过再也未能看到昔日理想的实现——一个亚洲共同体的兴起。

    阅读《三十三的梦》,充满了某种特别的快感。借由其他历史研究,你自然可以知道泛亚洲主义在明治时代的兴起与作用,孙中山的国际网络对于革命之重要……但似乎只有这本书,让我一窥那个时代的内心世界。是什么驱动这些革命者的自我牺牲,在一个又一个挫折中,他们怎么自我慰藉,鼓起新的勇气?

    我越来越感到,驱动历史的是情感力量、而非思想。促使人们做出选择的、开始行动的,都是那种内心无法压抑的火焰,或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厌恶……

FT专栏作家 许知远  2015.5.14

 


上兩條同類新聞:
  • VOA连线/愛是溫柔殘酷的風霜/最牛枪手/清朝国歌存在仅六天/日本霸占台湾50年
  • 阡陌曲/来势凶猛/图揭世界上最壮美的29座古堡/民主建政无前路! 经济绝处可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