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判周永康/上海静安寺,愁怅的记忆/东方之星破了三项世界纪录/上海与纽约
發佈時間: 6/12/2015 10:49:52 AM 被閲覽數: 39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判周永康

 2015-06-11


上海静安寺,愁怅的记忆



作者:ryu  于 2015-6-12 贝壳村

 

记忆中,上海的静安寺有一家新华书店,当时,上海的繁华地段都设有新华书店的分店,一度,中国的新华书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国文化的传播載体。
上海静安寺地区的新华书店早已没有了,留下的惟有愁怅的记忆,如今,当年的7、8开间门面的新华书店旧址,平地起高楼,搞笑般地标了一只洋名字: 百乐门大都会・联艺大楼,英文是:ParamountMetropolis ,门牌号没変,依然是南京西路1728号,可是书香油墨味不再,漂洒的却是百乐门大酒店19楼全肉类烧烤自助餐的肉香酒气,以及对马路上相传始建于三国孙吴赤乌年间、宋大中祥符元年便更名静安寺的流金溢彩,煞是无奈。
 
那年路过静安寺的新华书店,二楼正在举办上海文化出版社的“五角丛书”新书发表介绍会。“丛书”的作者多为无名之辈,可是,届时出版界都在为毎部新书的三千部印数而七忙八苦之际,“五角丛书”的新书却以平均越10万部初版印数的业绩令同行侧目。
那天的“五角丛书”新书发表介绍会,实行签名售书的不是作者,而是“丛书”的执行编辑。
执行编辑,不同于具体某部书的责任编辑,属于统筹整套“丛书”的编辑总执行,总策划。
记得那位“丛书”的执行编辑名戴俊,当时正在学写小说的我,称呼戴俊为戴老师,却为戴俊的众同僚撑脸开膛地大笑,他们直呼戴俊为戴师傅,意思是专业制造畅销书的老师傅。
 
戴师傅,其实只是1956年出身的、转业自对越反击战的老山战场的文艺兵。转业之初,专门有一位身着烫得煞平军服的X军政治部文艺处处长全程陪同戴师傅来上海赴任。
陪同走访上海各出版社、陪同走访文联、作协、出版局,甚至于陪同走访市文化局、市警备区的对等部门。
戴师傅是上海南汇人,转回上海工作后,住进了市出版局的单身宿舎似乎不常回南汇,也没有看见过戴师傅自称“家子婆”的戴师母。
戴师傅好浓茶、爱烟,欢喜咪咪绍兴黄酒,兴趣所至也会两夜不睡杀戮无度地洒血于马将台。
毎天下班,手拎两只热水瓶回宿舎,洗澡唰洗就全部摆平了。
生活内容貌似无所讲究,出版社就是他的家,“五角丛书”便是戴俊的一切。
可是,在与戴师傅的无数次彻夜欢谈中,知道戴师傅作为部队的作协会员虽然没有留下多少伤悲的军旅作品,可是令人哽咽的报告文学却有不少,遗憾的是戴师傅从不把自己的作品示人,令人只能凭空仰望而已。但是,戴师傅对人非常热情,乐意指点象我这样的人的不成熟的习作。经他的迷津一点,再差的文字便也有了闪烁之处,不太多,但是也绝对不算少,一部小说,能有几处闪烁的情节,还怕作品不吸引阅读人吗。
 
戴师傅在众人跳商海、出国门的时候,受命就任了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书城》主编。从此风起云涌,风流倜谠,说起他---戴师傅的经历,不禁令人就会手痒,蠢蠢欲动,那可是可以写中篇的素材呐,嗯,犹如侃起上海静安寺新华书店的故事,那也是二天三夜可以走笔的命题,可惜,如今当我再游上海静安寺地段,犹有豫色诱惑不止,何有当年那家新华书店的残影,咓,愁怅的上海是故乡,商业氛围浓重的静安寺购物区,一如那时光穿梭后的繁华旧里,有了另外可人的独具韵味。惶如影片似的蒙太奇场景,眼前展现在我面前的是静安寺依托着时尚风貌的新景,勾勒出静安寺无限的溢金的魅力和缤纷的新颜,这些不好么?愁怅么?不见得吧......
 

 

标签: 静安寺,新华书店,出版社





一不小心,东方之星破了三项世界

纪录


作者:解滨  于 2015-6-10 贝壳村



一不小心,东方之星破了三项世界纪录


解滨

一颗明星,东方之星,在天朝陨落。 一如既往,天朝的和谐机器再一次发挥了其举世无双的和谐功能。 在这场震惊世界的事件发生后,化灾难为政绩,变坏事为好事,化腐朽为神奇,歌功颂德渐入佳境:


《生为国人,何其有幸》(中华网)
《4天3夜,那些感动我们的瞬间》(人民日报)
《救援一线,中国最帅的男人都在这儿啦!》(人民日报)
《世界透过沉船事故见中国决心》(环球时报)
《感谢你无数次游过那么悲伤的水域》(澎湃新闻)


读了这些热情洋溢的报道,我差点就喊出“亲人啊,解放军! 党啊,母亲!”

昨天的《人民网》堂而皇之地发表了一篇题为“舆情观察:努力掌握遭遇战的主动与主导权”的网络评论员文章,谦虚和低调地赞扬了党在这一次的舆论工作中的伟大胜利,并且增设了一条“回顾近年来全球重大沉船事故”栏目,拿出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世人:中国的沉船灾难是各国司空见惯的,用不着小题大做。

顺着党报提供的线索,我找到了比党报说的还要惨烈得多的一些重大沉船事故。 经过全面消化和理解党报的信息和精神,我完全相信“东方之星”的灾难既不是有史以来死人最多的沉船事故,更不是最惨烈的事故。 任何人拿“东方之星”说事都是别有用心的。

但是,透过对世界各地那些海难的了解和比较,我也发现“东方之星”的这一惨剧在许多方面是世界上有史以来任何沉船灾难都不可比拟的。 在若干方面甚至打破了以往的世界纪录,成为人类沉船史上极其特殊一场灾难,今后任何国家要打破这些记录是很困难的。 具体地说,“东方之星”创造了以下三项世界纪录:

第一:“东方之星”是有史以来非战争情况下大客轮沉船死亡率最高的。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笔者查看了世界过去一千年来以及中国200年大客轮的沉船记录。您知道吗,世界有史以来海上最大和最惨烈的沉船灾难是纳粹德国的威廉·古斯特洛夫号(Wilhelm Gustloff)。 那是一艘乘客容量为1465的邮轮。 在二战末期的1945年1月30日,此船极度超载了10582位遭苏联红军围困在东普鲁士的德国人,在波罗的海被苏军潜艇发射三枚鱼雷击沉。死难人数估计由5,300至9,931人不等,是泰坦尼克号的六倍有多,成为历史上遇难人数最多的海难。按照最高判估的死亡人数,其死亡率高达88%!

对比一下,2014年4月16日,一艘载有476人的韩国“岁月”号渡轮在韩国全罗南道珍岛郡屏风岛以北海域意外进水并最终沉没,仅有172人获救。 该惨剧的死亡率为64%。 该船的规模和等级类似于“东方之星”。 但是请注意,那是一场海难,其抢救工作面临的困难远大于江河船舶。

近年来死亡率特别高的大船沉船事故应该是今年的利比亚难民船灾难了(那不是一条客轮,是偷渡船)。 根据半岛电视台报道,2015年4月18日午夜,那艘搭载约700人的偷渡船在利比亚附近海域沉没。 事发后,只有50人被营救出来。请注意事发区域战祸不断,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 这一惨剧的死亡率高达93%。

那么“东方之星”灾难的死亡率是多少呢? 根据人民网提供的最新搜救情况,截至6月7日上午11时,只有14人生还。 这么多天过去了,不可能再找到活人了。 这样计算下来,死亡总人数应该是444。这就得出死亡率是97%

这也就是说,“东方之星”客轮灾难的人员死亡率创下了历史新高,不但远高于泰坦尼克,远高于韩国“岁月”号,远高于战火中被三枚鱼雷摧毁的“威廉·古斯特洛夫号”,甚至高于战乱中的偷渡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方之星”是当代世界最危险的一艘客轮。

请注意这些拿来做比较的都是海难,而“东方之星”之沉没是江河之难。

“东方之星”创下的第二个世界纪录,就是其翻船沉船的速度之快,在世界各国大轮船的沉没或翻倒的记录中无以伦比。

我们知道,所有的轮船在设计时是一定要考虑安全性的。 即使灾难发生,轮船也要尽量给乘员提供逃生的手段和逃生的时间。小船是没有这种安全性的。 大轮船其躯体之大,本身就很难沉下去,这就给乘员一定的时间逃生。通常一艘大吨位的轮船,即使你想把它弄沉,那都是要花不少功夫的。 让一艘轮船翻船沉底,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其进水。触礁、用鱼类攻击,都可以使其迅速进水并沉没。 像“东方之星”那么大的轮船,你就是用炮轰,把它打烂、打漏水,让它着火、下沉,至少也要半个小时。 用鱼雷将其击沉,可能是最快的办法了,就那也要十几分钟让其沉下去。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让轮船的重心突然大幅度偏移, 造成船体严重倾斜,船体大量进水后沉底。 有的轮船里面装载的重物没有固定牢靠,从原位置滑脱,就会出现重心大幅度偏移的情况。 在轮船既没有进水也没有巨大重量的物体滑脱的情况下使其在一瞬间底朝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即使在大风大浪中,大轮船一般都是先严重倾斜,海水大量灌入,最后沉底。 这一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2012年1月13日晚9:30,一艘载客3200的意大利豪华游轮 Costa Concordia号在地中海触礁。 9:45,船上发出警报。 10:20,海岸警卫队的快艇和直升飞机开始营救。 六个小时后,大部分人被救出。 第二天早晨该船90度倾斜,清点人数发现几十人失踪,后被确定死亡。 轮船倾倒的整个过程花费了数小时。

一年前沉没的那艘载有476人的韩国“岁月”号渡轮,其沉没过程大约是两、三个小时。

泰坦尼克号和前面说的被三枚鱼雷击中的纳粹德国邮轮威廉·古斯特洛夫号,其沉没所花费的时间是三个多小时。

那么,“东方之星”沉船花费了多长的时间呢?

《人民网》有一篇题为“生死瞬间:幸存者还原翻船经过”的文章,详细介绍了生还的人们在轮船倾倒时的体验:

“21岁的油工陈书涵,到船舱最底部给船加油。他回忆说,正在用柴油机给船加油,突然船翻了,然后什么也看不见。”

“吴建强的老伴儿被滑动的床挤在了墙上,而他被涌进来的水推了上去,房间的地毯盖住了他的头,当他把地毯扒掉时,窗户已经成了“屋顶”,他打开窗户,水把他‘涌’到了江中。”

“船上的导游张辉也印证了翻覆瞬间的情形。他说,正准备从办公室走回卧室,突然感到船发生倾斜了,跟同事说了一句‘好像碰上大麻烦了’,话音刚落,船就翻了,什么也来不及做。”


根据这种种描述,“东方之星”倾倒、翻船并底朝天所花费的时间,应该在一、两分钟之内。

这就打破了以往世界所有大客轮的沉船记录!

不管你用大炮轰,还是用鱼雷炸,甚至用龙卷风吹,你能让一艘2200顿的轮船在一、两分钟内底朝天倒扣沉到江底吗?

你做不到!

但是“东方之星”做到了!

“东方之星”是如何创造这样一个世界奇迹的呢? 这是因为“东方之星”没有倾斜、进水然后下沉的过程,而是直接翻个底朝天然后沉下去。 这也就是为什么死亡率如此之高。 问题就出在这一分钟的“底朝天倒扣”上。 物体在液体中都会产生浮力。 物体的重力向下,浮力指向上。 当浮心(浮力的作用点)高于重心时,轮船就稳定,自身具有抗摇摆、摇晃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给乘员一定的逃生时间。 你看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沉船(例如泰坦尼克)即便沉到海底也是船底在下的,不会出现底朝天倒扣的情况。

为什么东方之星会一两分钟内一下子就底朝天倒扣呢? 这是因为重心高于浮心。 用通俗的语言,就是轮船重心太高,成了“头重脚轻”。 那么,为什么会重心太高呢? 我认为该船出厂时应该不是这样的,而是改装后出的问题,提高了重心。

这是史上第一次的沉船法,神一样船啊!

这么短的时间,怎么逃生呢?

朱镕基前总理如果知道这个,定会拍案而起:这条豆腐渣船!

豆腐渣打破世界纪录!

豆腐渣“东方之星”沉没之后打破的第三项世界纪录,就是使用了最多的人力物力,达到了最小的结果。

根据人民网的一篇题为“长江旅游客船东方之星翻沉事件关键信息汇总”的文章报道,“通过5000名军民争分夺秒的奋力拼搏,翻沉的‘东方之星’终于整体浮出水面。” 这也就是说,大约有5000军民直接参与了抢救和打捞的工作。根据官方公布的几百张来自现场的照片,这应该是真实的数字,并无夸大。 这还没有把舟桥部队、后勤供应、技术支持、领导调配等人数算进去。 实际总人数应该超过5000再加两千人。 毫不夸张地说,抢救和打捞“东方之星”确实是举国的努力。 感谢国家,感谢党!

那么,到底救活了多少人呢?

两个。

其他的,是自己游上岸的。

难道还能找到比这更惊人的记录吗? 我查不到比这更差劲的记录了。

如果这不是世界纪录,什么才是?

其实仔细观察一下,还有更多的世界纪录被“东方之星”打破了。

“东方之星”的沉没,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的伟大实践,看到了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

我们注意到了,在生还的14人之中,包括了事发后立即弃船逃亡的船长、大副和轮机长。 据称该船长“常年都获了部级先进和劳动模范”。 党的好干部啊! 不管是在大火中还是在大水中,“让领导同志先走”永远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们还注意到了,根据官方消息,“东方之星”隶属于“重庆东方轮船公司”。 该公司下属的“东方王子”、“东方之星”和“东方之珠”轮被交通部评为“部级文明船”。 该公司在长江客运享有“趋势造立者”的美誉。公司曾多次接待吴邦国、邹家华、刘华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数以百计次大型长线包船活动中备受旅客赞誉;无不体现“服务至上,乘客第一”的服务宗旨。

神一样的客轮,神一样的公司,神一样的主义啊!





上海(中国)与纽约(美国)-壹个

多月的耳闻目睹


作者:fanlaifuqu  于 2015-6-11  贝壳村


上海是故乡,还有许多亲人好友生活在那里,对她对思念与爱是永远不变的。又由于她的飞速改变,有些地方会觉得不习惯,毕竟在异乡也生活了近30年了。 亲情没变,尽管年华都已老去。景色迥异,故乡早已难寻!感受不少,完整的叙述恐怕不易。

大楼与高架,地铁和汽车,使人耀眼。城市绿化做得不错,空气质量也有所改善。但风一吹,尘土飞扬,或许与太多基建有关。马路上狗屎满地,钱多了,养个宠物不算什么!

说是要减缓增长,我看上海的基本建设依然步伐很大,到处在拆。连我幼年生活的地方也拆了,还算赶上了“最后一面”。四十年代建的 Townhouse,有卫生煤气,算高档的了。去时还有几个钉子户在讨价还价,一般至少能拿五六百万。我的妈呀,对谁都不是小数,除非你是马云!利益面前,许多其它都往后靠了,千奇百怪的事物就这样冒出来了。

上海有不少属于调解性质的电视节目,就围绕这样的话题展开,如向世界开放,各种文字字幕 Available,世界的震惊应不下于对她经济起飞的奇迹。

看到年轻一代大多数有宽阔的视野,行为举止接近世界平台。但不少老人,尤其60左右,文革中遭受苦难的一代,没有习大大的命,穷人在钱的世界里挣扎,那丑陋一面有点吓人。虽然应酬不少,但回到家里,临睡前打开电视,满眼为钱的争斗,觉得可怕,文革的影响还在延续!比较有名的是新老娘舅和甲方乙方。

不知道美国有没有行为举止的教育,但我感觉到较少见到那些出格与令人不舒服的言谈与互动。在上海,原来美丽动听的口音完全消失了,舞台上的沪剧,还可以听到点。生活中不仅是口音,更有语气,大多是抱怨,责备。不能用正常与有礼貌的语调,谈修养?你太奢侈了!记得一次坐错了车,卡一刷,两块钱去了。我不会心疼,但司机与其它乘客的教训,这样的咄咄逼人,让我受不了。知道他们并没有那么坏,只是不懂怎么说话而已。上海啊,电视里该教教怎么和陌生人说话了!餐馆里顾客与服务员间的会话更需要教育,那花钱的就是主子的道理令人难以忍受!

我最欣赏之处是到处有公厕,哈哈!这不争气的前列腺算受到特殊照顾了!

自己不缺钱,也挣不了钱,与社会有点脱节,但钱的威力的确强大。许多人在办移民,使美国的投资移民排期越来越长,投资数也从50万升至100万。但常听说有回去的。更有毕业后立马回去工作的,因为收入是那面高。一位朋友的儿子在美国学了金融,毕业后回去了,在一个什么碳排量的银行做(当然,他老子有点门道的)。我不太懂,说是碳排量要控制,多排了要交钱,少放了可拿钱,存在那里。

环境有点恶劣,但不少年轻人让我看到些希望。除了白领,还有些在普通岗位上,不奢望地干活。就是洗脚妹,也在踏实地干,承受着家庭分离的苦与人们的异样眼光!我尊重这样的人!

清早外面走走,湛蓝的天,小鸟鸣叫,松鼠在跑,爱车就在屋前,我是美国人?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上海,回不去了/有哲理的人际关系图解/浪荡的革命者
  • VOA连线/愛是溫柔殘酷的風霜/最牛枪手/清朝国歌存在仅六天/日本霸占台湾50年